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96W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

資訊科技作為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為適應教育形勢的發展,我校從三年級開始便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資訊科技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能,並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當我看到學生們熟練地運用計算機學習時,我享受著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在此,我想和我的同仁們一起分享這歡樂的一刻,一起分享我在新課程理念下國小資訊科技課堂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一、營造有利於學生主動創新的資訊科技學習氛圍

良好的資訊科技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環境 , 教 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 , 適當放手 , 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 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 , 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 , 陶冶心性 , 形成健 康人格 : 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 , 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 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 , 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

二 、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首先 , 可以學習、借鑑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 , 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 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 , 做到相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 , 可以吸收國內外信 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 , 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 , 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 , 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物件和條件等 , 靈活、恰當地 選用教學方法 , 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 用 , 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 ," 任務驅動 " 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 切聯絡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 " 任務 " 情境中 , 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 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 , 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 " 任務 " 的特定含義 , 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 , 避免濫用和泛化 ; 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 意義性、可操作性 : 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 , 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絡 , 形成 循序漸進的梯度 , 組成一個任務鏈 , 以便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三、營造創新、開放的學習環境

21世紀是一個資訊萬變的時代,僅靠書本上的知識是沒辦法教好學生的。新的資訊科技知識正以驚人的速度層出不窮地發展。資訊科技課不同於其它學科,它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學校領導的支援下,我校師生共同擁有了一個創新、開放的學習環境,共同擁有了一個知識交流的平臺。教師已經不再是從前無所不知的聖人。現在的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和結論超出教師所設計和期望的軌道時,我們已不再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之中,我們能夠做到的只是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通過網際網路瞭解更多的知識來擴充套件自己的知識面,歡迎學生與自己爭論、交流,給予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使學生充分利用好網路這一人機交流的平臺,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使用計算機的能力。如在學習《計算機的軟體系統》一課時,教材上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學生很想了解計算機發展的一些最新動態,瞭解一些最新的軟體系統。為此,我和學生們一起上網在百度搜索中搜索關於計算機資訊方面的新知識、新動態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生們感慨地說:“老師,網路真是我們學習的好幫手”。是的,計算機和網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其教學從課內擴充套件到課外,從校內擴充套件到校外,並與其它學科的交叉滲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綜合應用知識、創新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新能力達到整體提高。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通過對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應用的學習,使本人深深地意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以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代表的資訊科技,已逐步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日新月異的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教育作為全社會的一個重要領域,當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矚目的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而對於數學,面對21世紀的挑戰,學生數學方面發展的願望和能力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就是現代資訊科技與新的數學課程理念的融合,現代資訊科技為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案、方法和工具,營造了新的數學學習環境。《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資訊科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目前,現代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因此,作為教育的內容及方式也必須隨著改變,資訊科技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也就顯得尤為重要。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整合,就是通過數學課把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將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提高教與學的效率,資訊科技與數學課整合將帶來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資源的變革,使數學教學融入了現代的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藝術,使數學教學真正實現改革。資訊科技與國中數學的整合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新課程標準下改革與探索的重點。藉助資訊科技的優勢及現代的教育理念與觀點,克服傳統教學中的不足,取長補短,更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興趣,促進數學教育事業的發展。

下面就談一談本人利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對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之一。但是傳統教學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工具有限,使得本來就抽象的數學更加枯燥,越來越多的學生沒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老師們也逐漸發現數學學困生越來越多,整體接受數學的能力也越來越差。以前的課堂教學,我都是通過口頭表述來進行組織教學,難以展現真實的生活情景、更別說激起學生的興趣。而自從學校有了多媒體教室了以後,每當學生進入多媒體教室的時,他們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興致也很高,他們被周圍的環境、先進的教學裝置所吸引。教師要將這種興趣及時引到教學內容上來,而通過資訊科技就能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景。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去觀察、探究、從而有所發現,教學效果也隨之提高。

例如:在教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時,教材要求統計某路口在10分鐘內各種機動車輛通過的數量,並製成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如果只通過我的表述是難以描繪這一場景、營造學習氛圍的。於是,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讓學生非常直觀地看見一輛輛的摩托車、小汽車、大客車、載重車通過路口,學生的學習興趣頓時高漲,充分體現到實踐收集資料的真實感,從而輕鬆的投入到學習中去。看到學生興奮的樣子,我也為資訊科技優化了我的課堂教學而深深感動著。

二、巧借資訊科技的豐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資訊科技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訊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複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比如“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並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蒐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複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並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

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複製、貼上、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資訊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三、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但又是具體的;是靜止的,但又是動態的。教師呈現的空間是有限的,但知識反映的內涵是無限的。而體會知識的具體與抽象,靜態與動態,有限與無限往往是數學課的重點和難點。在傳統教學方式中老師都是通過一張嘴、一隻粉筆、一塊黑板把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是被動的接受數學知識、機械地記憶、大多隻是通過不斷的模仿運用才掌握數學知識的,對於數學知識的來源和形成過程無法親身接觸。而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決定了它往往難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體可以將靜止知識動態化,可以使知識、學生的思考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從而達到使學生領會、突破難點的目的。

比如,使用《幾何畫板》這個數學教學軟體,該軟體功能強大,能方便地用動態方式表現物件之間的關係,既能創設情境又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所以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直觀、形象,使學生從害怕、厭惡數學並樂意學數學使學生獲得對於這些現象的體驗並對知識進行組織,如橢圓,拋物線概念等等。讓學生通過做"數學實驗"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不僅使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空間現象能力和數學能力得到較好的訓練,而且還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

藉助幾何畫板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如對"軸對稱"概念的講授,教師可以先利用幾何畫板製作一隻會飛的蝴蝶,這隻蝴蝶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夠讓同學們根據蝴蝶的兩隻翅膀在運動中不斷重合的現象很快就理解"軸對稱"的定義,並受此現象的啟發還能舉出不少軸對稱的其他例項。這時再在螢幕上顯示出成軸對稱的兩個三角形,並利用幾何畫板的動畫和隱藏功能,時而讓兩個對稱的三角形動起來,使之出現不同情況的對稱圖形;時而隱去或顯示一些線段及延長線。在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教學中,學生們一點不覺得枯燥,相反在老師的指導和啟發下他們會始終興趣盎然地認真觀察、主動思考,並逐一找出對稱點與對稱軸之間、對稱線段與對稱軸之間的關係,在此基礎上學生們就很自然地發現軸對稱的三個基本性質並理解相應的定理,從而實現了對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

四、利用資訊科技的優勢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上花費時間和精力,即使如此,學生仍然感觸不深,易產生疲勞甚至厭煩情緒。而計算機具有動態演示功能,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一旦恰當地加以運用,就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協調作用,輕易化解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弄懂的重、難點問題,從而達到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教學效果。

二次函式的性質是九年級階段學習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如何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並能熟練掌握二次函式y=ax2+bx+c的性質。我採用了《幾何畫板》軟體來探究二次函式的性質,形象直觀。本節課上我先讓學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驟在草稿紙上畫出二次函式y=x2+2x+3的圖象。這是學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來我再利用幾何畫板將引數a,b,c輸入1,2,3。將電腦上所得的函式圖象與學生自己所畫的圖象進行比較,進而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當然,本節所要掌握的重點和難點並不是函式圖象而是讓學生清楚明白地瞭解二次函式的性質。我在“操作類動作按扭運動引數的屬性”對話方塊中,將引數a變化由“1到—1”,引導學生觀察圖象不同的變化。這樣學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觀並迅速地觀察出函式圖象不同的變化。“引數h變化和引數k變化,圖象分別會怎樣變化?”我將這一問題拋給學生,由學生自己發現與總結。這節內容我就利用了資訊科技的優勢在幾何畫板軟體的幫助下,將引數改變而引起圖象的改變的動態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的面前。這種動態的模擬不僅解決了數學教學中的難點,讓學生感受到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優勢

五、創設懸念,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增設疑問,巧設懸念,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求知慾,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化為主動探究問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

提供一個便於學生探討的環境,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景,如:“用一個平面去解正方體,得到的截面是幾邊形?”,對這個問題可以用《幾何畫板》動態演示,隨著平面的位置變化,截面的形狀也不斷髮生變化,並在變化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截面的形狀根據什麼性質確定,這樣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解決新問題,並能夠發現新問題,提出新的問題。

六、巧借資訊科技的豐富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資訊科技的豐富資源,能為數學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片,視訊等,能創設、模擬各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為所有學生提供探索複雜問題、多角度理解數學思想的機會,開闊學生數學探索的視野。比如“探究性活動:鑲嵌”,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進入問題情景階段,教師投影“美麗的鑲嵌世界”,把學生引進一個五彩繽紛的圖案王國之中,並提出探究的各種問題。第二階段為實踐體驗階段,學生蒐集一些平面鑲嵌圖案,在教師的啟引下,由簡單到複雜,逐步探究各種問題,並總結規律和歸納結論。第三階段為表達交流階段,每組學生把探究成果貼在“我的成果”目錄中,互相交流,對比,歸納。特別一提的是,教師提供了邊長相等的3—24邊正多邊形,配上不同顏色,鼓勵學生設計

一、二個地板的平面鑲嵌圖,課堂氣氛頓時高漲起來,學生經過設計,複製、貼上、組合,排列出的圖案千姿百態,有些圖案大出教師意外,很有創意。由此可見豐富的資訊資源,開拓了視野,激活了思維,增強了想象,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總而言之,資訊科技進入數學教育教學領域是必需面對的一個現實,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應以新的姿態去迎接這場挑戰。應該注意到的是計算機手段與傳統媒體教學完美地結合顯得十分重要。不是資訊科技用的越多越好,計算機作為有效的輔助工具是為教學服務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處。傳統教學的優勢應該保留,如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與學生之間富於人情味的及時交流,教師組織起來的探究問題的活躍氛圍等等。理想的教學應該是把教師與資訊科技的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出來,把資訊科技計算機多媒體與傳統媒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我們的課堂更活撥、更生動、更有效。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3

一、激發興趣,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凡是富有成效的學習,學生必須對要學習的材料具有深厚的興趣。”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拓寬眼界、豐富心理活動的最主要的推動力。然而興趣和動機有賴於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引起,國小生尤其如此,媒體計算機通過文字、圖畫、動畫、聲音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其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例如,在應用計算機課件教學“圓的認識”這一課時,可以用flash做成直觀形象的動畫,向學生播放動物旅遊公司派來了三輛公共汽車,來接動物們去旅遊畫面,教師問:同學們猜一猜看,小動物們最喜歡坐哪一輛車?為什麼?接讓學生觀看三輛車行進的效果圖:第一輛車,車輪是方的,車子在行駛時顛簸不已;第二輛車,車輪雖是圓的,但它的軸心沒有裝在中間,車子在行駛時也會顛簸;只有第三輛車,車輪是圓的,車軸裝在中間,車子行駛起來,又快又穩;教師問:為什麼第三輛車開起來又快又穩呢?想知道其中的奧祕嗎?學生:想。接著老師:好我們今天就來認識一位新朋友“圓”它會給你滿意的答案的。學生的學習興趣被生動的畫面完全調動起來了,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了。

二、合理運用動畫揭示規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概念捨棄了具體形象的支撐而昇華為抽象的文字,學生不易接受,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無法清晰地展示或無法觀察到展示過程。而多媒體技術集聲、光、色、動等於一體,在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閃爍、移動、變形等功能,使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輕鬆而高效地理解概念的內涵。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的退位減法,23-8,計算機畫面上先出現小棒,兩捆和三根怎樣減去八根,學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試一試怎樣減,探求方法,然後,按一下正確答案,出現畫面:畫面上出現兩捆零三根小棒和一隻小熊,按照學生擺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開,然後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於十五根小棒。小熊邊做邊說,再加上適當音響和音樂。在這個過程,學生可以親自操作,可以親眼目睹這個過程,認識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法的關鍵就是不夠減的向前一位借一,在個位上加十再減。在一系列的動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反覆操作,抓住重點,從而得到正確結論,學會知識,完成教學任務。這一環節,藉助多媒體的色彩、閃爍、聲音、動畫演示,不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表象,促進知識由具體到抽象的轉化,啟發思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呈現過程,有利於突破重點難點

國小生知識貯備有限,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根據事物的外部特徵進行概括和作出判斷,在他們的頭腦裡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的抽象思維過程,仍然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援。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如果教師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將書中的圖例,由靜態轉變動態,用計算機進行演示,學生們就能隨著知識的形成過程,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如運用計算機技術動態演示,能突出實際操作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藉助於觀察、比較逐步把握知識的實質,從而正確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如圓面積公式的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計算公式,這一點學生難以理解,他們難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難以理解化圓為方的道理。我們用計算機技術演示,先把一個圓2等份拼成近似長方形,並閃爍顯示;再把一個圓分成8等份,16、32等份,並分別進行割補,使學生直觀地看出等份的份數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長方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觀察比較、歸納,推出圓的面積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用計算機技術,直觀地演示出圖形的變化和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重點、難點,克服認知障礙,培養空間思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有利於及時反饋,實現精講多練

為了節省上課板書的時間,增加練習量,教師往往把練習題抄在幾塊小黑板上,或寫在幻燈片上,這些傳統的媒體都比較單調枯燥,讓學生感覺到是在“題海”裡游泳。而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由於計算機具有傳遞資訊量大,速度快的特點,再加上生動的畫面,靈活的互動性,使學生把做題當作一中樂趣而樂此不疲。例如:學生在練習時,如果選擇了正確答案,顯示屏上就會有可愛的小人出現,並伴隨著聲音:“你真棒!”、“你真聰明!”這些表揚讓學生感覺到成就感;即使算錯了得數也沒有關係,顯示屏上會出現一些鼓勵性的語句,讓學生不灰心,繼續努力。這樣,既使學生身在“題海”,而依然感覺“海中的世界真精彩!”象判斷、選擇題型,學生回答正確,計算機馬上會表揚你,來一聲“棒極了!”“真聰明!”或是給你獻上一束鮮花,學生看了聽了自 然高興,興趣盎然:如果有學生回答錯了,計算機會在螢幕上顯示提示資訊“再想想”並配以音樂,啟發學生認真動腦。即時的反饋,使學生能及時瞭解自己的學習結果。實踐證明: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結果比不了解積極性要高。通過反饋他們既看到自己的進步,又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促使自我激勵,獲得“獨立發現的愉快體驗”,從而不斷提高內部驅動力。

五、有利於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由於在低年級的學要將他們日常生活的許多活動規範化、常識經驗系統化。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及道德情操,有著重要的作用。

有段時間,我發現班裡的一部分學生總是上學遲到,根據這一現象,我在教學認識鐘錶這一課時設計了小主人嘟嘟的新朋友鐘錶這樣的情境:嘟嘟是一個剛上一年級的國小生,他有一個好朋友鬧鐘。這天早晨8時了,嘟嘟才到校。看到這裡,同學們都皺起了眉頭,我讓大家說一說,嘟嘟這樣的行為對不對。同學們暢所欲言,紛紛批評嘟嘟上學不應遲到。那我們上學應該怎麼做呢?緊接著我讓同學們說一說自己應該怎麼做。聽到這裡,同學們紛紛舉手表示,不學嘟嘟,要按時到校。這時,那些經常遲到的同學也認識到了錯誤,決心按時上學,再也不遲到了。通過這節課,從學生的數學現實出發,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將生活中有關的數學現象和學生的現實情況相聯絡設計教學,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及彼。使學生認識到要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這樣做往往比傳統的說教學更讓學生樂於接受。

六、個人認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1、端正思想,提高思想認識。首先要明確計算機輔助教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唯有高瞻遠矚,才能在將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其次要明確裝置閒置,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會使裝置生誘、貶值;再次要充分認識到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要著眼於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高度。

2、培訓教師,提高教師應用技能。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擔者,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軍。培訓能操作、懂設計、會維修的教師的工作已刻不容緩。其一: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教育領域的運用日趨廣泛,革除傳統教育的弊端、探索適合素質教育的新的教學模式已成為教育改革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廣大教師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水平,才能在日新月異的資訊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其二:跨世紀的中國需要的是能迎接21世紀挑戰、全面發展、潛能大、素質高的建設人才。計算機輔助教學以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和學生素質的發展。其三:近年來多數農村國小配置了多媒體電腦,如果不培訓出相應的教師,勢必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3、增進交流,促成資源共享。由於缺乏簡潔、易操作的課件製作平臺,使得課件的製作相當麻煩,這也是計算機輔助教學在農村國小得不到迅速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能加強校際之間的交流,促成資源的共享,無論是對課件製作水平的提高,還是課件的使用率都將大有裨益。

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也能鞭策教師進一步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完善課堂教學,使教學過程更具有科學性,有利於教師在課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課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識,發展更多的能力。總之,在教學中,我們應結合數學學科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充分發揮計算機技術的優勢,有效的利用計算機技術,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優化課堂教學。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4

12月22日,山西省電教館有關專家在市教育局電教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到我校就資訊科技裝備和使用情況進行調研。

我校教導處負責人、資訊中心工作人員和一線教師代表參加了調研。

專家組詳細瞭解我校資訊科技裝備情況,就硬體平臺的現狀和教育資訊資源的使用情況,同我校教師進行了深入、坦誠的交流。

對老師們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專家組認真記錄,並做建設性的指導。就教學資源的使用,專家組認為,教師必須具備對網路教育資源二次開發的能力和素養,不經過調整和補充的教育資源對教學實踐是不具備指導性的。

我校語文、數學、資訊科技等科目教師,從教學實踐出發,就如何改善和提高學校資訊科技裝備,向專家組坦誠地表達了訴求和希望。對我校目前存在的硬體平臺相對滯後,整體網路環境相對擁堵,專用數字化教室短缺以及校本數字資源庫資訊不足的情況,專家組表示,下一步將從硬體保障和軟體建設上解決目前所存在的問題。

在大資料時代的背景下,教育資訊化技術在教育手段中的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同時提高了教育手段的多樣化水平,

使相對枯燥的傳統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

我校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普及和應用,具有一定的基礎,任課教師的資訊科技運用能力也能基本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但同先進地區相比,在硬體配置上,還有較大的差距。專家組表示,一定將我校資訊科技裝備和使用的現在如實反饋,切實解決問題,改善條件,推動學校資訊科技應用全面發展。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5

多媒體課件是一種包括科學知識、道德規範等教學內容的載體。它應用在學校和家庭中,可以在個人計算機上也可以在區域網上使用。因此,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則和技術標準,特別是國小教學中使用的多媒體課件設計更需要遵循國小生的認知特點。

1.教育性原則

設計製作輔助教學多媒體課件,必須以國小教學大綱為依據,並根據教學目的與要求,發揮計算機多媒體圖文並茂、形聲並舉的優勢來表達教學內容,互動性地實施教學。多媒體課件應能對國小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品德起到良好的教學作用,並有益於國小生的個性發展。因此,為了體現課件的教育性,在設計課件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明確教學目標:既然國小教學課件是依照教學大綱編制的,就應該首先明確教學目的。為什麼編制這個課件,教學中要解決什麼問題,希望達到什麼目標。

突出重點、難點:必須根據國小教學大綱的要求,圍繞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或關鍵性的問題來設題立意。要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的優勢,採用恰當的表現方法,將複雜問題或難點問題簡單化。

教學形式要靈活: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優勢,其課件設計要靈活多樣,要用圖、文、聲、像相結合的形式表現教學內容,突出教學內容的主體。

教學物件要有針對性:課件是為國小生而設計製作的,其內容的選擇和操作的難易程度要儘量簡單、明確。要考慮到應用此課件的國小生的認知特點、年齡特點、知識層次水平和智力的實際情況,切忌只追求形式。

2.啟發性原則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課件是為了幫助國小生能夠輕鬆學習、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提高能力,因此在課件的設計中要注意以啟發式教學原則為指導,提高課件的應用價值。以下是幾個值得運用的啟發式教學原則。

興趣啟發:針對不同的國小生,採用不同的內容表現形式,激發國小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把他們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引導到教學過程中來。

比喻啟發:作為一種有效的表現策略,比喻可以變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多媒體課件設計中要更多地利用視聽表現手段的直觀形象,使比喻變得更加生動,從而啟發國小生的聯想、分析等思維活動,促進其抽象思維的發展,使其更有效地學習。

設題啟發:根據教學內容,在課件中適時地、恰當地設定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以充分調動國小生的學習積極性,啟發並促使他們去積極思考,並及時進行強化。啟發性問題的設定,可誘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鍛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和獨創性。

3.科學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應該能正確表達學科的知識內容。課件中各種媒體資訊都必須是為表現同一個知識點的內容、同一層次的教學目標而設計、選擇的,不允許任何華而不實、違背科學準則的現象出現。各個知識點之間應建立一定的`聯絡方式,以形成具有學科特色的知識結構體系。課件的科學性還要求對概念的闡述、觀點的論證、事實的說明以及材料的組織等都符合科學邏輯,用詞正確、可靠、簡潔與教材中所使用的學科術語相一致;各種演示的圖表和書寫的公式、文字都應規範化、標準化;選擇的資料和文獻等要真實;視覺效果和造型必須有利於科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按內容需要所設計的動畫、模擬實驗和虛構的情節都應以客觀現實為依據,符合科學現象和規律。另外,國小教學課件設計的科學性原則還要求課件中出現的聽覺效果必須符合教育科學規律;音響效果逼真、時間長短適宜、音樂合理。

4.藝術性原則

多媒體課件的藝術性表現在以聲音和畫面以及人機互動的傳遞資訊上。實現教學目標時,要求呈現的資訊刺激能吸引國小生,使他們接受並作出反應。課件藝術性原則要求挖掘教學內容內在的亮點通過美工設計,巧妙地運用動畫和螢幕將其表現出來;也要塑造出美觀、鮮明、影音和諧、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人機互動介面;要求解說詞簡潔、準確和背景音樂清晰、悅耳協調,聲音處理要和畫面造型相輔相成,視聽同步。經過別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並用一定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的教學內容,還必須符合教育性和科學性原則,這樣才能引起國小生的學習興趣並使之主動參與。

5.技術性原則

課件的技術性是通過程式中各種資料結構、程式結構、控制技術以及執行的可靠性來衡量的[7]。國小教學課件通常要使用大量的圖片,圖片的大小、格式與解析度有直接關係。課件技術性原則要求圖片清晰、逼真,但是圖片檔案不能太大;程式的結構要儘可能簡潔,控制要可靠,視聽要同步,不能影響課件的儲存、傳輸和執行。另外,課件的執行環境也不能忽視。課件製作完成之後,應該能在一般的計算機上執行,並且要求脫離製作平臺,做到可移植性或可相容性,使課件的執行環境與開發環境無關,通常在課件製作結束時,還要配合安裝和解除安裝程式。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本學期,我擔任學校的三、五年級資訊科技教學工作。通過教學工作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資訊科技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對資訊科技的發展有了正確的認識,它既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又是國小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內容。

現代社會是資訊時代,計算機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核心,是資訊社會的主要技術,計算機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對當代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也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當今社會,不掌握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基本技能,是很難在現代資訊社會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計算機的普及要從娃娃抓起”,資訊科技教育已成為國小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

為了更好的開展國小資訊科技教育教學,我深入鑽研資訊科技教材,查閱大量的書籍,虛心向同行請教,取長補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由於客觀因素的制約,計算機教室還不能做到一人一機。因此在上機練習中,我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相互協作,引導優勝幫助一般學生,一般學生協助優生,這樣培養了學生之間地團結互助地精神,使學生之間地關係更加和諧。現將自己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作個總結。

引入圖畫,激發學習興趣

三年級的學生對去年學的畫圖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畫畫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畫畫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

利用學習成績,提高學生的求知慾

在不斷地學習中,採用邊學邊用的方法,學一點就讓學生應用起來,不僅要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還要在應用過程中,充分肯定學生自身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保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形成一個良性迴圈。每學習一課的內容結束後,都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

及時做總結,寫反思

資訊科技教學注重內容銜接,抓住重點。因此在課後要及時總結課堂上的不足,以便能及時更正。只有不斷反思,才有不斷進步!

回顧這學期從事資訊科技的教學工作,雖然資訊科技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而我又是新手,但是基本上是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當然,在工作中也會出現不如人意的事,但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在工作中處處留心,時時注意,不斷開拓創新,一定能將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讓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和掌握計算機技能。

努力方向:

1、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知識上做到課課清、段段清。

2、對差生多些關心,多點愛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們在對計算機的認識上有更大進步。

3、加強機房紀律和機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學生不僅在班級集中注意力學習,在機房上機時也要按規定嚴格約束自己。

4、利用各種方法,訓練學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教育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學生的特點和問題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作為有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須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覺性,及時發現、研究和解決學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掌握其特點、發現其規律,盡職盡責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們肩負的神聖歷史使命。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7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將資訊科技運用於課堂教學已受到越來越廣泛地接受和採納。作為一名國小英語教師,我是運用資訊科技的擁護者和實踐者。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和多媒體化的優勢,以計算機為工具,以網路為資源,以活動為載體,以語言交際為主線,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過程,我已經充分感受到了“技術”的魅力。

一、創設英語學習環境。

利用資訊科技的情境性、真實性,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儘可能真是的情景,啟用學生的先前經驗,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虛擬情境可以使學習內容故事化、情景化。

二、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的英語學習。

資訊科技環境下的英語學習,學生和教師都是信心的來源,這種環境是可以由學習者控制的、允許學習者在特定內容領域裡和驗證假設的發現式學習環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內容、按照自己獨特的方式和路徑學習。

三、擴大和緊密英語學習共同體。

在資訊科技學習環境下,可形成“人——機——人”的三維互動形式。

四、為教師的演示教學。

資訊科技的高容量和整合性,使教師可以利用Word 、PowerPoint等軟體製作簡單的教學簡報,從而節省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興趣第一。根據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語言又是相對抽象的知識。兒童

外語教學需要具體情境的支撐,才能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語言本身。具體而言,兒童英語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語言的具體或模擬情境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學習。兒童英語教學,必須為兒童提供可讓兒童理解語言的內容、表達條件、語用情景的機會。只有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和渴望,他才願意學。因此,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多變的教學活動形式和不同的方法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教學效果。

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資訊科技是多種媒體的集合,一般包括以下幾種媒體:(1)文字和旁白;(2)圖案和插畫;(3)靜態的照片;(4)圖表和圖形;(5)視訊和動畫;(6)音樂和音響。多媒體的最大特點是互動性,重要特徵是數字化及人機互動能力。它將計算機與表演藝術結合起來,從而使得資訊的獲取與傳遞因戲劇效果的加入而更具感染力和藝術性。多媒體可以表示影象、動畫、聲音、視訊,可以模擬模擬,可以實現虛擬的世界。正是由於現代資訊科技的這些教學優勢,使教學手段趨於全方位、多層次,創造一個更適合學生學習的開放的探索式的學習環境。它能加速學生感知過程,促進認識深化,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和提高實際應用能力。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8

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於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於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

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反思意識,即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不斷地追問自己: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我的教學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和量化。如教學目標儘可能明確與具體,以便檢驗教師的工作效益。

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所謂策略,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問題解決的行為方式

二、影響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種因素

1、課堂步驟的時間的分配和有效性聯絡在技能知識的教學中,有關過程雖然是由於發現了大多數的學生的普遍問題想統一解決,但在學生還沒有完成之前,這樣的舉措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所以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講和學生應用操作的時間的比例的控制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性。

第二種過程的時間調配難度的把握看起來好像簡單一些,因為大家覺得是複習課,前面技術性的知識點已經落實好了,現在僅僅是把學生的“冷飯”再炒一下就行了,其實並不是那麼的簡單,其中更講究的是你給學生練的習題的難易的控制,時間你覺得是可以在20分鐘以內完成,可偏偏出的習題卻難住了大部分的學生,無奈之下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犧牲自己講解的時間給學生再練習,而這樣的練習應該說是低效的,因為學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加上你也沒有時間分析,要不得,二是不管學生完成沒有,現講了再說,但學生在聽你講解的時侯也是糊里糊塗的,哪能印象深刻呢,也是低效的課堂效果。所以,這樣

4久而久之造成的是學生思考的一種惰性,一種依賴性,這也可能是學生成績一直沒有一個高度,沒有一個創新的根本性原因。筆者有時為了趕時間進度,深怕學生思考的時間遠遠要超過我快速講解的時間,所以就迫不及待的將過程和答案公佈於眾,其實這樣傳授的知識點完全有可能是低效的,因為沒有經過思路掙扎的問題可能就是一個問題。

另外,除了能提問,其質量也是一個問題,深深地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我們在聽取其他教師的課程會發現,有的資訊科技教師在口頭語上常常是以“是不是啊?對不對呢?”來取代所謂的提問,這時的學生的回答很簡單,沒有其他選擇,只有“對”與“錯”的美妙的結合,這麼的效果能起到我們所預期的嗎?當然回答也很簡單:不能。本人其實也有犯此毛病的時侯,是因為覺得在資訊科技的操作中,要學生完整的回答一個操作的步驟是比較困難的,如:如何新建一個文字檔案。此時學生的操作可能

性的落實,但和教師的提問是分不開的,你的問題簡單隻能用“是”或“不是”來回答,那麼就太牽強了,學生心裡有想法也不能表達,所以兩者缺一不可。

3、課堂的評價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聯絡

新課堂要求教師能運用新型課堂教學評價理念在課堂上正確的評價學生,我們教學過程中的評價,學習成果的評價,教學的階段性評價都將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因素,我們要真正理解“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是為了改進“。

資訊科技課堂的操作性很強,學生的一舉一動所見即所得,教師對於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情況千萬不要吝嗇給予反饋,此時及時的反饋既評價可給他們的操作進行指導,當然很多類似“很好,不錯,對極了,你想到太周到了,這是我都沒有考慮到的,good“等語言的使用更能給學生一種肯定,鼓勵和希望,讓他們在學生的過程中有更高的積極性,從

以教師的魅力是貫穿整個課堂,把握住學生精力的一條主線,精力集中了,自然效率就高了。聽過一省優質課一等一的老師的課,課堂中的個人魅力發揮的淋漓盡致,不僅是學生,在場所有的老師都被她深深的吸引,無不讚嘆其深厚的功底,不會遜色於任何一門其它學科的老師,所以,在她的課堂中只有專注。

提高我們資訊科技教師的綜合素質並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要在一朝一夕中鍛鍊,不斷地汲取新知識,充實自己,從自身的行為舉止、語言語音、精神狀態、應變能力、板書設計等等方面入手,能在學生面前展示一個豐富的自我,那麼,在課堂上,誰還有時間去理會雜事,這樣的課堂,就是一個高效的課堂。

5、教學方法、課堂練習和教學有效性的聯絡

教學方法指的是教師的教法,在資訊科技課堂中,用的較為普遍的是任務驅動法,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都可以有預設,但不一定要恪守,要隨著課堂教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9

通過這次學習,明確教師應充分、有效地運用現代技術,指導學生運用媒體、網路等現代技術蒐集、處理和運用資訊,並在學習過程中合作交流,使現代技術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國小現代資訊科技在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

一、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總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和老師的一張嘴,學生往往會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會對語文產生厭學情緒。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把老師和學生從這種單調乏味的教與學的環境中解脫出來。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聲音、文字、影象和動畫有目的地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環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二、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有利於重難點突出,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絡,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在《拔苗助長》一課的結束環節,教師先讓學生欣賞事先製作的圖文並茂的動畫課件,然後將畫面定格於“禾苗都枯萎,種田人無可奈何”。教師轉而向學生提問:“你想對這個人說什麼?”讓學生從中表達鍛鍊能力並理解成語故事的內涵。

師在課堂上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育技術,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時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確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不應把資訊科技僅僅作為輔助教或輔助學的工具,而應把資訊科技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和情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中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融合》學習心得隨著資訊時代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的教育改革也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目的是讓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要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學會認知世界的途徑,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要求教師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技術有進一步的研究,要應用信技術與課程進行有機的整合。

理論基礎

融合是指運用系統科學的基本原理,將兩種或兩種以上性質不同但有關聯的事物,通過動態組合的方式融為一個整體的理論與實踐。

資訊科技與課程融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資訊科技、資訊資源、資訊方法等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資訊科技與課程融合的實質是要學生學會進行數字化學習。

數字化學習是指學習者在數字化的學習環境中利用數字化資訊資源,以數字化方式進行學習的過程。它包括三個進本要素:即:數字化學習環境、數字化學習資源和數字化學習方式。

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的變革:

1.資訊科技引發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

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文字)中的文字、靜止影象以及教師語言變革為超文字和網路環境中的聲、像、圖、文綜合的動態的資料整合,可以隨時選擇。

必要條件:具備適當的硬體和軟體。

優勢: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教師、學生之間開展協商討論、合作學習,並通過對資源的利用、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學習。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學習資訊化教學環境之下的教學設計一課,我覺得收穫大大超過了我以前所學的,我對於教學設計有了顛覆性的認識。

姑且拋開資訊化環境這個大背景不看,我們把關注的焦點集中於教學設計,在沒有學習這一課時,教學設計在我腦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師在上課之前的備課,一個老師寫下自己在個課時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達到的教學目標,在我腦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備課方案(以國小語文課本中的課文《虎門銷煙》為例):首先教學目標,讓學生知識和能力:1、正確認讀本課十四個生字,讀準三個多音字的讀音,會寫田字格里的九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的朗讀理解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以“自讀、勾畫、感悟、交流、探究”的學習方式架設文字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平臺,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瞭解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受到情感的薰陶,學習林則徐堅決抵禦外敵,維護民族尊嚴的崇高品質,在心中埋下堅決不碰毒*的種子。 學習了這一課之後,我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多麼的不科學,這樣的備課老師而言,它的實用性是多麼的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上課伊始,通過視訊觀看,便藉助錄象這一直觀的教學手段,將學生快速帶入學習的情境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本節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進課文,讓學生的情感與文字產生共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參與到課文所構建的“世界”中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語文能力和語文基礎知識有所提高,還能從中受到情感上的薰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

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文字,與文字對話,自始至終讀書,在一遍一遍的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這一環節就是要將抽象、凝鍊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絡起來,將課文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於視覺的豐富多彩的畫面,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中以讀為基本方法,把讀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啟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和對語言的積累,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這個過程中,力求引導學生將靜止的文字描繪成鮮活的畫面,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以達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於文字之外,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是做加法的藝術,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要學會把課文讀厚,善於讀出文章背後隱含的東西,善於想象出文章可能牽連著的意蘊。“圍觀的群眾又想到了什麼?”以及“你想說點什麼?”這兩個問題都為學生放飛思維搭建了一個自由的平臺。其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將靜止的文字描繪成鮮活的畫面,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從而使學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於文字之外,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綿綿不絕的情感中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文字,與文字對話,讓學生自始至終讀書,在一遍一遍的讀書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讀,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靈的激盪,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

課件能將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的動態畫面,讓學生身臨其境,給學生以強烈的震撼。此環節的設計重在讓學生在錄象中,感受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從視覺上直觀地欣賞虎門銷煙的壯舉,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時,使學生不僅理解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且使他們體會語言文字的深層含義及感情色彩。由此將課文的情境繼續延伸,並將課文的學習延伸到課外,重視課後的積累。

所以我們想要成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或者是一位優秀的學習者,是必須瞭解一些重要的理論的。教學設計不是一個簡單的我們想象中的過程,而是由一系列的過程組合起來的,如:學習需要分析,我們在教學之前瞭解學習者的需要就會對安排的內容有取有舍,學習目標的闡明,作為學習的目標應該是具體化的,現在的新老師們往往會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學習目標寫得過於籠統,用一些大而空的詞如:理解、瞭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強的詞,導致的後果是學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斷自己是否學懂了。所以我覺得蔣老師介紹的兩個方法十分有效一個是A,B,C,D編寫法,清楚易懂,一個是內外結合的編寫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和老師的積極性。在以後的實習或者從教之中必定會帶了巨大的幫助。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x年5月18至x年5月25日,我在浙江金華參加了區教體局組織的“校長資訊科技領導力提高培訓班”,聆聽了教授和校長的講座。19日上午,到金華環城國小參加了資訊科技課堂觀摩。三位資訊科技教師分別為我們呈現了三節不同形式的資訊科技課程。我認為在資訊科技的課堂教學改革中除了要運用基本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允許學生在犯錯誤中學習資訊科技課,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

教材內容應從學生特點出發。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計算機課,特別是上機操作,因為上機操作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滿足了人本性所特有的表現欲、為其創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另外,有時上機操作經常出現錯誤,這種操作中的錯誤帶給學生的是意想不到的結果(圖形、動畫、漂亮的介面等),而往往學生們就是想知道這意想不到的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使學生在不自覺中養成了良好的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正是資訊科技課的教學目的,也是教材中應增加的內容,即讓學生在不斷犯錯誤中學會如何正確操作計算機、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過程。

在課堂上,周老師將學生錯誤操作展示給每一個學生看,讓學生們一起思考這樣操作為什麼小貓不動?應該怎麼操作?由學生自己總結出方法和規律。多次實驗證明,後者對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大有好處,後者注重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改革教材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

二、注意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從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實際的簡單有趣的例項入手,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而後要注重學生興趣的保持,適當變換問題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最後要注意學生潛力的挖掘,激發他們開拓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教學中還可適當安排學生間的競賽活動,以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同時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上好操作課,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特別強的學科,不動手是學不會的。學生通過手、眼、心、腦並用的上機操作而形成強烈的專注,會使大腦皮層產生高度的興奮,並將知識高度化,同時,不斷的實踐成功,能刺激學生的成就感,在這樣激昂的情緒氛圍中,容易培養與塑造學生勇於進取的心理素質,增強自學能力,提高創新素質。所以在計算機資訊科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儘可能在讓學生自己的聯想、想象的思維,通過上機驗證得以不斷的修正和完善。這樣,學生就會越學越輕鬆、越學越有興趣,既動手又動腦,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

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無數科學家的成功之路無不顯示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學生是國家的主人,祖國的將來都寄託在他們的身上,他們的自學能力的強弱、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自學能力對於計算機學習尤為重要,原因就是計算機發展奇快,掌握了自學方法,具備了自學能力,才能應付計算機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

五、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課堂上,老師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後,佈置了一個課堂作業。讓學生盡情發揮你的想象力,用今天學過的方法讓小貓完成2個或2個以上的動作。這一要求既讓學生鞏固了學到的資訊科技操作方法,又充分地讓學生髮揮想象力、創造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鍊學生在操作中出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完成任務後獲得成就感。

總之,資訊科技任課教師應從提高自身素質、明確課程目的入手,處理好課堂中師生的關係,注意培養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樹立學生自信心,嘗試使用行進的教學法等。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一、書法課堂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陣地

20xx年,中國書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日本、新加坡、韓國、東南亞等一些國家已興起了書法熱,在日本被尊為“書道”,在新加坡,國家總統帶頭練習書法,全民普及。這些國家被譽為“中華文化圈”地區。隨著經濟全球化,漢語已在全球普及,世界已開辦上百所“孔子學院”,中國書法激發了每個中國人的愛國情懷。

書法教學任務,不僅是教學生寫字;還要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書法的歷史,學習古今著名書法家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

自古名垂青史的書法家,大都是正直廉潔,道德高尚的人。如王羲之開倉賑糧,解民疾苦;柳公權在唐穆宗問詢學數祕笈時,他卻直言不諱,一語雙關地說“心正則筆正”,規勸穆宗一心為江山社稷考慮。近現代書法大師于右任先生提倡“藏書於民”,為人作書不計酬勞。啟功先生品格高尚,其人其書,都讓人“高山仰止”、

顏真卿立朝為官,耿直忠烈,剛正不阿,敢於秉義直諫。在奸臣排擠之下,更顯其英雄本色。在與安祿山的鬥爭中,英明果敢,擇取統帥、良將,與堂兄顏真卿相約共同抵抗安祿山,最後,各郡縣的叛軍被顏真卿的民族精神所感染,紛紛歸附於他,並推為“盟主”,統兵20萬,橫掃燕趙;在“藩鎮割據”時,為了維護國家安定顏真卿威武不屈,叛軍頭目李希烈對顏真卿威脅利誘,李希烈拿他沒辦法,只好把顏真卿關起來,在院子裡掘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土坑,揚言要把顏真卿活埋在坑裡。後來,李希烈又在囚禁顏真卿的院子裡,堆起柴火,澆足了油,威脅顏真卿說:“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裡燒!”,顏真卿二話沒說,就縱身往火裡跳去,叛將們把他攔住。

顏魯公寧死不屈,“以死明志”的民族氣節“驚天地,泣鬼神”,與日月同輝。其書法氣象巨集偉,雄厚端嚴。“學書當學顏”,後人非常喜愛“顏書’,不僅因為字好,更看重他的人品。

為了讓書法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我收集了大量資料,製作課件,播放中央電臺“探索與發現”裡的《千年書法》等,常給學生講一些古代書法家的故事愛國愛民族的故事。每講完一個感人故事,同學們總是一次次感動,一次次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在幼小心靈產留下了“中國文化的元素”。他們在敬畏中國書法的同時,漸漸的走近這一古老藝術。每當看到他們在米字格里寫下了一個個方正、渾厚的“顏體”字時,我心中盪漾起一種幸福。

二、書法教學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中國書法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因此,鑄就了獨特的民族精神和氣質,不同時期的書法家有著不同的時代精神,正是“書為心畫”。書法作品蘊含“真、善、美”。

先讓我們領略古今書法家的情操和胸懷吧,他們或憂國憂民,或藐視權歸,或淡泊名利,或忍辱負重。如“熱血書家”顏真卿、“尚意領袖”蘇東坡、“高雅人士”黃庭堅、“悲情書家”趙孟頫、“文才風流”文徵明、“狂放奇人”徐渭、“高僧書家”八大山人、“大氣磅礴”王鐸等,古今像這樣極具個性的書法家不勝列舉。當然,每個書法家所處的時代及社會環境不同,其個人理想抱負、道德情操而因此有所不同

在書寫過程中能讓我們感悟人生。如我們在臨寫《蘭亭序》時則講求疾澀、提按、映帶、疏密、高下、斜正、等筆法;在臨寫《勤顏禮碑》時,我們則強調藏露、方圓中側、縱收、氣息、高下、斜正、筆斷意連等各種筆法,這就需要我們善於處理好字的各種關係,要講究和諧統一。我們在為人處事方面也深受啟發,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則說明了這個道理。

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傅山有一句作書名言:“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這講的是寫字,其實是糾正做人的輕浮、淺薄、機巧、油滑、取媚、低俗等不良品行。

最近,我讀《中國書法家·王寵卷》時很有感觸。王寵是明代著名書法家。博學多才,他在書法方面造詣極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曾經養尊處優,在宮中有職位,但是,他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回到大自然,回到他的朋友圈裡。最終和文徵明、祝枝山、唐寅、陳淳共同步入藝術的殿堂;與文徵明、祝枝山、形成“吳門書派”,成為“晚明三大家”。顯然這與王寵高蹈出塵的心態和疏淡秀雅的審美心理有著直接的關係。在他的詩歌、書法裡,隨處可見的是他對隱逸的企願和對富貴生活的不屑——他以“層臺緩步”的用筆傳達的是寧靜、優雅、孤高以及與俗世的距離感。然而,王寵的溫厚平和,不激不厲的藝術氣質至今還在影響著後來的文人和書法藝術家。

三、書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品質

書法教學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歷代書法家勤勉勵志的故事。培養青少年持之以恆,刻苦學習的優良品質。

教師在書法教學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心態和書寫習慣。學習書法貴在“心靜”,情緒煩躁、心神不定,是寫不好字的。王羲之說:“夫欲書者,先於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墨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寫大字時,要求書者站立、身直、挺胸、懸臂、懸腕、兩足平放、呼吸勻和、專心致志,不允許有其它雜念要求。書寫者善於巧妙的運動人體內氣,經過身、臂、肋、腕達到筆尖,這樣才能產生優美的線條和筆力。

尤其是寫小楷,要求極高,需要很強的視力、腦力、體力;同時心、眼、手高度協調,做到精力充沛,甚至在較長的時間裡不吃不喝,不能走動。

漢字是由點、橫、撇、捺、鉤、折等基本筆畫組成,沒有筆畫就沒有書法美。教師可以從字的.基本筆畫、結構、用筆、用墨、章法等方面指導學生練習。要想把字寫好,就得下功夫,從一筆一劃學起;要想掌握字位置、長短、粗細以及運筆的輕重、緩急、速澀,字態的險與穩、欹與正,用墨的濃與淡、溼與枯。要做到這些,就要培養學生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的學習態度。

總之,義務教育階段的書法教學不僅是一種素質教育,同時滲透著德育教育。學生通過書法學習,能很好地瞭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及燦爛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加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個新的春天。那一次,在課堂上,我巧借資訊科技手段,給課堂教學帶來了精彩,感覺真好!

那是教《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羅布泊,在遙遠的大西北,學生幾乎沒有到過的,遠離學生實際,此文,對於學生來說,無異於空中樓閣;課文的主旨是環境保護,這又是學生不感興趣的話題,因為他們在政治課上已經學膩了,在語文課上再來學,能有什麼新花招呢?的確是難,難以備課,我不由得仰天長嘆。

正在我冥思苦想之際,忽然,資訊科技一詞,就像流星在我眼前一閃而過,對,借用資訊科技,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於是,我通過網路資源,蒐集資訊備課,一切皆順。

在課堂上,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約5分鐘的短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題目為:美哉,羅布泊。畫面展示出過去的羅布泊的景象,並且配上音樂,頓時優美的旋律在課堂迴盪,畫面在流動──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水面平如月鏡,在如此幽美的環境中,它的周邊是牛馬成群,綠林環繞。瞧!牧林邊牧民在歡歌,就連那羊牛彷彿也在唱歌第二部分題目為:羅布泊之變臉,向學生展示了今天的羅布泊的畫面,配以悽美的旋律,展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黃沙飛揚的羅布泊,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懼

學生在靜靜的看著畫面,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痛心疾首,彷彿身臨其境,進入了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我深深地感受到:對那些與我們的學生所生活的經歷、朝代、空間有較大差距的文章,如歷史性、地域性、不同國別、不同生活制度或生活方式的文學作品,我們在教學時,完全可以用資訊科技設定一個特定的情景,拉進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讓一個本來與大家相隔甚遠的東西如在眼前,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可觸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積極的感情,從而使學生能移情入境。

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與學生探討了羅布泊消逝的原因後,我又向學生展示了本堂課的第二個短片:羅布泊式悲劇幾時休。畫面為我採集的破壞環境、濫砍濫伐、破壞天然植被、水土流失、沙塵暴天氣等方面的素材。並配以字幕和沉重的解說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38%,並且每年以1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荒漠化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公里,並且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充套件;草地退化、沙化、鹼化面積1.35億公頃,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

學生凝神靜思、眉頭緊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我覺得:本課的選材,就是通過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真正懂得環保的意義。但僅僅是課文,還遠遠不夠。我們身邊環境究竟如何?有哪些罪魁禍首還在無視我們共同家園的累累傷痕,還在拼命剝奪和掠奪他?此時一系列問題一定會縈繞學生心頭。我巧妙利用網路資源優勢,採集了最新重大的相關事件,製成了短片,我想,他的震懾力量絕不是學生討論所能達到的。

反思:

1、在現代資訊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資訊科技教學已經逐漸滲透到常規的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不是完全依賴資訊科技,但藉助資訊科技,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能力,優化教學過程。

2、《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充分利用網路、媒體等資源,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讓語文真正與生活融合。這節課我充分利用了資訊科技這一資源,對教材內容拓展延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們的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還是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境況,還是課堂教學的零星點綴,有時僅僅侷限於一些公開課、示範課,相信,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步伐一定會加快,資訊科技與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合會成為日常教學習慣的一部分,成為日常教學方式的一部分,很快會形成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局面。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資訊科技的發展已經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培養資訊素養,掌握資訊科技技能,感受資訊文化,樹立資訊意識,已成為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的關鍵所在。在資訊科技教學方面,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和方法,現在把我在實際教學中採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體會和大家做個交流。

一、教材特色

我們現在統一用的是山西經濟出版社的《資訊科技》教材,我認為這本書的特色是:接近國中生好奇、創新的心理,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重視實際操作,將基礎知識的學習貫穿於作品的製作過程中,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樂。

二、教學探討

1、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自主學習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計算機教學中首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一名計算機教師,要教好計算機課程,關鍵在於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愉快地學習,輕鬆地學習,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望。

對於操作實踐課,我採用的教學模式是,先展示本節課要學的作品樣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越濃,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越高漲。接下來在我給他們操作演示的過程中,他們的注意力就比較集中了。佈置下任務後,學生們也都積極的去完成。

在學習flash動畫時,當學生們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動起來時,高興的與同桌擊掌歡呼:“成功了!”,迫不及待的叫我過去欣賞他們的作品,這時我對他們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指正,對於完成較好的同學說:“你試著利用咱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再自己設計製作一個動畫,看能做成嗎?”,以成就感去促使他們對知識的延伸及引用。如:學習完“形變動畫”後,學生們就製作了“努力與成功”、“白雲與雪花”、“小鳥與藍天”等作品。學了“兩個氣球飄飛”後,學生自己就製作了一把彩色的氣球飄飛、各種顏色的氣球飄飛等並且對氣球飛的路徑做了改變。學了“簡單的運動動畫後”,學生設計製作了不同的樣式及不同路徑起飛的火箭。這說明他們已經能靈活運用教材知識了。

2、以任務驅動教學

《資訊科技》不同於其他知識學科,《資訊科技》是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學科,而其中技能性占主導地位。目前農村中學一部分學生是在升入國中才接觸電腦,除過每週一節電腦課外,平時幾乎沒機會接觸電腦,可謂底子雹時間有限。如果僅僅讓他們去練習基本操作,剛開始學生可能還有興趣,但時間久了,興趣就開始下降,甚至沒了興趣,更主要的是不能完成教材規定的教學任務。針對此種情況我採取了任務驅動法。即:教師提出任務驅動學生去實踐,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新知識、新技能。

結合教材特點,每節課都給學生提出本節課要完成的任務,如:學習製作電子報這部分內容時,我給學生提出:“本節要完成的內容就是報頭的設計”,學生接到任務後,自然會躍躍欲試,在做的過程中,將要用到漢字的輸入、藝術字的編輯、文字框的編輯、大小寫轉換健的使用、上檔健的使用等。

我在給學生演示操作時將這些方法教給學生,如:插入“科技前沿”這四個字時,講藝術字的編輯方法;插文字框時,講文字框是怎麼插入的,邊框線的顏色及線條樣式是怎麼改變的,怎樣給文字框填充顏色;在輸入漢字時,教給學生指法、ctrl+shift健切換輸入法,遇到要輸字母時講解“ctrl+空格”中英文轉換。學生在做這個作品的過程中他要用到這些上面說的這些操作方法,如果他的作品做成了,說明這些操作技能也掌握了,這樣就將新知識、新技能的練習貫穿到了整個作品的製作過程中,避免了單獨練藝術字編輯或某個功能健的使用所帶來的枯燥乏味。

再比如做“火箭升空”動畫時,當看到這個動畫時,學生的好奇心促使他們要去嘗試做一做這個動畫,在做的過程中:

第一步:要設定文件的背景色,並插入新元件(其中要用到元件名稱的輸入、型別的選擇);

第二步:要利用工具欄裡的工具繪製火箭(做了這一步便學會了工具的使用、顏色的填充等並在實踐中領會了各個工具的用途。)

第三步:將庫中的火箭元件託到場景一舞臺中火箭起飛的地點,並調整大校(此處涉及到場景、元件、庫的概念,在做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名詞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就有了大概的瞭解了。)

第四步:要在時間軸第30幀插入關鍵幀,並垂直向上移動火箭到適當位置。(這裡需要掌握關鍵幀的作用及與一般幀的區別,元件的移動方法。)

第五步:建立補間動畫。

第六步:新增運動引導層。(涉及到運動引導層的概念、作用。)

第七步:移動火箭

第八步:用任意變形工具將第60幀的火箭旋轉。(會使用任意變形工具,並知道它的作用。)

“火箭升空”這個動畫就做好了,返回來想一想,在製作的過程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不少知識與技能,同時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6

我國目前正進行著一場以基礎教育改革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課程不僅是知識,也是活動,更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傳統的"教學"正逐漸為"學習"所代替,資訊科技教育正逐漸成為必然趨勢。

隨著物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學物理教材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教材中加入了很多需要學生自己去進行實驗的實踐活動,同時廣大中學物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都在發生根本性改變。

資訊科技的運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完成過去沒有條件完成的實驗,更好地學習物理知識;能夠使資訊科技成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有利工具,不斷提升物理教學質量;能夠讓教師以及學生在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其各自的作用,更好地實現教學相長。

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資訊科技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談一些膚淺的體會。

一、利用模擬實驗讓物理教學更簡單、更直觀

利用資訊科技進行物理模擬實驗,因為其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受實驗儀器的限制,又具有操作方便、可視度高、資訊量大的特點,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多地被教學工作者使用,通過模擬實驗展示,將一些在現實環境下很難進行或者效果不明顯的實驗順利地完成,使某些複雜的、抽象的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簡單化、形象化,以此來彌補一些實驗儀器的不足,增強物理實驗的效果,便於學生形成感性認識,降低學生理解難度,幫助學生加深對現象的記憶和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講"浮力"時,如果教師僅僅憑藉語言來為學生解釋浮力產生的原因,很多學生肯定都會很茫然,因為對中學生而言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物理現象。這時就可以藉助多媒體動畫進行展示,教師以動畫的形式為學生展示出一個平置在水中浸沒狀態正在上浮的立方體小木塊,通過動畫觀察,學生可以明顯而又快捷地得出立方體在水中前後左右四個面所承受的壓力是相等的結論,而且在動畫展示中,因上下兩面的壓力差使得小木塊向上浮動的原因也顯得很直觀,教師再利用液體壓強公式推出浮力計算公式,很多學生就能夠輕鬆地理解了。

又如,在講"探究平拋運動的規律"時,教師可先用手水平丟擲一個物體讓學生觀察;再用"平拋運動演示儀"演示平拋物體運動的過程,讓學生觀察;最後展示計算機模擬平拋物體運動的課件,進行平拋運動過程的具體分析。前兩種實際實驗可以引起學生思考,但由於現象消失得比較快,學生對過程把握不清晰,思考分析運動規律時會遇到困難,教師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物理實驗,模擬平拋運動過程,這樣可以清晰、可控地展示整個物理過程,幫助學生建立物理表象,有利於學生對平拋運動規律的理解。這種化抽象為形象、化複雜為簡單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降低學生學習物理的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利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隨著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教學資訊化正將我們引向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泛在學習,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接受。因此,很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性學習能力。網路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為物理教學的開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和空間,它不但可以打破學生對學科知識理解的侷限,使學科間知識能交叉、融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學生的視野,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樂於在這個領域裡挖掘自身的潛力,樂於自主性地去獲取知識。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和實踐,整合網路教育與學科教育,利用資訊科技創設一些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並與社會相聯絡的學習環境,使傳統的封閉式物理課堂教學逐漸朝著開放式的網路平臺教育發展,使資訊科技的運用成為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例如,在講"水果電池"時,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網路收集檢索乾電池的有關資料。學生通過網路學習,既能獲取"水果電池"的製作方法,又能瞭解我國在乾電池製造方面取得的進展,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結合網路所學知識和課本知識通過小組討論進行自主探究性製作。在製作過程中,教師只需適時地激勵學生去克服困難,引導學生掌握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又如,在講"電學實驗"時,有的教師由於考慮儀器損壞問題、安全性問題以及教學課時量問題,在實驗時會在很多方面限制學生的操作,這樣對於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如果學生在網路技術環境中,就可以利用模擬實驗平臺進行操作,學生可以利用計算機來設計不同的自己想要探究瞭解的電學實驗,邊進行模擬實驗操作邊在網上探究查詢實驗遇到的問題。這些通過網路資源進行自主探究製作和自主模擬實驗的資訊教學方式,不但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充分發揮和鍛鍊。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多媒體集影象、動畫、聲音、文字、影視等資訊傳輸手段為一體,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表現方式,做到圖文並茂、視聽結合、動靜兼備,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多感官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顯著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新授課教學中,教師在確保必要的板書情況下,可以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技術來為學生呈現教學的流程以及學習內容,將教學內容清晰明瞭地展示在學生眼前,節省了課堂上老師板書的時間,增加了物理課堂教學的容量,通過多媒體技術與教材的整合,可以使課堂教學的重點更突出、難點易突破。

又如,在教學複習階段,複習實驗時教師如果將已做過的實驗再重做一遍就會費時費力,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實驗過程用視訊的形式再現,既可以節約教學時間,又能喚醒學生的腦海中原有的物理實驗情況,達到良好的複習效果。

總之,資訊科技在中學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讓物理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的變化,教師在進行物理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地運用資訊科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學習。但作為教師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資訊科技的利用是為教學服務的,其目的是提高教學效益,如果教師不注意掌握度的把握,在物理教學中濫用資訊科技,反而會對物理教學產生消極影響。總之,資訊科技在物理課堂中的應用是教育發展的必然,也必然會讓物理教育產生一次全新的革命,資訊科技也必將會使物理課堂教學真正地走向開放的網路世界。

關於資訊科技教學心得體會 篇17

目前,許多國小都開設了資訊科技課程。國小資訊科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初步學會計算機的使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遊戲入門,自覺學習。

首先國小生對遊戲特別感興趣,而計算機正具有能玩遊戲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可以把計算機新課的學習寓於遊戲之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生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的很累,而且很不願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在教學中就採取遊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或者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遊戲的實踐中發現,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於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後,學生們再玩這個遊戲時就感到輕鬆自如了。這樣,既保持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熱情,還可以促使學生自覺去學習計算機知識。

其次,學生喜歡利用電腦繪畫;繪畫比較容易學習,讓學生從比較容易的學起,而且是從興趣方面擊起他們的求智欲,這是一種把興趣和學習結合的一種好方法。而且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還能培養他們美的情操!

二、直觀教學,加深記憶。

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固有特徵,採用形象、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加深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教學“認識鍵盤”時,我先提問空格鍵、換檔鍵和Backspace鍵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空格鍵上沒有任何一個字元,其主要作用是輸入空格。同樣抓住換檔鍵上有向上的箭頭,其主要作用是來輸入上檔字母。還抓住Backspace鍵有向左的箭頭,其作用是篩除游標前面的字母,相當於咱們平時用橡皮擦寫錯的字。用這樣的方法,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記憶。

三、自主學習,不斷創新。

電腦知識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也喜歡上資訊科技課。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抓住學生的這一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其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電腦知識。這也是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學PowerPoint的超級連結時,老師先讓學生演示沒有連結的作品,接著提問:現在只能一張張按順序演示,那麼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簡報嗎?然後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的學生討論、嘗試,有的學生在看書尋找,有的學生在使用幫助系統(在教學Word時就教了如何使用幫助系統),,同學之間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幫助起來。最後讓學生互相交流,教師進行適時的點撥,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級連結的方法。利用電腦本身自有的特點,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味。如教學完畫圖軟體後,可以讓學生自由創作作品;教學Word的插入圖片時,讓學生進行詩配畫的創作;在低年級教學“金山畫王筆”時,那美麗的圖案使學生感到無比新奇。講解了如何操作後,學生已迫不及待地動起手來,組合成具有豐富想象力的圖案。可以說利用電腦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學科,多面發展。

計算機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內容和方式,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

有所用”。如在教學Word時,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用計算機進行作文創作、修改等;教學畫圖軟體時,讓他們配合美術課,進行實際的繪畫;在教學上網時,結合自然、語文、社會等學科,查詢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完成其他學習任務,讓學生感到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培養了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增長了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要上好國小資訊科技課程這門課程,必須使用易於學生接受的語言和教學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有趣、生動。同時要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讓學生感到資訊科技課一定要學會,一定要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