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奇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81W

奇蹟心得體會 篇1

魔術是用極敏捷、使人不易察覺的手法和特殊的裝置將真相掩蓋住,而使觀眾感到奇幻莫測。而今天,老師就帶領我們走進了神奇的魔術之旅。

奇蹟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魔術開始了,魔術大師劉謙拿出一袋橡皮筋,為了證明橡皮筋沒有問題,劉謙把橡皮筋給嘉賓驗證一下,嘉賓們有的拉拽,有的仔細看,有的仔細摸,一心想找出皮筋的破綻,

但是什麼都沒發現,接著只聽見劉謙說:“首先我們把一根橡皮筋套到另一根橡皮筋的旁邊。”他帶著狡猾地笑對我們說:“看好了。”我們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著他的.手,生怕漏過任何一個細節,他說:“這樣我的手就被鎖住了!”然後,他的一隻手左右動了動,橡皮筋就被抽出來了。“啊!太神了吧!為什麼?怎麼做到的?”嘉賓們不禁發出一聲聲感嘆聲。我心想,這太不可思議了吧!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懷著一肚子的疑問猜測著,我也模仿劉謙的樣子做起了,可是皮筋套進去後怎麼也拉不出來,劉謙是怎麼做到的呢?難道皮筋被換了?難道皮筋有機關?難道我眼花了?唉!最後的答案都不對。

這個問題真是讓我傷透了腦筋。魔術真的是非常地神奇啊!

奇蹟心得體會 篇2

最近有幸讀到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時時有一種想把所看所思及時記錄下來的衝動,是一個充滿驚訝和感動的過程。雷夫老師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一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家最溫暖

讀這一部分,讓我最為汗顏,我們的教室確實時時被一種東西控制著,那就是“害怕”。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了什麼,反而是因為它缺乏了某樣東西——這裡沒有害怕。孩子艾力克斯的書包事件,在我們身上時有發生,我們處理的方法也和那位老師一樣,簡單、粗暴。正如雷夫所說:“這件事最大的災難,是老師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現在反倒成為艾力克斯和全班同學眼中的怪物,這種傷害要好幾個月才能彌補,這位老師卻不明白自己造成了什麼傷害。”在我們和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中,又錯過了多少絕佳的教育機會?又給孩子造成了怎樣的傷害?而我們,卻渾然不知。

再往下讀,又讓我心生恐懼,對待孩子,我們只是單純的言教,沒有言出必行的身教。和孩子之間,只是無法修補的破裂的信任……反思之,雷夫老師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並且成為孩子的榜樣。正如他所說的:“孩子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學生和氣待人、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和氣待人、最認真勤勉的一個。”我想我們應該用積極地態度與耐心來面對問題,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駕於恐懼之上的信任。第56號教室真正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明天,就像平常一樣,我也將躲進第56號教室。因為,《綠野仙蹤》的桃樂絲說得沒錯,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得上溫暖的家。讓我們也努力付出,為孩子們打造避風港吧!

方法之妙

第二部分方法,是雷夫老師促進孩子進步的一些想法。在這裡,雷夫注重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雷夫注重寫作的指導,從每週作文,每月讀書心得開始,到平裝書。無不透露出雷夫的智慧。當同齡孩子還在看學校派發的基礎讀本時,第56號教室的學生們已經開始品味經典名著了;他們通過親自的動手實踐去接觸自然科學,通過體育運動了解團隊合作的價值;藝術是他們的課餘愛好……這所有的成果無不源自雷夫老師的創意。

但是,讓我收穫最多的卻是旅行這一章節。平時,我一有空閒就帶著兒子游玩各國名勝古蹟,發現孩子們共同的.特點就是上車玩遊戲,下車拍拍照,對於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景區,走馬觀花,毫無興趣,最鍾情於遊樂場。家長們紛紛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了?我們都不知,“萬里路,為何故?”到處都是為了完成任務一樣帶著孩子在名勝古蹟毫無目的亂逛的我們。而雷夫帶孩子們旅行時,就設定了兩個清楚的重要目標:首先,霍伯特的小小莎士比亞們應該用一種不同於平庸學生的熱情來追求知識的深度。例如,進入林肯紀念堂時,他們對於該人、該地以及後人所懷念的原因所知甚詳。其次,通過旅行讓他們提早認識“大學環境”。我們錯失了利用四處旅行的機會,把未來獨立生活時所需的技能教給孩子。我想下次再帶兒子旅行時,一定要有所改觀:旅行前有精心規劃的各項活動、做好充分準備的兒子、以及明確的旅行目標。通過這些旅行把孩子終身受用的課程教給他。

瘋狂之舉

這部分是雷夫老師為已經瘋狂投入,但還想做得更多的老師所寫的。雷夫的孩子們著迷般每天提前2小時到校,放學後數小時內仍不願意離去;他們聽搖滾樂,看經典電影,甚至表演莎士比亞的戲劇!“他們理解每一個詞,這並不是說所有演員都能做到的。”同樣演過莎士比亞戲劇的依恩。麥凱恩爵士如是說。在雷夫班上的孩子們是自願在這段時間全員到齊的,所以從來不曾發生紀律問題。他只需專心教書即可,這真是人生一大樂事。他們在漆黑的天色中開始上問題解決課程,於太陽升起之際告一段落,隨即開始一天的課程,這感覺還挺有詩意的。在雷夫眼裡,第56號教室最充實的時光常常就發生在第一堂課之前,或放學後的非正式上課時間。

而給我最多啟發的是雷夫在學年一開始,他會和學生們玩一個小遊戲。他要孩子們解幾個難題,並要他們做好充分準備。此時,幾乎全班學生都把紙筆拿出來,表示他們已經準備好了。雷夫開始大笑,然後問他們為什麼都握著鉛筆。他教孩子們的第一件事就是,鉛筆解決不了問題,只有“人”才有這個能力。孩子們學到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放下鉛筆,理解眼前的挑戰。而平時我們經常會對解不開題目的學生失去耐性:“動動大腦啊!”動動大腦?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工作中我們沒見過哪個孩子在聽從這個命令後解決問題的,但我們卻樂此不疲。“自己再看一遍”也是,我自己就深有體會,我的兒子常會在鼓起勇氣向我求助,希望我幫助解決某個問題時聽到這句話。“自己再看一遍”的命令往往讓他飽受驚嚇,不敢回答我說:“喂,這位女士,我已經看了12遍了,就是看不懂才問你的啊。我需要幫忙啊!”

於是,這個暑假,我嘗試用雷夫老師的“四步驟”來引導兒子解決問題,包括生活中的問題,並讓他抄寫貼在自己的書桌上。我發現兒子表現得越來越好,思考能力有了很大的長進。我相信,在未來的歲月中,他學到的這套解決問題技巧都將派上用場。在此,我將雷夫的解決問題四步驟和大家分享:步驟一、理解題目(把鉛筆放下),蒐集相關資料;步驟二、選擇合適的策略;步驟三、解題(拿起鉛筆);步驟四、分析,我的答案合理嗎?希望為人父母和師長的我們,不再常用無意義的指示來搪塞遭遇困難的孩子:我們必須做得更好。

《第56號教室的奇蹟》雖然國情不同、文化背景各異,但我們仍能從書中發現中美教育面臨的許多相似之處。正如中國教育報主編郜雲雁所說:瞭解這些相似之處,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確是一項非常特殊的職業,選擇這項職業,意味著教師的眾多放棄和傾其精力的奉獻。當然,其所收穫的成就感也是其他任何職業所無法達到的。

最後,我用馬丁博士在激動人心的演講中反覆引述的一首無名詩和各位老師共勉:假如你命該掃街,就掃得有模有樣,一如米開朗基羅在畫畫,一如莎士比亞在寫詩,一如貝多芬在作曲。就讓我們像莎士比亞寫詩那樣去做老師,即使無法像雷夫這樣瘋狂,至少我們知道,教育蘊含著無限可能。

奇蹟心得體會 篇3

寒假期間,我認真品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該書是由“全美最好老師”雷夫。艾斯奎斯所著,原以為東西方的教育理念相差較大,可是當我通讀全書之後,不禁感慨教育是無國界的!沒錯,就如尹建莉所說“這不是一本美國人寫美國教育的書,這是一本傑出教師寫正確教育的書。”雷夫,一個普普通通的國小老師,他20多年如一日,堅守在第56號教室辛勤耕耘,用自己那顆赤熱的心全力教育他的孩子們。

《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絕對不要忘了: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所以如果我要我的學生待人友善、認真勤勉,那麼我最好就是他們所認識的人之中最待人友善、最認真勤勉的一個。別想愚弄小孩,他們很聰明,一定會識破的。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教師的示範作用是很重要的,教師的人格水平越高,其榜樣作用也就越強。“欲齊其家,先修其身。”作為教師,應該經常反思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這就要求我在每天的工作裡必須日省吾身,針對有必要改進的地方必須避免二次發生。

老師的要求,學生是認真執行了,但教師是否為學生做了榜樣呢?早上進校門,學生有禮貌地問“老師好”!學生認真打掃衛生區,……。我們的.教師又是怎樣的一種表現呢!學生有會怎麼想呢?記得我作學生的時候,有時候我向老師問好,老師沒有任何迴應,也無任何臉部表情,所以我就比較不會想再問他好了。所以,每次學生問好,我都會好好迴應,怕他們內心有失落感。由此可見,對我來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對學生來說是大事,他們感覺老師的眼中或心中有他們的位置,對你老師的教育我就願意接受,融洽了師生關係,無意中也縮短了老師和學生的距離,對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應該都是有所幫助的。

可見,教師散播一種榜樣,收穫的是一種目標。有人說:“播撒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撒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撒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撒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應該做到,讓學生心服口服,讓學生直接從老師身上學到好作風、好品德。這樣,才能達到育人的最終目的。

書,還在品讀;收穫,卻很多很多,我受益於這本書,並不是因為我從書中尋找到了教育的捷徑,而是因為我從中領悟到了“成功無捷徑”。徜徉在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我也猶如雷夫老師的學生那樣,深深地迷戀在這理想的“教育國度”之中了。真誠地祝願所有的老師都能夠開心、快樂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快樂地學習、茁壯地成長!

奇蹟心得體會 篇4

雷夫埃斯奎斯,一個平凡的教師講述著一個不平凡故事。第56號教室的孩子大多貧困,來自移民家庭,英語也不是他們的母語,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個充滿愛心與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標準化測試前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於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不凡成就。第56號教室的孩子是幸福的,作為雷夫埃斯奎斯的學生,他們得到了特別寬鬆、快樂、積極的教育環境。作者的著眼點不在“成功”,而在過程上。他心態平和而自信地寫了許多發生在第56號教室中他和他的學生們零碎的事兒。這些小事兒,在許多教室裡都會發生,情形似乎大同小異,但是第56號教室卻讓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義。一些孩子,他們有幸從這間教室走過,他們的人生,因此改變了走向,改變了高度……

讀完本書,感想頗多,以下簡述自己的點滴感受。

一、為奉獻而感動

作為一名教師,我敬佩雷夫埃斯奎斯老師超凡的勤奮和卓越的教育才能。他每天在校工作時間十多個小時,早上6:30到下午6:00,每週兩個通宵工作的日子,每個週末從上午11點到下午2點一直工作,假日中的每一天都在無償地教學生,從早上6點開始一直到下午5點,給學生教算術,講文學,學歷史,沉迷於莎士比亞戲劇的排練,他對教育的熱情和不求回報的付出讓人感動。

這位令人敬佩的美國教師,用超凡的勤奮和卓越的教育才能,解答了他在教師職業發展過程中的探索與思考。雖然國情不同、文化背景各異,但我們仍能從書中發現中美教育面臨的許多相似之處。瞭解這些相似之處,或許有助於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確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職業。

雷夫老師用這樣一個範例告訴我們:一間教室的容量可以很大很大,可以帶給孩子無限多的東西——我們能分享到這樣的教育智慧,就是獲得,也許,在未來也會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美國和我們的國情不同,他們實行的是“素質教育”,而我們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階段。然而通過雷夫的介紹,在大洋彼岸的學校裡的一切和我們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有和我們一樣的學生——如果一個班級鬧哄哄的,就什麼事都做不成,也沒有所謂的成績可言,孩子們的讀、寫、算數都不會進步。老師們急功近利的心理態度——早年的時候,我也曾計劃在開學第一天給孩子們來點下馬威,讓他們清楚我才是老大。有些同事也採取相同的做法,我們曾共享使孩子們守規矩的“成功”果實。看到其他班級吵鬧失控,我們愚蠢地恭賀彼此的教室有多安靜、孩子們多守秩序、每日課程進行得多麼順利。家長們望子成龍的迫切期盼——父母和老師可以通過討論考試結果來幫助孩子,讓孩子明白“行動”和“成果”之間的相互關係。然而,當全國的注意力都聚焦到測驗上時,我們往往會在孩子身上施加過大的壓力。這不但讓孩子們過著悲慘的生活,也降低了他們做出最佳表現的機會。不計其數的各級政府教學測驗——標準化測驗已經成為本校的夢魘。在沉重的測驗包袱下,老師們再也沒有充分地時間好好教授學生應該精通的科目。孩子們因為參加測驗而疲憊不堪,最後累得連自己的測驗分數都不在乎了。

還有不切實際指手劃腳的教育行政人員,乏味而佔據大量時間的教學會議等等,一切都與我們如此雷同。雷夫老師對於這個也像我們中國老師一樣很不認可,但是他沒有一味對抗,也沒有一味順從。他在教學上另闢蹊徑,別人為了應試而教學,他是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為了學生終生學習受用的能力而教學。

二、為信任而歡呼

雷夫老師倡導鼓勵機制,帶著一顆無比慈愛的心,在師生之間架起信任的橋樑。“隨時為孩子們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們不需要對孩子們長篇大論地談論我們是多麼地負責任,而是讓他們自己把信任放在我們的肩上。”雷夫老師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實踐的。比如在藝術課上引導孩子完成線繩藝術作品的過程中,雷夫答應幫孩子們放大所需圖案的尺寸並在星期一兌現了承諾,這樣雷夫與孩子們之間的信任就更加穩固了。信任,是成就奇蹟的第一要素,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意識到,我們的老師說到就能做到,我們也需要說到做到才行,可見信任的魅力。

三、身教重於言教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也是雷夫老師的重要教育理念。雷夫主張“身教重於言教”,這也是他從教育實踐中得出的真理。雷夫相信“你就是榜樣。絕對不要忘了,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需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如果你是一個經常遲到的老師,怎能要求學生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如果你是一個沉溺於網路的老師,你怎能要求學生遠離網路,戒除網癮?

一切不過因為“身教重於言教”,防止滿地長滿荒草的最好辦法就是種上莊稼,並讓莊稼長勢喜人,勢不可擋。教育不是揠苗助長式的“傷仲永”教育,而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種好的莊稼,必然喜獲豐收。

四、為教學尋方法

雷夫老師把一批批的孩子變成了“愛學習的天使”,他之所以成為優秀的教師是因為他不斷地為教學尋方法,教出了優秀的學生。書中提到的“數字的研究是門極端的學科,孩子不是愛它,就是恨它”。好多學生覺得數學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沒有語文那種詩意、氣魄、傷感、歡樂,也沒有音體美的愉悅、寧靜、傷感。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數學呢?雷夫的觀點就是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恐懼感,他沒有把整堂課的時間拿來做練習,而是盡力去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學著喜歡數學。讓學生克服對數學畏難心理,讓孩子喜歡數學。

56號教室20多年來一直有一項讓人羨慕又緊跟潮流的課堂活動就是看電影。與很多人給學生看電影是為了填補時間的空白不同,雷夫給學生看電影是為了學習,讓他們從中學習歷史、藝術乃至人格,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學習自己終身受用的東西,這是多麼偉大又實用的教育方式。在雷夫那裡,電影是一項幫助學生喜愛和了解歷史的有力工具。他甚至還把《殺死一隻知更鳥》這樣的老電影作為為學生塑造人格的優秀教材。“你永遠無法真正瞭解一個人,除非你能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除非你能進入他的`身體,用他的身體行走。”這是《殺》中的一句臺詞,雷夫老師是仁慈而有感染力的,孩子會從這影像世界的點點滴滴中學會仁慈、寬容、團結甚至更多。

當然,56號教室除了電影,還有豐富多彩的藝術課,孩子們可以自己創作有紀念意義的作品,甚至還可以自己排莎劇,通過這些方式學習語言,理解文學,寓教於樂,值得借鑑。

雷夫是神奇的人,第56號教室是奇蹟誕生的地方,只要我們努力以“讓學生變成愛學習的天使”為目標,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重視學習方法指導,使學生不斷地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基!我們也能創造奇蹟!

我利用閒暇時間翻閱《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卻被髮生在第56號教室的每一個奇蹟吸引了、感動了,我不禁一遍又一遍虔誠的細心研讀著它。書中主人公雷夫決心用“像頭髮著了火似的”態度來教學,用他那一顆熾熱的愛心,創造了“重品格、講勤勉、推崇謙遜,而且無條件地扶持”的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

讀了《第五十六號教室的奇蹟》之後不禁反思我們現在存在的教育現狀,為了課堂紀律,為了考試成績,不僅讓學生害怕就連老師都在害怕,整個課堂都染上了“恐懼”的氣氛。學生遵守紀律是因為害怕受懲罰,考不好是害怕老師批評、家長責罵、同學嘲笑。如此一來學生長期都處在一種戰戰兢兢生活狀態中,這嚴重阻礙了學生的發展。然而老師又怎麼樣呢,老師也在害怕,害怕自己不被學生喜歡,害怕上課沒人聽講,害怕自己管不住學生,害怕被同行嘲笑,害怕被領導訓話。

在雷夫老師的教室裡,就沒有“害怕”這兩個字,他用信任取代害怕,用信任在師生之間建立起一座堅固的橋樑,使教室的一切變得不一樣,使學生熱愛學習,為他人著想,最終形成自己的行為準則,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生不用老師費心,老師的工作也自然很容易做。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師生之間的信任。

讀了這本書之後,使我體會到教育的真諦:“成功無快捷方式,真正的卓越是靠犧牲、錯誤、以及大量的努力掙來的”。雷夫先生提出的“以信任取代恐懼”的觀點和做法讓我佩服,雷夫和他的學生髮生在第56號教室的“真相”警醒了我,我該適當的放慢腳步,擠時間靜心反思,追求“更好的教學”,這樣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管是教育學生還是孩子,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孩子害怕當做教育的捷徑”。這是我要反思並要時時提醒自己的。

《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我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允許孩子犯一些錯誤。作為老師,我們不能僅僅是幫助他們學習課本,因為知識的學習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充分發展他們的自我,健全他們的人格,讓他們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雷夫老師就做到了,他讓我們看到不是隻有“下馬威”才能鎮得住學生,有愛心、耐心、信心、責任心、智慧同樣能夠“鎮得住”學生,還能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成功是沒有捷徑的,必須要努力才行。雖然曾經有過成功、有過失誤,但我依然熱愛自己的職業。我會借鑑雷夫的教育觀點、教育信念,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反思,用自己的行動想象著雷夫先生那種“幸福”,我希望第56號教室發生的奇蹟有一天會發生在我的教室裡。

奇蹟心得體會 篇5

這學期,校長為我們每人發了一本書——《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個初夏的黃昏,我靜靜地坐在沙發上,捧起了它。

雷夫,是一位充滿愛心的老師。讀完了這本書,他用愛心創造出來的奇蹟讓我既震驚又感動:他在同一所學校的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的學生長達20多年,這需要怎樣的耐心與堅持?

一間小小的、普通的教室,讓裡面的孩子願意提前兩個小時來上學,而且甘願推遲放學,這間教室為什麼有這麼大的魔力?

一位普通的老師,竟然獲得了總統頒發的“國家藝術獎章”,他獲得此項榮譽的背後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原因?

站在小小的三尺講臺上,作為一方教室的靈魂人物,無疑雷夫是成功的,是偉大的。他憑著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憑著對學生的責任心和愛心,讓他的第56號教室變大了,變開闊了,變成了孩子們自由舒展的樂園,變成了孩子們無比依戀的精神家園,變成孩子們一生中享用不盡的財富。

第56號教室裡的孩子是幸福的,作為教師,雷夫也是幸福的。我想,做教師,就應該做一個像雷夫這樣有信念、有追求、有愛心的教師!

合上書本,反思我們自己的教師角色,感慨萬分:我們也有屬於自己的一間教室,那是一方我們教育生涯中的舞臺。作為教師,我們不妨靜思一下:我們該如何在那小小的舞臺上演繹自己的人生,如何體現自身的價值,如何讓它成為教室裡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樂園,如何在這裡為孩子們插上飛翔的翅膀?

奇蹟心得體會 篇6

本學期,我接手了一個六年級的班級,對於我這個年輕老師來說,班上的孩子無異於是一群“小惡魔”,在與“小惡魔”們的鬥智鬥勇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讓我急於從書中學習找尋經驗和解決的辦法。初見此書,封面上的小標題“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於是我帶著既好奇又懷疑的心態捧起了這本書,沒想到書中的內容讓我收穫意外的驚喜,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書中提及的“信任與公平”。

“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了什麼,反而是因為缺乏了某樣東西——害怕。”作者雷夫在書中寫道,他在剛任教時,覺得要給孩子下馬威才能樹立教師的.威信,於是在對待學生時嚴肅認真,而我亦是如此:每每處理學生矛盾時,總是先板著面孔,自認為公正嚴肅,結果換來的卻是學生的支支吾吾、眼神閃躲,明明是小矛盾、小摩擦,但處理中,卻發現孩子們往往會選擇互相推諉、甚至編造謊言。我變得更為急躁,下意識的開始不信任孩子,而這種不信任,還影響到我對同一個孩子的其他問題處理上。看完書中提及的案例時,我不得不自我反思:過分嚴肅,沒有讓學生感受到我對他們的信任,孩子們在犯了小錯誤之後,也不相信老師會那麼容易“原諒”他們,原本的小問題變得複雜化了,而我也不再感受到孩子的真誠。認識到這一點後,我慢慢收起自己的急躁,在處理學生的矛盾時,會先提醒孩子冷靜下來再講清事情緣由,這一過程,也是提醒自己,冷靜對待。

書中提及的另外一個觀點也讓我感觸頗深,那就是公平。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往往也會心生怨氣,可作為一名教師,有時卻忘記了要公平對待。這種公平,不僅僅是要做到一視同仁,更是指在維持班級秩序時,老師設定的紀律是合乎邏輯,也就是作者說到的“懲罰和罪行要相稱”。案例中提及,某個孩子因為在教室搗蛋,所以老師罰下午全班都不準打棒球。看到這裡,也不由得檢視自我。

我的課堂上,常因個別孩子的調皮吵鬧,而不得不停下來整頓課堂紀律,有時為了完成課堂任務還佔用下課時間,而班上的其他同學卻不得不接受這種不公平的紀律要求,因而心存怨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向有經驗的教師們請教,最後決定停下腳步,用兩節課的時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同學們自己來決定,如何定義違反課堂紀律的行為,並通過民主投票的形式決定應該如何解決。在這兩節課上,同學們都積極踴躍的參與、獻策,共同制定了9條課堂紀律守則和兩項對於違反課堂紀律的處罰方式,最後全班同學在這份課堂紀律守則上簽名。整個過程,我只是引導、推動,在孩子們心目中,這份課堂紀律守則是全體同學制定,而非老師獨裁,所以不存在不公正的行為,在這份守則實施的一個星期裡,所有同學目前都是依“法”而行,著實讓我也輕鬆不少。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案例及哲理,值得我們去細心研讀,慢慢消化。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優秀的案例經驗,將理論和經驗相結合,在工作中不斷積極探索、反思,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總結。堅持下去,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因為我們都有一個教室!一個註定不一樣的教室——一個孩子們心中嚮往的地方!

奇蹟心得體會 篇7

《教育的奇蹟》是一本關於學生教育的書籍。本書的序言部分便讓我獲益匪淺:無限相信學生與教師的潛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已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說:“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希望就在眼前,祕密就在身邊,開啟此書,悉心閱讀,你會發現——天才就在身邊!

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過一些偉人小時候的故事,告訴我們其實這些偉人小時候和我們平常的孩子小時候是那樣的相似,只不過是他們遇到他們人生中的伯樂,讓他們最終成才。讀完這部書之後,感觸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蹟》裡讀到一則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20xx年前,有位教社會學的大學教授,曾叫班上學生到一貧民窟調查200名男孩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境,並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作一評估。每個學生的結論都是“他毫無出頭的機會”。20xx年後,根據調查,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擔任律師、醫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訪了當年曾受評估的年輕人,跟他們請教同一個問題,“你今日會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麼?”結果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回答:“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教授找到她後,問她到底有何絕招,能讓這些在貧民窟長大的孩子個個出人頭地。這位老太太眼中閃著慈祥的光芒,嘴角帶著微笑回答道:“其實也沒什麼,我愛這些孩子。”

讀完這個故事, 對教師來說,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的。對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們現實的教育生活中,缺乏愛心的現象實在太多:當學生有化解不開的思想癥結,不是努力捕捉,認真發現,耐心引導,而是視而不見,甚或冷嘲熱諷,大潑冷水;當學生有不遵守紀律的行為,我們不是循循善誘,而是毫不留情,大聲呵斥,甚至揮以拳頭;當學生成績有波動,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熱情鼓勵,而是公開批評,使他懊喪不已,一次次地挫敗孩子那顆稚嫩的心……

如何讓孩子在上面繪出燦爛的彩虹和美麗的圖畫是我們每個教育者都要考慮的問題,有時間看看這部書吧。

奇蹟心得體會 篇8

一次開家長會上,執教兒子的數學劉老師推薦了一本書——《第56號教室的奇蹟》,機緣巧合單位有這麼一本書,於是工作之餘借閱了一下。

《第56號教室的奇蹟》是美國國小教師雷夫·艾斯奎斯寫的書,作者是從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的認識,對教學方法的總結來寫的本書。而對於我則更多的是從作為一個家長的層面來閱讀這本書: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讓我們的孩子愛上學習?

雷夫在書中明確提出了教育的真正意義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雷夫相信“你就是榜樣。絕對不要忘了,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你需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先要做到。”這個道理顯而易見,如果你是一個經常遲到的老師,怎能要求學生嚴格遵守作息時間;如果你是一個沉溺於手機的家長,你怎能要求孩子遠離手機,戒除網癮?如果你是一個容易動怒發火的家長,你怎能要求孩子溫和有耐心呢?

關於閱讀,“閱讀是學校裡最重要的一門課程,其重要性遠遠超過其他課程。如果孩子不能學著好好讀書並且喜歡閱讀,那麼這個孩子在其他方面發現成功和幸福的機會就很低。”正如雷夫老師相信:熱愛閱讀的孩子們將擁有更美好的人生。然而培養一個好的、熱愛閱讀的習慣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能養成的,反思下我們自己,作為家長的我們有自己的每月閱讀計劃嗎?一年能讀多少本書呢?所以閱讀習慣我們必須以身作則,當個好榜樣,同時陪伴著孩子一起讀書、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關於數學:本書中提到的“數字的研究是門極端的學科,孩子不是愛它,就是恨它”。好多學生覺得數學是一門很枯燥的'學科,沒有語文那種詩意、氣魄、傷感、歡樂,也沒有音體美的愉悅、寧靜、傷感。我自己真就有非常深刻的體會,無論是中學數學,還是考上大學後的高等數學,無論如何我就是沒法喜歡上這門學科。然而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數學呢?雷夫的觀點就是減輕學生學習數學的恐懼感,他沒有把整堂課的時間拿來做練習,而是盡力去幫助孩子理解數學,學著喜歡數學。讓學生克服對數學畏難心理,讓孩子喜歡數學。

關於電視、電影:56號教室20多年來一直有一項讓人羨慕又緊跟潮流的課堂活動就是看電影。與很多人給學生看電影是為了填補時間的空白不同,雷夫給學生看電影是為了學習,讓他們從中學習歷史、藝術乃至人格,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學習自己終身受用的東西,這是多麼偉大又實用的教育方式。其實對於能否讓孩子看電視,我一直都持贊同的觀點,因為無論是迪士尼的經典動畫,還是BBC的探索奧祕,還是諸多拍攝優秀的記錄片和電影都能建立孩子好的品格,並啟發他們去了解探索更多未知世界,從而努力學習,並愛上學習。

雷夫是個神奇的人,第56號教室是奇蹟誕生的地方。讀了這本書,我相信只要每一個家長也努力以“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為目標,重視品格培養,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重視學習方法指導,使孩子不斷地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變得更好!

奇蹟心得體會 篇9

在本學期開學會上,我領到了一本叫著《第56號教室的奇蹟2》的書,由於開學時間較忙,就把它隨手放在桌子上面的書堆中,沒有管他。過了一段時間,又無意中把它給翻出來了,有了空閒時間,於是我就出於好奇,就隨手翻翻,看著看著,就覺得很有意思。後來有空,我就找來看看。感覺收穫不錯,現在來談談我的一點感受。

書中《點燃孩子的熱情》裡,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教室,去觀看一場棒球比賽。隨著比賽的推進,雷夫老師旁徵博引、寓教於樂。通過現場觀看一場棒球賽,觀察所發生的毫微細節,老師處處皆展現出教育的思想火花,使孩子們不單只是觀看到一場球賽的精彩,更大的收穫是通過雷夫老師的引導,從這場球賽裡得到了一些非凡的成長教育指引。從而引導孩子們作正確的決定,珍惜時間,遵守承諾,摒棄自私行為,認識沉迷電視的危害,選擇最好最有用的閱讀,制定計劃和目標,做事專注、集中精力,凡事做到最好……孩子們的書包裡不僅僅裝應試教育的習題和課本,更重要的需要裝載起使人生真正獲得勝利和精彩的東西,懂得把這些東西載入思想和靈魂,形成人生的價值觀,於是教育便不再是難事。雷夫老師正是巧妙地把人生裡創造出真正精彩的要素特質,無盡耐心、因人而異、又側重不同地一一灌輸到孩子們的腦海裡。

書中雷夫老師說:人生就像一場賽事,有輸有贏有汗水,每一滴汗水都是生命的體驗!的確如此,在雷夫老師的平凡簡單中,讓我們看到了孩子們複雜而又豐富的精神世界;在單調重複中,讓我們領略到了雷夫老師山重水複、多姿多彩的教學藝術。

雷夫和孩子們的成功,是因為他們都學會了專注。在人聲鼎沸的球場上,雷夫的孩子們不受左右人群的影響,專注於單一的工作——記分。同樣在機場、在餐廳、在影院,在任何一個地方,這些孩子們做事總是專心致志。在這個忽略專注的社會,做事專注,提高效率,等於節省時間、利用時間。雷夫老師認為:“孩子大多沒有時間觀念,而孩子必須要理解時間的觀念,而準時就是一個重要的`開始。”懂得察知時間的人將善用一生做偉大卓越的事。光是憑成績,看不出孩子是否懂得適時的重要性。我們要讓孩子養成守時的好習慣,讓他們從小就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正是在這顆滿載愛之心下,雷夫老師的教學理念是如此的動人……如果我們期望孩子們將來成為哪種人,首先自己要做個我們期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這是教育的首要原則。

“快樂可以點燃孩子的熱情”,這是雷夫老師的名言。雷夫震撼了我,他以他深遠的教育目標、持久的工作熱情,告訴我們如何去當好一個教育工作者。

他的教育理念和信念幫助我們構築了嶄新的教學觀和學生觀,他的成長曆程對我們每一個教師“做一名好教師”非常有借鑑意義。他的獨特教學方式和班級管理模式,值得我們實踐和探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不斷反思、探討、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和教學水平。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我們確實需要更加用心,運用各種方式去點燃孩子們的熱情,要像莎士比亞寫詩那樣去感染別人。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充滿詩意,就會有很多的驚喜等著我們,我們也能創造奇蹟!

奇蹟心得體會 篇10

教室是扁擔,它一頭挑著課程,一頭挑著生命。我們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盛開的理由。我們追求所有師生都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們相信每一個師生都能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締造一個完美的教室,意味著師生共同穿越一門門完美的課程;締造一個完美的教室,意味著師生攜手盡情展示,讓教室成為人人嚮往的地方。

20xx年的新教育年會上,朱永新教授曾這樣詩意的解讀完美教室--一個教室,一個生活於同一個教室中的人,應該是一群有著共同理想,遵守能夠實現那個共同夢想的卓越標準的人,他們彼此為對方的生命祝福,彼此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諾,共同創造一個完美的教室,共同書寫一段生命的傳奇。

我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以“學生的終身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為目標,制定了《五蓮縣實驗學校中長期發展規劃(20xx-20__)》,按照規範、質量、效能三步走的方針,確定了學校的戰略目標。我校於20xx年秋季考試招生,也正是這時了開始啟動締造完美教室行動。在這半年的時間裡,我們在締造完美教室方面做出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締造完美教室,以班級文化構建為總體目標

每個班級都積極構建自己的個性化的、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我們提倡班級的個性發展的同時,又規定了每個班都有:願景、使命、價值觀;班訓、班歌、班徽;班級標識、圖騰;班級活動、節日;班級、班級環境。每個班級有明確的班級願景。43班的班級願景是“淨、靜、 敬、 競、精”。首先是“淨”,在於讓學生愛講衛生、會講衛生,時時講衛生,處處講衛生,為學習創造一片潔淨亮麗的環境;其次是“靜”,在於讓孩子們學會課上、課下都能夠安靜有序地開展一切;再次是“敬”,目的想提醒孩子們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老師和孩子們能互敬互愛;然後是“競”,在於讓班級同學和小組間展開競爭和比賽,在學習與各項活動中你追我趕,從不落後,力爭上游;最後是“精”,告知孩子們無論學習還是做事,都要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力達精益求精。同時將班內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送與每個孩子以自勉。所有的班級都是老師和學生討論、表決,在全員參與討論的基礎上,一起制定自己的班級制度,班規,班風,班訓。在尊重生命尊重個性的基礎上產生班名並製作班級名片,彰顯出班級特色與文化魅力。如:52中隊的班名是“陽光的2班”班級口號是“強健自信樂觀進取”即:一個強健的體魄,一臉自信的笑容,一份樂觀的情懷,一種進取的心態。在班級中,這中班級精神就內化成一種集體的信念,一種集體的心理品質、一種讓所有班級內的學生深受鼓舞的精神。從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班級特色和風格。

二、締造完美教室,以改變師生的行走方式為追求目標

1. 以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為基本行走方式

教師和學生共同行走在花開的路上,以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為基本行走方式。師生、親子共讀共寫,共同實踐、共同運動、共同編織美好的教育生活,在共同的行走中書寫生命的奇蹟。馬池興老師已經習慣每天給班上學生寫班主任寫班級寄語。每個週一,學生就會爭相圍在教室前的宣傳欄讀馬老師寫給他們的話。有的是充滿濃濃愛意的關愛,如:明天天氣預報,同學們多加衣物。有的是期望,如:上週,在我班發生了兩起打架事件,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我覺得:野蠻人的武器是拳頭,文明人的武器是道理,我班的學生是野蠻人嗎?那我豈不成了野蠻老師。

從本週起,讓我們一起把“野蠻老師、野蠻學生”的帽子摘掉。有的是表揚,有的是善意的批評,如:這個學期,五(2)班衛生工作仍然延續上個學期的承包責任制,分工很細緻,要求做到什麼程度,多長時間做一次,都寫得非常明確,明確了任務也就是明確了責任--你就是幹這件事的人,你只幹這件事,幹好了你就完成任務,幹不好就是你的責任。學生也會在每天放學時反思自己一天的生活所得。通過共同的生活,師生的心貼近了,他們一起交流,一起快樂成長。他們彼此為對方的生命祝福,彼此為生命中偶然的相遇而珍惜珍重,彼此作出承諾,共同創造一個完美的教室,共同書寫一段生命的傳奇。

2. 通過儀式使每位師生敬畏生命,獲得神聖、莊嚴與尊重

從學校到班級都高度重視的各類儀式、節日和慶典活動。在全員參與的前提下,使這些儀式、節日、慶典都能擁有一種偉大的時刻,獲得神聖、莊嚴與尊重。開學初,校長親自給每位教師舉行隆重的分發膝上型電腦的儀式,主席臺上每點到一位教師的名字,校長就親自給教師把電腦送到手裡。因為我們學校的所有教師和學生都是新入學的。學校為所有的教師和學生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每個班級裡也舉行了新學期的第一次點名儀式;學生進步了,班級舉行進步表揚儀式。10月份,學校定為競選月。班級內舉行競選儀式。學生製作競選海報,班級內利用教室的牆面、教室走廊、宣傳窗等地方進行宣傳。學校則在大廳和宣傳欄以及電視臺做宣傳。73班的雪學老師上了競選演講課。學生陽光自信地展示自我風采,有的學生都找了親友團推薦自己,培養了學生的參與與競爭意識。

3. 用閱讀拓展生命厚度,以晨誦午讀日記為日常生活方式

巴丹說:“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 每個班級每天開展晨誦、午讀和日記活動。低年級以圖畫日記形式,高年級以週記形式,每個班級確定一首班級主題詩,成為學生穿越整個學期經典閱讀的開啟詩。穿越詩歌,穿越書籍,親近自然,親近民俗,讓生命成長在晨誦午讀日記中拔節。讀書學習可以使教師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可以促進教師投入教學研究,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益。我校建有880平方米的開放式圖書閱覽室。各個班級把書香班級建設作為締造完美教室的核心工作來做。學校根據學段特點把圖書館裡的圖書分發到各班,讓教室成為真正的圖書館。紮實開展共讀活動,通過生生共讀,師生共讀,親子共讀等形式,力爭讓共讀書目作為一種閱讀的引領。除了開展多樣閱讀活動外,特別注重了開展多元閱讀評價。各班都成立讀書評價,採取多種有效措施為讀書活動推波助瀾,讓學習活動持續健康地走向深入。

4.展示真自我,陽光向上

新教育實驗希望全體師生在追尋教育理想、享受教育幸福的過程中,聽到學生們拔節的聲音。每個教室都是展示室。每班有漂流日記和班級文集。學生的作文或日記打印出來後設計封面並裝訂成冊,在班級內展示。為了充分的展示學生的才藝,我們把四月份定為“閱讀月”,讓學生剪輯報刊的精彩內容製作了專題閱讀手抄報,五月份我們準備開展“班級達人秀”活動,盡顯學生的特長與個性。

5.師生和家長共同經營的班級部落格

班級部落格,全班共建共管,共同美化自己的家園,更是一份美好的記憶,一份寶貴的財富。學生及其家長全員參與、共同經營,讓班級部落格成為全班學生和家長們共同的精神家園。62班建立了“陽光天使”部落格,開博的時候有班主任寄語,班級願景,將班級開展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資料方案、過程性資料、圖片報道、總結等有關學生表現的作品及其他證據收集起來,記錄全班學生的歡笑與淚水,記錄成長的每一個足跡,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績。

三、締造完美教室,關注生命成長,建設卓越的班級課程體系

關注生命健康成長,整合豐富的教育資源,提供多層次的教育需要,讓不同的學生獲得真實的發展。

1.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節日

33班有個學生津津樂道的“快樂盆栽節”。學校通過購買和學生從家裡帶來盆栽植物美化教室環境。如何進行呢?33班先是在班級內通過認領盆栽植物,開展“歡樂農場”活動,首先集思廣益給自己認領的盆栽起名字,說說自己這盆植物的名字的含義是什麼。接下來需要上網蒐集這種植物的養護知識。施肥澆水鬆土,對每盆植物實行精心管理。還要評比一個學期後哪些同學的植物長得健生長旺盛,讓學生關注盆栽植物的小生命。學生在對自己的盆栽植物的細心呵護中,體驗到生命成長的偉大。感覺到愛心、責任感、合作團結的精神和班級的溫馨氛圍。學生通過這個節日對生命產生敬畏與責任感。

2. 愛心生日課程

隆重對待學生生日。各班班主任在學生生日當天早晨,利用晨會時間用集體誦詩的形式為這個(些)學生送上祝福。準備一些自制的小禮物,比如一首詩、一幅畫、一張自制的生日賀卡,或者準備一個小節目。

20分鐘的生日party:五(2)班每個月將拿出一節班會課時間,為在這個月出生的學生集體過一次生日。“為每一個孩子過生日,為生命喝彩,”的理念暗含平等、公正,不放棄、不忽視集體中的每一個個體,但是因為學生人數較多,如果為每一個同學都舉行這樣一種儀式,對於我們來說,在精力和時間上又不允許,每月一次,既節約了時間,又把個體和集體緊密聯絡在一起,既熱鬧又簡約。當班上的同學為安貝貝唱起生日祝福歌的時候,這個靦腆的女孩流下了熱淚。

3.電影課堂 電影作品是藝術與科學緊密結合的產物,具有形象、直觀、生動、可信、感染力強的特點,它可以使教學時空得以拓展,教學模式得以更新,是素質教育極其有效的手段,在培養學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創造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藝術品味和審美修養,塑造完美人格,提高人文精神和鑑賞水平,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本學期開始,我校開啟“電影課堂”,組織開展“觀百部優秀影片,做博學高雅學子”系列教育活動。開展“優秀影片進校園”,每月每學段精選1部電影供師生觀看,保證在校學生每學期觀看4-5部影片。組織“親子專場電影”,通過家長會、傳統節日,親子共賞影片,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提供“假期電影大餐”,開展優秀電影進家庭活動,推薦優秀影片,鼓勵學生假期觀看3-5部優秀電影。活動中創新形式,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知識層面接受能力,遴選出適合各年齡段的優秀影片共一百部。注重教育實效,觀看前,做好電影宣傳工作;觀看後,教師及時輔導,開展觀後感和體會交流活動。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曾說過:“沒有哪一種藝術形式能夠像電影那樣,超越一般感覺,直接觸及我們的情感,深入我們的靈魂。”我校重視挖掘電影作品的教育功能,通過活動的開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月27日下午,我校組織七年級全體師生觀看了美國著名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經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單》。

4.健身課程 9月為陽光健身月。延長大課間時間為35分鐘,課外活動時間達1小時。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推行大課間活動,1-2年級開展兔子舞、3-4年級開展韻律操、5-7年級開展二十四式太極拳運動。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每天體育鍛煉1小時以上。

5.搭建家校共育平臺。發揮家長委員會作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普及家教知識,發放《五蓮縣實驗學校家庭教育基本規範》,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讓家長懂教育,熱心教育,幫助學校把教育工作做好,實現家校教育的有機對接。組織優秀家長、書香家庭等評選活動,推廣先進的家庭教育經驗。完善家校聯絡制度。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家長會,教師運用網路、電話、家校聯絡卡、家訪(家訪次數不少於班級學生的二分之一)等方式與家長及時溝通。設立家長接待室,以尊重平等的方式對待家長,利用家長接待日、教學開放周等時間邀請家長到校聽課,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溝通交流。

總之,締造完美教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校老師集體努力和熱情投入。在朱教授等新教育專家的理念指導下,我們心懷夢想上路,耕耘在這塊廣袤的沃野中,一定能聽到花開的聲音,也一定能聞到新教育的芬芳。只要行動,總會在這個小小的房子裡創造生命的傳奇!

奇蹟心得體會 篇11

我們讀書是為了解決問題,而這本書就是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中層出不窮的狀況和內心焦慮情緒的問題。

在我讀完這本書後,覺得自己內心淡定許多,很大程度上幫助我控制了自己情緒化的問題。

當你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你們會做什麼呢?本書能夠給我們什麼方法幫助我們舒緩各種負面情緒呢~

《正念的奇蹟》這本書最核心的一句話是什麼是人生最大的奇蹟?不是能夠騰雲駕霧、踩風火輪,而是每天的一呼一吸,專注於你的一呼一吸,就是正念的狀態。

佛說:萬物皆空,空不是沒有,其核心是法無自性。每一個東西都沒有確定的本性,狀態都會變。一個桌子,此刻因緣和合,它是一個桌子,而幾年後,因緣消散,變成了一堆木材,當柴火燒成了灰燼,作為肥料,又作為另外一種狀態存在。而一個人,此時因緣和合是一個人,但是若干年後可能成灰燼、成鬼成仙都有可能。所以我們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是空的,能關注的只有此刻自己的起心動念,然後觀察它,它自然會逐漸消散。

那我們開始跟著這本書的脈絡學習

本書作者是一行禪師,越南人,在越戰期間遊走法國、美國,號召和平、停戰,並在法國建立梅村。接受來自世界各地想修煉正念的訪客。

這本書是一行禪師寫給朋友的一封長信,沒有闡述詳盡的佛理,但單從這封信中,我們已經學會什麼叫做正念,和正念為什麼是奇蹟。

本書開篇描繪了一個場景:一個曾和禪師修行的年輕人結婚後發現自己要工作、要照顧妻子情緒、要給小孩兒換尿布、自己修煉的時間變少了,然後他試著把修煉正念運用在生活中,意識到配妻子、小孩兒也是自己的時間。沒有所謂的你的時間、我的時間。陪孩子的時候老想著工作還沒做完,並不能幫你解決孩子和工作的問題,反而更痛苦和焦慮,所以陪孩子的時候就專注於陪孩子,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時刻保持正念,讓自己的念頭專注於當下的事情。

話鋒一轉,又說到洗碗的例子。

很多人覺得洗碗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尤其是那邊朋友等你一起打麻將的、喝茶時候。老想著快點洗完去做其他事情,

如何才是正確的洗碗?

所謂保持正念,就是要求我們在洗碗的時候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說,在洗碗是,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在洗碗的當下,我是完完全全的自己,隨順自己的呼吸,覺照到我的心念與動作。這就是正念,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如果洗碗時我們只想著接下來要喝的那杯茶,或者要趕緊加入朋友們的聊天或者遊戲,或者看一部喜歡的電視劇,如果你就會急急忙忙地想把碗趕緊洗完,好像洗碗是一件令人厭惡的事情,可是洗碗這個過程也是你人生的一個部分,你自己給人生創造了一件令人厭惡的事情。那麼,我們就不是為洗碗而洗碗。換句話說,洗碗時我們並沒有活在當下。事實上,我們站在洗碗池邊上時,完全體會不到生命的奇蹟。

《中庸》說:人莫不飲食者也,鮮能知味者。我們每天吃飯卻很少有人感受它的味道,飯一上來我們想的是什麼,想的是:吃完我們去哪裡,去幹什麼?、快點吃,別耽誤事兒或者先拍個照片發微博發朋友圈,沒有去真正體會到食物的味道。修煉正念甚至要求我們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

而修煉正念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幫助呢?

禪師有次和他一個學生吉姆一起吃橘子,吉姆沒吃完嘴裡的那塊就去掰下一塊,一行禪師說:你應該先把嘴裡的橘子先吃了。吉姆才意識到自己沒有在正念的狀態。專注於吃橘子的每一瓣,才是真正的會吃橘子。

後來吉姆因為反戰入獄,禪師寫了一封信給他,還記得我們一起吃的那個橘子嗎?你在那裡的生活就像那個橘子,吃了它,與它合為一體。明天一切都會過去。在監獄的坐和家裡的坐有區別嗎?有,因為監獄裡坐著沒有自由對嗎?不能去想去的地方,覺得被束縛,所以內心覺得很痛苦。可是坐的這個動作是沒有區別的,因為在監獄裡坐著時正念跑了,嚮往外面的世界,才會內心痛苦。感受當下的感覺,明白此刻的狀態,這就是正念的奇蹟。

《正念的奇蹟》帶給我們最簡單的做法,是遇到任何問題,對會讓自己身心收斂到體內,明白此刻的狀態。

不管是洗碗、吃橘子、還是生活中其他情況,當我們知道正念就是指對當下的實相保有覺知時,生活中的時時刻刻就都成為你修行的機會。而不是隻有在禪修時。當你走在路上,甚至烈日當頭,都可以對旁邊的綠樹和陽光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此刻正在念念分明地走路。而不是身體在走路,心卻念著其他事情。等車、開會、航班延誤,這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過程,保持正念,專注內心的感覺,這就是正念。

好吧,我認為個人難以做到,走路的時候心裡想著其他事情,情緒難過的時候還是很難控制自己、修煉之路漫漫其修遠兮啊~

樊登老師曾飛機上偶遇偶像柳傳志,柳傳志正在看《杜拉拉昇職記》,而樊登老師正在看《金》,柳傳志好奇問樊登老師年輕人為什麼看這本書,樊登老師問:你覺得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柳傳志說:一個人永遠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是最痛苦的。這就是佛教中的求不得苦。而樊登老師說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你認為不應該有痛苦的痛苦。假設有人花500萬買彩票只剩下xx年後再看可能就是一件好事,而當壞事發生的時候我們內心無比痛苦。

所以試著修煉我們的正念,給自己一個正念日,每週用一天時間修煉正念,這天每時每刻提醒自己要保持正念,早上起床、刷牙、吃飯、生氣告訴自己,我此刻在生氣,如何快速的不生氣,就是知道讓自己生氣的那個人,對著鏡子,盯著鏡子裡生氣的人,說這個人在生氣,生氣的人就不生氣了~若沒有這個觀察者,任由生氣情緒帶動生氣,這個情緒就永遠停不下來。

面對我們的痛苦,並照顧他們。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都需要我們照顧,因為他們都說我們人生的一部分,這些情緒就會越來越懂事。不能憋著,會憋出病來的。

我們總以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別人能承受的痛苦,我也能。

蘇格拉底在判處了死刑時說:我現在去死而你們將活著,究竟誰更不幸只有天知道。在他看來,死和活沒有太大區別。

作者是一個得到高僧,所以本書的後半段描述的是一個普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樊登老師說裡面一段話特別好(但是我可能是境界不高,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深意Orz):如果一個人以佛教的角度看實相,你會變得悲觀,悲觀或樂觀都太簡化了真理,重點是實相真正呈現出來的樣子,悲觀的態度永遠不會讓安詳的微笑綻放,那是浮現在菩薩和其他正道者臉上的微笑,這才是真正安詳的微笑。最重要的是保持正念的狀態,無分別心,就沒所謂的悲觀和樂觀。

而如何控制我們負面情緒呢?無論何時,當一個善念升起時,認知我心中升起了一個善念,當一個惡念升起時,認知我心裡升起了一個惡念,無論你多麼不喜歡,都不要執著其中,試圖消除它,去認知它就足夠了,如果你已經離開了正念,也必須知道離開了,保持著也要認知正念還在。

正如西方心理學對我的定義:我是我的觀察者。找到我的觀察者時,就是在修煉自己的正念,而我們通常吧自己的觀察者去掉了。所以禪宗會有時給你當頭棒喝:主人翁何在?你的體內做主的是你嗎?

當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先把能做的的做到,把內心放平緩,其他各種事情也就做好了。

當分別心升起時,知道自己有分別心,分別心就減弱了~

最後,我們可能很難保持正念的奇蹟,但是修煉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有趣也是因為它不容易,境界太高,達不到才好玩,如果一個東西隨便就得到了,就不值什麼錢了,太簡單就沒意思了。

人生無論做什麼,工作、學習、生活,都把它當做修煉的過程,而且能夠時刻體會到自己在修煉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體會它並關照它,觀照它在進步還是退步,這個過程本身,也是正念的奇蹟。

奇蹟心得體會 篇12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我拜讀了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後,對雷夫老師的敬佩油然而生。這本書可以成為我教師職業和英語課堂教學的加油站,我也夢想有一天能像雷夫艾斯奎斯老師那樣有趣、有愛,為學生創造像第56號教室那樣充滿奇蹟和感動的英語課堂!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受:總是憂心忡忡、傷透腦筋,課上教師聲嘶力竭,學生卻默默無言;所有的重難點面面俱到,學生的成績卻不理想;想到班級中的那樣幾個孩子,真是手足無措!他們不愛學習,上課無精打采更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講,總是不自覺地走神了,作業和學習任務就是完不成,對於老師的督促也是麻木的。翻開雷夫老師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細細品讀,你會從中得到了一些“智慧”和啟發,對英語課堂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帶著這些思考,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英語課堂,並將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頓時如“撥開雲霧”。

雷夫老師在書中提到:一旦找到自己的興趣,一個學者就誕生了。是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仔細一想,期中備考,教學中太過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想到,為了讓學生記住單詞,我不斷地要求他們重複地拼讀,一些孩子只是張張嘴假裝記憶,三年級的小娃娃,怎麼能要求他們機械地記憶單詞、背誦課文,說知識點呢?他們又怎會對這樣的英語學習感興趣呢?受到這點啟發,我趕忙準備了一個“魔法袋”裝進了單詞卡,一進教室,學生們立刻來了精神,眼神放光,對我的“魔法袋”充滿了興趣,爭搶著拼讀富有“魔力”的單詞,並且很快就記住了。原來興趣就是“魔法”,有了它,我彷彿手一揮,就把知識裝進了學生的小腦袋瓜中,這就是奇蹟。

雷夫老師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注力,他在書中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問題做了詳細的闡述,比如,娛樂性的活動,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在教學中,確實為一些學生的專注力苦惱,這些孩子時而眼神渙散,時而不知所措。細思娛樂性的活動,我又想到了將一些課堂活動賦予“魔法”來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在三下第四模組新知呈現中,學習關於顏色的單詞red,blue,yellow,green,black以及句子“Now,It's...”我採用magic這一活動,一個個裝了水的瓶子在手裡搖一搖就變成了不同的顏色。當孩子們看到憑空變出來的顏色,驚喜不已,對新詞句的掌握非常深刻。在這樣有趣味活動中,既教授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力!而這個眼、耳、手、口並用的活動,不正是雷夫老師所提倡的“眼花繚亂”的課堂嘛,課堂不能拘泥於平平淡淡,按部就班,作為教師,要考慮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要讓教學走在學生髮展的前面,對於學生來說,簡單的反而是枯燥的,教學中,要相信學生的潛力,考慮到他們能夠達到的水平。

讀完此書,我更深刻認識到,教育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充滿智慧的學問。作為教師,必須用心去研究,用心思考,用愛去感化。正因為雷夫老師對學生充滿了愛,才能創造出56號教室的奇蹟。

奇蹟心得體會 篇13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和很多老師一樣,都曾為學生的心靈塑養而感到困惑,中國教育所面臨的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很多孩子嘴上同意著老師們所教育的道德品格,心裡面卻覺得這些只是虛偽的大道理,並不以為然。

我們都知道,想要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去懂得忠於自己的原則,知道品格的重要性,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雷夫·艾斯奎斯卻讓我看到了學生“品格”的另一種塑造方式。雷夫老師將道德分為了六個具體的階段:我不想麻煩別人—我想要獎賞—我想取悅某人—我要遵守規則—我能體貼別人—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不同於中國一直要求的學生必須具備的某些具體美德,他從一個更為巨集觀的層面去幫助孩子建立原則和塑造品格,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思考角度無疑更加貼合孩子們的.心理,也讓他們能夠更加自願主動地完成自我的內心塑造,並清晰地明白: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既有所底線,又能夠忠於自己。我覺得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值得去學習或嘗試的方法。

現在的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閱讀,但我們的評價機制卻較為單一,似乎閱讀的目的只是增長見識開拓眼界,最為側重的是以後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閱讀題,更好地去做閱讀理解,這種現象絕對不是個例,讀這本書之前,我也是通過閱讀心得這樣的方式來評價孩子們的讀書成果,而這本書則讓我清晰地意識到:這樣的閱讀只會挫傷孩子們的閱讀積極性,讓他們從喜愛閱讀慢慢走向害怕閱讀。熱愛閱讀應該是每一個孩子的本能,我們不應該為這種本能附加上各種各樣其它的目的,在第56號教室,是以“讀書時發出多少笑聲”和“流下多少淚水”來衡量學生的閱讀能力的,是的你沒聽錯,閱讀本身就是一件充滿了感染力的事情,為什麼要使它變得嚴肅枯燥呢?讓孩子們發自真心地去熱愛閱讀,他們必定會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你能相信,一群孩子們“管理金錢”的技巧勝過自己的父母嗎?在我們的讀書時代,家長們從不讓孩子們為金錢而操勞擔憂,絕大多數孩子都不會有管理金錢的理念,雷夫老師卻反其道而行之,比起空泛地教育孩子們要學會節儉和體諒父母賺取金錢的辛苦,他直接在本班建立獨有的貨幣與經濟制度,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記賬、保持收支平衡,並明白節儉的價值、延遲享樂來學習儲蓄,這也成為了這些孩子們享用一生的寶貴技能財富。比起過分的呵護,經歷過實踐的孩子更能培養起較為高超的生活技巧與情商,也不會在未來成為“啃老族”“月光族”或“媽寶男”等等。

我接觸過兩種較為極端的孩子家長,一種認為,我要讓孩子積極參加各種藝術輔導班,這樣她以後將會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另一種則認為,我的孩子學習成績這麼差,學習都學不好了,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去學習那些沒用的藝術?藝術本身並沒有錯,但我們必須理解它的基本真理並不在於才藝炫耀或譁眾取寵,而是讓孩子們保持獨特的自我。就像雷夫老師班上那些加入管絃樂隊的孩子們,他們不只是學會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奏單簧管,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學到了紀律、責任、犧牲、溝通、更正錯誤、傾聽以及時間管理等等,這些都是課堂有限時間內難以傳授給孩子們的優秀品質,也是真正的無價之寶,一生受用不盡。

奇蹟心得體會 篇14

很偶然的機會,在班級的書架上看了《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暢銷書,的確值得一看。

本書介紹的不是純粹的教學理論或專業知識,而是用放大的教學細節和獨特的教學理念來體現雷夫老師二十多年的教學經歷和教學經驗,以及他對於教育事業所傾注的熱情和專注。雷夫老師身上所體現的,教師,不單單是教授知識的職業,更是育人立人的'責任和擔當。儘管這本書所介紹的56號教室存在於美國,所處的教育大背景與中國多少有些不同,但教育的主體仍是學生,教育的實施者仍然是我們——教師。因此,這本書對於我來說,還是很有借鑑的意義。

標準化考試是本書作者討論的問題之一。他認為,美國各校的測驗狂熱對於兒童開發學習和個人潛能開發弊大於利。誠然,家長將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關鍵的出發點之一就是希望孩子能在學校教育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從而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人”。而教學評估與教育本身並行不悖,因為標準化考試是評估學生學習狀況,幫助家長、老師瞭解學生的有效途徑之一。但是,過度關注成績,為測試而測試,卻與教育的初衷大相徑庭。孩子們學習的目的不再單純,更有甚者,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當下的教育文化主要關注測試,因為測試的結果影響重大,但這不應該作為教育文化的主導方向。考試就像是溫度計,它能直接反映孩子近段時間的學習狀態和效率,應該用於診斷問題,並且,用於幫助檢查和改進學生學業知識上的不足。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做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一再苦口婆心強調考試、學習的重要性,不如站在孩子們的角度,幫助他們重新建立學習的信心,培養對學科的興趣。

雷夫老師的“道德發展六階段”也值得細細品讀。他認為,信任是地基,“六階段”則是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成長的基礎建材。在奉行“六階段”的準則之前,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是雷夫老師成功教學的重要前提。學生受教,不是因為懼怕教師的嚴厲手段,而是應該建立於信任之上,通俗點來說,應該是所謂的“安全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係,不應該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的感動,而是站在平等的角度,讓學生知道,你言出必行,而不是口若懸河。換言之,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就必須做什麼樣的人。在這之上,對孩子的教育既要有所期待,又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譬如,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準則,並奉行不悖”不是最難到達的,卻是最難“教”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固有的行為方式和準則,老師所能做的,不是改變一個人,只是提供機會,在這個機會中孩子能夠實現自我成長和改變。在力所能及的範圍裡,盡最大可能幫助學生。

本書還提及了“終身閱讀的重要性”,“獨立經濟制度的培養”等一系列的內容,亟待我的嘗試和學習。用書中的Q&A贈自己:我經常遭遇挫折,但我會試著從錯誤中學著讓自己變得更好。

奇蹟心得體會 篇15

我閱讀的書是崔華芳編著的《教育的奇蹟》。它主要講了教育的驚人作用,一些當代的人物曾經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問題孩子”、“殘疾孩子”等,但是,他們後來卻成功了:牛頓—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愛迪生—不受老師歡迎的“糊塗蟲”、達爾文—愛“說謊”的“討厭鬼”、愛因斯坦—連續考試不及格的“愚笨兒”,這些不好的“頭銜”根本沒有影響他們成才。這是為什麼?顯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全書總共分12章,分別對孩子創造性、想象力、專注力、興趣性、自信力進行分析,以及教育者對孩子天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愛的培養和賞識這些方面進行了理論的闡述和指導。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也希望自己的學生個個是天才。但是,什麼樣的孩子才是聰明的孩子的?讓孩子上各種名目繁多的才藝培訓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嗎?為了培養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僅僅是錢的問題?這就是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和外國教育的不同,國外更注重對孩子的天真可愛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選擇,讓他們有充分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天地。實際上,我覺得只有健康成長才可能成才,無法健康成長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

本書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和老師。雖然不是絕對,但父母和老師的教育也會對孩子起著絕對的作用。老師、家長們應該學習各種教育理論,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一味地給孩子過高的壓力,強迫孩子去成長。在美國,曾有人對幼兒的創造力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一般人在5歲時可具有90%的創造力,在7歲時具有10%的創造力,在S歲以後創造力就下降為2%。在教育過程中,父母和老師總是在無形中扼制孩子的創造性。從而讓孩子喪失了獨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這恰是教育的悲哀!

差生是差老師和差家長聯絡締結,不該隨意地給孩子定性為“差孩子”、“壞孩子”,只有把每一個孩子當成“好孩子”、“聰明孩子”、“優秀孩子”、“正常孩子”來對待,他們才可能成為父母期待成為的人。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具有無窮的潛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他們都會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賦,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既不要和別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長當年有能力相比,應該多為孩子喝彩,多對孩子進行鼓勵。關鍵是父母和教師如何去挖掘。人性各異,特點不同,兒童時代尤為明顯。善於教育的父母、老師,往往能夠順孩子的天性,不斷誘導,把孩子培養成才,而不會按照自己的意志強迫兒童改變自己的天性。送代理學大師朱熹曾經在《孟子集註》中注云:“對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無棄人也。”意思就是說,善於施教者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長而進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較優的孩子取得優秀的成就,沒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明白:儘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應該根據孩子的才能、興趣、愛好等不同來因材施教。

除此以外,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們不受拘束,無章可循,無法可依,心理上很少手概念的約束,因此,他們不可能去認真思索一個問題,注意力也不可能長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這反而使孩子能無拘無束地想他們所想。比如,孩子在繪畫時,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間的東西進行無情地破壞或者重新組合—把魚畫到天上,添上翅膀;把樹栽到屋頂,結出布娃娃;甚至把人畫成只有細長的腳而沒有身軀。兒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夠馳騁活潑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發源地,他們超出成人的想象,創造出了令人驚異的場景。

奇蹟心得體會 篇16

第五十六號教室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有人這樣說,五十六號教室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風雨的天堂。這裡沒有害怕,用信任取代恐懼,這裡講求紀律、公平。從這裡走出去的還是待在裡面的孩子,都認為這裡是最溫暖的地方。五十六號教室的孩子們大多貧困,來自移民家庭,英語也並非是他們的母語。可這些似乎註定平凡的學生,卻在一個內心充滿愛與智慧的老師的培養下,全國測試成績高居全美top5%。他們長大後紛紛就讀哈佛、斯坦福等頂尖大學並取得不凡成就。

這一切奇蹟的締造者就是雷夫·艾斯奎斯老師。雷夫老師用他創新的教育方式在平凡而動人的教育故事中豐富了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培養出一個個溫暖善良、熱情真實,建立了自我人格,有著堅韌的信念的學生。

一、尋找第六階段

在第一部分尋找第六階段中,雷夫老師把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匯入任教的班級,引導學生學業和人格的成長。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第三階段“我想取悅別人”,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準則並奉行不悖”。其中第六階段是最高階段,是最難達到,也是最難教的,行為準則存在於人的靈魂中,其中還包括健全的人格。所以,老師能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觀察和發現,有這種行為準則的人。雷夫老師通過組織學生閱讀經典佳作和觀看優秀電影,與優秀的人一起交流,幫助孩子在其他人身上找出行為準則,從內心深處發生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

溫暖的方法,讓教育有溫度。雷夫·艾斯奎斯老師還教會孩子終身閱讀的方法,他要孩子每天閱讀,不是為了參加測驗,更不是做表面文章給別人看,而是因為喜歡書本才去閱讀。雷夫老師告訴我們:“提高兒童閱讀能力的同時引導他們對閱讀的'熱愛,應該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閱讀不是一項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軌的人們樂此不疲的一項活動。”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電子閱讀比去圖書館要方便的多,可是雷夫老師常常帶孩子們去圖書館讀書,此行為建立了孩子們的價值觀,幫助孩子正確對待閱讀這件事。他認為置身於熱愛閱讀的人群中對孩子是很有益處的。他會親自給孩子們選書,雷夫老師推薦孩子們讀兒童文學獲獎作品,如凱迪克大獎,紐伯瑞文學獎等獲獎佳作,幫助不愛閱讀的孩子喜歡上讀書。他引導孩子借閱偉大文學作品,觀賞作品影片,辦讀書會幫助不愛閱讀的孩子喜歡上讀書,讓孩子愛上閱讀。閱讀是生活的一部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維持閱讀熱情,孩子的閱讀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指導。讀什麼書,用什麼方法讀,在哪讀,一天讀多少頁,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當孩子們不確定讀哪些書時,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親自共讀和讀書分享會等活動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我們堅信,熱愛閱讀的孩子將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教學的藝術不僅在於傳授本領,而更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畫什麼在上面,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某些奇特才能的素質,要有火花來點燃他們。這個火花就是教師,教師就是在白紙上作畫的人,我們要畫得既美麗又有溫度,我們的教室也會充滿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