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博物館觀後感(精選17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1.49W

博物館觀後感 篇1

上週五,我們去了博物館參觀。

博物館觀後感(精選17篇)

在博物館裡面我們看到了許多關於古代的一些文字和圖片,比如:我們淄川天然形成的蛤蟆石,雄偉的馬鞍山……在一樓看到了一些陶器和一些關於未來的圖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機器人和人合成的“人”,那個圖上面畫了一個人:一半是機器,一半是人的身體,上面還寫了一些關於這張圖片的介紹。

來到二樓,我知道了我的家鄉也有許多名勝古蹟,比如像:峨莊的昭陽洞,洪山的蒲松齡故居……二樓還有許多古代時用的一些兵器和一些白銀幣,古錢……其中我最喜歡古代時用的兵器,比如:刀、槍、劍、戟……

三樓是最好玩的地方。那裡有許多電腦,還有一些:魯班木球、猜生肖、測發電力、磁力乒乓球、滾珠子、節能燈、融合鏡……可好玩了,其中我最愛玩的是魯班木球,雖然很難拼,但我也拼起來了一個。

這個博物館真有趣呀!

參觀博物館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道理,比如,像電腦裡的一些遊戲給了我一些啟示:不能亂殺野生動物,不要亂砍樹木,不能隨地吐痰……在玩節能燈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要少用電。在玩測電力的時候我知道了:手心的汗越多,放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參觀完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專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願望。

今天,爸爸帶我去博物館參觀海洋生物。博物館位於市ZF的西面,走進博物館,看到的是海洋生物的各種介紹。在這些海洋生物中,其中我對鯊魚最感興趣。

鯊魚標本的體形比較小,他的眼睛像小的白化石一樣,我還知道鯊魚眼睛視力很不好他幾乎看不到東西。但他有敏捷的嗅覺性。

你們知道為什麼在沙漠可以看到海市蜃樓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因為沙漠的陽光很強烈,陽光反射過來,就形成了海市蜃樓。海市蜃樓,就像在杯子裡倒水,然後把筷子放到杯子裡,在外面朝裡面看,筷子就像被折斷了一樣,海市蜃樓跟這個的原理是一樣的。

在人山人海的博物館內,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有鱷魚,鯊魚,熱帶魚,等等等等,我就不一一向你們介紹了。你沒有時間的話一定要去博物館看看哦!哪裡會讓你懂得許多知識的,不要錯過這大好機會哦!

博物館觀後感 篇2

20xx年3月7日到區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上至商周下及明清的出土文物。展覽的品種繁多,有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

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數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劍身一尺來長,其造型大致均為寬窄寬窄結構,看過關於兵馬俑的研究的電影《復活的軍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防振結構。青銅劍由於青銅本身的屬性很容易被折斷,鑄造使用寬窄寬窄的防振結構可以延長銅劍的壽命,同時可以增強他的殺傷力。於是不得不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能讓青銅劍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再次給我予震撼的便是在家鄉西林出土的西漢時期的銅鼓。鼓身遍為青銅鑄造,直徑約為一米,由上鼓和下鼓兩個部分構成。上鼓和下鼓分別為鼓身的上部和下部,上部和下部合起來便是完整的鼓身。鼓面繪有精緻的圖紋,至今仍清晰可見。關於銅鼓的功用,據說是用來盛放古代句町國國王屍骸的,因為銅鼓出土時鼓內盛放有人的骸骨。

那何以見得這骸骨便是國王的呢?據導遊解釋,西漢時期鑄造青銅價格還比較昂貴,鑄造這麼精美銅鼓的花費一定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般人根本沒有辦法支付,平民死只有用陶瓷罐盛放,故推斷為國王等貴族的屍骸。利用銅鼓盛放屍骸這種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雖非絕無僅有,但亦是鳳毛麟角。銅鼓和銅鼓葬是我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源地便是中國,便是廣西,便是西林。西林素有“銅棺銅鼓之鄉”的美稱。於是思緒便飛到那個歷史上閃亮的句町王國。

出門在外求學,每當提及家鄉,我的內心總是一種隱隱的痛。在外人看來,家鄉永遠是原始和野蠻的代名詞——包括我自己也曾這樣認為。那是一片荒蠻的土地,窮山惡水。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窮山惡水養刁民”,家鄉的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故相比之下較不講理,兼之好事。據說某地的工廠拒收家鄉的男性民工。這也是我心頭的痛楚之一。住在這裡的人世代自給自足;那是封閉在群山懷抱裡一座小村莊,僅有一條泥濘不堪的“公路”與外界相通。這樣的一條路,來往的車輛便順理成章的少,於是每當放假回家,等車,坐車便成為了我心頭不可磨滅的痛。就這樣,在眾人面前,我羞於提及自己的家鄉……

站在銅鼓面前,我不停的思想著,原來家鄉曾經也用有過這麼一段輝煌的文明。緊接著,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於是我在眾人面前大膽的站了出來——我就是銅鼓衣缽子孫。如今,家鄉日漸發生改變,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祝願家鄉的明天更加美好。我愛我的家鄉。

博物館觀後感 篇3

就在前天冒著寒冷的天氣緩步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 以飽滿的革命精神和深重的歷史情懷參觀我們增長了知識,開拓了視野,更加了解了我們祖國成長的歷史。我在參觀過程中深刻的體會到了祖國母親的偉大,決心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奉獻終身。

作為一名學生,我們在展覽中最深刻體會是此刻我們所要承擔的責任。祖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處於列強的屠戮和欺辱之中,這印證了“國家弱註定要被外族侵略”的規律。為了避免讓歷史重演,建設祖國。因為我們是祖國還未綻開的花朵,,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奉獻自我我們是祖國的希望

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正處於風華正茂,揮斥方遒的少年時期。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自我,積累知識,鍛鍊能力,磨練品質。只有少年強大才會給祖國有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這次參觀中使我憤憤不平的那就是有很多國家來侵佔中國的領土在聽見解說員慷慨激昂說到南京大屠殺時我彷彿看見那慘目人睹的場景時我的心裡是陣陣淒涼但是我也彷彿看見中國人民在頑強與日本侵略者鬥爭時我立刻就想到英雄的中國共產黨不畏強暴,以大無畏的革命犧牲精神,帶領頑強的中國人民,與國民黨積極合作,堅忍不拔、堅苦卓絕的英勇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次我參觀了明、清與抗日戰爭時看見了虎門銷煙、八國聯軍攻打中國、簽下不平等條約等在清代無能統治下迫使這些事情一一發生。

撫今追昔、緬懷歷史,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樣一個真理,不能不謹記這樣一個教訓,那就是:落後就要捱打。這是無數中國人民和革命先烈用他們的鮮血所印證了的真理和教訓,也是歷史上無數國家和人民用他們的命運所引證了的真理和教訓。社會發展局面,使我們的國家永保安全、穩定、繁榮、文明和強大。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人民,更應緊緊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以真抓實幹的精神、以嚴謹活撥的態度、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去迎接時代的挑戰和開闢美好的未來……

一、鵝頭桶

正月七年級,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溫州博物館參觀。在博物館裡最讓我留連忘返的是藝術品展廳。在展廳裡各個年代各種造型的藝術品真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有一隻造型獨特的木桶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隻什麼桶呀?一隻圓圓的桶上有一個長長的把,這個把的造型是一隻鵝頭,桶沿是高低不平的,因為它代表著鵝的翅膀和尾巴,整個桶看起來就像一隻浮在水面、回頭展望的鵝,使我想起一首古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爸爸告訴我說:這種桶是溫州最有特色的木桶,叫鵝頭桶,是古人用來裝洗衣服的,因為古人洗衣服是到河裡的,人們把洗好的衣服放到桶裡,然後用手挎著鵝頭桶提回家,這樣既輕鬆又好看。我心想古人真聰明,我也要好好讀書,假如我也發明一些東西放到博物館,讓將來的觀看,那該多好啊!

二、蝴蝶盤

呀,博物館裡怎麼會飛進蝴蝶來呢,哦,是我老眼花眼了,那不是蝴蝶,是蝴蝶造型的木盤子,它是用一塊木板刻出來的,上面有一圈圈的年輪,整個盤子漆成棕紅色的,可好看了。聽爸爸說,“這是古代人在過大年的時候裝水果,瓜子招待客人的,叫蝴蝶果盤。”我們家也有果盤,但那是玻璃做的,雖然看起來很洋氣,也很好看,可我還是喜歡這隻蝴蝶盤。不知道現在還有這種盤子賣不?

三、活字印刷

在展廳裡,我看到了木刻的和泥土燒製的活字印刷字盤,在爸爸的講解下,使我知道了印刷的基本發展史。

最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要印書,先在一塊磨平了的蠟石上將文章刻上去,然後一張紙一張紙地拓印出來,如果要印第二篇文章,就把原來刻好的文章磨掉再刻,這樣很費時,而且無法再版。後來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人們覺得方便多了,畢昇把一個個字刻在特製的泥塊上。然後燒硬要排版時,就按文章將這些字排在一個特製的字盤裡再去印刷,印完了放起來以後還可以再用。到了近代,人們發明了機械印刷,印刷的速度是快了但是排版還是要手工操作的,其實也沒多大進步,現在可好了,採用電腦鐳射排版了,不但印刷速度加快,質量也越來越好,不知道將來的印刷還會發展到什麼程度

博物館觀後感 篇4

歷時三年的改擴建工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館。3月11日,我有幸來到這裡參觀,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氣勢磅礴。

走進國博,置身於寬敞明亮的西大廳,透過7扇銅門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常南北兩側的樓梯,猶如一幅寬厚的臂膀。聽講解員介紹,銅門、樓梯,彷彿敞開的胸襟,懷抱遠方,迎接八方來客,寓意著國博的博大與包容。對著銅門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家喻戶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我想,這也是放在這裡的寓意吧。

新國博建成後,形成了“兩軸一區”的建築特點。“兩軸”,分別是長330米的藝術走廊構成南北軸線,由西大廳、中央大廳、東大廳串連而成的200米長的東西軸線。“兩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之美。“一區”,是指在地下一層形成了由國博劇嘗學術報告廳、演播室組成的展示區。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兩軸”“一區”,然後跟隨講解員踏上了“復興之路”。經過修改完善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重新開幕。這是國博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最新推出的第一個基本陳列。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遙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巨集大主題的陳列展覽。 陳列共分為五個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這條“復興之路”上,聽著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看著一幅幅珍貴的照片、油畫、文物展現在眼前。讓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築風格和展示上,我同樣得到一些感觸:原建築與新建築的結合、展覽上歷史文物與多媒體科技的融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改擴建充分考慮到原建築已在人們的腦海中經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設計時非常注重與原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保持不變,新建築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一層新建築嵌入老建築之中,新老建築形成有機的結合。不僅保持了改擴建部分建築風格與原有建築的協調,而且增強了整體建築的層次感。陳列的亮點在於展示手段的豐富多彩,不僅僅是照片、油畫、文物等靜態的展品,還增加了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空間模擬了一輛火車,有車頭工作艙,有座椅,牆上的電視是動態的草原景象,讓人彷彿置身於開往西-藏的列車之上。既強化了視覺效果,豐富了陳列內容,又使觀眾有了更多的參與專案。國博精心設計使修改後的陳列更加大氣莊重,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豐富感,彰顯出復興之路巨集大主題的深邃魅力。

博物館觀後感 篇5

今天是3月1日,星期五。我們去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戶外陰沉的天氣和同學們熱情高漲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比。

中午,我們驅車來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一進門,我就被國家博物館雄偉的建築、大方的格局所吸引,真是太壯觀了。

首先我們參觀了遠古時期,從元謀人的牙齒,北京人的頭蓋骨中我們發覺了祖先們曾經生活的氣息,那麼鮮活炙熱。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商夏西周時期,從精美絕倫的青銅器中看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及以當時經濟的發達。青銅器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是經濟實力及社會地位的象徵。

接著,我們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局面動盪,諸侯爭霸,七雄並立。我們從精美的青銅鼎和吳越兵器中看到了手工業的發達。

然後,我們進入了秦漢時期,從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從秦始皇的琅琊刻石中看到了專制封建王朝的霸氣與秦始皇的氣宇非凡。秦漢時期統一了文字,統一了錢幣,統一了度量衡,這也讓人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才幹。

隨後,我們還參觀了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間展館;隋唐五代時期展館;夏遼宋金時期展館;明清時間——青花瓷藝術的高峰展館。期中隋唐五代時期最為繁榮昌盛。百姓和樂,國泰民安……。

這次的國博之行,讓我收穫了很多知識,也瞭解了祖國的歷史。感謝學校給與我們這次寶貴的機會。

博物館觀後感 篇6

博物館的陳列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觀眾的需求為第一的思想。陳列展覽要有一個準確“定位”。觀眾同藏品、陳列一樣,是構成博物館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很難想象沒有觀眾博物館是個什麼樣子。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為觀眾服務的。這是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的一個主要方面。

博物館要適應變化的現代社會,對社會公眾保持持續的吸引力,就必須以內部管理結構的調整和執行機制的改革為基礎。實現快速有效的展覽創新。就要強化科研力量,加大科研開發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借用社會力量辦好博物館。對理論進行研究,只有準確地探明博物館和現代社會關係及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等這樣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

博物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我國博物館是社會主義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物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它的基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收集保藏文物和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各種陳列展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在組織陳列展覽時,要明確主題思想和主題範圍,因為主題的確定又在於能準確引導觀眾,要使它既能反映本館藏品實際,又具有時代特徵,做到陳列與環境,內容與形式,設計與製作,管理與服務的和諧統一。做到這些的前提是要求博物館管理及從業人員對了解社會,對觀眾的行為進行相關的研究。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藏品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它向人們展示科技進步是同文化遺產緊密相連的,它既要展示和傳播當代的最新資訊,又要展示和傳播古老的傳統文化遺產,要把這兩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並反映在陳列展覽中,讓大多數觀眾能看懂並感受到。如: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出土於海淀區小西天黑舍里氏墓的大明成化鬥彩葡萄紋酒杯。我認為就可以把當時考古的錄象、圖片、資料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展現給觀眾。使觀眾不但瞭解鬥彩瓷的藝術價值,還可以瞭解發現這對酒杯的傳奇過程有所瞭解,提高觀眾的興趣。

這樣傳達給觀眾的資訊更加全面。這就要求對陳列的主題,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在陳列中,確定什麼樣的主題,選擇哪些展品,運用怎樣的解釋性材料及採用何種展示方式等等。可在陳列展覽的計劃階段,準備有關專題時,通過問卷和觀眾座談等形式來了解社會、觀眾的需求,儘量將深奧的專業知識,組成通俗易懂觀眾能理解的陳列方案,使陳列做到形象準確生動,組合明瞭,反映時代,增加審美情趣,適應當前觀眾的文化素養和要求新、奇、樂的心理,來制定陳列內容和細節,使陳列方案變成符合陳列這個特殊教育形式的內容所採取的方法。展出後再通過觀眾對陳列展覽主題理解的水平,提出修改意見,完善陳列展覽中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面,改進一些需要做的更合理的地方。這樣做,能鼓勵觀眾參與的意識,又能對陳列展覽後的評審提供了參考。

另外,陳列展覽在保護和弘揚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要為民族與地區的文化特性提供保證,表現地方特色。首都博物館毫無爭議的要展示北京的歷史。它的特點是具有北京的地方性、綜合性。北京僅是現今的首都,也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周初“封召公於燕”,一直是座重要的城市,遼金元明清,直至今日,北京依然保持著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應注意突出北京歷史上北方多民族融合、團結、交流的特色,突出帝王都城王者風範的歷史和地域文化。表現出北京城獨有的魅力。

博物館觀後感 篇7

今天給自己留一天在北京逗留,參加國家博物館。

20xx年的國慶或者20xx年的元旦,我來過一次。當時跟著同學大部隊,匆匆忙忙地,留到現在印象只記得當時看到了歷史書上的四羊方尊,還有鄭和下西洋420xx年紀念特展。鄭和的展覽是最後裡離開時看到的,沒能好好看。後來上課用到鄭和海上導航用的過洋牽星術為講課的案例,好遺憾當時沒有細看相關內容。這次打算彌補當年的缺憾,看個夠。

根據樓層展示內容提示有中國古代、復興之路、領導人蠟像、甲骨文和金文、古代玉文化、宋代石雕文化等。我沒有特別感興趣的,所以還是去看中國古代吧。印象中我看過這個展覽的,但再看一次也無所謂。總體上前半段時間我的精力比較集中,到了宋以後又點興趣索然。一來當時很累了而且沒吃東西;二來宋及其以後的主要展出物陶器實際上在一些“尋寶”類節目裡也經常看到。有以下幾點印象特別深:

1、河姆渡文化中,在浙江餘姚河姆渡出土的約公元前5200~4200的一種農器——耜(si)。有骨制的,也有木製的。通過一定辦法綁制,形成類似於今天鐵鏟的形狀,但比方鏟稍細且長,有點像木漿;更像我在阿拉幹見到的那個木器。我到現在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東西,考慮到幾十年前當地有行船的事實,是船漿的可能性很大。但今天看到這個耜,確實很像。

2、石鐮。公元前6100~5000的裴李崗文化的石鐮,有點像後來東周及秦漢時期的戈的樣子。綁上木柄就構成鐮刀,後來直到漢代還有這種造型,只不過把材質改成青銅、鐵等。今天的北方地區所使用的鐮刀,也不過只是多了一部分鐵柄圈(方便直接插入木柄,而不是秦漢時期以石器時期通過綁繩的方式)。

可見有的文化是會傳承的,而且這種文化的傳承不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就會終止的;強大的文化,會傳承數千年而不絕!

3、陶甑。我們老家把用來蒸米飯的木桶叫做“甑子”。後來爸爸在銅梁一帶販來一種像罈子的陶罐,居然也是甑子。所以知道這種器物得名字是“甑子”(瓦旁)的時候,一點也不奇怪!但今天看到約製作於公元前2500~20xx年(距今4020xx年)的陶甑(出土於河南陝縣三裡橋)的時候,我還是驚訝了!我想重複上面那句話,真正強大的文化,是傳承千年不絕的!

4、小口尖底陶瓶。一種中間粗(帶雙耳)、兩頭細的陶器,可用於打水。公元前5000~3000 年,出土於陝西寶雞。後來漢代還有類似的陶器。當時恰好有導遊在給小朋友講解,說道這個瓶的精妙所在:中間部分粗大(所受浮力大),在水中上浮,兩頭細小下沉。打水的時候容易進水。所以是很實用的汲水器具。前兩天看《南渡北歸》,其中有一個教授在昆明聯大期間生活困苦,自己打水跳水,因為生活經歷少,用常見的木板桶多次無法汲水,結果在向水井中使勁貫桶的時候,把桶底搞掉了。那麼如果有7020xx年前寶雞人的智慧,或許就不會這麼麻煩。

5、骨針。新時期時代出現的骨針,有的很細很小,針鼻就更小了。我無法理解針鼻處是怎麼鑽眼的。當然後面也看到了比較粗的骨針,那麼可以相對方便地鑽眼。

6、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於陝西西安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產物。彩陶盆內繪有圖案:圓圓的人臉、魚。魚和人的抽象恰到好處。好絕妙。我打算回去給兒子看看,讓他認一下,因為兒子畫的魚也是這樣子的。都說原始時期是人類的幼兒時期,很多原始時期人的想法與我們今天的幼兒想法或者是相通的。不過比較驚訝的是,這個彩陶盆居然是給夭折兒童的棺蓋。看來,在那個時候,已經有系統的喪葬文化了。

7、鸛魚石斧彩繪陶缸。出土於河南臨汝,是當前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一幅陶器繪畫。上面畫著一個鸛鳥銜著一條魚,旁邊劃一個綁有木柄的石斧。鸛鳥銜魚自然是很生動的。但這個帶柄的石斧,讓我們瞭解到先民是怎麼製作石斧的。一般出土的石斧,只剩下石質斧身,木質斧柄和綁制方式我們無從得知。所以前面從舊石器過渡到新石器時代的時候,我想這些石斧怎麼用呢?看到這幅畫就釋然了。

8、鋸齒紋彩陶鼓。形成於公元前3200~20xx年,出土於青海民和。一頭小,一頭大,像個喇叭(或大型的漏斗),寬口的一端是沒有封口的,但是周圍有鋸齒狀的倒鉤。推測是方便蒙獸皮用。這個鼓的樣子,與今天非洲一些土著的鼓很像!

9、帶箭傷的人骨。形成於約公元前4200~2520xx年,箭鏃還在骨頭上。雖然是複製品,但是我想國家博物館肯定不會憑空臆造一個吧。石器時代,箭鏃都是石頭磨製的,能有多鋒利呢?看了這個實物,就知道有多鋒利了!

10、幹欄式建築的榫卯結構。中國古代的建築物主要為木結構,那時沒有今天這麼方便的鐵釘,早期連鐵都沒有。所以斗拱之類的組合,全靠榫卯結構連線固定。這當然是中國古人的創舉!讓我意外的是,浙江餘姚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遺址的,這個形成於可能早到公元前5020xx年的幹欄式建築,居然就已經開始採用榫卯結構了。我們今天農村的木工還在用這種方式,而且很有效。所以真的是好東西可以經千年傳承而不絕!

11、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以前我以為“鑑”是鏡子,這才發現至少直到戰國甚至秦,鑑還只是酒器,盛酒的青銅大罐或者大缸。而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的這個“青銅冰鑑”更是有特殊的構造和意義。因為這個大酒缸(鑑)內部還放有一個缶,用於裝酒;缶的周圍可以放冰。這就相當於我們今天把飲料放在冰箱的樣子。可見,當時的湖北隨縣(夏天)是很熱的,熱到有用冰冷卻酒的需要。原來奴隸主曾侯乙也可以享受冰鎮啤酒!

12、節!小時候學課文知道蘇武北海放羊20xx年持節不變。現在的圖畫或者電影裡面,那個“節”感覺像繩子串起來的一個個毛球構成。蘇武持節,表示他代表漢廷,帶著漢朝皇帝的使命。今天在展覽中看到戰國·楚的青銅“節”,居然使用青銅鑄成半塊竹子的樣子,上面還專門保留了一個竹節。——這會不會就是“節”稱謂的來源?

他是前320xx年楚懷王發給鄂君啟的經商“通行證”(共5塊),上面有錯金銘文,記載了鄂君啟的舟節和車節的頒發時間、使用辦法,詳細規定了其商隊車、船的數量、行商路線、貨物種類及課稅、免稅情況。

後面又看到一種同樣是戰國·楚的另一種節——用青銅製作的虎節,做成一個小小的老虎的形象,呈現出來的一面是平整的。上面有刻字“王命傳”。不知道跟後來調兵的虎符有沒有關係?

13、平坦無沿的硯盤。我們現在一般所見的硯盤都是有沿的,這樣可以蓄水,確保研磨以後墨汁不會流失。但今天看到出土於湖北江陵的一塊圓形石硯,西漢時代的產物,就像一塊圓餅,上面沒有沿也沒有凹槽,怎麼蓄墨呢?另外一塊同一時期的漆盒石硯,長方形的,同樣沒有邊沿和凹槽,好奇怪!

14、熹平石經。東漢熹平四年——光和元年(公元175-183年),東漢蔡邕等人以隸書寫定《詩》《書》《樂》《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刻成46碑。立於洛陽太學,即《熹平石經》,它是中國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

因為焚書坑儒、統一文字(廢除6國原來的文字)、秦末動亂等原因,漢朝獨尊儒術的時候,對於儒家經典的文字,找不到標準。因為書籍毀壞了。當時能做的就是讓那些碩儒門根據自己的記憶用當時的文字寫出來,後來出了一個伏生,他們家在夾壁裡藏了一本老書。結果拿來與碩儒們的回憶版進行比較,大家都傻眼了,兩個嚴重的問題:A、文字不同,戰國時期各國文字有一定的差異,可能互不認識喲;2、就算好不容易認出來了,還存在內容上的不一致。尤其體現在《尚書》裡面。所以今古文尚書,誰真誰假,好像我們現在也沒有搞清楚。不過好在我們的儒家不是宗教,搞不清楚可以再討論,或者大家做一個約定,認定某一個就好。所以我想,蔡邕搞的這麼一個石經,大概就是為了別再出現什麼亂子,把老祖宗的經典搞丟了。

這種刻經典於石的情況,漢朝以後多次出現過;後來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都有這種意味在裡面。好像連佛教、道教也做過類似的事情。

漢族人死心眼麼?非也!

我以前聽師兄師姐說過一個故事,不知真偽。但我想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的。穆斯林相信上天曾先後派了幾個先知來到人間傳遞神的旨意,第一個先知傳教形成了猶太教。傳教過程中,教義被有意或無意地改寫了。神不滿意,就派了第二個先知,形成了基督教,結果發生了相同的事。於是便有了最後一個先知穆罕默德,他傳播的神的旨意記錄在《古蘭經》裡面。穆斯林吸取了前面兩位先知傳教後遇到的問題,於是規定所有的《古蘭經》都必須嚴格統一,每一個字/詞在第幾頁第幾行,都必須嚴格一致。在翻譯的時候,也必須確保頁碼、行數、字數的一致。師姐說某年在蘇聯某處地下發掘出來的古代的《古蘭經》與今天的書,仍然存在很好的這種頁碼、行數和字數的對應關係。是否真實如此?我想只有穆斯林朋友才知道了。

15、錢鏐鐵卷。唐昭宗頒發給曾作過吳越王的錢鏐的一份詔書,因鐫刻在鐵板(彎曲)上,所以稱鐵卷。內容的大意是即便錢鏐犯了死罪,也可以免死。《水滸傳》小說裡出現過柴家因禪位給宋太祖,而獲刺“鐵卷丹書”,永保柴家後人免死。過去我以為這是小說家杜撰的美好願望,原來真有此事,只不過是另有其人罷了。

16、宋與遼、西夏的並列。我們背誦歷史朝代表的時候,一般都說“……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不會單獨提出來遼、西夏。歷史書上的課程也是這個模式,只是在宋朝背景上再討論遼、西夏。不過後來看閒書看到有人提出“後三國”或者“新三國”時代。指的就是宋時的“三國鼎立”:北宋與西夏、遼的鼎立;南宋與金、蒙的鼎立。今天在國家博物館,秦漢是放在一起的,但其時間上有前後關係,而且秦確實太短了(約20xx年);唐是單獨展覽的。到了宋,卻是把北宋、遼、西夏放在一起講。不像過去我們歷史書上那麼強調漢族政權的正統地位。不知道國家博物館這麼處理是源於什麼樣的考慮?

博物館觀後感 篇8

今天在學校的領導組織下,我們來到位於北京長安街沿線的首都博物館。剛來到這個壯觀的比武官時,我們的心情是無比的激動,從外觀上看這個比我館的設計是十分獨特的,有一個像綠色的大鐘似的東西突出來,拒收這是一個十分大的放映廳。從總體上看這個東西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

一進入博物館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碩大的老北京式大牌坊,頓時一股濃濃的京味氣息撲向我們。我們首先參觀了“大英博物館”,在這個館中有272件展品是英國博物館捐獻出來的,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與各大洲。同時記錄了不同人群和個人的多樣化表現。在這次展覽中有許多的展品都是舉世無雙的藏品,而且是首次在中國展出。如來自紐西蘭的毛利人戰時用哨,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版畫代表作三個十字架,達·芬奇的裸體男子畫像,拉斐爾的聖女像等。我想這些展品的展出意味著我國與別國文化的交流。通過展出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自然,瞭解世界,瞭解我們的歷史。當然看完大英博物館的展出,讓我不得不向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侵略”別國的文化?如果少一些侵略和掠奪,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完好的把持各國的文化,在以後各國的交往中,可以享受一下各國的文化歷史的特點。還有在以後的交往中就會少一些糾紛!

中午午飯過後,我們來到首都博物館的其他展館。這個展館一共有五層,每一層都據有各自的特點,而且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明祖的特點與風采。二層的展區主要是一些歷史事件及一些關於歷史事件的產品,在這一層,我們找到了許多關於歷史課上的指示,通過蘭立體電影與詳細地介紹,讓我們對歷史這一學科更加得感興趣,而且知識也掌握得更加牢靠。同時也知道了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幾個重要轉折點的實踐與電錶的人物,通過這一層參觀讓我更加的熱愛祖國,而且有一種想為祖國獻出自己全部力量的決心。而第三層則是我國的建築,進入展館,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的古建築的模型和一些門上的裝飾品,在這裡我瞭解到我們北京的幾個“門”的分佈及名稱。通過我們對“門”和建築裝飾的瞭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看出,我國古代人的生活氣息及生活習慣。才可以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而四層則是以宗教為主,大多數是以宗教為主,大多數則為佛像的展出,這些佛像顯得十分的莊重,而且具有神聖的感覺,每個國家的佛像都是不同的,都具有各國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以前的人們拜宗教的程度以及信仰與愛好。以便於我們以後的學習和研究。

最具有民族氣息的就是五樓的展出,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的舊式玩意,如“七巧板,抖空竹,抓週盤”等,這些都是老北京的特色玩意兒,而且還有描繪,嫁娶的展館。真是京味十足呀!讓我們感覺到了老北京人的熱情與熱鬧。而且通過這些東西的展出讓我們知道了許多北京的習俗,和國粹“京劇”的歷史!

總體來說,這次的首都博物館只有是有意義的,有必要的。因為通過參觀我學習到了許多歷史知識,還看到了世界聞名,讓我瞭解了許多歷史事實的真相,認識了自然。瞭解到了老北京是如此的熱鬧與好玩。這讓我更加的熱愛學習,熱愛歷史,熱愛自然。熱愛祖國!

博物館觀後感 篇9

“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教化,而在於啟蒙;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巨集偉、有多現代、有多少古董,而在於它的思想、它的視野、它的價值觀、它帶給觀眾的啟迪和它所傳遞的精神,國家博物館觀後感。”——大花豬

中國國家博物館裝修了很久很久,我一直很期待。今年春節後終於開館,又適逢德國的啟蒙藝術展也在那兒開幕,於是今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了。

進去之後感覺這博物館被整得很巨大很現代,但半天看下來,德國人的啟蒙藝術展非常好,我們自己的東西卻很令人失望。

啟蒙藝術展分為9個部分:啟蒙時代的宮廷生活、科學的視野、歷史的誕生、他鄉與故鄉、愛與感傷、迴歸自然、陰暗面、自我解放與公共領域、藝術的革命。共有500多件展品展出,有許多名家名作,是迄今為止國外博物館在中國展出規模最大的一次。我個人感受是:與其說這是一次讓人陶醉的藝術展覽,不如說是一次給人以啟迪的歷史重現。這個展覽從以上9個不同的角度充分展示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人對人的價值、人的權利的發現和迴歸,對理性的追求,對科技的熱衷,對世界探索的狂熱,以及由此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生活方式的改變,世界觀的改變等等。內容豐富而不凌亂,條理清晰而富有創造力,讓人印象深刻。期間我偷拍了幾張pp與大家共享,因為沒用閃光燈,又是偷拍,難免有點虛,將就著看吧。

這是柏林街景的畫,明快的色彩,休閒的行人,讓人深切地體會到18世紀那種光明、自信社會心態,也反映出當時各階層相處融洽、各得其所的社會氛圍。

這幅畫既表現出和諧生活的場景,又表達了當時歐洲人對大洋遠處未知世界的憧憬,對世界探索的激情。

這幅畫描繪的是英國人第一次熱氣球試驗成功時的情景,觀眾們歡呼雀躍,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整個歐洲社會對科學、對航天、對創新的探索的無比高漲的熱情和勇氣。

啟蒙運動讓社會恢復了對人的關懷,這幅畫中的少女神情刻畫得非常生動,畫工細膩,簡直可與照片媲美。在這次展覽中,肖像畫不少。

幾個小孩在自然環境中玩耍,這種群像畫突破了以前肖像畫的單人套路,表現了啟蒙時期特別的人文關懷,也表達了盧梭倡導的迴歸自然的思潮以及當時人們對生活特別是小孩教育的價值傾向。

這幅18世紀的世界地圖給我很大震動,根據庫克船長3次環球航行的成果所作,圖上連我國的很多河流都繪出來,繪圖之精細,令人歎為觀止!可見當時歐洲的視野是多麼廣闊,思想是多麼開放,與同一時期我們大清帝國又閉關又禁海的夜郎自大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再看看我們自己的東西,有“復興之路”展、青銅器及佛像展、瓷器展,古代中國館還沒開張。

復興之路展最為冷清,基本上就是近代革命史的教科書,老套路:一上來就是鴉片戰爭,接著就是120xx年屈辱史,至於為什麼西方那麼強大,老能欺負人,卻隻字未提。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整個歷史過程的敘述既片面且了無新意,基本上與中國小課本一字不差。解放後的部分,就是為各代領導核心歌功頌德,更沒什麼看頭。最為諷刺的是,展覽中明文批判袁世凱“尊孔復古”,而國博自己門口就杵著一尊 9.5米高的孔子大像。

青銅器及佛像展和瓷器展裡,寶貝挺多,但盡是一件件器物的簡單陳列,解說文也是敷衍了事,你既無法把歷史串起,也無法看出其中文化和思想的演變,而且你還看不出一絲人氣!我看到的只有“權”(各式的鼎)、“力”(出土的兵器)、“權貴的奢華”(琳琅滿目的各色瓷器)、“偶像崇拜”(眾多雷同的佛像、菩薩像),連器物上刻的圖案、瓷器上畫的圖案也是龍、饕餮、花草,鮮見有人,更遑論平民了。唯一對我來說有點啟蒙的,竟是下面這幅“佛、菩薩造像各部位名稱”,真讓我難堪。

同臺演出的德國啟蒙藝術展,他們很優雅地把那段歷史娓娓道來,讓人回味無窮,相比之下我們雖聲勢浩大,卻水平拙劣。我去過悉尼和墨爾本的幾個博物館,那裡歷史沒咱們悠久,寶貝文物相當匱乏,不過在那裡一個博物館裡可能既有歷史,也有科技,也有考古,也有生態,甚至還有藝術,在其中你會看到歷史的演變,不同思想的碰撞,會獲得知識的啟蒙,得到藝術的薰陶,哪怕你看完無所收穫,但起碼你心情愉悅,不會反感。有人會說中西有別,那我們且不與外國比,就是跟陝西省博物館比,國博這個中國最高級別的博物館的水準也還是相差甚遠,這又如何解釋呢?

在我看來,博物館是何等神聖的地方,它對人的啟蒙作用不亞於一所大學。首先,博物館要講人話,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會講故事(不是編故事)。我在墨爾本博物館參觀時,在顯著位置竟是一匹叫Phar Lap的著名賽馬的標本(見下圖),以及有關它的故事的一系列物品、文字、視訊等資料。它出身“貧寒”——馬主用低價從紐西蘭購得,卻在1929-1931年短暫的3年間創造出無比輝煌的成績,成為當時澳洲人心中的英雄,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一匹馬就讓我們感同身受地體驗到經濟大蕭條時期澳洲人的心境,也讓我們瞭解了澳洲人樂觀、積極向上、陽光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態度。在講“Stolen generation”(澳洲白人政府在同化土著人政策實行期間強行將土著小孩帶走進行白化教育的那段黑暗歷史)時,他們不象我們教科書式的宣教和簡單粗暴的控訴,而是通過講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來感動觀眾,比如一位母親以為警察走了,就讓她的孩子們出來玩,結果一轉眼孩子們就不見了,痛不欲生,直到幾十年後才重逢,其文字配合著真實的物品和照片,催人淚下。就是這樣“萬惡”的帝國主義,她的總理在20xx年親自公開向土著人道歉,這更加催人淚下,讓人佩服於這個民族的自省精神和“萬惡的資本主義”的糾錯能力。

再次,博物館不能一味灌輸,要善於與觀眾交流,其展出手段應富有創意,比如墨爾本博物館中的熱帶雨林館,地方不大,但那兒除了有叢林、大樹、飛鳥之外,還在植被下面設計出土壤和小溪的截面隔著玻璃讓你看(就像我們在海洋館裡看海底生物一樣),對其中的生物還有詳細的文字解說;比如恐龍化石館,除了有各種骨架、詳盡的圖片介紹,還有兩名工作人員在現場一塊大土方里認真清理真實的恐龍化石,小孩們就在旁邊指指點點。他們用各種辦法來跟你互動,讓你感到它時時刻刻在跟你交流,而不是灌輸,而且最起碼你能知道它要說什麼。且不說它能讓你恍然大悟,醍醐灌頂,最起碼它能讓你在欣賞之餘若有所思,這已經足夠了。

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教化,而在於啟蒙;一個博物館的價值,不在於它有多巨集偉、有多現代、有多少古董,而在於它的思想、它的視野、它的價值觀、它帶給觀眾的啟迪和它所傳遞的精神。花巨資剛翻新過的國博竟無半點人文關懷,無半點世界視野,無半點時代精神,讓我驚詫不已。一個連人話都不講的博物館,不要也罷。

博物館觀後感 篇10

在七年級的時候,學校組織去了首都博物館,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首博,可以說首博帶給我的是太多的震撼。看到首博第一感覺就是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即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和以往我參觀過的軍博是截然不同的,它的建築風格和我曾參觀過的國家大劇院有幾分相似,有一種非常的後現代感。

一進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廳,大廳裡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紹展區的分佈。博物館總共分為5層,分為東區西區。

首先我來到的是“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廳”,這裡陳列的是明清繪畫作品。對於繪畫作品我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門外漢,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畫家通過筆墨丹青,揮灑出的那種意境深邃、飄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順著二層的螺旋結構我來到了三層的“明清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收藏或流傳於北京的明、清時期的名家墨書精品為主線,展示北京書法藝術的特色。

四層有“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為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四層還有“京劇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臉譜,戲服,聽戲的茶樓,坐在小桌旁看著前面的大螢幕正在上演的戲劇,能真實親切感受到當時來茶樓休閒的人,那種自在享受的心情。四層還有我最關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細的“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它分宋遼金、元、明、清四個展廳,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重要遺址、墓葬、窯藏出土文物為主。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個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這裡有太多讓我吃驚,甚至是讓我震撼的作品。很多我以前只在書上見過,沒想到這次可以見到實物,這讓我非常的興奮。有一件工藝絕對堪稱精細,那就是景德鎮窯青白釉戲劇舞臺人物紋枕,此瓷枕雕鏤成戲臺形式,戲臺上珠簾漫卷,眾多演員正在演出一場戲劇,反映了元代戲劇流行的社會風尚。瓷枕鏤雕精細,集建築、舞臺與瓷塑藝術於一體,表現出元代戲劇藝術的面貌及景德鎮窯工高超的制瓷工藝。瓷枕裡邊的人物、舞臺竟也雕刻的如此精緻。而且它的舞臺樑柱、欄杆都非常的細,真怕輕輕一碰就會斷掉。不知道怎麼會儲存到現在還這麼完整。真是讓我激動感慨萬分!陶瓷展廳裡的很多展品都太讓我大開眼界了,可惜記憶有限,不能在這裡一一列舉了。真希望還有機會,讓我看的更仔細一些。

依依不捨的離開了四層,來到了五層。五層是“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分為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大部分。本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我非常喜歡青白玉,看上去非常的純淨,有些可以說是晶瑩剔透,看了就讓人喜歡。五層還有“老北京民俗展”,在這個展廳隨處可見用小泥人模仿當時婚慶熱鬧喜慶的場面,透露出當時純樸的民風民情。除了這些還記得有剪紙展,風箏展,北京小吃展,服飾展。

時間就這麼匆匆過去了,沒有辦法,我依依不捨的離開了首博。真想讓我的家人也來看看,絕對不枉此行。留給我的是太多驚奇,太多的震撼,同時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們的祖國,學習到了不少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博物館觀後感 篇11

去年暑假,我參加了英語村夏令營。我和夏令營的同學們一起參觀了溫州博物館。

我們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哇!一眼望去,學校人山人海。班主任帶我們登上快客。我們爭先恐後地往車上擠,互不相讓。沒辦法,老師只好把我們一個個排好隊再上車。

一路上,我們激情高漲,歌聲溢滿了整個車廂.

終於來到了溫州,我們下了車,看到了溫州博物館。我們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進了博物館。一座金碧輝煌的故宮模型迎面而來,這座故宮模型長六米,寬四米,高二米,全身是由黃金和翠玉雕刻而成的。

我們又上樓參觀了自然館和工藝館。

自然館裡有各種動物標本,還有人造恐龍模型和恐龍化石。最有意思的是點鍵盤。你只要按下和動物標本相對應的鍵,聚光燈就會投在那個動物標本上,並且發出與這個動物標本相對應的動物的叫聲。

離開自然館,我們來到工藝館。工藝館裡有各種泥塑佛像。有觀音、有笑佛、有如來……有的地方,陳列著手工貝雕,一件件玲瓏別緻。

我們又下樓來參觀陶瓷館和歷史館……

博物館觀後感 篇12

今天下午,我們參觀了中國國家博物館,收穫了知識,得到了成長。 12點半,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車。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中國國家博物館。剛一下車,我就被這巨集偉的建築深深地震撼了。一踏進大門,我就被它濃厚的文化底蘊所打動了。 中國國家博物館始建於1920xx年,20xx年開始翻新,20xx年竣工。總建築面積近20萬平方米。總用地面積7萬平方米。建築高度42.5米,地上5層,地下2層。我們先到博物館的劇場,聽講解員的講座:如何合理地參觀博物館。然後,我們又去了4層的展廳,參觀了瓷器展廳。瓷器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組成,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製,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燒結的瓷器胎一般僅含3%不到的鐵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較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廣為世界各地的民眾所使用,是漢文明展示的瑰寶

第一部分是顏色釉,顏色釉始於商代,在元代一度失傳,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重新發揚光大。商代時,人們發明了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到了隋朝,人們發明了不使用著色劑的白瓷。隨後,又發明了以銅紅,鐵青,鈷藍,鉻綠和錳棕等著色劑。

這次博物館之行令我難忘,因為它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還讓我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博物館觀後感 篇13

溫州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的地方博物館,創建於1958年,原址在江心嶼。20xx年,位於世紀廣場西側的新館落成並正式對外開放。該館建築面積26000平方米,館內展區總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設有歷史館、書畫館、陶瓷館、自然館、工藝館等五個專題陳列。該館擁有文物2萬多件,有20個門類,而尤以陶瓷器、彩塑、書畫為特色。五月三號,我和瑞賢一起去參觀了溫州博物館。

買了票,我們進入展廳,就看見一樓大廳裡的花崗岩壁面上懸掛著九幅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的銅雕壁畫: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神農伏羲、燧人取火、大禹治水。這些浮雕都很漂亮,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后羿射日了,這是一個很精彩的畫面:后羿身上揹著箭袋,手裡拿著箭弩和箭,眼睛專注地望向東方,準備把箭射向太陽。這些浮雕都表現出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大廳裡有一個“孔子系列”的大型彩石玉雕,這個玉雕分為孔廟、孔子周遊列國、孔子事蹟圖、春滿神話州四部分。“孔子系列”是溫州已故工藝美術大師吳進德生前的扛鼎之作。“孔子系列”歷時三年,花費45000個工時,耗用黃金10斤,用玉10餘噸。其中孔廟是我最欣賞的,它長6.3米,寬5.7米,高3.45米,它精仿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以岫巖玉為主要原料,底座是由花梨木精製而成的。它的每個細節都很講究,特別是雕刻,更是精益求精。來看“孔子系列”的人,沒有一個是不拍手叫好的。聽導遊說,整個系列是運用了圓雕、浮雕、透雕、鏤雕、線刻、陰刻、貼金、鑲嵌等多種技法。它在1997年被評為吉尼斯世界最大玉雕珍品,同年六月參加“北京全國首屆十大民間藝術家精品展。”1999年應邀前往昆明參展。它具有極高的藝術與收藏價值。我們在大廳裡還看到了拋石機,蒙古軍就是靠它,攻下了久攻不下的襄陽城,因此又稱“襄陽炮”。

一樓大廳裡還有個蒙古包,它的形狀是上圓錐下圓柱的,我正在外面看得入迷,這時,瑞賢提議去蒙古包裡看一下,我們就進去了,裡面有四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刻著龍。還有三張茶几,一張古代皇上坐的“龍椅”。牆壁上都“刻”著網格,還掛著成吉思汗的畫像。

我們還去歷史館和自然館裡看了一下。歷史館主要分為公元前1的溫州大事記、近代的溫州大事記和當代的溫州大事記三個版塊,每個版塊都用梗概、人物事蹟和出土文物,來說明我們溫州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五千年。

自然館有鳥類、禽獸、魚類、貝類等多個主題陳列,我們快要到出口的時候,忽然看見那裡有五六頭恐龍,最後一隻恐龍,它的頭時而伸高、時而降低,還發出巨大的響聲,讓我很害怕。

我們又走進了休閒吧,我們剛進大門,就看見裡面有一個湖泊,湖泊裡遊著五彩斑斕的魚兒,湖中的假山石和噴泉,也成了一大亮點,

噴泉下雨般丁冬的聲音,讓人心曠神怡。

參觀完博物館後,想著參觀過的種種情景,不僅發出感嘆:博物館不僅讓我們看到了許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還讓我們有了很多樂趣。

博物館觀後感 篇14

在鄰近五一之際,在單位領導的支援和組織下,我有幸參觀了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20xx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併的基礎上組建成立,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是以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

這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館內豐富的收藏和陳列,展現了中華民族祖先開創至今的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文明史詩。集文物徵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於一身,將系統收藏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歷史的珍貴文物。展出中國最頂級的文物,經常能在歷史教科書中見到。

走進國博,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此浮雕是根據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創作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愚公移山》油畫而做成的。然後我們又去樓上觀看了歷史上的各種藝術品,中國信奉佛教,就不乏有很多不同姿態的佛。還有青銅時代的各種青銅器,猶屬鼎最為常見。

最後就是我比較喜歡看的中國的瓷器,中國原始的陶器可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左右,從商代燒製出所謂的“原始青瓷器”到東漢時期燒製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代,出現了“南北白青”的局面;再到宋元明清時期進入了發展興盛時期。無論是唐三彩還是青花瓷,活著各種顏色的釉,都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結晶。

博物館觀後感 篇15

上週週末,我們班的黨員、預備黨員和積極分子一塊兒參觀了坐落在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感觸很深。國家博物館是原歷史博物館向四周擴建後重新命名的。站在國家博物館的門前,一種巨集偉、莊嚴的氣氛就籠罩在我身上。國家博物館的莊嚴肅穆與整個天安門廣場周圍的建築和諧輝映著,彷彿與比鄰的毛主席紀念堂共同訴說著中國復興的辛酸歷程。 走進國家博物館,我的心陡然沉靜下來,長安街上喧囂的車流彷彿都化成了無聲的歲月之河。

首先參觀的便是復興之路主題館。主題館通過展出“復興之路”大型圖片、雕塑,結合聲光電,藉助珍貴歷史文物,向人們闡述了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的時代變遷,表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國家才真正走向獨立,改革開放走向世界,成為大國、強國。 在《復興之路》展覽中,我從首廳到尾廳,認真聽取專家的講解,認真觀看每一個階段的陳列,認真閱讀展覽中流動的沉重而恢弘的歷史。我仔細閱讀著每一件珍貴文物背後的含義,仔細聆聽著每一個講解背後的深遠意義。從鴉片戰爭到黨的成立,從黨的成立,到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國,到改革開放,到實現小康社會,我們的國家和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步一個腳印,篳路藍縷,終於取得現在的偉大成就,這是中華民族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艱苦而又豪邁的過程。

中國經歷了太多的苦難。從一百多年前帝國主義入侵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一直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那飽經滄桑的歷史至今想起來仍讓人感到沉重.可中國人民最後還是站起來了,勇敢無畏地應對著一個又一個的困難,按自己制定的目標,一步一步認真而踏實地走著,慢慢實現著復興之路。

由於清朝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國家衰退,積貧積弱。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用堅船利炮叩開了中國的大門,從此我國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國家四分五裂,不斷被割地賠款,國之不國,人民苦不堪言。1920xx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腐朽的清朝政府。但是辛亥革命,並沒有挽救落後的中國,中國被北洋軍閥分割得四分五裂。就在中國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1920xx年五四運動的爆發為新的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道路。1920xx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程序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大事。從此,歷史的巨大重擔落在了中國共產黨的身上。

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而奮鬥。1949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鬥,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的勝利表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各族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分析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社會主義社會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最後必然發展為共產主義社會。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我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在建國以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從改革開放偉大構想的提出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確立,從一國兩制方針的構想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標提出,中國根據國情的需要一步一步地提出方針策略,為民族復興做出了不懈努力。在當時沒有先例,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中國摸著石頭過河,勇敢而理智地應對一切。 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到科學發展觀的建立,中國共產黨時刻都清醒地意識到該朝哪裡奮鬥,用正確的航標指引著中國人民的前行之路。

時至今日,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由原來的溫飽到現在達到小康,追求更高品位的精神生活的享受,中國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中國第一個晶片的誕生,中國在科技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香港,澳門的迴歸,越來越多的國家願意與中國合作,中國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世博會,都表現出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經融危機,區域性戰爭,恐怖主義,世界形勢複雜多變。然而中國在面對這些困難和挑戰時,表現出了不懼困難沉著應對的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使中國渡過了難關,走到了最後的勝利。 在取得了如此多成功之後,中國共產黨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而是提出了要戒驕戒躁,保持事實求是、認真務實的作風,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中國人民用清醒的頭腦向著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沉著而穩重地前行。

中國的歷史象一個幻燈,它在一片黑暗的背景上,放映出明亮的片子,展示那些造福的善人和天才的勇士們在怎樣走著荊棘路。這些閃光的圖片把各個時代、各個階層都展示給我們看。每張片子只映幾秒鐘,但是它卻代表中華民族的一段漫長曆程——充滿了鬥爭和勝利的歷程。中華民族曾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中國人民經歷了太多的屈辱和苦難,然而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必將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繁盛。

這次參觀國家博物館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實現復興所走的路的不易與艱難,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在面對困難和考驗時無懼無畏勇往直前的精神,讓我們瞭解了中國如何一步一步實現的復興,增強了我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讓我們對我們的國家充滿了信心,我們相信祖國的明天會越來越美好。

偉大的祖國讓我充滿了自信與自豪,與此同時,我也感到了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責任。我要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養,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博物館觀後感 篇16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位於天安門廣倡側,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這次我們參觀的展覽是“古代中國”。

我從型喜歡歷史,這次參觀是我期待已久的。在參觀前我從網上查了很多資料,“古代中國”這個展覽是以王朝為線索的,從遠古時代到近代文明,完整記錄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

博物館裡參觀的人很多,“古代中國”這個展覽整整分為八個部分,我看到了石器時代的北京人頭骨化石和古樸的圖騰,商周時期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陶器,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和戰國七雄,秦漢時期的強盛和文明,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動亂後,中華文明迎來了隋唐的鼎盛繁華,無不讓我作為中國人感到驕傲。其後的宋元明清,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慢慢落伍了,這個展覽好像是一幅歷史長卷,記載著華夏文明從誕生髮展到繁榮衰落,對比博物館樓上的“復興之路”的展覽,正體現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

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和科技,到我們這一代人,正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我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奮鬥,中華民族會重新崛起於世界的東方。

博物館觀後感 篇17

12月6日,溫州大學城市學院電子資訊分院計算機系學生黨支部,網路系學生黨支部在黨支部書記孫恬恬老師和林曉影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前往溫州市博物館參觀學習。學生黨員們參觀了溫州博物館的歷史廳、工藝館、陶瓷館、書畫館、自然館等幾個展廳。在參觀過程中,黨員們瞭解了“溫州人”五千年曆史足跡,體會到了溫州人勤勞務實、百折不撓的開拓創新精神。

溫州博物館經數代人艱辛努力,通過考古發掘、接收撥交、接受捐贈、徵集收購等方式,為我市收集保藏了珍貴的文化遺產。豐富的館藏不但時間跨度上下幾千年、種類比較齊全,而且具有兩宋文物突出的特點。

參加此次溫州市博物館之行的學生黨員們表示,“作為黨員,參加這次活動非常有意義,活動本身是對我們自己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使我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