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走基層送溫暖心得體會(精選5篇)

欄目: 心得體會精選 / 釋出於: / 人氣:2.91W

走基層送溫暖心得體會 篇1

結合“走基層”活動、深化完善富民興村“三百工程”和“雙報到”活動,根據不同單位、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特點,我縣將採取多種形式分步驟為困難黨員和群眾送溫暖。

走基層送溫暖心得體會(精選5篇)

及時進行調查摸底。結合建立完善領導班子、領導幹部、黨員隊伍“四風問題工作臺賬”和民生訴求、困難群眾、穩定工作“三本臺賬”,各鎮(街道)和部門將組織黨員幹部廣泛深入農村、社群、企業等基層一線,對困難黨員和群眾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建立困難黨員和群眾管理檔案,做到困難黨員和群眾具體數量、致困原因和利益訴求“三個清楚”。

積極開展慰問活動。通過組織大面積的走訪慰問活動,及時為困難黨員和群眾送去慰問金和大米、棉衣被、醫藥用品等慰問品,確保走訪慰問範圍覆蓋所有困難黨員和群眾。及時做好低收入家庭、重大疾病家庭和貧困學生家庭等特殊困難群體臨時救濟,對需要長期幫扶的困難黨員和群眾,結成長期幫扶對子,採取一事一策的辦法,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集中開展志願服務。各鎮(街道)和部門將及時組成黨員志願服務隊,分期分批組織機關黨員到農村、社群、企業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具體來說,執法監管部門和視窗單位、服務行業將開展送服務到基層活動,方便群眾辦事;政法系統結合“轉變作風、司法為民”活動,開展送法律下基層活動,推進司法便民;文化系統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活動,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衛生系統開展送衛生下基層活動,提高基層群眾醫療健康水平;其他部門結合自身職能,組織黨員開展志願服務活動,不斷提高群眾滿意度。

解決熱點民生問題。在走訪慰問過程中,各鎮(街道)、部門將積極宣傳縣委、縣政府在就業、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各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調查瞭解政策落實情況。對在走訪中發現的應該落實而未落實的政策問題,積極主動向相關部門反映,推動政策儘快落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民生問題,結合實際制定解決方案,並明確責任人和解決時限,以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走基層送溫暖心得體會 篇2

年關已近,從中央到地方都在進行走訪慰問活動,與基層群眾交流、溝通感情,作為地方政府要確定慰問物件、慰問標準和慰問方式,響應中央號召,一切從簡,真正把錢花在刀刃上,花在最需要幫助的群眾身上,同時工作不能流程化、形式化,要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把扶貧濟困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中來,建立完善的救助幫扶體制,結合各個部門的相關職責許可權,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每年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會在年前和春節期間對一些困難老黨員、貧困農民或者外出打工者等進行走訪慰問,關注特殊群體,讓他們感受到來自黨和國家的關懷。多與各個階層的群眾接觸、交流想法和感情,也有利於我們瞭解人民群眾的思想動態和期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參政議政積極性,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同時,歷年來我們都大多采取送慰問品、慰問金、進村入戶等形式來進行慰問,能實地觀察瞭解群眾的真實生產、生活方式,最直觀的知曉人民群眾的真實情況,以便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做好幫扶救助計劃。

走基層送溫暖心得體會 篇3

為了更好開展“迎新春、下基層、送溫暖”節活動,管委會黨員服務隊按照活動方案對活動進行了認真細緻的準備。與春節期間將服務的物件進行了事先的溝通和交流,瞭解他們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準備相關的宣傳材料及各類慰問物品,為活動的順利開展,為廣大群眾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奠定了良好基層。

管委會領導高度重視“迎新春、下基層、送溫暖”活動,召開會議進行專題研究,並制定實施方案,明確了責任分工,成立了以管委會黨組書記為隊長,黨組成員為副組長的“迎新春、下基層、送溫暖”黨員服務隊活動領導小組。要求機關全體黨員認真貫徹落實,以對黨、對機關、對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把活動擺到重要位置來抓,積極參與到志願者隊伍中來。

1月12日,管委會黨員服務隊深入斑竹園鎮和軍屯鎮貧困戶家中進行春節慰問,在節前為他們送去溫暖,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他們身邊。黨員服務隊員們向斑竹園鎮和軍屯鎮7戶貧困戶送去了共計4000餘元的春節慰問金和慰問品,向他們表示節日的問候,並進行了親切交流,詳細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及當前存在困難。幫扶戶們對管委會同志們的關心慰問十分感動,表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一定努力將克服生活上的困難,勤勞致富,早日擺脫貧困。

管委會黨員志願者小分隊還走向街道,通過播放光碟,發放傳單等方式向群眾進行愛護環境、科普知識、文明風尚的宣傳;結合北部新城現代商貿功能區建設的實際情況,組織志願者來到功能區內各專案建設現場,向專案施工人員分發了關於應急、安全、環保等宣傳資料共計三百多份。

為維護功能區良好的環境衛生,使人民群眾在乾淨整潔的環境中度過節日,管委會黨員服務隊來到斑竹園鎮柏水社群街道,協助當地居民清除街道垃圾、汙水、雜物、汙泥,清理衛生死角、牛皮癬、小廣告。向臨街商戶、住戶宣傳環境保護和衛生知識,幫助他們做好門前清潔衛生三包。

通過此次黨員服務隊開展“送溫暖活動,密切了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在功能區營造了祥和、穩定的節日氛圍,使廣大人民群眾度過了一個快樂的新年,切實感受到黨的溫暖和社會大家庭的關懷。

走基層送溫暖心得體會 篇4

根據縣委的安排部署,從今年3月初開始,我到_鎮蘆灣村參加“千名幹部下基層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參加工作30多年來,也曾幾次下鄉開展基層工作,但是這次意義不同,心得體會範文是新世紀新時期幹部帶著學習的目的、解決問題和建立和諧的任務到基層去的。通過2個多月的民情訪談,使我深深體會到蘆灣村的村民很質樸,生產、生活積極向上,思想心態很“陽光”,從心底裡感謝黨的政策,感謝縣委、縣政府出臺的惠農政策。與他們交談猶如一股甘甜的清泉浸入心田,與他們交談是一種無需投資的精神享受,與他們交流給人一種融入社會、迴歸自然、和諧發展的感覺,從他們身上使我收穫了一筆不菲的人生財富。

一、只有沉下身子,深入群眾才能瞭解民生所需。

組織開展“千名幹部下基層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不但為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搭建一個溝通、學習、交流和施展才華的平臺,而且也為密切黨群關係,拉近幹群距離,做好群眾工作搭起了一座“無形橋”。我認為,有能力做好機關工作,不一定能做好基層群眾工作,但是有能力做好基層群眾工作就一定能做好任何一項工作。為了儘快掌握熟悉蘆灣村社情況和麵臨的問題,全面瞭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怨,我們工作組一行深入村社院落,走進田間地頭,訪貧問苦、訪民問需、訪賢問能、訪老問經、訪富問計,親身體會到廣大群眾的辛勞,瞭解到廣大群眾這些年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經歷的坎坷。他們在黨的號召和縣委1號檔案政策的鼓舞下,利用荒灘資源,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荒漠區設施葡萄、日光溫室、拱棚蔬菜、奶肉牛養殖等,實現勞動效益最大化和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蘆灣村新農村建設剛剛開始就走在了全國、省、市縣前列,不論是在農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村社道路硬化、能源沼氣建設、設施農業發展、基層民主管理,還是農戶門前綠化、家庭院落美化、村風民風轉變、環境衛生整治等方面都和積累了不少經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起到了引領示範作用。如今蘆灣村的發展面臨的困惑和難題是什麼呢通過對溫室大棚種植戶劉生平、楊沛年、胡國偉的走訪中,我們瞭解到蘆灣村的發展缺乏的是技術和資訊,農戶們渴望得到更多的科技培訓,掌握多方面的現代科學技術,需要得到市場需求資訊,為定值蔬菜品種和類別提供參考依據,需要一批技術過硬的農技工作指導隊,指導農戶提高生產效益。蘆灣村現有日光溫室156座,其中:高標準三代日光溫室80座,高標準二代日光溫室68座,一代溫室大棚8座,全村三分之一的農戶擁有日光溫室。三代溫室大棚的生產效益明顯高於一、二代溫室大棚,為使溫室大棚發揮好的效益,我們工作組幹部積極向農戶宣傳關於改造舊棚給予5-8萬元貸款貼息兩年的優惠政策,目前,已為63戶農戶辦理了婦女小額擔保貸款364萬元,準備改造舊棚65座。結合蘆灣村群眾需求,我們邀請該村的“土專家”、“田秀才”現身說法,講方法,講要領,舉辦日光溫室果蔬栽培技術及玉米制種田間施肥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培訓班2期,解決了部分群眾的燃眉之急也為正在春耕生產的群眾注入了新動力。

二、只有深入一線,走進群眾才能感悟生活真諦

為了全面準確掌握蘆灣村群眾生產、生活狀況,我們根據摸排情況,工作組每個成員都與村裡部分困難戶結成“幫扶對子”,幫助他們一起進行春耕備耕生產,和他們一起拉家常,幫助消除他們心中的苦悶和疾慮。我們詳細瞭解這些貧困戶、困難戶、低保戶在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詳細進行記錄,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逐個幫助解決。先後走訪慰問了趙玉蓮、季桂英、賈玉桂等12戶群眾,併為4戶生活生產特別困難的群眾送去了春耕生產急需的化肥等物資,送上了我們工作組的一份關懷。通過和這些困難群眾的訪談交流使我深深體會到:這些貧困的群眾不是因為他們不思進取,而是他們曾因各種各樣的不幸原因致使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們需要大家的關心來溫暖,需要大家的幫助來鼓勁,只要用誠心和他們交流,他們才會敞開心扉接納你。這次“千名幹部下基層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為我們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融入百姓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機會。我們抽調下基層的每一位幹部更應該珍惜這次機會,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把握好手中的權利,用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群眾,用真誠善良的心去溫暖群眾,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去回饋社會。

三、只有放下自我,深入基層才能體現自我價值

幹部的工作能力大小和整體素質高低直接關係著黨和政府的形象。現在,有的幹部走出校門就進入機關工作,對基層情況掌握不深不透、對群眾需求瞭解不及時、對群眾呼聲聽得不真切,脫離基層群眾的傾向還普遍存在。有的按部就班,創新意識不強;有的作風散漫、紀律要求不嚴;有的不思進取,能力素質較低;有的浮在面上,服務意識淡化,甚至有的年輕幹部還沒有到基層去過,更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對處理一些應急和上訪類問題束手無策等等。我們通過走訪群眾、接待來訪、召開黨員群眾會議等,已排查出土地、林木等矛盾糾紛9起,針對這些矛盾問題,我們分門別類,邀請熟悉情況的長者和村社幹部一起分析研究,尋找對策措施,引導群眾本著互諒互讓的原則,卓有成效地化解地埂、制種、林木糾紛5起,4起正在協調處理當中。通過調處矛盾糾紛,使我學習和掌握了一些處理農村問題的經驗和方法,提高了處理基層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每一個幹部應該把握好這次下基層的機遇,沉下身子,真正把群眾當作朋友、當成親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熱心、盡心、精心地為群眾服務。以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嚴謹的生活作風積極投身農村工作,踏踏實實向群眾學習,真真切切為群眾服務,樸樸素素和群眾交流,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來衡量自己、要求自己,從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優秀品質,展現良好形象,切實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賴,只有這樣,才能使你的才華有施展的舞臺,才能使你的能力得到體現。

四、只有貼近群眾,樹好形象才能密切黨群關係

近年來,中央、省、市、縣實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兩免一補等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是得民心的好事,為什麼幹群關係越拉越遠呢幹部與群眾之間好像有了一堵“無形牆”。我認為這就是因為我們各級幹部深入基層的少了,和群眾打成一片的少了,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少了,群眾聽到黨的聲音少了……。在目前開展的春季植樹造林活動中,我們和蘆灣村群眾一起在村公益林場栽植紅柳和沙棗苗木10萬多株,1000多畝。有了我們的加入,有了我們的身影,群眾建設家鄉的熱情和積極性更加高漲。他們熱情的和我們交流,拉家常,說感受,談困難,讚揚黨的政策,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的淳樸,從他們身上汲取了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動力。通過這次下基層活動,使我明白農村工作包羅永珍,包括鄉鎮和縣上各部門安排的工作都需要在村社一級落實和解決,而且需要廣大群眾的支援和配合才行,再好的決策和部署得不到群眾的認可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真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哪。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

地,群眾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核心,黨的各項惠民政策需要我們各級幹部來宣傳,農業科技技術需要我們來推廣,農民群眾的憂愁需要我們來分擔,生活困難群眾的問題需要我們來解決,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共同來建設。我們的工作還不適應形勢任務的要求,工作作風與人民群眾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工作能力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只有,而且只有廣大機關幹部情況熟了,作風好了,素質高了,技術硬了,能力強了,工作實了,群眾聽到的聲音多了,幹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牆”才會消失,幹群關係才會更融洽。

這次“千名幹部下基層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創先爭優正是縣委給全縣幹部搭建了一個“創先”的平臺,提供了一條“爭優”的途經、創造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和一次提高能力的機會。我們要把這次“千名幹部下基層創先爭優”主題實踐活動作為一次難得的人生體驗,我們要把群眾的發展作為檢驗工作實效的唯一標杆,只有幹群合力才是促進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我堅信,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幹部群眾會齊心協力把臨澤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

走基層送溫暖心得體會 篇5

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民間還流傳這樣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走基層 轉作風 改文風”活動心得體會

自中宣部等五部門部署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全國新聞單位結合自身特點,採取多種形式紮實推進,切實踐行“三貼近”原則。

帶著思考走,懷著感情轉,迎著問題改。廣大新聞工作者走向田間地頭、工廠車間,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傳達民意民願,迴應百姓關切。一大批來自基層的鮮活事、動人情呈現於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各類媒體。作為一線新聞工作者,我由此深切地體會到:

新聞報道散發泥土芳香。根植於什麼樣的土壤,就會獲得什麼樣的營養。新聞工作者只有紮根廣闊大地、紮根基層一線,新聞報道才能汲取充足養分,新聞“大廈”才能牢固根基。

這個不平凡的8月,人們欣喜地發現,報紙上普通百姓的故事多了,電視上小人物的鏡頭多了,廣播裡基層的聲音響了……

我臺以多種形式的報道分別開設專欄,推出“走基層 聽民聲”專題,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熱點,持續刊播記者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採製的報道。

新聞工作者到廣闊天地錘鍊真本事。對於廣大新聞工作者來說,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既是聽從黨的召喚、為人民服務的職責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長成才的必經之路,更是寫就新聞精品和錦繡文章的不二法門,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啟動以來,編輯記者們走出高樓大廈,到改革開放前沿,到普通民眾中間,挖掘鮮活素材,採寫現場報道。

“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們也應該審視自己:走基層,是蜻蜓點水,還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馬觀花,還是帶著真情融入其中?就採編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動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徹,深入才能使新聞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部農村採訪室副主編趙永平說。

“走基層,才能知道‘依靠誰’;轉作風,才能知道‘我是誰’;改文風,才能知道‘為了誰’。”只有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進行調研採訪,接地氣、俯下身、抓活魚,才能增強報道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最鍛鍊人的舞臺在基層。身為“80後”的我們,光走到基層還不行,還要真正走進群眾,和群眾交心、向群眾學習,這樣,感受才真切、語言才豐富、稿子才鮮活。

讓記者和百姓的心貼得更近,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

人民群眾,是新聞工作者最好的老師。隨著“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推進,大量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不斷湧現,受到群眾歡迎。

在網路上,網民們對於“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討論越來越熱烈。網友“犄角旮旯”認為,一些年輕記者在大城市生活慣了,對大多數老百姓的生活沒有真切瞭解,自然寫不出貼近生活的好新聞來。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正是由於記者下到最基層,和人民群眾同吃同住,才使新聞報道真正觸到了人民的脈搏、生活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