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精選19篇)

欄目: 教育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74W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有感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精選19篇)

前幾天,我認真拜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62條——《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能讓我細細思索的是這兩段話:“一個人到學校裡來上學,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的更聰明”;“那種熱愛自己的事業而又善於思考的教師,才有力量使教室裡保持肅靜,使兒童特別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傾聽他的每一句話,才有力量激發學生的良心和羞恥心,這種力量才是一種無可爭議的威信。”

想想自己的教學,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很重視我們教的知識學生記住了多少,我們所教的方法學生學會了多少,學生的分數是不是理想,習題是不是會做。我們忽略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沒有去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久而久之我們教出來的部分學生也就不會思考,也懶得去動腦筋,那麼我們的課堂也就變成了少數優生的天下。中等以下學生堅守:沉默是金。我們的基礎教育就決定了三六九等。這是我們國小教育的悲哀。

很多的時候我們還會抱怨學生的紀律不好,用了很多的方法:鼓勵的、懲罰的,結果效果不理想,其實我們真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一找問題。今天讀了建議的63條,我才明白我們身上缺少的是一種叫做“思考”的東西,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新穎,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豐富,缺少的是思考帶來的吸引和榜樣的力量。

仔細觀察學生們的眼睛。不管是怎樣的課堂,只有學生的眼睛反映的是思考的眼睛,這堂課才是最有效的。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每位學生眼睛裡閃耀著光芒,閃耀著思考的幸福的光芒!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2

讀《素質教育在美國》有感

最近我拜讀了美籍華人留美博士黃全愈先生的《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此書敘述行雲流水一般,讓讀者輕鬆、悠閒、隨性,這裡沒有繁瑣的、乾澀的教育觀念,也沒有長篇累牘的論述,我厭倦那種自命不凡、咄咄逼人的高不可測的論理書。作者以自己的兒子在美國的學習中的 “小故事”為素材,通過一個又一個立體生動的案例分析,深入淺出地闡明瞭美國素質教育的特點,在對比中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目前教育所面臨的困窘,發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黃先生書中的許多問題很有價值,很有見地,值得我們探討。如“創造效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要不要懲罰孩子?”等等。第一章《創造效能不能教》中,作者講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國內,作者就開始讓三歲的兒子接受中國畫的啟蒙教育,兒子的國畫有板有眼、像模像樣。來到美國後,作者把有著繪畫天賦的兒子送進了邁阿密大學美術學院辦的繪畫學習班,可是在這個班裡,兒子卻無法落筆畫畫,因為老師什麼也不教,只讓學生塗鴉似的亂畫,甚為不滿的作者立即讓兒子退出了這個“誤人子弟”的繪畫班。可後來,作者通過觀察,發現美國孩子在繪畫的時候有著充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他們從不問“像不像”,而是問“好不好”,也就是畫得獨特不獨特。而中國孩子評判一幅畫好壞的標準卻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師的畫,像不像現實中的實物。我想如果沒有一個參照物,中國的孩子就根本無法下筆。

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也是一位教師,參加課程改革也有十年了,素質教育天天高喊,可是,我們的素質教育和美國的素質教育究竟有何區別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之中。

美國的孩子可以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分科選擇不同的學段進行學習,而我國的孩子只能按年級學習各門功課,可見美國教育重視個性發展;美國的孩子在國小五年級就開始寫調查報告,而中國的學生在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寫調查報告,可見美國認識到社會對孩子成長作用很大;美國的孩子每到一個地方,社群裡都有球隊可以參加,而中國的學校裡很少有自己的球隊,看來美國比較清楚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培養團隊意識;美國的孩子從國小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搞一個“職業日”,請社會上各行各業,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學校來給孩子們介紹各自的工作,什麼律師啦、拍賣行的拍賣師啦、汽車推銷員啦、消防隊員啦、警察啦、運動員啦、作家啦,等等等等。從“職業日”裡,孩子們學到的並不主要是幹什麼能賺多少錢,他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社會上的人到底是怎樣存活的?因而,孩子們對職業的選擇從小就是五彩繽紛、五花八門的,也能瞭解到社會競爭的殘酷。而我們中國的孩子受幾千年的陳舊思想觀念影響,“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的瞭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護下把社會想象的過於美好,長大後社會競爭力低下。從這些對比中不難看出美國在教育真正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他們把人看成教育的主體,那麼教育面對的“人”就是學生,也就是現在我國討論的“誰是教育的主體”的問題。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

我們正在進行課改,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了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參與組織者,以學生為主體,採用開放式、啟發式的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自己動手動腦動手,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快樂還給學生,讓孩子們在極度輕鬆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與體驗生命本體的狀態,例如我們現在開設的活動課或綜合實踐課就是要培養學生創造力和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活動,還可以增加一些瞭解社會、接觸社會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權利選擇體驗的職位,學會承擔、學會接受。但是,我們對學生所進行的素質教育還僅僅只限於各個學校,學校不可能包容整個社會,它不可能給學生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而社會又沒有積極有效地配合學校,建設相應的設施,開展各種相應的活動,所以,中國的素質教育只浮於表面,還沒有深入。

素質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開放的視野,有創新的教育理念。“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陶行知先生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真諦。創造是教育的核心、靈魂,願中國教育創造之花像陶先生所期望的那樣開得更美更豔!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3

讀《不跪著教書》有感

讀《不跪著教書》前是書名的獨特吸引了我,讀《不跪著教書》後是作者對中國小教育問題的真知灼見啟迪了我。該書是著名教育家吳非對一個個教育問題的隨筆雜感, 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現,沒有空洞的說理,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深入透徹,讀完耐人尋味。何謂“不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又該怎麼教書?帶著期待與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它,一邊讀一邊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書中篇篇觀點鮮明新穎,分析問題一針見血,給人耳目一新,讀後受益匪淺。正如吳非老師的 “序”中說:“想要學生成為站直了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如果教師沒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人呢?”這段話發人深省,由此引出一個話題:不跪著教書,教師怎麼樣做呢?在書中給了我明示: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師德情操。

師德是為師之本,是教師的靈魂。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裡所做的一切,都應當包含深刻的道德意義。”因此,高尚的師德情操應當成為教師追求的首要目標,而熱愛教育,獻身教育,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則是高尚師德情操的基石。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保持高尚的情操,這才是一個“站直了”的人,一個頭頂天,腳踏實地的人,一個能夠影響學生健康發展的人,一個給與學生快樂與幸福的人,一個能夠感染學生,給與學生良好品德的人,一個永遠讓學生想起來就會含笑於心的人……

“不跪著教書”, 教師應該具備精湛的教研能力。

當一名教師容易,當一名具有精湛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難,時代在呼喚師德的同時也在呼喚著師能。嫻熟的課堂教學能力是教學效果的基礎,這個教學能力有些是可以用語言來向別人表述的,有些只能意會。教師的教育物件是正在成長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在逐步形成,這無疑要求我們要像對待綠葉上的露珠一樣認真精細地善待每一位學生,教師平素的工作一板一眼,要精緻每個環節,細雕每個問題,準確地傳承文明,科學地啟迪智慧,讓受教育者真摯地感悟人生。教師在課堂上的人文意識、專業技能,包括他對學生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親和的語言、一個鼓勵的眼神都能影響學生學習知識的信念。我們的教學任務不是單純教授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學科,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教會他們學習的方法,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才是我們每位老師的根本所在。更新知識,學會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反思,力求創新,會用現代化手段教學,身心健康,這是師能的呼喚,這更是“站直”的教師的追求所在。

“不跪著教書”, 教師還應與時俱進,永具勇於開拓的創新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時代呼喚創造性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創造教育。未來教育的挑戰,不僅是針對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教師。教師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的能力,將是21世紀教育的寶貴財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為了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創新的天地,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創造性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在引導和啟發學生髮展、創新的同時,自身也要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價值,做到在繼承的同時有所超越。經驗誠可貴,創新價更高。有專家說,以前的知識是50年更新一次,而今天每三年就要更新,甚至更短時間。可見多讀書,不斷學習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常教常新,永遠流淌著時代的春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拓創新便是教學的源頭活水。

“想要學生成為站直的人,教師就不能跪著教書。”“不跪著教書”,意味著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把學生的教育放在首位,人文為本,育人為先,重視道德教育,重視人文教育,重要的是關注人的健康成長。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4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裡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裡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說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裡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裡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裡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師的權威」,用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

我的體會: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於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寫過的報告、資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開研讀,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箇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衝,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四、時代的產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讀書人很會讀書,很多學生光會讀書,不會讀人;只會做事、不會做人,個人過度重視,忽視;;是學術界的巨人,卻是生活中的侏儒;可以和電腦、機器、實驗室對話,卻無法與人溝通。

從事教育工作,針對教育問題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一、教師的“要”:

(一)教師要教育不要訓斥:教育是引導而不是灌輸,視學生為「有」而不是「無」。訓斥則不容許學生說「不」,教育則潛移默化。

(二)瞭解學生、認識學生、適時的讚美和接納、鼓勵與協助,培養學生挫折和容忍的價值判斷能力等等,讓學生快樂成長、茁壯,更會利用各種機會和家長取得聯絡,適時的提供教養子女的諮詢與方法,共同為學生的未來而努力。

(三)教師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學生的感受,學生的反應、學生的心聲也該仔細的聆聽看看。

(四)教師要多憐愛和鼓勵

(五)教師要專業,專業的精神表現在對國家、社會、學校、學生、教師與家長之認知

二、教師的“不要”:

(一)教師不要認為這行業是鐵飯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師不要訓斥與灌輸,不強迫學生學習。

(三)教師不要妄想“教育萬能”,不是萬能丹也不是特效藥,有其極限。

(四)教師不要過分執著“立竿見影”,潛移默化的過程導向,注重人格的培養,身心健康的引導。

(五)教師不要悲觀,要樂觀以對,充滿希望與理想。

啟發:

(一)多關心我們的學生,有愛的教育,才有美好的回憶。

(二)堅守崗位,默默耕耘、盡一己之力。

(三)學習型組織的體會:1、系統思考2、自我增進3、改善心智模式4、團隊學習。

(四)知識經濟的時代,教師要上進好學、多求取新經驗,落實教學工作。

(五)教師專業成長*進德修養,教師專業自主工作理念的實踐,必須落實在教育工作上,表現在各科教學工作上、表現在日常生活教育當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愛的教育》中,我找到了愛,在愛中找到了教育。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5

最近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和《愛的教育》,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如何當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做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

海納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無邊。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應該是一個不斷進取的學者,向前輩學習,向優秀者學習,甚至向我們的學生學習。陶淵明說: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堅持不懈,就會天天成長。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人才的培養者,就更應該勤奮的讀書學習。最終達到一種境界:讀書內化為自己的精神需要,讀書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讀書成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師讀書不同一般人讀書,要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要帶著問題讀書,深入思考、大膽懷疑、努力實踐、勇於創新。學習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觀選擇。如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校交流,拜專家為師,以學者為友等等。不僅學大師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不迷信權威的創新精神,學習他們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獻身事業的人格力量。同時要懂得把學習內容轉化積澱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許多專家也給我們提供了經驗和指導意見。

李海林校長總結的讀書方法是:在身邊尋找問題----帶著問題讀書----通過讀書找到解決問題的觀點、立場、方法---用書中找到的觀點、立場、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改善自己的行為。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值得大家借鑑。

特級教師宋如郊認為:“讀書學習這個過程貴在堅持和得法。”他總結出一線教師讀書的要點:

第一,讀書要堅持這樣的習慣:

1.勤,天天讀一點。

2.博,各種書都看一點;

3.新,追蹤前沿的新資訊;

4.思,回味咀嚼。勤,是保障;博,是寬度;新,是銳度;思,是深度。

第二,讀書要堅持內化:

1.由數量上的積累進而形成質量上的積澱;

2.將資源轉化為能量。即將所讀內容有效轉化,為己所用,變成自己的專業思想和技能。

第三,讀書要堅持務本:“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1.即重點要突出,教育理論和本專業的著述是讀書的重點,數量上要保證,時間上要傾斜,整合上要優先;

2.返“本”,即經典著作要常常“回頭看”,常讀常新,像《葉聖陶文集》這類著作應該多看幾遍,每一遍都有新收穫。

在教育新形勢下,做一個與時俱進的教者,學習是唯一的途徑: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學習,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氣躁;從錯誤_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者

人沒有了思想,根本就屬於酒囊飯袋、行屍走肉。教師沒有了思想,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學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萬有思想的教師做一個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觀念改變行動,行動改變命運”。二是用思想陶冶學生的心靈。只有思想才能滋養豐富的心靈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熠熠生輝,倘若有豐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豐富、獨到、深刻的思想來鼓舞人心,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們才真正無愧於上蒼給予我們的不可重複,不可替代,無比珍貴的生命。

三、做一個寬容的智者

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就是寬容,在《中國教師缺什麼》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很欣賞: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擁有了收穫;大海寬容了江河,才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雲霞,才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才擁有了未來。寬容意味著承認兒童的差異,承認兒童的未完成狀態。教育應從寬容開始。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你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麼,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願讀書能讓我們的人生充滿智慧。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6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裡,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資訊。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7

我在學校號召家長與孩子共讀一本書的活動中,我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收益頗豐。在陪伴孩子讀書的同時,自己也經歷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彷彿又重新體會到了童年成長的樂趣。和孩子一起讀書,一起在書中感受故事的精彩,詞語的優美,一起回味歷史的厚重沉澱,體驗自然的美妙天成,探索科學的新奇和不可預知,讓孩子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以此為出發點,找一些相關的,充滿童趣的書藉,和孩子共同閱讀,慢慢地孩子的知識面會變得開闊起來,思路會變得活躍起來,當碰到問題,會提出許多的"為什麼",而為了解決這許多的為什麼,她就願意去看更多的書,就近一步激發了她看書的舉趣,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她以前不感興趣的領域,探索的樂趣,拓寬了她的興趣面,以此類推,形成良好的迴圈。對每個孩子來說,書本豐富了他們的生活,為他們提供了無盡的想象。我們作為家長所要做的就是正確引領孩子去閱讀,讓他們發現閱讀是一種有趣的、愉快的經歷。激發他們讀書的慾望,以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這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共同來讀書,在充滿親情的氛圍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沉醉於書的世界裡,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快樂!

其次在閱讀的過程中,要耐心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或者也可以不急著回答,反而提一些問題要她回答,啟發她主動思考,引導她說出自己的想法,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哪怕她的想法是粗淺的,偏頗的,也不要粗暴而簡單的否定,有許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答案。可以耐心的解釋,可以激烈的討論,彼此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對方,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向縱深發展,倘若相持不下,可以一起再查資料,再看書,尋求最佳答案,這樣可以使她接受的心悅誠服而又自然而然。此時,家長也增長了以前沒有關注的或者沒有興趣的知識,達到了和孩子一起積累一起成長的目的。

一起讀書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家長和孩子共同經歷著書藉帶來的喜怒哀樂,同樣的心情讓家長和孩子貼的更近,彼此間沒有隔閡,象朋友那樣親密無間無話不談,可以零距離感受到孩子心理和思想的變化,以便於及時調整方式方法,更好的為孩子創造學習環境,家庭環境。通過學習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有責任的公民。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努力著。我們深知榜樣的帶動力量。從我們自己做起,在閒暇時,我們家長會拿上一本書,靜靜地品讀,給孩子創造一個讀書的氛圍,讓孩子知道讀書是一個好習慣。具體做法為:一是固定讀書時間。我們把晚上七點半至八點作為親子閱讀的固定時間,在這個時段裡,關閉電視和電腦,全家一起漫步在書中,享受讀書的快樂。二是做好導讀準備。根據孩子的讀書水平,將全書劃分精讀、選讀、略讀的不同區域,重點增加讀書的趣味性。

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並不是一日之功,它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也是對我們做家長的考驗,我們應督促孩子每天朗讀一篇文章,讓孩子有意識的識記文章中好的句子和詞語。在讀書中遇到問題提出疑問時做家長應儘量正確的回答孩子的疑問,遇到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時要翻閱其它書,一定要正確對待回答孩子疑問,要幫助孩子提高一下思維空間,第一次接觸的詞語要重複的閱讀和深刻理解其中的含義,這樣記憶才會更深刻。

因此,對於父母來說,千萬不要奢望可以教給孩子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的環境,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成長,包括身體的,感覺的,情緒的,認知的,心理的,精神的完整成長,而不只是被灌輸屬於父母的認知和技能,那樣的人生無味而無趣。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讀書就是和智者對話,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我們在親子閱讀中從被動讀書慢慢轉變為主動讀書,親子閱讀正在成為我們一家人良好的習慣。以後我們會不斷改進方式方法,進一步激發孩子們讀書、求索和創造的熱情,使孩子們與書為友,與書為伴,在讀書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8

真想在豬年養一隻可愛的小白兔,可是媽媽堅決不讓。那就讓我看看兔子坡上的小動物們吧,也算是對我的兔子夢有個交待,呵呵!

《兔子坡》這本書我讀了有三遍了,每一次都是看的特別投入,真想成為兔子坡上的新居民,和可愛的小動物們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兔子坡的居民們興奮了起來——新人家就要來啦!他們不但慷慨大方、辛勤耕耘,而且溫和、善良,與兔子坡的居民們和睦相處。他們不僅救了落水的威利和被車撞傷的喬奇,還到處豎起了保護小動物的牌子。最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的菜園裡沒有機關,小動物們隨時都可以在菜園裡進進出出!兔子坡的居民們對新人家十分滿意。然而,它們忽然對新人家產生了誤會,不過,小兔子喬奇說明了真相後,兔子坡又恢復了往日的幸福與平靜……

兔子坡曾經荒蕪得雜草叢生,令人生厭。有了新人家的到來,這裡生機勃勃,草原上長滿了青翠欲滴的小草,園子裡蔬菜茂盛、碩果累累。這裡沒有拋棄,沒有虐殺,沒有憎惡,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如果我們也是兔子坡上的一隻小動物,怎麼會不滿心喜悅地放聲唱起 “新人家來啦!嘿喲”?以前的人家絞盡腦汁防止小動物來偷菜,小動物對他們更加憎惡,結果適得其反。新人家毫不設防全身心接納小動物,他們的菜園裡不設籬笆、不用鼠夾、不放毒餌,用友好與熱情感染兔子坡的居民們。被信任的小動物們不但不偷吃菜園裡的東西,而且對主人尊敬有加。兔子坡變得溫柔可愛,使人留戀。

非常感謝新的主人,是他們勤勞善良帶來小山上繁榮景象。住在小山的動物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遇到善良的新主人,多讓人羨慕的生活呀!也祝福小山的主人和動物們永遠是朋友,永遠和諧生活下去。

其實,只要我們對動物真誠相待,這種關愛將會瀰漫開來,感染每一個人、每一隻動物,無論高山還是谷地,天空還是大地,愛與真情無處不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將無限溫暖,就像和諧無限的兔子坡一樣!

我們人類也是這樣子,只有真心相待,才會和諧無限!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9

現在正在讀第二本,當我讀完第一本《家》後,給我的感覺真可謂身臨其境,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在三兄弟中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著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為“無抵抗主義”,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導致他身邊最親的人死的死,走的走。雖然他感到無比的痛苦,但這種痛苦卻並沒有讓他改變自己的性格,只是在思想上有了些許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足以讓他有所行動,他還保留著那分懦弱。而三兄弟中的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覺慧那邊,但他並不象覺慧那樣衝動,有著沉穩的性格,在必要的時候也回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因此在整個大家庭中,只有覺民和覺慧站在同一陣線上的,其他人則全是舊社會,舊體制的擁護者,可見覺民、覺慧和這個大家庭的隔閡有多麼深,所以覺慧除了恨透了這個舊社會、舊體制外,也恨透了這個只有舊體制和舊制度的大家庭,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以此表明他抵抗這個舊社會的決心。

整本書就是圍繞著覺民、覺慧兩兄弟怎麼和那個舊社會、舊制度作鬥爭並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整篇文章以“家”為主題貫穿始終,讓人看了愛不釋手、欲罷不能。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0

《女性健康手冊》讀書心得:本書不同於其他同類書籍,因為它的內容豐富而詳細,幾乎包羅永珍。讀者會發現,對於每一種病症,書中都相應的介紹了有效的治療方案,使你不再為健康問題而苦惱,並幫助你恢復健康的體魄。作者通過多年的營養和草藥方面的治療實踐,幫助成千上萬的女性恢復了健康並保持了下去。

《女性健康手冊》試讀章節:女性健康十大標準——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身與心的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和道德健康”。每個人都夢想和追求健康,什麼是真正的健康呢?怎樣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制定了健康的十大標準: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疲勞。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3.善於休息,睡眠好。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9.頭髮有光澤,無頭皮屑。10.肌肉豐滿,面板有彈性。這十大標準,具體地闡述了健康的定義,體現了健康所包含的身體方面、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的內容。健康“五快”“三良好”。為了使人們對健康的內涵有更直觀、更深刻的理解,世界衛生組織於1999年提出了身心健康“五快”(機體健康)和“三良好”(精神健康)。1.身體健康“五快”:具體指吃得快、便得快、走得快、說?快、睡得快。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1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讀起來非常有感覺,他的文字是一種經典,值得一讀。

《吶喊自序》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個是家道中落的魯迅不得不外出求學以至於接觸了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第二個是在求學路上,以治病求人為主要目的的魯迅看到了一個講述日俄戰爭的短片,一箇中國人被綁起來,一群中國人看熱鬧,得出了一個結論:凡是愚若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第三個問題,他們搞了一個叫《新生》的雜誌,但是最後失敗了,感受到沒有人表揚和鼓勵的寂寞,或許是他後來投稿《新青年》的主要原因。第四個問題,和希望有關,要給人以希望,希望是很重要的。

我覺得對於一個家道中落的人來說,前後的對比應該是很痛苦的吧。都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當你孑然一身的時候,你看看有沒有人會來管你。

魯迅先生和孫中山先生都是具有遠見卓識的人,從精神層面研究國人的性格,梁啟超先生也提到過啟發民智。但是中國人愛看熱鬧似乎是一種天性,別人遭殃,和自己無關,正是這一種思想觀念,讓人感受到了人世間的冷漠與哀傷。

人是社會的動物,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如果一個人無論他做什麼,都沒有人來給他肯定或者否定的意見,他肯定會寂寞吧。

談到希望,我想分享一個我的小故事:今年暑假打暑假工,左手手臂被傳送帶絞傷,骨頭斷了,神經受損,我本來是很低落的。正是在醫生所描繪的希望之下,我一步步重拾信心,現在已經好多了。一個人如果看不到希望,不知道會做出什麼樣的可怕的事來。

讀一本書,有一點感受,有一點進步,不也是很快樂嗎?好好讀書,好好做人,總有成功的一天。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2

皮皮魯――鄭淵潔筆下的一個人物,他是那麼的天真活潑,頑皮可愛,而且還是一個愛發明、喜歡創造的小男孩。

皮皮魯有很多的“奇遇”。皮皮魯因為喜歡玩鞭炮,而被鞭炮彈上了天,發現了神祕的地球之鐘;上化學課時,皮皮魯好奇地將襪子放在化學劑裡,結果穿上這雙襪子,長高了許多;皮皮魯班主任徐老師太希望自己的學生能上進,而兔子是又乖又聽話的小動物,徐老師就把全班人都變成了兔子。

看了《皮皮魯傳》這本書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有發明就得有強烈的好奇心,還得有勇於嘗試的精神。

人類社會的許多發明者有強烈的好奇心而誕生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看到母雞孵小雞的情景,感到非常用好奇,他忍不住去試一試,當了一次“母雞”,他這一舉一動遭到了大家的嘲笑,但是,正是因為這種好奇心,愛迪生才有了兩千多項發明創造,成為人類社會偉大的發明家。一次他在看書時,看到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想: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牛頓正事國為這份好奇心,發現了地心引力。

俗話說的好: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同學們,讓我們多一份好奇心,一起去探索這神奇的世界吧!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3

“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大文豪魯迅對《史記》這一經典名著的稱讚,《史記》無愧與這個稱讚。中華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記》正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書中的地位無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馬遷也因這本書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記》主要描述了從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它包羅永珍,及其生動地描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這其中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項羽;有統一六國,功大於過的秦始皇;還有“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他們都彷彿出此刻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極高的文學素養讓讀者在閱讀這本書時,不禁神遊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滄桑的歷史中。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記》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對人物,正是廉頗和藺相如。剛開始時,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了大功。廉頗認為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藺相如怕和他產生矛盾,就總是躲著他。之後,廉頗明白了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荊條,向他請罪。他們最終成了好朋友。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負荊請罪的故事。

讀了這個故事,我不僅僅感慨萬千:如果藺相如沒有讓著廉頗,而是跟他爭鬥,廉頗如果沒有知錯就改,而是顧及面子,不像藺相如認錯的話,那趙國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見寬容大度和知錯能改有多麼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就應寬容他,原諒他;而如果我們自己犯了錯誤,就就應知錯能改,像別人承認錯誤。有一次我弄壞了別的同學的東西,同學不明白是誰幹的,大發雷霆,但是我沒有猶豫,毅然向他承認了錯誤,他也原諒了我。試想,如果我沒有向他承認錯誤,我有可能就失去了這個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太史公雖然被施了宮刑,但他仍然自強不息,奮發圖強,以頑強的毅力,

就像鳳凰涅盤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記了屈辱,最後完成了《史記》這一不朽的經典。他這種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讀著《史記》,淡淡的油墨芳香撲鼻而來,令人神清氣爽。品讀《史記》,回味無窮。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4

今天,我讀了冰心奶奶寫的《小桔燈》這篇文章,心裡十分激動。這篇文章反映了1945年抗戰期間革命者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艱難處境和對光明的渴望,讚揚了他們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

文中描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地下黨的女兒。當時國民黨反動派殘酷地逮捕、屠殺地下黨員,白色恐怖籠罩著重慶上空。這位小姑娘的父親是地下黨員,因黨組織遭到破壞,而離開了家。母親也因受到特務的毆打而吐了血,然而,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樣驚慌失措、哭鼻子,而是能夠幫著大人做點事。這對於一個--歲的小女孩來說,是多麼不容易啊!

文章的結尾細緻地描寫了小姑娘給作者做了一盞小桔燈。這盞小桔燈發出的朦朧的桔紅的光,實在不算明亮,但是卻象徵著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象徵著革命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象徵著革命事業必勝!所以作者每逢春節,都會想起那盞小桔燈。是啊,這位年僅--歲的小姑娘雖是作者偶然相識的,但她的一舉一動確實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抗戰期間的鬥爭是殘酷的,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通過本文的學習,我深深地理解了這一點,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為祖國的繁榮而學習呢?

我們要想攀登科學的高峰,就需要勇氣,需要珍惜這美好的時光,學習更多的知識。我願做一個像小姑娘那樣的人,以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貢獻。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5

可以說這是一本讓我百看不厭的一本書,也可以說從來沒有像這樣一本書深深打動我。這本書的作者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在這本書中他每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現實作為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給予合理的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書中告訴教師:教學並不是機械的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裡疏導到學生的頭腦裡,這是一種極其複雜的道德關係,在這種關係裡起主導的決定性作用的特徵,就是培養兒童的榮譽感和自尊感。我們教師的任務就在於,要敏銳而巧妙的、堅持不懈而嚴格要求的培植兒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幫助兒童把學習看做一種要求做出很大努力地勞動,這種勞動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難而取得成果的時候才是愉快的。在此他又給孩子劃分三個階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勞動取得成果,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歡樂。我們教師可以據此評價學生,讓學生感覺到熱愛勞動的樂趣,讓孩子的一生中都在追求“我比今天知道的多”的不可動搖的願望。從此我們可以正確的評價學生,讓孩子擁有一個正確的道德觀。

他還告訴我們讓孩子學會在集體中交往,因為“唯一真正的美是人與人交往的美”。

是呀,一個人將成為怎樣的人,這裡有賴於他與人交往中的表現,有賴於這種交往會激起他什麼養的思想,以及這種交往會把他的知趣引向何方。他為了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讓孩子去發現美,他和孩子們把一些地方稱之為“童話角”、“美麗角”。讓孩子在那裡體驗美、感知美、發現美。因為這樣孩子才會有美的心靈,才會用美去對待他人。回想我們的教育確實也注意到此方面,但我們與作者卻不能同比。反思之,不由讓自己又充滿力量前進、

可以說這邊兒本書的點點滴滴都存在著教育,可以說讀它可以排解煩惱,可以指點迷津;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予以幫助,讓每個人充滿信心……所以我會反覆讀之。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6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閱讀史書,以史為鑑,可以鑑往知來。在浩如煙海的中華史籍中,《史記》無疑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寫就了史記。它是我國曆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三間多年的歷史。

在《史記》中,我最喜歡的片段就是《殷本紀》了,《殷本紀》中的紂,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新的俗樂,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賦稅,把就是這樣一個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卻如此荒_無度!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著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為之而改變。喜著主人公的喜,憂著主人公的憂,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讀一讀《史記》吧,你會發現更多奇趣奧妙!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7

這個原因同文章的結構(structure)——也就是句子的組織順序有關(不管句子本身寫得是好是壞)。如果某人寫出的文章條理不清,很可能是因為其表達思想時採用的順序與讀者的理解力發生了矛盾。對讀者來說,最容易理解的順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後再瞭解 次要的、為主要思想提供支援的思想。因為主要思想總是從次要思想中概括出來的,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組織結構也就必定是一個金字塔結構——由一個總的思想統領多組思想。在這種金字塔結構中,思想之間的聯絡方式可以是縱向的(vertically)——即任何一個層次上的思想都是對其下面一個層次上的思想的總結;也可以是橫向的(horizontally)——即多個思想因共同組成同一個邏輯推斷式,而被並列組織在一起。

首先表達的主要思想將使讀者對作者這樣表述產生某種疑問,而主要思想的(金字塔結構中的)下一個層次上的思想將對此問題作出回答。通過不斷地進行疑問/回答式的對話,讀者就可以瞭解文章中的所有思想。對文章所述思想作出的疑問/回答式反應是人類的一種自然反應,沒有國籍和民族的差別。人類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只有以某種方式將思想表達出來——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我們才能夠準確地把握自己的思想。幸運的是,人們弄清自己思想所需要用到的結構也是金字塔結構。因此,寫作者在強迫自己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結構後將發現,準確把握自己的思想也有助於其本人寫出條理清楚、意義明確的句子。本篇的主要部分解釋了為什麼讀者最容易對金字塔結構作出反應,以及組成金字塔結構的子結構之間如何互相關聯;介紹瞭如何利用以上知識確定需要寫入文章的思想,以及如何為這些思想確定清晰的相互關係;細緻地分析了序言部分的邏輯,並澄清了演繹和歸納這兩個容易令人混淆的概念。

人們在很早以前就認識到,大腦會自動將其發現的所有事物以某種秩序組織起來。基本上,大腦會認為一同發生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某種關聯,並且會將這些事物按某種邏輯模式組織起來。舉個例子,古希臘人向星空眺望時,看到的是由星辰組成的各種圖案,而不是散亂的星辰。這個例子證明人腦具有將事物進行歸類組織的特點。

你可以通過檢查你的思想是否以金字塔結構相互關聯,從而預先確定你是否正確地建立了文章的結構。具體地說,文章中的思想必須符合以下規則:

1.文章結構中任一層次上的思想都必須是其下一層次思想的概括。

2.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於同一範疇。

3.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按邏輯順序組織。

因此,如果某組思想中的第一個思想是做某件事的一個原因,那麼該組中的其他思想也必須是做同樣一件事的其他原因。如果某組中的第一個思想是某個過程的一個步驟,那麼該組中的其他思想也必須是同一過程的其他步驟。檢查你將思想進行分組的一個簡便方法,就是你是否能夠用一個複數名詞表示該組的所有思想。根據這一方法,該組中的所有思想都可以被冠以"建議"、"原因"或"問題"、"需進行的改變"等名詞。思想的種類沒有限制,但每一組中的思想都必須於同一範疇,都必須能夠用一個複數名詞表示。

組織思想基本上只有四種可能的邏輯順序:

— 演繹順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 時間順序(第一、第二、第三)

— 結構順序(波士頓、紐約、華盛頓)

— 重要性順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你所選擇的邏輯順序反映了你在組織思想時的分析過程。如果思想的組織方式是演繹推理,那麼這些思想的邏輯順序就是論證/頃序;如果思想按因果關係組織,那麼其邏輯順序就是時間順序;如果是對某種現有結構進行評論,那麼其邏輯順序就是結構順序;如果按類別組織思想,那麼其邏輯順序就是重要性順序。

金字塔結構包括的一些子結構能夠加快你發現思想的過程。這些子結構是:

★ 主題和子主題之間的縱向關係

一般的文章都是一維的(one-dimen-sional):一個句子接著一個句子,在紙面上基本呈現出縱向向下的結構。但是這種文字的縱向延續卻掩蓋了一個事 ,即思想是位於不同的抽象層次上的。根據這一事 ,大主題下的任何思想都同時與文章中的其他思想發生著縱向及橫向的聯絡。縱向聯絡能夠很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通過縱向聯絡,你可以建立一種疑問/回答式的對話,從而使讀者帶著極大的興趣瞭解你的思維發展。

綜上所述,金字塔結構的巨大價值,就在於迫使你在理清你的思路時,對縱向的疑問/ 回答式邏輯關係在視覺上清晰化。你所做的每一個表述都應當引起讀者的疑問,而你也必須在這一表述以下的結構層次上橫向地對讀者的疑問予以回答。

★ 子主題之間的橫向關係

當考慮在下一結構層次上如何表述時,必須保證你的表述能夠回答在其上一個結構層次的表述所引起的疑問,同時還必須保證表述符合邏輯。也就是說,表述必須具有明確的歸納或演繹關係,但不可同時既具有歸納關係、又具有演繹關係。在組織思想時,歸納和演繹是僅有的兩種可能的邏輯關係。演繹性思想組合是由幾項承前啟後的論述組成的。也就是說,第一個思想是對當今世界上的某種現象的表述;第二個思想是對該句子的主語或謂語進行的表述;第三個思想則說明了以上兩種表述同時在世界上存在時所具有的隱含意義。因此,演繹性思想組合具有以下形式:

l 所有的人都會死。

l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

l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你需要概括演繹性思想組中的論述,以提高一個抽象層次。你的概括主要基於最後一個表述: "因為蘇格拉底是一個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歸納性思想組中的思想僅僅因為你能夠用同一個複數名詞(支援的原因、反對的原因、步驟、問題,等等)表示它們而互相關聯。歸納論述方式的形式是:

l 法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

l 德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

l 俄國坦克已抵達波蘭邊境。

為了提高一個抽象層次,你需要判斷以上句子的共同點(即:都是針對波蘭的戰爭行為), 並得出一個推論。你的推論可能是"波蘭將受到坦克入侵"或類似的思想。

★ 序言的講故事式結構

但是,除非引發這種疑問/回答式對話的句子與讀者具有關聯,否則這種疑問/回答式對話也 無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保證出現這一關聯的惟一辦法,就是使這個句子直接回答你發現的 業已存在於讀者頭腦中的某一問題。

因此,為了保證你的文章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你必須使其能夠回答讀者頭腦中業已存在的某個問題,或者是讀者對周圍發生的事情進行短暫的思考後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文章的序言部分可以通過追溯問題的起源和發展來確定這一問題。問題的起源和發展必然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因此也應當按照典型的講故事模式發展。

瞭解了縱向關係,你就可以確定某一層次上的思想組必須表達哪種資訊(即:必須回答針對上一層次思想提出的疑問)。瞭解了橫向關係,你就可以判斷,你組織在一起的思想是否以符合邏輯的方式表達了這種資訊(即:是否 於正確的歸納或演繹論述)。更重要的是,瞭解讀者最早提出的問題,將確保你組織起來的思想與讀者有關聯(即:文章中的思想有助於回答讀者的初始問題)。

我將"思想"定義為"向讀者發出新資訊並引起讀者疑問的語句" 。(人們一般不會閱讀他們已經瞭解的內容,因此,也可以說,表達思想的主要目的就是向讀者傳遞新的資訊。)

因此,要想吸引讀者的全部注意力,必須在作者做好回答問題的準備之前,避免引起讀者的疑問;也必須在引起讀者疑問之前,避免先提供對該問題的回答。

金字塔結構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迫使你只有在讀者需要的時候才提供相應的資訊。

你可以利用你知道的這些知識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構建文章的金字塔結構。

自上而下法

1.畫出主題方框

這個方框就是你的文章的金字塔結構最頂部的方框。在方框中寫出你將要討論的主題,當然前提是你知道要討論什麼主題,否則請跳到步驟二。

2.確定主要問題

確定文章的讀者。你的文章將針對什麼物件?你希望文章寫完後能夠回答讀者頭腦中關於該主題的什麼問題?如果你確定了主要問題,請寫出來,否則跳到步驟四。

3.寫出對該問題的回答

如果尚不清楚,請註明你有能力回答該問題。在最頂部方框填入 1、你準備討論的主題。 2、你準備回答的讀者頭腦中已存在的關於該主題的問題。 3、對其的回答將回答與序言部分對照

4、列出"情境"

5、列出"衝突"

6、以上回答會引起的新問題。

7、確定以演繹法或歸納法回答 如採用歸納法,需確定可用於概括的複數名詞。組織支援以上觀點的思想

8、在此層次上重複以上的疑問/回答式對話過程。

你需要證明,現階段你能夠作出關於該主要問題和回答的最清晰表述。具體做法是:將要討論的主題同"情境"結合起來,作出關於該主題的第一個不會引起爭議的表述。首先,關於該主題的什麼表述肯定不會引起讀者的疑問呢(因為讀者知道這一表述,或者根據以往的事 很容易判斷該表述的正確性)?

自下而上法

可以按照以下"三步走"的過程自下而上地組織你的思想。

1.列出你想表達的所有思想要點。

2.找出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3.得出結論。

但是,你必須採 自上而下法或者自下而上法。我已經 力使你瞭解一般性的思維方法,但是在具體應用時會遇到各種可能,出現問題也是難免的。對金字塔原理的初學者 經常提出的問題,以下是我的回答:

1.一定先嚐試自上而下法

一旦你著手將思想變成文字,它就似乎戴上了最美麗的光環,令你感覺"字字珠璣",甚至使你不願意進行必要的修改。因此,不要試圖一下子就把整篇文章都寫出來,因為你稍後就可能很容易地想出文章的結構。一旦你的思想變成了文字,你就很可能會覺得寫得不錯,而根本不管你的思路 際上是不連貫的。

2.將"情境"作為構思序言部分的起點

3.不要 略對序言部分的思考

4.將歷史背景放在序言部分

你不應該在文章的正文部分才告訴讀者過去發生的事情。正文部分應當只包括思想(即:因能夠為讀者提供新思想而引起讀者疑問的表述),思想只能以邏輯方式互相聯絡。也就是說,只有在描述一些通過分析發現的因果關係時,你才可以在正文部分列舉讀者已知的資訊。

5.序言部分僅涉及讀者不會對其真實性提出懷疑的內容

6.如果可以選擇,在關鍵句層次上更宜使用歸納法而非演繹法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8

晚上,媽媽給我看了一部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巧克力工廠?我感到很奇怪,於是帶著這個疑問去看電影了。

電影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查理的小男孩,在他家附近,有一座巧克力工廠,專門生產巧克力。一天,工廠的主人威利旺卡宣佈說,他將邀請五個小朋友去參觀他的巧克力工廠,這五個人要去商店買巧克力,如果在巧克力的包裝袋裡發現一張金獎卷就可以去參觀。一聽到這個訊息,全城的小朋友立刻爭先恐後地跑向巧克力店,去試試自己的運氣了。

過了幾天,五個小朋友是誰都選出來了,查理也在其中。他們便跟隨著威利旺卡去參觀巧克力工廠了。在那裡,他們首先看到了一幅最美妙的畫面,有綠草、各種顏色的南瓜、樹上還長著棒棒糖,還有香氣撲鼻的巧克力瀑布。更讓我不可思議的是,這些東西居然都能吃!太妙了!但不幸的是,有一個小朋友因為貪吃而掉進了巧克力湖裡,然後被一根管子吸進去。不知道他現在怎麼樣了。

然後,他們又去坐龍頭船。船是由一群穿著藍色衣服的小人劃的,一會兒駛的飛快,一會兒又很慢。接著,他們還去了發明室、松鼠表演場、電視房、玻璃電梯等地方,每一個地方都發生了讓人捧腹大笑的事情。在發明室參觀的時候,一個女孩因吃了還沒加工完整的泡泡糖而膨脹的越來越大,最後變成了一顆大藍莓;在松鼠表演場看錶演時,另一個女孩因為喜歡松鼠,而爸爸不給買,她獨自走下樓梯準備選一隻松鼠,結果被松鼠推到了垃圾箱裡;在電視房,一個男孩看見巧克力能通過電視轉移到另一邊時,就突發奇想自己也去試一試,結果變得小得不能再小了。

當然,剩下的勝利者就是查理了。威利旺卡給了他一個最最意想不到的獎品:整座巧克力工廠。查理問:“我可以帶上我的父母一起去嗎?”威利旺卡說,這需要查理一個人管理,他不能再見到自己的親人。沒想到,查理竟然拒絕了,並說:“我不能拋棄自己的家人,即使給我再多的巧克力也沒用。”

這句話把我深深感動了。是的,自己的家人怎麼能拋棄呢?再說,家人是時時刻刻在愛著我們的,我們不能因為一個誘惑而離開家人。我們就像剛出世的小鳥,沒有媽媽的哺育,就不能展翅翱翔。所以,請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敬愛自己的父母吧!親情永遠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教育著作讀書心得 篇19

讀完《魯濱孫漂流記》這本精彩的書後,一個偉大的身影頓時浮現在我的眼中,他就是勇敢的航海家,探險家魯濱孫。他憑著頑強的毅力,決不放棄的精神,實現了自己航海的夢想。

我彷彿看到在輪船甲板上站著這樣的一個人,他放棄了舒適而又衣食無憂的生活,討厭那平淡的生活,開始了一次與死神決鬥的生死挑戰。種.種的不幸與困難並沒有難倒魯濱孫,反而讓他更加自信。

一次航海中,魯濱孫所乘的船在一個荒島附近發生了意外,船上的人大部分都被淹死了,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他克服了所有的困難。他堅強的過起了荒島生活。經過不懈的努力,他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東西,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得到了對生活不放棄的信念。在這種苦難的條件下他能夠堅強地活下去,這是一個奇蹟。

有一句名言: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能度過黑暗,迎來光明。魯濱孫是個偉大的人,頑強的人,孤身一人在這個荒島上活了20--年。他敢於同惡劣的環境鬥爭,勞動勤奮,才將小島整頓得井井有條。他在逆境中鍛鍊了自己,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曾有人說過,“作為一個人,首先應該學會的便是如何生存。”魯濱孫並未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而是和我們一樣在生活著。但這些瑣碎的細節卻又是魯濱孫同困境對抗的過程,而這些困境又是幾乎每個人都曾體會到的:黑暗,飢餓,恐懼,孤獨。魯濱孫的經歷之所以具有傳奇性是因為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困境被放大了,對抗困境的時間被拉長了。

如今,我們的生活如此豐富多彩,我們是否有去珍惜,甚至還有人會去輕生,多麼愚昧的舉動啊.想想魯濱遜,他為了生存下來,回到正常的社會中去,一直堅持不懈地拼搏著.而對於那些人們,我不知他們領悟到了什麼.生活中是存在著千千萬萬個困難,但也共存這許許多多的精彩與幸福,我們應該去挖掘去體會,那我們才會得到更多。

魯濱孫漂流記讀書心得4

《魯濱遜漂流記》,這是一部世界名著,講述一位遇險的航海商人獨自一人飄流到一座荒島。他克服種.種意想不到的困難,靠頑強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在島上生活了20--年,終於遇救返回故鄉。

這本書的主人公魯濱遜真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荒島上生活了20--年,整整20--年,多麼驚人的數字。要是我在這個荒島上生活,恐怕一個小時,我也熬不過去,何況他還在荒島上憑著自己的雙手雙腳做出所有的生活用具。這樣一比較,我是多麼懦弱,而他卻多麼堅強。想到這裡,我就決定要以魯濱遜為榜樣,要學他那樣堅強,不能懦弱。我不是要像他那樣在荒島上生活,而是要在生活中向他學習。例如:做人要堅強不要常常哭,遇到緊急關頭不能懦弱要鎮定的解決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在生活中堅強的表現。

魯濱遜的堅強不僅讓我佩服,他的樂觀精神也很讓我佩服。初到荒島,魯濱遜因為沒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經驗,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勞力,費好長的時間。連做一塊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白費力氣,沒有成功,但他從不灰心失望,總是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他最後變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這些沒有一件不是費了很多力氣、克服了許多困難才得來的。看到這裡,我不禁反省以前,我做事一旦不成功,就會氣餒,然後就不做了。這樣是不對的,應該像魯濱遜那樣,總結了失敗的經驗又重新開始。

魯濱孫20--年的孤島生活阻止不了他的繼續冒險,這種勇於進取的冒險精神,表現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不 滿足於現狀,要開拓世界、佔有世界的慾望。故事中關於魯濱孫在荒島上經歷的描寫是全書的精華。作者把魯濱孫描繪成充滿勞動熱情的人。他憑著自己頑強不息的勞動與大自然作鬥爭,表現出驚人的毅力。魯濱孫一到荒島,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觀絕望情緒後,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鬥爭,他從擱淺的破船上取走了幾乎所有可以取走的東西。他靠著自己的雙手,靠著智慧,利用船上留下的簡單工具,克服無數困難,為自己的生存創造了條件。他又挖鑿山洞,修築柵欄, 馴養山羊,種植穀物,製造獨木舟,焙製陶器,加工麵粉,烘烤麵包等,使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富裕”。最後他竟然有了自己的種植園、牧場、兩處住所、許多傢俱,甚至還 建立了一個包括狗、貓、羊、鸚鵡在內的熱鬧家庭。他每做一件事都要花費很大的勞力和很長的時間,但他失敗了再幹,從不氣餒。他用近半年的時間造了一隻能坐24人的獨木舟,但要把它放進海里卻需要花20--年的工夫挖條小河,他只好放棄這條船,又用了一 年時間另造一隻。這種征服自然的無限勇氣和堅韌不拔的實幹精神使魯濱孫的形象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作者藉此歌頌了資產階級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冒險進取精神,強 調了個人的聰明和毅力。

魯濱孫是個勞動者同時又是資產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剝削掠奪的本性。他幾次出 海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到非洲販賣奴隸。他用火槍和《聖經》懾服土人,使“星期五”心甘情願地做了他的忠實奴僕。火槍和《聖經》就是歐洲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人民所慣用的雙重武器。魯濱孫頑強不息地與自然作鬥爭,既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佔有財富和土地。在島上還沒有其他人出現的時候,魯濱孫就躊躇滿志地說:“這裡的一切都是我 的。”如果有可能,他要傳給他的子孫。當島上有了“星期五”的父親和那個西班牙人後,他為自己“像個國王”、“我的百姓完全服從我”而滿心高興。即使回到英國後, 他又去“視察”他的“領地”,把島上的土地分租給新去的居民。魯濱孫身上的兩重性,充分體現了作者自身的時代與階級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