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精選12篇)

欄目: 教育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09W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1

讀教育專著《愛的教育》讀後感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精選12篇)

讀一本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想法,甚至可以改變人的一生。而如今與書為友,享受這種溫馨的感受是難得的,讀書,收穫安靜的富足《愛的教育》,我感到愛是心的呼喚,是人間的春風,師愛更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愛得越深,奉獻得越多,正如一首歌所唱“有愛的世界生命之花處處開放,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教師獻給學生的是自己的知識、智慧、時間、精力,我們所期盼的只是學生早日成長、成才,這種愛是高尚的,純正的。

讀完《愛的教育》給我的第一感觸,那就是——愛。這本書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係,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天倫之愛。小說主人公是三年級學生安利柯,但我認為與其說是安利柯,不如講是在他周圍的用全身心的愛傾注於他以及他一樣的孩子們身上的師長們。他們的言行中洋溢著愛的氛圍。所以,孩子們也變得可愛,純潔起來。如:安利柯的母親是個富於同情心的婦女。她會帶著孩子們送布給報上記載的窮婦人。而且她十分體貼他人,善解人意。當安利柯發現這戶窮人正是同學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時的強調:“不要做聲!”以免傷害到男孩的自尊。當克洛西看到他們,她又暗示兒子去與同學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動。她還很會藉機教育孩子。在告訴安利柯"萬聖節"的意義時,她也會告訴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紀念許多英雄。安利柯的父親似乎是從來都不對孩子"火"的,他總是會用很溫和的語氣來"訓人".當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態度不好"時,他給兒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並非有意,並且告訴他,要諒解別人的一時無禮,還應敬愛辛苦的先生.學期結束,他會提醒兒子去向朋友們告別,以及去向曾對不起的人謝罪請求饒恕。他也很關心其他所認識的人的情況,生活裡充滿歡笑。安利柯的先生當然也不能不提。他對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關心,一點點的小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對犯錯之後又認錯的孩子從不多家指責,只是說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這種事了。他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並告訴孩子們,這個集體是他們的又一個家。他對自己的行為從來都負責,自己犯了錯,即使是芝麻點兒大的事,他也不會忘記道歉說:"對不起。" 還有許多的人:如 ,他們都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們如何去關愛他人。整個世界充斥了一種叫作"愛"的空氣,輕輕飄蕩著,縈繞在每一個地方。這種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孩子們以及每一個人學會——愛。

“愛”是我們每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字,可是,有時候,我們也常會忽略周圍的愛:如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老師對學生循循善誘、朋友間互相安慰……這些往往都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而沒有細細地加以體會。而如果你加以體會,你會感覺到,人生---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啊! 讓我們帶著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全世界中。會發現: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明天。為人師的同行們,讓我們帶著一顆聖潔的愛心,投入到教育事業中,讓我們教育著並愛著學生們!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2

《教育漫話》讀書心得

《教育漫話》一書,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紳士教育思想體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現。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並總結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在英國業已形成的紳士教育的教育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較之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的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更富有時代感和實際意義,更能適合當時英國資產階級新貴族對紳士培養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話》在近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育的作用問題上,洛克於《教育漫話》中堅決反對封建貴族為維護等級差別而鼓吹的遺傳決定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說”,對教育在培育人才,強盛國家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表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這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洛克沒有認識到教育與環境、遺傳之間的辯證關係,更沒有認識到教育要受到經濟和政治的制約,具有教育萬能論的理論傾向,這顯然又是錯誤的。

在教育的途徑問題上,出於對當時英國學校中重視古代語文,輕視實際知識,重視形式,輕視內容,重視知識灌輸,輕視兒童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古典人文主義的不滿,洛克認為紳士教育只能通過家庭教育來進行,而斷然否定學校教育。洛克的這一思想雖然有其客觀原因,但它的確反映了自中世紀以來,英國貴族重視家庭教育而忽視學校教育的階級偏見。當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視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確思想。

在紳士教育內容上,洛克繼誇美紐斯之後,全面提出了一個以實用科目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意在滿足資產階級事業家處理公私事務,開拓海外,充實生活的實際需要;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時代潮流對教育的迫切要求。

洛克在《教育漫話》中的一個重大貢獻,即是提出了一個包容體育、德育、智育在內的教育體系。洛克對體育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當時那種把人的身體視作囚禁靈魂的囹圄,因而無視身體健康,反對體力鍛鍊的經院主義教育統治之下,洛克的體育思想無異於石破驚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為第一個提出了精密的體育理論的資產階級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強調道德教育要及早實踐,對兒童要及早管教,強調以道德教育統領其它各育,強調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規範的踐履,強調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兒童內在自律的轉化,所有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視通過學問和知識的學習來培養和發展兒童的思惟能力,後來出現的所謂“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之爭,明顯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響。洛克強調智育的實際效用,反對空疏無用坐談玄遠的經院教育思想。在教學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兒童的年齡特點,因材施教,由易到難,注意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充分表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對人的尊重。

洛克的《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來各國(特別是英國)資產階級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我們每一個將來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的人仔細研讀。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3

《陶行知教育專著》讀後感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於人有益,牛馬也做。”是陶先生的辦學心願。

教育需要愛心,兒童渴望得到愛。當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後,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把愛奉獻給孩子,用愛來灌注自己的事業,才是我們能真正給予學生的最好的東西。如今的孩子看得多,聽得也不少,想激趣,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有時真的很困惑:“孩子們,我該拿什麼來吸引你們呢?”沒有興趣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態度,高漲的學習熱情。如何讓課堂變得有吸引力?如何讓課真正被孩子們的心靈所接納?在教學實踐中,我努力地尋找答案,終於體會到:愛,是我和孩子們快樂學習、和睦相處的源泉。課堂常規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保證。然而,當我走進教室,看到每個孩子都在不亦樂乎地說著、做著其它事時,我想:如果我大聲吼叫,一定會有很多學生被我震住,但是還有一些還是會繼續的。如果你認為通過默默地注視,就讓他們乖乖停下來的話,那你要失望的。看你不說,不動,他們便會再次玩下去的,直到很久。只有尊重學生,才能教育學生。沒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看到這種情景,我會微笑地對他們說:“今天你們不想上課,如果你們能把自己管好,我就邀請你們一起來學習。”好奇讓他們很快靜下來了。在精心設計的一個個遊戲裡,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從中感受到課堂的美,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當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提醒教師要做到“有教無類”,在教師的心靈天平上,給每一位學生應是同樣重的砝碼。也就是說,我們對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不能因為有些學生的個別差異而對他們“另眼相待”。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歧視任何一個學生。幾年的教學使我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幾個好動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在課堂上不傷自尊心、學有所得,我讓他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鼓勵他們積極參班級管裡,但是他們具有表演的才能,此時我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大膽表演。這樣使這些學生有了收穫,而且對學習也有了興趣。

教師要熱愛、尊重每一個學生。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師應該做一個和氣的人,一個嚴謹的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的,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還要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服務意識,創造出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新型的師生關係。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真正做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並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一個學生喜愛的老師仍是我努力的目標。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4

好久沒有讀過教育經典。偶然間在一間很窄很小的屬窩裡發現有這麼一本算是塵封已久的經典名著,於是就借來也只是粗略的閱讀,不過或多或少也能領悟書中的道理,結合實際談談自已的感受。這是一本字數不多語言不是華麗,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冊子。名叫《教育漫話》。他整體涉及三個方面的話題,按作者約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體育、德育和智育。本書中首先提及的是體育,實質談的就是健康教育。開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觀點“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康之身體”。圍繞如何使兒童擁有健康的身體,洛克先生從“溫暖、游泳、空氣、衣服、飲食、睡眠、藥物”等多方面進行了講述。他認為第一件應該當是“無論冬天夏天,兒童的衣著都不可過暖”,因為“大多數兒童的身體,都因嬌生慣養之故弄壞了,至少也受到了損害。”他指出,身體強鍵的主要標準在能忍耐勞苦。也許日本小朋友與中國小朋友一同進行的友好夏令營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聞熟悉了,面對中國孩子較弱的身體素質,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是不是也該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給出的藥方,“多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類或烈性的飲料不可喝,藥物要用得極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過暖過緊,尤其是頭部和足部要涼爽,腳應習慣涼水,應與水接觸。”多麼簡單易行,可是在我們現在的教育環境下,能讓孩子做到幾項最近國務院又下發了《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共十二條,其中心還是要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且要落到實處,應該要成為一種學校規範,學生的習慣。

“教育上難於做到而又具有價值的一部分目標是德行””洛克先生從英國當時社會的實際,從培養紳士的角度出發,必須具備理智、禮儀、智慧和勇敢這四方面的道德品質。而這些“道德品質應該及早形成,那可是影響兒童一生一世的。”在我們周圍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錯誤放縱不管,他們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這恰恰是最危險的。洛克認為應該在兒童“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的時候”要讓他們習慣於遵守約束,服從理智,免得以後難以糾正。當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時培養的習慣不能太多,否則,花樣太多會把他們搞得暈頭轉向,反而不利於習慣的培養。在德育培養的過程中,榜樣示範的作用不可小視。我們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的,都愛模仿別人,特別是國小生。如果我們把他們熟識的人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事情的榜樣放在他們的面前,同時說明為什麼美麗或醜陋,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任何說教的力量都大。當然作為教師我們還不能忽視我們自身的榜樣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認為他做的是一件過錯,你自己卻做了,那麼,他便一定會以你的榜樣為護身符,那時你再想用正當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錯誤就不容易了。”那麼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錯誤該怎麼辦洛克指出,他認為懲罰應儘量避免,主張喚醒兒童內心深處的,觸及心靈的榮譽感和羞恥心,因為“兒童對於名譽是極敏感的”,他們覺得被別人看得起是一種快樂。他們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的意義後,對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內心的羞恥心和不願見惡於人的畏懼心,才是一種真正的約束”。

洛克先生認為,相比於品質,學問不是最重要的。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三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所以本書中,把智育放到最後來談。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遊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閒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說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話》的教育思想主流是進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們繼續學習的。如這一段話,便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不掉的。”這樣的話不能不讓人去審視自己:我犯的錯誤會給學生留下什麼影響,還能補救多少總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5

最近品讀了於漪老師所著的《教育魅力——青年教師成長鑰匙》這本書,我感到受益匪淺。所謂魅力,就是對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讀者就願意多讀;人有魅力,別人就願意與之交往。一個教師擁有魅力,學生就喜歡多親近,聆聽其教誨,正如《學記》所云:“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教育魅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輕易達成的,它需要經久的修養和鍛鍊。教育魅力的形成和提升,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願不願意”的問題。儒家說:人人皆可為聖賢;佛家說:明心見性,自行成佛。那就是說,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成為魅力教師,

都可以擁有一份獨具鮮明個性的教育魅力。

如何成為一個有魅力的教師,在品讀《教育魅力》後我總結出了以下幾點:

(一)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是睿智、幽默的。其表現在老師自身應該有豐富的語言和很好的表達能力,富有詩情畫意,在學習與生活中能引領學生去感受生活與學習中的美,使學生能快樂、幸福地在你所教的學科裡學習、生活、成長。正如書中學生所說“幽默的老師

會帶來歡樂,使課堂不致單調”。

(二)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是寬容的,他能和孩子們心貼心,善於鼓勵賞識學生,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中善於循循善誘,在和學生的交談的過程中能不斷地啟發、引導學生,他應富有責任感,能給學生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學習生活環境。《教育魅力》一書中有一段

美國學者威帝以學生口所吻闡述的教師的寬容標準:“她裝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將來也是這樣”“我相信她像其他人一樣會發脾氣,不過我從未見過”。教師們要以寬容的心對待所有學生,要知道,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教師不應該因為他們一方面的缺點而全盤否定他們。

(三)一個有魅力的教師應該擁有淵博的學識。博學的老師能讓孩子們不斷地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不斷地全面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跟著這樣的老師學習,學生們會不斷地進步。大量的事實證明,現代學生不喜歡那種古板、單調的老師,而是喜歡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的老師。這樣的老師會像一塊磁石一樣把學生吸引住,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教師的教育魅力在於教育實踐,在於與學生朝夕相處、春風化雨的過程中。從教師教育魅力中啟發:教師要關心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6

今年暑假期間,我閱讀了《教育智慧從哪裡來》一書。該書為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彙集了100個國小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餘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係、教師與家長關係、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鑑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註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後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採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髒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乾淨(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裡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裡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並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於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麼怎麼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王老師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但缺乏醫術的話,並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症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他的智力型別是什麼,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的困難到底在什麼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王老師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師非專業化的反應,比如碰到釘子就急躁,遇到失敗就沮喪,稍不稱心就埋怨,怨氣沖天,顧影自憐,工作情緒化。其實仔細想一想,這正是一線老師的寫照?在王老師看來,一個專業化的班主任遇到難題,首要的任務是瞭解情況,進行分析,鎖定問題性質,然後才可以根據性質進行干預。萬不可上來就管,那樣容易下錯藥。王老師分析瞭解決問題的兩種思路,一種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促使學生成長",一種是"看到現象——進行教育——達到教師目的",然後提出:"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我們先要儘可能周全地瞭解情況,佔有材料(否則根本無法研究,因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腦子不能空轉),然後根據這些材料提出種種歸因假設(假說),即初步診斷。有了診斷,就可以開藥方試試了,於是採取措施對學生及其家長進行干預。再根據反饋回來的干預結果,調整假說,調整診斷,調整藥方……如此巡迴往復,認識不斷深入,問題也就逐漸得到解決。"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7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書中認為教師的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善於以自己的德識才學影響和教育學生;

2、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德才兼備,但這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學生也如此;

3、教學是教與學兩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過程,只有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奮發進取的精神時,教育才會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師除自身應努力工作,以身作則外,如何啟迪和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並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學中最關鍵的問題。

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還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那麼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後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徵。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裡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啟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啟迪。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8

我讀了《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作者是張民生、於漪,讓我感受頗深。愛,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記得自己高中的時候特別想當老師,因為那時的我,對老師充滿了敬佩之情,常常迷戀於老師的威嚴和權力,又傾慕於他們的慈母之心。其實那時的我也並不知道正真的原因。高中畢業我如願的當上了老師,我踏上了教師這個崗位,一晃就是30年。

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我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覺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工作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績,能夠得到學校領導和家長的認可,心裡自然很高興。但又覺得自己做得實在是太少了,有點愧對家長的信任。

教育的最終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努力的奮鬥,公平的競爭。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學到老。

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之後,我真正的感到我們教師所從事的事業是神聖的,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就更加堅定了我教書育人的信念。

《教師人文讀本》裡面的文章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編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寫我們教師。第一篇文章《名師》就深深打動了我。文章中講述的幾位老師,都是一些名師,從一些瑣碎小事,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平凡老師的不平凡之處。這幾位老師無愧於“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他們更是我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書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該怎樣進行教育——關於陽陽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經看到過。不禁讓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暫的教學之路上,也碰到過不少象陽陽這樣很有個性的孩子。他們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表揚和認可。而我們則往往被他們的調皮、豐富的想象力給嚇到,不願意給他們表現的機會,甚至說話的機會都不給他們,對他們往往是很嚴厲的。而陽陽的老師總是鼓勵他、提醒他、點撥他……他覺得老師是自己的朋友,心裡話都願意和老師說,同時對學習也產生了興趣,陽陽變得非常優秀。我不禁感嘆,陽陽遇到了一位好教師。

不管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我們老師應該平等的對待。記得我剛參教時,為了鼓勵那些後進生我偶爾會在他們的作業、考卷上寫上幾句鼓勵的話。後來學校要求實施激勵性評語,“你有進步,繼續努力!”、“老師相信你肯定行!”、“老師會支援你的,加油!”這些看似平常的話卻給那些孩子帶來了信心。當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主動問我問題、上課時積極的舉手、能按時完成作業了,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到現在我還有一個習慣,不管是平時上課,還是公開課我都喜歡叫學習困難的同學回答問題,雖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確。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平等的對待我的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每個人都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著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愛包圍著他們。

教師要以“四真”贏得學生,而不是用教師權威壓服學生。“四真”即:“真情實感,真抓實幹,真才實學,真知灼見。”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去,瞭解學生的真實想法,猜測和武斷地下結論最容易傷害孩子純潔的心靈。用心靈走進心靈,這既是教育的條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師只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真誠的愛,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教師人文讀本》讓我更懂得了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才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蘇霍林斯基曾說:“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幼小的心靈。在這裡,誰有耐心和細心,誰就能取得成功。” 徐匡迪先生也說過一句話:“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這本書裡面的故事,裡面所說的每一句話,所講授的每一個道理,在今後的道路上會成為我從事教師職業的指明燈,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斷的勵煉。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9

最近讀了《教師行為的50個細節》,通過讀書讓我覺得,讀書是一種幸福,一種樂趣,更是一種享受。讀這些教育專著時,我邊看邊與自己平時的教育實際相比較,不禁有了感觸,有了共鳴。這些書在教我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

一、教師教育行為細節

育人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的教育行為要發揮理想的效果,必須擺脫枯燥與乏味的單一說教,關注自身行為的細節,從細小之處來影響學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與不經意間的一個細節。一句平常不過的話,一個細小不過的動作,都有可能給學生的心靈烙下痕跡。一次無意的非言語行為失誤,一句脫口而出的傷人之語,則有可能疏遠師生之間的關係,使教育產生的真實影響與預期的目標背道而馳。

二、教師教學行為細節

課堂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教學工作。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行為,能夠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這些行為也體現了教師個人的基本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表現出來的行為細節,不管是言語行為,還是非言語行為,不管是有意表現出來的行為,還是無意流露出來的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課堂學習,乃至日常生活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語行為為例,假如教師表現出得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能夠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的情緒變化,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和熱情;假如教師表現出失當的言語行為,那麼就有可能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疏遠師生之間的情感,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教師管理行為細節

在學校教育世界裡,教師經常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要進行課堂管理或者教學管理;在課餘與學生的互動中,要進行學生管理。教師在管理課堂、管理學生的過程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為細節,努力從細節之處做好管理工作。教師與學生打交道比較多,尤其要注意管理自己的管理行為細節。

四、教師學習行為細節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知識激增的當代,作為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需要抓住各種學習的機會,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素養,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因而,不管參加有組織的學習活動還是自我學習,教師都要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細節,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教師日常行為細節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在校園之中的日常行為,也要時時注意細節,以免給學生傳遞不良資訊。在很多時候,教師日常的行為細節,就是對學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這種教育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10

這段時間在電腦上讀了法國教育家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感覺受益匪淺。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每個人必須要適應這種發展,所以就必須的學習,得接受新的教育,而且要終身的學習,不然就會被社會淘汰,終身教育的基本含義就是指認在其一生的不同發展階段都要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教育。終身教育觀念是對傳統的一次性終結教育觀念的徹底革新,也是人類對教育與社會關係認識上的歷史性飛躍。

教育和訓練的過程並不隨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是應該貫穿於生命的全過程。這是使每個人在個性的各個方面——身體的、智力的、情感的、社會交往的方面,總之是在創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稟賦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條件。正是通過不斷的努力學習和研究,通過實習培訓,人才會有更大的潛在可能性去有效地、應付裕如地迎接他一生中遇到的各種挑戰。

終身教育已經是形式所迫,社會所需。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到這點,並且欣然接受這種形式,最後祝願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未來的成人承擔生活的責任和義務,接受變革和各種形式的智力和文化的冒險活動,適應社會習俗、道德觀念和理論學說的迅速變化。這說明了學習的主要是讓我們掌握學習的方法,去適應以後的生活。培育“學會學習”的個體。朗格朗主張任何學習都把學得的知識加以條理化的能力、應付自如地處理抽象與具體之間的關係和一般與特殊之間關係的能力、把知和行聯絡起來的能力以及協調專業訓練和學識廣博的能力。在終身教育的條件下,要用方法來武裝人們,使人們能在自己的整個求知道路上和文化生涯中得心應手地運用這種方法。當今時代,那種憑藉某種固定知識和技能就能度過一生的觀念已被拋棄,教育不再是為了傳授知識,而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傳統教育是傳授知識的教育,把對學生的培養封閉在狹窄的對現行知識的記憶和背誦上,重點在於文化模式的再現而不是創造,忽視人的全面發展,重知輕能,陷入“唯書”“唯上”的泥海里。

這種教育的結果是,教育與生活缺少聯絡,脫離具體的現實,偏向於選拔和分數,所培養的是失去個性和獨立性的人。顯然,傳統教育帶有明顯的工具性特點,僅“滿足了統治階級和普通大眾的利益”,卻不能滿足人性的一般需要和個體的特殊需要。這樣的教育不可能培養出能應對現代社會挑戰,為人類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的人。學習過程的重點都不能再放在設定侷限、安排刻板的內容上,必須著眼於能力發展。終身教育意在“教人們掌握一種在自己整個求知道路和文化生涯中能得心應手地運用的方法”,即“學會學習”,從而造就具有新的生存價值和生存能力,能夠解決新的生存問題的人。終身教育的主要目標在於打破傳統教育的固有格局,整合社會多方資源,促使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能夠獲得不間斷的發展,從而在度過富有意義的人生。

終身教育不是簡單地進行成人教育,它的實現有賴於整個基礎教育體系進行相應的變革。它是一個整體的、連續的、系統的教育思想,為教育能更好地為人類的生活謀求幸福而努力將是以後教育發展的方向!終身教育賦予成人教育以新的意義。成人教育不再是學校教育的簡單延伸,而是立足於成人的特點和成人的需要、是非強制的、自由的教育 ,是對人的“長遠利益的關懷”,讓終生學習的人們整個人生終生受益,生命的全程感受和享略教育與生活的無限美好!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11

最近閱讀了《教師人文讀本》中懷特海所著的《教育的目的》,幾乎每個段落都有精闢、深刻的論述,聯絡和啟迪著今天的教育實踐,讓我深有感觸,以至我必須寫一篇學習讀後感的文章。

艾爾弗雷德·諾恩·懷特海(1861—1947),英國數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大聲提出“兩條教育的戒律”:其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其二,“所教科目務虛透徹”。這一重要思想至今被人們廣泛關注而產生著重大影響。它的實質是反對學校裡傳授死的知識和“無活力的概念”,反對學習中刻板地接受而不予運用、檢驗或重新組合知識概念,認為一切教育的中心應該使知識保持活力和防止知識僵化。說得何等好啊!這些20世紀前期的論述,仍是今天的學校實踐中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大量復現式的枯燥教學,知識同實際脫節,是今天的學校突出而嚴重的問題。

同杜威“學校科目相互聯絡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幾乎一樣,懷特海“極力主張的解決方法,是要消除扼殺我們現代課程活力的各學科之間相互不聯絡的嚴重現象。教育只有一種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消除學科同生活的隔離,消除學科之間的互不聯絡,一直是20世紀教育革新家極力解決的問題,也是今天課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務。

懷特海反對灌輸式教學,他向有實際經驗的教師呼籲:不要認為“只要學生紀律好,總能把一定分量的無活力的知識灌進他們的腦子裡去”。他舉例說,教兒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傳統回答是:鍛鍊心智。懷特海指出:“這個回答雖有部分真理,但有一個根本的錯誤,就是很可能窒息現代世界的才華。”把兒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創始人的權威和影響有多大,懷特海譴責這是“教育理論中的最致命、最錯誤、最危險的概念之一”,並且極富意義地指出:“心智決不是被動的;它是一種永不休止的活動,靈敏、富於接受性、對刺激反應快。”這或許是後現代課程家們最感興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學生置於學習的主動地位,才能減少教學過程中的浪費和厭倦現象。

懷特海反對教學中指向不明的大量考試:“每一所學校,要是訓練男孩子們準備小小的一套考試,一定要受到毀滅的痛苦。”他尤其反對脫離學校具體需要的校外統一考試:“一個以考察學生個人為主要目的的校外考試制度,除了造成教育上的浪費以外,不可能有任何結果”,只能是“扼殺文化的精華”。那些沉迷於考試和分數排隊(學生排隊、教師排隊、學校排隊),反覆組織統考、不斷印製試題的人們,是否求實地細想一下,這種工作的實際意義到底有多大呢?

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除了廣泛接觸和評析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外,還深刻揭示了兒童成長的階段和學習道路。他認為兒童的心靈是成長著的有機體,而成長和智慧發生在自由所給予的創造機會與學生學習知識之間達成平衡之際。他提出“教育韻律”——渲染(遊戲)、精確(掌握)和概括化(抽象),認為這三者不斷統合而非序列地排列。他提倡在國小和國中以觀點的渲染和遊戲為主,精確和掌握的發展始於高中,而抽象和概括則為大學時期的焦點,學校若脫離這一大致的計劃,將違背學習的自然韻律。顯然,這是誇美紐斯提出的自然適應性原則的延伸,它有益於教師認識不同時期的學生學習特點,從而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值得我們深深體悟。

我們在談論教育的目的時,很多是指向著未來結果的。然而,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的結果和教育的目的絕對是兩回事。這點我們通過閱讀懷特海地《教育的目的》即可獲知。懷特海告訴我們,教育改革,應該改掉那些束縛人的心靈而無活力的教育制度為目的。教育部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20xx-20xx)》,期中所表露的許多思路皆旨在對教育制度除舊佈新,這才是教育改革方向所在。

教育書刊讀書心得 篇12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

寫作不僅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的強勁動力。因懂得這些,雖工作辛勞,文筆稚嫩,但我仍堅持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教育生活,讓忙碌的我不斷與寧靜的我進行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論的我的提升。

教師不能沒有獨特的風格,不能沒有鮮明的個性。隨波逐流,循規蹈矩是自己成長的最大敵人。“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應成為我們為師的座右銘。我想對自己說的是,人云亦云的儘量不雲,老生常談的儘量不談,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跟著“風”跑。對自己的教學,不要考慮完美,要考慮最有特色。

教師要學會愛,愛在細節,因為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比如,對待生活在當今社會環境的學生,教師缺少的不是強力和果斷,缺少的是教養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細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尤其對所謂的學習、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要學會做“寒裡”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為學生在困難或痛苦中及時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誰走在我的前面,誰就是我的老師,包括學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師——敬業,博學,鑽研,激情,嚴謹,刻苦等教育傳家寶,已經成為我們“通向現在和未來美好教育境界的階梯”,把我們引領到當今課程改革的風口浪尖上。我心中永遠銘記他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時時記得向周圍的教師學習。

如果說以前的成長靠的是個人奮鬥,那麼新的時代與環境,強調的卻是團隊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競爭環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沒有合作之心的人,內心是焦躁而絕望的,也不會取得什麼真正的成功。你有什麼樣的情懷,就有什麼樣的處世方式;你有什麼樣的期許,就有什麼樣的行為。因此,強調個人發展與競爭,一定要依靠環境和夥伴的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傾聽,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援,共同分享經驗,以減少由於孤立而導致的個人行為。

教育,不變的永遠不會變,改變的必將會改變。創新不是推倒歷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設大廈。回顧過去是有益處的,如果我們對前人視而不見的話,我們身上的獨創性不會很好地儲存下來並取得快速的發展。教師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審視者、反思者、繼承者,但應當永遠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顆海星的角色——也許這是一種理性狀態。

大量的閱讀教育書籍,給了我很多教育實踐中曾經歷過,卻未細細揣摩的教學真諦,我久久的徜徉在這片書海中,深深的懂得教書育人的不易,我們得時時反省自己,時時反思自己,才能將工作更落到實處。

教師是否願意花時間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師是否具有專業素養的標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學海無涯,藝無止境。教師的專業追求、專業探索、專業提升,要靠不斷的反思,教師要學會在言說和行動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長。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種學術行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應不斷反思。這也許將成為自己需要時時溫習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