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精選】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56W

一、確保高校專業教師“資訊化”

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精選】

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前提教師“資訊化”包括現代教育教學意識和資訊素養兩個方面。傳統教育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其主要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師為中心。而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現代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則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完成自己知識建構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以資訊傳遞為主,而應運用以人為本的策略,促進學習者知識的建構和知識的創新。

學生資訊科技素養養成,不是幾次講座、培訓就能解決問題的,更不只是資訊科技課教師幾個人的事,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貫穿在高校教育的始終,溶入教師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之中。目前高校教師本身資訊素養和現代教育教學理都很薄弱,培養學生資訊素養,首先必須在高校教師中深入開展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的研究與培訓,使高校教師把建構主義教育理論的基本思想、教學設計理念和資訊科技手段正確地融人專業課堂教學之中,而不是簡單地用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和工具來灌輸知識;使高校教師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現代課堂教學離開了資訊科技的支援,就像傳統課堂教學中突然沒有了粉筆和黑板一樣遺憾和美中不足。只有首先使高校教師真正領悟了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和資訊科技的作用,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觀念,並在其教學實踐中率先垂範、言傳身教,才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現代資訊素養,而非機械地模仿。

二、構建高校學生資訊素養體系

結構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基礎要培養學生資訊素養,必須制定學生資訊素養體系,明確培養目標。高校學生資訊素養體系主要包括資訊科技意識、知識、能力和品質等四個方面。

①資訊科技意識:主要指導面對現代社會,要有資訊第~的意識;面對資訊資源競爭,要有資訊搶先意識;面對世界資訊化程序的加速,要有資訊憂患意識;面對資訊時代的技術進步和知識更新的加速,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②資訊科技知識:主要包括掌握資訊科技基本知識;熟悉與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與資訊獲取和便用有關的法律、規範。③資訊科技能力:主要包括資訊選擇、獲取與傳輸能力;資訊處理、儲存與應用能力;資訊免疫和批判能力;資訊科技的跟蹤能力;資訊系統安全與防範能力;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環境的學習能力、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能力。④資訊品質:主要包括積極生活態度和高情商;敏感和開拓創新精神;團隊和協作精神;資訊社會的責任心。

顯然,高校學生資訊素養體系內涵已經遠遠超①資訊科技應用能力課程(一門入口課程,必修):各專業在第~學期都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資訊科技方法,為更好地完成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更多資訊資源的支援。②高階程式設計類課程(根據具體專業選不同的語言,必修):從程式設計方法、資料結構、演算法分析等方面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創造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教育資訊化基礎課程f多選課):如《資訊時代的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現代教育技術基礎》,《多媒體與教學軟體設計》,《資料庫技術與中學校園網資源建設與管理》,《計算機輔助教學》,《網路文化與教師素養》等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④專業拓展課程(多選課):結合資訊科技在各專業的應用特點,拓展專業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專業選修課選單和現代網路化的學習環境,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與素質。

三、加強高校資訊科技課程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重點

完善的課程體系只能為學生資訊科技素質的培養提供可能,確保學生資訊科技素質的全面培養,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實施過程和教學效果。

①教材建設。選用國家精品教材和重點教材,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精心編著並出版了系列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如《大學生資訊科技素質過關訓練》、《計算機文化基礎》等,都被省內兄弟院校廣泛採用。②實施基於網路環境的課堂教學改革。開發設計《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網站,建設了豐富的網上教學資源供學生預習、複習和自學;廢除以前的作業本,實現學生網上線上作業、網上線上答疑輔導和網上學生談心交流。使學生學習完全與網路緊密聯絡在一起。③實施基於網路環境的實驗教學改革。開發設計開放式《大學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與管理系統,該系統集開放式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學管理和教學評價於一體,採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想,改革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過程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圍繞學生提問展開。

互動教學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成立學生興趣小組,採取學生討論、演示,使基礎好的學生受到更好的鍛鍊。使基礎差的學生掌握基本操作要令,互相幫助、取長補短。通過多年的實踐,逐步探索總結出“師師”、“師生”、“生生”互動實驗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資訊科技發展很快,今天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術,明天將被新的軟體和技術所代替,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是提高學生資訊素養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安排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學、討論和交流,學生在課堂的提問和對問題的回答都記入平時成績;教師指導學生圍繞專業發展和興趣、愛好拓展學習內容,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限於課堂、限於教材、限於書本,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警造校園“資訊科技”文化氛圍是培養學生資訊素養的核心

除注重課堂教學外,還必須營造良好的校園“資訊科技”文化環境,環境育人。

①以因特網為基礎,使高校學生與有網路的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和大中國小校教師、學生建立一對一或一對多的網上聯絡,開展網上學習諮詢、輔導、答疑、技術討論、技術革新和多媒體教學軟體設計等多方面的交流,並將開展的好壞情況記入學生實踐成績。②以校園網為基礎,把教學平臺從教室延伸到實驗室、辦公室、備課室和學生宿舍,改革過去書面作業為網上作業,教師網上答疑輔導、網上批改作業,網上作業的挑戰性和創新性,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和刺激性,自然就淡化了網路遊戲對學生的吸引力。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專業理論學興趣,又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資訊科技素質和創新意識與能力。③結合專業學習組織學生開展各種以資訊科技為基礎的課外活動。在學生中成立“多媒體課件設計興趣小組”,“網路與計算機維護興趣小組”等。配備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和自身興趣,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拓展專業方向,培養專業特長。④分年級,分模組開展以資訊科技知識和素質為主題的技能比賽。在大一學生中組織計算機基本操作、漢字輸入速度和電子文稿編輯比賽;在大二學生中組織程式設計和網頁設計比賽;在高年級學生中組織多媒體CA]課件(軟體)、動畫設計比賽等等,大四學生中開展應用軟體開發和畢業設計比賽,構建系統、持續的學生資訊素養培養體系方》課程和“資訊科技”本身的範疇。

(一)隊伍建設普遍有所重視,但發展依舊不穩定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發展,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一支符合學校自身發展需要且獨具特色的政治輔導員隊伍,初步形成了一支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的輔導員隊伍,這支隊伍的大多數人員思想政治素質過硬、工作認真負責,能夠較好的完成工作。然而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在校學生人數的急劇增加,高校對學生政治輔導員的需求相應的增加。

(三)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機制,但存在許多問題和矛盾

隨著輔導員隊伍建設的不斷完善,各高校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模式,建立了相應的學生輔導員選聘、管理、考核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規範學生輔導員隊伍管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的新形勢和新挑戰,特別是在輔導員的選拔、培訓、日常管理及考核、激勵和監督措施等方面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體系,導致輔導員缺乏組織歸屬感和工作成就感。在學生工作任務激增的歷史背景下,輔導員不得不承擔起這樣一個維護學校學生工作正常運轉的角色,根本無暇顧及其他學生工作。這樣的工作狀況下,可以想象具體的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如何細緻,又如何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呢?我

們一直在提倡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教育理念,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制約。

二、高校學生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建議

(一)統一思想——學生工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現在高校裡流行一句話,“只要是學生的事,就是你輔導員的事。”人人皆視之“合情合理”。所以,學校各級行政部門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一個電話,要求輔導員隨叫隨到。一切看來,都是為了省事,提高辦事效率。可是,如果真是這樣,工作就可以總體減壓了嗎?不是,工作還是那麼多,只是分配到學校裡最弱的教師—輔導員身上而已。輔導員是幹什麼工作的?可能輔導員自己現在也搞不清楚了。

但是,學生工作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日漸複雜繁重,學生心理問題、學生就業問題、學生助學金資助問題、學生社會實踐問題、學生勤工助學問題、學生宿舍管理問題等等已經演變為一門複雜精深的學問,不是人人皆可為的工作了,不是一人可為的工作了。大學要發展,要生存,就必須解決好這個問題,光靠輔導員一人一力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不能因為各級行政部門人手不夠,工作繁重,就將學生工作下移過去,似乎找個頂替的人完結了事,造成大家競相效仿,使得輔導員的工作任務越來越繁重。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 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老師指導和管理,難道就不需要各級行政部門指導和管理嗎?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讓人人蔘與學生管理,包括學生自己,這才是正常的大學生活。因此,我建議學生工作應該“細緻劃分,分工合作”。可將學生工作按類劃分為“學生活動組織部”、“學生黨員發展部”、“學生宿舍管理部”、“學生體育健身部”、“學生諮詢服務部”、“學生社會實踐與勤工助學中心”、“學生財政資助部”、“學生學習生活部”、“學生就業指導部”、“學生學籍管理部”、“學生檔案管理部”、“學生志願服務部”、“學生輔導員工作部”等依類來服務學生、管理學生。各部和各中心應以全校學生為服務和管理的物件,互相溝通協調做好學生工作的統計和服務工作。讓學生在校園裡根據自身發展和學習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套餐,而不是生活在盲目和迷惘中,不知道自我發展,自我管理,在大學校園裡仍像中學一樣,等待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將各部門劃分清楚後,責任落實到位,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找那個部門。

(二)輔導員工作職責規範化、明確化

輔導員具體是做什麼工作的,可依據上文提到的機構實施後推敲擬定。將各部門職責和輔導員的職責同時規範化、明確化,透明化,讓學生管理有章可循,有人可依,有責可問。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從事學生的思想教育,實際上就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指導者和教育者的角色。這需要輔導員有足夠的專業功底和學生相通,有足夠的耐心和學生溝通,有足夠的時間和學生相處,有深厚的教育思想和學生融合。輔導員不是人人皆可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學術累積和人生經驗、人格魅力作為指導的資本。

(三)輔導員工作合理流通制度

正是因為上文所述原因,輔導員工作的內容和重要性不言而語。需要優秀教師參與到輔導員工作中來,需要教師從輔導員的工作中總結教學的經驗和育人的經驗,需要真正的學術帶頭人蔘與到學生管理的行列中做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學術導師。不是人人都可以當輔導員,反之,不是人人都可以當教師。教師是教書和育人的主體,育人是輔導員的工作,其實就是教師的工作。所以,輔導員就是教師,教師隨時可以當輔導員。

一、教師專業化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有關概念

(一)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職業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師專業化的基本含義是:第一,教師專業既包括學科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國家對教師任職既有規定的學歷標準,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識、教育能力和職業道德的要求;第二,國家有教師教育的專門機構、專門教育內容和措施;第三,國家有對教師資格和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定製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教師專業化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教師課堂教學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課堂教學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與組織管理能力。

1、教師課堂教學的思維能力:思維的準確性——表現在課堂教學上是知識表述科學、準確,教學過程思維科學、精細;思維的條理性——在課堂上思路清晰、有條理;思維的概括性——在課堂教學上對教材內容處理恰當,即反映全貌、有突出重點;思維的發散性——在教學中能多方向、多層次、多側面的思索問題、開展教學,思路開闊,能提出多種假設、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思維的變通性——能變通思路,產生超常的教學設想,提出教學的新思路、新辦法、新舉措;思維的獨創性——能產生新穎的、別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措施。

2、教師課堂教學的表達能力:較強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指教師口頭表達科學準確、簡潔易懂,邏輯嚴密、生動能吸引學生;較強的文字表達及板書能力——文字功底好、能寫一手好字,板書結構好,既能反映教學全貌、又能突出重點;較強的身體語言的表達能力——能充分恰當運用身體的位置、姿勢、動作與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學內容;善於運用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資訊科技媒體的能力——指善於運用實驗裝置、錄音機、電視機、幻燈機、投影儀、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等進行教學。

3、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能力:包括善於與學生交往的能力,善於發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能力,善於營造課堂教學環境的能力,善於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的能力,善於管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行為與紀律的能力,善於反饋、調控課堂教學的能力,善於評價課堂教學,激勵學生學習的能力,善於處理偶發事件的應變能力,較強的人格、情緒的感染力等。

(二)教師專業結構和教師教學能力理論基礎

1、教師專業結構

(1)專業理念

“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即為專業理念,為教師專業行為提供了理性支點,使得作為專業人員的教師與非專業人員區別開來。如果一個教師把教育看成是全人生的,把未來社會理解為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那麼情感的培養和人格的塑造就將重於知識的學習而成為教育的主題。過去習慣於把課程看作是基於一定的學科領域,按照既定的教學大綱,實施具體的教學意圖的一個過程

(2)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是教師專業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教師應具有基礎能力(智力能力、表達能力、審美能力)、職業能力(教育能力、班級管理能力、教學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學能力。

除此之外,我們認為教師還需加強以下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教師的終身學習能力、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師的文化判斷能力。

(3)專業態度與動機

教師的專業態度與動機是教師的專業活動和行為的動力系統,涉及到教師的職業理想、對教師專業的熱愛程度(態度)、工作的積極性能否維持(專業動機)和某種程度的專業動機能否繼續(職業滿意度)等方面的問題。

教師的職業理想、態度、動機和職業滿意度等是一系列影響教師去留、保證教師積極專業行為的密切關聯的因素。其中,教師的專業態度與動機是兩個核心因素,其他的因素一般都要通過這兩個因素來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

美國學者凱爾卡特曼通過“專業自我”這一概念來說明教師的專業態度與動機問題。他認為,自我是一個複雜、多維、動態的表現體系,是人和環境之間長期的相互作用的結果,它不僅影響著人們感受具體情景的方式,也影響著人們日常行為的方式。專業自我包括:自我意向(對“作為一個教師我是誰”問題的回答);自我尊重(教師對自身專業行為和素質做出的個人評價);工作動機(促使人們進入教學職業,留在教學工作崗位的動機);工作滿意度(教師對工作境況的滿意度);任務知覺(教師對工作內容的理解);未來前景(教師對其職業生涯和工作境況未來發展的期望)。

(4)專業知識

教師的知識基礎由七種類別的知識構成:

①內容知識,主要是指學科知識;②一般性教學知識,指超越各具體學科之上的關於課堂管理和組織的一般原理和策略;③課程知識,指對作為所教的“職業工具”的教材和教學計劃的掌握;④教學內容知識,指對將所教的學科內容和教育學原理有機融合而成的對具體課題、問題或論點如何組織、表達和調整以適應學習者的不同興趣和能力以及進行教學的理解;⑤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識;⑥教育環境的知識,包括從班組或課堂的情況、學區的管理和經費分配,到社群和文化的特徵;⑦關於教育目標、目的和價值以及他們的哲學和歷史基礎的知識。

2、教師教學能力理論基礎

(1) 在教學目的方面:

傳統教學論認為,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現在的真正目的早已轉移到了為了各級各類升學、為了各種形式的考試方面。幾乎課堂上的全部教學行為都是為升學、為考試服務的,因此培養的學生是“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現代教學論主張,教育不僅培養未來社會的勞動者,而且要培養文明幸福的人。

(2)在教學任務方面:

現代教學論主張教學任務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和培養品德,而且要是學生獲得能力,發展智力,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質,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會學生學習。布魯納認為:對學生來說知道如何學習要比知道學習什麼更重要。贊可夫提出了“教會兒童學習”,“教會兒童使用一個終身都靠它來掌握知識的那種工具”作為學校的首要任務的主張。

(3) 在教學過程方面:

我們現在沿用的是凱洛夫的“五大環節”教學程式。現代教育論主張,教學過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乃至教師的素質和教學的環境條件的不同而變化。課堂教學的理論絕非單一,教學模式也不能公式化。

(4)在教學方法方面:

現代教育論認為,不僅包括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學的方法。教師的方法並非“填鴨式”,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要教給學生獨立攝取的能力,為學生的“無師自通”做準備,由單向型變成多向性,由單一型講授變成複合研討性,由學生靜聽型變成學生參與型。

二、國家對推進教師專業化的要求

教師教育一體化、建立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改革教師教育課程和走向專業發展的教師繼續教育,是世界教師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我國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推進我國教師專業化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改革傳統的師範教育,建立開放式的教師教育模式

教師教育的開放是大勢所趨,但開放的實質不是教師教育的轉型,而是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過去是師範院校之間競爭,今後師範院校還要與綜合大學及其他院校競爭。

也就是說,在堅持以師範院校為教師培養主體的同時,積極倡導綜合性大學參與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以形成我國開放性的、多樣化的教師教育體系。但必須建立與完善教師教育機構的認可制度和評估制度,規範教師教育市場。

(二)從教師終身專業發展的角度,構建教師教育一體化體系

教師教育應該是涵蓋了職前、職後教育在內的一體化教育,單靠職前的一次性終結型的師範教育是不夠的。教師的專業發展應貫穿於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後進修的全過程,而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系則是實現教師終身的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一體化的教師教育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職前培養、入職教育、職後提高的一體化,即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一體化;二是中小幼教師教育一體化;三是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的一體化,即師範大學與中國小的夥伴關係。

一體化的教師教育體系把教師的職前教育與在職教育連成一個整體,從而為教師不斷提高專業素質,促進其專業化提供了制度條件與物質條件。

(三)建立健全教師資格證書制度,嚴把教師的“入口關”

教師教育的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賴於作為專業化保障手段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完善。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是國家對教師實行的特定的職業准入制度,它規定了教師資格的基本條件、教師資格認定的程式等。目前教師資格考核的方式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存在著簡單化的傾向,即重學歷,輕能力;重筆試,輕面試。教師資格證書型別較單一,不能反映各個層次和水平的教師的差別。

目前在實施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但隨著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不斷完善,這些問題都會得到相應的解決。

(四)改革教師教育的課程與教學

根據教師的職業發展的需要,重新構建教師教育類課程。既要對老學科進行內容、體系上的改造,也要增補新的教育類課程,以滿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需求。其二,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微格教學等是西方培養教師專業素養的有效方式,我們應適當借鑑,以使教師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

(五)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使教師成為社會上優秀人才的首選職業。還要努力使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這對於教師不斷追求專業發展也是一個動力。

(六)改革教師的培養培訓模式,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

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被認為是教師實現專業化的重要措施。正如醫科大學需要在臨床醫院一樣,教師教育機構也應有自己的“臨床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對於解決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問題,促進大學與中國小教師的合作研究、有效培養培訓教師從教的專業知識、技能,進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七)加強發展性教師評價,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教師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教師即為教師素質的提高和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進。獎勵和處罰教師,不是教師評價的根本目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目的。強調通過評價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是發展性教師評價的根本宗旨。

要實現學校的總體需要和目標,不僅要依靠組織的力量,而且更為主要的是要依靠教師的努力和積極性,尤其要依靠全體教師的主動性、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強調通過評價促進教師發展的目標,也是發展性教師評價的根本宗旨。

三、我校對提高教師專業化和教學能力的措施

(一)對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進行系統培訓

1、師德培訓

以《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和《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為依據,以活動為載體,對教師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教師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強化教師自身修養,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

2、新課程培訓

我校組織的專題培訓,對教師進行新的教育理論和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改革目標及相關政策等方面的培訓,使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促使教師將先進的理念內化為教學行為。另外還將組織相同學科和相同年級的教師通研教材、吃透教材的教學內容、解讀課標、探索教法。運用示範教學、集中研討、反思自修等多種形式,促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研究掌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新課程培訓中學習書目主要有:《走進新課程》、《新課程教學問題與對策》、《課程與教學論》、《新課程教學案例》等。

3、教育教學能力培訓

教育教學能力培訓主要是為了提高教師的的教學基本功和教學基本技能,我們將繼續開展基本功、學科教學基本功和綜合能力基本功訓練;其次在全體教師中開展現代教學技能培訓;第三是開展教育學、心理學等基礎理論的培訓,使每一個教師掌握紮實的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具有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

4、教育科研能力培訓

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通過逐步增強教師的教研意識,把校本培訓和教科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圍繞新課程的實施,根據本校教師本人的實際情況,針對當前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基礎教育新課程實施中的問題,引導教師積極進行反思與研究,不斷積累素材,積累經驗,確定課題進行鍼對性的研究,從教學實踐當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提高教學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專業技術水平,用教科研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推進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

(二)、落實教學管理制度,促進教師專業化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落實教學管理制度不僅是管理、約束、控制,更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創造有利的條件引導人、關心人、幫助人、發展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我校在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自覺性,提高教師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學質量的責任意識基礎上,始終把教學管理制度作為保證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去落實,保證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各項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讓“常規”去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確保常規落實到位。在這基礎上,也要創造條件,促使教師創造性工作,形成規範加特色的教學風格。

1、落實中層領導包學科制度。為了增強教學管理制度的執行力,把教學工作的管理落到實處,我校建立了領導成員的管一條線、保一個科、蹲一個班、授一門課的制度,落實領導的管理責任。要求每個領導成員對所包的學科教學工作負主要責任,定期總結分析,及時將管理情況向學校行政會報告。

2、落實教學常規。我們按照新課程班級和非新課程計劃要求,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開齊科目,開足課時。要求教師嚴格按作息時間表和課程表上課及開展教學活動,不得隨意調整或減少授課時數,保證各學科教學計劃的落實,保持了良好的教學秩序。

3、加強課堂教學的常規管理。課堂教學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的效果如何,直接影響教學質量。我們根據課堂教學的備課、上課、作業佈置和批改、知識輔導,質量檢測等基本環節,都向教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制訂了課堂教學常規管理方案。學校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人員對教學各個環節落實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逐步保證了課堂教學達到科學化規範化的要求,從而保證了課堂教學的質量。

4、落實評優激勵機制。評優激勵機制是提高執行力、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的有效的方法。我校根據自身實際,進一步完善了評優激勵機制,每個學期定期開展教學評優、論文、教案、教學設計評優、教壇新秀、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等系列評選活動,大力表彰在各項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從而有效地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促進專業化素質的提高。

(三)堅持教學反思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學反思是“分析教學技能的一種技術,是對教學活動本身(尤其教學技能、教學方法)的深入思考,這種深思使得教師能夠有意識地、謹慎地、經常地將研究結果(技術層面的)和教育理論應用於教學實踐”。教學反思的內容可以是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觀念與教學藝術,也可以反思教學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既可以反思教師本人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方法等。

1、教學前的反思,主要是要求教師就某一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進行反思。反思的內容有:該活動的的設計理念是什麼?是否反映課改的精神?活動的準備做得如何?是否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活動內容的重難點處理是否得當?等等,通過多角度反思,可以使一些問題消除於教學活動之前,同時養成教師正確對待教學活動的良好態度與習慣。

2、教學中的反思,主要要求教師組織教學時不僅把注意力放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而且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思考“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學生的主體性在活動中如何體現?”“學生的需要是否給予滿足?”等等,通過邊活動邊反思,教師就可以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有效調控,從而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標。

3、教學後的反思,主要是要求對整個活動的效果進行反思。反思的內容有:教學是否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學的優缺點在哪裡?為什麼?如何改進?等等,教學後的反思即是本活動的結束工作又是下一活動的開始環節,它對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4、自我反思,即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的獨立反思,它的反思主體和客體都指向自己,由於反思者(教師個人)對自己新組織的活動較為清楚,因此,反思的針對性可能較強、感受較深。

5、集體反思,即組織教師群體就某一個教學問題,教學活動進行的共同反思

(四)創設高效課堂,實現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能力的提高

一是認真探索課堂教學新模式,強化骨幹引領的作用。課改的重點是課堂教學,要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與教師教學方法的改變作為課堂教學研究的重點,努力探索和開拓“生活化、活動化、自主化、情感化、趣味化”的課堂教學新思路。各校領導要主動深入課堂,深入教師,深入學生,及時掌握課堂教學動態,積累素材,在總結、梳理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各學科的教學新模式。積極引導教師創造性的運用教學新模式,要把應用新模式作為提高課堂效率的主抓手。各位教師要大膽的進行教學改革和嘗試,切實改變過去那那種一言堂、滿堂灌和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運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總結骨幹教師的成功經驗,在普通教師的群體中形成共識,並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借鑑應用,加以推廣;定期組織骨幹教師進行示範課展示,通過說課、評課等環節,讓普通教師對怎樣是一堂好課多一份感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師群體的課堂教學水平;建立師徒結對機制,給新進教師和教學能力相對差的教師指派骨幹教師進行帶教,主要在教材分析、備課設計、教法應用及課堂管理等方面進行鍼對性指導,提高他們的綜合教學能力。

二是開展多種形式課堂教學活動。各校要依據課程改革要求,廣泛開展“新理念、新課堂”系列活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中心,層層開展“五課”活動,即:備課、上課、說課、評課、結課活動,精心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大比武活動;狠抓集體備課,規範集體備課程式和要求,提高集體備課實效,切實提高我們每位教師能力和水平。加強“常態課”教學質量的監控,切實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由校長室、教導處、學科組長及骨幹教師組成聯合聽課、評課小組,對所有教師的“常態課”進行跟蹤,通過聽課、評課,及時總結課堂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並加以針對性的總結指導,對照“高效課堂”總體要求,努力構建新課程背景下“常態課”課堂教學新形態,促進課堂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