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58W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1

讀《教育學》這本書很枯燥。猶如啃石頭一般。這本書上的東西都是老理論了,就算是新理論,我們也早已實踐過。而這本書也算是老古董,從上個世紀的80年開始第一版印刷,然後修修改改,一直到今天的第六版,也有近30年的歷史了。因此,這本書我只看了與自己學科相關的一個章節——就是第十三章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精選6篇)

讀這個章節的時候,讓我感觸不多,很少。以前為了考試,這本書看過一次。今天再去看這本書,因為是看書的角度不一樣,所以得到的感觸也不同。

這一次是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來看書,看過之後,也有些體會。

什麼是資訊?

人們都說現在是資訊的時代。那麼資訊是什麼?

是不是以前就沒有資訊了?

是不是有了電腦就有了資訊、沒有電腦就沒有資訊?

其實,我們古代人們很重視資訊。孫子兵法就說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其中的“知彼”就是指敵人的資訊。你都沒有敵人的資訊,你怎麼能“百戰百勝”?所以,資訊並不只是現在才有的。只是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現代化,對資訊資源越來越依賴,所以我們才會更加主動的去獲取資訊。

舉個例子,從瑞安到上海旅遊。我們一般出發前要了解上海那一邊今天或明天的天氣怎麼樣?為什麼要了解今天或明天的天氣資訊,因為我們早上出發,下午就可以到達上海,路上行程時間很短。但如果,你也學古人一樣,非得要走上10天、半個月的,那你瞭解上海今天或明天的天氣資訊什麼用?

所以,隨著生活的現代化,我們身邊的各種資訊裝置或終端會越來越多。如膝上型電腦、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

不用等太久,再過四、五年吧,到時候我們的身邊將到處是行動式的資訊終端機器。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處理這些資訊,那麼我們就會是被隔離的孤島一樣,與外界隔絕。曾經在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不識字的人被定義成文盲,那麼幾年後,不懂得資訊處理的人或沒有資訊能力的人也將是“文盲”。因此,一個人一定要有資訊素養。

這也正是資訊科技課對學生的要求。

那麼資訊素養是什麼?

資訊素養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資訊意識、資訊價值觀和資訊處理能力。

什麼是資訊意識?就是對資訊的敏感性。通俗地講,就是面對不懂的東西,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並知道到哪裡、用什麼方法去尋求答案。

資訊價值觀是什麼?就是對資訊的判斷力。哪些資訊真的、哪些資訊對我有用、哪些資訊對我沒用,什麼樣的資訊會對將來的生活有影響。這就是資訊的價值觀。

什麼是資訊處理能力?這個很好理解。它包括資訊的蒐集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說簡單點,就是用什麼工具、什麼途徑蒐集到資訊,然後對這些資訊進行分析和判斷,看看資訊是否真假、對自己有沒有用處,有用處就把它用起來,用起來後,這個資訊還要不要與別人分享?這個資訊的處理能力是一系列的過程。因此,資訊處理能力是整個資訊素養中最重要的。

你看,這就是我們資訊科技課對學生的要求。

所以,資訊科技課不是電腦培訓課。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2

《教育學》是師範裡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了幾年以後,重新拿起《教育學》這本書,感覺熟悉而又陌生。

我們整天把教育掛在嘴上,那什麼是教育呢,書中做了明確的回答。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

整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美育這一章節。

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鑑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範疇,一般認為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美育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

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為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為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

所謂廣義美育,有人認為:“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物件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為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梁啟超先生說:“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人生趣味與境界的追求與會聽曲子、會作詩或會一套美學理論、擁有自己的審美觀等顯然都不是一回事。稱之為實質教育的原因就在這裡。

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定義的變化意味著美育概念本質的拓展,從而也意味著美育功能認識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兩個字表示即“育美”。我國學者認為:“美育的任務可以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審美觀以及審美、創作能力的培養等)與美育概念的狹義或形式美育相關。

美育的間接功能是一種附帶功能,或者說是一種潛在功能,是為其他教育功能發揮提供前提條件的作用,具體講,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體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紀初就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美的能力

(三)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藝術美是一種以現實美為基礎,但是又經過藝術加工,因而高於現實美的美的形態。藝術美育則是指以藝術美為內容的美育活動。藝術美來自現實美,但是由於有了藝術家的集中、概括、提煉,因而比現實美“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因此藝術美育應當成為學校美育的核心內容。

藝術美育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在藝術美育中,應當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內容和境界,從而在實質意義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藝術美育還應當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不同藝術形式及表現方式,不同藝術體裁和風格的特點,從而提高藝術的鑑賞能力。三是讓學生通過必要的訓練,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或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方面的修養。

藝術美育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藝術類課程去實施的。由於藝術形式品種繁多,學校藝術美育課程應當選擇那些基礎性強,受學生喜愛,同時又適合各學校實際的藝術形式開展藝術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形態。大自然是學生審美情感體驗的最豐富的源泉。與藝術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現實的,生動、豐富和多變的。比如自然景緻就具有天然質樸、色彩豐富的特點,而且隨季節、晝夜和天氣變化而經常變換。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動性和隨機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通過自然美的鑑賞,使學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徵,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過自然美的欣賞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性情;通過自然美的欣賞,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賞,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謂教育美育是說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為美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本身要努力做到審美化。我們知道,衡量人類活動的標準主要有真、善、美三個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學過去在教育活動的評價尺度上主要關注的是真、善兩個尺度,而嚴重忽視了審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動最講言傳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視審美和創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麼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會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創造教育活動的形式美,同時努力發掘教育活動中所有美的要素作為美育的資源。這表現在:(1)教師努力塑造美的講臺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身的師表之美作為教育手段。(2)教育活動努力尋找自身的審美活動形式。創造合乎美的規律的教育活動中介形式。比如有張有弛的授課節奏,課程內容呈現的審美追求,一直到教學語言、板書的美化,等等。(3)努力發現學生個體和集體的物件美,並且努力促進學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為審美物件,讓學生的成長作為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4)科學美也是教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學科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美的成分。科學美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現的偉大的人類主體的本質力量。發掘並展示科學美不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對各科教學本身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3

看到這本書,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師範的考試,再次翻著這本書,讀著熟悉的名詞,卻感覺沒有當年的激情,也許是沒有了考試的動力,也許是當了十幾年的教師,這些理論的戰術已經在課堂實踐的戰場上用不上了。於是,我毫無興趣地翻著,想找一找自己比較有興趣的章節,跟自己教學實際最接近的教學過程來看看,最後決定翻到“教學過程”這一塊看看。對於老書新讀,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為這些東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則,哪一條不是當年滾瓜爛熟背過的,就連孔子的“因材施教”,盧梭的自然教育,誇美紐斯的班級授課制也都再熟悉不過了……經過三年的師範學習,加上三年的專科與三年的本科鞏固,自以為,自己對教育學的理論已經耳熟能詳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書上看到了我從沒見到,從沒聽過的教學新詞、嶄新的教學理論:

“產婆術”:即在教學中,並不把真知直接教學教學學生,而是通過對話、詰問,讓學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後引導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得真知,即蘇格拉底的教學思想。這種“產婆術”教學,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詰問,第二階段:助產。雖然這樣的名詞我們(至少是我)沒聽過,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還是值得借鑑的。教學中,同通過教師的引導、師生之間的質疑、互動,引領學生深入思考,最後經過老師的推波助瀾和孩子的獨立思考得出問題的結論。這樣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昆體良的教學過程思想:昆體良是古羅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論、練習”三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理論。這種學習過程,注重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改進,對於培養孩子的邏輯性、條理性等顯著的效果。教學中,偶爾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或穿插使用這樣的教學方法,很有必要。

道爾頓制:這是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不再上課向學生系統講授教材,而只為學生分別指定自學參考書、佈置作業,由學生自學和獨立作業,有疑難時才請教師輔導。聽了昨天陳校長的講座,巧的是,這種教學組織形式與昨天陳校長講的新亮點不謀而合,和我們學校的自主作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相吻合。雖然目前不可能實現這樣的教學形式,但對我們的教學以及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卻有著很大的影響。

特朗普制:這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今年以來,美國學者勞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組織形式,試圖把大班、小班和個人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大班上課:即把兩個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課,由出類拔萃的老師擔任;小班研究,每個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師或優秀生領導,研究、討論大班授課材料;個別教學,主要由學生獨立作業,部分作業指定,部分作業自選。

還有“克伯屈、伯克、華虛朋”等都是我聞所未聞的新詞,我想,不管是哪種教學組織形式,都有其優缺點,針對如今的課堂,都是有其借鑑意義的。因此,對於這本書,我還需好好研讀,全面掌握各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性質與功能,綜合地利用,有主有輔地結合,以便更好改進自己的教學。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4

幼兒園教育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就是幼兒園所開展的活動本質上應該具有遊戲的性質。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看,幼兒園絕大部分時間要以遊戲性活動為主,幼兒從晨間遊戲開始,上下午有專門的遊戲時間開展區域遊戲、體育遊戲、戶外遊戲等。從方法和手段的角度來看,遊戲作為一種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兒園教育的一日活動之中。比如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常以遊戲手段開展,象色彩遊戲“顏色變變變”、科學遊戲“一切都在變”、數學遊戲“誰排第一”、語言遊戲、手指遊戲等等,以各種方法手段豐富教學,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從內容和形式的角度來看,遊戲作為一種內容和形式融入幼兒園教育,遊戲不應該是孤立的、分割的,他應該以反映幼兒完整的經驗為活動目的。安排遊戲的目的不是為遊戲而遊戲,而是為了藉助遊戲這種幼兒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來促進幼兒的發展。因為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他們在參加遊戲活動中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當然可想而知。對於遊戲,相信在座的大家都知道他的重要性。現在我們肯定也能在平時教育教學中有意識地組織各種遊戲,以達到最佳教育效果。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這不僅是教師體位的改變,也不只是為了表示大人對孩子的“親密接觸,”更重要的是為了表示大人對孩子的尊重。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既在有形之中縮短了大人與孩子之間的形體距離,使孩子沒有壓抑和恐懼感,又在無形中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同大人一樣是平等的,有利於培養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為要讓自己下意識的蹲下和孩子說話,需要教師長時間的歷練才能將有意識行為轉化為自覺的無意識行為。

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捕捉孩子的內心活動

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們的內心活動。作為教師就要勤於觀察,善於捕捉並分析這些資訊,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吃飯時有個孩子在偷偷的看你,這是為什麼?原來他想扔掉不願意吃的蔬菜,這時候,你不要看他的眼睛,而是要看他的手,他就會停止動作,如果扔掉了,我們再去批評他,那就晚了。教師只有善於把握最佳教育時機,走進童心世界,方能讀懂兒童這本書。

學會用欣賞的目光發現孩子的優點

儘管每一個孩子性格不同,出身環境不同,所受家庭教育不同,但他們卻各自有著不同的優點。作為教師就要用發現的眼睛、欣賞的目光去探求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尊重他們的個性,平等地善待每一個孩子,切忌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用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告訴孩子即使你尿床了或者打壞東西了老師照樣喜歡你。教師要承認每一個孩子都是沒經雕鑿的好孩子,“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得當的教育。”我們不能用同樣的尺度要求於所有的孩子,要因人施教。

教師公平、民主的對待每個幼兒,才能使每個幼兒對自己與教師的關係充滿信心。這樣孩子的心情得到放鬆,自尊心得到加強,有利於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生活中,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我們有的教師在組織遊戲時,生怕幼兒放開了,收不住,因而叮囑了再叮囑,規矩了再規矩,更不用說開展體育活動了,能減的步驟儘量減,能縮小的範圍儘量縮小,給每個孩子都套上一個緊箍咒,“誰玩不好,下次不能玩,”使幼兒在遊戲中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小心謹慎,不敢大膽嘗試新的玩法,不敢超越老師規定的活動範圍。幼兒一旦離開自己的位置,即被教師視為不遵守紀律,罰出場地——儘管遊戲規則中,從來沒有這一條!幼兒想獲得當“角色”的機會,即被視為不安分、想出風頭。長此以往,幼兒失去遊戲的興趣,缺少遊戲投入的熱情,有的老師問“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愛玩遊戲?”原因就在我們老師的身上,教師只有自然而真實的瞭解幼兒的興趣、需要,才能滿足幼兒的遊戲慾望,不至於鎖住幼兒的手腳,限制幼兒的創造。教師要“站在下一個路口等孩子,”給孩子一個單獨的空間,一個獨立嘗試機會。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5

談到《教育學》,我似乎一點都不陌生,上師專時作為一門課程來學,參加工作後又培訓過一次,升本科時還培訓了一次。次數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認為並沒有能真正把教育學的理論運用在實踐當中,參加工作十年了,面對一個個教育難題,自己還是無所適從。

為了讓自己對教育這門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為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這本《教育學》,細細地品讀,希望它能給自己以新的啟示。翻開這本顯得有點陳舊的書,又看到那個問題,“教育學是什麼?”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為什麼要進行這樣一種社會活動?原來人類要生存和發展,社會要延續和進步,就必須將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逐漸完善起來,並把更成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

教育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與社會共同存在、共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範疇。看到這裡,我心頭湧起一種強烈地自豪感。因為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為一名教師,自己感覺是無尚的光榮。面對這樣一個神聖的職業,自己真的應該投入整個身心去認真地工作,不僅僅是投入精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想想平時的自己,也曾為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為在新課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講課而彷徨,甚至有時會產生一種逃避的心理,現在覺得真不應該,自己今後要打起精神,帶著神聖的責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著往下讀,這本書又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學生素質及培養、課程、教學以及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使自己對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又得到了一次回顧,在讀的過程中,自己也產生了一些對教育這門科學的新認識:一、教師要解放學生,解放自己。書中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一絲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開啟過一處美不勝收的精神世界之門,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其激動不已的讀物,從來沒有執著地思考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令自己樂此不疲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

那麼,他(她)就肯定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話語告訴我們,原來良好的教育講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縛,不是鉗制,它需要釋懷,需要解放。這就意味著,教育是探索,是啟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可是現在教學的現狀是,學校似乎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引學生去感知這個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點放在對成績的要求上,不僅要排名次,而且對優A率及達優率也要排出來。老師們為了讓學生出成績,不停地加班加點,佈置的作業也很多。學業生每天疲於應付,缺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的知識,學生的思想和身心難得自由,天長日久,學生整天到晚都處在心事重重、焦慮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許,他們小小年紀,但已經開始有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學生淹沒在題海戰術裡,不要再讓學生寫作業寫到很晚。我們不妨給學生一個美好而輕鬆的童年,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並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祕,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引導他們學會體驗愛,這樣,學生會很快樂,而我們自己也會工作得很快樂。

二、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以往的“教師中心論”,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關係的緊張,而“學生中心論”又削弱了教師的職責,對學生成長同樣不利。其實,在現代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主體間性”。這種關係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評判。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具有寬容、溫厚之心。努力減少一些苛責、失望和冷漠,增加幾分理解、信心和親切。努力從學生哪怕是極細微的閃光點上,分享滿足、愉悅和歡樂的情緒,能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時間、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的教師才會獲得學生的尊重,教學工作才會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進行。

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在假期中重讀《教育學》,給我以新的啟示,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讀書中進步,讓我們繼續讀書吧!

關於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範文 篇6

一提到《教育學》,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但是能夠把《教育學》中的教育理論領會到心,並運用到工作實踐中的也許不是很多。就拿我來說吧,《教育學》我已學了三遍。在師範學,在讀專科時學,讀本科時又學,可真正能夠深入我心的東西卻很少。而這次我選擇讀書套餐,學校裡要求我們讀這本書,這是我第四次學習《教育學》,也是學的最認真的一次。因為本次學習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我也想學習更多的教育理論,為自己充電,以便在今後能夠更好的指導工作。

其中,讀了第十五章《教師》中的第二節“教師的素養及培養”給我很大的啟示:教師要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熱愛優秀的學生,對教師來說很普遍,而愛差生和後進生,卻不易。然而,十個手指不一樣齊,學生也一樣,不可能個個優秀。就拿我班來說,有名差生是有多動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強。我曾經想過是否要放棄他。但國小階段如果對他放任自流,讓他形成了壞習慣,這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對這位學生想靠壓服,顯然行不通。於是,我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誠的愛來感染他。他沒作業本,我送他一本;他不會做作業,我就留他下來教他;他經常忘記做作業,我就叫同桌每天監督他記作業;他上課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他調到第一個位置,方便提醒他認真聽課……。在這學生身上,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漸漸的我們關係融洽了,下課經常找我聊天,有時還告訴我他的發現。

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為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為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為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我們當教師的,應該時刻想著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平日裡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孩子心裡就會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

正如蘇聯教育家捷爾斯基所言:“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