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6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38W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

句型是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和意義從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語言的一般表現形式。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設計教學活動,有利於句型教學目標的高度達成,應當把握以下四個基本途徑。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通用16篇)

一、創設真實情景,加強意義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加強對句型的感知與理解。例如,為了教學生“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師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懸掛了一個氣球,邀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觸控氣球的競賽,併發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氣球;女生則沒有觸控到氣球。這時,教師很自然地指著男生問其他學生:Does he iump high?學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著女生問:Does she jump high?教師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這樣。學生就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該句型的意義。

二、設計舊知鋪墊。巧妙呈現新知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通過提示新、舊句型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句型的意義。例如,在教學《牛津國小英語2B》(譯林版,下同)第三單元“What can you see?”時,有一位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已經學過的“Can you…?”會話,然後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停車場的夜景圖。隨著一束模擬探照燈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車輛,教師逐個說:A car.I can see a car.A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後,將光束聚焦在一輛小汽車上,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引導學生答:Ican see a car.這種從舊知引人人手,通過鋪墊性操練,引導學生自然地感知並理解新句型,學生會學得輕鬆、活潑。

三、強調意義聯絡。實現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聯絡”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國小英語句型教學應培養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來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牛津國小英語》教材的編寫採用迴圈式編排方式。以時間表達的句型為例,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後三次在相關單元安排了時間表達的不同句型,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擴充套件、綜合復現”的原則。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七單元“A busy day時安排了4個教學步驟:1 教師出示教具鍾。T:What’s the time?(舊知)S1:It’s three o’clock,(舊知)2 教師將時間撥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舊知)3 學習新句型後,教師讓學生向教師提問。S3:What time is it?(剛學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師出示新舊句型,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這種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幫助學生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教學,從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又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新知。

四、提倡協作交流。體現真實交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協作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實交流的活動又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徵。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五單元時,在句型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了“認識新朋友”的任務。教師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利用所學的新句型“Does he?”來了解Tom的情況,並把問題記錄下來,派代表向老師提問,以獲取Tom的相關資訊。交流時,學生紛紛發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在這個存在資訊差的交際任務中,學生相互協作,通過交流建構起了有關Tom的資訊資料,既熟練鞏固了所學句型,又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增添了學習信心和興趣。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目標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任何課程都有一個基本目標。那麼國小英語教育的基本目標是什麼?《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此作了一個明確的回答,這就是“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這裡,“學生的發展”的內涵是豐富的,但是決不能被泛化而失去其最基本的學科特徵。它應當主要地是指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在一個以英語作為外語教育的國度裡,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的主要途徑還是靠課堂。這就給我們的國小英語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即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對於這個問題,許多國小英語教師一直在實踐中艱苦探索,努力在實踐中做出了一些改進,也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從總體來看,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解決。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教學研究只是試圖不斷調整我們那些不恰當的教學行為,而並沒有真正觸及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靈魂,即沒有真正解決制約英語教育發展的理論與理念的問題。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程序中,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猶如一縷春風,向我們撲面而來。源於西方哲學思想又被認知心理學所廣泛應用的建構主義,其基本原理一經應用於課堂教學。就產生了奇蹟般的效果,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也因此應運而生。

與西方以往外語教學法各種流派不同的是,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不僅突出強調了“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發展”的思想——這與我們的新課程改革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更重要的是,它是有其堅實的哲學基礎的。

辯證唯物論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絡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任何學科知識都是具有聯絡性的,真正的語言能力是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孤立的、機械的、僵死的應答操練。離開具體情境的語句是沒有任何確定性意義的,

辨證唯物論認為,物質世界的發展總是有條件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語言知識的建構不僅需要激發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儲備和經驗積累,而且需要創設、呈現新的語言現象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中去體悟新的語言現象及其語義和用法。

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運動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從低階向高階不斷髮展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的建構和發展過程是必須循序漸進的。

辯證唯物論認為,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需要發揮主觀能動作用的;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則認為,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過程是需要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去主動探究和親歷體驗的,而不能是被動接受的。

世界上沒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對於促進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也不可能是萬能的。然而,在我們研究了《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所倡導的六大理念時,競發現這六大理念無不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相關聯!這決不是一個巧合!如此說來,在我們苦思冥想如何通過改善課堂教學來促進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這個問題時,我們是否應該從建構主義教學思想中得到一些啟示呢?

課外活動是教學的一種輔助組織形式,是課堂教學的整合和深入。因此,有效的佈置這類作業,有助於教學質量的提高。根據課外活動及英語學科的特點,佈置此類作業有以下幾種形式。

(1) 英語歌曲

唱歌能陶冶人的情操,優美的旋律能帶給人歡樂,絕大數學生喜歡唱歌。經典的英文老歌“Edelweiss”,家喻戶曉的影視名曲“My heart will go on”無不令人陶醉,而最受學生歡迎的要數流行歌曲了,S.H.E, F4一首首好聽的英語歌曲,使他們感覺新鮮、刺激。因此,學生常常使積極主動地去聽去學,自己自覺地練。所以佈置這樣的作業時要允許學生自由選擇,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英文歌曲,他們便經常唱,反覆唱。這樣,他們能在體驗音樂美感的同時,不自覺地複習或學習一些單詞、句型,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記憶能力和英語學習的興趣。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們可舉辦英文歌曲演唱會,讓學生登臺演出,體驗成功的喜悅,參與的樂趣。

(2) 英語競賽

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不同學生的長處組織各種競賽,這又是課外活動型作業的一種形式。組織此項活動可以以年級為單位,形式有英語書法比賽、聽力比賽、演講比賽、猜詞比賽、智力問答、腦筋急轉彎等等。因此此類作業形式生動有趣,學生會以極大的熱情積極準備,教師應組織評為認真評定,評出集體獎和個人獎,對學生的成績予以表彰。此項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個性,展現他們的才華。

(3) 英語角

為了給學生創造英語語言環境,我們還可以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即每週參加英語角活動。在學校文化氛圍較濃厚的走廊花架處設立“英語角”的活動場所,在其入口的醒目位置豎立“Welcome To Our English Conner”等標牌。這樣的佈置立刻使學生感受到一種說英語的氛圍,給學生創立了一個模擬的口語交際與應用環境。有時侯還可以根據需要和條件邀請外籍教師來校參觀與英語角的活動。學生可以在英語角大聲背誦課文中的小詩、繞口令、兒歌;或根據老師確定的主題小組交談或是進行辯論賽。還可用英語與老師和同學自由地交流思想,交流學習。英語角的活動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英語知識和技能,口語交際能力大大提高了。這種語言環境的營造可使學生體會到學英語有趣,學英語有用,英語容易學。

(4) 聽英語廣播,看櫻花雨電視節目

課本的知識再多也是有限的,而我們的周圍英語無處不在,電視裡有豐富多彩的英語節目,CCTV Channel 5的球賽轉播,CCTV Channel 6 週二的原聲影院,引人入勝的Discovery, 與中學生同步的Outlook, 還有收音機裡的英語新聞,只要我們稍加布置和引導,這些英語就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因為學生感興趣,所以這是一類不用監督也一定會出色完成的作業形式。

(5) 英語表演

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還可以佈置英語表演型作業。可讓學生自編、自演,也可以讓學生把一些經典的課本劇搬上舞臺,如學生們熟悉的童話劇《灰姑娘》《白雪公主》,還有著名作家的文學作品,《項鍊》《麥琪的禮物》等。學生在這項活動中自己設計臺詞、表演、動作、服裝、道具、舞臺背景、燈光等,使他們各方面的才華得到充分的展示。

總之,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型作業,貼近自然、貼近生活、貼近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英語課堂教學密切有關,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培養了他們的自主性和創新意識,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近年來,為推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中學英語語篇教學越來越受到英語教學專家和一線教師的關注。如何將建構主義教學思想應用於中學英語語篇教學?我做了如下思考與嘗試。

一、What?——在語篇教學中我們應該建構什麼?

在當前的語篇教學中,我們往往把注意力過多放在新單詞、新句式的教授上,一節課常常顧此失彼。教學目標不能達成。我在進行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比較關注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引導。譬如,在引入一篇對話或短文時,教學生抓住全文的關鍵資訊:如果採用聽的方式,我會教給學生速記的方法;如果採用閱讀的形式,我會關注學生掃讀的技巧。在引導學生學習一篇文章的過程中,我會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去猜測某些新單詞的意義。而在對一篇對話或短文進行歸納總結的時候,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作為提示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我認為,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我們為學生解決的,應該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養成,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會讓孩子們獲益終生。

二、Where?——我們的語篇教學應該建構在哪裡?

在語篇教學過程中,我常採用這樣三個環節:1 導——設定話題,著力於啟用與本語篇相關的背景知識,為學生提供建構的基礎與可能,同時進行新單詞新句式的適當鋪墊(鋪墊那些會對語篇學習形成較大障礙的內容);2 聽/讀——根據技能訓練的不同要求,以聽或讀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能夠獨立接觸語篇的機會,讓學生對語篇獲得一個整體的、自己的感知。在此基礎上,對文字進行進一步的處理,引導學生藉助對文字的聽或讀獲得資訊、整理資訊、轉述資訊,同時不斷驗證老師提供的學習策略或學習方法,使之逐步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經驗;3 練——設定任務型的語言活動,以交流互動、有效合作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語言建構的情境和機會,促進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養成。

三、Who?——在語篇教學中應該建構的是誰?

在語篇教學的推進過程中。需要建構的,不僅僅是學生,更需要教師的主動建構。

首先,教師新的角色意識的轉換。在語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應該是教會學生語篇的人,更應該是引導學生經歷語篇學習過程的組織者、促進者。只有教師完成這種角色的轉換,才能在語篇教學中思考:在學習該語篇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什麼?還需要通過學習獲得什麼?在此過程中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學生還需要哪些資源?他們有多少自主學習的空間?等等。經歷了這樣的思考,我們的語篇教學才會真正注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這種解讀和理解才能使得我們對教材的使用成為建立在每一個不同教師原有教學經驗之上的內化和建構,才能真正用出“精彩”。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2

如英語中的時態,是門生難以駕御的,我在教時態時,接納直觀講授法講授,如以“關燈”為例,邊說邊做,獲得較好效果。我一邊去關燈,一邊說:

i'm going to shut the light.

i told you that i had shut the light.

i told you that i had shut the light.

i'm shutting the light.i have shut the light.

when i was shutting the light you watched me carefully.

i said would go to shut the now i shut the light.

我演出後,叫門生演出,用門、窗等直觀教具融舉動和言語為一體,如許很多門生經過直觀講授對時態不再生疏。經過景象、直觀講授,造就門生的頭腦想象本領,使他們能觸景生情,信口開河,既活潑了講堂氛圍又輕鬆、高興地學到了知識,使他們覺得到學習不是一種包袱。

學會在上下文語境中學習並影象詞彙鏈或意群是造就綜合言語運用本領的條件條件。

有很多門生固然擁有少量的英語詞彙,但或多或少都存在流通表達的題目,究其起因在很大水平上是由於其影象的詞彙鏈和意群數目不敷,並且詞的搭配本領不強。比方,在筆者到場的一次西席培訓中,外籍西席讓擔當培訓的中國西席憑據單詞bus說出任何能遐想到的工具,於是西席們說出了conductor, seat,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ticket, driver, ,bus station, gas等。但是外籍西席卻在黑板上寫出了: a crowded bus, catch a bus, a bus at the bus station和“The newly-made bus at the bus station is very beautiful.”可見,中外西席對詞彙的明白完全差別。我們西席對詞彙的明白多數停頓在伶仃的單詞上,以是一提到某個詞,各人想到的都是與這個詞有關的意義伶仃的單詞。而外籍西席則將詞彙界說在表達完備意義的詞彙鏈上。以上例項彷佛可以表明為什麼很多門生記著了幾千個單詞,而在現實外交中卻默不作聲。為此,我們能否應重新思量一下在外語講授中,真相應以獨立的詞為單元,照舊應以詞彙鏈,意群或詞語搭配為單元?在講堂講授中,我們應按傳統要領讓門生存眷和影象伶仃的單詞,照舊應引導其學會在語境中學習和影象詞彙鏈或意群呢?西席能否應對門生舉行有關詞彙鏈或意群方面的學習計謀的訓練?這些題目值得外語講授實際事情者和外語西席尋思。英語教師讀書心得

在造就中筆者記得外籍西席寫了如許一個句子:“I am sorry to keep you waiting.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3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 “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師生關係主導在教師,據有關調查表明,教師的行為和態度是決定師生關係親疏的決定因素,70%以上的受訪問者認為影響師生關係的主導因素在於教師,66%的學生認為自己和班主任的關係還可以,24%的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比較融洽,因為老師和藹可親,或是因為自己學習好老師喜歡。只有少量學生認為和老師關係不太好,原因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不好或不守紀律。過去那種認為師生關係情同父子母女的傳統認知受到了挑戰。而且,師生關係和學生接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聯絡。隨著學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們與班主任的關係出現趨於平淡的趨勢,也就是說年級越小、學歷較低的學生與班主任的關係越好。而學歷較高的大學生,他們生活學習獨立性更強,與教師的接觸機會較少,彼此可能缺乏互相瞭解的機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認為自己與班主任的關係一般。

師愛最為公眾期待

師應該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主動經常與學生溝通交流,願意與學生成為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遇事冷靜,不隨便發怒,不以威壓人,處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見,對自己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樹立較高的威信。

師要重視教育法規的學習,具有依法執教意識,以及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辨識力,要尊重學生,不得變相體罰。

師應重視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視教師職業的特質修養和個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標。如教師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備”、“嚴格負責”,又要“幽默風趣”、“熱情活潑”;對教師素質,要注意培養學生喜歡的“幽默”、“熱情”、“機智”等特質;對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舉止優雅”、“談吐高雅”等較高素質修養層次的追求。

教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有關規定,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師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感。一名稱職的教師要以對歷史、對社會、對家長、對學生高度負責的精神,努力做好教書育人過程中每個環節的工作。熱愛學生的老師最受歡迎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師的關愛。 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師生關係的潤滑劑

影響師生關係的重要原因其實是師生之間缺乏正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實教師都是本著教書育人的態度來要求學生的,他們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子女來看待,基於恨鐵不成鋼的想法,教師希望每一位學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質,達到他們所期望的目標。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是為每一個學生著想,教師本身並不能得到任何的回報。學生應該正確地理解教師的行為,不要產生厭學和反感教師的情緒。絕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師的,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對教師不是很尊重。不尊重教師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比如學生見了教師不說話,上課時間吃東西,不服從教師的管教等,這些行為應當堅決的制止。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理解和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教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對學生的批評,恰當的,就是一種激勵;不恰當的,就會成為一種傷害,甚至還會導致逆反心理產生。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批評時挖苦、損傷學生,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日常生活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把握批評的“度”,變“忠言逆耳”為“忠言悅耳”。

加了多次的教研活動,給我最大的感觸是無論是哪個年級的學生,都希望自己能碰到好的老師。作為學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師。作為教師,也都願意與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當然也願意接近有道德的學生。所以,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同學都願意接近的學生,或者要做一個讓教師和學生都願意接近的教師,你本身就應當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教師要經常自省:

我認為教師這項工作,體現師德的意識是很強的。為人師,不僅要對學生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對科學負責。如果馬馬虎虎教學,也可以應付過去,這只是敷衍塞責履行教學工作。如果我們養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後,自檢一下自己是否盡職盡責。反省自己可以激勵自己,這是積極進取的表現。一個人,貴在自知之明,這需要有自省作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長在哪裡,缺在何處,一個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驕傲自滿,時間一長,就會脫離群眾,就會退步,就會降低自己威信。當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4

最近我翻閱了章兼中教授所著的《國小英語教育學》一書,其實這本書是非常有價值的,特別是對於從事國小英語教學的教師更有指導意義。章兼中教授長期從事外語教育和中國小外語教材編寫和教學實驗工作,歷任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外語教學法研究室主任、國家中國小英語教材評審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和華東地區外語教學法研究會理事長。他的著作有很多,《國小英語教育學》就是其中一部。

這本書旨在研究國小英語教育現象及其規律性,它從課程論、學習論、教學論、情景論、評價理論和科研理論六大方面進行了深層的闡述。雖然看的過程對我來說有些吃力,因為它不象小說一樣有很強的故事性,但是閱讀這本書使我瞭解了國小英語的教學原則和外語教學的各種流派。它可以使我的教學理念更加清晰,可以為我日常的英語教學找到切實的理論依據。外語教學法有眾多流派,但各個流派都有其優點及缺陷,如何優化各流派的主要共同規律,本著作也有具體的說明。

如:在英語教學中較常用的“全身反應法”即“TPR”活動,其優點是通過身體動作和其他直觀手段語言情景,有利於語言教學,在大量理解性聽的輸入基礎上培養說的表達能力,強調情意因素,降低了學生學習的壓力,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其缺點是忽視了“對話”這一交際活動的重要功能,不利於交際能力的培養。因此,本著作明確指出:既要紮實掌握語言知識,更要培養交際的能力;在處理外語與母語之間的關係時,強調外語教學,適當利用母語;強調在情景中傳授和綜合運用語言知識;從強調教師的教,逐步變為強調學生的學。“英語教與學”這一章節中詳細地羅列出了九項教育原則,如:興趣性原則、交際性原則、情景性原則、多樣式變化原則、理解性模仿原則等。

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也嘗試過運用上述幾個原則。其中“興趣性原則”尤為重要,教育心理學表明:當教學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時,就可以使在學習中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較牢固的知識與技能,並使他們覺得學習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的負擔,表現出喜悅或求知慾望,加強對知識的探索力量,激起克服困難的意志。情景性原則也是我在教學中用得比較多的一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景這樣就能使抽象的語言具體化,情境化和形象化。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操練英語知識,能促進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的英語和運用英語的能力。上述的這些教學原則是通過長期以來對國小英語的總結、概括而制定的英語教學實踐的基本原理,對國小英語教育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通過認真仔細地閱讀《國小英語教育學》這本書,在今後的英語教學中我將運用領會到的精神和涵義指導我的教學,同時結合國小生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知識水平等有選擇地、有機地運用這些教育原則和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英語教學水平。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5

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後的愉快。這是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要使國小生能夠在 40 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

首先,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應有計劃地向學生傳授課堂用語和日常用語,如:”Who’s on duty today?”“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s. And you?”。建立如 Daily talk 或 2 至 4 人一組的“Pair work/Group work.”的 Make dialogues 等制度,來加強英語課的語言氛圍。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利用實物、圖片、幻燈、簡筆畫、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創設情景。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模擬,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教學內容。 再次,通過遊戲活動來表現情景。因為遊戲是國小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國小生都喜歡課堂教學遊戲,遊戲會令他們動起來給學習帶來快樂,是機械的句型操練起來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味。遊戲活動能使抽象語言內容變成一種具體、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競爭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三. 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某些技巧來組織英語課堂教學。

在英語單詞或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人物名字作主語進行造句或創設情境,以加強學生對所學單詞或課文的理解。如姓名舉例法:如在上課時發現有的同學走神、做小動作、低頭或看其它書籍等,教師可以抓住時機,運用這位學生的名字作為主語造句或創設情境。這樣既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增加英語教學的真實性,又可以起到提醒學生的作用,真可謂妙趣橫生、一箭雙鵰。

四. 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隨著教學觀念的更新,英語教學方法也要有所改變,這就要求進一步優化教學方法的組合。課堂上教師採用什麼教學方法,學生就往往採用相應的學習方法,它直接影響著的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努力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圍繞學生能力素質的發展進行教學。可採用”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學習態度”來作為確定學習狀態的特徵變數,從而為促進學習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服務。由於教學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根據知識技能、順序、結構和學生的初始能力的特點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來使用,在此基礎上,按照知識技能的相對完整性,可將教學知識技能發展序列分成幾個教學環節。一般來說,除了第一節課以外,每一課教師所要進行教學的內容不外乎三個部分:

①複習已教過的語言材料;②教學新的語言專案如詞彙、語音、語法和句型等;③進行各種形式的聽、說、讀、寫訓練活動。為此,一般採用”五步教學法”;即:複習、介紹、操練、練習、鞏固。在每一個步驟當中,教師的作用都有所不同,如採用口、筆頭練習、測試、聽寫、提問等複習方式;利用實物、圖片、藉助動作、猜謎、接龍式提問、簡筆畫等介紹新的語言專案;通過分排或分行、兩人、小組等進行操練;通過做遊戲、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運用語言能力;充分利用和”複習要點”,練習冊中的練習,口、筆頭練習等加強學習運用的能力,以加深印象,鞏固記憶。教師要在教學中自始至終觀察全班學生的反應,要隨時根據情況變換自己的角色,保證所教的內容大家都能接受,達到完成課堂的整體教學任務。

綜上所述,國小英語教學,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練,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樂而好學”。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6

新的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新教材的使用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的思考,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方法應與時俱進。那麼如何更好地開展英語備課組活動呢?我想這是我們組裡每個人都要好好思考的一個課題。經過大家的交流、討論,我們初步達成以下幾點共識:

一、教學觀念的改變:

重視教育的兩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 突出英語教學“實踐第一”的觀點,教學中注意教學策略和學習滲透策略的滲透,注意學生情感態度和動機的培養,促進心智、文化意識的發展,注重教學的反思。根據認知規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規範和學習習慣

二、教師要精心備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批改作業要認真,還要勤快。分專題集體備課。在每週的集體備課之前,主講的老師先要做一些準備工作,在每次集體備課的前幾天拿出下一次的教學計劃和實施方案;材料齊全後發給每位老師,所有成員閱讀、思考,提出個人的意見和修改方案,利用備課組集體備課時間進行討論、修改,最後定稿。在集體備課中,每個人要把自己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說出來,把自己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提出來,大家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另外教師在集體備課時要樹立以下幾個意識:1、合作意識:合作是進行集體備課的前提條件。集體備課時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圍。對每一階段的工作,備課組教師都要有明確的分工。備課組長指定專人負責,準備閱讀、改錯和書面表達等練習材料。

2、整體意識:集體備課時教師要有整體意識。例如,第一次集體備課時要縱覽全域性,制定整個學期或整個學年的教學計劃;同時,還要注意教材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絡。集體備課活動有可能會因為意外的事情受到影響而暫停,備課組長一定另找時間及時補上,以保證備課內容的系統性和連續性。3、超前意識:教師超前集體備課,不僅能增強教學的目的性和針對性,而且有利於將問題消滅於萌芽狀態。在制定好整體教學計劃後,集體備課時最好能提前準備一、兩個單元的課。指導學生掌握英語學習的方法,並讓學生了解本學年段英語學習的常規要求。例如,作業格式、課外閱讀量、寫英語周作文的篇數以及聽力的要求等。集體備課是一項極其細緻且複雜的創造性活動,它是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提高英語教師群體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抓好英語集體備課組建設意義重大,每個學校都應持之以恆地做好這項工作。

三、每週的備課組活動內容可以是:分析試卷、大學聯考題,或理論材料(論文)閱讀、分析,或交流自己平時閱讀過的比較好的教學資料。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內容也越來越開放,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博覽課外書籍,廣泛吸收養分,補充最新知識,是教師增加和更新知識積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徑。教師博學多才,學生耳濡目染,也為學生刻苦攻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平時廣泛收集資料。教研寫作需要教師有厚重的文化積澱,因而應注意平時資料的收集。報刊、雜誌、電視等都是很好的資料來源。

四、組織老師多聽名教師的課、或講座,或交流。名師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學識廣博的學科帶頭人,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名師的方法指點對我們來講會有很大的幫助。

五、寫教後反思,或教學筆記,記錄教學中成功或不足之處,或學生的認知情況。通過對教學行為的反思來提高教學能力是教師成長的重要途徑。眾多在教學上獲得成功的教師都十分重視寫教學後記。有位學者指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的發展。堅持寫好教學後記,也有利於積累教學經驗和教研素材,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證。創新的思維、創新的作為常常源於反思之中。 總之,我們要有效開展校本研究,就要使教研活動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服務。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7

激發國小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是創造一個優秀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只要教師有意識地去挖掘都可成為激發學生上英語課的興趣點,然後再從這些興趣點切入,以點帶面優化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就能大面積提高國小英語教學質量。通過假期的讀書學習,我受益匪淺,以下是我的點滴讀書心得。

一、利用歌曲,挖掘興趣

唱歌能使學生感到鬆弛、愉快、滿足,產生興奮情緒。因此,教唱英語歌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針對一些重點、難點,用所學句型、詞彙創造性地編成歌曲的形式,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荷,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例如,在新句型鞏固階段,用學生熟悉的歌譜讓學生自問自答How are you? How are you? Fine,fine, thank you。

二、精心設計,尋找興趣

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很注意課堂紀律,課堂上學生們靜靜地坐在那兒聽老師講,然後跟老師讀,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好動、好玩、好勝的特點和思維發展規律,採用多種活動形式,如做遊戲、講故事、繞口令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比賽、傳悄悄話、猜一猜、拍拍手等都是十分受歡迎的,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的遊戲。

三、小組活動,培養興趣

興趣和成功往往緊密結合。經常性的成功體驗,可使人的需要不斷地滿足,心情舒暢愉快而求索不止,這對英語教學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創設輕鬆、和諧、教學相長的教學情境。如讓學困生在小組中做一些簡單的對話,讓相對較好的學生來組織小組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跳跳摘果子。

四、利用媒體,增強興趣

國小生年齡較小,作為英語教師,要經常利用圖片、實物、錄音機、投影儀等多種輔助工具,利用情景和設定情景進行教學。這樣就能使英語課堂形象化、趣味化和交際化,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接受知識。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8

在新課程改革實驗不斷推進的今天, 我認為做一箇中學英語教師決不能沒有激情, 不富有激情的人就不能稱其為一個上乘的英語教師。那麼, 如何使自己成為充滿激情的老師呢 如何創設一個積極互動開放的教學情境, 使英語教學事半功倍呢

一、做一個充滿激情的英語教師, 首先要熱愛生活、熱愛英語、熱愛學生, 在自己的心中時常蓄積著猶如岩漿般的滾燙的情, 讓每一個學生心底裡沉澱的情發酵、釋放。在平時的交流中, 老師要讓學生感覺到我們同他們的關係十分重要。老師也許是喜歡學生的, 但可能所作所為卻恰恰相反, 如推遲上下課, 不重視學生的時間; 提供的材料不是太簡單就是太難, 不能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 不提供相互交往或討論的機會, 無視學生的想法; 不考慮學生的安排、問題或擔憂, 表現出對學生漠不關心; 不按時上班或抽空去看學生, 不尊重學生的需求, 尤其是他們課外的個人需求; 無節制的幽默或使用嘲諷的語句等。看不起學生或是使他們難為情可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痛苦, 摧毀自信, 醞釀敵視。當然我們熱愛學生, 就要在我們的行為中清清楚楚地表露出來; 熱愛學生包括對他們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的欣賞。這密切關係到我們瞭解學生如何學和他們需要什麼幫助, 以便去鼓勵這種學習, 也包括我們將其當作學習者直接或間接的鼓勵。在課堂上就反映在我們自發的行為和對班上成員持續不斷的敏感程度之中。

二、要有幽默感。《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 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並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 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關注學生的情感, 努力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戲劇大師莎士比亞也曾說:“幽默是風趣和智慧的展現。”“幽默”一詞是英文humor的譯音, 它是一種個人獨特的氣質,它是一種高超的藝術, 有聲的或者是無聲的。也有人說, 幽默既是一種語言藝術, 又是一種行為特徵。從心理學上講, 人們大都喜歡幽默的故事, 欣賞富有幽默感的人。因此, 一位英語教師有一份幽默, 在英語教學中恰當運用幽默, 能激發學生的情感, 引起他們的喜悅和歡樂, 他們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感, 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 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樣教師的教學就有了個性魅力和智慧的光彩, 就能把一些抽象的、複雜的教學內容, 以一種生動而饒有興味的形式表現出來, 強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降低教學難度, 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營造“激趣→創景→啟發→探求→交際”的教學互動過程。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 只重視英語知識的機械輸入和積累, 而忽視學生學習英語過程的啟發, 特別是英語語言的實踐活動等過程, 造成學生被動學習, 課堂氣氛缺乏活力和生機,師生之間缺少情感交流,無有效互動。而新課改理論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則要求: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 不僅要有效靈活地傳授知識和技能, 同時, 還要啟用課堂氣氛, 調節學生學習興趣, 師生之間要進行情感交流, 教學互動。

四、教學要有智慧, 把握好英語課堂教學抒發激情的最佳時機, 使英語課堂教學波瀾迭起, 收穫多多。高超的教育教學技巧, 駕輕就熟, 不落窠臼, 讓英語課堂教學永遠保持一種清新的感覺, 讓學生絲毫覺察不到教師人為的痕跡。我們必須深信自己的知識。英語教學並非單純機械的單詞和語法知識積累, 句型的操練和課文的講解, 而是開啟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智慧天窗。在組織教學中,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慾望, 釋放出內心的激情, 讓他們獨立地、創造性地發現問題, 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 主動積極地參與英語課堂教學, 輕鬆愉快地學習。而這一切是否能夠順利做到, 和老師運用自身的熱情來調動學生是有很大關係的。當然, 只有激情也不行, 還要有寬容、嚴謹、沉穩等素質,總而言之, 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 寬容中有嚴謹, 嚴謹中有幽默, 幽默中有沉穩, 沉穩中有激情。激情是火, 可以點燃學生的求知慾望; 激情是露, 可以滋潤學生乾渴的心田; 激情如風, 可以吹皺學生平靜的心湖; 激情如雷, 可以震醒學生懵懂的迷夢。讓我們激情飛揚、締造輝煌! 當我們走進英語課堂, 我們的生命將充滿激情; 當學生走出英語課堂, 他們的人生將更加輝煌!!!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9

句型是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和意義從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語言的一般表現形式。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設計教學活動,有利於句型教學目標的高度達成,應當把握以下四個基本途徑。

一、創設真實情景,加強意義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有利於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加強對句型的感知與理解。例如,為了教學生“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師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懸掛了一個氣球,邀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觸控氣球的競賽,併發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氣球;女生則沒有觸控到氣球。這時,教師很自然地指著男生問其他學生:does he iump high 學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著女生問:does she jump high 教師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這樣。學生就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該句型的意義。

二、設計舊知鋪墊。巧妙呈現新知

在國小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通過提示新、舊句型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句型的意義。例如,在教學《牛津國小英語2b》(譯林版,下同)第三單元“what can you see ”時,有一位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已經學過的“can you… ”會話,然後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停車場的夜景圖。隨著一束模擬探照燈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車輛,教師逐個說:a car.i can see a car.a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後,將光束聚焦在一輛小汽車上,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 引導學生答:ican see a car.這種從舊知引人人手,通過鋪墊性操練,引導學生自然地感知並理解新句型,學生會學得輕鬆、活潑。

三、強調意義聯絡。實現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資訊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衝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聯絡”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國小英語句型教學應培養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來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牛津國小英語》教材的編寫採用迴圈式編排方式。以時間表達的句型為例,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後三次在相關單元安排了時間表達的不同句型,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擴充套件、綜合復現”的原則。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七單元“a busy day時安排了4個教學步驟:1 教師出示教具鍾。t:what’s the time (舊知)s1:it’s three o’clock,(舊知)2 教師將時間撥到3:30。t:what time is it (新知)s2:it’s three thirty,(舊知)3 學習新句型後,教師讓學生向教師提問。s3:what time is it (剛學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師出示新舊句型,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這種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幫助學生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教學,從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又有利於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新知。

四、提倡協作交流。體現真實交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協作應該貫穿於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實交流的活動又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徵。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五單元時,在句型教學的最後環節設計了“認識新朋友”的任務。教師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利用所學的新句型“does he ”來了解tom的情況,並把問題記錄下來,派代表向老師提問,以獲取tom的相關資訊。交流時,學生紛紛發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 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 …在這個存在資訊差的交際任務中,學生相互協作,通過交流建構起了有關tom的資訊資料,既熟練鞏固了所學句型,又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增添了學習信心和興趣。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0

在《我的教學生涯》一書的扉頁上,詩人臧克家為斯霞題詩一首:“一個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靈永遠活潑像清泉。 一個熱情培育小苗的人,她會欣賞它生長風煙。一個忘我勞動的人,她的形象在別人的記憶中活鮮。一個用心溫暖別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 這是斯霞老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是她“童心母愛”的真實寫照。

斯霞老師從事教學72載,包括解放前20多年和建國後各個歷史時期,她所走過的是一條很不平坦的道路。在舊社會裡被人嘲笑、瞧不起,受盡貧苦的折磨,在新中國成立後又曾被打壓和評判,但即使是在這樣的逆境中她都不悔做一名國小老師。有人說過:“信念是人生征途中的一顆明珠,既能在陽光下熠熠發亮,也能在黑夜裡閃閃發光。”那麼,究竟是怎樣的信念在支撐著她的行為,又是什麼讓她身處逆境卻對教育事業義無反顧?在書中我找到了這樣的答案:“關於信念,斯霞自己也是說過的。‘當我在黨的教育下,逐步樹立了一切為著孩子的成長,一切為著祖國的未來這樣的信念時,我感到我是幸福的。……有了對所從事的工作執著的熱愛,再平凡的崗位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貢獻。’”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的:“信念只有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鍊。”斯霞老師正是如此,她沒有讓自己的信念成為“花瓶”,而是用她的實際行動豐富了她的信念,讓它看起來是有血有肉的。她用她的信念和行為詮釋了愛崗敬業的真正含義。

對於一名教師來說什麼是愛崗敬業呢,在《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第二條是這樣說明的“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教書育人,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它是一個標準更像是一個方向標。這讓我想起了一則故事:有人問三個砌磚的工人:“你們在做什麼呢?”第一個工人沒好氣地嘀咕:“你沒看見嗎,我正在砌牆啊。” 第二個工人有氣無力地說:“嗨,我正在做一項每小時9美元的工作呢。”第三個工人哼著小調,歡快地說:“你問我啊朋友,我不妨坦白告訴你,我正在建造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教堂!”這也許就是問題的癥結。有些人,不知道尊重自己的工作。他們把工作視作取得麵包、衣服、房子的一種討厭的“需要”,一種無可避免的苦役。而在一個人將他的工作視為苦役與痛苦時,他是決不能在工作上竭盡所能的。愛眼下的工作吧,選擇了做教師,就努力做一名像斯霞一樣的人民教師。也許不能像她一樣成功,但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不愧教師這個稱謂了。

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我們的工作,就是我們的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醜、可愛與可憎,全操縱於我們的手中。人們常說:教師是紅燭,犧牲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教師是人梯,讓別人踩著自己的肩頭攀登輝煌;老師是艄公,把一批批的學生送達理想的彼岸。這些都是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讚許,但同時也強調了教師的平凡。教師這個崗位是平凡的,一個人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同時也就選擇了平凡和奉獻,在芸芸眾生中,他平凡得像銀河裡的一顆星,大海里的一滴水。在他的一生中,也許不會幹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業,然而,只在真正做過教師的人,只有把自己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去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幸福。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1

《現代中學英語教師素養》這是一本集中學英語教師綜合教學技能指導的教材,課堂用語篇針對英語教師語言基本功要求,編寫了英語課堂常用語,如:課前準備,課中提問,教師指令、演示、評價語言等,指導教師準確並流利地運用英語組織教學。在附錄部分還為教師提供了幾百條與教學有關的校園用語。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裡,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裡話告訴我,向我訴說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說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

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應用期日趨縮短,知識創新日趨鮮明,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吸取新資訊、新知識、新理念,不斷充實自己,始終站在知識的前沿;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做到博學多才,與時俱進,學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對所教學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運用自如,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質。作為教師,不僅要學習專業知識,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學習與本學科相關的人文業務水平提高了,對教育教學工作才更加熱心,態度才更加積極向上。

通過閱讀,我深深感受到作為一名中學英 語教師,僅具備專業方面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中學英語教育的重點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英語的機會,打下較好的英語基礎,這包括了學習興趣的培養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的掌握。一名教師 能以教學原則和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的組織能力和實踐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對英語學習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有了興趣就有了一個自主學習英語的動機,中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一旦被激發,就會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對英語進行學習和探索,興趣也就越濃.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會更有意志力。教師不僅要有綜合的教學技能,還要有語言的示範能力。

教學技能是評價教師的核心技能,它是指教師如何教的技能,具體地說就是指教師對教學設計,課堂活動實踐,課堂教學組織和在課內外充分展示英語在交流中的工具性的能力。目前中學英語教材的內容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密切聯絡,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強的“情景會話”為主。

教學生唱他們喜歡的英語歌曲,會畫形象的簡筆畫,會製作美麗多樣的幻燈片,會以豐富的表情,協調的動作表達意義或有感情,會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能熟練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才能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在英語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英語教學的目的,又是英語教學手段。要對學生進行這幾方面的基本訓練,教師要有過硬的基本功:(1)教師的語音語調要標準,純正,流利;(2)有一定的口語能力,能用簡練、準確的語言組織課堂教學;(3)書設計合理,字跡工整規範。一箇中學英語教師應在教學工作中充滿生機和活力,富有創新意識和超前意識,對待教學實踐中所遇到問題應經常反思,並保持探索的習慣。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超越,要越過傳統和現實以及自我的障礙。教師如果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 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要求中學英語教師進行反思。上完一節課後,靜靜地坐在辦公桌前,從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學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自己的教學得失。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我們很多人不是也成天在嘲笑別人這也不行,那也不對麼?而當他自己去幹時,結果什麼也幹不了,傳統的思維已經成為一種定勢,讓他在自縛的中慢慢地消失。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2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雖然是由被翻譯成中文的,在此過程中難免變得晦澀難懂了許多,或許從某種角度而言較低了可讀性,但是仍然震撼心靈,畢竟是一本優秀的書籍。關於教與學,一直以來都是大家一直探索的問題,而在這裡,帕克.帕爾默比任何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使我受益匪淺。無論對於課堂教師和教育者還是其他崗位的人,這本書都代領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

這本書帶領我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精神之旅。人們出於情感的原因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他們深愛著自己的學生和課程。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卻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力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

在本書中,帕爾默帶領著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這本書建立在一個簡單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儘管表現形式不一,但是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這張網以及它所包含的種種聯絡超越了技巧和方法,存在於教師的內心中。教師的內心包含著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於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麼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教學勇氣》這本書就像陳年釀酒,是越讀越香醇。這也是一本具有開創性的書,能帶領教育者們,對教學生涯進行永無止境的探索。

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3

燒開一壺水,泡起一盅茶,捧起飄著墨香的《聽那成長的拔節聲》一書,細細品茗其中的韻味,似聽到了嫩芽衝土而來、竹筍節節攀高、花朵含苞待放、枝頭所果累累的成長聲音。

本書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正如四季的自然演變,經歷著起步、提升、成熟到逐漸完善的過程。書中以豐富的案例闡述了一個幼兒教師怎樣通過讀書、參與園本教研、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等途徑,逐漸走出職業發展的困惑,不斷掌握教學技巧,提高專業發展水平,成為骨幹型教師。

細細品讀《聽那成長的拔節聲》,書中讓我深受啟示的地方有很多,聯絡我園實際,其中有一個地方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在夏之篇中講到了“姐妹園”結對研討——牽手鄉鎮幼兒園。作者以講故事的形式,通過鮮活的案例,講述了鄉鎮園與城區園結對研討的活動情境。

智慧的園長構建了一個開放、溫暖、知性的學習環境,讓鄉鎮和城區的老師們能自由而輕鬆地交換彼此的情感和理念,特別是鄉鎮園的老師們,改變了以往的自卑和膽怯,在研討活動中表現得異常活躍。

一系列的教研活動,使兩園老師的集體智慧被煥發,思維碰撞出靈動的火花,這種民主、開放、和諧的園本教研方式正是我們所期望和今後要學習的。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學習這種“姐妹園”結對研討的方式,找機會與城區幼兒園牽手共同活動,讓每一位教師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自信中走過平凡崗位的每一天,讓集體智慧的火花閃現在每一次活動中。

在活動中喚醒大家沉默的教師意識,激發教師們重塑自我以及自主自覺發展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動力。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4

當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迴避的會產生許多感覺,有些感覺是短暫的,有些感覺可能就會長期沉澱固化在我們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感覺。作為一位教師需要學習的是什麼?人們當然會說,那一定是與教學有關的內容。我們不否定這個答案,但更深一層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和生活的應該是人們的“認知”,這是人的幸福之本,這個問題解決了,教師職業自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那麼如何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傳統的說教效果不佳,讀書、討論--創設一個情境話題、討論平臺可能是一個較好的路徑。基於此,倡導中心國小開展“教師成長自願讀書活動”,借鑑往常的經驗和教訓,這次,不要求全部參加,不佈置硬性的家庭作業,只是讀同樣的書,在一個平臺裡交流。讀書組有14位成員,讀本為中央電視臺首席心理專家、中國最出色的家庭治療師李子勳所著的《幸福從心開始》。學校制定了簡要的讀書計劃,14位教師分兩組,每兩週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共舉行六次。本次所選內容都是貼近生活,貼近自己,大家在討論時發言踴躍,氣氛活躍,可以說“讀書交流會”是一個快樂交流會。陸葉、易梅紅兩位組長時常拓展讀書內容,找來相關的資料,豐富大家對書本的知識學習。在交流中,大家思想的碰撞,讓我們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和自身的問題。如果概括之有以下幾點

一、書中的話題直擊生活中諸多的困惑或煩惱,具有普遍性。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就深深的吸引我們想讀下去。因為,其中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同事的問題、朋友的問題、親戚的問題、周圍人的問題,正愁無解呢。如:怎樣才能成為快樂主義者?人到中年如何減壓?我很敏感?怎樣說“不”?怎樣才能把女人看透?男友的網上情人?婆媳自然是天敵?婚外情感需求?斬斷依戀?……其中許多內容是涉及親密關係的,使人們想探求但又無法說出口的夫妻情感、親密、婚外情感等問題。心理學不做道德評判,只解決心理衝突的問題。一些壓抑在內心的感受被表達出來,一些隱祕在內心深處的意識被理解和領悟,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就會悄悄的發生改變。幸福也就由此開始。

二、讀書體會交流就是一個互動的平臺,是深化讀書效果不可或缺的環節。

怎樣讀書?是不是就是一個人靜靜的在讀,讀後就只有自知?當然這也算是一個模式。但大家一起讀書(先分散自己靜靜的讀),一起交流討論,互相陪伴更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就是團體的動力場。無論什麼性格的人,其實都需要交流,所謂愛靜不喜歡說話的人只不過是沒有匹配的交流平臺和物件,一旦遇到“知己”同樣會滔滔不絕,享受人際互動的快樂。讀書組裡一個人發言常備其他人插話,常常傳出爽朗的笑聲,輕鬆、熱烈的氣氛本身就是對內心世界的一份按摩。大家很享受這種感覺。

三、我們也學習、碰撞了書中一些鮮活的觀點。

心理世界存在與內心,和外部世界明顯不同。對同一個客觀存在的物體,經由人們描述就不一樣了,這是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別,外部世界是硬的,內心世界是軟的,不要以為你對現實的感受等同於別人的感受,差異是自然的。抹殺兩個世界的差異或不能很好的設立兩個世界的邊界,人們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之中。

個人對快樂的感受是:快樂或者說是樂快,人真正感覺強烈的快樂是較少的或瞬間即逝的,當你為實現一個目標孜孜以求時,實現目標的快樂就是那麼短暫。

快樂更多的強度是淡淡的,他來源於心中的動力源讓自己有奔頭;他來源於有一個明晰的目標,引導自己充實過好每一天;他來源於對事物的好奇心產生的探索行為;他來源於人的某種價值觀的實現。

徐玉老師的座右銘“能者安邦治國,無能者獨善其身”,按照這句話的意思,絕大多數人都是“無能者”,我們可以不追求事業成功,但可以獨善其身追求“生活成功”,“生活成功”對於我來說真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是啊,你可以沒有顯赫的官位,富足的金錢。但是,你只做一個普通人,“一簞食一瓢飲”享受天倫之樂,平平淡淡、順順利利、健健康康,這就是最大的成功。我們可以把工作納入到生活的範疇,我們不追求成為教育家,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因為這份工作是我們生存的前提,我們滿懷敬畏去對待它,去對待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教師,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福地”。

關於人際關係書中的心理學觀點是:不要對別人期望太多,也不要讓別人對你期望太多;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學會社交技巧;必要的示弱。

老師的拓展發言“夸人的最高境界是誇事情”“直話灣說,冷冰冰的話要加熱了說”也不失為人際關係的技巧之一。

老師發言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一種賢達之人的開闊境界,人們需要經歷磨難,風雨洗禮。這樣才可能到達“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高度。

XX老師的發言“夫妻之間需要的只是一個邊界,不要傷者自己,也不要太傷者對方”,這無疑是一個理性和智慧的態度。

四、對於敏感話題,大家變得坦然相對。

家庭的夫妻關係,相處模式(家務活分工),類似這樣的話題,從來不會在學校組織的這樣一個相對“嚴肅”的場合討論,但在這個讀書小組裡,大家就可以快樂的介紹自己家庭關於夫妻對待家庭事務的態度和狀況。只要彼此接受,和諧就是硬道理的。

關於兩性關係,婚外情感這樣敏感的話題,我們的老師也能在這樣一個場合討論,我覺得這是一種坦然和陽光。中國人壓抑太多的東西,離婚率的持續增高,婚前性行為,一夜情的屢見不鮮,婚外情的蔓延…這些現象說明了什麼?我們撇開道德評判,這些應該說是一種壓抑或人性的釋放。當然作為這個社會不會支援婚外情等一些有害於家庭穩定和社會穩定的事情,但我們要正視它的存在。封建社會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與現在的人性解放顯得格格不入。過去婦女的裹腳也是對人性的束縛。書中的觀點“你一輩子只可能在形式上愛一個人,但在內心的情感層面或精神層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個人”“情感專一是一種控制”

生命的存在是流動的,它會經歷許多階段,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問題,我們不會因為小時候光過屁股就覺得一輩子丟人。學會跟往事幹杯,過去的就過去了,活好目下是重要的。

本學期讀書活動就要結束了,我相信參與讀書的教師心理有所成長,學有所獲。至少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

我祝願大家的是:幸福從“心”開始,幸福從“新”開始 。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它講述了一位傳奇女子的一生。令許多人驚訝的是,正是這位傳奇女子,用她的一生塑造了她那不平凡的一生。相信這位女子大家多半曉得,她叫海倫·凱勒。海倫·凱勒於1880年6月27日出生在美國南部拉巴馬州一個叫做塔斯甘比亞的小城鎮裡。正當海倫一家人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時,一場大病奪走了她的視覺和聽力,在她的腦海、心裡永遠停留在19個月,她開始變得任性,不顧及她的親人。這時,安妮·沙莉文來了,她成為了海倫的老師,是她改變了海倫,讓她變得懂事了,她學會了拼寫。最終,海倫考上了中學、大學,成為了一位有名的作家,寫下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世界名著。雖然她一直處在在無聲無息的世界裡,但是她卻譜寫了一首輝煌的人生之歌。

對於失明,大多數人覺得是世界上的痛苦。可是,海倫卻並不在意,在整個黑暗又寂靜的世界裡,她靠著對理想的追求,和拿破化並列成為19世紀的世界名人。

我們要學習海倫·凱勒,學習她追求夢想的信念。“興我中華,強我中華”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中國已翻去了百年屈辱的歷史。我們的國力日益強大,人民安居樂業,生活蒸蒸日上,我們有強大的國防力量,我們上天入海……我們已經屹立在世界東方。但我們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些差距。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為縮小這個差距貢獻出自已的一份力量。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所以從現在起,我們要為夢想的實現而奮鬥。

英語教師讀書心得體會 篇16

暑假中,我認真拜讀了王曉春老師的著作《今天怎樣當教師》,雖然書中的100個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國小校園,然而卻關係到所有教育戰線上的教師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理解。今天,我們應該怎麼當教師?書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師德是不夠的,光激情燃燒是不行的,還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真正的專業水平。

要當好教師,要有科學的思維方式。在工作中,對待問題要多問“為什麼”,學會理性的思考進行分析。下面對書中的一則案例發表自己的感觸:下面對書中的一則關於教師的愛的案例發表自己的感觸:

案例中講的是一名老師幫助一個學習成績差且沒有興趣的孩子培養興趣,提高學習成績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師的耐性讓人佩服,他真的是傾注了自己的愛給學生。感動之餘不僅想到,如果有人問我:“你會喜歡每一個學生嗎?”在沒有看書之前,我會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愛每一個孩子是教師的職責。這不正是經常教導我們的思想嗎?要全身心的把愛無私的奉獻給每一個孩子們?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不正是教師的職業精神嗎?我們的教師行為是否與說的相一致?面對案例中的學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師那樣耐心呢?這時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績優秀同學那一字不差的作業時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績較差同學那滿是狼籍的作業時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說的愛每一個學生,真正做到一視同仁呢?細細品位王老師的點評,不禁讓我感觸頗深,她說:“要區分職業的愛和私人的愛”,書中說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主要是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因為任何一個人愛的付出,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博愛”不僅會把人累死,更把教師的職責範圍擴大。是啊,職業的愛是必須做到的,但私人的愛是無法強求的。教師就必須用教師的職業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孩子,在孩子有困難時,在孩子做錯事時,在孩子得到進步時,作為教師才能一視同仁的對待,教師的愛就是滲透在平時的點滴中,貫穿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簡單的幾句話讓我豁然開朗。

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這個極端的教育謊言像枷鎖一樣天天束縛著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責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懷疑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我真的就認為我就是那個不會教的教師,否則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學生不會學習呢。今天通過學習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種浪漫主義的宣傳鼓勵口號,而絕不是評價教師工作的客觀標準。

老師們,讓我們輕鬆上陣,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觀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樂地生活,快樂地工作,做一個享受教育的陽光教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