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教師國培心得體會範文

欄目: 教師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9.33K

摘要: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結合實際,就地取材,靈活機動,要因人而異、因生而異,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針對學生,因材施教。以下是2019教師國培心得體會全文,歡迎閱讀!

教師國培心得體會範文

本次培訓為期5天,從數學教材知識,教學方法,以及新課改後我們所希望培養出怎樣的人才進行了講座。每個授課的老師都用自身的學識和精心的準備為我們提供了非常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一些教學思路,真的如醍醐灌頂,對我日後的教學工作都有非常大的觸動。

記得有位老師說聽報告就知道這個人是學文還是學理的,因為學理的人非常有條理,報告也有一二三非常清楚明瞭,雖然是理科生,但很慚愧的是我本人並沒有這種覺悟,邏輯思維也並非那麼清晰,那就從這次心得開始做起,讓我也來分條陳述一下我的小小收穫吧。

一.數學知識方面

在這一週的學習中,我們觀看了一些視訊,做課老師來自全國各地,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說實在的,以前讓我評課,我所能說出來的話都是些非常膚淺的東西,什麼學生積不積極呀,注意力集不集中啊,課堂教學為什麼這麼設計,教師都具體問了哪些問題,為什麼要這麼問,對於一些突發狀況他們是如何化解的,很多東西我過去都沒有注意過。因為從事國小教學以來一直是數學語文都教的,很多時候覺得語文教學非常豐富,如何上好一節語文課,如何講解一些生字,我聽過好多方法,可數學課就好像非常平常,甚至去聽一些好課,根本不知道好在哪裡。甚至長久以來,我開始覺得是不是數學不如語文有趣,數學課比語文課無聊。聽了王麗君老師的講解,我開始注意數學課中的許多細節,原來數學課有這麼多的問題和步驟,原來我們並不是反覆做題去熟練算式的機械演算法,原來數學和生活如此有關聯。9日下午,我們聽了人教版教材編者對數學教材的解讀,還提出了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些小困惑,對問題能被老師解答,真的激動不已。我們觀察數學教材時,常會覺得教材太過簡單,而衍生出的問題卻是無窮的,總有我們沒見過的題型,為什麼這樣我們的孩子就不會了呢?為什麼好像掌握了知識,卻無法變通呢?聽了編者的編寫意圖,我開始明白是老師傳統的思想禁錮了自己,也禁錮了孩子。教材也有bug,而我們的孩子如此聰明,當他們提出質疑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始料不及。可如果我們理解了編者的意圖,也向孩子解釋了這個意圖是不是就不會有接下來更多的問題出現了呢?

再者就是教材中有很多看似非常雞肋的部分,例如學生明明能準備計算54+36,非要問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最後算什麼,例如學生明明可以精確計算去比較,我們非要他們估算,然後就比較不清楚了,這些困惑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了很多困擾,這就是傳統的思想,我們想穩妥,想對,想解出答案,卻唯獨不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想知道1+1為什麼等於2,因為我們早已接受了這個結果。當然這其中也有很多原因,例如估算的答案太多,而判卷時老師們卻是按著所謂的標準答案去批的,要知道我們就是要培養比我們更厲害的學生,他當然有可能做出老師疏漏的答案啊,你憑什麼判他錯呢?

二.教學思路方面

素質教育確實說了很多年,在我還上學的時候就一直有這種說法,可我們這一代都是應試教育的產物,我很感謝應試教育,因為考大學給了我們一次公平競爭,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但畢業後我也很迷茫,十幾年的學習究竟學會了什麼。這些天我常聽一句話,說我們的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有十個心眼,國小畢業以後就一個心眼了。這話我以前也常聽,小時候鄰居朋友都說我是小人精,可等我大了親朋好友常說我傻。那九個心眼是上學上沒的?還是像天上的九個太陽一樣被后羿射下去了?我們無從考證,也無從得知。

聽過一個故事,記的不是特別清楚了,就是說一個人每次切香腸最後一塊都要扔掉,朋友見了就問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她說她母親就是這樣切,她問母親,母親說姥姥就是這樣切的,她們去問姥姥,姥姥說只是那時香腸那塊有點髒了而已。

很久的時間裡,我們的教學或許也是這樣的,我們在傳承,我們在模仿,我們卻很少問為什麼,我們只知道不要最後一塊香腸,卻從沒問過那塊香腸怎麼了。我們似乎很著急,想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還問前人已經研究好的事情做什麼。所以我們的課也沒什麼可講的,1+2就等於3,記憶力好的學生根本不用數,他都背下來了。每章結束的時候會有一個整理與複習,原本我印象中這節課就是一節習題課,可現在我突然明白了整理的意義。我們的孩子要梳理出這一章所學知識的關係,他們要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規律,而不是你去告訴他。這個過程很長,很靜,我們常常不想等,不願等,可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數學思維的形成和孕育就是在我們的急躁中被打斷的。也許期末考試成績真的不應該成為我們急迫的原因,更不應該成為我們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當我把這些話說給爸爸聽的時候,他非常積極地反駁了我,我明白這就是家長,他們擁有最傳統的思想,他們永遠認為分數是檢測孩子的唯一標準,因為大學就是憑分考的。我無法告訴他,他的想法可能扼殺了一個天才的誕生,因為他會告訴你,他不需要他的孩子是天才。

三.情感態度方面

從上學時我們就開始學寫教案,教學目標這三條是我們記的最熟的,而教學中前兩條或許才是最關心的。

我看過一個說法,一個品質好能力好的人是優品,一個品質不好能力好的人是危險品,而一個能力平庸的人是次品。你想做哪個呢?你想你的學生成為哪個?

現實中我們崇拜優品,懼怕危險品,扔掉次品。其實次品最多,因為人們中庸及從眾的思想,註定他們既不優秀,也不敢作惡。大多數人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他們在活給別人看,他們在迎合世俗,所以人們才說幸福的人大多相同,而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那是因為他們認為的幸福只有那一種啊。如果你問上一代為什麼活著,他會說為了孩子,照顧他,將來再照顧孩子的孩子,如果你問我們這一代人為什麼活著,是的,他會告訴你,他也在納悶這件事。我們用自己的思維定勢,把孩子的條條大路都堵死了。就像程老師給出的那幅圖,其實他什麼都像,又什麼都不像,可我們的孩子都只會有一個答案。那個答案就是家長,老師,社會長久以來給他的引導。

我們常會聽一些家長說,反正他從國小習就不好,國中畢業就工作去吧,他才上國小,你真的能蓋棺定論了嗎?然而工作去吧這個決定是實實在在斷了他和學校的緣分。

很感謝這五天的學習,程老師說這是一個灌輸的過程,我很開心,很多時候我都快覺得人生似乎就這樣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說不清未來會有什麼變化,但值得慶幸的是,我相信人生不應該在任何時候,輕易說出,就這樣了,第九個孩子或許就是貝多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