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班級德育工作心得體會6篇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6.34K

班級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內容,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關係到班集體風氣的好壞,對學生成績的好壞有著直接的影響。本文是班級德育工作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

班級德育工作心得體會6篇

班級德育工作心得體會一:

從教幾年來一直擔任國小班主任工作。我深知自己面臨的工作的繁雜,但我更清楚肩負的責任。就因為心中有對他們如對自己孩子一樣的愛,再累,我總能看到希望,所以工作中我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愉快。也是在對孩子們的付出中,我第一次對工作著並快樂著有了深深的體會。

一、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三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自控力差,紀律渙散。我從培養學生良好習慣入手,利用早讀課,思品課甚至專門抽出時間繼續鞏固。根據學生的表現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在日常學習中,時刻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逐漸養成認真聽課,認真作業.下課好好休息,講文明.講禮貌的好習慣。

三、 加強與家長的聯絡

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它本身就是由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來完成的。社會機制尚未啟動,作為老師,我們能啟動的也只有家長了。只有喚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讓他們與我們同步,我們的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經常與家長聯絡,尤其是一些表現不太好的同學,我更是注意.我常和他們談心,鼓勵他們.一旦發現他們在學習上,身體上,思想上有什麼特殊情況,我總是及時、主動地和家長聯絡,向他們瞭解情況。

四、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

我通過教材,生活中的瑣事、閱讀、班會等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教育他們在感受到家人、老師、同學對自己愛得同時學會去愛別人。讓他們明白“果子大家吃才香甜!一個人好不叫好,大家都好了才叫好!”的道理。這種教育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被學生髮揮得淋漓盡致:小組值日時總有同學主動來幫忙;優等生主動與學困生結對子;優異成績的取得是同學們平時互幫互助的結果,也足以說明愛的教育已經在班裡開花結果了。 以上幾點我認為是我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說出來與大家切磋切磋。當然我的工作中也存在不足之處,相信在學習了大家寶貴的經驗後一定會有所改善。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再接再厲,爭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班級德育工作心得體會二:

對於班主任工作,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做一個出色、成功的班主任,首先必須要有“三心”,那就是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在這我總結了自己班主任德育工作上的一些比較成功的方法和經驗。

一、身教重於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為場”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別注重家庭教育,俗話說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孩子的特點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強,而他們的學習最初多半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所謂“有其父必有其於,有其母必有其女”、“將門出虎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都是“行為場”的作用。因此,我在家長會上要求學生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一定要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本人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孩子不能做到的,自己堅決不做.

二、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終認為,環境也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自卑;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賞識教育,並且教育學生對待他人要寬容,學會發掘他人的閃光點,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營造和諧文明的班級氛圍。

三、理解學生,用“寬容”的心去包容他們

瞭解學生,是真正理解他們,包容他們的過錯。只有充分地瞭解學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現代的學生生活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學校本身,在資訊社會的今天,他們的生活也不僅僅侷限於學習,已經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同時也碰到了很多成長中困惑的問題。對於成年人,這些問題也許是幼稚可笑的,也許是不屑一顧的,但對於那些孩子,確是他們無法面對和解決的。

作為班主任,我必須從各個方面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解決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去“熱愛”每一個學生,去包容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做的每一件事。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當然,這種愛不是溺愛,更不能一味的縱容他們。

這種寬容,不僅要體現在所謂的好的學生身上,也要體現在所謂的壞的學生身上。其實,每一個學生在我的眼裡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每一個學生都是有出色之處的。當然,一個班的學生存在差異是不可避免的。無論是在整體上,還是在個別方面,學生的發展必然因人而異,作為班主任,我是以博大的胸懷去包容班級的每一個學生,無論他們的優點,或所謂的缺點。

四、建設一個優秀的班集體

班級是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單位,也是班主任進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組織保證。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對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需要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細緻的工作。

首先,我讓學生自己充分明確自己班級的目標。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鬥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目標的結合,只有全班學生參與制定,才有真正的集體目標,才能把班集體建設作為與自己慼慼相關的事情,他們的積極性才能真正的被調動起來,他們的個人目標和班集體的目標才能很自然地整合一致起來。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

其次,發揮班乾的核心力量。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必須擁有一個堅強的核心。學生集體能否形成往往取決於能否形成一支為班集體成員所信服所擁護的班幹部和團結在班幹部周圍的一批積極分子。有了這個核心才能帶動全班同學去努力實現集體目標。

最後,必須實行班級管理民主化、細緻化。只有細緻入微,才能使班級管理見成效,但是,這種細緻入微的管理並不是獨斷專行,還應充分發揮民主。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參與管理,創設各種表現機會,充分調動全班每個同學的積極性,形成民主管理氣氛使學生自我表現心理得到滿足,民主意識得到培養,管理能力得到增強。這樣,才能真正的形成一個良好的班集體,使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

五、傾聽學生的聲音

為人師者,特別是班主任,我做到了為人師表,愛護和關心學生,以自己的潔言潔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逐步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這樣,當某個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想找信賴的人——那就是我,一吐為快,指點迷津。每個學生都有其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圈子,有喜、怒、哀、樂,因此,我是從學習和生活的每件實實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去關心,與學生真心實意地融通,這樣學生才易於接受、樂於接受。

我認為,要做到這些,也許並不是很難,但確確實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一直努力去做,只有用真誠的心去聽,才能傾聽到學生心中最真的聲音„„

班級德育工作心得體會三:

育人要從小抓起。今天的少年,是21世紀國家的棟樑,擔負著振興中華這個光榮而艱鉅的任務。他們好比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才能發育滋長,使他們在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成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勇於獻身的一代新人。他們能否健康成長,這關鍵是靠人的培養。一年來,我根據學校德育處和大隊部的教育工作計劃,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積極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和三自能力為突破口的系列教育活動,收到顯著成效。

一、為人師表,率先垂範。

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最基層的組織單位,而班主任則是這個單位的領導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工作,班主任對創設良好的班集體,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學校裡,班主任接觸學生的時間最長,開展的教育活動最多,對學生的影響最大,在學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一本書。因此,規範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範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我作為一名班主任,在幾年工作實踐中,要求學生做到的,我首先帶頭做到;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人格,從不挖苦諷刺他們;教育他們熱愛勞動,我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學後和學生一塊打掃環境衛生和教室清潔衛生;教育學生搞好團結,我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師、年級同志搞好團結;和學生交知心朋友;在學習上,要求學生書寫認真工整,我在板書時首先做到書寫規範認真。這樣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經成了一種無聲的教育,同時也贏得了學生的愛戴。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教師更應提高自身素質,樹立職業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風範去影響學生,當好學生健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強化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加強三自能力的培養。

國小教育主要是養成教育,一個人能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高尚的思想品德,關鍵在於國小階段的教育,特別是低段的教育。學生良好的思想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件事,每一項活動,每一節課,長期薰陶才能形成。近年來,為建設良好的校風、班風,我著重抓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我以課堂生活為主體,以常規訓練為主線,加強了對學生課堂紀律、常規、禮貌、衛生和勞動等九方面基本行為準則的教育。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責任感和自學、自理、自控的能力,使課堂教學中師生和諧統一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1、重視在課堂內的常規訓練,培養學生的自控能力。

對於每學年入學的新生,我首先要對他們進行常規教育和訓練,嚴格要求,一抓到底。一年來,我針對班上學生實際,利用一切有利時間加強了學習習慣的培養。首先訓練學生正確讀書和寫字的姿勢,結合《三字歌》的貫徹落實,每天提醒他們注意三個一,讀書時要求全班同學都拿起書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業,就不停地提醒糾正不良姿勢。當學生起來發言時,則要求他們站端正,兩眼平視前方,態度自然大方,並且說話時聲音要響亮,吐詞要清楚。在聽的能力方面,則要求他們注意聽別人說話,聽清楚說話的內容,記在心中,要說得出來,如每週上校會,我要求學生注意聽講了幾件事?是什麼事?回到教室後抽學生起來說出要點,如答不出,就說明沒有專心聽講。這些辦法對學生聽的習慣養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現在學生在課堂上讀寫、坐站聽說的正確姿勢逐步養成,增強了自控能力,課堂秩序有明顯好轉。

2、建立全班學生輪流值日制度,培養自育能力。

值日問題,過去的一貫作法都是隻讓幾個幹部輪流,經過實驗觀察,我發現這樣下去只能是好的學生好,差的仍然趕不上,因為這會使部分兒童長期處於被動狀態,失去了上進心和積極性。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自育能力和競爭意識,在德智體美勞幾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讓每個兒童都有鍛鍊的機會。採取了全班學生輪流值日後,學生表現出十分積極興奮的狀態,總是盼著自己當值的那天。在當值日時,值日生要報告當天的學習內容、清潔、紀律、出勤以及戴紅領巾情況等,這樣每個學生都有獨立工作機會,在值日中學會管理,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值日生既要去管理別人,那首先就得以身作則,才有說服力。實踐證明:過去在我眼中看來十分不起眼的學生,在值日中不僅自己嚴格地遵守紀律,而且表現出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責任感。通過值日,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學生是班級的主體,學生是班級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組織和管理好自己班集體的責任和義務,也有參與管理班級的權力,從而激勵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班集體。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確定。

3、建立學生一日常規,培養學生自理能力。

為了規範國小生行為,我根據國小生思想品德評價手冊上的在家、在校的要求具體化,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規。我首先召開家長會,對家長講解評價手冊家評部分的要求和評法,請家長配合督促學生,我還將學校的常規、學習、勞動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學生每天按時起床睡覺,文明禮貌,養成在家認真複習功課和參加勞動的習慣,培養學生自理能力,並針對低年級兒童特點主要學會自己洗臉、洗腳、洗小件衣服,會幫助父母掃地、倒垃圾。

總之讓孩子通過勞動來理解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的艱辛,體貼父母的辛勞,體現尊老敬老的美德。在三八婦女節時,我班開展了獻上一份禮貌和媽媽說一句心裡話,當媽媽的小助手等活動,受到家長們的熱烈歡迎,在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執行的同時,針對兒童上進心強的特點,以表揚為主,堅持正面教育。教室後牆上設立了學規範、見行動,人人爭戴六色花的評比,通過評比,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起到了很好作用。

通過三自教育活動,使學生成為生活的小主人,學習的小主人,班級的小主人,培養出一批有工作能力的小幹部,也湧現出一大批好人好事。班上學生生病,同學互相關心;同學有困難,互相幫助,同學吐了,不怕髒臭主動打掃,有學生拉肚弄髒褲子,學生爭著找褲子給同學換上。大隊部號召捐款、捐書、捐物支援災區兒童或殘疾人服務等活動,該班學生表現十分積極,充分體現了學生熱愛集體,關心他人的優秀品質正在逐漸形成,本學期班級被評為巴蜀好集體。

三、重視與家長的聯絡,雙向管好孩子。

孩子的進步,集體的成長,離不開教師,也離不開家長。為了更好地全面瞭解學生情況,我通過多種形式與家長建立密切聯絡,進行友好交往,不僅溝通訊息還增進了情感的交流。孩子進步了,家長也來向我致謝。我對孩子的一片愛心不僅贏得了孩子對我的愛,也贏得了家長的信任、鼓勵和支援。只要班上搞什麼活動,家長總是全力支援。雙向管理學生主要採取定期召開家長會,主要內容是根據本學期教育教學計劃,對家長提出必要的要求,瞭解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並介紹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經驗,推薦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籍,如怎樣教育獨生子女、怎樣使你的孩子更聰明、父母必讀等,同時對家長提出要求:為孩子在家裡創造必要的學習環境,為孩子做好榜樣。在xx屆教研會上,我還請了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長談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感受的經驗。

通過這些工作,使很多家長重視了子女的教育,改進了對子女的教育方法,增強了做家長的責任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長期的教學生涯,使我深感:人才培養,必須從小抓起,養其習於童蒙。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充分強調了習慣對於兒童成長及其教育的重要性。國小是基礎教育,基礎工程事關重大,只有打好堅實的基礎,才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愛國情操,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個性心理品質,強烈的競爭意識。

德育工作經驗心得體會篇一: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資訊傳播的方便快捷,人們的思想道德及對世界觀價值觀的認識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德育課堂陷入了“教師難教,學生不願學,教學效益差”的困境. 現行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對於引導中職學生的健康成長髮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學生個人自我意識的不斷覺醒以及教材的侷限性,以往的德育課堂出現了一些弊端。

德育課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但作為德育教材,不要說一出版,就是在剛剛醞釀要形成文字時就已經滯後了。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而教材的變化遠不能適應新情況的變化,從而形成理論和實際脫節。不同的學校學生的特點也會有所差異,如果德育教師只是按照教材講解難免會出現教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接受的東西卻很少。如何吸引學生,讓學生主動來學習德育,提高德育課教學的效率,這學期張主任帶領我們進行了德育教學課改活動,雖然任務艱鉅,備課量難度加大,通過一學期對十二個專題的講解,從學生那裡得到證明我們進行的課改是很有成效的,為此作為一名德育教師對於如何上好德育課有了更新更多的認識。

每個人對一節課的評價和衡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尺度。一堂好課有它自己的基本要求,但是沒有絕對的標準。但我認為一堂德育課最起碼的應該讓學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得到一些感悟、引發一點思考。如果所教的學生能在德育課堂上有這三方面的變化,我們的德育課堂是成功的。

一、 讓學生懂得一些道理

這個道理包括做人的道理、處事的道理、科學道理、人生道理等等。德育課堂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道德品質上有所提高,但是現在的學生由於從小倍受溺愛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致使有的學生不知如何尊重他人及尊重他人的意義,進而不知尊重老師和課堂。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每一堂課的前五分鐘開展了對學生的習禮活動,這一活動包括讓學生提前一分鐘靜候老師的到來、遲到的同學要敲門向老師報告、準備好書本筆、上課下課時要起立問候老師、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主動回答問題、上課時不要接打手機等。通過這些規範,學生增加了對德育課堂和德育老師的重視進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德育課的學習中,學生也會把在德育課堂上的好的行為習慣帶到其他科目的課堂教學中,進而提高了全校的課堂教學效果。

除了讓學生學習禮儀之外,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在每個專題的講解重都通過創設與學生貼近的情境,讓學生提升道德修養。如在講生命教育這個專題時我給學生講了這樣的一個例子: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個人來到海邊散步。他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裡,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捲上岸來的小魚。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裡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都會被幹死。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不停地揀起水窪裡的小魚,用力把它們仍回大海。這個男人忍不住走過去:“孩子,水窪裡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為什麼還在仍?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兒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小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講完之後我讓學生假設他們是這個散步的人,看了小男孩的舉動並聽了小男孩的回答後你會怎樣做,很多同學都說他也會跟著小男孩一起把儘可能多的小魚扔回大海,並知道了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命,活著就是幸福的,我們要珍愛生命、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二、 讓學生有所感悟

感悟包括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對生命的感悟、愛的感悟、心靈的感悟。學生只有自己有所感悟了,才是接受了我們所傳授的知識,我們的課才是有意義的課。我在講寬容這個專題時,直接把這個專題的題目命名為感悟寬容,那麼如何讓學生感悟寬容,我首先是讓學生理解寬容,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學生知道寬容不僅要寬容你的親人、朋友,更重要的是要寬容你的敵人。其次,是讓學生懂得寬容的意義,我通過陶行知的“四塊糖”、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及學生中的一些典型事例,讓學生感悟到了寬容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博大的情懷的道理。最後讓學生學會寬容即學會容人之長,容人之短等等。通過以上的設計讓學生真正的感悟到了寬容並在以後的生活重能做到寬容,

三、 讓學生引發一點思考

課堂內容本身能引發學生的思考,老師的故事、課上即興的事例,都能引發思考。包括自我的反省、對自己各種行為的思考等。無論是知識、道理、感悟和思考,都不僅僅停留在課堂,是可以延伸到課外的,有的甚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這就要求教師多和學生溝通,傾聽學生的心聲,創設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境,多提一些與學生相關的問題。如,講習慣這個專題時,讓學生知道好習慣的重要性之後,就應及時讓學生思考自己有那些好習慣以後應該注意培養哪些好習慣。

一堂課,一定要有一點、一個地方、一個細節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留下痕跡。學生每天要上的課很多,憑什麼我們的課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我們的課堂上,就應該出現其他課堂、其他老師沒能給學生的、又能讓學生受益的東西。意味著能夠給予學生匠心獨具之感,能夠喚起學生的驚異感和想象力的東西,能夠使學生茅塞頓開。這樣,學生就不會再煩我們的課堂。

俗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學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我們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在多年的教學和學習中獲得了一些經驗,但仍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我會繼續在教學崗位上探索和實踐,讓我的課堂更加精彩有意義。

德育工作經驗心得體會篇二:

應邀參加全縣中國小德育主任經驗交流會,聽了主任們的介紹,深感德育工作的繁瑣與艱難,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交流中不乏亮點,引發了我關於德育的一些思考,以此文與大家共享。

一、德育是個什麼活兒?

一位德育主任發言說,德育是細活兒,小活兒,長期的活兒,大家很有同感,因為一語道出了德育工作的艱辛,繁雜瑣碎,不易出成績。我想這也是主任們自謙的詞吧,其實德育是大活兒,而且是難乾的活。說德育大,是因為教育的根本在育,育什麼?育德。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德育是大活兒。說德育難幹,是因為德育的隱性、廣泛性和遲效性。智育可以用分數來衡量,是顯性的,但德育工作做好了,用什麼衡量,恐怕不好說,一個學生的品德好往往是隱性的,是模糊的,沒法量化。德育又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學生一進門就處處是德育,見人問好,不隨地扔垃圾,樂於助人......時時是德育,在家裡家長的言傳身教,在學校老師的榜樣......,如此廣泛,就不容易把握,你盡心竭力的有意教育會在不知不覺間被那些無意的教育消磨掉。德育是遲效的,立竿見影的事兒有,但少,更多的是在成長過程中一步步顯現出來,甚至在成人後才顯現出來,也就是說,我們忙了半天,自己也許享受不到成果。其中一位德育主任的統計讓人不寒而慄,他算了一筆帳,十年來,從該中學畢業的學生有近百人違法犯罪,其中被判死刑的兩個,無期的五個。現在的德育就是多年以後的社會風氣,就是多年以後的社會治安,就是中華民族的素質,我們站在這個高度做德育工作了嗎?

二、德育是什麼?

好幾個主任在交流中談到了關於德育是什麼的問題,在此,我想談談我的看法。

我認為德育首先是種子,然後才是陽光、空氣和水。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人在童年時的所聽所見所感如刀刻般深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即使用同等力度去刻,大腦對此事的記憶也不如童年時深刻。所以,德育的首要任務是播種,播下善良的種子,播下感恩的種子,播下責任的種子.....讓孩子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應當怎麼做,讓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有自己對人生的理解,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即使迫不得已沒有按照原則做也心靈不安,心存畏懼,這是我對德育最樸實的認識。同時,德育也是陽光、空氣和水,創造適合種子成長的環境。比如良好的校風,教師的榜樣的力量,適時的德育活動,耐心地提醒,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德育處幹什麼?

交流中我不止一次聽到主任們說德育處專門負責個別學生的處置問題,比如打架了,比如上課跟老師頂牛了......如果德育處管這些,那麼再配上幾個德育專幹恐怕也幹不過來。德育處應當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定位,不能總被個別學生和臨時問題牽著鼻子走,要有計劃,要防患於未然,要做老師的後盾,而不能總是救火,補缺,包辦代替。在這裡我覺得由於歷史的原因,德育工作存在思路提法太籠統與工作隨意過亂過細包辦代替的問題。

為什麼說思路提法太籠統?比如幾乎所有的校長老師都在提養成良好習慣的問題,但國小低、中、高年級、國中應當培養哪些習慣,通過什麼方式培養,一個習慣的養成大約需要他律提醒多長時間卻很少有人思考與研究,使得培養習慣成了一句空話。

為什麼說工作隨意過亂過細包辦代替?比如在課堂上一個學生和老師頂牛,本應當由老師自己解決,德育處卻包辦代替老師解決,所謂解決其實就是給老師一個面子,給學生一個批評,對師生關係毫無益處。因為這樣的事兒太多,致使工作隨意性很大,大家還會感覺忙忙碌碌。按照精細化管理的要求,誰的課堂誰負責,誰的班級誰負責,出了問題必須由老師來處理,或由老師拿出初步處理意見,然後由德育處核實落實即可,這樣我們的全員德育的想法才能實現。

四、德育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德育的內容是廣博的,小到見面問好,大到愛國主義,都是德育教育的內容,那麼我們應以哪些內容為核心呢?筆者以為,最重要的內容就是是非觀、榮辱觀,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是榮,哪些是辱,如果一個孩子在小的時候,這些基本的東西是模糊的,那麼他成人後是很可怕的。其次是利他和責任教育。由於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從小以自我為中心,胸中無他人,難與人合作,所以要從小培養孩子利他的精神,所謂道德就是利他,要讓利他成為孩子們的一種思維習慣。責任感也是要著力培養的,要從小讓孩子單獨承擔工作任務,承擔應當承擔的責任,培養責任意識。最後就是理想和信念。一個人如果沒有理想,活著就失去了目標。在理想的問題上不要提得過高,要教育孩子腳踏實地,胸懷理想,要以區間的方式呈現給孩子一個有血有肉的理想,區間的最低點要告訴孩子不能做什麼,區間的最高點要讓孩子有自己對人生的嚮往與追求,理想是在人生歷程中不斷累積的,自己感悟的,大人告訴式的不叫理想,叫灌輸,灌輸的理想孩子自己沒有實現的動力。

我們所有的德育活動,都應當圍繞這些主要內容,通過多種形式來開展。應當由學校所由成員達成共識,共同來培育。

五、德育不要和教學打架。

實際工作中,我們常常要面對德育教學孰重孰輕的問題,這也是個老問題。我覺得德育和教學,不管學校下設部門是分是和,都要搞好這兩項工作的整合,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雙贏。工作能分割,但人——我們的教育物件不能分割,看一個學生,不能分裂為德育怎麼樣,跟教學沒關係,教學怎麼樣,跟德育沒關係。

因為並沒有在一線從事德育工作,沒有親身經歷,所以文中所說,難免紙上談兵,只是一些思考,給大家一些啟示吧。

德育工作經驗心得體會篇三:

一個人在社會裡,因為時間、地點和環境的改變,他在人生大舞臺上的角色也在不斷改變,可能這一刻是上司,那一刻又是下屬;這裡是父親,那裡又是兒子;辦公室是“領導”,家裡卻是“奴隸”。要演好自己的每一角色,在生活的各個舞臺上左右逢源,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要有高超的演技之外,更重要的是時刻都要有一種角色意識,知道自己此時、此地扮演的是什麼角色,這個角色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哪些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才能演得惟妙惟肖,才能博得“觀眾”的喝彩。

我認為,作為一位語文教師,認識到這一點尤其重要。我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學生們對語文老師的要求要比其他教師高,如優美灑脫可供描摹的“三筆字”,洋洋千言、文濤雄辯的口才,富有磁性感人至深的朗誦,古今中外無所不知的博學,甚至是舉止文雅或美麗端莊的儀表,當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亞於專業演員的演技。其實演技可以慢慢形成,但角色意識必須時時有,因為語文老師常常面對的是不同型別的課,這些課對老師的角色要求完全不同的,如果複習課、新課、活動課都以同樣一種面目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學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那麼,語文老師到底要具備哪些角色意識呢?下面,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首先是社會人意識。語文教師必須具有社會人意識。法國教育家、社會學家涂爾干主張:“教育在於使年輕一代系統的社會化,”將“個體我轉化為社會我”。讓學生參加社會語文交際活動,既是語文實踐活動的要求,也是語文開放性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首先“變個體我為社會我”,這是“由自然主體向社會主體發展的必由之路”。

社會處處有語文、生活處處用語文,語文教師必須因地制宜的努力創造更多更好的社會實踐形式,牢記學校小社會,社會大學校思想,才能讓學生經受鍛鍊,增長能力。

有鑑於此,我曾多次組織學生參與語文社會實踐,從社會中學語文,活學活用,增長學生的語文才幹,教學相長。例如,組織春遊,學工學農、植樹種草、慰問軍烈屬、支殘助殘等等,甚至可以創造性的開展一些新穎別緻、生動活潑的語文社會活動,以搭起語文教學中之文字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譬如,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沁園春·雪》,我們曾經將第一課堂搬到白雪皚皚的山裡,按部隊“連”的建制,帶領同學們進行一次別開生面的“軍事演習”:哪一“排”第一個把紅旗插上山頂就將享受在“軍旗”下授獎、照相的殊榮,以示鼓勵。頓時,整個登山活動中,友愛精神、爭先意識均得到集中體現。登山結束後,老師再激情誦讀《沁園春·雪》並略作講解,無需文字,同學們大都心領神會,心馳神往。整過活動結束後,我們用一節課及時總結,並佈置了寫作訓練,不是讓同學們馬上寫,而是想一想:怎樣為這樣活動擬一個精確、有意義的、新巧的文題。每人限擬一個題目,然後對題目進行評議,得到教者認可後方能寫作。這時的同學們對這次活動的意義及精神實質均能領會真切,寫出真情實感,情景交融的好文章。

再如,我在上《挖薺菜》一文時,曾組織學生到山邊的一片竹林中席地而坐。甜美的朗讀映樹得山林更加寂靜。當讀到小主人公被追打,不敢回家一段時,鳥兒也似乎沉浸在這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之中,停止了吟鳴。特別是結束課文後的挖薺菜活動,大家都默默無語,一掃平日的躁動……課堂就是社會,就是大自然,這次活動,我們佈置同學們也寫一篇作文,但題目不限,許多同學都記下了那攝人心魄的獨特體驗,且大都不失為上乘之作。

歷史有著驚人相似的一幕。語文教師的社會人角色還要善於捕捉充分利用有關資訊,使之為語文學習與實踐大開方便之門。我記得九八年長江流域哪場特大洪水,又一次使當地老百姓目睹了當年從這裡打過長江去的襄陽特功團廣大官兵的風采,他們與當地幹群一起抗洪搶險,抒寫了又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凱歌。這些情景如今仍在同學們的面前歷歷在目,老師此時恰當的點撥、牽引,再結合語文社會活動“拓寬視野,鍛鍊才幹——社會採訪與寫作”,讓同學們採訪老船工,老支前模範、老戰士,寫一篇新聞採訪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了。同時,再運用跳躍式的教學來串講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同學們的大都感同自受,“潤物細無聲”,寓思想教育於語文實踐活動之中,“解放軍是新時期最可愛的人”就深入同學幼小的心靈,長大要當解放軍已成為許多同學的共同理想。

第二是導演意識。在很多時候,上一節課就如同拍一部戲,教室就是舞臺,老師導,學生演。

作為導演,自己首先要認真研讀劇本也就是課文和教參,真正瞭解“編劇”的初衷,這裡地“編劇”應該包括作者和課本的編者,知道他們想通過課文告訴觀眾(學生)什麼,最為重要的是希望觀眾能從中學習到什麼。把這些搞清楚後,作為導演才可能在給演員說戲時心中有數,拍戲時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個要做的工作是研究演員。首先一定要清楚我們的演員(學生)可都是群眾演員,沒有受過什麼專業訓練,因此在給他們設計動作、表情時一定要量體裁衣,萬萬不可揠苗助長,否則拍出來的戲可就是“慘不忍睹”了——像有些老師在給學生教授戲劇單元時,脫離教學實際水平,不顧學生生活閱歷的侷限,讓他們去排異常深刻的戲,學生們熱情倒是很高,但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抱著好玩的態度去參與,表面上熱熱鬧鬧,演的戲卻不倫不類,大大削弱了對學生的感染力和教育意義。與其如此,還不如給學生放一放這些經典劇目的錄影效果好呢。

第三個工作是研究觀眾。其實在語文課堂上的大多時候,做演員的相對來講總是少數學生,更多的人更多的時候還在是做觀眾,所以研究觀眾尤其重要。首先要通過問卷調查社會、查閱資料等方式弄清楚我們的觀眾的愛好是什麼,接受水平如何,思推摸式怎樣等等,拍戲時我們就可以根據他們的品味適當的修改劇本,同時創設適合他們接受的情境,使拍出來的戲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吸引他們的眼球,進而抓住他們的心,最後使他們看完之後還能“感慨萬千”地說一點什麼。這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

第四個工作是指導演員演出。一節課就是一部戲,學生是主角,但他們同時又是群眾演員,不具備專業演員的素質,這就需要導演及時、巧妙、有效地給予他們一些指導。幫助他們正確理解劇本的思想和所演角色的性格特點,幫助他們設計動作、神態、語態等,有時候要親自出馬做出漂亮而到位的示範,比如朗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時,應該把握作品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怎樣結合時代背景正確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性格,進而確定朗誦的語氣語調,什麼表情神態等等。

第三個要具備的意識是主持人意識。這裡我們講的主要是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的主持人。這兩種傳媒對主持人的一個共同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普通話至少要達到一級乙等,而語文教師最起碼的要求是二級乙等,據我所知,有相當一部分的語文老師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這樣在範讀課文時,就難以指導學生,所以有必要在看電視、聽廣播時有意識地向人家那些比較著名的主持人學習學習,還要想一想,假如此刻我是主持人,我該怎麼說?如果我去朗誦,會用什麼樣的語氣語調?學以致用,在課堂上完全可以把自己當作主持人,甜美圓潤的嗓音沒有,至少可以借鑑當時的語氣、語調錶情、動作等。不要怕學生說自己造作,看一看哪一位主持人朗誦不深情、不投入?要感染受眾,首先得感染自己。說得過分一點,煽情是主持人,也是語文老師應該具備的基本功。

不同的節目,由於性質和目的不同,在很多方面對主持人的要求都不一樣,比如感情、語言風格等。這一點跟語文老師上不同型別的課有點相似。比如課堂上講評作文、時事評論,要提前熟悉材料,評論時語言要有力度,儘可能做到言簡意賅,切中要害,以引經據典,讓觀眾相信自己所講的是完全正確的;向學生課堂提問可以說就是直播,應提前擬好問題,而且這些問題應該是被訪物件能夠回答同時也是觀眾們感興趣的,提問語氣要緩和,注意提問物件的反應,當問題過難對方不能回答時,要及時給他找個臺階下,和學生討論問題就是做談話節目,提前要蒐集,大量談論話題的資料,設想嘉賓可能會談論什麼觀點,同時還能隨機應變;如果搞一些知識競賽等活動,別忘了主持人只是活動的組織裁判,(當然,在選手回答不上來時可以在不違反規則的情況下給一點適當的、善意的提示)不可越俎代皰,否則,你的節目可就沒有人看了。

無論社會人、導演和主持人,語文老師所從事的是一種創造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投入感情,需要不斷創新,超越自我。這樣,導演拍戲和主持人主持節目,社會人語文實踐才會有很多的共同目標,我們語文老師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才能真正吸引學生,課餘才能充滿魅力,才會讓更多的學生更好的學習與運用語文,這不僅是語文教學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基本要求。

十七年的教學實踐,我本著科研興教、科學育人的教學思想,努力嘗試先進的教學模式、活學活用,注重語文教師角色變換、實施語文教育。在摸索的前進中我收到了始料未及的效果,堅定了我執著前行的信心,增強了進行教育改革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我將繼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總結得失,以期在整個教學生涯中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