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社群心得感想總結(精選3篇)

欄目: 工作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3.05K

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社群心得感想總結 篇1

今年的春節似乎來的不太尋常,新冠肺炎疫情的襲來,讓閉門居家成為了“禮尚往來”。在這不同尋常的日子裡,一群黨員幹部堅定“逆行”,風雨兼程奮鬥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治療救助、隔離監測、卡點輪值、宣傳動員……沒有一個冬天可以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面對疫情,黨員幹部要厚植五份情懷,播撒星光,匯聚戰勝疫情的希望之火。

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社群心得感想總結(精選3篇)

濃厚一份初心使命——哪來什麼歲月靜好,旗幟鮮明負重前行。突發的疫情已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聽之任之,歲月靜好就只是未能實現的願景。中國共產黨成立至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未有絲毫改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幹部要濃厚一份初心使然、使命使然的情懷,自覺肩負起共克時艱之重,以義無反顧、衝鋒在前、迎難而上的奮鬥姿態,做到任務繁重有黨員幹部引領、工作薄弱有黨員幹部支撐。

歷練一份坦然從容——哪來什麼三頭六臂,躬身一線善作善成。從病毒手裡搶人,不僅是在和時間賽跑,更是在和防疫一線紛繁複雜的情況鬥智鬥勇。身處一線的黨員幹部並沒有三頭六臂,卻要同時救治眾多確診病例,監護疑似隔離人員,排查數量龐大的人群……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幹部不僅要盡力而為只爭朝夕,更要從中深入總結思考,不斷探尋治病的良藥,不斷髮現工作的規律,不斷找到破題的良方,讓自己能夠更加從容應對工作壓力和各類突發狀況。

堅定一份求真求是——哪來什麼吶喊聲援,力戒四風踏石留印。開啟手機搜尋疫情,滿屏一線黨員幹部擔當奉獻的正能量報道激盪心靈。然而,有時也會出現“上級報表應接不暇”“口頭吶喊接連不斷”等批評聲音。一線工作需要的是實打實的行動,一線人員需要的是實打實的保障。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幹部萬不能“造盆景”“造成績”“造聲勢”,要把精力聚焦到防疫工作當中,用部署落實的“乾貨”作為最亮成績,用物資保障的“乾貨”作為最好聲援。

詮釋一份示範引領——哪來什麼我行我素,亮明身份踐行承諾。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潛伏期長、傳染性高等特點,各地紛紛出臺“娛樂場所關停”“小區封閉式管理”等禁令。黨員幹部的一言一行對群眾有著極強的引導作用,號召動員、群起效仿,就能“聯心隔病”、戰勝疫情。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幹部要主動亮明身份、慎獨慎初慎微,無論在何時何地,嚴格按照防疫工作各項要求,率先承諾、對錶踐行,帶頭做到不各行其是、不聚會宴請、不信謠傳謠。

守好一份生命敬畏——哪來什麼金剛不壞,保證健康接續奮鬥。在防疫一線工作中,黨員幹部極可能遇到被動感染的“大危險”、知而不報的“大隱患”、尋而無果的“大阻礙”、群眾不解的“煩”等挑戰。任重責艱,切不可讓“倒在工作一線”的悲劇重演。面對疫情嚴峻的形勢,黨員幹部要提高警惕,在工作中選準戴對口罩,勤洗手、多消毒,確保基礎防護。注重勞逸結合,工作之餘,豐富一些防疫知識,多喝水、早休息,以更加飽滿的工作狀態攻堅克難。

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社群心得感想總結 篇2

在今年寒假期間,在本該闔家歡樂的春節期間,中國卻出現了一場新型冠狀病毒的爆發。許多的醫生,戰士奔赴在一線展開救援,而我們這些學生也因此改變了上學的方式,實行了“停課不停學”的教學方式。

經過了一學期的網路課堂,先來說說網路課堂的好處吧。選擇網路課堂 ,我們可以直接在自己家裡面通過電視進入雲端進行學習就行了,不用揹著書包走半天路跑到教室去上學,這不僅節約了很多時間,而且更加增強了我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了我們自主學習的精神,讓我們自己自覺學習,主動尋找問題,這與傳統課堂比起來有所不同。而且,網路課堂使得我們主動抓住網上學習的資源,對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更好地把握網路的資源。

當然了,每件事情都有利有弊,網路課堂也有些不好的地方。網路課堂不能與老師面對面的交流,使得我們不能夠和老師暢談學習過程中趣味的地方,不能和同學們面對面的交流,討論問題。而且,網路課堂的自主要求性很高,很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學習動機不大,就不會像傳統課堂那樣去認真學習,不會那麼專心致志。當我們遇到了不懂的問題時,不能夠得到老師的及時回答,等老師回答了後,我們有可能已經忘了當時的疑惑所在,這不利於我們更深層次地學習。

雖然網上上課有一點的缺點,但我在一定程度上也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網路課堂是比較新的教學方式,我們也在努力融入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中去。

疫情期間上課感想總結3

今天是我正式上網課的第二天,看到網路上對於網課的討論褒貶不一。

一說是浪費時間精力、效果不明顯,老師和學生都不太適應網上平臺等等。作為一名國中學生,我對上網課並不抱排斥態度。

由於疫情的影響,我們都不得不待在家裡進行自學,那麼教育部為應對這個問題,較為迅速地提出瞭解決的方案,一定程度下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畢竟面對問題我們也只能多盡人事,把傷害降低。

至於孩子在家裡學習沒有在學校裡有狀態,態度消極諸如此類,這是自身的問題,不能把它加在網課上。僅僅因為無法適應這種學習方法而抨擊,不太合理。

我相信很多學生可能都遇到過不適應老師的講課風格的問題。

像我,我經常碰到某個老師講話帶有一點口音、聲音低沉抑或是聲音較輕(對我而言),每每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很崩潰,努力去辨認他們的口型……我會回家抱怨:“天哪,這個老師也太溫柔了吧!整堂課我聽得好累!”

但是一般來說,只有學生去適應老師,老師不可能適應每一個同學。所幸我聽這個老師一節課、兩節課、三節課……慢慢就適應了。

網課這個平臺,“水土不服”的不光是學生、還有講課的老師啊。

她們平時上課都在講臺前,有些老師對電腦操作不熟練。有一次,我在聽課過程中一切進行得都是那麼自然,突然老師滑鼠一點、PPT不翼而飛,這個螢幕介面一片空白,老師的眼神在一剎那變得有些驚恐。很快她調整狀態,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樣子繼續講課。

有學生抱怨這個假期過得不快樂,害,知足吧。老師在家裡要備課、做PPT、思考開學後的講課安排、最後還要被抱怨,太南了。詳情可見釘釘裡也有一些老師毫不留情地給了“一星好評”。(想想老師跟我們一起受著折磨,有沒有快樂一點呢?)

根據我上的網課,我發現幾個特點。

講課圍繞PPT進行,像語文我們上的是文化類基礎知識,比如《四書》《五經》包括什麼。包含的內容非常多,而時間有限,老師只能夠走馬觀花,草草讀了一下長長的內容。

但是這樣的授課方式很容易讓學生遺忘學習的知識點,最好是邊講解邊輔以例子。問題是這類知識點只能靠背,因此想要掌握也只能勤做筆記或者多看回放的PPT背誦了。

目前英語的網課是教我們寫作文,老師喜歡先破題,講很長時間,我比較性急,先自己大概寫一些點然後拉到範文部分跟範文比較,聽英語網課我希望積累的是生詞和片語的固定搭配,因為我積累得很少。

教數學網課的老師非常適應這個平臺,聽他的課很輕鬆,上著上著他就會發出鵝鵝鵝的笑聲,大概一個真正喜歡教書的人,當他的學生自然也會被感染。但是由於他講的閒話(沒有不喜歡的意思)太多,後面的真正值得講的題目就像蜻蜓點水般過去了,留下我在螢幕前默默悵惘……

暫時沒有上科學和歷史與社會的網課,期待老師的精彩表現。

這次也算是全民網課吧,就連一年級的翡翠也下載了釘釘。她的學校要求要背誦《弟子規》和《三字經》,得知訊息的我感到無比震撼,有種心驚之感。

於是我要求跟著妹妹一起背《三字經》,這算不算多年之後的啟蒙?我終於“開化”了。我不無欣慰地想。

在家學習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可以做很多自己喜愛的事,瞥眼望去我的翡翠也在努力地學習,我突然有了種“老媽媽”的幸福感。總之在家都沒有閒著,希望有進步。

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社群心得感想總結 篇3

“觀西江、知天下苗寨”。

看到這個廣告語,感覺所有的苗寨在它這裡失去了光輝,不可否認,它引起了我的注意。儘管寒冬臘月、我還是奮不顧身的來到了這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地方“西江”,從貴陽市出發,坐火車經過3小時,我來到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級市凱裡市,車費35元。下車的第一感覺,現代化與少數民族建築相結合都市,把我與貴陽林市文化截然分開,我迫不及待的買票從凱運司出發前往雷山縣的西江鎮。大概45分鐘,懷著緊張的心情,我看到了,木質品的山門,上面書寫著六個大字“西江千戶苗寨”。我趕緊坐上電瓶車,我想去看看這個世外桃源,因為文化不同,我請了一位導遊,她給我帶路指導。西江是一個儲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村寨。這裡由10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這裡展示著苗族發展的史詩。

聽說在西氏族遷移來之前,這裡居住著的是苗族的“賞”氏族,猶豫戰亂原因,西氏族遷移至此,“江”的“西”是指西氏族,而在苗語中“江”通“討”,意思是西氏族向“賞”氏族討來的地方,因而得名。說到苗族首先我們想的的會是蚩尤,三苗,九黎,楚蠻,武陵蠻等等。不錯,苗族支系眾多,根據《林蔭記》這裡是蚩尤的直系後代。進入村寨,我看到這裡的人身穿長袍,包頭巾頭帕,而且是黑色的,有人給我說這裡是“黑苗”也就是“長裙苗”。一眼望去,我看見白水河穿寨而過,河面上有一座風雨橋,是用於關風蓄氣,擋風摭雨,現在人用於乘涼。除了風雨橋,就是“吊腳樓”了,分平地和斜坡吊腳樓,是穿鬥式歇山頂結構,一般三層,第一層用於放勞動工具和關家禽,第二層是廚房,客廳和臥室,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語“階息”,用於刺繡,乘涼和注意有一句歇語“美人靠上靠一靠,不是美人三分俏”,第三層用於放穀物,當然有的是閨房,全是木質結構。向前直走,只見一個露天廣場,走進一看,我來的`是時候,十點,苗族歌舞表演,有苗族飛歌、銅鼓舞、高排蘆笙舞、反排木鼓舞等等。不管是節目還是服飾都是精美絕倫。當我轉身,看臉了幾個大字“以美麗回答一切——餘秋雨”。

這就是餘秋雨先生對它的回答。有句話是“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裡是“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這裡的人兒,熱情淳樸,過苗年節,吃新節還有十三年舉行一次,一次舉行三年的牯藏節,這裡有自然純手工的刺繡,服飾,銀飾,有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飲食(酸湯魚)等等。一步一個腳印,我往山頭走去,經過了蠟染坊,苗族文化博物館,看到了護寨樹,到達山頂的鼓藏頭家,原來這裡也有一系列的自然領袖。如:“方老”地方最高領袖,“寨老”寨裡最高領袖,“族老”某一族家族領袖,“理老”負責民間糾紛,“榔頭”負責治安,“鼓藏頭”負責祭祀,“活路頭”相當於農業部部長等等。

站在山頭,看著夕陽西下,是一副農耕文化與田園風光,這裡的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夜晚,我踏上了觀景臺“萬家燈火、矚目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