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精選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91W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改變了人們歷史觀唸的書,它的大歷史觀使人們對歷史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幾篇關於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的範文!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精選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xx精選篇一

早就耳聞過《萬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樣的好書呢!然而本人才識短淺,對中國古代的歷史又不甚感興趣,終日只做些個打發時間的無聊之事,並無意志能夠沉下心來拜讀大作。近日,機緣巧合,我終於有幸能夠跟著黃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個年代,用一種完全不一樣的眼光來審視那段歷史和那段歷史中的人物。不覺一種相見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傳言--這著實是一本能夠並已經在海內外產生巨大影響的好書。

《萬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譯的這個名字一樣,1587,相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發生過無數大事件的國家來說,這一年真的太平靜了。然而作者卻憑藉其嚴謹的治學態度,紮實的治學成果帶領我們從這個毫無大事可記的年份中發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鳥瞰整個明王朝的衰敗的背影,進而分析整個中國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於萬曆皇帝要舉行午朝大典的一個謠傳,終於皇帝要對前宰輔張居正調查。期間作者洋洋灑灑數萬言,盡述萬曆皇帝的悲苦而又機械的一生。萬曆並非像我們原先想象中的一樣是個昏庸無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時也很機敏,也想成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後都想做成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個急需一個明主的時代,卻恰恰是一個容不下明主的時代,於是萬曆終於從文官集團終日拿來教育人,管理社會的虛偽的封建道德禮教的枷鎖中心灰意冷下來,對朝事日趨冷淡,對人生日趨失去希望!當他最終在立儲這件事中屈服的時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著的祖宗”。他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但是他又決斷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劇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訴我們的是這個時代的帶給人的無盡的痛苦。

1587,距離首輔張居正過世已經五年了。雖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圍繞他的風波並未隨他而去。此刻萬曆正在重新認識這個他昔日的老師,他絕對信任首輔!然而,在文官集團的集體操縱和誹謗下,現實告訴他的是,這個他絕對信任和尊敬的人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偽君子。從昔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擁有絕對權威的首輔到現在為“萬人唾棄”的偽君子,我們僅僅感嘆於世態滄桑似乎還不夠。張居正在位的時候,為國辦了不少好事,他想成為相管仲樂毅那樣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蒼生。他要輔佐8歲的皇帝成為新的彪炳史冊的賢主明君,開創“萬曆盛世”。但是他越是努力,卻越成為眾矢之的。他當然可以憑藉其一時的權勢和萬曆的信任而暫時安穩,但是當其一旦失去這種權勢和信任的時候,他也就摔的越重。歷史的發展趨勢是他所不能夠左右的,即使是生為人君的萬曆也無可奈何,因此他的這種抗爭也就成了一種痛苦的悲號!悲號過後,他也就隨著黃土一同走進了歷史,留與後人或是或非的評說!

1587,此時正是首輔申時行當權的時代,他已在這個位置上面四年了!申時行和張居正一樣,也是萬曆的老師,深受萬曆的信任。他早年受張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學士。但是他這個人極會為人,雖得張居正提拔,卻能夠在清算張居正的運動中免受牽連,最後還能身居首輔。由於親眼目睹了前幾任的種種結局,他深知當時文官集團的勢力之大。即使是人君萬曆尚且拿他們毫無辦法,更何況與他呢。於是,他就充當起了和事佬的角設,憑藉其過人的眼光和傑出的政治才幹去化解各種隱伏的危機,他要調停皇帝與文臣的矛盾,他要調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他還要調解各文臣集團之間的矛盾,等等。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和事佬,以至後人在歸結其功績的時候盡無事可記。要知道盡管是“被人唾罵”的其前任張居正都有不少讓人們不得不承認的功績啊!然而正是這種無功績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績,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會條件下一個首輔所能夠做的事情--調和矛盾!然而,生於那個時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後丟官歸家的命運!

1587,還有傳奇人物海瑞的辭世,孤獨將領戚繼光的離開,思想家哲學家李贄的剃度為僧。他們都免不了悲劇的命運。正如作者在書中末尾寫道的一樣:

“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讀到此,我們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揚的“大歷史觀”了。正是作者以淵博的知識結構高屋建瓴的解讀那段歷史,為我們提供一種不同於以往的看待歷史的眼光。他著眼事情雖小,但反映的時代和歷史卻很大。見微知著,處處體現著認識的智慧。

大歷史觀,需要我們跳出當前的視野侷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了解歷史,正視現實,開創未來。

初讀下來,已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了……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xx精選篇二

初次接觸書名,給我的直覺,無非是寫萬曆十五年那一年發生的歷史事件。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該書的英文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國近三百年,我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但但摘取這一年,能寫出什麼樣的歷史?讀史可以明志,讀史需要一顆寧靜的心,去解讀那深邃沉澱的歷史。我細細翻來,每天讀那麼一小段,合上書本之後,又再去慢慢回味。瞬間,那種瀰漫著焦慮,掙扎,痛苦的人物,一個個活生生起來。從首輔大學士張居正,和事佬申時行,思想家李贄,軍事家戚繼光,清官海瑞,以及萬人之上的萬曆皇帝,沒有一個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們現實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巨集大理想,都有著無法彌合的衝突。這些人都沒有善終,甚至於抄家罰沒。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為基本支撐點,然後讓人物陸續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現實與理想的碰撞,失敗後的毀滅。

作者以一斑而窺全豹的方式,一絲一縷的分析,視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國從漢代獨尊儒術之後,中華民族的歷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來統治天下。歷朝歷代,都是通過龐大的文官集團,實行郡縣制,來統治全國。隋代以後,通過科舉制度來選拔官吏,這些文官從小就飽讀經書,滿腦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愛民為基本的做官准則,時刻要體恤民情,以民為本。這些封建社會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維持自己家庭的生計,享受錦衣玉食,根本無法實現。然後就行成了一套官場的歷史潛規則。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揚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魚肉百姓,實現自己小團體和大團體的利益最大化,為自己的找到更合理的藉口。在封建社會,歷代帝王,都是宣傳以德治國,沒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也被歷史潛規則打破。同時官員為官的行為,又缺少及時的監督和制約,這就造成了官員們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陽奉陰違,完全為自己的小九九做打算。官員的臉只會向上看,只對上級負責,又怎麼會對百姓負責?那些文官們內心深處的尷尬和不安,也對他們的思想產生很大的影響,一方面是聖賢書的教導,一方面是現實裡必須接受的官場潛規則。當文官們在捫心自問和尷尬之後,聰明的大腦很快就會適應這樣的官場潛規則,搜刮起民脂民膏,哪裡還會有憐憫之心?

在這一制度下的悲情人物,首推海瑞。海瑞是個清官,是個楷模,正是因為寡而鮮,才能成為模範,滿朝文官都是海瑞,何來楷模?當海瑞在孔孟思想的薰陶下,立志做為一個清官的時候,他的私人道德其實已經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公共道德,或者說官場潛規則發生了衝突。很多文官,都知道自己去是不對的,但是,你要想在這個圈內生活下去,你就必須去貪汙,去隨波逐流,否則,只有頭破血流。儒家思想的道德體系,給予了海瑞無窮的力量,讓他無所畏懼的站在反對的最前沿。可是,整個文官集團,都滿足於現狀,並安於現狀的時候,他們所接受的孔孟之道的思想,就發生了根本的質變。一方面認識到遵守道德體系要丟官罷官,一方面又要宣揚道德體系來維護他們的統治,就會表面裝作清廉的樣子,背地裡嘩嘩的數銀子。越是高調的文官,越是最大的貪官。道德以陽的一面存在,而私慾則以陰的一面存在。當道德給他做了一個幌子的時候,私慾就可以無限制的膨脹。當道德可以代替管理國家的時候,文官集團裡的官員,則會打著道德的幌子滿足自己的私慾,每個人從骨子裡並不鄙視海瑞,甚至是仰望海瑞,但是,沒有人願意做海瑞,這就是封建社會文官集團的現狀。

對於孔孟之道的作用,歷代皇帝都極力推崇。他們和他們的文官集團想用道德的力量,來統治他們的疆土和人民。用道德體系來保障鄉土秩序,而不去大力的發展科學技術。在1587年,萬曆領導下的文官們在勾心鬥角的時候,西班牙人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發動了對英國的全面戰爭。西方也拉開了全面的工業革命。歷代皇帝都會被推崇為人的楷模,上天之子。萬曆從懵懂無知的小皇帝,到勵精圖治的精幹皇帝,再到頹廢無為的慵懶皇帝,他的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在年輕的時候,多麼的想建立一個強盛的大明帝國,而且親身去實行各種禮儀規範。來實現以“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可是,當他在看穿了這些文官們的陰陽兩面以後,思想發生很深的變化,開始了消極怠工。他的消極怠工,不是針對個別文官,而是針對整個道德禮治體系。在傳統戲劇裡,皇帝都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有生殺予奪的大權,而瞭解了萬曆的遭遇之後,也明白過來,皇帝並非可以隨心所欲,皇帝只不過封建帝制裡的一顆最大的棋子而已,而且始終受著道德禮教體系的壓抑和控制。

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的萬曆首輔張居正。他幾乎開創了“萬曆盛世”,把明朝多年的積弊,表面上一掃而光,國庫充盈,而實際上他為明朝的最後滅亡埋下了最大的禍根。他死後遭遇清算,其實與萬曆關係不大,主要是因為他的性格造成的。從小就接受孔孟之道教育的張居正,身居首輔之後,一心只想把大明江山,打造的秀美絕倫。他所實施的改革制度和現行的文官制度格格不入,他沒有從根子上發現,一次大改革措施,要從根本上能讓絕大多數文官相安無事,否則理論上的完美,最終也是以慘敗收場,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也是如此。他的死後被清算,甚至他生前所提拔的官吏受到牽連,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最大的失敗,當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文官體制上有缺陷的時候,他以個人之力,想改變整個時代,則是多麼的渺小無奈。以至於後來的首輔申時行,好像看透了其間玄機,做起了和事佬,成了一個萬曆皇帝和文官之間的緩衝劑,為此不惜犧牲原則。他們二位的做法,初衷都是好,都是想讓大明帝國的國家機器正常運轉起來。可是張居正的緩衝劑失效了,造成了他死後的被清算。在文官集團和萬千小民之間,明朝所採用的就是以禮和道德來維持國家秩序,也可以理解為,明朝並沒有真正以《大明律》來維護他們的統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禮教,而道德和禮教又是比較抽象的一些準則,在私慾面前,不堪一擊。正是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改朝換代的悲劇。

歷史就是這樣的神奇,透過歷史能讀懂未來。歷史總是在創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歷史,由不同的人去描述,就會有不同的歷史觀。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不同的人發現的細節不一樣,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同。《萬曆十五年》所表達的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絕對大多數的人都穿了件絢麗的外衣,那就是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裡卻幹著傷天害理的勾當,來滿足自己的私慾。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xx精選篇三

明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極其普通的年份。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此書英文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可直譯為“平淡的1587年”)。以該年前後的歷史事件及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物為中心,抽絲剝繭,梳理了中國傳統社會管理層面存在的種種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探索現代中國應當涉取的經驗和教訓。作者以其“大歷史”觀而聞名於世,本書中這一觀念初露頭角,“敘事不妨細緻,但是結論卻要看遠不顧近”。本書自80年代初在中國大陸出版以來,好評如潮,在學術界和文化界有廣泛的影響。這本《萬曆十五年》,意在說明16世紀中國社會的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時的側面形態。有了這樣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就可以保證衝突既開,恢復故態決無可能,因之而給中國留下了一個翻天覆地、徹底創造歷史的機緣。

萬曆時期是東西方文明相遇,交流碰撞的時期,西方文明首次叩開了東方的大門,是東西方文明最友好平等交流的時期。先進知識分子組成了西學集團,傳播西方文明。

“萬曆時代”時“非君浪潮”高漲,民本主義盛行,是封建皇權統治遇到極大衝擊挑戰的時代。“萬曆時代”是資本主義萌芽方興未艾,是蘊育新型生產關係的時代。萬曆三大徵,揚大漢雄威於寰宇,威震敵膽,蒙古、倭寇望而卻步,再保大明六十年國運,實為不易。

“萬曆時代”是市民社會發展,市民力量壯大。首次出現了市民力量和封建統治鬥爭的時代,是社會動盪和蘊育社會變革的年代。萬曆年代大科學家紛紛出場,出現了方以智、李時珍、徐光啟、徐霞客、宋應星五位科學巨人以及朱載堉、李之藻,王徵等眾多科學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華夏科技文明再次站在世界高峰。

“萬曆時代”李贄等大思想家紛紛湧現,政治社團紛紛出現,學派繁榮。是傳播新思想、新觀念、新文化的時代。

萬曆年代出現了徐謂和董其昌等頂級書畫家,是個藝術蓬勃發展的年代。

“萬曆時代”市井文學燦爛,出現了世界級的戲劇家湯顯祖,是個文化事業昌盛的時代。

“萬曆時代”是徹底擊敗日本,昂首東方,是中華帝國最後一次輝煌的年代。萬曆也是滿清初起,世風墮落、思想多元化。危機和挑戰並存的時代。

“萬曆時代”的生機活力比死氣沉沉的康乾盛世強百倍,明朝的文治武功到了頂點,是中國歷史的岔路口。

對於明清比較有兩部書不可不讀,其一《利瑪竇中國札記》,其二《停滯的帝國》。尤其讀了《利瑪竇中國札記》一般不抱偏見的人對明朝的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會有一個顛覆性的轉變。我們能看到物價低廉、富裕,人民安居樂業的明代社會。我們也能看到一批富有犧牲精神的西方傳教士,以及一大批寬容、開明有良好學識、修養的明朝君臣士大夫形象,以及晚明社會寬鬆、自由、平等、活躍的政治氛圍。這與《停滯的帝國》描寫的滿清帝國衰敗、貧困、閉鎖、愚昧的社會現狀截然相反。

讀《利瑪竇中國札記》你還能發現在明代“士”這個階層上,人格是平等的,是不論官職大小的,官大一級壓死人不適合當時的情況。在學術上也是人人平等,所謂學霸、輿論導向倒是不可思議的。

回顧那段歷史,無論如何是看不出儒學對西方文明和西方科技有強烈的牴觸傾向,封閉、保守。反而是敞開胸懷,熱烈歡迎。用徐光啟的話說是“易佛補儒”。

與利馬竇神父搗亂的主要是一群迷信的農民,以及一些愚昧的鄉紳。而佛教才是利馬竇神父針對的主要敵人。士大夫地位身份越高,越能理解西方文化,越能依法保護西方傳教士,越能和利神父成為至交,對利神父的學識讚賞不已。

這說明儒學原來是歡迎西方文明的。而“五四運動”後,學界卻幾乎一致公認“儒教”是中國現代化的障礙。所以要上溯到孔子,打倒孔家店。五四以來的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偏激態度一直影響到今天。他們的誤區就在於:對於“滿清統治”對儒學的惡劣影響研究不透、不深。從而把滿清統治下的理教,當成了儒學的正宗。

其實想了解明末的真實情況可以看一看中華書局出版的《16世紀中國南部行紀》、《大中國史》和《利馬竇中國札記》。從這些西方傳教士的記錄中可以看出明末的中國還是十分富裕和強大的,其中有些人比如達·克路士對於明朝和當時的中國人給予了極高的讚賞,甚至可以說是崇敬,這和數百年後英國人對於清朝乾隆“盛世”鄙視性的描述大相徑庭。儘管一些西方傳教士也尖銳的指出了明朝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政治腐敗、火器威力不如西方、自然科學研究比較落後等等),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那時的中國與西歐差不多處於同一起跑線,本來是有機會與西方文明共同發展的。可悲的是這一切都伴隨著滿人的入侵結束了,後來英國人來到中國時只把滿清統治下的中國人當蠻族了。所以說明朝是中華帝國最後的輝煌。而萬曆朝又是中國最後一個盛世(迄今為止)。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xx精選篇四

《萬曆十五年》是一部評價很高的書。暑假中讀後頗有感觸。下面分幾個部分談一談。

一、先說說黃仁宇先生其人。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經學過工科,在報社工作過,當過兵,後來又在美國攻讀歷史。豐富的人生經歷使他對歷史有了自己獨特的思考。

他在自序中提到他與明史的聯絡,博士論文做的就是明代的漕運。為了寫書、做論文,他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讀完了《明實錄》133冊,再加上寫書的時間,一本不厚的書竟用了7年的時間!如此嚴謹的態度,堅持不懈的精神都是令人敬佩的。而正因為他的治學作風才有可能寫出如此精彩,有影響力的鉅著。

二、談談這本書。明朝稅重民窮,水深火熱是眾所周知的。《萬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認為稅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而黃仁宇先生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民窮的根本在於律制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稅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自肥腰包。明朝採取極其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並不著眼於提倡輔助先進的經濟以增加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書中有如下論述:“萬曆二十年(1592),北京宛平縣知縣沈榜聲稱它每年要向27個不同的機構繳款,總數則不出白銀一千兩。與其相似,全國佈滿了這段距離的補給線,此來彼往,側面收受,既無架構,而提出的統計數字,經常為一紙具文,以致發生了上述稅率參差不齊的現象。”這種維護落後的農業經濟,不願發展商業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範圍內由先進的漢唐變為落後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有書中可見中國兩千年以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猶以為甚,乃是明朝衰落的癥結。書中所記述的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官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或身敗名裂或不得善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一切都是因為制度已經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及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原來只有英文版,後應國內讀者要求,才有了中譯本。其英文版原名為“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正是由於很多歷史學者忽略了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年份裡發生的事情才未有所得,而作者卻以審慎的態度洞悉了這段時間內那些看似細枝末節卻可以以小見大的變化,才能由此獨到的見解。

三、談一談引申出來的思考。就以中的海瑞為例。海瑞作為一個御史,盡他的責任,直言敢諫,甚至冒著殺頭的風險直指皇帝的過錯,實為清正。而他的作風不但皇帝看不慣,連朝中百官都人人對他的行事習慣有怨言,其中不乏許多忠良之士,原因何在?

海瑞的信條和個性固然令人尊敬,卻沒有一人按照他這個榜樣來辦事。原因就在於人們已經習慣了另一套為大眾所接受的形式方式。海瑞的行事方式乃是正道,而這正道上已是人跡罕至。

舉一例說明:當時朝廷上派遣欽差到各地巡查。名為巡查,實則撈油。每到一處必是明裡或暗裡的向地方官員要好處。而地方官員也正好趁此機會送錢打點,一則為自己官場升遷打基礎,二則可以保住官位,在所轄之地橫徵暴斂而不被處理,兩廂情願,心照不宣,何樂而不為?而兩袖清風的海瑞可不管這一套,青菜豆腐招待上官,欽差幾次暗示卻反被海瑞參奏一本,引得人人自危,就怕自己的那點事兒也被揭發。

按理說海瑞的做法並無不妥且是極為正確,可在當時的規則之下必定是要引起驚濤駭浪的。何也?是時此種上下官員的交易方式已經不再是地下的受賄而似乎有正大光明的趨勢。系統之中的每個個體已經在此制度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點,找到了晉升的途徑和維持生計的辦法,習慣成自然,只要人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灰色交易市場已經形成,為什麼要改變呢?偏偏就在此時,海瑞半途殺出,非要攪個天翻地覆。一旦當前的系統被顛覆,每個個體都必須重新定位去適應新的規則和關係,現在的既得利益到時候就不知道能否找回,誰願意去改變呢?海瑞的行為就像一個印第安部落裡闖入的歐洲人,無異於砸天下所有當官的飯碗。習慣了一套可以讓他們獲益的規則的人們會在有人想顛覆它的時候奮起反抗的,習慣和利益是罪魁。海瑞正是因此被碰得頭破血流,20xx年賦閒在家,晚年悽慘。制度造成了這一切。

結語、

就像《教父》中提到的,“一個社會一定存在著兩套規則”。當正道行不通的時候,人們必然去尋求另一條“非正道”。而那非正道卻往往比正道更有效,因為非正道是人們在正道走不通的情況下經過艱辛探索得到的最有效的方式。

萬曆十五年讀書心得最新20xx精選篇五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運,這句話適用於裡面每一個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們都試圖去追尋他們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諸東流。

萬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沒有發生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實際上,從這年起,王朝的覆滅已經不可避免了。或者並不應該這麼說,應該說王朝的覆滅已經註定了,而只是從那時起,端倪更明顯罷了。

明朝的統治者並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團以及書中沒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團,這是區別於歷代王朝的一個顯著特點。明朝的創立者朱元璋廢掉丞相,這是一個很明智的做法,而他並沒有為他無能的子孫想過,也沒有想到在王朝的後期,文官集團會是凌駕於皇帝頭上的正真主宰者。

文官集團有制度上的保障,也有思想上的鞏固。而整個文官集團是以儒家思想為思想核心,這樣便造成了一個以道德來實現統治目的的國家,缺乏了真正意義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掛羊頭賣牛肉,為國家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不定時的炸彈。

在《萬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許多重大的宮廷鬥爭中,都是為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失所牽起的軒然大波,比如說首輔的張居正,他在任期間,父親突然去世,這本來只是禮儀上的問題,但偏偏在文官集團的添鹽加醋下成了一場政治鬥爭。

在本書中,作者是以陰陽的思想來闡述的。陽既是光明磊落、不顧生命安危誓死捍衛道德的人;陰既是所謂的貪官、貪財貪權。陰陽之間的不斷衝突,是導致炸彈爆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既是是陽者也有陰,陰著也有陽,在這個物序流轉的世界裡,每一個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那麼誰又能把王朝的覆滅歸罪於哪一方呢?

最後,作者是以這麼一段話結束他的作品的:“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階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汙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而從書中,我唯一得到的結論是:儒教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