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精選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11W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 篇1

才放那麼短短的30多天假就要被導師要求看著這兩本書過年,一開始,我真不懂為什麼,單單隻看書的名字,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安排看這本無聊的書,又有點不爽,但耐心去看,又覺得其實沒有那麼難接受,內容也還是可以的,就硬著頭皮把書用最短的時間讀完了。看完之後才發現,把《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這本書比成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之後的第二部最著名的經濟學著作並沒有誇大,那是名副其實的。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精選6篇)

大衛李嘉圖作為古典經濟學派的繼承人,其思想深深地受到亞當斯密的影響。《國富論》正是李嘉圖接觸學習經濟學的第一本作品,我個人認為這就是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研究的幾大主題和《國富論》的主題有相似之處的最主要原因。當然,這兩本如此著名的作品有再多的共同之處,還是各有優劣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在所涉及的範圍上也比不上《國富論》,《國富論》所討論的更加廣、內容更加多。即使思想上被影響,李嘉圖還是能夠對亞當斯密批判地學習而非盲目認同、全盤接受的,還是能夠就這些話題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的。

這本書一開始並不是討論“分工”的問題,而是就“價值”展開敘述。而且李嘉圖並沒有按照常理只是談論價值問題,而且他還假定了商品的存在,假定了工資、資本、利潤、一般利潤等等的存在,並且就這幾方面也論述了一番。這些問題本應該在價值分析的基礎上才需要進一步說明的,但李嘉圖卻有著其自己獨特的一面。

接著就是“地租”問題了,其實我個人認為相比於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裡面的對地租問題的討論,李嘉圖在這方面對這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遜色、不夠深刻、不夠有針對性,李嘉圖是以整個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見解為前提展開論述的,而亞當斯密是圍繞自己獨到的看法,圍繞如何讓國富民強去寫的。因此,就這一主題,李嘉圖還是比不上“老手”,思想上稍稍劣了點。

接著所說的價格、利潤、工資什麼的其實說白了,就是對前面幾章價值、地租的概括、補充。其實這本書看下去真的覺得內容很少,但裡面的思想卻是我們可以學習、借鑑的。例如他的價值論就認為生產中所耗費的勞動決定了商品的價值,別出心裁,與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提到的二元觀點就有所不同,也正正因為他的思想有其獨特的一面,讓他的作品一面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其作品也一度熱銷,供不應求。

其後,李嘉圖還談及了許多賦稅原理,對稅種進行了分類、分析了各種稅種的來源還有徵收稅對各階級的收入與發展生產的影響。他還認為稅收是一個國家的土地和勞動的產品中由政府所支配的一個部分,最終是由這個國家的資本又或者是由這個國家的收入來支付的。稅收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和個人的收入水平,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水平和再生產的能力,但是從長遠來看,稅收卻又是一個國家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個國家要實行一切有利於民生的措施又或者是要加強國家實力、加快國家的發展速度,金錢是很重要的,沒有了金錢,一切都只會是空談、只會是紙上談兵,因此,稅收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國家也有這個責任讓每一分每一角納稅人上繳的稅款都用得其所,而不是成為某些官員貪贓枉法的工具。李嘉圖個人主張遵循亞當斯密的“公平、確實、便利、經濟”四項稅收原則,並且還依據這個原則詳細地分析了各種賦稅的利與弊及其對各個階級收入的影響。

縱觀全書,我作者李嘉圖認為資本家追逐的只是個人利益,追求的是利潤,但是他又認為利潤也是資本積累的來源,積累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條件,生產力的發展有能夠促進社會財富的增加,從而就可以提高全社會人們的物質生產的水平。他認為資本的利益不僅代表著資本家自身的利益,同時又代表著全社會的利益,而他認為地主階級的利益和社會的利益卻是矛盾的。

我個人認為大眾給予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如此之高的評價是十分正確的,儘管還有些許的不足之處,但李嘉圖在思想上深受亞當斯密的影響之下,他還是能夠做到批判地學習,在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問題上都能夠提出自己獨特的觀點而不是人云亦云,也是很難做得到的。

所以我也明白了導師讓我們讀這本書的緣由,《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還有《國富論》這兩本書是我們學習經濟學必須一覽的好書,這兩本書都會有助於我們專業的學習,如果我們能夠多多少少地掌握裡面的一兩條原理,對於我們以後的學習是十分有幫助的,也會有助於我們更容易地去理解其他問題、加強了我們對經濟類問題的分析思路以及邏輯思維。因此,在假期裡、平日裡多讀好書還是百利而無一害的,要養成這種習慣才像是個真真正正的大學生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 篇2

《政治學原理》是山西財經大學mpa核心課程,作為主講教師參加本次精品課程培訓學習,很有必要,也很有收穫。周先生深入淺出的講述,認真負責的教學,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周先生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對我今後改進教學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啟發意義。試以“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觀”為例,談談改進教學的學習體會。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原理,我們認為政治文明是人類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為建立公共秩序、推動社會進步而形成的,用於調節公共權力和私人利益關係的價值規範、組織體系和制度安排的有機總和。它通常由政治意識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三個部分組成,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核心。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論,正是在這樣的政治文明觀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結合當代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實際,可將之具體歸納為以下若干觀點:

第一、人類生活是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有機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文明”體現的是與一定的社會生產發展相適應的社會政治價值規範和制度安排,人類文明的發展,必然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辯證統一的運動過程。

第二、政治文明產生於人的現實活動,必須以現實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為基礎。將人的生產活動和社會交往視為政治文明的現實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對人類社會政治現象和政治生活本質規定性的深刻揭示。

第三、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建設,國家政權建設的關鍵是制度建設。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政權不僅是革命的首要問題,而且也是政治建設的首要問題。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必定包括國體建設和政體建設兩方面的任務。

第四、政治文明的發展過程是從古代政治文明向現代政治文明進化的過程。人類的成長過程是人逐漸擺脫外在束縛、最大限度獲得自由的過程,這個過程被馬克思稱為“人類解放的過程”。

第五、民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徵。現代政治文明產生於人的政治解放,而人的政治解放的本質內容就是:一方面,人在社會領域獲得自我支配的權力,成為自由的勞動者;另一方面,人在政治領域獲得平等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成為公民和法人。

第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新型的現代政治文明。與同屬於現代政治文明的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形態相比,“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又是一種新型的現代政治文明。

第七、政治文明建設必須堅持時代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統一。政治文明的“時代性”特徵,要求政治文明必須隨人類文明的發展而發展,做到與時俱進、與其他文明形式協同發展。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 篇3

我就我們這本書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我們這本書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模板,是引領我們進入經濟學的學習的啟蒙課本。

這位偉大的學者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擁有如此智慧,我們來看看馬克思的生平吧!馬克思1820--年5月5日生於德國萊茵河特里爾城一個猶太家庭,小時候家庭還比較富裕。馬克思並不是開始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這一段還有個比較波折的小故事。大學時代的馬克思加入青年黑格爾學派、之後又學習哲學歷史,並在萊茵報當任主編,就在當任主編這段時期(1842——1843年),發生了一件可以說是震驚全國的事,那就是“林木盜竊案”,林木盜竊案到底是怎麼回事?觀其字面含義,貌似偷林木,但是事實是普魯士萊茵省議會把撿枯樹枝的行為納入盜竊犯罪,指控那些只靠艱苦只維持艱苦生活的貧苦的勞動人民,馬克思是熱血青年,他主動為貧苦人民爭取利益,在法的制定中,許多人都沉醉於法的表面完備。認為只要有法可依, 就算完成了法的制定的使命。如果立法上的法制要求僅是" 有法可依" , 那麼這樣的法制要求也未免太簡單了。事實上," 有法可依" 了, 也並不是真正的立法上的法制完備。因為立的是什麼法, 其法的價值追求是什麼? 還非常重要。制定出來的法是正價值、零價值或負價值的問題,比有無法的問題更加重要。具有負價值即壞的法的制定出來了, 比沒有法更加可怕。因為沒有法還有希望, 而制定出來的是負價值的法,留下來的就只有失望和絕望。何以制定有價值的法, 避免所立之法在立法時就為無價值或負價值? 倘若制定出來的法為零價值, 立法就是毫無意義的徒勞;倘若制定出來的法為負價值, 立法就只是有害無益的惡行。

在法的執行中, 許多人都沉醉於法的表面實施。認為只要是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就要堅決的執行, 只管合法性問題, 不管合理性問題。所謂的" 合法不合理" ,就是指它違背民眾普遍認同的" 常識、常理" , 違背普通民眾用以規範自己日常生活的基本行為規則。這樣的法, 必然是不可能得到普通民眾認同的法,必然只能是體現少數人意志的法, 只能是少數立法者的法。主張對這種法也要堅持"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執法必嚴, 違法必究" ,主張少數立法者可以用法律的手段強迫大多數人接受他們的意志, 這難道不是人治、不是專治嗎? 這肯定是人治, 也肯定是專治, 至少就立法的層次來講,只能得出這種結論。立法者的權就是法, 立法者即使再錯, 普通民眾也必須服從。

亞里士多德說, 法治是良法之治。孟德斯鳩說:有兩種壞現象, 一種是人民不遵守法律; 另一種是法律本身使人民變壞。後一種禍害是無可救藥的,因為藥物本身就包含這種禍害。 在1 8 4 3 年, 馬克思在他著名的" 林木盜竊案的辯論" 中,也引用了孟德斯鳩的這句話痛斥當時普魯士萊茵省議會把撿枯樹枝的行為納入盜竊犯罪,與砍伐林木同樣處罰是一種殘酷的立法行為。惡法是否法的爭論在我國當前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之後馬克思便開始了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以保護人民利益作為自己的使命。

馬克思留給後人最深刻的莫過於它的資本論體系:1)資本 2)地產 3)僱傭勞動 4)國家 5)對外貿易 6)世界市場

最早使用“經濟”這個詞的是思想家色諾芬(BC430——354),並著有《經濟論》。說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得不佩服他善於結合前者的經驗,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參考了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古典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源泉,他的代表有威廉·佩蒂(1623——1687)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亞當·斯密(1723——1790)、大衛·李嘉圖,亞當的《國富論》是經濟學典型傑出的代表著,現在西方很多國家把它奉為經典,並按照上面所說進行實踐。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 篇4

這學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課程讓我有機會第一次真正地有機會接觸了經濟學原理和知識。經濟學是當今非常熱的學科領域,我一直對經濟學非常感興趣,但始終沒有能夠很好地瞭解它,更別說是掌握和運用了。幸運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課給我提供了一個最好的平臺,讓我得以開始對經濟學原理的學習。

關於經濟學,課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記憶和理解起來也就相應得非常困難。所以,我個人認為我們前段時間的那次討論課這樣的形式特別好,通過自已認真思考您提出的問題並在上課時聽同學們的發言,瞭解同學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這對於我正確深刻理解學習內容有著很大的幫助。比如說,您提過這樣的問題:知識能否創造價值,資本能否創造價值?我在課下想了很多,課上也想來發言了,而且當時課堂上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也非常激烈。在綜合了同學們的觀點和自已課下的查閱資料之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我下面想談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以及對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理解。

首先討論一下勞動價值理論,這個對於解釋老師提出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勞動價值理論討論的是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的問題。馬克思曾經多次明確地指出,勞動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但對於“勞動”的定義卻不是特別清楚。所以說,現在的問題主要是如何去認識這個“勞動”。根據查閱的資料,按照傳統的政治經濟學觀點,只有物質生產部門的體力為主的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勞動。然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個以知識創新為特徵的新經濟時代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資訊科技和知識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和資本成了除勞動力之外的兩項最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在生產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很明顯,現代社會勞動的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要素由以體力勞動佔絕大部分變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共存,而且體力勞動的地位還是迅速提高。我們對當代社會勞動形式這一新特點,在分析、研究勞動創造價值時必須給予充分的考慮。

再回到老師提出的問題:知識能否創造價值和資本能否創造價值。我的答案是能。因為,首先,知識和資本本身就是從勞動中獲取的,沒有了勞動,知識和資本就無從談起,所以從本質上說,知識和資本本身實際上就是勞動,只不是可以看作是經過轉化的勞動,從這點上說,知識和資本是可以創造價值的;第二,知識和資本的運用過程實際上是腦力勞動的過程,這就到了剛剛在上面的討論了,腦力勞動也是勞動,也可以創造價值。所以說,知識和資本是可以創造價值的。

在我查閱的資料中,有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單純指的就是體力勞動。因而在知識經濟到來的時候他們提出:商品中所含的體力勞動的成分越來越少了,因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也不再適用了,商品價值應該從由勞動和勞動時間決定變為由“知識含量”決定、由知識來計量。我覺得這些都是不對的。事實上,馬克思從來就沒有忽略過腦力勞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每當人們創造某種使用價值時就使用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也就是說,無論是生產何種商品,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生產的,只不過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佔的比例不同罷了。由於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體力勞動居於主體地位的時代,因而《資本論》中更多的是以體力勞動為例來分析。但以體力勞動為例分析並不代表所有的情況都是體力勞動創造價值,堅決不能這樣認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也提到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體力勞動最終會被腦力勞動所取代,但由於他處的時代的侷限,馬克思並沒有深刻地討論這一現象。不過,體力勞動會被腦力勞動取代並不代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不再適用,因為馬克思所說的勞動從始至終都包括了腦力勞動,機器勞動歸根到底也是勞動者的勞動創造的。所以說,在知識經濟的形勢下,勞動價值理論不僅沒有失效,反而還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不管如何發展,商品的價值仍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原理是不會變的,只不過這種勞動具有高效性的新特點。

所以說,作為當代的大學生,必須深刻地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原理,並用它來指導自身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這門課就是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真理並運用到實踐中去的平臺。很幸運能通過這門課接觸到真正的經濟學,也希望老師能再組織一次類似上次的討論課,幫我們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 篇5

起先想著要了解這場經融危機的根源,於是覺得應該重新複習政治經濟學,選來選去,我們自己國人專家寫的我依然是看不懂,於是選中了這本法國人薩伊18--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概論》,從12月初到2月初,足足兩個月時間。

全書以很多鮮活的例子來說明財富的產生、分配、消費,整本書以價值生產為中心點,貫穿各個章節。這也是我們專家與外國專家的不同之處,要是國內專家寫的,就肯定非常之枯燥!

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這個版本翻譯得不是很好,對句子的把握幾乎都是以英文的原意沒有考慮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來翻譯,所以讀起來部份語句的理解需要舉一反三。到現在為止,我也認為還有必要再讀一次。

薩依認為,資本、土地、勞動是生產價值的三大必須要素,任何價值的生產,必須是通過根源在人為藉助資本及自然資源(土地)來完成;所有非生產性的消費都產生不了價值,我們稱之為浪費,作為個人來講,沒有生產價值的消費都是浪費,浪費不僅僅對個人有害,對整個國家財富也是有害的,雖然就像在一棵大樹上摘下一枝樹枝。

國家的財富是由人民生產的,只有人民勤勞節儉,才能有更多的資本用來創造價值,而所有的奢侈性消費,都是無法生產出實用價值的,所以有些負責任的政府在這方面徵收重稅。

稅收是取走人民所生產出的價值,當然這些價值是以貨幣的形式體現出來,這價值養活了收稅的和其他公務員以及軍隊、司法部門等,所以以前當有人罵政府公務員說你對不起人民,而公務員則說以自己的勞動來換薪水,不是拿人民的錢,那就是大大的笑話,這個例子來自我們咸豐縣政府的某公務員。當然,如果公務員為人民創造出價值,用他們的價值換取人民生產的價值,這個是適當的,也是可行的,也是必須的!

稅收是回不到社會的,軍隊保衛國家人民、公務員為人民生產價值而服務、司法部門為保證社會公正性,這些都可以以人民生產的部份價值作為回報。如果一個政府嚴以律己、節約,將稅收用於人民的生產性資本,這個國家必定會走向富強,但人性的弱點又在裡面顯示出來,貪婪、虛偽的人如果主導了政府的走向,這個國家看似有財富但卻沒有藏富於民,這樣的國家不是真正的富強,那麼,這就是我們中國。

他還說到,賭博、彩票都是不利財富生產的,(政治經濟學的讀書筆記政治經濟學的讀書筆記政治經濟學的不能真正創造價值,那些人只是因為貪婪,想發財所以才去買彩票賭博,而真正掌握大部份財富的階層,是不會碰這些東西的,因為他們已經不在乎這些,所以賭博的人、買彩票的都集中在社會的近乎最低層也是人群最多的階層。所以這也是導致窮的階層就會越窮、富的就會越富,因為富的階層有資本去創造更多的價值。

作者在文中多次贊同英國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道德情操論》及柏拉圖的《理想國》裡的內容,所以上週我特意買了這幾本書,希望今年內能將這些書讀完。

政治經濟學心得優質 篇6

(本學期的政治經濟學課程即將結束,猶記開課之初楊老師在講導言部分時推薦了許多專業書籍和經典文章。受自身淺薄學力所限和對專業大部頭天然恐懼感的影響,我在圖書館借到了其中幾本只是翻了翻緒論導言就無心繼續讀下去,最終也沒能讀完這些書籍中的任何一本。也許是隻鱗片爪讓人更易接受,反倒是楊老師推薦的幾位名家的部落格還勾起了我的興趣,斷斷續續倒也讀了幾篇。在此先覥顏承認錯誤。

我閱覽與經濟相關的部落格的有四個:吳曉波、葉檀、吳思和張五常。其中張教授的部落格因其術語和理論較多以及一些領導人士教誨我們“讀不得”而讀的相對較少。總而言之,這四位對中國的現實和發展前景主要是持審慎悲觀的態度。張教授暫不談,吳曉波主要通過古今對比指出中國經濟沿革始終存在的結構性和制度性缺陷以及其導致的偶然和必然的結果;葉檀(在《南方人物週刊》上經常看到她的專欄)主要通過對最新經濟金融例項得出她的結論,對房地產和證券市場以及極其嚴重的通脹現實表達了她深切的憂慮;吳思與其說談的經濟學,不如說是社會學或是歷史探究,多是以社會歷史事實論證他的觀點(可惜我還沒有讀過他最有名的作品《血酬定律》)。然則悲觀未必不如樂觀,審慎總好過浮誇。自有人去華言太平盛世,理性分析的聲音反而尤其可貴。在此主要談談對吳曉波的《跌蕩一百年》《激盪三十年》兩書的讀後感。絮叨完畢,下面引出正文。)

不記得這兩部書上哪一段大致有這麼一段話:巨集大的關於人類命運的世界戰爭被平淡的商業敘事所取代,青少年無法忍受這種平庸的生活。然而中國百多年來的商業敘事卻因其與國運緊密相連,絕對不能說是平淡的,相反這些歷史上充滿了汗、淚和血。

《跌蕩一百年》講述的是從1870年到1978年中國由封建社會到近代社會又即將轉向現代社會的歷史大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向近代化的歷程,《激盪三十年》則描述了從1978年到20xx年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走向市場、走向世界的成長、發展之路。兩部書合起來基本上就是中國近現代企業乃至工商業的通俗簡史。

在這兩部書中,吳曉波主要通過分析民間、政府和外國資本三方來建立中國企業分析模型。這個三極模型在晚清時期表現為商辦企業、官辦(洋務)企業和以買辦和洋行為代表的入侵外國資本的爭衡,在民國時期特別是蔣政府時期表現為民營企業、以四大家族為代表的官僚壟斷資本和外國資本的博弈,跨過建國前三十多年政治因素導致的單一經濟形式時期,在改革開放時期表現為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的競爭與合作。在吳曉波看來,國家力量在中國這個從古至今從未變過的高度中央集權國家始終是打破堅冰的政策決定者和確認者,然而在之後卻常常淪為利用政策和壟斷優勢攫取暴利但無比低效且缺乏開拓創新意識的利蠹;外國資本自晚清以來以其獨有的資本和技術管理優勢在中國長期佔據產業上游和利潤制高點,又因其可幫助制衡官方戒懼的民間力量常常擁有政策特權;而民間資本在各個歷史變革期都覺醒最早,人數最多,混沌草莽階段也有獲利,但因其在政策上和資本上的先天弱勢地位常常成為國資和外資口中之食,成為“充滿悲情”的犧牲品。

我也勉強算是好好學習的文科學生,歷史還算是我的愛好和長項,但是細碎的歷史事件始終只是零散的儲存在我的大腦裡,殘章斷簡般存在完全沒有形成體系。吳曉波的書讓我感覺到了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一些內在的邏輯和軌跡。新舊力量之爭,民資國資之爭,中央地方之爭,中資外資之爭,形式改頭換面,但是規律似乎從未改變過,簡直像數學公式可以套用。拋開歷史規律,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段歷史顯然就是資本主義勢力全球擴張輸出剩餘資本攫取利益導致不發達地區經濟變革的真實寫照,還有國有企業的時而擴張時而收縮,民間資本的大部分行業崛起,這些無不印證了課本上關於壟斷資本主義和三次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的論斷。中國百年躑躅和現代崛起畢竟不是脫離了理論基礎的歷史特例,更不是“書寫了新的歷史奇蹟”,其內在規律性是始終沒有發上改變的。毫無疑問,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歷史規律鏡鑑作用依然,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也仍然可以指導我們前行。

由此看來,吳曉波的《跌蕩一百年》和《激盪三十年》不失為好的瞭解近現代中國企業史和經濟史的輔助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