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精選7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7.54K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 篇1

沈復在他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浮生六記》開篇時便用了東坡詩中“事如春夢了無痕”這句,而這句話幾乎可以算得上是他和陳芸愛情的寫照。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精選7篇)

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說:“父親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記》的芸娘。他愛她能與沈復促膝暢談書畫,愛她的憨性,愛她的愛美。”芸娘大概是所有文人夢想中的女人,世界上絕不會再有第二個她。

沈復和芸孃的愛情,很好。

十三歲時沈復第一次見到芸娘,兩小無猜。脫金為約,她成了他的未婚妻,這是一開始的故事。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美好。然而太美好的東西總是不能久存,他們約定的太早,難免過早散場。

洞房花燭夜,兩人比肩調笑,共論《西廂》。此夜春心動一處,不知今夕是何夕。這樣像是密友重逢的愛情,這樣互為心動的愛情,多少痴情男女想要,多少人求而不得。

他們本來就是有緣的。陳芸以白樂天為啟蒙師,幼誦讀《琵琶行》而識字,以李太白為知己,愛他“姑射仙子”“落花流水之趣”。而沈復適字三白。卻不知白是空,萬般柔情終成空。

他們是如此般配的兩個人。滄浪亭愛蓮居里談詩論賦,細說相如。他愛他鬢邊濃香撲鼻的茉莉花香,愛她的多愁善感,心地善良。陳芸在沈母大壽上聽到《慘別》等劇時的不忍,沈復看在眼裡;陳芸對王二姑折花的調笑沈復記在心上。啟堂弟婦催妝缺珠花的時候,陳芸把自己的給了她,她不以這些在別人眼裡送出便是可惜的東西為貴,卻偏偏珍惜些破書殘畫,悉心裝訂,竭力蒐集,她愛的他也愛。她的好他全陪著。

相處久了連不愛的地方也變成了愛。後來她喜歡吃的滷味漸漸變成了他的習慣。自由隨性的沈復也把“得罪”、“豈敢”當成了日常。當沈復問為什麼一開始厭惡的東西最後卻會喜歡上的時候,芸娘說:“情之所鍾,雖醜不嫌。”喜歡上,就什麼也不在乎了。

情到濃時,竟然相約來世,來世竟要當個男兒陪他遊歷天下。這樣的愛情應該純粹到何種地步?

洞庭盛會,陳芸便做了一回男子。她在丈夫的慫恿下女扮男裝的出了門。攜手而出,歡樂無限。也曾託言歸寧同去太湖。

陳芸說,第一次見到了這麼寬廣的天地,看過了便不虛此生了。閨中女子終生沒有見過的大有人在。她們與船家女素雲在船上嬉笑作樂,唱歌歡笑,最後被友人妻誤以為是沈復挾著兩名妓子舟中作樂。陳芸解釋的很妙,她說:“有之,其一即我也。”

每到暮春,便恨花落得太快。

結局總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衣冠之家最後也沒給沈復仰仗,而生在衣冠之家的沈復還不能給陳芸仰仗。因替人作保被人追債,竟至於被趕出家門。幸有友人收留,卻終將疲於生計。布衣蔬食已是嚮往,家破人亡終成現實。

他們的愛情就像是水晶,他們自己也像。在這個世界上好像每個人都沒辦法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東西。文人們想要仕途的時候,仕途不順;人們想要安居樂業的時候,流離失所;他們想要平平淡淡共度一生的時候,偏偏妻離子散。

未嘗不希望沈復更強一些,更聰明一些。不用太聰明,不用太強,足以支援的起他們的愛情便足矣。然而那樣或許太過完美了,所以上天竟然不準這種情況出現。

塵世中的我們大都渴望著完美,完美的戀人,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生。可惜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情。當愛情來的時候去愛,當苦難來的時候去承受,人生就是這樣,總有些意外等著你,既然無法預測,不如真誠接受。只能接受。

事情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愛情和人生都是如此。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 篇2

名為六記,後兩記遺失,現存只有四記。

如果去掉第三記《坎坷記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馬舉案齊眉、對花吟詩對月小酌、拈花弄草潑墨作畫、浪跡天涯快意江湖,有沒有柴米油鹽之干擾、沒有爭風吃醋之煩憂、沒有追名逐利之市儈,這是中國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淵明的隱居鄉間更勝一籌。令人嚮往之!

可惜生而為人要養自己的臭皮囊、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盡孝盡責,於是就悲劇了!追求詩和遠方是有條件的,要先處理好眼前的苟且!也許只有在為人兄友這一方面,沈復是無愧於心的吧:為友慷慨豪爽、為兄放棄家產!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敗論英雄,如我之輩就忍不住邊讀邊噓唏感慨:沈復同學實在是缺乏為人處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讓父母妻兒都極為窘困尷尬,最後妻亡女散、兒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飄落在外、靠朋友幫襯生活!作為一個男人、確實挺失敗的!

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也是挺難得的吧。世上極少數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數人資質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無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裡偷閒苦中作樂、有的精緻有趣小有情調,都想法設法活的精彩,綻放美麗,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復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遊,且盡興攀高、驚的導遊瞠目結舌,俗世煩惱困不住不羈的靈魂!這樣的人生狀態確實值得稱讚和羨慕!

從文中看不出成書具體時間,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靜氣、釋然豁達,對苦難坎坷沒有絲毫的怨憤:對父母弟友沒有責問和不平,對官場苟且沒有抱怨和批評,甚至不屑於花費筆墨將事情原委和盤托出,只用一句“母親看了一眼第妹”帶過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場”繞開了名利之爭。這樣的宅心仁厚真是難能可貴!留下記憶裡的,或者說值得記憶的,只有童年的快樂、夫妻的和鳴、浪遊的痛快,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遺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時間的長河裡吧!

閱讀這本兩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對於史記漢賦之類的早期古文,確實更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樣簡縮嚴重,需要不斷的擴詞翻譯、前後連貫,才能理解其內容和邏輯。這本清末散文已經很接近白話文了,泛泛粗讀不做細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詳讀,個別詞字需要工具書幫助:一部分是現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詞,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現在還用的字、但是某些涵義已經基本不用了。

細細檢視,覺得第二種情形非常有趣。“已”現在多用“過去、以前”的意思(已經、事已至此)、偶爾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後已、學不可以已),但它還可表示“太”(不為已甚—不做的太過分)、“後來”(已忽不見—一會兒就不見了)。哈哈,有時候指“以前”、有時候指“後來”。“倩”字現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詞中,指美麗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為“倩”,殊不知這個字本意為“男子的美稱”,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為“美好”(巧笑倩兮),做動詞時指“請”(倩筆—請人代筆、倩僱—僱請)。漢語還真是複雜呢,不小心就掉坑裡了!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 篇3

《浮生六記》,顧名思義,應有六記,但遺留下來的只有四記,有寫遊記的,有寫閒情記的(如何插花、養花,弄盆景等),有寫閨房樂記,有寫坎坷記。其中的坎坷記,是我自高中讀了《活著》哭得不已之後,第二本讓我傷心不已的書。

沈復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聰慧知書達理,甚至可以說有顆七竅玲瓏心,有時候我甚至認為如果她在那個年代,生為男兒身,其成就應該要遠高於沈復。

沈復與他朋友遇到難題時,總是她想出解決的法子。哪怕公公錯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辯解,她都不肯。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自然很好,一起到鄉下避暑,一起遊山玩水,吟詩會友,日子過得好不愜意。哪怕是在很困難、家裡已容不下芸的時候,沈復也毅然地帶著她到外面住,沒有聽從父親休了芸。只可惜沒有白頭,芸便離開了人世。

沈復在書中說:“恩愛夫妻不到頭”,雖不希望夫妻間相互仇視,但不可過於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頭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會以愛情為基石,但我明顯是不認同沈復那句話的。如果從一段幸福指數爆棚但是短暫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無趣但是冗長的婚姻當中做選擇,我必定選擇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歸去,也終究是沒有遺憾了。

我曾問過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幾歲?”他說70,我說那我活到69就好。說我自私也好,膽小也罷,我從來不敢想象,我們一起牽手走過那麼多的年歲之後,突然他會消失,那我還有沒有勇氣繼續活著,也是個未知數。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讓我先走好了。三毛說,幸好先離開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這樣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過,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丟給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幫忙撫養,我追隨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覺得,倘若此生已沒有遺憾,又何必獨活在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為孩子、因為婚外戀、因為各種客觀的不客觀的因素分手,卻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時突然永別。

我也曾問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忘記我?他說,五年吧。其實我不知道五年這個數字他如何得來,但當時年輕的我卻有些生氣,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給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愛我?

現在卻覺得,真要那樣,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後你再娶個比我溫柔堅強的女子,平靜安寧地度過餘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裡,我也不要你長長久久地記得我。

關於生死,關於命運,關於坎坷,關於幸福,其實來來回回,不過是“浮生若夢,人生幾何”罷了。格子曾說,我對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個可以隨時去死的人。我聽以後頗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這般清明透徹。

好像話題有些沉重了,但其實《浮生六記》也講了許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成水底花開的效果,又記錄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風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們跟朋友偶爾會玩考試的遊戲,輪流做老師,給其他人出題,而且出題人兼做主考官,然後還要閱卷評分。不由對正在玩遊戲的趙同學感嘆:“古代人好可憐啊,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只能以考試為樂。”

我心想,要是把他丟回古代,他要怎麼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計只能耕種了。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 篇4

我是昨天讀完這本書的,其實我的開始也是在昨天,一個上午我經歷了自己心靈上的起起伏伏,雖然沒有沈三白那樣的談笑筆墨一輩子,可是我所遇到的.也是一筆文字債,現在想起來恍若隔日。

今天註定是“坎坷記愁”的,我不喜歡《浮生六記》中的盪開一筆,但也沒有辦法改變自己所遇到的不盡如人意,生活總是這樣的,所謂的變幻莫測,只有我們到了這般境地,才能心有慼慼吧。

我只好來一個書中的“浪遊記快”了,我讓自己一個上午讀完了《浮生六記》,讀書也是在讀風景,特別是於這樣的心境中,我見到了沈三白把夫妻之樂放在第一章的匠心獨運,這讓一個苦澀而傷感的生命,在執著中有了無限的力量。

就像我們所說的夫妻關係可以決定家庭關係,而家庭關係可以決定生活品質,如此一來沈三白可以忍受後邊的風風雨雨,也就有了生活根基,我看到第二章的時候,像是遇到了自己的童年,即使我走進這章開始的那些童趣,已經是中學時代了。

現在是在走了更遠以後的一個驀然回首,我想到了童年,也想到了我的中學時代,想到了那個可愛的沈三白,想到了我們的明察秋毫和龐然大物,我對一個熟悉的景物停留了很久,直到後邊的花花草草和詩酒茶話。

誰到了第三章都會流淚的,何況我的淚腺本就發達,而今天的機遇又讓我浮想聯翩,生活在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沈復是遇到了自己的陳芸,便被夾在了家庭瑣事之中,我卻是因為碰到了文字,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

在書中尋找作者,生活中尋找自己!

不想細數裡邊的糾纏和磕絆,說點讓每一個人情不自禁的情節吧,也就是陳芸的死,所帶來的蝴蝶效應,我是讀不下去的,一切都歷歷在目,一個生死纏綿不離不棄的緩緩道來,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極深的情感深淵。

還是讓自己快一點回到第四章吧,雖然這樣的補筆,已經無路挽回內心的傷感,但是孔老夫子的古訓,總是要有一個峰迴路轉的療救的,於是作者也就給了大家一個浪遊在外的迴旋,可惜依然是鬱鬱寡歡的。

昨天就好像為我的讀後感預留的,沒辦法不感慨良多啊!

我那個遭際啊,一下子就走進作者的世界,兩個月的的堅持,昨天差點擱了淺,想一想都有點恍然如夢。

我不想談這裡邊的識見,關於風景和擺設,我實在是一個很無情趣的人,而三白又好像在故意挑戰我們的審美經驗,不,應該是他獨出機杼的那些關於美的真知灼見,就像他的文字,在這裡是流光溢彩的。

所謂的有始有終,在一個重視養生的國度,在一個想到外面看一看的時代,這是一種預言和一個呼喚,放在這裡剛好把人的靈魂給救了出來,雖不美矣然而無憾何樂不為。

這讓我想到了自己合上書的時候,馬上遭遇了更多意外,保留文字的那個群消失了,我便開始找,作為一個敝帚自珍的人,我所遇到的內心深處的掙扎和考驗,現在想來也就是一個浮生若夢啊。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 篇5

《浮生六記》是清代文人沈復作的自傳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渾然天成,獨樹一幟,達“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之境界,流傳至今。其中,《中山記歷》和《養身記道》兩卷已佚,故現版本只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書的核心,拜讀此書是本著沈復和陳芸二人伉儷情深、至死不渝之情來閱,可實則是始於歡樂、終於憂患,讀後給人以悲切動人之感。全文貫通了一種“慧極易夭”、“情深不壽”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預兆”,久久無法釋懷愛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憶,在回憶中刻意去發現那些可稱之為“預兆”的點滴,然後說服自己,愛妻早逝這件事是命運如此、是無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談他與芸二人的清貧生活,雖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閒事,但因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條的打理下,事事都溫暖平和,處處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芸賢良淑德、蕙質蘭心,將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實乃不易;這其實也他是夫妻二人鍾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現,把日子過成詩,何嘗不是每個女子內心所期待的樣子,可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實沈復對芸很是欣賞和寵愛,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難想像古代社會男女地位之現狀,“一入侯門深似海”說的不僅是帝王將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對於婦女來說要求也是極為嚴苛的,可是芸在那個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裝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戲、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飲酒作樂,如此膽大的作為,想必也只有芸敢為;芸的幸運不僅是可以領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與尊重,可以說其實這就是丈夫對她的的寵愛與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擁有羨煞旁人的恩愛生活。

序篇林語堂有所言: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子,言非過譽;翻譯此文的作者張佳瑋也有此意:實際上,讀完全篇,我都產生了“沈復簡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頭。芸最可貴之處,便是她風雅感性之後的緘默沉靜,也許這也正是沈復如此懷戀芸的原因。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 篇6

這天,我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本書,之前聽說這本書價值連城,還沒有聽爸爸介紹完書的資料,我就聚精會神地看起來了。“喂!喂!留浩你先聽我說完再看!”爸爸生氣地說。等說完之後,我就專心致志地看起來了。

我讀著讀著,發現文章中我對伯父幫忙黃包車伕這件事感觸很深。這件事的大意是:有一天,作者和爸爸、媽媽去她的伯父魯迅先生家,在伯父的家門口發現了一個受傷的黃包車伕。作者的爸爸經過詢問,明白了黃包車伕受傷的原因。於是作者飛快地跑到了伯父家,之後跟伯父一齊幫忙這個黃包車伕包紮好傷口。最後伯父又把一些錢給了他,要他在家好好養傷。這一件事,使我對魯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讀完文章,再回頭想想,魯迅的品德實在是十分高尚。在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魯迅先生那樣助人為樂,做了好事又不要報酬的呢?我以前就親身經歷過一次與文章差不多的一件事情,一次,一個小朋友獨自玩著,在跑步的時候,突然踩到一塊香蕉皮,四腳朝天滑倒了,他大哭起來。但是,在旁邊路上的人,都是冷眼相觀,卻沒有一個人願意前來幫忙這位摔倒的小朋友,把他扶起來。有的竟然幸災樂禍,指著這位小弟弟哈哈大笑起來,真是不知羞恥,還就這個小弟弟的狼狽樣議論紛紛。我看了,趕快把小弟弟扶起來,並且我還不停地說:“小弟弟,你沒傷著吧?你疼嗎?”小弟弟高興地的:“你真是一個好哥哥!謝謝你!”我聽見了立刻感到甜滋滋的。此時,一陣陣掌聲從我的耳邊響起。原來小弟弟的爸爸來了。小弟弟的爸爸說:“真的太謝謝你了!謝謝你把他扶起來!你叫什麼名字?”我愉快地說:“我叫留浩,是中關村一小三年級五班的一名學生。”小弟弟說:“大哥哥,我們交個朋友吧!行嗎?”我說:“行啊,我們以後都是朋友了!咱們去玩吧!”小弟弟說:“好!咱們出發吧!”

所以,我期望每一個人都能熱心地幫忙別人。這樣,不僅僅會讓世界變得更完美,還會讓自己更快樂!

三年級語文閱讀心得總結 篇7

在一個很平凡的下午,我翻開了高爾基的《童年》,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可憐的阿廖沙三歲喪父,被帶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個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貪婪;兩個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極。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嘔的醜事:爭奪財產、打架鬥毆、愚弄毒打兒童等。在這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家庭中,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壓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過氣來。

在這樣一個瀰漫著殘忍和仇恨的家庭裡,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骯髒和醜惡,那幼小的心靈因受到許多許多次沉重打擊而深深震動。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甚至可以說成算是阿廖沙的親人,保護和支援了阿廖沙……它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汙_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阿廖沙深深地體會到沙皇的制度的醜惡。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和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地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難歷程。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裡,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之後,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只要還對光明充滿希望,那麼這一點點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無限大,直至灑到每一處陰暗的角落。我想這大概就是高爾基想要表達的另一個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題,評判幾世紀以來形成的小市民習氣,痛斥小市民的卑鄙靈魂,並要讓這種卑鄙靈魂消失。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高爾基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他的童年生活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黑暗中的光明。

高爾基用他充滿苦難的童年向我們詮釋著一個真理:在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眼前的黑暗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總會到來。只要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光明必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