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矛盾論》讀書心得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75W

《矛盾論》這樣一本經典的著作,對當今的中國依然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在此分享讀書筆記心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矛盾論》讀書心得,歡迎大家閱讀。

《矛盾論》讀書心得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1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在研究這個法則時,不得不涉及廣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許多的哲學問題。這些問題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 兩種宇宙觀

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係去研究事物的發展,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

二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對性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說,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矛盾是簡單的運動形式(例如機械性的運動)的基礎,更是複雜的運動形式的基礎。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首先是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麼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對於物質的每一種運動形式,必須注意它和其他各種運動形式的共同點。但是,尤其重要的,成為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的東西,則是必須注意它的特殊點。只有注意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區別事物。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物件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論研究何種矛盾的特殊性,各個物質運動形式的矛盾,各個運動形式在各個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各個發展過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個發展過程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以及各個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各個方面,研究所有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帶主觀隨意性,必須對它們實行具體的分析。離開具體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矛盾的特性。我們必須時刻記得列寧的話:對於具體的事物作具體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係,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

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

,就等於拋棄了辯證法。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問題中,還有兩種情形必須特別地提出來加以分析,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複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於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9資產階級這兩個矛盾著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為這個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規定、所影響。然而不管怎樣,過程發展的各個階段中,只有一種主要的矛盾在起著領導的作用,是完全沒有疑義的。

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於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複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過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須把它們區別為主要的和次要的兩類,著重於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矛盾著的兩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謂矛盾起主導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

五 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之後,我們必須進而研究矛盾諸方面

的同一性和鬥爭性的問題。同一性、統一性、一致性、互相滲透、互相貫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聯結或互相合作。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同一性。所謂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說,我們所說的矛盾乃是現實的矛盾,具體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轉化也是現實的、具體的。科學地反映現實變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

六 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在人類歷史中,存在著階級的對抗,這是矛盾鬥爭的一種特殊的表現。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無論在奴隸社會也好,封建社會也好,資本主義社會也好,互相矛盾著的兩階級,長期地並存於一個社會中,它們互相鬥爭著,但要待兩階級的矛盾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的時侯,雙方才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展為革命。階級社會中,由和平向戰爭的轉化,也是如此。列寧說:“對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會主義下,對抗消滅了,矛盾存在著。”這就是說,對抗只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處套用這個公式。

七 結論

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它是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的。它對於人類的認識史是一個大革命。 o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來,矛盾存在於一切客觀事物和主觀思維的過程中,矛盾貫串於一切事物的始終,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當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對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區別;當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鬥爭性的時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種不同的鬥爭形式的區別;否則就要犯錯誤。如果我們經過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這些要點。我們就能夠擊破違反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則的不利於我們的革命事業的那些教條主義的思想,也能夠使有經驗的同志們整理自己的經驗,使之帶上原則性,而避免重複經驗主義的錯誤。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2

值此偉人毛澤東誕辰之際,完成這篇讀書筆記,向偉大的思想家毛澤東致敬。毛澤東在歷史上有很多爭議,本文旨在從哲學思想上解釋毛澤東的《矛盾論》觀點,以論證其正確性。

從人類認識事物的過程來看,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首先給出的是事物的定義,然後去了解事物的一些性質,或者是一個相反的過程。對事物的認識,性質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瞭解了事物的性質,那麼就算我們把“貓”不叫做“貓”,叫做狗或是別的什麼,只要我們能夠認識到這是一種會抓老鼠的動物,我們就可以在實踐中解決房子中有老鼠存在的問題。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研究事物的方法,離不開對事物性質的研究。

對於事物的性質,無非是說事物是怎樣的,它能做些什麼。對於具有不同性質的同一種事物,我們會把它們分成不同的類別,矛盾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對於任何一種事物而言,往往更多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正是這些紛繁複雜的事物的種類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事實上,有不變部分的情況只限於人類規定,例如對於數字“1”的規定,在現實中,就連物理學中曾認為是必然不變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也是漏洞百出)事物值得我們去研究探討的部分,往往是經常發生變化的部分,尤其是存在對立的部分。

要想了解矛盾,我們首先來看一看矛盾本身究竟是什麼。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冷和熱是一對矛盾,快和慢是一對矛盾,大和小是一對矛盾,這些來自視覺和觸覺的直接生理感受,就是我們認識矛盾的來源。

同樣的,一件事情的發生,即從一種狀態轉化到另一種狀態的過程,有很多的影響因素。我們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一步一步解決一些小的問題,才能把一件事情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小的問題也就是把一件或幾件事物的性質做了一些改變,從而達到我們的目的。

從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說,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去做,那麼它就不是可以自然地順利發生的,而是有一定阻力的,否則就不需要人去做功了。每一種阻力的來源和人克服阻力的過程,也是矛盾的組成部分。舉例來說,我們如果要爬山,那麼我們首先需要保證自己的身體維持健康,這與山頂稀薄的空氣就是一個矛盾;人在運動的時候會渴,而山上可能沒有水,這是一個矛盾;人要用兩條腿和兩隻手來攀登,而山上可能會有一些地方特別陡峭,容易滑下來,這也是一個矛盾。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矛盾都是基於人本身的屬性和作用物件的屬性產生的,並不是空穴來風,因此,解決的辦法也應當遵循事物本身的屬性。

在1937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毛澤東發表這樣一篇演講,無疑是切合了時代主題的。當時的中國共產黨剛剛與國民黨進行了長達十年的武裝鬥爭,在鬥爭中犧牲了很多我們的革命同志。而日本侵華步伐的加快,使我們與封建地主階級的矛盾已不再是人民群眾的主要問題,民族矛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代表無產階級的中國共產黨應當轉變工作的方向,領導根據地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每次到了轉移工作重心的時候,總有些同志思想上難以接受,因此需要《矛盾論》這樣一篇文章向大家傳達黨的路線,反對黨內教條主義。

“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辨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全書開篇提出,唯物辨證法作為認識世界方法論,根本性的理論是對立統一,也就是矛盾。因此,我們研究矛盾,首先要弄清楚一些哲學問題,也就是“兩種宇宙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這六個問題,構成了這本書的前六章。

可以看出,兩種宇宙觀是對世界的認識,首先要有一種認識世界的正確觀念,其次才能對矛盾進行解釋;既然有了正確認識事物的觀念,那麼我們到處可以找到矛盾,舉出各種各樣的例子,從而明白矛盾是什麼;在不同的矛盾中,自然有一些矛盾是影響的主要因素,有一些是次要因素,指出它們之間的區別和應對方案是很有必要的。這是全書的一個脈絡,我們現在順著這個思路,對這本書進行一個深層次的剖析。

二、兩種宇宙觀

在這一章中,作者主要講述了形而上學世界觀和辨證法世界觀以及它們的形成過程和區別,並闡述了唯心主義的侷限性。

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是“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他們認為“一種事物永遠只能反覆地產生同樣的事物”。他們對社會發展的解釋,通常用社會外部的地理、氣候等條件說明,否認事物因內部矛盾而發展的觀點。因此,這種世界觀不能解釋事物發生質變的原因。

在歷史上,由於人們對自然認識的時間跨度和深刻程度有限,為了解釋自然,創立了形而上學的學說。事物發生量變的過程,是容易觀測的,易於控制的,因此是人們最先認識到的變化過程,這符合由簡單到深入的人的認知過程。另一方面,在很多隻有量變的情況中,它可以指導人們從事一定的生產活動,滿足人們的一定需求,因此形而上學的產生具有其歷史必然性。

然而,當人們對事物認知的深入以及時間和空間的範圍的延伸,逐漸意識到了事物的任何性質都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種特性都只是在一個限定好的範圍內才能保持,在滿足一定的外部條件時,都可以進行轉化。那麼這種轉化,已經不屬於外部強加於這種事物的特徵,而是這種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質。“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唯物辨證法可以更好地解釋現實世界,形而上學逐漸被唯物辨證法所取代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事物的對立統一也就成為了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

對社會的研究一向是馬克思主義者所關注的焦點。形而上學認為社會的發展由地理環境以及氣候等因素決定,這是可以用例項來證明其錯誤性的。非洲大陸在被殖民前和被殖民後,帝國主義的俄國和社會主義的蘇聯,其地理氣候環境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而社會卻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唯物辨證法認為,社會的發展是由於內部矛盾引起的。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是由於內部的一些矛盾,例如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舊思想之間的矛盾。外因需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的意義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說矛盾在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都存在著,也就是沒有事物是不符合對立統一的法則的;另一方面,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在任何一個階段,我們都可以用矛盾的觀點分析,並得出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判斷。

前面講過,事物的發展取決於內部和外部的一些對其具有影響作用的一些性質,這些性質之間的矛盾會促使事物發生變化。在生活中,凡是事物,都有矛盾的存在,這才使得我們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具有普遍性。並且,人的思維本身也具有矛盾性,我們每天接觸到的資訊也存在很多矛盾,用這些資訊得到的結論自然也存在很多矛盾,同樣,人每時每刻的行為與思想也存在著很多矛盾。因此,研究矛盾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一種迫切的需求。

然而,事物是否是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矛盾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一支筆在寫到第1000個字的時候沒有墨水了,那麼需要用筆寫字和筆沒有墨水的矛盾是不是在寫999個字之後才產生的呢?當然不是。同樣的道理,任何一件事物,從始至終,一直貫穿著矛盾。

當時的中共內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沒有出現明顯的分歧。正如毛澤東自己所說:“矛盾的普遍性已經被很多人所承認,因此,關於這個問題只需要很少的話就可以說明白;而關於矛盾的特殊性的問題,則還有很多的同志,特別是教條主義者,弄不清楚。”因此,對矛盾普遍性的敘述主要是為矛盾的特殊性做好鋪墊工作。

四、矛盾的特殊性

“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在這個認識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到一種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區別,這樣我們才可以分辨事物,這樣的認識過程才算是一個有效的過程。而因為我們是通過矛盾來研究事物的,因此事物的特殊性也就表現為矛盾的特殊性。

就人類認識運動的次序來看,總是由認識個別的事物開始,逐步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從而進行總結歸納,總結出一類事物的一般規律。當認識到一類事物的一般規律之後,人類會去繼續研究其他的個別事物,去研究一般規律對其他的情況是否適用。這兩者,一個是特殊到一般的過程,一個是一般到特殊的過程,這二者總是同步進行著的(原書中敘述為“迴圈往復”,但似乎二者很難劃清時間的界限,我們並非在一個過程結束之後再進行另一個過程)。雖然對於所有事物而言,我們的研究都只限於當前的事物的性質,事物又總是在不斷變化著,我們永遠無法結束我們的研究。但每一次我們對事物的研究,都會使我們對此類事物的矛盾情況的適用範圍擴大了一些。因此,我們應當不斷重複這一過程。

當時,中共內部的教條主義者認為理論是永遠正確的,無論我們的情況如何變化,堅持理論就可以奪取革命的勝利。這就是對矛盾的特殊性認識不足的後果。事實上,現實世界是在不斷髮展變化著的,前人根據以前的情況積累起來的經驗是我們的一筆財富,但我們應該正確使用這筆財富,搞清楚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按照理論去執行,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當改變做法,從而更好地適應現在的狀況。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這一章中,毛澤東還對一部分人研究問題的方法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目前黨記憶體在的問題主要有研究問題的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三個方面。所謂主觀性,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唯物的觀點看問題,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摻入個人毫無根據的一些判斷,得到一些錯誤的結論。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如何全面地看問題,在研究問題的時候只瞭解問題的一個方面,例如“只瞭解中國一方,不瞭解日本一方,只瞭解農民一方,不瞭解地主一方”等等。表面性,就是粗枝大葉地瞭解一個問題,而沒有做深入的研究,對矛盾的本質並沒有搞清楚。這三者,本質上還是屬於唯心的範疇,也就是雖然思想上接受唯物辨證法,但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回到了形而上學,這是我們應當杜絕的。在文革中,毛澤東所犯的錯誤,部分是由於對國內外形勢的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判斷造成的,這就可以看出,我們現在強調唯物辨證法仍然有其必要性。

在文革結束之後,中國共產黨關於中國未來的政策走向有過一次激烈的討論。華國鋒提出了“兩個凡是”,這就違背了矛盾的特殊性的思想,認為理論一定適用於現在的情況,“以階級鬥爭為綱”等政治運動思想是與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相悖的。鄧小平則抓住了時代的脈搏,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為二十世紀末中國的快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礎。應該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對毛澤東所寫《實踐論》和《矛盾論》的時代詮釋。

五、主要的矛盾和

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研究矛盾的過程中,我們要想從問題中分析出矛盾的脈絡,並很好地把理論應用於實踐,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接下來的幾章,就是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

“在複雜的事物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換句話說,在若干個不同的矛盾中,總有一些矛盾是我們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可以解決的,而另一些矛盾則需要我們努力去一個一個地克服,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其中,現階段對該問題影響最大的矛盾,我們稱之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唯一的。

在研究事物的過程中,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個矛盾都研究得一清二楚,應當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對事物影響較大的矛盾上面。其中,主要矛盾尤為重要,需要我們去花費最多的時間和精力。毛澤東這樣評價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因此,研究主要矛盾是我們分析矛盾的常用方法。

接下來,毛澤東主要分析了社會中的主要矛盾問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是主要矛盾,他們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流,其他如自由資產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等矛盾則被主要矛盾所影響。而在當時的中國,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間有一種複雜的關係。當其他民族向中國發動戰爭,企圖把中國由半殖民地完全地變為它的殖民地的時候,()中國國內大部分力量都會團結起來抵抗外來侵略,在近代史上,這樣的行動有力地反抗了帝國主義,使中國沒有淪為某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然而,當帝國主義支援國內某支力量,依靠它的統治來實施經濟殖民的時候,統治階級會壓迫剝削人民,社會的主要矛盾則表現為被壓迫的農民和工人與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作為代表人民的政黨,應當看清社會的主要矛盾。在1937年,日本加速對華侵略擴張的時候,中國共產黨應當與中國國民黨一道,領導人民抗擊日本的侵略,而不是堅持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放任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此同時,人民與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雖然不是主要矛盾,但並不能放鬆警惕,避免無產階級革命力量被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所消滅。相反地,共產黨應當在抗戰的過程中向廣大人民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大自己的力量,以更好地與日本帝國主義以及以後的國民黨力量作鬥爭。

六、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鬥爭性

毛澤東這樣解釋同一性:“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

也就是說,同一性是矛盾本身的性質,假如沒有了矛盾的另一方,那麼矛盾也就無從談起。事實上,我們看到的無論是事物本身的矛盾,還是一件事情中蘊含的矛盾,都包含了兩個必不可少的方面。有一些矛盾是容易解決的,當解決之後,兩個互相對立的方面與矛盾本身一同消失了。另一些長期存在的矛盾,兩個互相對立的方面將長期共存,“互相聯結、互相貫通、互相滲透、互相依賴”。

同一性還表現在滿足一定條件時,矛盾的雙方會互相轉化。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轉化並不是無條件進行的,對每一種特定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轉化條件。例如熱水轉化為涼水,所需要的是外界溫度低於水的溫度並且外界具有從水中吸收熱量的途徑;封建地主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由封建地主階級佔統治地位到資產階級佔統治地位,所需要的轉化條件是地主階級對資產階級和農民的壓迫導致的社會矛盾的激化。

接下來研究的是矛盾的鬥爭性。對鬥爭性的研究,首先要從事物本身運動的狀態談起。事物的運動都有兩種狀態,相對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事物從一種平衡達到另一種平衡,一定會有變化顯著的階段和相對靜止的階段,相對靜止的階段發生的變化,我們稱之為量變;變化顯著的階段發生的變化,我們稱之為質變。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變化顯著與相對靜止都是相對的,並不能以單純的單位時間變化量去衡量。例如物種的滅絕,通常會持續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在每一年中,死去的該物種的數量可能是很小的一個數字,但與這個物種繁衍的過程相比,這個變化又是顯著的。我們之所以要把這兩個過程分開,是因為在這兩個過程中,事物的發展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性質和特點,所以應當區別分析、區別對待。

鬥爭,則存在於兩種狀態之中,表現為對立的二者之間的互相排斥,並經過第二種狀態而達到矛盾的解決。“矛盾的鬥爭貫穿於過程的始終,並使一過程向著他過程轉化,矛盾的鬥爭無所不在,所以說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鬥爭是伴隨著矛盾而一直存在的,對矛盾的研究離不開對矛盾中鬥爭的研究。

在定義中,鬥爭表現為互相排斥,因此鬥爭的範圍非常廣泛,並不僅限於暴力革命。例如,工人在工作中向老闆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企業要求員工加班,這都屬於鬥爭的範疇。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才可以說矛盾的鬥爭是每時每刻都存在著的,對鬥爭的研究才具有其廣泛的適用範圍。

於是,書中得到了這樣的結論:“有條件的相對的同一性和無條件的絕對的鬥爭性相結合,構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運動。”我們在研究一個單個的矛盾的時候,只要牢牢把握住矛盾中兩者的有條件地互相轉化和矛盾中兩者的鬥爭這兩點,就可以搞清楚這個矛盾的狀況和發展趨勢。

七、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鬥爭性問題中,有一種特殊的鬥爭形式,它表現為矛盾的雙方激烈地互相排斥,使得原有的平衡狀態不能再維持下去,這樣一種形式就稱之為對抗。可以看出,對抗是矛盾鬥爭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矛盾鬥爭的一切形式。

在人類歷史中,社會中的主要矛盾通常表現為階級矛盾,因此階級之間的對抗也正是我們關注的焦點。事實上,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的矛盾長期存在著鬥爭關係。但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這種矛盾被激化了的時候,階級之間的鬥爭就表現為階級之間的對抗,從而引發深刻的社會變革。

應當說,對於解決階級矛盾而言,對抗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要堅持下去的,唯獨如此方能取得革命的勝利。但是,在鬥爭的過程中,對抗並非總是適應當前的情況,所以應當唯物辨證地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對於1937年的中國,堅持與國民黨的對抗是不理智的,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是與人民的需求相違背的,因此國共之間的矛盾應暫時發展為非對抗性的。

在這一章中,毛澤東提出了關於共產黨內部思想是否是對抗性這個問題的一些意見。他認為,共產黨內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的矛盾,是階級矛盾在黨內的反映,在開始的時候,它並不表現為對抗性,但隨著階級鬥爭的發展,這種矛盾會逐漸發展為對抗性的。例如蘇共中列寧、斯大林的思想與托洛茨基、布哈林的思想的矛盾,就是由觀點上的分歧逐漸發展到對抗的。因此,黨內一方面要與錯誤思想進行嚴肅的鬥爭,另一方面要給犯錯誤的同志留有自己覺悟的機會。

在當今世界上,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一些矛盾仍然以對抗的形式出現在在一些國家中。例如最近利比亞發生的內戰和埃及發生的政變,就是國家內部兩股力量的矛盾在經濟危機中激化,轉變為對抗產生的結果。在中國,我們應該盡力避免任何一種矛盾的激化,以避免對抗形式的出現。

總的來說,全書介紹了矛盾的思維基礎、矛盾的一些基本的性質、現實中矛盾的存在形式、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矛盾論對我們行為的指導作用,並通過對當時社會狀況的分析,為中國共產黨指出了一條由理論指導的路線。歷史證明,這條路線是一條正確的路線,它幫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八、矛盾論的現實意義

《矛盾論》這樣一本經典的著作,對當今的中國依然有著較強的指導意義。現在的中國,面臨著諸多矛盾,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二是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與現在的世界霸主美國維護霸主地位之間的矛盾;三是長期高速發展過程中帶來的一些矛盾:財富分配不均、環境汙染嚴重、高新技術產業的匱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礙社會的發展、三農問題。

《矛盾論》讀書心得篇3

20世紀80年代,上述矛盾都實際存在著,但考慮到中國周邊的國家在中國進行大躍進到文革期間進行了快速的經濟發展,中國在原有的生產力下面臨著難以滿足溫飽問題的局面,以及國際大環境美蘇冷戰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中國實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實行了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使中國在1990年至20xx年實現了經濟騰飛,由原來的貧窮髮展中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可以在世界經濟中分得一杯羹的世界強國。

三十年過去了,我們實現了全面的小康生活,緩解了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因此,另外兩個方面的矛盾由之前的沒有蹤跡轉化到了目前的比較重要的地步,但還沒有進入對抗的階段。我們現在對這兩個方面的矛盾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以期對中國的現狀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瞭解。

首先是中國現在的國際形勢不如20世紀80年代。在越南戰爭結束之後,美蘇爭霸以及之後美國維持霸權主義的戰場分別集中在中東和東歐兩個部分,世界上發生了幾場區域性的社會動盪,其中包括阿富汗戰爭、兩伊戰爭、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多場戰爭和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這樣兩件重大政變,美國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中東和東歐,無暇顧及遠東,這為中國提供了寶貴的三十年發展機遇。而在華約解體,北約東擴逐漸成為事實之後,中國成為了美國維持超級大國的最大潛在對手,因此美國提出了重返亞洲戰略,期望限制中國的發展,因此這個矛盾相比三十年前要重要很多。

其次是中國快速發展導致國內出現的一些問題,大致分為財富分配不均、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高新技術產業的匱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礙社會的發展、三農問題這樣五個方面。財富分配不均主要體現在地域上的東部富裕、西部貧窮和城市富裕、農村貧窮,個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兩個問題上;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主要體現在整個中國霧霾現象嚴重,一些地方領導為追求經濟發展指標破壞當地環境、大量消耗當地資源這樣兩個問題上;高新技術產業的匱乏是自三十年前就有的矛盾,經過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現在已經得到了部分緩解,現有的問題主要在於科技水平與經濟規模不相適應;制度和法律的問題也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中國經歷了長期的人治社會,還有相當一部分人並沒有接受法治,例如部分地方一把手領導存在“山大王”思想,農民工討薪採用暴力手段等等,以及在政治和經濟領域尚無一個完善的應對機制,通常在問題出現之後進行亡羊補牢,例如20xx年的“非典”應對和20xx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農問題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中國在從傳統農業大國向現代化國家的發展程序中,會有一個農業人口不斷向城市遷徙的過程,城市的高速發展與農村的傳統小農經濟構成了矛盾,怎樣保證佔中國多數的農業人口不成為發展的阻力,還要保證農業人口在逐漸轉變為工人的過程中同樣分得改革開放的紅利,是作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必須考慮的問題。

近些年來,中央高層對以上兩個矛盾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對於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引起的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和限制,鄧小平提出了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在之前的幾十年中,這樣的外交政策為中國贏得了較為寬鬆的外部環境,美國著眼於中東的石油,放鬆了對遠東的政治經濟控制,然而隨著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期望通過韜光養晦繼續維持阻力很小的高速發展已經沒有了可能性,因此,最近幾年,我們看到了中國在一些外交問題上做出了一些強硬表態,東海航空識別區的劃定就是一個例證。

至於中國在發展中遇到的這些問題,黨中央也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個稅起徵點、施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開展“863計劃”、修訂《物權法》等多項法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近十年來,尤以“三農問題”的處理為關注的焦點。黨中央分別提出實行了免除農業稅、國家投資為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新農合公費醫療、完善農民工討薪機制等若干政策,較好地解決了中國城鎮化程序中遇到的三農問題,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打好了基礎,同時也部分緩解了財富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其他的四個方面矛盾目前都有不少令群眾不甚滿意的地方,不妥善處理好這些問題,中國的崛起就無從談起。

從現在的一些輿論導向和一些社會現狀來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後的生產力的矛盾依然是中國的主要矛盾,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不可動搖的,但與此同時,第二個矛盾和第三個矛盾與三十年前相比正在逐漸成為制約中國發展的重要因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把三十年前鄧小平提出的理論作為現今的指導思想而不做修正是不符合唯物辨證法的。在xx屆三中全會上,同志首先肯定了主要矛盾並未改變,然後對國內的若干個影響重大的問題提出了改革措施,並予以施行,這是建立在對國內自基層至國務院的現狀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是針對國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

理論只是幾張寫滿了字的紙,只有我們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髮展理論,它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矛盾論》只是毛澤東思想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快速發展的時代,毛澤東思想仍然煥發著蓬勃的生機。我們應不斷髮展前人留下的理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Tags:矛盾論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