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通用16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56W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

因為飽讀詩書,我們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廂記》一般的美文,因為功名難就,賢人們躊躇滿志,才有了今天我們所見的這許多的史詩。就如書中的儒生一樣,雖是飽讀了詩書,卻不圖功名利祿,只想逍遙樂世,奈何放浪間,遇見美人,為得人心,寄情西廂,以讀書為名,最後終為美人遠赴求名,只為這狀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國之婿之稱,好為寫族譜的時候不至太寒磣。古人有古人的無奈,豈是現在的我們能輕易瞭解到的。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通用16篇)

不止是作者流暢的文筆,書中出現的更重要的一點莫過於衝破思想與時代的束縛所表現出的勇敢。相國之女鶯鶯雖對書生有傾慕之心,但傳統的禮教卻讓她望而卻步,即便是再有了口頭的婚約之後,依舊礙於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心早已有了歸屬,又見書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經過了漫長而糾結的內心掙扎後,鶯鶯終於衝出禮教、父母之命的束縛,投得心上人的懷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結尾是大團圓的結局,為這對在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愛情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時代就那樣毫無情面的橫亙在那裡,要麼隨波逐流,被時代左右,要麼打破它,然後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廂房門,月滿西樓,料得腸斷處,唯有相思淚。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2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為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瞭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

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為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為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著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

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著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

其中的語言極具藝術魅力,比如張生的琴聲中曰:

有美人兮見之不忘

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

鳳飛翩翩兮四海求凰

無奈佳人兮欲細訴哀腸

何時見許兮慰我彷徨

願言配德兮攜手相將

不得已飛兮使我淪亡

表達了張生對鶯鶯的痴情與志誠,感染力很強!

張生與鶯鶯的簡帖,同樣令人驚歎不止:

張生:相思恨轉添,慢把瑤琴弄

樂事又逢春,芳心尓亦動

此情不可達,芳遇向須奉

莫負月華明,且憐花影重

鶯鶯: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生動地刻畫了崔、張的情深意重,卻蘊含這壓抑與無奈

通過傳簡帖,表現了崔張對愛情的追求與渴望自由的心情

對張生“痴中見傻,傻中見真”的形象描寫,

與鶯鶯不僅外表美麗,而且還有熾熱而又深沉的情感

於此,“願普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符合人們美好的願望!

古言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

雖然張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一介寒儒,但是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大膽勇敢的,

並且英俊瀟灑,富有才學和膽略。

最後,整部戲劇以喜為圓滿

張生功臣名就,與鶯鶯永結同心,結同心!

自古以來,歌頌愛情的詩歌、小說、戲曲比比皆是,有喜也有悲,儘管大多以圓滿

結局,但誰又能看到它過程中所受的波瀾與曲折,其中的艱辛與坎坷呢?或許,只有真

真切切地經歷了才可感悟到其中的酸甜苦辣,愛恨情長,相聚分離,以換得來之不易的美滿團圓!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3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裡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慾,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為了麻痺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為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著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裡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裡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為鶯鶯著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著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麼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後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恆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後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後,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於一般喜劇的結尾。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4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為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瞭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

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為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為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為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著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

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著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5

關於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可以說廣為流傳的。可是我卻從來沒有去想認認真真的看過。這周老師給我們講《西廂記》,我才從心底裡覺得我應該認真的看,而不再是囫圇吞棗的閱讀。

劇本塑造了崔鶯鶯和張生兩個形象,他們具有共同的特點:嚮往愛情,追求幸福。他們互相愛慕,可是他們的地位懸殊:一個是相國之女,處在母親嚴厲的家教之下;一個是書生,地位遠遠不及相國之女,在封建社會裡,門當戶對是婚姻成功的一個必備條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註定要通過反抗封建傳統觀點、反抗封建禮教,並要求兩個人能夠始終真心相愛,才能夠取得勝利。故事就是圍繞他們為愛情而反抗封建、以及他們面對重重考驗時對愛情是否執著而展開的。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麼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麵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麵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也許這就是現在的人喜歡這樣的結局的原因吧。生活中無法實現的事情只有靠戲劇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為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6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為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裡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慾,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眾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為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為了麻痺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為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為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著為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為,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裡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裡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為鶯鶯著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為鶯鶯著想。在當時,張生作為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為愛她,她何必這麼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後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恆為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為最後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後,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於一般喜劇的結尾。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7

《西廂記》表達了當時一些先進知識分子意識中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的愛情傳奇仍被人們傳頌,因為,它折服過許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書本,潸然淚欲下。想人生最苦離別!可憐見千里關山,猶自跋涉!崔張二人可是深有體會。張生上京趕考,崔鶯鶯茶不思飯不想;而張生也有過“草橋一夢”。心靈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說一句:真愛永恆。“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倘若現實的話,崔張二人將實現這一古老而虛幻的愛情傳奇。

回想,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文學”已沒有以前那麼興盛、繁榮,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別是那些真正具有意義、價值的文學作品已屈指可數。那就多從古代汲取營養吧,本人拙見,《西廂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8

古往今來,最真的是親情,最深的是友情,最琢磨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但是王仕普的《明月三五夜》讓我明白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年輕男女的憨直之愛。我欽佩他們敢於反對封建勢力。

剛看《西廂記》的時候只是個假名,元雜劇大結局。看完之後,我後悔了。我覺得無聊,不想再讀一遍,就扔在一邊了。後來收拾的時候發現了這本書,心血來潮就開始看。看完之後,我得出一個道理——。什麼是好書,什麼是耐久書。

這本書修辭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細膩,讓人愛不釋手。亭子的告別,屬於我最愛的。歌曲多愁善感,優美動聽,語氣婉轉動聽。把盈盈的哀怨和恨意表現到極致,讓全文充滿一種淡淡的說不出的哀怨。

此折主要描寫盈盈告別張生時的情景,以及離別後的焦灼感。這個折不僅好看,還借了很多曲子。“藍天,黃花,西風緊,北雁南飛。黎明來臨,霜林中誰醉?總是淚流滿面。”堪稱其中最重要的作品。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地利用秋景營造出一種蕭瑟的氛圍,凸顯了盈盈複雜的內心世界。兩個問答下來,風景深深地脫離了人的主觀色彩,磨砂的葉子如痴如醉。其實是脫離人的血液的。這兩句話既說明了時間和季節,又刻畫了盈盈含淚的眼神,使離別更加傷感,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不止一個崔鶯鶯,眾所周知的梁山伯和祝英臺至死不渝的愛情,還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他們不怕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反抗,因為他們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執著的信念和不懈的精神,為他們的夢想和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到享受的年齡。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9

《西廂記》原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作者為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第一次看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就很喜歡,於是就很認真的去聽老師說關於它的一些事。有意思的是《西廂記》最早的本子竟然為唐代元稹寫的《會真記》,說是崔鶯鶯的原型人物竟然是元稹的初戀,但是負心的元稹後來參加了科考,得到高官的賞識,接著娶了高官的女兒,而把崔鶯鶯拋棄了。之後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但是,元稹一直很思念她。後來,人們都很討厭這個負心的人。

《西廂記》講述了崔鶯鶯和張生從相見,傾心,遭母親反對,到後來歷盡波折終於走到一起的故事。張生上京趕考,遇到住在白馬寺送自己父親的靈柩回家的前朝崔相國的女兒崔鶯鶯,她和母親因為路途受阻而住在河中府普救寺。張生對崔鶯鶯一見傾心,說服寺中的方丈住進了西廂房。張生借每天崔鶯鶯給父親到花園內燒香的機會向她吟詩。他的誠意終於打動了崔鶯鶯。崔鶯鶯也吟詩一首相和。他們之間的戀情被老夫人發現了,老夫人因為張生的地位下賤不讓他們來往。可是這時有叛將孫飛虎聞名崔鶯鶯貌美,公然帶領五千人馬來搶奪崔鶯鶯。老夫人無奈只好說出誰若救得了他們就把崔鶯鶯許配給他。正好張生有一個八拜之交是武狀元徵西大將軍。於是解救了崔鶯鶯。得救之後的老夫人卻一反之前的約定,讓張生和崔鶯鶯結為兄妹。他們不願意。無奈之下,老夫人讓張生去考去功名。張生不負眾望,考得了狀元,歷盡波折有情人終於成為眷屬。

《西廂記》這個故事從唐代元稹開始被一再的寫,版本也很多。我認為它代表著人們的一種理想,那就是人們都願意看到有情人最後走到一起。在封建社會來說西廂記這樣的故事真的很大膽,它打破了封建的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則,而變成了男女相互戀愛,他們之間只有真摯的情誼,而沒有所謂的門第觀念。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0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今天崔張們自由結合的障礙早就不復存在造成他們當初離合悲歡的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現代社會裡的青年人為什麼還要讀《西廂記》呢?《西廂記》又憑什麼去打動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兩性結合空前自由的時代裡的年輕人呢?

當然《西廂記》的故事曲折生動文辭優美華豔寫景寫情寫人寫事無不妙筆生花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讀《西廂記》的確應該細細潛玩元曲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王實甫的如“花間美人”般的絢麗詞章但更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來揣摩體味曲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揣摩體味又會反過來豐富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強化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閱讀就同生活聯絡起來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聯結起來了閱讀活動就在精神上、心靈上影響人、改變人。林黛玉讀西廂時的所謂“詞句警人滿口餘香”不是僅就《西廂記》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斕的語言藝術來說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蘊“餘香”者則是情到濃時氤氳飄香薰陶漸染怡情養性。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於性之真。人活著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兩性相悅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麼功名利祿什麼仕途經濟什麼門第財產什麼父母之命什麼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為它們是作為一種外在力量強加於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為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著封建大廈的根基。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1

古往今來,最真實的是親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於我們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的。但王實浦的《西廂記》讓我理解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他們敢於同封建勢力做鬥爭的行為令我敬佩萬分。

初讀《西廂記》時,只因一個虛名,元雜劇壓軸之作。讀了之後我便後悔了,覺的枯燥無味無心再讀,於是我就把它棄擲一旁。後來我收拾書本時發現了它,一時興起便有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得出一個真理——什麼是好書,就是耐讀的書。

該書辭藻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精湛,令人愛不釋手。長亭送別這一出是我最最喜歡的,該曲曲情悽婉纏綿,辭句清麗俊秀,聲調婉轉秀美。將鶯鶯的離愁別恨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全文瀰漫著一種淡淡的和無法言說的哀愁。

該折主要描寫鶯鶯為張生送別時的情景,以及分手後鶯鶯的傷別後憂慮的感受。該折不僅詞句優美,還借用了大量的曲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堪稱為當中的壓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來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側面烘托了鶯鶯複雜的內心世界。後兩句一問一答,使得景物深含離人的主觀色彩,經霜樹葉如痴如醉,其實那是離人的血染就的。這兩句不僅說明時間季節,更是繪出鶯鶯的淚眼之情態,將離別之情描繪的更為悽切,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又何止一個崔鶯鶯,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臺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她們不畏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因為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她們這種執著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精神,為自己的夢想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它的年齡。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2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麼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麵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麵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為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裡回答吧!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3

人們談起文學中的經典愛情,就不得不說梁祝、羅密歐與茱莉亞、牡丹亭和西廂記了。而《西廂記》作為反封建禮教的代表,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

談起古人的愛情觀,今人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古板”“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誠然,封建傳統中禮教的力量之大是不容反抗的,我國古代多少痴男怨女的愛情為封建禮教所扼殺,只得飲恨終生含恨而終。但《西廂記》讓我們耳目一新,精神一震。張生與崔鶯鶯相遇,相會,相戀,相愛,一波三折,最終越過那堵封建禮教之牆,步入婚姻的殿堂,有情人終成眷屬,讓我們現代所謂的“屌絲”看到了癩蛤蟆遲到天鵝肉的熹微之光,不得不說《西廂記》是一部很好的勵志書籍。

先來說說張生與崔鶯鶯的相遇。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裡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后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一日,小姐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一段美麗的愛情就從遊玩開始了。好的愛情都有一個好的開始,悲劇的愛情是猜中了開頭沒有猜中結尾,張生很幸運,猜中了結尾。當然那傻小子的傻氣很令今日我輩的羨慕,現在你敢跟街頭一不認識的美女要電話號我不奇怪,你要是敢一直跟著人家不被當做變態那我就要拜你為師了。

再來說說相會到相戀的過程。一天,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崔老夫妻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傻氣又犯了,硬著頭皮溜了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夫人和小姐準備進香了。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不得不說古代的女孩太好騙了,一首小詩,夜夜苦讀就能讓她傾心。當然,這也是由於青年男女間天然的吸引,也是自然的奇妙之處。產生愛慕之後,他們就開始欲拒還迎、羞羞答答的勾搭了。這中間紅娘是不二功臣,指望那只有傻勁兒沒有計劃的張生跟那想越界又過不了自己內心禮教那關的鶯鶯小姐,我看懸。紅娘的敢愛敢恨、直爽率真頗有江湖兒女的風範,這種氣質就算是現在的女性也並不是都有。

再然後就是孫新虎想要搶鶯鶯,張生找自己哥們救了鶯鶯,老夫人卻反悔自己說出去的話。依我的看法,老婦人反悔的很合情理。老夫人說“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蕩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這句話的時候是有一個前提的——崔鶯鶯想自殺,老夫人說出這句話是在心理上打消崔鶯鶯自殺的衝動,事後反悔也不是大錯。況且,一個趁火打劫的人跟孫新虎本質上也沒多大區別吧。老夫人一反悔,張生就受不了了,大嘴的肉掉了,煮熟的鴨子飛了,這想不通嘛。最難過的是丈母孃那關啊。

這一得一失間,張生就病了。至於病的多重,從他--的姿勢來看,估計不輕,鶯鶯怪他--下流,可見動作不怎麼瀟灑。不過這個病很值得,張生成功的用憔悴的形容激起了鶯鶯的同情,“--”成功了!最後連未來的丈母孃也妥協了,只要張生能考個功名,就皆大歡喜了。

張生跟崔鶯鶯戀愛成功可以說是佔得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碰巧遇到崔鶯鶯在普救寺上香,地利——寺廟的牆很矮,曲徑通幽實在是幽會聖地,人和——紅娘牽紅線、綁紅線的功夫都是一流啊,其中的一點點小插曲都成了張生的墊腳石,孫新虎成全了張生英雄救美,老夫人的阻攔讓叛逆期的崔鶯鶯逆流而上。

現代人總是認為古代人迂腐,都是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不可違,男子都是詩書仁義,女子都是深藏閨閣、裹小腳繡鴛鴦。可是我從《西廂記》裡卻看到了古人對愛的真實渴求,他們認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縱有門第之見,父母之命,可仍然去勇敢的跨越過去。其實,殘害女子的封建禮教大多是明清時期產生的,我國古風淳樸,不矯揉造作,順應自然之道,生生不息。孔子曰:詩無邪。那才是我們中華民族最本質的美。

說古人注重門第之見,現在的人又何嘗不是?沒有房子車子票子談什麼愛情,情比金堅?過時了吧。人們物質的慾望越來越重,愛情反而成了物質的附屬品,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讀西廂,我們讚美張生鶯鶯翻過封建禮教的束縛,那麼,我們是不是該減輕對物質金錢的慾望,還愛情本來的淳樸,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的純真。

這是我讀《西廂記》的一些感想,淺淺的談一些自己對愛情的看法,如有偏激,實在是無心之過。文章最後祝有情人忠臣眷屬。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4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包括《拜月亭》、《西廂記》、《牆頭馬上》、《倩女離魂》,在這四部劇作裡,《西廂記》是我唯一一部從頭讀到尾的作品。

對於西廂記,恐怕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劇中的人物了,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就崔鶯鶯這個人物個性,就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地方。

出身名門家道中落的崔鶯鶯,帶著青春的憂鬱上場。封建社會中,女子常被教化“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以及“三從四德”。崔鶯鶯也是這個大背景下生出的大家閨秀。但是當她遇到了風流俊雅的張生,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當她分明覺察到一個陌生男子注視著自己,但她的反應是“嚲著香肩,只將花笑捻”。劇本寫紅娘催促她迴避,而她的反映是: 回顧覷末下。 此時鶯鶯的這種舉止已將封建禮教的規矩拋之於腦後,這一細微的動作中,不難想象鶯鶯以後性格發展的走向。此時年齡的她似乎還帶著青春期的小小叛逆之心,但是她卻畢竟是封建禮數教化下的大家閨秀,一方面她強烈追求愛情,似乎讓人值得敬佩,但是另一方面她對紅娘卻也有所顧忌,所以她的性格顯得熱情而又冷靜,聰明而涉狡獪,當看到她有時一本正經,有時黠譎多端,有時又扭捏尷尬時,讓人啞然失笑。

《西廂記》中的鮮明的人物性格,還有很多值得人們讚歎和研究的地方,其實這些人物性格也是成就者一部古代經典愛情劇的基礎。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5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愛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有現在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愛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我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所以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己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意義,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己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可以猜到的結尾,所以我不怎麼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愛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所以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後來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要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愛情史盲目的。

在後來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現在的父母一樣有愛情還不行沒麵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麵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為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裡回答吧!

西廂記讀書心得與體會 篇16

近來無事閒看,遇到《西廂記》,將其小說版看完。

用現代人(其實準確地說,我們國人現在還不能算是現代人,頂多現代人的初級階段而已)的眼光來看,王實甫用不錯的文筆講述了一個磨磨唧唧但又很有味道的愛情故事。

張生一見傾心崔鶯鶯,經過退賊賴婚、門第賴婚、狀元蜚語等幾波浮起,終於抱著美人歸的圓滿故事。故事最精彩處在紅娘往返與鶯鶯和張生之間,張生和鶯鶯書信往來,以致花影重疊的精細描寫。比如“有閏年閏月何不閏個五更”,再比如“恨不能拜託楓樹林梢掛住那已經西斜的太陽”,情愛洗禮,跌宕機謀,很多章節讀罷讓人很是入味。也想起了《聊齋》裡的男男女女,但故事多悽婉玄幻,雲雨直白,遠非《西廂記》的綿思清悠所能比也。

試想古人在傳統禮教的壓迫下爭取婚愛自由是何其難也。又試想那古人安全措施不健全,往往一夜之歡而玷汙清白,又何其悲也。再試想古代很多婚姻只是條件的比較和父母的總承包,失之太多的人生創意,又何其憾也。

或許也正緣於此,才有那麼多動人的故事流傳:牛郎和織女的相遇,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私奔,範喜良和孟姜女的悲劇,周郎與小喬的絕美,曹植對甄氏相思入骨,范蠡攜西施泛舟江湖,以及梁祝化蝶、娥皇哭虞舜、神女會襄王、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蘇小小風華殘落歷代傷……

某一年,紹興的夜晚,獨自來到沈園,看牆上依舊殘留著當年的詞,聽婉轉悠長的越劇《釵頭鳳》,想起陸游和唐婉悽美的愛情,心潮澎湃,久難平息。

想起了央視百家講壇的有個老教授,評論古代中國經典中的愛情,講到動情處竟是手抖聲顫。這些愛情串起來,就是一部偉大的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