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通用3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89W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1

很多次我給母親打電話,每當聊起她生病時的難受和與鄰人口角時心情的氣惱,母親會在電話那頭抽泣,我能想象她淚流滿面傷心的樣子,有時她會問我“你怎麼到那麼遠的地方工作?”之類的話,我無言以對,只能等著母親平復情緒,然後再轉移其他話題。對於很多遠離父母漂泊四方的遊子來說,懷念小時候思念父母構成了鄉愁,而未能在父母身邊陪伴則成了深深的愧疚。也是因為對於母親的虧欠,每當想起母親的抽泣,我的內心也一直隱隱作痛,看到趙敔老師的《我和我母親的疼痛》,我就想看看她是怎麼和她母親相處的。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通用3篇)

趙敔老師母親的疼痛,是因為身患絕症導致的疼痛。雖然說,疼痛時上天賜給人類的禮物,因為只有痛感我們才能發現身體的異常。對於身患癌症晚期的病人來說,求生的慾望或許是他們忍受病痛的最大理由:他們還想繼續活下去,繼續陪伴著他們的家人,繼續欣賞這個世界的精彩,繼續感受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但是病痛的過度折磨,會讓病人的精神幾近崩潰,有時想想,反倒不如一死了之來個解脫,來得痛快。就是因為這種折磨,讓病人(趙敔老師的母親)開始數落這個世界的不是,責怪身邊人的各種不是,雖然我們都明白,那也是心理上緩解疼痛的嗎啡。

趙敔老師的疼痛,是因為看著母親疼痛而無計可施的痛。從十四歲開始她便沒有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為命,現在母親也在開始倒計時她的離開了。雖然她請假、辭職回家陪伴母親,但在她看來這也不能緩和她心中的疼痛。趙敔老師記錄了母親病患期間的生活種種,在和她母親一起迎接死神到來之前,她在想象著母親的疼痛,也在感受著自己的疼痛。

趙敔老師和他母親的疼痛,還有來自生活的疼痛。母親總是強勢,一直約束著趙敔老師;趙敔老師長大以後,卻嚮往自己做主,她選擇了不是母親給他選擇的職業,到了一個遠離母親的城市工作,即便是她選中的夫婿也沒有得到母親的認可。他們之間的疼痛,是一種親情的疼痛:相互理解,相互知悉,但卻總覺得對方的一些做法,自己還不能接受。生活就是這樣的吧,親情的疼痛,也許是人世間最無奈的疼痛。

前幾天聽姐姐說,她的婆婆走了。姐姐的婆婆曾經是一個非常幹練的婦女主任,改革開放初期養長毛兔賺了不少錢,膝下的幾個子女都很有出息。一年多前她病了以後,生活就變了個樣:容顏消瘦,衣衫不整,精神恍惚,甚至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親人;病痛的時候她大聲呼喊,周圍鄰居都聽得真真切切。姐說,走了,也就解脫了。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2

作為一個淺薄的讀書人,我的涉獵範圍更多的傾向於實用性、專業性或者經典名著之類,對於悲哀、低沉的文字儘量避免,因為情緒易受所看的書的情緒干擾。我和母親的關係從小到大也異常親密,在我倆之間,友誼的情分似乎多過母女。這本書讓我動心的原因是,母親正在照顧生病的外婆,我想從作者身上找到一點點啟發,看到別人經歷過的事情是不是可以緩解我們家正在經歷的痛楚,是不是可以找到一點慰藉來幫助媽媽來緩解外婆的痛苦?

作者用歷時5個月的日記體的合集,記錄了照顧作為婦產科醫生的母親患肺癌後最後的時光,細緻了寫了很多細節:母親作為病人受疼痛折磨的情緒,一輩子受人尊敬而不願在病魔面前言敗的抗爭,對飲食的挑剔,對診斷方案的不滿,對疼痛的無奈,對醫生的憤懣;更多的是母女之間不遠不近的關係的抒寫,驕傲的母親到頭也放心不下年屆四十的女兒,一直陪伴左右的女兒在照顧和工作之間被拉扯,始終也沒有和母親進行一次期許良久的關於生死和病情的談話。但是母女之間的愛那麼明顯的鋪在眼前,母親一生想要女兒留在身邊,哪怕即將離世,也一遍遍將自己認為最重要的錢和房子交代給女兒,這是她給女兒最後的愛;離開母親十年的女兒一次次要放棄工作來照顧母親,照顧母親每次對飲食的需求,時常在病房裡散步來滿足渴望被人關注的心。他們都是以自己做到極致的方式來愛著對方,滿足自己愛對方的需求。

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見,照顧病人所需的耐心與忍耐是常人無法想象的,特別是當病人強勢而有個性,病中依舊要所有照顧的親人遷就她所有的脾氣。到醫院看外婆時,整個樓層都是80歲左右的患病的老人,陪床的家人臉上的表情即可見病人住院時間的長短,老人配合治療的程度,憂慮是所有人的共性。年屆九十的外婆即使病中,依舊會操心每個人的事,腦袋時常犯糊塗也不會阻止她渴望掌控一切的心,她要操心護士的下班時間,操心隔壁陪床的別人什麼點吃飯,卻叫不出我們的名字,沒人握住沒打點滴的手就陡然自己拔針頭,一次次重複她的痛苦……

年過六十的母親常見她的憂思,擔心外婆在某個時刻離去,即使經歷過外公、爺爺奶奶的去世,她依舊懼怕死亡,懼怕親人的離去,一遍遍和我說她的焦慮,說她的無力承擔,說她的害怕。

母親是鮮少感受外婆作為母親的溫情,給我們說起的也多是不快的記憶,但不妨礙她們母女之間愛之深的情誼,外婆住院以前一個人住在山裡,每隔兩三天就打電話讓母親去陪她,病了之後就和書中的母親一樣,似乎一刻也不願意母親離開她的視線。

大抵世間的母女都是這樣,縱然相互之間的親密程度各異,但都是以各自的方式,深愛著對方。

讀《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心得感悟 篇3

我是抱著試圖尋找與書中女兒的某種共鳴的期待,開始閱讀的,但滿紙糾結入眼,卻找到一些其他。

曾經相依為命的兩母女,後來相互疏遠,到了共同面對母親生命最後一個階段的時候,又重新聚在一起。當年張潔《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無疑給這個時刻提供過一個符合大家想象的樣本:母親寬厚堅韌,女兒剛直率真,互相包含深切的情感,帶著某種被昇華的華麗感共同面對無能為力的悲愴,而現實時空拉開的母女的距離,被厚重的情感統統抹平,煽情得會讓人因為自己缺乏等量的激情而自慚形穢起來。

相形之下這本《我和我母親的疼痛》顯得無比剋制和真實:母親面對巨大痛苦日復一日的嘮叨、抱怨,在堅持和放棄,軟弱和不屈之間拉鋸。女兒被迫歸來,但只能無能為力地旁觀,回憶裡展開的母親的過去,讓現在的痛苦像過隨著病程越拉越長的過去的影子,是所有美好的背陰面,殘忍而且無法擺脫。

書裡的媽媽在被生活磨礪之前,是一個意氣風發,要強好勝的美麗女孩,富有才華,飽受擁戴和令人羨慕的激情愛戀。但為愛走天涯葬送了她的職業生涯,中年喪夫又敲碎生命另外一根支柱,到老希望女兒守在身邊,但短暫停留後女兒也一定會逃離,媽媽好像一個不斷受挫但始終維護最後尊嚴的理想主義者,孜孜不倦地維護著什麼東西,但是那到底是什麼呢?

女兒不明白,似乎也不想明白,我讀不出讓這個女兒當初與母親越行越遠的原因,只看到行文當下,在母親用來包裹痛苦的指責和挑剔面前,她日復一日趨於退縮。文章是日記體,常常一天開端已經疲倦,帶有距離感的剋制描述,收縮了所有的痛苦,也收縮了所有的關愛,放大了女兒的無所適從,恐惶無助,陪伴在身邊的每一天都像昨天,母親被病痛困擾,母親強調它希望得到關照,嘮叨抱怨,但又不允許這種關照是以憐憫添麻煩的姿態到來。對比著女兒記憶裡永遠微笑著面對同樣病魔的父親,女兒對母親即使有三分不捨,也伴隨著七分想逃。

我並不是想從道德評判角度來評價這部作品,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都有根據漫長生活經驗積累下來的必然性,我甚至覺得可以這樣誠實地暴露這種心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只是有點遺憾這樣的誠實有點單調,展現了囿於疼痛折磨的彼此,卻沒有展開足夠必然的原因。

當然就像我自己也始終沒有想好,如果有一天與身邊的人告別可以用什麼樣的姿態,因為我也不明白一些當初親密無間互為骨血的人,為什麼最後會無言相對。可能到不得不分開的時候,我依然想不通這個問題,因為忙著用力同情自己,所以無力同情他人,即使她是你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