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忠誠與背叛讀書心得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1.25W

《忠誠與背叛》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夕關押在重慶集中營中的共產黨人英勇鬥爭直至犧牲性命的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忠誠與背叛讀書心得,供大家參閱!

忠誠與背叛讀書心得
忠誠與背叛讀書心得篇1

讀完《忠誠與背叛》,我的心中留下了兩個字——堅守。從書中,我看到了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他們堅守著自己內心的信念。正是有他們的堅守,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

革命同志們在獄中相互鼓勵,互相支援,堅信勝利一定會屬於人民,屬於中國共產黨。他們為了堅守信念,在獄中悄悄縫了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時刻準備著慶祝勝利。

江姐,她面對老虎凳、竹籤的威脅,不但沒有被嚇倒,而且大聲呵斥了敵人的卑鄙行徑,深深激勵了監獄中的革命志士,她的至死不忘為祖國革命的頑強精神,使人佩服。

"小蘿蔔頭",他長著大而有神的眼睛,因為挨餓受凍而顯得又瘦又高,他被獄友們憐愛地叫做"小蘿蔔頭"。他不懼怕敵人,擔負著為獄友們送信的任務。

許雲峰,面對死亡,作為一個革命者,是多麼無用的威脅。“他神色自若地蹣跚地移動腳步,拖著鏽蝕的鐵鐐,不再回顧鵠立兩旁的特務,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他站在高高的石階上,忽然回過頭來,面對跟隨在後的特務匪徒,朗聲命令道:‘走!前面帶路。’”這是對許雲峰將要被特務匪徒密裁的那段描寫。面對著步步逼近的鬼門關,許雲峰沒有表現出絲毫的害怕,反而更加堅定革命信念——即使海枯石爛、天崩地裂,也不會動搖。這是何等的從容堅強!

但是,我認為對這些可敬可佩的戰士,國民黨反動派只能給他們肉體上的折磨,卻動搖不了他們精神上的絲毫,反而更使他們的鬥爭精神豐富起來!讀到他們的事蹟,我無法自已,在他們面前,我感到無限的敬佩!

對於當代的教師來說,————說到堅守,可能大家會馬上想到堅守在偏遠山區的鄉村教師們!然而,當我們將堅守的含義再定的寬泛些,將目光再放得近些,放到身邊,作為育英的教師,我們也要堅守教育的信念。

一、堅守持之以恆的責任心對待工作

作為育校教師的我們,有教書育人的責任。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挫折。有時,全心全意地付出許多時間,花了很大力氣輔導的同學,學習成績卻一籌莫展。我們都知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再掘一步,便得黃金”的道理,經常教育學生學習上要學會堅持,可有時我們卻沉不住氣了,灰心,失望,讓我們的工作積極性下降,讓我們少了堅持的力量。提高學生的素質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教育不能急於求成。在課堂診斷的一系列的活動中,我們更加堅信搞好教學工作在於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必須認真地開展好教育教學工作,嚴格要求每一個學生,用耐心去啟發學生,用愛心去關懷學生,用寬容去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和進步,這樣才能搞好教學工作。責任,是教師之本職。

二、堅守平和寬容的心態對待學生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著這樣得困惑,自己認真的準備了一節課,上課飽含激情而投入,但學生學習的效果卻偏偏差強人意。在七年級的教學改革中,通過實踐,我知道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學習每一個新知識點都有一個理解、接受的過程,而且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我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允許教學過程出乎教學預設之外。其次,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順其自然,切不可看得太重。以平和寬容的心態去指導學生,學生會更順暢地學習。

三、堅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愉悅、寬鬆的情緒,對認知具有組織作用。寬鬆、和諧的教學環境,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迸發出創新的火花。在我和學生們的努力下,七年級12班有一個和諧、寬鬆的環境。首先我將愛心撒播在學生中間,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對待學生,以溫和親切的語言感染學生,以優美的語言調動學生的情感。同時,給以一定的創新時間,這樣,他們就可以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討論,質疑問難,操作,觀察,做練習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課堂質疑、解疑、創造性的作業設定,學生們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思想。

紅巖精神就象一面鮮紅的旗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為理想和信念奮鬥不息。無數個大義凜然的共產黨員前仆後繼,用生命和鮮血捍衛黨的尊嚴和機密,配合武裝鬥爭,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正是有他們的努力,才有共和國今天的繁榮昌盛和國泰民安!作為教育界的一員,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發揚新時代的紅巖精神,堅守自己的教育崗位,堅守自己的教育理想,要始終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教育的實際出發,因時制宜、突出重點,從本職工作做起,從具體工作入手,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立足崗位,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為教育事業作出一份貢獻!

忠誠與背叛讀書心得篇2

我常想:一個人的信仰到底有多大力量?當面對生死考驗、利益誘惑等多種干擾時,一個人又如何堅守對心中那份信仰的忠貞?在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沒有硝煙炮火的肆虐,沒有動盪淒厲的恐慌,人們心中該如何為自己注入一個堅強的信念支柱,並虔誠地為之堅守與崇奉……

帶著這些思考,我多次捧讀《忠誠與背叛——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紅巖》,近日又有幸聆聽了作者何建明老師以“忠誠與背叛:紅巖精神解讀”為主題的輔導報告,真如醍醐灌頂,深深為我們黨千千萬萬的優秀兒女而感動和自豪。不覺間,心靈為之震撼,精神得到洗禮,心中再次燃起一股信仰的聖火,禁不住動起筆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與情懷。

該書以生動紀實的寫作手法、翔實可信的檔案史料、鮮為人知的故事情節,真實感人地講述了小說《紅巖》中眾多人物的生活原型,在精彩與深刻、鮮活與凜然、生動與悲壯中,折射出由周恩來領導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所鑄就的紅巖精神,在信仰與迷失、美好與醜陋、崇高與卑微中,標識著信仰的力量與光輝。

忠誠與背叛——在還原真實“紅巖”中,彰顯著人性抉擇的崇高與卑劣。“人性”,通俗地說是一種可變的心理狀態,並通過這種可變性,彰顯著人的性格、志趣和價值取向。這種可變性就在於它總是被利益驅動性所控制。當一個人心中沒有任何信念支撐的時候,或者這種信念的力量不足以戰勝利益驅動力的時候,人性的搖擺和可變性便會顯露無遺。《忠誠與背叛》這本書在還原一個真實的“紅巖”過程中,通過紅巖故事的敘事,對那些在生死利益驅動中的人性與靈魂的崇高進行了深情的謳歌,對那些在生死利益驅動中人性與靈魂的卑劣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隨著白公館與渣滓洞歷史檔案的細節越來越多地被公佈於世,真實的 紅巖 革命鬥爭史裡所發生的關於 忠誠 與 背叛 的故事,遠遠超過小說《紅巖》的精彩與深刻,且意義也更加深遠。”筆者對此是感同身受。“紅巖”的故事,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從紅巖故事中,傳頌著忠貞者的信念,揭露著背叛者的醜惡。曾幾何時,由紅巖故事而鑄就的“紅巖精神”,是那樣地感動人心,驚泣鬼神。“1949年,北京和重慶出現了巨大的反差,同是秋日,前者早是旭日東昇,霞光萬丈。而後者卻迷霧重重,陰氣壓天,到處籠罩在驚恐與血腥之中……”作者以此開篇立意,以隱喻的手法展示著正義與邪惡,也暗喻了經過無數正義鬥爭取得勝利的新中國大地上,還有那些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失敗,正準備大肆屠殺被捕的中共黨員的悲劇即將發生。“抗戰勝利紀功碑,隱沒在灰濛濛的霧海里,長江、嘉陵江匯合處的山城,被濃雲迷霧籠罩著。這個陰沉沉的早晨,把人們帶進了動盪年代裡的又一個年頭。”這與20世紀60年代推出的《紅巖》曲折輪迴,遙相呼應,描繪出“紅巖”敘事的底景。同時,也為“忠誠”與“背叛”主題的突出埋下了伏筆。

不難理解,1959年2月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推出的,由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合著的74頁土紙本《在烈火中永生》,也許就是“紅巖”敘事的最初版本,隨後而出現的《紅巖》長篇小說和《在烈火中永生》電影劇本,所折射的主題都是“控訴”與“揭露”,其聚焦點在於15人倖免於難的“11·27”大屠殺和美蔣特務的深惡罪行。而在60年代後期,隨著文革的開始和“川東地下黨沒有一個好人”這一非正式論斷的產生,以“控訴”和“揭露”為主題的“紅巖”敘事便被披上了懷疑的色彩,以川東地下黨員為主流的“紅巖”人物,也不幸地落入了失去身份的尷尬和被重新定位的境地。

然而,從80年代開始,以《紅巖英魂逢春記——中美合作所殉難人員複查紀實》、《黨沒有忘記他們——紅巖英烈》等部分作品的出現,逐步拉開了“紅巖”敘事為自己正名和反擊的序幕,以陳雲、張奇、蔣一葦等為代表的先進人物陸續推出以“紅巖”故事為題材的大量作品,有力地推動了“紅巖”敘事踏上“認證”與“復活”的征程。隨著《憶宋綺雲烈士》、《陳然烈士傳略》、《蓮華中學建校四十週年王樸烈士犧牲37週年紀念活動專輯》、《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烈士殉難40週年紀念特刊》等一大批文藝作品的問世,“紅巖”敘事“認證”與“復活”的征程以勝利而告終。同時,也使得以川東地下黨員為主流的“紅巖”人物的形象得以重樹,意義得以迴歸。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紅巖”敘事又進入了“解密”和“推廣”階段。作為《忠誠與背叛》的作者之一,同時也是紅巖精神、紅巖文化的研究者厲華先生,先後編著出版了《紅巖魂啟示錄》、《來自歌樂山的報告》、《紅巖魂——白公館、渣滓洞革命烈士鬥爭史展覽》、《紅巖魂——來自B類檔案的報告》、《魔窟——來自白公館和渣滓洞的報告》、《紅巖檔案解密》等大量作品,使得“紅巖”敘事的主題順利實現從“控訴與揭露”、“認證與復活”到“解密與推廣”的升級。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大批檔案的不斷解密,以及執著的人們歷經多年勤奮辛苦、深入細緻的採訪研究,“紅巖”敘事在經受嚴峻挑戰和考驗之後,在不斷得到充實與完善的基礎上,終於又植根於翔實史料的肥沃土壤,進一步拓展了豐富和蘊涵的空間,那就是以“忠誠”和“背叛”為主題,對人性的抉擇和靈魂的拷問。

忠誠與背叛——在敘述信仰的忠貞與迷失中,標示著精神的永生與腐爛。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細讀《忠誠與背叛》所描述的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幕幕栩栩如生的場景,禁不住讓人思索,是什麼讓陳然、唐虛谷、江竹筠、鄧惠中、李青林、楊漢秀、黃顯聲、張學雲夫婦、王振華夫婦等老一輩共產黨人在敵人的嚴刑拷打、威逼利誘面前始終矢志不渝、英勇不屈?是什麼讓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為之奮鬥進取?是什麼讓他們經受住各種現實考驗和嚴重威脅,勇於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擔?是什麼讓他們寧願捨棄生命,也要嚴守黨的機密,保持革命氣節?是什麼讓他們毫無畏懼,從容面對敵人的屠刀,以頑強不屈、雖死無悔的大氣凜然將革命進行到底?是忠誠,是信仰。

“在很長的時間裡,我面對歌樂山,卻總也不明白為什麼這座埋葬了無數花一般青春生命和譜寫了那麼多悲愴故事的山,竟然會叫歌樂山?後來我終於慢慢地明白:那是前仆後繼的共產黨人為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犧牲後,所選擇的一塊天造的安魂之地。過去,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片被汽油和彈藥燒焦了的灰崖竟然叫紅巖?後來我也終於明白了,那些硬梆梆冰冷的石頭其實是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將其染紅了的巖體,或者說紅巖就是革命先烈的化身。”這就是作者對信仰問題的深入解讀。這一感悟既來源於作者的激情之旅、忠誠寫作,更來源於共和國誕生前後發生於重慶的那段殘酷歷史。

江竹筠面對老虎凳、辣椒水和插竹籤的威脅,不但沒有被嚇到,反而還大聲呵斥了敵人的卑劣行徑,深深地激勵了獄中的戰友,這是信仰在支撐;許雲峰,拖著鏽蝕的腳鐐,不再回顧鵠立在兩旁的特務,神情自若地移動腳步,徑自跨向石階,向敞開的地窖鐵門走去,面對步步逼近的鬼門關,他沒有表現出絲毫害怕,反而還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毅然決然地選擇死亡,這是信仰的尊嚴。獄中20多名女性,其中有3名還是幼女,面對敵人的欺詐凌辱,而沒有一個人叛變自己的信仰和組織,這是對信仰的堅守。宋綺雲之子宋振中,長著大而有神的眼睛,因挨凍受餓而顯得又瘦又高,被獄友憐愛地叫做“小蘿蔔頭”。這個9歲的男孩不懼怕敵人的任何威脅,主動擔負起為戰友送信的任務,這是信仰的影響。許曉軒在赴刑場就義前的幾分鐘時間裡,告訴戰友:“請轉告黨,我做到了黨教導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鐘,仍將這樣……希望組織上務必經常注意整黨、整風,清除非無產階級意識!”這是信仰的力量,也是對崇高革命理想的自信、守護和嚮往。他們的精神得到了永生。

“能夠激發靈魂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信仰讓一個個先烈放棄安逸投身革命,在死亡面前無所畏懼,他們用鋼鐵般的意志、不屈的堅守和悉心的呵護,點燃迎接曙光的火炬,舉起用雙手一針一線縫製的紅旗,描繪出革命必勝的前景和共產主義理想的藍圖。但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在無數革命先烈為信仰而奮鬥、追求,甚至獻身的同時,還有諸如劉國定、冉益智、蒲華輔、李文祥、徐遠舉之類,一些氣節喪失、人性背叛和靈魂迷失者,他們經不起皮肉之苦,或貪錢財權貴,或戀舒適安逸,或念兒女情長,或懼怕死亡的威脅,面對國民黨特務匪徒“好漢不吃眼前虧”的“規勸”,他們違背了意志,叛逆了革命。甚至當時重慶地下黨內個別職位不低的領導幹部,在被敵人逮捕後也爭先恐後地“交代”自己的情況,成了喪心病狂、殘害同黨的特務分子。由於他們的出賣,致使大批革命志士被捕,黨的有生力量遭受到巨大損失。同時,他們這些氣節喪失、人性背叛和靈魂迷失的人,也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怯懦、卑微和醜陋的象徵,讓世人警醒和反思。他們的精神也因對信仰的背叛而腐爛。

忠誠與背叛——在描繪歷史潮流的湧進中,昭示著共產黨員信仰之舟的航向。該書有一段意味深長的“寫在前頭的話”:“8000多萬黨員中,黨員的純潔性、黨員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和警惕。”由此可見,作者的立意非常明顯,一直在致力於構築一座“崇高的精神豐碑”,運用史實論證的方法進一步提煉完善紅巖精神,用彌足珍貴的歷史精神和豐厚潤實的文化遺產支撐起當代人們理想信念、崇高信仰的精神大廈。“小說《紅巖》之所以經久不衰地成為宣揚中國共產黨人英勇不屈的經典故事,其實就是圍繞了 忠誠 與 背叛 這四個字而展開的一幕幕鬥爭史篇。”事實也是這樣,作者以“血染紅巖”進行開篇,圍繞對黨和革命事業是忠誠還是背叛展開歷史敘事;以“背叛的代價”、“另一種背叛”進行闡述,將對革命理想和信念是忠誠還是背叛,作為評判每個黨員信仰堅定與否的標準;以“忠誠之忠誠”進行結尾,揭示真實人物內心和精神世界的本質,旨在讓身體、心理、靈魂等受盡折磨與摧殘的情形下,檢驗人的意志、品質和良知,衡量忠誠的底線,考驗信仰的崇高。“是決不能玷汙黨的榮譽,還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 紅巖 的歷史書寫了忠誠與背叛!”流傳的卻是精神與崇高。精神即以“忠誠於黨”為核心內容的紅巖精神,崇高即:理想的崇高、信仰的崇高、人性的崇高。

該書是一部長篇紀實文學,是一首“黎明時刻的悲壯史詩”,反覆品讀之後,能看到小說《紅巖》中眾多人物的生活原型,感受到他們堅貞不屈、英勇鬥爭、忠貞不渝、雖死無悔的英雄形象;該書也是一部鴻篇鉅製,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共產主義教科書”,反覆欣賞之後,能夠得以再現“11·27”大屠殺,這個中國現代史上極其黑色而又悲壯的一幕,能夠得以回顧那段腥風血雨的歷史,更加體會到革命鬥爭的艱辛殘酷和勝利成果的來之不易,更加清醒地看到以“忠誠於黨”為核心內容的紅巖精神這塊巨大的豐碑和共產黨員身上所映射出來的黨性的光輝,更昭示出今天我們共產黨員應該堅守的信仰之舟的航向——忠誠。

“忠誠”是一名共產黨員最基本的黨性。《現代漢語詞典》對“忠誠”的解釋是:對國家、人民、事業、領導、朋友等盡心盡力。在“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和“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學習教育活動中,我也曾對忠誠進行過解讀。我理解,忠誠主要涵蓋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忠誠於黨,這是忠誠的本質和核心;二是忠誠於國家,這是忠誠的關鍵;三是忠誠于軍隊,這是忠誠的特質;四是忠誠於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職責,這是忠誠的基礎;五是忠誠於自己的政治生命,這是對忠誠的高度負責。作為共產黨員,不管在什麼時候、任何情況下,只有做到這五個方面,才能經受住任何形式的考驗,才可肩負起黨所賦予的各種任務,並不辱使命去完成。

讀罷此書,掩卷遐思,內心深處不由得浮想聯翩:我們的黨在中國革命最為艱難的歷史時期,不負天下蒼生之厚望而力挽狂瀾,擔當起救人民於水火的重任。這與無數共產黨員對理想與信仰的忠貞、對靈魂深處那份人性的崇高敬仰、對自己曾經向黨旗的莊嚴承諾的敬重和執著是分不開的。正如書中唐虛谷——小說《紅巖》中“老大哥”的原型所言:“我一直在反覆回味我們的遠大理想和為理想所作的許許多多的勝利鬥爭,當然還不斷地展望即將到來的全國解放。這麼一想,也便自然會感到那裡面有我們的一份貢獻和犧牲,而這份貢獻和犧牲中當然也包括了我們身上的這些傷口、劇痛和鮮血……一想到這些,所有的私心雜念,痛苦煩惱通通都被掃得一乾二淨。你說,我的傷痛是不是已經減輕了一半?”有了對黨的承諾,並能將自己一生中的每一時每一刻和每一言每一行都付諸這份莊嚴的承諾,這就是忠誠。有了這份執著,就會對自己的每一份犧牲都認為是正當的、應當的,也是崇高的、偉大的,並基於這份靈魂的自我肯定和讚賞,其對黨的情感才會是堅貞不移、對黨的奉獻才會是矢志不渝的。這就是忠誠!

想到此處,我們又不能不面對另一種可怕和可憎,那就是與忠誠對立的——“背叛”!這本書在還原歷史面貌的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血淋淋的事實:由於同樣是革命陣營裡的共產黨員尤其是黨的高階幹部的背叛,才有了那烈士們用血和淚凝聚的“獄中八條”,何異於硝煙炮火中捨身取義的壯烈?這份匯聚了幾百位烈士熱血和生命的警示,在今天看來,仍是那樣的驚心動魄,想來是那樣的令人汗溼衣衫。正如作者所說,他們在明知敵人一定會殺害他們的最後時刻,並沒有忘了還有最後一份責任,這就是要向自己的黨說說“心裡話”,這心裡話集中起來就是:自己的黨必須保持組織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除了敵人的垂死掙扎之外,我們的黨還有什麼責任值得反省呢?這是顯而易見的。歸納成簡單的一句話是:出在黨內領導幹部身上的蛻變問題,最嚴重,最可怕!”

毋庸置疑,一個偉大的組織具有堅強而旺盛的生命力,她所主要依靠的既不是穩定的框架結構,也不是高超的管理技能,而是人們堅定的信念、固守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我們黨從黑暗中摸索出了救國救民的真理,並在這個真理下,完成了中國革命的歷史使命,領導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實現了黨的組織理論健全和體制的科學完備,鍛鍊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骨幹力量,發展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理想的黨員。我們常說,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紅巖精神就是在共產主義這個偉大的事業中孕育形成的。倘若我們仔細地審讀並在思想上實踐這份偉大的紅巖精神,我們就會在生命的每一刻,都不為名利所動、不為金錢所誘、不為美色所惑,始終堅守著對黨的忠貞,哪怕需要付出我們的熱血和生命!

忠誠與背叛讀書心得篇3

有許多政治讀物,雖然內容很好,但因為缺乏可讀性,難以推廣到廣大讀者之中,無法佔領圖書市場。何建明和厲華合寫的《忠誠與背叛》是作為慶祝建黨90週年的重點讀物推出來的,而這樣一本有明確政治主題的讀物,卻能夠做到好讀、耐讀,在市場上持續熱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寫好書,出好書,讀好書”的成功範例。

首先,作者的寫作是針對著現實問題而寫的。該書反映的是一段在中國大地上曾經家喻戶曉、廣為傳誦的革命歷史,作者之所以還要為這段歷史寫一本書,不僅在於他們獲取了這段歷史中尚不為人知的更加豐富的細節,還在於他們意識到這段歷史對現實的警示意義,因為在今天,“8000多萬黨員中,黨員的純潔性、黨員的信仰感,似乎不得不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和警惕”,“忠誠與背叛——每個革命者、每個共產黨人都無法迴避的選擇,即使在和平時期,我們的內心和靈魂也時刻都在接受這樣的考問與考驗。”當今社會,人們最憎惡的事情就是權力的腐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共產黨員缺乏對黨的信仰和對事業的忠誠,一旦掌握了權力,就私慾膨脹,以權謀私。我們閱讀革命歷史,痛恨那些給革命事業帶來極大危害的叛徒。其實,今天的貪官不就是和平時代的叛徒嗎?他們叛變了入黨的誓言,叛變了對人民的承諾。甚至他們比革命年代的叛徒更加不齒,因為他們既沒有遭遇敵人的嚴刑拷打,也不必忍受坐老虎凳的痛苦,卻在香風的薰染下拱手交出了自己的良心。何建明和厲華兩位作者是在以歷史告誡今人,要以江姐等革命先烈為榜樣,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要成為和平年代的叛徒。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值得每一箇中國共產黨員認真讀一讀。

其次,本書提供了大量的新鮮史料。《忠誠與背叛》講述的是新中國成立前夕關押在重慶集中營中的共產黨人英勇鬥爭直至犧牲性命的故事。羅廣斌、楊益言等幾位集中營的倖存者先後將這段歷史寫成了紀實文學《在烈火中永生》和小說《紅巖》,曾經感動了幾代中國人,《紅巖》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江姐、許雲峰、雙槍老太婆等也成為了當代文學的典型形象,《紅巖》至今已發行逾一千萬冊。正是因為人們對紅巖的革命歷史非常熟悉,就更願意獲知熟悉其背後所隱藏著的祕密。儘管《紅巖》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是親歷者,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許多歷史檔案還沒有解密;許多散亂在民間的珍貴史料也來不及徵集。如今,我們掌握了越來越多的歷史資料,白公館和渣滓洞歷史檔案也逐漸公佈於世。兩位作者正是在此基礎上,對人們所熟悉的紅巖革命歷史事蹟作了細針密線的充實。比如真正的“雙槍老太婆”也是渣滓洞的一位被敵人屠殺的革命烈士,犧牲時只有49歲。比如江姐的英雄形象是綜合了兩個原型塑造出來的。更可貴的是,這部作品還將紅巖故事的延續和發展呈現在讀者面前。在“文化大革命”中,紅巖的革命先烈以及他們的親屬和戰友被誣為叛徒,遭到批鬥。《紅巖》作者之一羅廣斌出獄後曾向組織寫過一份《報告》,可是卻無緣由地少了兩頁紙,因為他在“文革”中去世了,這兩頁紙的內容也許將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祕密了。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作者充分發揮了紀實文學的文學性優長,大大加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吸引力。紀實文學是以文學的語言和文學的手法將歷史事件傳達給讀者,因此它不同於一般的歷史著作,不能只滿足於將歷史真相講述清楚,而且必須要講述得生動形象。紀實文學無疑也可以借用文學想象來豐富歷史原貌,但過去我們因為強調紀實文學的真實性原則,就忌諱承認文學想象的合理性。事實上,中外優秀的紀實文學作品都包含著文學想象,關鍵在於作家能否在遵循歷史真實性的原則下恰如其分地運用文學想象。紀實文學的想象就像是對歷史輪廓的描紅和上色,只要作者的想象沒有超出歷史輪廓之外,就不會傷害歷史的真實性。另外,紀實文學的合理想象還建立在作者對歷史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比方說,何建明和厲華兩位作家在接觸了紅巖革命先烈的大量史料後,作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判斷,只有那些信仰堅定的革命者才會經受住考驗。從這一判斷出發,他們想象著革命先烈們在敵人面前應該是充滿著自信和無愧。他們用一系列的細節,包括每一句對話,每一個眼神,以及每一次的內心活動,來印證這種自信和無愧。因此,紀實文學中的想象也是作家主體性的重要表現方式,只要當作家主體接近了歷史本質,其文學想象也就會符合歷史的真實。《忠誠與背叛》就是這樣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