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精選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7.73K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 篇1

男女因相互吸引而交往,然如何交往,如何相處,易家在其鹹卦中有詳盡的描述,對其始終末都有詳盡的交代。下面我將就我之理解與見解和大家一同分享,僅供參考。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精選5篇)

首先,我想問諸位一個問題,在戀愛中,到底是不是一定得男求女呢?在如今,女求男之現象俯拾即是,然而鹹卦卦象為山上有澤,山為陽,為男,澤為陰,為女,此寓意為陽下求陰,也可以說是男下求女,而且還是“下”求,此處之“下”我覺得可解釋為放下面子、低下身子、隱起陽剛、顯出溫柔、獻殷勤示好,那這樣到底有沒有道理,對於今天的男女交往有沒有參考價值呢?我說兩點:其一,男女天性相異,男天性陽剛、好動、感之速、情之切、欲之重,女天性陰柔、處靜、感之慢、情之緩、欲之輕。故男求女,是天性,下求,是情之真切使然,正如“心有猛虎,細嗅薔薇”所寓。其二,男求女,成之緩,緩則相感深,感深則情深,情深則亨順,亨順則宜,則久遠;女求男,成之速,速則相感淺,淺則情少欲多,欲多則速成速離,故無果而有悔。此處有必要說明,我所言之男女並非僅指性別之男女,應當理解為具有男性特質的人和具有女性特質的人,有些男性天生陰柔處靜,而有些女性天生陽剛好動,若如此,女求男亦不背於男女天性。故準確的回答應該是陽求陰也,即具有陽性特質的人求具有陰性特質的人。

鹹卦卦辭有云“鹹,亨、利、貞,取女吉”,此為鹹卦之總綱領,開篇即言男女交往之關鍵——貞也,即目的純真,這三個字我覺得應該將其順序調整為“貞、亨、利”來理解,這三個字為一個迴圈因果,貞為男女交往之本始,只有目的純真,才有可能發展亨通順利,亨通順利才有可能相互獲宜。曾有人說“不以結婚為目的的貪戀愛都是耍流氓”,即此處之貞,經過貞、亨,終將會利,此處之利,可用詩“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解釋,最為妥當。說娶女而非嫁夫,是言男下求女也。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 篇2

《易經》分上下兩經,上經以乾、坤兩卦為其總綱領,為天地萬物之父母,定天道,辯陰陽,明次序,分四時;下經以鹹、恆兩卦開篇,為人類萬事生衍之基,定人倫,調陰陽,修身,齊家,安天下。《易經》64卦相連相扣,相依相輔,每卦有名、有象、有辭,有陰陽、有上下、有內外、有時序,有相鄰相對之卦、有互成之卦、有相近之卦。鹹卦為全卦31卦,為下經首卦,為人類生衍之本,為人倫綱常之基,為天下安定之道,故不能不明,不能不知。為此,我在此就其對鹹卦理解之淺顯道理與諸位分享,誠然誠惶誠恐,所言有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鹹者,感也。所言不只男女感應,然在此我僅言男女。鹹為山上有澤之象,陽剛處於陰柔之下,陽下就陰,柔上協剛,以孚天地氤氳之道。正如天下地上,天地交和,為泰卦,天上地下,天地相背為否卦,成語否極泰來即由此而來。此卦有物象寓人倫,即男下女上,男女相感相應相合。天地相合萬物生,男女相合萬事寧。山即艮,澤即兌。山上有澤,即兌上艮下,兌為悅,為說,艮為止,為定。下止上悅便不乖於情,不背於性。及男女交往過程中,女悅男止,止於性,悅於情;女動男定,動於感,定於禮,故而稱為鹹。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死亡貧疾,人之大惡所存,皆性情也。情出於性,發於心,心所思乃性所生,心所止乃性復歸安寧,性情乃一動一定之間而已。鹹,為無心之感,即你情我願,無心即無私心奸心,感為互感互通互應。此為男女相合之根由也,亦為鹹之德——發乎情而止於禮也。

鹹卦,乃男下求女之象,夫子據下經首卦——鹹卦之意,將其《詩經·關雎》置其首篇,即為此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說男求女之亟。《詩經·摽有梅》篇中“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兮”言女求男之殷。所謂感,及同類相求,同聲相應也。花之榮榮,鳥之啁啾,蟲之唧唧,燕語呢喃,即各求其類,各求同聲也。正如詩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 篇3

《周易》堪稱我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絡。一代大醫孫思邈曾經說過:“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易,變也!各種病不瞭解病根變化如何瞭解醫治之法?簡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沒有《易經》就沒有中國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戰國時代得到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先人的集體創作,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易經》裡的思想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事實也是如此。孔子就說過人們“日用而不知”。今天,我們誰不曾說過某某人陰陽怪氣,某某人又變卦了,或者扭轉乾坤,否極泰來之類的口語和成語,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這些詞彙都是直接從《易經》裡來的。

《周易》在西漢時期就被列為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之首。在我國文化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周易經》研究被稱為《易經》或“易學”,早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上下五千年,《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研究流派紛呈。他們互相爭鳴,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長補短。春秋時期,筮法上出現過變卦說,取象說,取義說,吉凶由人、天道無常說。戰國時期出現過陰陽變易說。漢代有象數之學(卦氣說,五行說,納甲說),魏晉唐時期稱玄學。宋明時期,又出現五大學派:理學派,數學派,氣學派,心學派和功利學派。又有人籠統地分為兩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儒家重乾卦,重陽剛。講“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強調修身以有用於社會。道家則重坤卦,重陰柔。講“大道若水,弱能勝強。”強調精神自由,以無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儒道兩家都從《易經》發展而來,猶如長江黃河之水皆發源於青藏高原。

《易經》的科學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儘管如此,《易經》裡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闕如。

論語述而篇,孔子云: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學易至於韋編三絕,積功力久,發此感慨,再給我五年或十年,在易上更加深入,可以減少犯大的過失。學《周易》貴在能知幾,機者念頭起動幾微之間,心念一動即加以察覺。學《周易》可以趨吉避凶,在念頭起處即是非分辨得明,使災禍有一點端倪時就及早調整心念行為,讓滅禍消弭於無形,自然能趨吉避凶,遠離大災大禍。上等智力的人學周易,可以進一步學形而上之道。

無大過的大過指的是什麼?就普通人而言,不是有心犯罪,而是誤犯,例如過失、損人等。若就修道的人而言,凡是心不在道,就是大過或無意中說了不合道理的話,或無意中做出令人惱恨的事,就是大過。

孔子曾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生而知之者是天生聖人,聖人方能無過。孔子自認是經過好學而知道聖人之道,既是修養學習來的,偶而難免也會犯無心之過。學周易窮理研幾,在心念幾微處用功,一生不好的念頭,便立即制止,不讓這一個惡念遷連不斷,現於行為,故無大過。在易繫辭下傳,子曰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研易就在精微處用心,最精微的地方莫過於念頭,在念頭處觀察。孔子門生中唯有顏淵接近研幾的功夫,繫辭下傳,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所以孔子曾對魯哀公、季康子提起在所有學生中,就屬顏淵學,他有知幾的功夫,能察覺到念頭的起動,一有過即時制止,所以能不遷怒、不二過。

學道之人先學無大過,進一步連小過也要除去。常人一舉一動多有犯過。若學著觀察念頭,惡念一生即予制止,久而久之,可以少犯大過。儒家的經典禮記首篇曲禮是記載委曲說禮之事,食、衣、住、行,各種生活細節都訂有規矩,若一舉一動不違背曲禮,也可以少犯一些過失。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根源,是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長期觀察的結果。他體悟得天地人事現象背後的隱約軌則,他發現在無窮變化中有一不變的太極,由此而生兩儀,兩儀再變生四象,四象演化為八卦。再經周文王、周公、孔子等聖人的發揚詮釋,使得蘊藏無限究竟智慧的易經,後人可以一登堂奧,一窺天地之妙。我們只要依*玩佔觀象,從中溫故知新,也能領略天地人事間的道理,掌握心念行為,一一復歸於禮,自可趨吉避凶,克唸作聖。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 篇4

中華民族文化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歷史,而國學經典又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讀了《國學經典誦讀》這本書後,讓我受益良多:

寬 容

“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與別人有些摩擦,在這時,我們如果與之相持不下,則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僅會越來越差,甚至有時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反之,若我們各自退後一步,寬以待人,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韓信忍一時的胯下之辱,最後卻成就自己光彩照人的一生。“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我們寬容對待他人人,別人也同樣會寬容對待你。

毅 力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大事者必有毅力,無毅力者則一事無成。有毅力做事才有始有終,才會有所成就。就如孔子讀《易》一書。當時的書都是用竹簡編成,翻閱不易,耗時頗多,但孔子不怕困難將這部書三遍,都有不同的收穫。這件事告訴我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毅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惜 時

“讀書不覺已早春,一寸光陰一寸金。”作為中學生,學習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時間也就成了我們學習的強有力的保障。我們青春正茂、朝氣蓬勃,時間就是我們的生命,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就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不要造成“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髮放會讀書遲”的遺憾。

節 儉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勤儉節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儉節約,應從小事做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裡,以備意外之需。總之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艱苦奮鬥是我們黨不斷取得事業勝利的法寶。經過歷史的積澱,勤儉節約、艱苦奮鬥已經成為一種精神品格和民族象徵。

讀了《國學經典誦讀》,我知道了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應繼承中華民族寬以待人、有毅力、珍惜時間、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並將其發揚廣大。這既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成功的墊腳石。

讀國學《易經》的心得總結體會 篇5

讀國學學經典,從我個人來說,有不少的收穫和體會。收穫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提高自身素養,為教育工作打好基礎。我從國學與經典中學習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學以致用。二:從國學經典中學到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哲學。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快,自己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太有限,根本趕不上時代的變化。要做好新時代的教師,能適應時代的需求,現代教師必須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而學習,應該海納百川,應該博而精。新時代的知識技能固然要學。而我國古文化博大精深,更應該是學習的寶庫,知識的海洋。《論語》中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國學經典裡的知識也一樣,就像陳年佳釀,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國學經典才經得起推敲,經得起品味。《論語述而》中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讀書時我是個自信得有些自負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後利用業餘時間粗略地看了《論語》,現在,在工作的環境中才知道那句話說得太對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濟濟,讀中師出來的她們基本功非常紮實,書法、繪畫,音樂樣樣都懂。而且教學多年的她們經驗非常豐富,面對問題學生都能輕鬆應對。原本認為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應付自如,但是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也下定決心虛心向有經驗的同事請教,並利用假期練習書法,爭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練得更紮實。收效還挺不錯,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積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對學生的觀念上,《論語》裡說:“因材施教。”真是經久不衰的真理。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沒有經驗,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我自認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實卻是違背學生髮展規律的。由於沒有重點,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教學結果很不理想。事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徵詢建議。最後得出結論: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比如我教畢業的幾個孩子有什麼問題經常跑來和我說。例如,到中學學習壓力大,厭學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樣,要求她們必須死記硬背文化知識。而是建議一個身體素質比較好的孩子朝體育方面去發展,一個愛繪畫並且很有天賦的孩子朝美術方面去發展。使她們找到自己的特長,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在為人處世上,我也從國學經典中學到不少。曾學到過孟子的這樣一句話:“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更應該以此做為自身的行事標準。人可以窮,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奮鬥的決心,現在這個時代,只要勤勞,就能創造財富。做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從小就是吃苦長大的。但是我卻很感激少年時的貧窮,它就是一筆財富。它讓我知道一切都來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讓我早早地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從而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它更讓我從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勞動去創造財富。讓我成為一個正直,勤勞的人。現代社會機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驟富的人,但是,由於來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顯得那麼不塌實。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才過上好日子沒幾年,不能滿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處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以“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來要求自己。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外國學者的關注。她們來中國旅遊,來中國留學。那些哈韓、哈日、學hip-pop的孩子們都睜開眼好好看看吧。我們雖然不能像晚清時期的滿洲貴族那樣妄自尊大、閉關鎖國。但是當京劇、武術、中醫等國粹漸漸遠離我們的視線的時候,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自己的經典都拿出來品好了,再去學其他的好東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國人。我們有很多好的東西,很多值得學的東西,個人認為把我們的根本學好了,才不愧為一箇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