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精選5篇)

欄目: 讀書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79W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1

《易中天中華史》是一部向我們介紹中國文明發展史的著作。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精選5篇)

01卷《祖先》

這一卷中有一個新的看法,即我們的祖先女媧、夏娃、伏羲並非指特定的某一個人,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對祖先的統稱,他們可能在不同地點同時或者先後出現的一群人。應該是女媧們,夏娃們,伏羲們。祖先都是來歷不明的,說不清道不明。不論中國還是外國的都一樣,所以何不把他們的名字看做是一個代號,而非確定的個人。因為最N次方那個祖先已經無證可考,去追究便意義不大,因為他們所指代的社會發展時期已經脈絡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

時代的更迭,朝代的變換,每一次都需要大動作的“改革”,或實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顯示改對了,換對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各項管理制度的出現體現了智慧,智慧是如何產生的?是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時產生的。堯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術,殷商的青銅技術,周代的農業技術。

書中給我們列出了時間表,約五萬年前,母系社會出現;約一萬五千年前,母系社會結束,進入父系社會;當代我們倡導男女平等,是否再過五萬年,可迴歸到“母系社會”?其實上一句的“母系社會”與五萬年前的母系社會並非同一個意思,而是指沒有了權力與統治。

02卷《國家》

首先國家的含義和根本屬性在初高中政治課上已經學過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都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行使國家的根本屬性。可能我上文中說的5萬年後的“母系社會”也包括了階級的消失。在5萬年前的母系社會裡面沒有階級,有的是對生命的崇拜。書中給出了國家的解釋:依靠公共權力和公共規則,按照公共規定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關。

美國國家精神:獨立、自由、平等、科學、民主、法治。《獨立宣言》和國家憲法是美國的標誌: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每個人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力,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力。正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自己中間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

中國國家精神:我在想中國國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這12個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相信我們從小對很多事情都感到過好奇。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叫“中國”,此卷中有解答。中國,最原始的意義來源於城市,或中心城市,而且是天下或世界的中心。遠古的地理位置在西周,甚至具體地點就是洛陽,因為周公營建成周洛陽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此天下之中。於是他們“宅茲中國”,這邊是“中國”一次最早的出處。

03卷《奠基者》

為什麼以前古人有名又有字,是什麼意思?我也一直很希望給自己取一個字。03卷《奠基者》中介紹,在男二十,女十五的年紀,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是把頭髮盤在頭頂,叫“束髮”,然後女子叫笄;男子戴帽子,叫冠。第二是請嘉賓為他們起一個字。名是卑稱,字是尊稱。前者用來稱呼晚輩學生子女和自己,後者用來稱呼同輩和同輩以上的他人的。有了字,就可以進行社交,意味著成人。

易中天先生採用了很多金文,甲骨文,通過字的本來面目來揭示其含義及其演變,告訴我們歷史的祕密。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2

已經讀完《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了,十分佩服易中天教授的構思,寫中華史,但並不拘泥於僅僅寫中華史,而是立足全球視野,往往跳出中華看中華,對比西方看中華,給人的不僅僅是耳目一新,也更加感覺脈絡清晰明瞭。

書名起的也不一般,叫“中華史”而不是“中國史”,個人理解,中華一詞,無論從時間上,地理上來說涵義更廣,比之稱為中國史更為恰當精準。

看《中華史》的每一卷,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像是在電影院或者家裡看紀錄片,一開始會看到一個具體的場景,描述的要麼是人物要麼是事件,講完故事,評論完之後,鏡頭會瞬間拉昇,拉昇到雲層之上甚至是地球之外,然後鏡頭轉移,再瞬間下推,展示給我們的,又是對應中華史上某一事件的西方的或相關或相似的事件。講完西方的故事之後,鏡頭又瞬間拉昇,然後再瞬間下推,又回到了中華史中。正如在《國家》卷中,易教授指出,“破譯中華的密碼”“辦法是升空”,“來一次’全球巡航’”,而目的呢,則是“看清了人家的路,也就看清了我們的來龍去脈”。

或者換個說法,在介紹中華史的同時,書中往往會告訴讀者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一個什麼年代或者朝代,從而讓我們對自己的歷史方位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比如在《兩漢兩羅馬》中,就有如下一段——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了元首制。公元25年,劉秀開始了新王朝。從此,大漢變成了兩個:西漢,東漢。羅馬也是兩個:共和國,帝國。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為側重於和其他國家其他文明的對比,自然就不會像其他史書一樣把歷史事件記述的那麼清晰詳細,甚至是做了大幅度的取捨,彌補的辦法,是在每一卷的附錄和本卷大事年表中,把對應的歷史時期的大事件加以記錄,讓讀者自行對照參考。《兩漢兩羅馬》裡甚至還有同時期的東西兩個王朝的著名人物小傳,也算小小的別出心裁了。

總之,看《易中天中華史》,不但長知識長見識,而且津津有味,獲益良多。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3

《易中天中華史。中華根》讀完了,完全顛覆范文瀾、翦伯贊史書搞法,但以今說古的讀史方法很值得閱讀和借鑑。

今日偶爾發現網上質疑甚多,不妨傳播一點讀此書的訣竅。

名學者寫史另類,肯定對反響有準備。不妨回頭看看每編的後記,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年5月12日“拜見了吳敬璉先生”,為何要“討教一些學術問題”?

吳敬璉是經濟學家,易中天中華史是歷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吳老會說“怎麼保證你說的歷史是真實的”問題,這正是他最終需要的。而後,順理成章回答這個問題——中華史面世後的質疑。讀過第一篇後記的“出發點”“目的地”“北冰洋”“導航儀”“發現號”“處女航”,便能豁然了。順帶補充一句:這易中天之處女航正是你無法“證偽”與“證不偽”之間的海域。

能回答吳敬璉先生的問題,還在乎其他人質疑乎?

本人與易中天老師有過一面之交,也知道一點個性。他用講課方式著文,對於那些並非硬傷的質疑,甚至僅為自以為是的硬傷,是不屑一顧的。說到“硬傷”,於是也就挑一點:商殷不應一筆帶過。商殷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立足於此,“周”小國滅大邦、蠻荒克文明,以德立國、以禮治邦,結束神明、開闢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4

易中天老師在繼《品三國》後,又帶來了一部重磅歷史讀物《易中天中華史》,在書的腰封上有一排醒目的文字“易中天開講輕鬆好讀的中華正史”。

《易中天中華史》以短句居多,語言上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生動幽默,易中天老師用現代的眼光為我們解讀中華正史,使更多人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視角,能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也能讓我們對曾經肯定的歷史多了一些思考。

“真有堯舜嗎?”,備受推崇的兩大古代帝王,在我們心中是神聖的存在著的。事實上,孔子之前,根本就沒人提到堯舜,《詩經》中連他倆的影子都沒有,真正開始說他們的是《論語》、《墨子》和《孟子》。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如果堯和舜完全是子虛烏有,孔子就不會一講再講,如果當真功勳蓋世,《詩經》就不會隻字不提。我們回不去那個時代親身去體驗到底怎麼回事,但是後人的包裝的確會誤導我們,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要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理想,也只能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託古改制,借屍還魂。堯和舜,弄不好就是他們從某個並不起眼的故紙裡挖掘出來,再按照道德楷模的標準,包裝上市的“創業板”。其實讀堯舜的傳記,實在也看不出他倆的偉大之處,只知道堯是很簡樸的,舜是很孝悌的。

《易中天中華史》是一套好書,很慶幸它不是長篇累牘地堆砌歷史事實,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而且將輕鬆好讀和嚴謹認真和諧的統一了起來,給讀者一種時尚的讀史體驗。

易中天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歷史確實可以釀酒。《三國演義》就是歷史釀的酒。不過也有釀成醋的。而且,釀成醋的還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總之,歷史就是讓人說的東西。說的過程就是發酵的過程”。看清自己,必定先要追根尋源,把歷史做一個回顧,知道我們歷史上有過哪些成就,走過哪些彎路,又有哪些謬誤是我們需要避免的,這是易中天老師出來講史的一個真實意圖,也是他的歷史觀,值得我們鑑賞與學習。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5

lt;易中天中華史>,這是一部適合略有基礎的但是又急需普及歷史知識和觀念的人群甚至也適合讀書時間少的人。如果您不在此列,以下內容可以全部跳過。

易中天中華史計劃共36卷,至今才寫完第六本,分別是《祖先》、《國家》、《奠基者》、《青春志》、《從春秋到戰國》、《百家爭鳴》,還不包括一本薄薄的總序——《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總序大概三萬字左右,其它每冊約十萬字。

在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的作者後記中,易中天提到了一部好的史書的標準:有史觀,史觀是靈魂;有史識,史識是骨骼;有史料,史料是血肉;有史感,史感是神采。秉承之前《品三國》系列生動有趣的說史風格,易中天將歷史寫得生動有趣,吸引了更多的的人來關注歷史、瞭解歷史。

我們需要嚴肅的歷史書,讓我們能以史為鑑,對歷史充滿敬畏。但我們也需要輕鬆、入門、引導型的歷史書,讓歷史常識得到普及,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多讀歷史,樹立起自己的歷史觀。若歷史永遠都是一堆枯燥乏味的名字,繁瑣艱深的文字,那不論我們華夏民族的歷史多麼光榮偉大、優雅有趣,讀者都提不起興趣。

然而好的書,也並非適合每個人。有朋友聽過我推薦易中天中華史,就去買來讀。結果發現此書史料甚少,不合自己口味,隨便翻過幾下就束之高閣了。也有朋友本身酷愛歷史,常常閱讀各種專門史,少數民族、服飾、器物、飲食等方面的專業史書,便對易中天中華史不屑一顧。在此,我總結一下此書的幾點特點,給大家做個參考。

首先是內容上的巨集觀性。巨集觀性集中表現在第一二冊以及總序言中。總序言中分析比較了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華夏文明三大文明體系,認為“只有中華、伊斯蘭和西方現代,才代表了三代文明、三種類型、三個時代和文明三要素,同時具有世界性。因此,這三大文明有可能就是文明意志的集中體現,當之無愧地可以成為’第一世界’。也因此,我們民族必將被賦予新的使命,再次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這就是作者認為的中華文明的位置。另外,在《祖先》和《國家》兩卷中,將中華民族的發源於其他古老民族和文明的發源做了比較,甚至互相印證,將中華民族的史前史放到人類發源的體系中去考察,互相印證,互為參照,梳理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和國家的發源和演變過程,有不少新鮮的觀點。要理解這種巨集觀性,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學、人類學的基礎知識,才不會被作者跳躍的思維弄的一頭霧水。

其次,注重史觀,脈絡清晰,邏輯嚴密。如果想要通過閱讀一本書,就瞭解了歷史的全部,那幾乎沒有一本書能夠到達這個要求。編寫一本史書,必須要有自己的脈絡和邏輯。如何勾勒歷史,不失真、不偏頗,有自己的觀點,是作者在下筆寫作之前就要認真考慮好的問題。我們民族早期的史書有兩種範例,一種是編年體,以時間為線索;一種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而易中天中華史,則是以總結和判斷為落腳點。他先根據時間劃分大的段落,每一卷講一段時間的歷史。時間段上的劃分大致與我們“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的基本常識一致,每一卷對應一個時間段。每一卷又為一個重要觀點所統轄,在這個重要觀點下,又分出幾個小的重要觀點。再往下就是一些典型的史實、史料的支撐。史實、史料的羅列都不是根據時間的線索。而是圍繞著一個個觀點主題(或者說是一個個故事的中心)而展開。比如第三卷《奠基者》,著重敘述的是周文明的建立,即中華文明的核心來源。第四卷《青春志》所要表達的是:人之初,性本爽。東周時,男子義氣血性,女人浪漫多情。書中分別描述了刺客、情人、戰士、人臣、使節、鬼神等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體現了那一時期的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社會風尚。

再次,不變的是史實,創新的是角度、觀點和梳理的脈絡。我們籠統的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變革時期,第一次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次思想大爆炸時,但常常被數不清的國家、英雄人物、哲學思想流派搞得暈頭轉向,迷霧籠罩。易中天中華史對這段長達五百年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來描述,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分析的是制度的流變、政治的更迭,這是一部大國崛起的歷史;第六卷《百家爭鳴》則著重分析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大爆炸。不能採用全部史料,那就必須有所選擇。在第五卷《從春秋到戰國》的後記裡,作者也列出了選擇史料的標準: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其次是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第三是可讀,尤其是要為讀者排除閱讀障礙。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易中天中華史是一部適合略有基礎的但是又急需普及歷史知識和觀念的人群甚至也適合讀書時間少的人,因為每卷書才十萬字,文字也足夠有趣。我一般用半天時間就能讀完一本。

易中天中華史很長,據說要寫三十六卷,但是這部書也薄,畢竟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不是一部書就能完全囊括的。我認為這部書的意義是梳理了清晰的歷史脈絡,並且分析了重要的歷史節點,輔以史料,語言又足夠有吸引力。若真要認真瞭解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光是讀一本史書是不夠的,在易中天中華史的引導下,會找到閱讀歷史的突破口和興趣點,從而按圖索驥,自發去找尋和發現我們魅力十足的千年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