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文祕 > 談判技巧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欄目: 談判技巧 / 釋出於: / 人氣:2.08W

在一個關注很久的人微博上看到對這本《非暴力溝通》的介紹,當時就轉發了,心想有機會要去看一看。很幸運,之後在圖文借到了剩下的一本。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讓我對本書產生閱讀興趣的是其中魯思·貝本梅爾描述有關觀察和評論區別的一段話:

我從未見過懶惰的人

我見過有個人有時候在下午睡覺

在下雨天不出門

但他不是個懶惰的人

請在我胡言亂語之前想一想

他是一個懶惰的人還是他的行為被我們稱之為懶惰?

我從未見過愚蠢的孩子

我見過有個孩子有時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說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個愚蠢的孩子,還是

他懂的事情與你不一樣?

我使勁看了看

但從未看到廚師;

我看到有個人把食物

調配在一起,打起了火,

看著炒菜的爐子-----

我看到這些但沒有看到廚師。

告訴我,當你看到的時候,

你看到的是廚師,還是有個人

做的事情被我們稱為烹飪?

我們說有的人懶惰

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

我們說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說他學習方法有區別。

因此,我得出結論,

如果不把事實

和意見混為一談,

我們將不再困惑。

因為你可能無所謂,我也想說:

這只是我的意見。

正如一位印度哲學家所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翻開書的前言,是由聖雄甘地非暴力學會創始人和主席阿倫甘地Arun Gandhi,也就是高中歷史課本里那位倡導苦行僧般非暴力運動Maha-gand聖雄甘地孫子所寫。當年讀著有關聖雄甘地僅有的幾頁歷史課本都流下眼淚,自此很搞笑地把他和科比一起放進一個名叫偶像的qq相簿裡。來,貼個圖。

有著這一層裙帶關係,對這本書更是充滿好感和虔誠。讀罷遂作整理,分享點滴,也是給自己的閱讀做一個讀後感般的總結。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深受言語和肢體暴力之苦,這使他開始思索:「究竟是什麼使人們難以體會到彼此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最後,他發現了一種愛的語言,依此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心意相通、和諧共處,也就是所謂的「非暴力溝通」。

於是,他對運用新的溝通方式和平解決分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促使他開始學習臨床心理學。1961年,他從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獲得該專業的博士學位。他接下來的生活經歷和對宗

教的比較研究激勵他發展了非暴力溝通模式。

一、在非暴力溝通的基礎模式中,如何誠實地面對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取代批評和指責,包括四個步驟:

1. 觀察:我所觀察到的哪些有助於我的福祉的具體行為:“當我聽/看到…………”

2. 感受:對於這些行為,我有什麼樣的感受:“我感到……”

3. 需要:什麼樣的需要或價值導致我那樣的感受:“因為我需要/看重……”

4. 請求:清楚地請求(而非命令)那些能豐富我生命的具體行為:“你是否願意……”

第一步驟是觀察,並強調與「評論」作區別。也就是文章開頭那段話所揭示的。在溝通時,應儘可能如實地傳達事實,而不是主觀評價。譬如,我們在抱怨別人遲到時,我們可以說:「這兩次見面,你都晚到三十分鐘」。可是,我們最常說的話,可能會是:「你每次都遲到!」「你根本沒有時間觀念!」而當這些作為開頭時,對方可能早已經準備開始回擊,「哪有這麼誇張!」「我哪有每次!」雙方展開的就不是溝通,而是吵架。

第二步驟則是感受。前面陳述客觀事實後,接下來就是儘可能忠實地體會自己當下的感受以及試著體會對方的感受,這也是一種同理心的展現。譬如,當別人遲到時,我們可能會說「我感受到被忽視」、「我感到不被尊重」等。若是聆聽別人的抱怨時,我們也要試著體會對方的感受。人天生是社會動物,所以,我們的本性就是希望與人產生連結,而同理心就是最好的連結方式。

第三步驟是需要。也就是進一步體會自己以及對方感受後面的「需要」。非暴力溝通認為「需要」是自然的,是再正當不過的。每個人都想要滿足需要,滿足生理、心理、瞭解、安全感等需要。我們不要責備自己或他人想要滿足需要,我們應該肯定彼此的需要。對於別人的遲到,我們有對於「時間有效利用」的需要或者是「受到尊重」的需要。這是我們的需要,但是別人也可能會有他們「有效利用時間」的需要。我們應肯定彼此需要,而非指責、歸罪他人。

第四步驟則是請求。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別人應該知道,別人應該懂我們。結果發現,別人卻一點也不瞭解、不知道。因此,我們在經過客觀觀察、體會感受、肯定需要之後,最後就是提出我們的「明確請求」。明確地告訴別人,我們希望如何能找出滿足各自需要的方式。譬如,我們希望對方能重視我們需要,準時赴約。但是,我們也可能會滿足對方要求,譬如提前一天,再次提醒等,試圖由雙方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但是,請求不是命令,我們同時也要讓別人有說不的權利,尊重對方的選擇。這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溝通,而不是引發口頭戰爭。

(1)瞭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之間的關聯:

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有時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某部分尚未被滿足的需求。當你聽到不中聽的話時,你通常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往往我們最常有的反應會是責備自己或者指責他人。

在非暴力溝通的概念裡,則是提供了四種選擇作為參考:

1. 責備自己。例如,有人生氣地說:“我沒從見過你這麼自私的人!”這時,我們可能會自責:“哦,我沒有考慮別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這會導致我們內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2. 指責他人。這時,我們也許會駁斥對方:“你沒有權利這麼說!我一直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爭吵時,我們一般會感到惱怒。

3. 瞭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有些傷心,因為我們其實想要被信任和被接納。

4.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這時,我們也許就會想“他傷心生氣可能是因為他需要體貼和支援”。

指責、批評、評論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求。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 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迴應。不幸的是,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

我們意識到,雖然我們對自己的意願、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時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2)嘗試分辨感受和需要的關係,看看以下帶有情緒的感受的句子,這些感受背後的期待和需求又可能是什麼:

1、“你將公司機密檔案放在了會議室。太令我失望了。”(因為我希望檔能夠得到妥善保管)

2、“你來得這麼晚,讓我很鬱悶。”(因為我希望我們能坐到前排去)

3、“我很傷心。因為你沒有做你答應我的事情。”(因為我希望我可以信任你)

4、“你嗓門那麼大,嚇死人了。”(我需要安靜的環境來學習)

(3)請求幫助: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示求容易得到積極的迴應呢?我們要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應該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藉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要求。例如我們說“我希望我可以參加獎懲標準的制定”,而不是抽象地說“我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

在發言時,我們將自己想要的迴應講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迴應。由於我們所要表達的意思與別人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時,我們需要請求他人的反饋。特別是在集體討論中發言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則,討論可能只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願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絡。

二、學會傾聽

三、愛自己

四、表達憤怒和感激:

在生氣時,批評和批責他人往往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和感受。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要練習在憤怒的當下,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在非暴力溝通中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分別是:

1. 停下來,除了呼吸,什麼都別做

2. 想一想是什麼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 體會自己的需要

4. 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

讚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個人目的。比如讚揚員工,員工就會努力工作;表揚學生,學生就會認真學習。非暴力溝通中也鼓勵大家學習表達感激。

在表達感激時,可以練習說出:

1. 哪些對我們是有益的行為

2. 我們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 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後,我們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們的生活就好像湖水一樣,你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外來的石子攪亂,這泛起的漣漪就好像蝴蝶煽動翅膀一樣,引發了更多的衝突,會讓你暴力地去想象自己的過去,暴力地對待其他平靜的部分。我們又似乎特別羞澀於說自己,我們用你是傻逼代替我很憤怒,用你們都不懂代替我很悲傷。

好多點沒有概括全,總之這本書通俗有乾貨,實操性又強,是我看完很想把所有記下來並學著去用的一本好書。有機會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