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3.1W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

一堂課結束,感覺設計總歸是高於課堂實際的。結合張春蘭老師《送小螞蟻回家》一課中的教學亮點,來談談實踐課中出現的改進與不足之處。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精選14篇)

改進之處:

一、不容忽視的匯入環節。

在《揚州茶館》的教學中,我通過一字開花“館”引入課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使學生對“館”字有了較全的理解與掌握。接著,我並沒有直接入題,而是從揚州的地理風景講起,揚州優美的景色伴著江南悠揚而富有特色的琵琶聲,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誦讀,情與景的完美交融頓時讓學生領會了揚州的“美”,對於揚州的茶館則增加了嚮往之情。

二、精心設計過渡語,增加文字的整體性效果。

朱自清的語言質樸清純,使讀者猶如真的來到了揚州茶館。“揚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那裡的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一句自然的過渡即刻將學生帶入了熱鬧的“揚州茶館”。“揚州茶館不僅人多,而且吃的花樣也多”,這樣一來,很順利地使學生急迫地開始了尋找揚州小吃的花樣。在學生吃了親手製作的燙乾絲,聞了其香味之後,引出了作者內心的讚美——“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緊湊的環節,簡潔的教師語言,使《揚州茶館》的學習附帶著一種獨特文化的薰陶。

“身為揚州人的作者把揚州茶館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達得絲絲入扣,從他娓娓道來的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故鄉的瞭解、熱愛和由衷的自豪。揚州人就是這樣生活著,揚州城就是這樣靜靜地在歷史長河中流淌著。”這一段過渡語既是對文章的一個總結,體會到了揚州特殊的飲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緊接著,“揚州茶館因為有這樣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許多遊客,於是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課學習的讀寫整合部分——動作描寫。

三、適時的語言訓練點,紮實而有效。

第一處,在匯入文章的學習之後,馬上把握住學生此刻揚州茶館特殊飲食文化的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__;我聽到了__;我聞到了__。”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而完整地表達。講到那誘人的香味、多樣的小吃、炒白果的聲音之時,一個個都饞涎欲滴,真想立刻跑進揚州茶館。第二處,在學生演示完“燙乾絲”的製作過程之後,我藉著將美味的燙乾絲走進學生之中時,又讓學生髮表內心的感受,你聞到了什麼?吃著什麼味道?你想到了些什麼?此時,在學生表達的同時又添入了一些直觀的感受,言語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動了。

從虛擬的感受到直觀的真實感受,學生所能表達出來的層次有很大的區別。此時講來,更是滔滔不絕,讓我不忍心停止他們內心情感的抒發,對揚州的喜愛之情由此產生。

四、注意教師語言,提升感情的體會

上課時飽滿的感情使學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內容用情來激勵學生表達,調動學生、及時評價。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師與生的交流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之中,認真仔細思考問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強,更感到課堂氣氛溫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交融的課堂上得到培養的。

不足之處:

一、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較簡單,“蜻蜓點水”的指導減低了其一定的效果與意義。反思之後,我又將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進行,並借班進行了改進與實施。在第二課時中重點抓住《萵筍炒雞蛋》這一讀寫結合點,通過“看錄象——找動詞——簡要說過程——出示銜接詞”先……再……然後……接著……最後……”——根據銜接詞再看錄象——有順序地說說製作過程。這樣的環節下來,學生較易清楚地表達,從而產生了觀看錄象之後所產生的意義,增強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在時間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經驗。節奏的快慢決定於內容的輕重程度,教師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與分配。然而,課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學節奏較慢,似乎帶著揚州那“聲聲慢”的曲調風格。

總的來說,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本次“責任杯”中收穫不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2

《揚州茶館》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揚州茶館小吃種類的多以及瞭解、學會複述“燙乾絲”的全過程,和揚州的人文情懷與地方特色。複述能力是國小生聽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發現國小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著: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字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說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圈出動詞的形式,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但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有兩個“切”字。需要區分的是,第一個“切”是“切成薄片”;第二個“切”是“切成細絲”。然後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先、然後”,這樣就在複述的過程中更具有條理性。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字,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著語言,積累著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字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3

一堂課結束,感覺設計總歸是高於課堂實際的。結合張春蘭老師《送小螞蟻回家》一課中的教學亮點,來談談實踐課中出現的改進與不足之處。

改進之處:

一、不容忽視的匯入環節。

在《揚州茶館》的教學中,我通過一字開花“館”引入課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使學生對“館”字有了較全的理解與掌握。接著,我並沒有直接入題,而是從揚州的地理風景講起,揚州優美的景色伴著江南悠揚而富有特色的琵琶聲,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誦讀,情與景的完美交融頓時讓學生領會了揚州的“美”,對於揚州的茶館則增加了嚮往之情。

二、精心設計過渡語,增加文字的整體性效果。

朱自清的語言質樸清純,使讀者猶如真的來到了揚州茶館。“揚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那裡的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一句自然的過渡即刻將學生帶入了熱鬧的“揚州茶館”。“揚州茶館不僅人多,而且吃的花樣也多”,這樣一來,很順利地使學生急迫地開始了尋找揚州小吃的花樣。在學生吃了親手製作的燙乾絲,聞了其香味之後,引出了作者內心的讚美——“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緊湊的環節,簡潔的教師語言,使《揚州茶館》的學習附帶著一種獨特文化的薰陶。

“身為揚州人的作者把揚州茶館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達得絲絲入扣,從他娓娓道來的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故鄉的瞭解、熱愛和由衷的自豪。揚州人就是這樣生活著,揚州城就是這樣靜靜地在歷史長河中流淌著。”這一段過渡語既是對文章的一個總結,體會到了揚州特殊的飲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緊接著,“揚州茶館因為有這樣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許多遊客,於是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課學習的讀寫整合部分——動作描寫。

三、適時的語言訓練點,紮實而有效。

第一處,在匯入文章的學習之後,馬上把握住學生此刻揚州茶館特殊飲食文化的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__;我聽到了__;我聞到了__。”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而完整地表達。講到那誘人的香味、多樣的小吃、炒白果的聲音之時,一個個都饞涎欲滴,真想立刻跑進揚州茶館。第二處,在學生演示完“燙乾絲”的製作過程之後,我藉著將美味的燙乾絲走進學生之中時,又讓學生髮表內心的感受,你聞到了什麼?吃著什麼味道?你想到了些什麼?此時,在學生表達的同時又添入了一些直觀的感受,言語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動了。

從虛擬的感受到直觀的真實感受,學生所能表達出來的層次有很大的區別。此時講來,更是滔滔不絕,讓我不忍心停止他們內心情感的抒發,對揚州的喜愛之情由此產生。

四、注意教師語言,提升感情的體會

上課時飽滿的感情使學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內容用情來激勵學生表達,調動學生、及時評價。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師與生的交流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之中,認真仔細思考問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強,更感到課堂氣氛溫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交融的課堂上得到培養的。

不足之處:

一、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較簡單,“蜻蜓點水”的指導減低了其一定的效果與意義。反思之後,我又將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進行,並借班進行了改進與實施。在第二課時中重點抓住《萵筍炒雞蛋》這一讀寫結合點,通過“看錄象——找動詞——簡要說過程——出示銜接詞”先……再……然後……接著……最後……”——根據銜接詞再看錄象——有順序地說說製作過程。這樣的環節下來,學生較易清楚地表達,從而產生了觀看錄象之後所產生的意義,增強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在時間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經驗。節奏的快慢決定於內容的輕重程度,教師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與分配。然而,課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學節奏較慢,似乎帶著揚州那“聲聲慢”的曲調風格。

總的來說,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本次“責任杯”中收穫不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4

《揚州茶館》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揚州茶館小吃種類的多以及瞭解、學會複述“燙乾絲”的全過程,和揚州的人文情懷與地方特色。複述能力是國小生聽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發現國小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著: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字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說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圈出動詞的形式,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但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有兩個“切”字。需要區分的是,第一個“切”是“切成薄片”;第二個“切”是“切成細絲”。然後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先、然後”,這樣就在複述的過程中更具有條理性。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字,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著語言,積累著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字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5

“炒白果、五香牛肉、花生米、燙乾絲、小籠點心……”我執教的《揚州茶館》的一課上,我們彷彿來到了揚州,端坐在熱鬧的茶館中,品味著美味的小吃。我讓學生讀課文,想想揚州茶館,有哪些小吃?以此為線索,通過一道道小吃的點評,賞味,瞭解了茶館中零碎兒的花樣繁多、燙乾絲的製作精細,以及小籠點心的美味可口,並感受語言大師朱自清的文字魅力和他的揚州情懷。在課堂上,學生們紛紛發出感慨:“揚州小吃真是誘人,若是有機會,定要狠狠地吃個飽。”“朱自清不愧為語言大師,用字,用詞恰到好處。”

在上《揚州茶館》這篇課文的前一週,我請學生採用各種方法查詢有關飲食文化的資料。於是,在以後的一週內,同學們使出渾身解數進行了資料查詢。有的同學從家裡的書櫥裡找來了《茶經》等書籍;有的同學到網上搜集資料;有的同學在那幾天裡特別注意家長炒菜做飯,還向家長學了一兩個菜的製作方法;有的同學到書店翻閱菜譜;更有同學請父母帶著他們到城隍廟等地方實地考察了一番。孩子們蒐集來的資料真讓老師大開眼界,如茶的形成和發展、中國的十大名茶、各地不同的飲茶方式、中國的名小吃等等。同時,這些資料也讓我增長了不少知識,課前學生自主地進行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難怪同學們會這麼踴躍了。

這堂充滿自主意識的課讓我深深地思索起來。21世紀的新型教育所需要的是培養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語文的自主學習有其自身的特點。

語文的自主學習與教材有密切的關係。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說揚州》的節選。朱自清是我國文學界的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清新疏朗的感覺。在這篇《揚州茶館》中,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著後生晚輩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這篇課文的語言極具生活氣息,沒有艱澀難懂之詞,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地把握教材的內容。另外這篇課文有很強的生活性。中國曆來把“食”作為人生中的頭等大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食文化和茶文化歷史悠久,學生極容易在身邊獲得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

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漸進過程。給學生創設自主學習與發展的環境,開放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聯絡,使學生廣泛接觸社會,在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既學習知識又培養能力,既培養興趣又陶冶情操。教師在教學時,要針對學生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作必要的取捨、補充和選擇,是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具時代特徵。

語文在學校教育中處在一個十分特殊的地位。語文是“交際工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語文屬於“人類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性,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是母語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程應該是開放而有活力的,學生天然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必然成為其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個老師,我們應該把求知的廣闊天地還給學生!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6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說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著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匯入環節,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說“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說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說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說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臺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訊,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說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訊,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說得更好。

另外,閱讀好文字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7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繼續學習複述課文。複述能力是國小生聽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發現國小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著: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字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說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填空題形式,讓學生在練習中,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字,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著語言,積累著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字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但對於“兜攬”一詞的教學,學生在模仿叫賣時,表達有困難,學生不能發揮想象,語言不夠生動,這也許和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有關,教學時還應加強指導。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8

一,課程資源何其多,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為課堂所用,在選擇材料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需要性原則,教育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優先性原則。這樣,我們就可以靈活地在生活中選取語文課所需要的材料,而不僅僅停留在語文教科書上。一段音樂,一個故事,甚至一道數學題,一副畫,都是課程資源。

二,國小階段不一定只遵循寫整篇作文的模式。適當地給學生增加一定的片段練習。在形式上也不一定只拘泥於記敘文,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寫詩歌,填宋詞。形式多樣化的同時,學生的興趣也日漸濃厚。

三,現代教育更充滿人性美。重視了學生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中如果沒有了"人",就是毀滅的教育。本課中學生精彩而質樸的靈氣是這堂課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

四,因時間關係,本課只能讓學生初步感受排比句的語言魅力。還要靠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利用課程資源,增加練習機會,以加深學生對排比句的印象。鞏固學生運用排比句的能力。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9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說《草房子》。課文向讀者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地成長曆程,是一個小小少年成長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源自家景的“ 一落千丈”後,他跟隨父親到遙遠的蘆蕩放鴨時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難以承受的孤獨。

“孤獨”可以說是現代人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愫,生活在獨生子女家庭之中的孩子們不是缺少孤獨而是缺少感悟。因此我在教學前,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以一首感悟“孤獨”的小詩為導言擬定了這樣的思路:一、整體感知,理解孤獨。二、品讀課文,感悟孤獨。三、聯絡自身,暢談孤獨。“板塊一”通過情節概述、分擬要點、情景仿寫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孤獨之旅”,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通過品讀課文,關注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突破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引領學生走進“孤獨”,體驗主人公的孤獨,體會成長的艱辛與疼痛。“板塊三”則引導學生賞析語言理解“孤獨”。“板塊四”則啟發學生關注自我,暢談人生感悟,敢於面對孤獨,並在孤獨中收穫成長、勇氣和思想。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且洋溢著淡淡的詩意,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激發,對文字、對孤獨有了真切的感受和體驗,收穫還不少。

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學生對文字有真“感受”,真“體驗”,一定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獲取極為珍貴的對文字的第一感受和體驗。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本來就應該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師與生、生與生的“對話”的。這也和《語文課程標準》所建議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相一致。因此我以為任何問題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文字。也就是讓學生帶著他們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的體驗直接與文字進行對話,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靈,觸控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於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我只能將第三板塊的閱讀放置課外,而第二板塊中採取了兩種閱讀方式:精讀和賞讀,使學生對孤獨的感悟落到實處,對文字的理解也比較深入。但是,由於課堂教學步驟過於緊湊,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還是顯得太少,甚至有些學生想回答都沒有給予機會。做老師的,還是不能放開手腳讓學生盡情揮灑,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0

國小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用心靈去傾聽》: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也很感人,講述了接線員蘇珊用心靈傾聽我的困難,用一顆慈母般的愛心幫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問訊處的接聽員蘇珊用自己極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靈傾聽以及她那富有詩意的語言使一個孤寂、無助、對死亡充滿恐懼的男孩變得快樂、自信,她影響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一、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這是西班牙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時,緊緊抓住心靈和傾聽兩個詞,體會蘇珊是怎樣用心的,又是怎樣有耐心地傾聽?這樣做給他人帶來了什麼好處?由此,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用心的傾聽者。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蘇珊對死亡的樂觀主義態度,她對待鳥兒和自己的死亡都很從容,“到另一個世界唱歌去了。”多麼美好的意境,這種態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稱道的。在這堂課中,我主要緊扣一點:我把蘇珊當作自己的母親,蘇珊具有母親般的愛心。讓學生髮散,找到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感悟到她的樂觀、耐心善良、溫柔、細心、她就像母親一樣在關心我、愛我。從而提升到,蘇珊是在用愛心在傾聽,用心在歌唱一首愛的歌曲,迴歸到課題,點題。學生能夠緊跟老師思路進入文字,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歡笑、傷心,有時會有驚喜。

二、教育藝術中的反思。

蘇珊在面對一個陌生男孩的傾訴時保持的是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這份親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擁有了最善良、最純真、最澄澈的心靈。是啊,傾聽就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甚至是一門藝術;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學會傾聽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的自覺。可就在這份責任、這種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當學生觸犯紀律時,我是痛心疾首無休止的所謂教導;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我是恨鐵不成鋼的所謂的諄諄教誨;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我是不分青紅皁白的各打五十大板;當學生羞澀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時,我是自作聰明的循循善誘……我何曾考慮到了學生們當時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視到了他們當時的眼神寫滿了茫然!失措!厭煩!無畏!心不在焉……

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解釋呢?沒有哪個孩子是存心想犯錯誤的;當學生氣喘吁吁的跑進你的辦公室,想對你說點什麼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兒,注視著他的眼睛,靜靜地聽他說完呢?當學生在路上興沖沖地和你打著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腳步呢……讓我們學會用心靈去傾聽!這樣,你會聽到學生心靈的訴說,你會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樂與幸福。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1

一年級的孩子總是以他們獨特的眼光來觀察大自然,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他們的想法與大人是不同的。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從學生的需要,興趣出發,來實施教學的:

1、 抽象思維與具體思維相結合,突破教學重點。

冀教版教材改革的一大特色就是認字與學拼音同步,在課文教學中加大了識字量。這麼大的識字量,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比較枯燥與乏味的,認起來也相當有困難。在這一課的識字教學中,我把生字詞做成了相應的實物圖片,這樣,孩子在識字過程中就把抽象的漢字與具體形象的情境結合起來,調動了多種感官來識字,激發了興趣,調動了積極性。

2、 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孩子。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可愛,他們都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師的賞識,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無心的話語,他們都銘記在心裡,甚至都成為他們在家裡炫耀的資本。因此,在課堂上他們總有一種期待。

在這一課的課堂上,我就善於抓住孩子的閃光點,對其進行賞識激勵評價,如:有位同學描述春天的畫面:“我感覺下春雨了,小草更綠了,柳樹更高興了,青蛙在水裡唱著快樂的歌,咕呱咕呱。”這個孩子能對以前學過的兒歌學以致用,這一點是多麼可貴賓,我鼓勵他的同時也將這一學習方法介紹給了其他同學。在課堂上,每一個得到賞識的孩子他們都充滿了自信,別的孩子也表現得更積極了。有時,賞識也是一種教學的契機,關鍵看教師如何把握, 如:在這節課當中,邱澤華同學讀詩歌讀得非常棒,那我就獎勵他配樂讀,同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聆聽想象,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教學環節。

3、 通過多元化的形式,感受美,表達美。

《山青青》這首兒歌很美,山青,水青,樹青,草青,苗青,田青,鳥兒鳴叫,花兒歡笑,這一切都沐浴在春風春雨裡。這麼美的兒歌,我注意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來感受:創設情境,想象畫面——利用畫筆,表達畫面——入情入境,品味美——載歌載舞,表達美。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課上完了,但大家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2

《表情歌》旋律活潑,節奏感強,歌詞內容易於孩子理解與表現,歌唱與節奏活動交錯進行的形式也比較容易調動孩子們的情緒。根據《綱要》精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設計本教學活動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嘴巴動起來、肢體動起來、師生互動起來、生生互動起來,使幼兒在愉快地氛圍中完成了活動目標。考慮在活動中如何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讓幼兒在遊戲中得到發展,有所收穫在這個活動中首先是以遊戲的形式匯入。遊戲是請你跟我這樣做,這個遊戲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採用這種形式來引入,馬上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孩子能很快通過我的遷移,轉入到中心。

這首歌雖然歌詞很容易讓孩子們接受,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但是其中有拍節奏的部分,孩子們總接受不了。在課堂上,我耐心地告訴孩子們一句話結束之後要拍三下,結束時要拍六下,但孩子們總是亂七八糟地拍好多下,有的孩子因為興奮還拍個不停,連續“強調”了好多次也不管用,孩子們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導致大家只顧拍手,跺腳,卻忽略了歌曲的學唱,還有就是部分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還不是很強,導致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課堂氣氛不夠熱烈,部分幼兒在我的再三鼓勵下,才自由表演起來。在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幼兒對音樂的大膽表現能力的培養,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3

在上第七冊《百鳥朝鳳》這一欣賞課時,樂曲中出現了許多小鳥的叫聲,為了能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樂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就請幾位男同學上臺模仿小鳥的叫聲,再請幾位女同學上臺模仿小鳥的動作,臺上的同學表演得很投入、很起勁,就像演員在舞臺上為千萬觀眾表演一樣。看到臺上的同學表演的那麼起勁,其他同學也不甘落後,紛紛舉手要上臺表演。我看到全班同學的積極性那麼高,表演慾那麼強,就知道時機來了,於是我鼓勵全體學生一起學鳥叫,一起模仿小鳥的動作,把百鳥齊鳴的景象表現出來,這節課學生不但學得開心而且還過了一把“演員”癮,學習效果非常好。

經過嘗試和探索,我覺得在課堂上應設景造境,讓學生邊聽邊做律動,多給學生表演的機會,這樣既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表演力,還能鍛鍊學生的膽量,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揚州茶館教學反思 篇14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匯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相機介紹他的背景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蒐集並處理、利用資訊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淒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讀,朗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多媒體找出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一個怎樣的結局,並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著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說明她渴望得到溫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後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彙報時,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教學中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