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92K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

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以提高他們音樂鑑賞能力和創造力。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主題,循序漸進地展開,注重環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主題鮮明。針對學校現有的條件,充分利用帶圖畫的大歌單,為教學增添了美感。整個教學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使學生有感情地表演了《打花巴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精選22篇)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為教師,除了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專業能力外,還要具備其他一些綜合能力。如怎樣很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教學環境更加和諧融洽,這對能否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具備很強的應變能力,時刻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事先設計的教學構思為基礎,但不受其侷限,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只要真正從學生出發,為學生量身定做的一節課,就是真正成功的一節課。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2

有發現才有改進,有反思才有進步。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快樂的音樂種子,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讓它發芽開花。這是我上完《打花巴掌》以後,最深的感觸。

首先應該營造一種快樂、平等的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充分利用遠端教育資源,讓孩子們走進活色生香的音樂世界裡。讓學生在遊戲中,不知不覺的反覆聆聽。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趣味性很濃。我又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大膽展開自己的想象力,為歌曲創編新的歌詞,通過聽、說、唱、想等多項活動來學習歌曲,學習中遇到的難點我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提出、解決,我儘量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和鼓勵者;學生不是被動的學唱一首歌,而是在這一堂課中成為創造表現的主人,讓學生們能夠體會到音樂的美,不僅要用眼睛、用耳朵、用身體動作,更要用心靈去體會。

其次,教學中,儘量滿足孩子們的表現慾望。低年級的孩子特別喜歡錶現自我,所以他們總是積極地參與到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老師要注意保護他們這種敢於表現的自信心,儘量給他們提供展示的舞臺,這樣,學習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不停地尋找快樂的過程,學習起來就輕鬆愉快。

再次,要將鼓勵性的評價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孩子們表現了,渴望肯定,渴望讚揚,這會成為他們學習的重要的動力。所以老師千萬不能忽略他們的心理,應該對他們的表現及時給予鼓勵性的評價。當然,做到好,可以大聲叫好,鼓掌,做到稍欠一些,就更要注意使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你表現真棒,要是再注意哪些方面,就更好啦,等等。

音樂課堂應該是孩子們的快樂天地,讓我們為呵護這些快樂的音樂種子做得多些,再多些吧!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3

《打花巴掌》是一首北京的兒歌,在學習這首歌曲的時候,我是以談話法匯入的。我首先問學生:有沒有玩過拍手歌的遊戲,就是同伴兩人之間,互相拍掌,嘴裡說著一些自編的臺詞。學生們當然是很激動地說玩過這個遊戲,而且都開始玩起這個遊戲來了,頓時,教室裡就鬧哄哄了。之後,我又說,北京的小朋友們,也愛玩這樣的遊戲,他們的遊戲名稱叫“打花巴掌”,請學生猜猜“打花巴掌”是什麼意思。學生積極地討論,但是得出的結果,幾乎都把這個名字解釋成了“打耳光”這樣的意思。我及時地糾正他們的錯誤觀點,告訴他們這是因為北京的小朋友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是用說唱的形式結合的,而且在唱的時候,會唱到幾個月份,還有幾種花,因此才叫“打花巴掌”。

在首先了解歌曲名字的含義之後呢,我便匯入新課,請學生聆聽《打花巴掌》。低年級的小朋友如果單純讓他們聆聽音樂,沒有給他們設定問題,他們的聆聽的效率是很低的,因此,我首先給他們佈置了一個思考題,那就是小朋友們玩這個花巴掌的遊戲時,一共唱到了幾種花的名字。有了問題,同學們自然會比較認真的去帶著問題聆聽歌曲。接著,再次聆聽的時候,我又給出了更難得問題,那就是,四段歌詞,唱到了四個月份,每個月份後面“我們從小愛____”,這個地方,需要小朋友們認真聆聽之後,填寫上去。這就給他們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了。我要求小朋友分組回答,每個組聽一個月份。之後,我把回答的結果都寫在黑板上,便於學生記憶。接著,就要來具體學習節奏和旋律了。前面“打花巴掌的,一月一,我們從小愛學習”,這一句所對應的節奏型,需要單獨拿出來練習。練習完之後,我還特地提到“的”字,這個字在念得時候,要帶點地方口音,要念Dei。

這首歌曲的學習,其實和其他歌曲的學習步驟差不多,只是,這節課中,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我對學生的創造力感覺很自豪。在按照計劃學習完四段歌詞之後,為了讓學生能夠來鞏固歌曲,我鼓勵學生編創歌詞。首先,我編了一段,接著,學生便你一言,我一語,一直編到了十,而且非常押韻。於是,“打花巴掌的,九月九,爸爸就愛喝老酒”等等的歌詞一湧而出。當時,我想,創造是孩子的天性,學生其實更喜歡唱他們自編的歌詞,因為那些歌詞更貼近生活,更易接受。

從這節課中,我覺得創造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音樂課程標準也提出,鼓勵學生音樂創造,以後的每一節課中,我要儘量地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4

《打花巴掌》是一首說唱風格的北京兒歌。歌曲為四二拍,一段體,五聲 商調式。旋律歡快、流暢,有著濃郁的河北民歌的音調。打花巴掌是北京地區的一種傳統的兒童遊戲,兩人一組,邊拍手邊按季節數著花的名字,念說著壓韻的順口溜,這些鼓勵孩子們學習好、品德好、身體好的新詞,賦予了打花巴掌新的生命,成為孩子們喜歡的歌曲遊戲。

既然是一首充滿童趣的遊戲歌曲,我不想以已往的教學模式把學生套牢了,而是把這節課設計成了遊戲教學,融音樂與遊戲為一體,來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及創造能力。教學一開始,我就和學生們一起做拍手遊戲,學生們從小就會玩拍手遊戲,從一拍到十,一邊拍一邊數,和打花巴掌遊戲很像。學生的興趣自然很高,也為後面的創編歌詞做了鋪墊。然後再引導學生把自己做的遊戲和北京小朋友做的遊戲作對比,北京小朋友做的遊戲有什麼特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讓學生自己通過聽、說、唱、想等多項活動來學習歌曲,學習中遇到的難點我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提出、解決,我儘量要求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與者和鼓勵者;學生不是被動的學唱一首歌,而是在這一堂課中成為創造表現的主人,讓學生們能夠體會到音樂的美,不僅要用眼睛、用耳朵、用身體動作,更要用心靈去體會。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5

《打花巴掌》是人教版音樂教材第四冊內容,它是一首四二拍的遊戲性的歌曲,孩子們可以在遊戲中完成本歌曲的演唱。

首先,我在一開始對歌曲進行了範唱,讓孩子們對歌曲有個整體的印象。緊接著,引導孩子們隨著節奏念歌曲的唸白部分。這部分“打花巴掌的,一月一/二月二……,我們( )” 的歌詞只有月份的變化,“我們”後邊的歌詞除了第一段外其它段意圖在於讓學生創編歌詞,因此我引導孩子們自己去完成歌詞填充,同時,指導他們和同桌玩打花巴掌遊戲去更深入地去體驗節奏的長短。在這段學習中,孩子們的熱情高漲,發言十分踴躍,最後編創出了“我們今天去考試、我們從小愛爬山、我們從小愛跳舞、我們從小愛拍球”等許多歌詞。

歌曲的後半部分圍繞著各種各樣的花名展開,歌詞朗朗上口,極富有童趣性。這部分教學我 主要讓學生通過聽唱法來學唱歌曲。雖然二年級的孩子已經經過一年半的音樂學習,但他們對於音高還沒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概念,更是不甚明白節奏組合的長短。為了激發、保持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我讓孩子們回憶“跑跑走”的節奏形式來感受歌曲中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長短,同時將附點八分音符節奏型用蹦蹦跳這一形象的方法向孩子們展示,讓孩子體驗到節奏長短在時間上的表現,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還強調“do、re 、mi”這三個音的演唱,以逐步來培養孩子們音高的概念。也許是後半段的學習帶上了音樂旋律的緣故,再加上對歌曲的生疏同時還要和同桌相互拍掌,孩子們一下子感到了學習的困難,因此他們的熱情比起前面唸白部分稍微顯得弱了些,班級中大約四分之一的孩子開始注意力不集中。遇到此情況我馬上讓孩子們停下與同桌的拍掌來學習歌唱,但到最後,還是有小部分學生看上去對歌曲學習沒有多大興趣。

在這次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做到了目標明確,做到了通過各種音樂活動激發孩子們的音樂學習興趣,也做到了每一個環節都圍繞主題。但在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方面缺乏更多的考慮,以至於使學生在學習旋律時感到困難,產生望而生畏之感,從而降低了學習歌曲的興趣。從中我認識到,在教學實施過程應重點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學生量身定造一套合適的學習方法,細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不斷的用激情去感染每一位孩子,讓孩子們成為你優秀的合作伙伴。只有這樣,你的課堂才能充滿生機,才能有無數的思維火花迸發!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6

今天用了兩個課時跟孩子們一起把課文學完了。從教學策略的選擇上,仍堅持“讀議結合,以讀為主”的原則,把大量時間放在了引導學生讀課文上面。

根據課文的層次,或以自然段為單位,或者按照意義段來讀,考慮到教學時間不寬裕,在朗讀要求上沒有提出過高的標準,只是強調要讀準確、讀整齊。讀完之後,讓孩子們議一議段落的基本大意,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孩子概括段意的能力,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的。議了段意,通常會由我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髮表各自的見解。如讀完本課前第二自然段,我設計的問題是“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是什麼?跟其他動物相比,蟋蟀的做法體現了什麼?”,孩子們很快就找到了“排水優良”、“有溫和的陽光”、“不肯隨遇而安”、“慎重”等關鍵詞,在集體探究了隨遇而安、慎重兩個詞語的意思之後,孩子們對蟋蟀選擇住址的標準和講究程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而後再讀課文,感覺就明顯不一樣了。講到蟋蟀住宅的特點時,根據課文的表述,我跟孩子們一起在黑板上畫出了蟋蟀住宅剖面圖,洞口的位置在哪裡,平坦的平臺以及九寸深、一指寬的隧道,都被直觀呈現了出來。我感覺這樣做效果不錯。蟋蟀是怎樣建造住宅的,也是解讀課文的一個重點。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係,這部分內容講得有些侷促,對教材的挖掘不太夠,只重點幫助孩子們理解了前足扒土、後足踏地、兩排鋸推土等內容,缺少了對蟋蟀弱小與建造住宅工程量巨大的分析對比,也沒能對作者細緻入微、極富耐心的觀察加以提示,更不要說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了。而這個是本單元教學的重中之中。因此,我對這兩個課時總的自我評價是:教學目標達成度低,教學效果不理想。

一般來說,諸如此類的課文理解起來障礙不大,只要多讀幾遍,就能把課文內容理解個89不離十。然而,語文課的教學不能僅僅滿足於孩子們理解了課文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藉助教材提供的文章範例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逐漸學會在自己的習作中加以運用。就本課教學而言,應該說只完成了初步理解文意的初級目標,語言文字訓練不夠,理解感受能力培養缺失,表達方法學習幾乎沒有涉及。因此,這樣的語文課屬於低效高耗。

究其原因,自認為首要的還是解讀教材、研究教法不夠。備課階段沒能深入解讀教材,對文字的理解較為膚淺,關鍵詞句領會不到位,掌握與課文有關的外圍資料如昆蟲學相關知識不夠;上課過程中組織教學不夠嚴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未被充分調動起來,讀課文的形式不夠多樣化、缺少新意,課堂討論參與範圍較窄,發言者相對比較集中,大部分孩子依然屬於“沉默的大多數”。其次,教學時間分配不盡合理,隨意性較大。第一課時安排了前一篇課文的背誦檢查,前後用去了近10分鐘時間,再加上講課過程中偶爾停下維持紀律、提醒個別走神兒的孩子也會佔去一點時間,再有就是課堂上的一些廢話,致使寶貴的教學時間白白浪費掉了。如果課前考慮周全,很多時間完全可以節省出來用於實質性的學習。

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從細節做起。從明天起,我將致力於此。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7

一、創設探究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問題意識。

基於課堂美術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不可迴避教學時間、教學效率等問題,而教師是創設情境的主導 者和調控者,因此教師要精心設定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產生探究慾望,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學中設計了許多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實 踐、體驗,找到答案。如你有什麼好辦法呢?你能試著畫下來嗎?你能聯想到什麼?畫時要注意什麼?等等。如:1、點選其中一個手形,學生聯想:你聯想到什 麼?先別急著告訴老師,我們還可以變著方向來想一想,你能聯想到什麼?你試著在紙上畫一畫。點評學生作業。老師畫了什麼?換四種不同方向旋轉變出兔子、鴨 子、小女孩、剪刀。 2、單個手形進一步聯想 五指分開手形。學生聯想,欣賞課件中示範作品。

二、調動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快樂情緒。

蘇 霍姆林斯基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學生在樂學的氛圍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才可能達到好的效果。探究式教學要創設質 疑問難的情境,開放思維的空間,挖掘教材中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的因素,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使其或獨立思考,或互相質疑,或大膽想象,或相互爭議。特 別是要鼓勵學生不顧生疑,大膽發問,對問題、新知識始終有好奇心與求知慾,培養對問題主動思考的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

三、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 一點講完課,鄒校給我總結的時候特意指出來了,當時一頓,確實在我的課堂中忽略這一點,記得在聽徐麗麗講課的時候,她這一點做的就非常好,當時有個問題學 生起來回答,他只說出了問題的答案,而沒有講句子說完整,老師便提醒他說:“你應該把問題回答完整,像老師這樣說…………”(她完整將句子敘述了一遍), 就像鄒校說的,孩子的語言訓練不單是語文數學老師的責任,應該是貫穿在各個科目的教學中,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這一點的訓練尤為重要。

四、注重鼓勵性語言的運用

要 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評價,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於問題本身的難易程度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學生的答案也會參差不齊,有的甚至風馬牛不相及。這種情況 下點評一定要慎重,應堅持鼓勵的原則,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努力探索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有效因素。適當滿足學生的“虛榮心”,多鼓勵他們,會提高 他們思考和回答問題的興趣。

總之,這節課還是帶給孩子不少的快樂,這也是美術課一個比較重要的一個學科特點,讓孩子輕輕鬆鬆的學習,體驗美術課的樂趣是我的追求,不足之處,還需要以後多加改正。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8

課文以課堂教學程序為線索,以師生對話交流為主要形式,以孩子們情緒變化為描寫的主要內容:由興奮、快樂到沉默,又從沉默漸漸回到熱鬧。

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培養語感,同時為綜合性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閱讀教學要重視拓展性訓練,這有助於教學的開放,課堂知識的延伸,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既可以根據發散性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學生們展開爭論,交流看法,在這樣氛圍中,思維活躍了,內容拓展了,教學開放了,學生學會了不斷探索。

上述教學片段,就是在學生對課文內容充分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聯絡生活實際,展開討論,引導學生跳出教材,談認識,談體會,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一些相關話題,讓學生繼續揣摩、繼續探究,以期萌發新思想。。真正讓學生跳出教材。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9

在邯山區教研室組織的音樂觀摩課中,我對滏園國小的姬忠傑老師上的國小音樂第九冊第四課《外婆的澎湖灣》印象頗深。對於自己還是一個年輕及經驗不足的教師,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外婆的澎湖灣》是一首中國臺灣的創作歌謠,歌曲歡快活潑,富有朝氣,生動而有趣的描繪了童年生活,在美麗大海的有趣情景。整個教學姬老師運用了“快樂音樂—快樂少年”教學模式展開教學的,課的一開始採用聽歌拍手進教室的放鬆、自由來做課堂組織,讓學生馬上進入五年級快樂的音樂環境。接著用視覺的環節,播放了一組與大海關聯的圖片,讓學生進入本課內容的意境,感受陽光、沙灘、椰樹、船、海浪……之後,匯入本課歌曲的出產地--祖國臺灣。恰巧本班有位女同學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直接引審出中國臺灣是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同胞和大陸同胞血肉相連,做為同是中華民族龍的傳人,做了簡單而有意義的歡迎儀式,來歡迎中國臺灣地區的同胞學生,讓中國臺灣學生感受到在祖國大陸陽光下的溫暖,和同學們團結友愛的情感。同時也起到宣傳中國臺灣寶島是中國領土的政治學習意義。老師引領學生用手拍掌歌曲部分節奏,讓學生感受到節奏型的變化,目的是讓學生感受音樂的輕快活潑,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注意節奏型的變化,為學習歌曲、演唱歌曲、伴奏歌曲做好鋪墊,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拉近師生距離。

緊接著是常規音樂課練聲部分,目的是讓學生用科學的方法來學習演唱歌曲。接下來老師讓學生跟琴直接學習歌曲的複雜多變的節奏,運用連音及跳音的方式來學習基本節奏。隨後我播放音樂讓學生仔細聆聽,啟發學生“你都想到了什麼?”從而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經過教師的簡單小結使學生了解了童年的生活和享受大海無邊無際時的心情,為學唱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做情感鋪墊。在學唱歌曲之前,老師舉出本課中的難點節奏型,加以指導,並在歌曲中針對的來教唱,這使學生能深刻的理解及掌握。接下來的歌詞(語言)朗誦環節和再次聆聽歌曲、器樂伴奏環節還是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從節奏型朗誦到情感式的朗誦,都要求同學們的字正(有表演性的,微笑的)。進入歌曲旋律的學習演唱,結合簡單的律動讓學生輕鬆的學習和把握歌曲的情感、節奏。運用沙垂、碰鈴、小鼓、雙響筒分組學生來為歌曲伴奏,在伴奏其間講解和讓學生了解箇中樂器的運用和結合歌曲風格來做伴奏。如沙垂聲和海水的聲音、碰鈴與穿上風鈴間的相適等做比較和仿效。這其中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會聽音樂,能聽出哪是間奏;二是讓學生充分感受歌曲的旋律,熟悉歌曲;三是培養學生節奏感。實際教學證明,這個環節設計得比較好,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教學目標,熟悉並掌握了所要掌握的節奏,孩子們出色的表現讓我感受到了,分組合作的滲透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真的是必要的而且是學生所喜歡的。特別是歌曲伴奏這一環節,我以遊戲的方式,把學生特點分成四個組,並把這四個組分別以歌曲特點命名為“陽光組”“海浪組”“沙灘組”和“椰樹組”,為歌曲伴奏學生能明確為歌曲做簡單清晰的伴奏,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集中注意力仔細聆聽歌曲到位伴奏,培養學生仔細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和鍛鍊學生的聽辨能力及反應能力、伴奏能力。歌曲的拓展部分的“意境創造表現”,教師注重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引導學生唱出歌曲強弱的變化和進行良好的情感表達,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並讓學生選擇合適的律動、造型來表演創造歌曲意境,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使課堂完整而充實,內容豐富而不浮燥。整個教學過程注重了學生以聽覺與表演為主,從聽覺入手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感受音樂的情緒,從音樂的情感深入自然表演,由淺入深的引導學生學唱歌曲。整個歌曲教學是在學生的快樂中進行,在設計的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完成的。我認為整體的效果還是不錯的,課堂氣氛活躍,注重了學生興趣、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以審美為核心,課堂中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演”,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課堂中學習,同時雙基落實也比較好,音樂知識的教學融入遊戲與情境中進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節課往往想法都是好的,初衷都是為了學生,教師都想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巧妙、最新穎、最有趣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寓教於樂,既注重了雙基的落實,又考慮到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總是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總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總有些遺憾,這節課,我感覺有幾點做得不是很好,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一是在圖片展示時應加上動漫效果,這樣就能大大的加強學生的注意力,另外學生在記歌詞方面還不太快,記得不牢,由於時間的關係,老師在引導的方式上欠缺,這是今後值得注意的地方。其次,在課堂調控上儘管我運用了多種“組織教學”的方法,孩子們還是異常活躍,但還是有小部分學生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我在思考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來解決這小部分的學生而更好的調控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而不亂,百分之百快樂中”。三是在聲音上還需要在以後的教學中繼續努力,使孩子們在興奮的狀態下也做到聲音甜美,恰到好處的表現歌曲的情感,避免大聲歌唱的勿區。

一節好課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完善,去總結吸取經驗教訓,改正不足,只要善於發現問題,並用恰當而有效的方法去解決,我想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一節亮麗而難忘的課堂會展現在領導、同事們的面前,讓我們自信的去探索去研究,完善自我,完善我們的課堂,新課程的春天會鶯歌燕舞,百花齊放。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0

在設計《選舉風波》前,我一直思考著兩個問題:《選舉風波》相比較於其它的課文篇幅要長,而且必須在短短的一節課完成,那麼怎樣才能實踐長文短教;《選舉風波》寫的是實實在在的中學生生活,通俗易懂,怎樣才能實現淺文深教!

最終的教學設計由四部分組成:理情節、評人物、品多味、說心情。設計伊始,我準備只選某一個部分,給文字做一道減法,這樣整個課堂不會因為追求完整隻有速度而沒有溫度,不會因為追求完整隻有廣度而沒有深度!但是最終我放棄了這種設想,因為這樣極有可能是對文字的一種割裂,還因為這是一堂展示課,更多的是探討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該怎樣操作。但是如果整個教學過程如果是為了追求完整而逐一展開這四個環節,那麼課堂就會因波瀾不驚而失去生機和活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上得追求環環相扣、水到渠成,而且得有教學的高潮。

基於以上兩點考慮,我把短教與深教定位於“多味”?走進文字,品味賈裡多味的內心世界;走出文字,說說自己的多味經歷。而將理情節與評人物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鋪墊。

上課的過程中,為了達到短教與深教這一目標,教學伊始,我直接從題目入課設定了兩個問題:我們將《選舉風波》這一題目換又指的是哪些事件?他成《選舉》行嗎?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設定,從而高效地去“理情節”,也達到了短教的目的。在“評人物”這個環節上,我設定了這樣的一個問題:捲進這場風波我們發現有賈裡、魯豔青等人物置身其中,你最願意和哪位交朋友?因為人物形象比較好理解,所以處理時在“放”的同時更多的受“收”,以便讓學生認識得全面而深刻,其目的也是為了達到短教。同時為了達到深教這一目標,在“品多味”這一環節上,我設定的問題是:經歷這場風波後,賈裡他們的感受是什麼?學生很快就能找出“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這句話,進而我讓學生走進文字中,去品味賈裡內心多味的具體體現,通過思考討論交流探究,使學生真正理解“多味”的內涵。接下來“說心情”這一環節實際上是品多味這一環節的延伸,問題我是這樣設定的: 這賈裡如果走到我們中間,他也一定很想聽聽我們多味的心情故事,不知同學能否說說看?學生走進生活,暢談發生自己身上的多味故事,從而更好的“多味”的外延。這也也就實現了深教。

上完這節課,反覆觀看這堂課的視訊,在多變的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短教”與“深教”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定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

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組織教學,相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師生互動效果較好,但是老師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放得不夠開,如: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擴大學生參與的面,讓學生在同桌或小組中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生生互動體現還不夠。

反覆審視這堂課的教學實錄,便不斷心生遺憾:遺憾一,課堂上預設的內容多了點,生成的內容少了些,所以教學過程中有點越俎代庖。遺憾二:某些對話環節拖沓往復,完全可以更高效地駕馭課堂節奏。遺憾二。由此可見,更理性地思考教材,更詩意地駕馭課堂,實在應成為一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境界。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1

福民巷國小 宋炎紅

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望大陸》是一篇略讀課文,詩歌短小但感情真摯濃郁,教學時間為1課時。

我的教學設計思路:

一、談話匯入。

二、師朗誦《望大陸》。

三、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介紹,讓學生初步感知于右任的愛國情懷。

四、生讀詩歌,初步感知。

五、瞭解詩意,體會情感。(師創造意境,讓學生體會情感,產生情感共鳴,再通過有感情朗讀展示出來。)

六、總結全詩,拓展延伸。(感情昇華後,生朗誦詩歌。)

在教學時,我覺得自己有幾點處理得挺好:

一、本課導學案設計合理,在教學時我努力把導學案上的題與課堂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融在一起。

二、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讀中思,思中讀,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深入體會於右任老先生思念故鄉、心繫大陸、渴望祖國統一的赤子情懷。

三、南宋大詩人陸游的絕筆詩《示兒》雲:“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正可作為本詩的註釋。它們表達了同一種精神。教學時聯絡舊知《示兒》一詩,

讓學生更容易體會到先生渴望祖國統一的拳拳愛國心。

余光中先生《鄉愁》詩中寫道:“現在,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而於右任這節詩所傳達的感情要比余光中的“鄉愁”更濃烈。 前兩節兩次出現“葬我於高山之上兮”,在這兩句裡作者對死亡沒有絲毫恐懼,祖國佔去了他整個靈魂,祖國的統一成了詩人牽掛的一切。拓展延伸時聯絡《鄉愁》這首詩,學生興味盎然,情感昇華。從而潛移默化感受到詩歌的魅力。

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各個教學環節過渡並不很流暢自然;因為班班通故障,未能採用班班通等多媒體有效輔助教學,課堂顯得單調。今後還要繼續努力,在課改道路上摸索前行。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2

在同智共同體同課異構活動時,我執教了《麻雀》一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選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這篇文章及講述了一隻剛出生的小麻雀被一陣大風颳在地上,被獵狗發現,正當要被獵狗吃了的時候,老麻雀從高高的樹上飛下來,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的幼兒。

好文不厭百回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看看哪些地方感動了你,寫下自己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班內彙報。並同時進行閱讀指導,在讀中感悟提升。

這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要讓學生通過品詞酌句去了解老麻雀的救子心切,體會它的大義凌然,剖析它的奮不顧身。在這裡我做了幾個不同方式的處理 -----1、找出關鍵詞,反覆朗讀,體會老麻雀的偉大。2、和老麻雀對話感受母愛的力量。3、變換角色,走進文字,身臨其境,感受小麻雀的無奈、老麻雀的無畏,獵人的感動。最後讓孩子們對麻雀______讚頌呼之欲出。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3

為期兩週的教學賽講活動結束了,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考與回味。本次賽講活動中我們四年級語文講的是17《長城》。我的這節課不管在他人眼中是否成功,在我自己看來我收穫了,從去年的《孔子拜師》到今年的《長城》,我首先知道了如何備一節閱讀教學課,知道了教學要抓中心句,中心詞,要抓重點詞語,《長城》一文中我抓住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進而抓住中心詞“奇蹟”,長城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課文從三方面寫長城的奇蹟,第一自然段我抓住長城的長,長城像一條長龍,他不僅長,而且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體現長城的奇蹟。第二自然段作者寫了長城的堅固,長城屹立在中華大地20__多年,體現了他是奇蹟,第三自然段通過寫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艱難突出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是偉大的勞動任命創造了這偉大的奇蹟。段段抓中心,圍繞中心句展開教學是我本節課的整體思路,通過這次活動,我認為課堂上必要的補充資料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的一種很好的方法,每一課課文的高度都是螺旋上升的,這個高度必須要求我們老師先上來然後就是必要時的點撥,總結。在一個課堂上我們不僅要抓住關鍵詞語,而且關鍵詞語找出來就是為了體會感情,最終達到將感情讀出來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朗讀要分層次,每一個關鍵詞,重點詞找出來都要通過朗讀的指導讀出文字背後的東西,《長城》這課就是要通過朗讀讀出長城的氣勢,讀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艱難,讚頌他們的偉大。

所以每個關鍵詞語背後的感情一定要一個一個讓學讀出來,通過朗讀體會感情。上課時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課,老師的情感也會帶動教學氣氛,使學生深受感染,也會很好的幫助學生體會課文情感,這些也是通過這次活動總結到的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要落實到實處。增強自己的語言魅力,重點詞句找出來要落實到實處,不能水過地皮溼,找出來就完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起到它真正的作用。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4

課堂是學生的舞臺。

教師是也只能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過多的展示勢必撼動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缺乏了表現的機會,缺乏了“綻放”的體驗後肯定是影響注意力的。這節課,我何不在“質疑”、“解疑”上再多給學生一些時間和空間呢?何不取消那幾個“有梯度”、“見水平”的預設問題呢?

公開課的目的不應只關注教師素質的檢閱,還應成為學情研究的真實素材。

過多地關注教師素質,只會促使“作秀”、“表演”,而關注學情,課後共同研究學情,則能使教學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增強。比如這節課中,學生不能提出“‘由學講到教沒有過渡,缺乏邏輯性’的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教師值得研究;學生看投影的目的就是為了抄筆記值得研究;平日裡學生髮言積極,大型活動就膽量小了,值得研究;成績最差的張文迪同學大膽發言,正確地回答出問題值得研究……

完不成既定任務又何妨。

絕大多數執教公開課的老師坦承:“這課還得‘回火’,不然孩子沒法吃透”,我也是,明天肯定得講深講透文意,否則學生月考就要“愁斷腸”了。何不上成常態課?何不實實在在地完成前幾個環節?我警醒自己。下次,咱就在教室上課,就盡情地讀,敞開了說,熱烈地討論,不見得不精彩。

“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會發覺自己課堂中缺漏甚多,惟求循著“人的教育”的初衷不變,惟願學生們能快樂地馳騁!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5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學會了簡單的設計圖的畫法,學生能夠畫出簡單的設計圖。在筆的設計中學生體現了非常豐富的想象力,大家為自己設計的筆加裝了各種不同的裝置,什麼電扇呀,太陽能電池呀,還有的學生設計出了智慧筆,實在是很有意思。

在這節課中,我個人覺得我對學生的引導是較為成功的。教科書中的範圖多是科幻風格的作品,什麼加指南針呀,加手錶呀之類的。為了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我設計了兩種不同的風格,作為補充範圖,第一是唯美風格的黃金羽毛筆,第二是可愛風格的不倒翁筆。我在向學生介紹完了書中的筆之後,又出示了自己的掛圖。使學生得到較好的啟發。讓學生知道設計的思路有不同的傾向,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從學生作業來看,學生的作業,很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設計圖中的影象、尺寸、材料和功能介紹,形象生動的。通過本次課的學習,學生們相互啟發,開闊了思路。這對於培養創新精神,養成善於關注身邊事物的習慣是有幫助的。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6

我認為本課的重難點,教學目標制定是比較準確,但在“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這三個問題上的順序上注意一下,應該是因為讀書好,所以才要多讀書;不僅要多讀書,還要讀好書。對於文中提到的作者的讀書感受,沒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體驗,體會作者的情感體驗。

因此在學生學習課文的時候,儘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讀書經歷理解作者的讀書體驗,使學生也能和作者產生共鳴。指導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

這課結束後,我還及時教育學生在以後讀書的歷程中,一定要把冰心奶奶給我們提出的三個要求記住,並時時得到應用,同時,我還送給他們三個詞語:開卷有益、博覽群書、擇善從之,讓我們課堂中得到的知識在以後的學習中得到真正的應用。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7

這是我進入金塘中學以來第一次上的公開課,在上課之前的心情就很緊張,七上八下的。這一次的公開課令到我學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在準備公開課的時候和上課的過程中,以及最後上完課之後,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都是深刻的。我將銘記這一次公開課,讓自己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學生的總體表現還是相當不錯,能積極踴躍的舉手回答問題。但是互相的討論沒有能夠很好的展開,這與在課室裡上課有著差別,平時在課室裡面上課,都能放得開,積極討論。這是我們七年級6班進入國中以來第一次公開課,孩子們心理上有一點不過關,心理髮楞,有一點害怕,發揮也沒有那麼好。

另外,學生在聽從指令方面不明確,這方面我要作自我檢討。比如在《王幾何》教學中,我問“作者在文章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表現了王幾何的哪些性格特點”。這個問題裡包含了兩個大的問題,學生在閱讀的時候帶著這兩個比較大的問題,常常“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經驗不足,不夠細心。

本來準備了課件,但由於考慮到語文教學中運用課件常常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沒有用課件。但是因為沒有課件,無法更好地向同學們展示課文中的生字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拖慢了上課的程序和速度。現代教學中,課件和電腦的使用是經常性的運用教學手段,但是有時候的意外是很難遇見的,關鍵是如何及時正確敏捷的解決問題的出現,讓教學過程流暢,這個是下一步要努力學習的。

第一次公開課已經上完,但這隻代表一個階段的開始,在總結這一個階段之後,將會是一個新的開始和一個新的提高。我會繼續努力的。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8

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峰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峰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結合觀看天都峰的錄影、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艱難和不易。接著以爬山的前後為線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爺爺艱難攀登、爬山後“我們”的喜悅的心情的有關詞語、句子,引導學生進行理解體會。在理解中,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從中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又從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兩次對話中,抓住“居然”“也要……才……”這些詞語來理解體會小女孩和老爺爺能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學難點。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19

活動一:觀察對稱現象,感知對稱圖形。

觀察圖片討論:“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特點?”接著當學生交流了“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時,教師追問:“你怎樣證明它們兩邊都一樣呢?”這時引導學生把圖形對摺後,發現圖形的左右兩邊重合在了一起,只能看到圖形的一半。這一活動的開展,是把學生觀察到的形狀讓學生用對摺的方法親手驗證。學生通過對摺,很形象直觀地發現“只能看到一半”,這一觀察——討論——動手驗證的過程,既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也為下一環節“剪紙”做了很好的鋪墊。

活動二:動手剪對稱圖形,在活動中加深體驗。

“剪一剪”的活動,讓學生先自己探索剪對稱圖形的方法,並嘗試著剪一剪,當學生有不同的剪法時,可引導學生比一比:誰的剪法好?說說怎樣剪,剪出來的圖形才能對稱?這樣,讓學生在具體實踐活動中思考“我怎麼沒有想到先對摺後再剪呢?”從而很自然地引出“對稱軸”的概念。這一活動的開展,以激起學生動手操作的興趣和慾望為前提,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的結合,充分感知對稱圖形及“對稱軸”的概念。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20

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可見,經驗和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記得有這麼一句話“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是說在跑步中我們要學會停下來,這樣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衝刺。跑步是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試著在教學中多反思,使自身獲得的經驗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那麼,我們的專業技能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地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的成長,真的很重要。記得一次交流會上,有個老師就講起了他對日常教育教學的反思,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專門準備了反思記錄本,只要有想到的內容,及時寫在上面,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大概內容或是一點想法,然後他會利用空餘的時間,把這些內容中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寫一寫,也便就成了我們所謂的反思,我想這就是一種堅持吧。

我想,只有堅持不懈坐著反思教育的老師,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收穫的人。

一個擁有積極態度的人,總是能在各種逆境中尋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反思也是一樣,只有首先抱有積極反思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積極的態度吧。

自古以來,關於“堅持”的名言有許多許多,譬如比阿斯說:“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又譬如《論語》中那句“欲速則不達。”人們為什麼要一直重複著堅持,可見它是多麼的金貴。

從事教育工作三年來,我就始終秉持這樣的信念,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會堅持到底。現在的學生與我們存在著很大的觀念差異,而且個性都比較強,不能對他們採取壓制的手法,剛開始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卻會適得其反,我們並不是階級敵人,要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更要兼顧大多數人的利益。面對本學科的特點,要認真思考怎樣讓他們更好的接受。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教師首先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教學要有效果,關鍵在課堂;課堂要有效果,關鍵在學生參與!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課堂教學是關鍵。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基礎,而且要涉獵一些課外書籍的知識,開拓視野,關注身邊事,國家事,只有這樣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識講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領自己不斷超越。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稱號,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實。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21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充套件,記住分數乘法的計演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複習中,我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並用語言概括,初步滲透了無限的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1/2×1/4=?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1/2×1/4=1/8,接著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為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體驗到結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

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存在問題:

1.課上的很快,因此準備得有些匆忙,沒有做過多準備,使得在練習和摺紙驗證猜想的環節花去了很多無謂的時間,直接導致後面練習十分匆忙,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語言不夠精練,沒有很好調動學生,導致活動中學生參與的面比較小。

3.討論1/2×1/4,1/2×3/4的結果這一環節處理的不好,現在想來是否可以直接出示算式,然後放手讓學生用不同方法去討論結果,再去猜想演算法。

打花巴掌教學反思 篇22

合宜的教學內容需要由文章體式來確定,恰當的教學環節應當從學生的閱讀起點展開,這是王榮生教授界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那麼《合歡樹》從體式來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蘊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閱讀起點——他們的理解和困惑來展開文章,設定四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緻的研讀文字,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詩”,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並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出來。同時我對這堂課的設計還遵從了周慧娟老師對閱讀教學課堂的指導思想:在一個方面深挖細嚼,尋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當然,我還參閱了大量的課例和教學實錄,從中汲取了很多的啟發。特別借鑑的是王開東老師的深度語文教學思想和他《合歡樹》的教學實錄。

本課的基本教學理念可以概括為:基於文字,經由方法,歸於情感,達成思想。

對於一堂課,大家習慣於討論“怎麼教”,我們往往在評課的時候問,講的怎麼樣?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一堂課,我們應該問的是“這堂課學的怎麼樣?”。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的的多。並且,教什麼往往決定了怎麼教。我們目前的公開課,展示課,不管是執教者還是評教者,反覆琢磨的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教學模式。新課改後,又增加了“教學理念”,但教學理念又被片面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沒有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也沒有錯。關鍵是怎麼樣才算落實了這種理念。一個教師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學設計,看他的教學內容,而不是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基本素質,我不是說上述基本素質不重要,我想說的是對於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對文字的解讀能力,對文字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他能把一種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長期以來一直稀裡糊塗,缺乏專業標準。這導致了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在教授不同的內容,傳遞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一篇具體的課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哪些是最合宜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何據此確定教學目標?一節課之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內容乃至整個語文課程構成何種關係?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構成何種關係?這種追問,將會使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於本體性知識,並真正理解課程的意義。一旦完成了這種轉變,為觀賞表演而進行的公開課,意義就消失了。

基於對課程問題的這種認識,我對《合歡樹》做了以上的設計,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這樣做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為學生的問題無法預設,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就這堂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字中作者所傳達的對母親的那種懷念、熱愛、遺憾、愧疚的複雜情感。課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課堂上沒有表面繁榮的熱烈場面,但學生的思維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運轉的,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躍。同樣也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沒有把這堂課定位於一般的展示彙報課,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態課,來重點凸顯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極力驅除課堂表面的繁華而追求學生思維的波滾浪湧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理念和設計應該說是基於對語文課程的科學理解,但作為一堂“被展示”的課,可能缺少了幾許觀賞性。緣此,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學情的預設不夠。放手讓學生質疑無疑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上課之初,我認為二高的學生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這樣可能增加上課的深度,最終促成整堂課的質量提升。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於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學生課前預習不夠。講課之前沒有和學生見面,沒有佈置預習任務,學生普遍沒有認真預習課文,以致於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缺乏文字基礎。在課堂上沒有呈現出熱烈活躍的課堂氛圍。

第三、我認為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貫徹的還不是十分透徹,看到學生回答問題不理想,就急於把自己的設計思路呈獻給學生,課堂的開放性沒有達到應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思維。

第四、課堂設計流程稍顯單調,引導學生探討文字環節佔了整堂課的三分之二時間,這一環節的主要做法尚停留於“生談師說”階段,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筆,做到聽說讀寫樣樣俱全。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為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課程新理念,只是對新課程有些膚淺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應手的加以嫻熟的運用。問題是前進的先導,語文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對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近十餘天來,我一直在努力反思,並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進行一個認真的規劃。

20xx年我忙碌異常,也收穫頗豐,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博覽》《山西教育》、《教育時報》等專業報刊發表20餘篇教育教學論文,我同樣也對自己的這堂課躊躇滿志,滿心希望通過這堂課給我的20xx年做一個滿意的收束,但20xx年歲末的這堂課並不令我滿意,但是,這堂課可能比我一年中所獲得的各種獎項和榮譽對我更加有意義。新的學期裡,我會通過網路、書籍、請教專家和學科教研員等各種途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對語文課程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更加科學化,並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兩天我從網上訂購了王榮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語教學論》,新的學期,我要邁開自己的真正專業成長的步伐。做一個專業的教育者,從做一個專業的語文老師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