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精選2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47W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

《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先引起我興趣的不是課文內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過去我們曾經學過她的一篇文章《竊讀記》,當時給我們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我們清楚地記得文中的一句話:“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精選23篇)

”曾經在同學們中間轟動一時。因此,作者林海音這個名字我們都還記憶猶新。

今天又讀到她的文章,不僅感到似曾相識,更有進一步瞭解她的慾望,想了解她的成長經歷、瞭解她的寫作風格。當課文插圖裡的小姑娘與《竊讀記》裡插圖中長得一樣時,我們感覺更親近了。課後資料袋的介紹,證實了我的想法──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也就是說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我從網上如願以償地查到了《城南舊事》的資料。令我驚喜的是裡面的插曲《送別》竟是多年以前我就熟悉的老歌。我就這樣喜歡上了這篇課文,不如說是喜歡上了作者──林海音。

於是我明確了本課的學習目標──我要讓學生藉助課文走進作者和她的作品《城南舊事》:

1、明確“自傳體小說”這種體裁,介紹小說《城南舊事》中的幾個故事。學生知道故事中主人公的經歷與作者相近,產生了興趣,藉助於學生的好奇心,就勢給他們補充了其中的一段文字,加深了對這部書的喜愛之情。

2、然後處理課文詳略分明。

“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

”藉此使學生又瞭解了作者所接受的教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3、最後重點指導朗讀課文最後兩自然段。其一是讓學生感受作者優美厚實的語言表達;,其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真摯的情感;其三是這些句子特別適合朗讀訓練的指導。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2

1、從題目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說這是一首詩,有的說想到駱駝,有的說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3

1、從題目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說這是一首詩,有的說想到駱駝,有的說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4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冬陽、童年、駱駝隊這三個詞匯入,直奔重點,抓住有趣,讓孩子笑談童年趣事,學生在讀讀、談談、悟悟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課末我又以板書進行畫面再現的精美總結,學生以不同的理解紛紛感懷逝去的有趣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靈的廣度,

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覺間、在讀讀說說間那麼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要說,其課如茶,但品起有味。

但任何一節課,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是一篇具有詩情畫意的、又充滿童趣的文章,我們只有用一顆童心去感悟,去發現,文章才能彰顯童真的美好,我在抓有趣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有趣再體現出來,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將更加生動、更加美好!

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學生的朗讀不到位,有個別組的學生朗讀融不進自己的感情,以致與導致對課文理解不夠深刻。如讀駱駝咀嚼的那句學生不能想象當時的情景,學生心中無畫面,學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無法在語言中表達出來。指導學生的朗讀要求教師必須有極深的功底。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5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按比分配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學生在平時也有一定的體驗。所以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根據原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研究性學習,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並充分展示學生的思考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同一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於學生多向思維的發展,凸現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學中要更多地關注生活實際,創設一個個的新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本節課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學習,無論在知識上、能力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上都有所得,全面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但本節課也存在著不足:

1、課前匯入沒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如:當學生說按平均分時,沒有讓學生自己思考這樣分行不行,老師急著代學生回答。

2、探究解題思路時,學生彙報過程太過倉促,沒有充分的給學生思考、彙報的時間。

3、課上應變能力有待提高,題的改變要有科學性,不能隨意。如:氧和氫的比不能隨意改變。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6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麼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並茂地說著“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著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係。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為顯得那麼可笑,那麼機械。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並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麼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字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字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字,文思如泉湧。藉助文字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字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運用文字?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7

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著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瞭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說:“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麼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後的夏洛蒂是“大樹”。於是,我滿意地結束了課程。但後來,我又到鳳凰語文網查了一下,結果發現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的3次,含義各不相同。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著對婦女的蔑視。

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後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裡,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教學結束後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深地感到:“備課應該用良心來備,可不能誤了孩子。”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8

教科版科學五上《光》單元的教學是需要看老天的臉孔的,尤其是《陽光下的影子》、《光與熱》、《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這三課,離開了陽光,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可是這一個月太陽總是和我捉迷藏,一時陰雨綿綿,一時陽光忽隱忽現,最令我氣惱的是有一次上課前陽光燦爛,等我們都已經準備好拿材料到教室外沒兩分鐘天就陰了,到下課太陽又出來了。天公不作美使得這幾課的教學一拖再拖,這兩天老天總算開眼,讓我們把這幾節課完成了。下面就說說我教《光與熱》一課的體會與思考。

室外課一向是學生喜歡老師頭疼的課。因為科學課在室外上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紀律不容易維持,學生在室外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讓學生集中排隊都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這無疑會大大耗費了課堂教學時間,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任務完不成。為了避免以上問題的出現,我在教學《光與熱》這一課時,做到精講,留出時間給學生做實驗。在課前就與學生約好,要遵守探究紀律,並結合獎勵制度鼓勵每個學生都能認真地完成自己的探究任務。教師精講,學生分工合作,職責明確,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我們平時做實驗都習慣4人小組,本課教學時我根據學具數量以及探究活動的內容,把兩個小組併成一個大組進行探究,各組人數均在8人左右。然後讓學生進行討論並分工如下:一人負責手持溫度計站在陰影裡,五人負責五塊平面鏡,一人讀數,一人記錄。如果人數多或不夠,組長可以根據小組探究情況進行調整。

對於學生而言,實驗方案的設計是學習的重點,又因室外課時間的原因,我在引領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設計了一個梯度,讓學生能沿著階梯儘快地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的問題是我直接拋給學生的,讓學生猜測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係。然後我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了引領:“怎樣才能獲得強光?”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聽後各抒己見,有的說可以多用幾塊平面鏡,把光線反射到一個地方,那樣光就強了;有的說可以用放大鏡,因為放大鏡下面有一個很強的光斑……孩子們的回答很精彩,我出示5塊平面鏡和一個溫度計,繼續問:“怎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給你們這些材料,你能設計實驗證明你們的觀點嗎?”小組討論與交流後,學生便開始了探究活動……匯入與討論實驗方案所用的時間控制在十分鐘內。

在科學課上,收集資料十分重要,它是學生探究過程中的珍貴素材,也是獲得科學結論的前提。當學生獲得這些資料後,就要對資料進行分析。我把全班學生獲得的資料記錄到彙總表裡,然後讓學生橫向進行比較,得出4次資料都是越來越大的,說明了光強時溫度高,光弱時溫度低。然後我又讓學生縱向看這些資料,他們會發現不同小組,在使用同樣數量平面鏡的情況下測得的溫度讀數也不盡相同,這又是為什麼呢?學生們是這樣分析的:使用的平面鏡數量一樣,而溫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些同學在拿鏡子反射陽光時手不穩,光斑抖動導致反射到的陽光多少不同;不同的溫度計可能也存在誤差;讀數時可能也會產生誤差。從學生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深入分析資料對學生思維嚴密性的培養是非常有用的。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9

本文是一組兒童詩,由《天和海》、《海上的風》和《大海睡了》三首詩組成。分別從大海的顏色,有風時的大海,無風時的大海這三個方面刻畫了大海千變萬化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熱愛大海的感情。課文想象豐富,語言優美,易讀易誦,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這篇課文應該讓孩子們自讀自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海之美,感悟語言之美,感悟作者的發現之美。所以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從而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得。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就能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學習這首詩歌時,我先讓學生個別讀課文,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說說自己讀懂了什麼,瞭解 了大海的哪些特點,又體會到了什麼;在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個性化的體會去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大海的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大海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在教學中,真正將學生放在了主體的地位 。再質疑問題的安排,美讀,欣賞的訓練 ,各個教學環節都是以人為本。如: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後,再把課文讀一讀,看看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疑問可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有關詞句精讀體會,最後使學生真正瞭解了大海的神奇與變化多端,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正如他們在仿寫《海上的風》時所說:海上的風是調皮的娃娃,它一來,就惹得魚兒不再安靜;海上的風是搖籃,它一來,就輕輕地催人入睡;海上的風是魔術師,它一來,就變出五彩的貝殼;海上的風是畫家,它一來,就畫出翻滾奔騰的波浪……看來他們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大海有風時的景象,最能吸引讀者 。

總的來說,在教學過程中,本節課力求落實新課程規範的理念,著力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以後改進。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0

從教學內容傳送的角度講,這是一堂沒有懸念的課。甚至可以說,沒有老師的講,學生也能將7的乘法口訣倒背如流。那麼這堂課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我想我們對於乘法口訣的理解不能僅限於熟背成誦,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如何將它運用到乘除法計算中。這節課我著重想體現的是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力圖表達我的創意。由於事先對於時間的預算不夠,第三個層次的練習沒有呈現。

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是一堂沒有起伏的課。從環節的實施看,沒有做到步步為營。這主要是因為備課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狀態不佳,給聽課的人呈現了鬆散的教學狀態。

從教學過程看,本堂課在每個環節都沒有做到細緻。所謂“課不磨不成形”,計算課的教學研究才剛剛開始,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細心琢磨,認真學習,將計算課的研討進行到底。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節以計算為主的課堂,目標是讓學生體會分數連乘的方法,能快速正確的計算分數連乘運算;藉助已有知識,體會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是按照這樣的幾個環節設計的:

一為複習鋪墊,為新課做準備;二為提出和課本同步的嘗試題;三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本;四學生嘗試練習,檢查自學效果;五學生討論交流嘗試練習,說說為什麼這麼做;六教師評講、引導總結歸納;七為課堂反饋練習提高。

整節課,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主動學習探索新知。

課前備課,雖不是挖空心思,但也費盡腦力了。課本78和79兩頁知識點較多,有連乘、連除、乘除計算,還有分數混合運算應用。為了便於學生自主嘗試學習,我認真研讀教材,翻閱人教版相應的課題,仔細研讀教學用書和他人教學案例,翻閱自己的以前所做的筆記,最後把課本濃縮的知識一一挖掘出來,讓課堂目標變得單一明瞭。

課堂回顧:

一、在自學環節,總是擔心學生自己學不會,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本78頁的內容。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信心有點動搖。還好,堅持了原來的想法。回顧以前的課堂和這節課,發現一個問題:學生不善於向同學或老師提問題。比如“這個是怎麼計算的”、“這步計算,表示什麼意思”。 學生在碰到不理解問題的時候,不敢甚至不會求助。這除了師生關係影響外,更多是“提問”這個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沒有做好。如何讓學生學會求助,這是一個要嘗試解決的問題。

二、這一個關於學生討論交流引發的問題。習題做完後,學生的一個鮮明舉動是高舉小手並“老師,是這樣做的嗎?”。在你的課堂中,請留意這一點。當然,學生完成練習後,問老師是很好的一件事——能把想法告訴老師,從而得到肯定——這是一種被動的肯定。我們能不能針對這個“被動”再做些動作呢?比如先讓學生自己去尋找來自其他人的肯定。這種肯定就先來自他的同學、好朋友、好夥伴,而不僅僅是他的老師。這就需要有時間有空間讓學生去討論交流。

我是這樣處理的:當學生完成練習之後,就可以自由下座位,找自己想找的同學討論交流解題方法和過程,最後統一答案。當然,整個課堂需要學生做到令行禁止,不然課堂紀律會比較亂。和學生約法三章,當聽到老師說回座位等停止討論的資訊時,沒有馬上按要求做的,下次將不能在課堂上離開座位。學生也是願意接受的。如果學生直接來找老師交流答案,當然你可以建議他先和其他同學討論交流,統一答案後再回來和老師交流。

上面有些是本節課的額外語。今天的課堂,只看到那麼一兩個人敢離開座位,說明學生還是很守紀律卻又比較膽小的。總想:公開課也讓學生大膽離開座位討論,而不是僅僅侷限於同桌或前後四人。

三、本節課的連乘計算脫離了情境題,為了計算而計算,沒有讓學生結合例題說一說每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雖然學生學會了連乘計算,但沒有聯絡實際問題解說,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課堂教學機智不足,缺少有效調整。在絕大多數學生熟練掌握連乘計算之後,還是按著教案上課,不能根據實際情況跳開教案上課,導致後面的練習趨於簡單,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

五、教學語言趨於平淡,教學環節處理不夠有趣、不夠活。針對這點,覺得我們是否應該多看一些綜藝節目等節目,向主持人好好學習呢?因為我們也是整節課的“主持人”。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2

教學目標的確立,教法學法的設計,最終要在教學程式中體現。因此,合理安排教學程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結合學生的認知狀況,我用以下四個教學環節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一)激趣引入

國小四年級的學生仍然愛唱、愛跳,一開始上課就讓他們學習語言或者複習語言對他們來說是枯燥的,必須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一上課進行簡單的問候之後,我便帶領學生進入了聽音動作這一環節,結合學生特點我設計了以下動作:standup,sitdown,run,walk,dance,jump,sleep,wakeup.這樣能有效的調節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以昂揚的熱情參與到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探究新知

我在學生面前做出很開心的樣子,然後高興的告訴他們“Ihaveanewroom,abigroom,inmyroom,Ihaveadoor,adesk,achairandabed.,ulikemyroom?Welcometomyroom.引導學生回答Yes,Ido.然後我出示Let’slearn的圖片,教學單詞:因為這些單詞同學都熟悉,教起來很容易,只需注意單詞fridge,shelf,table的發音就可以了。因此,我通過各種遊戲幫助學生記憶這些單詞,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單詞教學這一環節裡我設計了兩個小遊戲:第一個將本課時的單詞上下左右貼在黑板上,播放錄音,學生聽一聽,指一指。再次打亂圖片順序,學生根據錄音指圖片。教師還可請能力強的學生說單詞,其他學生指圖片。另一個遊戲是讓學生聽錄音,跟讀Let’slearn中生詞。然後教師隨意說詞,學生快速的指出。這個遊戲能讓學生快速反應,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快速反應能力和競爭意識。

遊戲結束後,我會及時找到各組的leader簡單總結自己組成員的表現情況並對其他組同學的表現進行評價。簡單統計各組的獎勵情況,對暫時領先的組提出表揚,對稍落後的組進行鼓勵。

在Let’sdo這部分內容的教授中,我通過

1)學生聽錄音,邊聽邊做。

2)教師邊發出口令,邊示範動作。示範後,教師發出口令,

學生做動作。

3)教師在黑板上展示Let’sdo的圖卡,讓學生看看圖,

做一做,說一說。

4)比比誰最快,教師快速出示圖卡或者說指令,學生迅速

反應,做出動作。

(三)練習延伸

小組內拿出自己準備的房間圖片,根據房間圖片,相互之間詢問。要求學生簡單描述自己的房間,結合學過的語言描述房間內傢俱陳設的名稱、特徵等。學生看著自己親手繪製的房間圖片,親切感、生活的真實感都一股腦兒地湧上心頭。此時他們用學習的語言進行交流的願望也就特別強烈。

(四)總結評價

根據各組學生的對話情況,完成小卡通貼的發放,選出本節課的優勝組。學生進行簡短自評,老師總結學生學習情況並小結本課知識點。

雖然課堂是按照原來的設計講了下來,但還存在許多的不足:

一.複習熱身的過多,以至於後面的時間過於緊張;複習的時候老師說得過多了,因為是講過的內容,可以放開手讓學生自己說,學生已經非常熟悉這些內容,老師沒必要講的很多。

二.從“新詞呈現”的活動設計來看,五個新詞的呈現方式未免顯得單調而乏味,學生沒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學生按照教師預設的程式,亦步亦趨,顯示出一種明顯的機械式的“走馬觀花”。雖然我通過TPR動作來教授單詞,但是缺乏生活化的語言活動卻無法激發學生的課堂表現欲。因此,課堂缺少趣味性。

三.國小英語還是要強化漢義,注重詞義,不要因為要達到全英教學就不許說漢語。

改進:

一.課堂上要多用英語誇獎孩子;

二.要多聽錄音,學生多跟讀;

三.要教學生簡單的發音法;

四.單詞講解忌平均用力。

國小英語的教學要善於把英語教學生活化、活動化、情趣化。利用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巧妙地設計一個個有效的語言資訊溝,讓學生在趣味中習得語言,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保護。這樣,語言的生成就水到渠成了。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3

《美麗的輪胎》是一堂以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大膽地為輪胎裝飾上美麗的花紋為目的一個大班美術教學活動。整個活動流程為:情景匯入——激幼兒創作興趣——提出要求,幼兒創作——延伸評價。

在新綱要新理念貫穿整個教育領域的現在,要上好一堂成功的展示活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現就選材作一簡單的描述與分析。

由於我們班搞的是美術特色教學,而且從幼兒中班這個年齡階段來看,在成人的啟發下,喜歡注意和親近周圍環境中美的事物和現象,並容易產生愉悅的情緒。但我們平時的美術特色活動一直以來都是以塗色練習為主,裝飾畫技能性知識的教學和操作比較少。

在花鴨先生圖片的選用下,整個活動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使幼兒把自己作為了情節中的一個角色,更增強了他們對活動的興趣。多樣性材料的準備讓幼兒更能進行選擇和使用,在輪胎式樣的準備上,我考慮到了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就選用了不同的兩種材料:圓凳和蛋糕盒托盤,讓幼兒能在自己能力範圍下進行選擇,既尊重了幼兒,也為整個活動的時間調控埋下了伏筆。豐富的材料、合理的安排、美妙的音樂,讓幼兒在整個過程中都在美的氛圍中感受與表現,所以作品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反 思:

善於利用,滿足需求:教師要有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對於周遍的事物都要用眼去看,用腦去想,發現事物的不同面,善於對某些物體進行再次利用。還應該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夠有操作練習的機會,這是進行活動的先決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內心世界中這種需求更為強烈……教師需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只有教師給予了支援,才能為幼兒的發展與提高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產生互動效果。

設定坡度,關注差異: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都不一樣,他們對於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表現程度都有所區別。在活動中如果利用一刀切的方法會使幼兒的發展受到限制,無法使每個孩子都有效的動起來。因此,在瞭解幼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注意幼兒間的個別差異,設定合理的坡度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夠有的放矢的進行活動。如果不顧及幼兒的實際水平,會造成幼兒消極、無趣的情況。因此,設定坡度,關注差異是讓幼兒更好提高的必須保證。

根據實際,力求創新:在關注到每位孩子的基礎上,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知道他們要的是怎樣的教學活動,教師不該一味的傳授自己想要傳授而不顧及到孩子的需要。從幼兒的年齡特點來說,他們想要認識新的、不重複出現的東西,所以活動的新穎性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只有考慮到孩子,尊重到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的情況下才能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活動。

教師不僅是孩子的老師,更應該是他們的同伴、朋友。教師所要做的不僅是為了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簡單體驗,更是為了讓孩子在不斷的發展中奠定基礎。老師們,睜開雙眼,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通過我們的雙手,讓事物變得更加有價值,以此讓孩子的世界更加絢爛多彩。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4

閱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字,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閱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字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閱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閱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字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說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字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裡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說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裡,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5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說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著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匯入環節,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說“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說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說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說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臺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訊,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說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訊,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說得更好。

另外,閱讀好文字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6

這是一節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的好課,本課內容講的是明清對外關係中有關抗擊外來侵略的鬥爭的史實。其中包括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通過對基本史實的學習,瞭解事件經過,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學會評價歷史人物。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識別和使用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瞭解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反擊戰的經過,從中正確認識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在中華民族反侵略鬥爭中的重要地位並能依託歷史事實來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閱讀課文中提供的歷史材料及補充的課外材料,使學生初步學會閱讀歷史材料,並從材料中獲取有效資訊的方法。通過中國臺灣的歷史沿革這一主題,對歷史上中國臺灣的情況作一歸納,使學生學會從歷史事實中得出結論,初步學會論從史出的方法,說明“中國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通過學習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反擊戰,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鬥爭精神。從課堂中學生的反映,師生之間的互動,及課後練習的完成情況來看,本課的教學目標均能出色地達成。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7

《家》是《北師大語文》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並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薰陶。

通過此次學校的教學活動月點菜課的活動,從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兩方面來看,《家》一文的教學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教學過程中體現了低段閱讀教學中對“隨文識字”的關注,以及針對一年級孩子的習慣養成訓練的研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著力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充分關注學生生命發展,弘揚每個學生的個性,在讀中激趣,在演中理解,在合作中交流,在模擬表演中提高,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激發興趣,授之以漁

在課文匯入階段,我是這樣設計的:

以圖畫匯入,激發興趣(課前在黑板上簡筆畫出詩歌意境)

1.老師帶來了一些朋友,想認識他們嗎? 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及詞卡,引導識字讀詞。(“鳥”注意別忘了其中的點,“魚兒、種子”注意輕聲。)

2.這些小傢伙很調皮,偷偷跑出來玩卻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學生上前貼畫。

3.學生看圖用句式“(什麼)是(誰)的家”說一說。(出示句卡,學生練說時相應出示藍天、樹林、小河、泥土)

隨語境重點識字“樹林”(有很多樹木,所以都有個“木”字旁)

“小河”(小河裡流淌著水,和水有關,所以有“氵”)

4. 師小結:說得真好,其實,把你們說的話寫下來,就是一首很美的小詩。(出示課題)

教學剛開始,首先出示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圖讓學生認一認。一方面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以圖為憑藉認識相應的四個詞,為識字創設具體的語境,有別於枯燥、簡單的生硬識字。為小夥伴找家,學生會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完成貼圖,並以此為契機運用句式“( )是( )的家”練習說話。學生在饒有興趣中完成了從識字、認詞到說句,既遵循了認知規律,又讓學生學得主動。

二、體驗閱讀,讀中見悟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贊可夫也認為,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讓學生自由選讀便是“觸及精神需要”的最好方式。教學《家》一課,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我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在讀中一遍遍與生字詞打交道,掃清了識字障礙,同時,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學生這時的讀必定是從內心體驗出發,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豐富想像,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在學生自讀自悟時稍作點撥,旨在再現情境,讓學生受到感染,促使其對語言有細膩地感悟。結合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語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藍天萬里,白雲朵朵;樹林裡小鳥在歡唱;清清的河水中,魚兒自由自在地遊;嫩綠的芽破土而出,迎著和風微笑……”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8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記敘了毛澤東在1948年春夏之交在花山村的幾件事,表現了毛澤東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深刻反映了毛澤東既是偉人,也是普通的群眾。

在設計教學時,考慮到略讀課的特點,主要讓學生以自學自悟為主,於是設計了初讀—再讀—總結寫法三步教學。初讀後初知課文大意,瞭解毛主席在花山發生了哪幾件事。再讀時讓學生說說通過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你體會到了什麼?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畫出來,並做簡單批註。最後快速瀏覽課文,想想作者是如何寫出毛主席的這種高貴品質的,從而小結寫法,並用剛剛學會的寫法進行小練筆。

但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雖然很快找出毛澤東的花山的三件事,但彙報從這三件事中體會到了什麼,談感受的時候,學生的體會非常片面,單一,不夠深刻。反思其原因有二:第一,原本以為經過前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對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一定的瞭解,於是在講授本課時,並未補充相關歷史資料,但在談感受時,發現學生對當時人民的生活、環境的瞭解非常有限,也就無法從“沏茶給群眾”以及“給煙警衛員抽”這兩件事體會毛澤東關心、熱愛群眾的高貴品質了。第二,對於毛主席本人的介紹沒有進行必要的補充。雖然在課文的第一句提到了毛澤東“夜以繼日地為解放全中國的事業操勞著”,但沒具體資料的補充介紹,學生無法理解毛澤東是如何日理萬機,就更無法理解毛澤東在為解放全中國事業操勞著的同時仍惦記著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瑣事這樣一種普通群眾的情懷是何等的值得敬仰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19

不足之處:我本人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進行探究兩角的大小關係和光路可逆時不夠精煉,由於是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空氣中角度大就行了,我在這地方進行了角度的準確讀數並且三次,顯得有點囉嗦又耽擱了一兩分鐘的時間。

2:條件允許的前提下,讓學生自己做實驗來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學生自己親自動手才能掉的他們的興趣和課堂氣氛。

3:讓學生做鐳射斜射入玻璃時學生的實驗效果不太好,並沒有真正得出規律,只是玩了一把,老師的指導還要朝有效、到位的方向去努力。

4:畫光的折射光路圖解釋水中的物體看起來升高了,一部分學生很難理解這裡說的虛像。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20

《槓桿的科學》一課主要有兩個內容,分別是“認識槓桿”和“研究槓桿的祕密”。這節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是不順暢,很糾結!問題出在哪呢?作為教師,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製作課件,安排探究活動,已經做得夠到位了。反覆斟酌,我覺得應該是這一課的教材存在問題,那就讓我來給教材挑挑刺吧。

第一根刺:從撬棍引到槓桿,太急!

本課開頭如下: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了。人們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右邊是一幅卡通插圖,畫的就是一個人在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然後馬上就引出來: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並馬上介紹槓桿的三個重要位置。

對學生來說,“撬棍”是個新概念,它有什麼特點,它的工具原理是什麼,在學生對這些知識還沒有明晰的前提下,就輕率引出槓桿,還說“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作槓桿”,學生能知道哪些是像撬棍這樣的機械呢?

我覺得,這個內容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標題為“撬棍的祕密”。讓學生看圖或者實踐,充分討論撬棍的工作原理,知道它能省力以及省力的原因,再類推出螺絲刀撬東西、開瓶器開啤酒蓋,都是和撬棍相似,它們共同點就是有個支點,另外還有用力點和阻力點。這個時候,再提出“槓桿”的標準,就比較恰當了。

撬棍和類似撬棍的機械是由一根杆組成,那剪刀、鉗子、筷子這些工具和撬棍形狀明顯不同,那它們是槓桿嗎?學生肯定有爭議,那就讓他們繼續深入討論吧!當他們在這些工具上也找到了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就可以總結:這些工具也是槓桿。

第二根刺:概念名詞不合理,煩瑣!

中學科學老師抱怨,國小科學常常把錯誤的概念教給學生。這個問題出在哪?除了是因為許多科學老師的專業知識素養不高之後,還有就是教材編寫中的問題,在教材中有些編者生造的概念名詞,和通用的科學術語不一致。

比如本課中的“用力點”,在國中科學上描述為“動力點”,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名稱不統一肯定會製造麻煩。還有在分析槓桿的時候,有一種情況是不省力也不費力,因為字多,學生常略寫成不省力,導致表達不準確,我就納悶了,為什麼這裡不用國中的“等臂槓桿”來描述呢?

第三根刺:問題描述不嚴謹,有歧義!

書本第4面有這樣的一個問題:“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槓桿呢?說說我們的理由”。下面出示了6幅圖,分別是:羊角錘拔釘、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擀麵棍擀麵。

粗粗看,好象沒問題。仔細分析,有4幅圖僅僅出示工具的名稱,容易產生歧義。比如螺絲刀,如果用來擰螺絲,那它就是輪軸而不是槓桿,可如果是用來撬蓋子呢,那就要歸類到槓桿了。再比如老虎鉗,用來剪鐵絲是槓桿,用來釘鐵釘也是槓桿,用來夾擰螺帽就是輪軸。

延伸到我們的作業本和考卷,有些出題人小氣的連圖都不給,就提供一個工具名稱讓判斷是不是槓桿,真的是很過分。

第四根刺:探究活動難掌控,耗時!

書第5面提出“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嗎”,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好笑,難道用撬棍還會故意採用費力的方式嗎?然後提出用“槓桿尺”來研究槓桿作用,又說把“槓桿尺”當“撬棍”,我是真的被搞糊塗了,到底是研究槓桿呢,還是研究撬棍?

算了,還是按小標題“研究槓桿的祕密”來理解吧。問題是我們的實驗材料不夠精確,比如兩邊都掛一個鉤碼,左邊掛在第三格右邊掛在第四格,居然也差不多平衡。還有的學生在槓桿尺的一側選了兩個地方掛鉤碼。看來這個探究實驗設計還需改進或更換。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21

《桂花雨》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寫了作者兒時在家鄉搖落桂花的情景,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第二單元是課文都是與懷念家鄉的遊子心情有關,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結合單元導讀和之前學過的古詩詞引導學生了解了借景、敘事抒情的表達方法,並引相關詩詞讓學生體會通過景物和敘事來抒發思鄉之情的方法。進而帶著對這種寫法的認識來學習《桂花雨》這一課,思考作者通過那些景物和事情來表達思想之情。這是學習本單元的重點,掌握了方法,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水到渠成。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先讀課文前的導讀部分,思考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桂花帶給“我”哪些快樂?為什麼母親說:“這裡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的桂花香”?這兩個問題對學生來說都有一定難度。課文中桂花帶給我的快樂有些地方比較明顯,有些地方比較含蓄,所以學生較為容易找出搖桂花的快樂,但是無法尋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樂,在課堂教學中,我的引導不夠充分。後來聽鍾老師的課,發現她這一點做得很充分。她讓學生找到描寫桂花的句子,再帶著感情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接著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特別是讓學生扮演作者,直接來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體驗喊時的心情。然後帶著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了其中的感情。她的課堂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這是我在課堂上做得不夠的地方,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太少,學生聽老師說,懶得去思考,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我在教學中對於課文中重點詞語的品讀不夠。在介紹桂花的“香”這一特點時,學生都找到了“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我準備抓住重點詞語通過品讀感悟語言文字,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通過“沒有不浸在桂花香裡的”與“全都浸在桂花香裡”的換句式訓練來強調桂花香,卻忽視了一個“浸”字的獨特作用。尤其是一個“浸”字,這裡可以嘗試學生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來代替“浸”字,通過他們自主的比較,體會詞語的含義,比可培養他們推敲詞語的良好語言習慣。有人說語文教學應該少一點知識的灌輸,少一點理性的分析,把教學的重點轉移到指導並幫助學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語言上來,這是語文教學本體的迴歸。我覺得這話說得好,我今後的教學在這方面一定要加強,才能避免課堂教學蜻蜓點水。

在課堂教學中沒有引導學生融入課文描繪的生活情境。在體會“搖花樂”時,“纏”字寫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勁”、“喊”寫出了搖桂花的快樂,同時反映出他對桂花的喜愛。可是在學習這幾個重點詞語時,詞語的含義學生體會得不夠深。而我用自己的講解讓學生理解,而沒有用回憶生活、聯絡生活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詞語包含的'情感。講“纏“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回憶生活中類似“纏”父母的情景。但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如果讓學生們站起來加上動作搖一搖,接著說“那伴著陣陣芳香的‘桂花雨’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維,去深入想象,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喊”時的心情,再次加上動作來喊一喊,相信學生們的情感就能徹底激發出來了。當然,這需要激情和熱情,而我就是缺乏這個。

課文最後我試圖通過母親心思的討論,母親話語的品讀,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可是這麼多的問題一個個套給學生,卻始終沒能達到學生與文字的共鳴。於是,還是我自己自說自話解釋了母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其實,對於這些深刻難懂的問題,可以留給學生小組討論,在交流中體會、思考。

另外,在時間安排上,我要儘量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自主學習,當然自主學習不是把時間都留給學生,而是要有老師適當有效的引導和監督。在提問內容和理答方式上要注意避免重複答案或者簡單的鼓勵,而是要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引導、激勵性的評價。在備課時,要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內容,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提高課堂提問質量。

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有親和力的人,但是看了視訊才知道原來是張苦瓜臉,從頭到尾沒有笑過,因為一直覺得自己笑起來很醜,以後要注意課堂上多一些微笑。課堂上從容了許多,但還不夠淡定,對於課堂中出現的冷場不能有效地扭轉,常因為緊張忘記了課堂程式。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前對於自己的教學沒有清醒的認識,如今看了視訊會發現很多細節的問題和根本性問題,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對照自己,努力改進。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22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水》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裡,當生命受到飢渴的威脅時,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因為故事發生的時代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字之間存在著距離。但作為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查詢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後,再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上甘嶺》,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並昇華情感。我一直認為:“要使別人感動,首先要感動自己。”在課堂上,老師對氣氛上的渲染和對學生的引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課前就作了充分的準備,除了反覆品讀課文外,還查找了上甘嶺戰役的相關資料,然後我認真看了三遍《上甘嶺》這部影片。讓自己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的頑強和偉大,併為之深深地感動著。因此,我在設計情境匯入、激趣引導、朗讀鼓勵和小結過渡時,都帶著煸情的語言,讓學生能隨著我的匯入過渡講述時走進了當時情境。這樣學生們自然就能跟著我的引導走進文字。

這篇課文的內容雖然較淺顯,但時間跨越較長篇幅也較多。如何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抓住文章的主線,走進文字,深入到戰友們心中去用心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從而領悟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戰友們團結友愛的深情厚誼和舍已為人的崇高品質,是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任務的重點。

綜上所述,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戰友們對蘋果的傳遞上。首先,在講授第一次傳遞時,我讓學生們在文中找出每個戰士都非常需要這個蘋果,也渴望吃掉這個蘋果的相關語句,然後根據學生的反饋,通過反覆朗讀,理解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再帶著情感去品讀,體會文中每個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戰友們在忍受著極其飢渴、辛苦、生命危在旦夕的情況下,心裡卻還想著別人,把蘋果傳給別人。然後再聯絡本單元學過的《生命與水》課文,回顧人在缺水的情況下的生命極限是多長時間,進而體會到戰友們傳遞的不僅是一個蘋果,而是一種情誼,一種心裡只想到別人的深厚情誼,一種關愛別人勝於自己的精神,一種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的高尚境界。

其次,我再通過“蘋果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一口氣能吃掉十個二十個。”與“蘋果轉了一圈,還剩下大半個。”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引入第二次傳遞“動員”的重點講授。學生通過為兩個句子的對比和感情朗讀,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了此刻這八位異常乾渴的戰士是依靠頑強的意志,為別人著想、互相關心的崇高的友愛精神來抵擋這個蘋果的誘惑的。從而進一步地明確了主題思想。這樣的教學安排,讓學生們理解課文的最後一自然段的思想情感,昇華主題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

最後通過播放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上甘嶺》電影的剪輯片段,重溫了當時的感人畫面,進一步地昇華了主題思想,激發學生們的情感、使他們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整堂課上下來,總體的感覺還是較好的,學生們的朗讀、理解和感受都很到位。而且感覺課堂氣氛輕鬆,學生們入情入境,體會深刻。

有句廣告語說得很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課後冷靜地思索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收穫和可取之處,但依然發現還有許多不足。為了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質量,特總結如下:

1、學生的發言不夠湧躍。這裡面有學生的原因,也有我的原因。因為我面對的是一群農村的孩子,雖然他們聰明機靈,但是知識面和視野都比較侷限,最重要的是他們害羞,缺乏自信,不善於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更不善於用語言表達情感。而這節課的內容和情感都需要用極其富有情感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主旨的。因此,在課堂當他們不發言或是用詞表達不到位時,我總會有想幫他們說出來的衝動。我想,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加強閱讀教學,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更應該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要不斷地鼓勵他們大膽地展示自己;同時,還要拓展他們的知識面,積累詞語,豐富語言;並且引導學生用正確的優美的語言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2、在整節課上我缺少了範讀。作為一個語文老師,範讀是必不可少的。當學生在朗讀遇到困難和情感表達不到位的時候,老師就應當示範給學生聽,這樣就更有利於幫助學生入情入境地深入到文字中去。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應注意,做好示範朗讀,這樣也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有利於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從而走進文字,體會思想情感。

3、提高駕馭學生的能力。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的思路與教學設計有衝突或相悖時,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熟悉文字,而且要有能駕馭學生的能力。才能通過自然地慢慢引導,讓學生重新又回到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文字上來。我在這方面還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探究,形成特色。而且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積累,做到因材施教,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最後,眾領導和老師們在評課時,也給予了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如我的板書設計太簡單,是否能用簡筆畫,畫一個蘋果,再把傳遞的人物圍繞蘋果板書下來;特別是龔校長提出,在分析講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時,是否可以讓學生進行口頭說話的訓練,讓學生學以致用,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這些意見對我來說是非常可貴的,同時也對我以後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必須不斷地提高業務水平,拓展自己的業務能力,善於在課堂上用簡筆畫;並且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把語文教學的主旨“聽”“說”“讀”“寫”訓練貫穿和運用到教學當中去。

冬陽童年駱駝隊教學反思 篇23

《珍貴的教科書》這篇課文講的是革命戰爭年代延安國小的師生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堅持學習的事。課文記敘了張指導員為保護教科書而英勇犧牲的經過。這篇課文表現了革命先輩艱苦奮鬥、英勇獻身的精神,以及對後代的殷切期望。全篇課文以教科書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敘述順序依次是從學習條件艱苦,同學們渴望能有一本教科書——我們去印刷所取書——取書時遇到敵機的轟炸,張指導員為了保護教科書而獻出生命——教科書激勵“我”前進。重點記敘張指導員用生命保護教科書的經過。全文突出“珍貴”。

教學時,我緊緊圍繞“珍貴”一詞,讓學生展開討論,小組內自讀課文,感悟發現“畫一畫”還有哪些地方能看出教科書的珍貴。

孩子們拿起書認真地讀起來,通過巡堂檢查。學生能找到體現“珍貴”的地方,但普遍的找不完整,也找得不夠細緻。不會抓住詞語來體會和感受。

當然,我不能打消他們的積極性,引導孩子從大處知道沒有書艱苦情況的學習;毛主席關懷下印書;指導員用生命換來書。學生們個個沾沾自喜,都覺得自己找到了這幾處。此時,我向他們說要加大難度“請你從句子中找找哪些詞語也能感受教科書的珍貴。”通過上一輪的研讀,孩子大致心中有數了。巡堂中我也發現有的孩子耍些小聰明,先找文中的好詞。“振奮人心”“爭先恐後”“完整無缺”自然就不在話下了,通過研讀,孩子們進一步明白了孩子們渴望的心,指導員用身體護住的書感受書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