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2W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

週四上午,我有幸在永華南路國小執教了《井岡山》一課,課雖然已結束,但我的心裡並沒有輕鬆的感覺,反而有一種深深的失落。反思自己的課堂,反思自己的教學,原因何在?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最初接到要上《井岡山》一課的訊息,感覺就倆字“發怵”,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作者用生動的筆墨描繪了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的美麗、雄奇,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對革命歷史的敬仰,對英雄人物的崇敬和讚美之情。可課文內容離學生實際生活太遠了,學生對相關的歷史又知之甚少。如何在40分鐘的時間裡進行有效地指導,讓學生既感受井岡山的美,有感受她的雄奇,我開始了深深的思索。

一、理清文章脈絡,抓中心句展開教學。

文章的中心句,井岡山英雄的山,美麗的山。是這篇課文的“抓手”也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課堂伊始,我先讓學生回憶井岡山留給你怎樣的印象?能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嗎?抓住中心句“井岡山英雄的山,美麗的山”進行下一步的教學。

二、抓重點段落,體會井岡山是美麗的山。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描寫井岡山景色的重點段落,黃洋界的山山勢巍峨、峰巒峻拔,是一種險峻的美。雲海變幻莫測,神奇,有一種奇幻的美。峽谷的植物鬱鬱蔥蔥,是一種富有生命力的美。谷底的溪澗有一種動態的美。

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我抓住“舉目遠眺”這個詞,因為這個詞體現了作者的觀察順序。理解“舉目遠眺”的意思,並向學生滲透理解詞語的方法。(根據每個字的意思聯絡起來理解詞語意思)。雲海部分,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想像,感受雲海的美景。第四自然段“逶迤前行”一詞,讓學生查字典理解詞義,並讓學生想在文中指什麼,還有哪句話體現出了溪澗的形態,讓學生感受溪澗形態美。之後對三、四自然段進行整合,讓學生想像並指導學生朗讀。

三、 感受井岡山是英雄的山。

這部分是文章的難點,離學生實際生活太遠,我採取讓學生讀課後資訊窗,交流資料,教師講述當時歷史背景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井岡山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為理解英雄的山做好鋪墊。在學生讀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在黃洋界看到( ),聯想到( )。對文中提到的“軍民齊心協力擊潰敵軍的故事”我採用播放錄影的形式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並通過三次引讀讓學生領會井岡山是英雄的山。

其實《井岡山》一課我在本校已經試講過,美麗的山這部分效果還可以。當時在處理第五自然段是並沒有加入交流資料,師介紹當時背景,井岡山為什麼是革命的搖籃這個環節。只是進行朗讀指導,播放錄影,學生的理解比較乾癟,井岡山的雄奇並沒有烙進他們的心裡。這一環節是後來又補充的,自己感覺這樣處理更為貼切一些。

今天的課堂,我覺得很失敗,整節課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孩子們好像並沒有進入狀態,我也很著急,不停的牽、引,整體思路雖然順下來了,但效果卻不好。反思今天的課堂,我覺得問題出在:教師的引導不到位,比如雲海部分的處理,設想的挺好,分三個層次指導朗讀1.生談談感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雲海的景象2.師抓住驚濤拍岸、徐徐飄飛等重點詞句指導朗讀3.欣賞雲海圖片,激情再讀。沒想到學生說不出來,儘管我一再引導、範讀,還是不行,其實想想我的教學太理想化了,學生說不出來的地方恰恰是難點。如果當時換一種處理方法,比如學生說不上來,可以看看雲海的圖片,進行視覺上的刺激,這樣再談感受可能更深刻些,自然讀起課文來也就有滋有味了,教學課件的運用也就不會流於形式,而真正的為教學服務了。還有就是課堂隨機應變的能力比較差,缺少教學機智,評價性的語言不到位,不能更好激發學生的情感。所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文字之間並沒有產生共鳴。

上一節好課確實很難,今天的課雖然並不成功,但給我的收穫卻很大:教學預設僅僅是預設,課堂上實際操作絕不能只是把教案演完,而應該心中有學生,課堂上學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語文教學的路還很長,我一定會在反思中前行!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2

今天上了《井岡山》,總的印象是:還行。從評課的角度來講,這堂課如下幾方面應該稱得上是優點了吧。

一、教學流程基本清晰。

開課播放井岡山優美的風景圖,旨在讓學生對井岡山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為文中描述井岡山景色的學習打下基礎。

簡單學習第一自然段,體會作者一路趕往井岡山時的急切心情,把握井岡山給作者留下的總體印象:崇山峻嶺、涓涓清泉。

重點學習第二、三、四自然段,領略井岡山美麗的風光。通過朗讀和背誦積累優美的句子,通過想象和品味感悟井岡山的美。

學習第五自然段,弄清作者在黃洋界哨口看到和聯想到的。

朗讀第六自然段,回顧全文,突破難點:為什麼說井岡山是“英雄的山,美麗的山”?

二、基礎知識訓練紮實。

在學生初讀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出示文中的四字詞語,指導學生讀正確,並結合課文談理解,做到詞不離句,詞不離文。

紮紮實實地背誦文中優美的句子和段落,給足學生時間去朗讀、品味、背誦。

學習作者寫遊記的方法:先寫所遊地方的整體印象,再寫所看到的美麗景色,然後寫由景色聯想到的人或事,最後再次抒發自己的感受。

三、多媒體的使用為課堂錦上添花。

課始的一組井岡山風景圖將學生很快地帶進了這片美麗而英雄的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炮臺、紀念碑和青竹扁擔的圖片拉近了學生和歷史的距離,為更好地理解文字起到了輔助作用。

《十送紅軍》歌曲的播放,《巍巍井岡山,天下第一山》補充資料的展示,讓學生對英雄的山有了更深地理解。

本節課也出現了很多不足的地方,最大的不足就是我對教案不熟。

上課伊始我用一組井岡山美麗的風景圖將學生們的視線抓住,從孩子們嘖嘖的讚歎聲中,我聽得出他們已經感受到了井岡山的美。遺憾的是,當圖片播完後,本應趁熱打鐵讓學生們說說心裡的感受,用“井岡山,你---------,我--------!”的句式來讚美井岡山美麗的風光,而我卻直接進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把這個環節忘到九霄雲外了,學生因此喪失了一次表達心中的感受的機會,也丟了一次說話訓練的機會。每一部分學習完後的總結過渡語記得不清,所以,課堂有時顯得不太流暢,效果打了折扣。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3

從整體課堂效果看,學生演唱的表現力不錯,聲音的控制和協調能力較強,也比較熟練了。抒情和活躍兩種演唱情緒也能明顯地對比出來。但從整節課的分量和時間分配看,有些欠妥。主要原因是複習鞏固階段一開始就離琴唱,導致暴露出了過多的毛病,給我心裡一個暗示:歌曲還沒學會,於是有意識地加重糾錯分量。其實鋼琴一彈,學生馬上跟上來了,不必花太多精力去教唱。因為:

一、從此節課的程序看,離琴唱勢必會影響教學重點的把握,本課時的重點應是處理歌曲,而實際上這節課重點似乎還是糾錯,雖然也及時插入了力度、演唱情緒的把握等等,但分量不夠,學生真正操練的時間不足。

二、從音樂審美角度看,每一次的表現應儘量讓學生有成就感,得到審美的體驗,而不是故意讓他們“出洋相”,特意暴露缺點。完全可以通過欣賞範唱、跟琴唱喚起他們心中已有的音樂經驗,節約複習鞏固時間,把精力放在歌曲處理排練上。

三、離琴唱一般在學會歌曲後,檢驗音準節奏及表現力時可用,或者進行無伴奏合唱時才採用的。此節課此處採用顯然都不合以上條件。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普普通通的自然班,效果顯而易見,真有故意讓他們“出洋相”之嫌。

因此,此處離琴唱的確欠妥當。但是這樣設計,符合本人常態課的風格,我會經常在課堂上搞一些小測試、小研究。像這次,心裡實在很好奇:半個月前學唱的歌曲,到底會在學生心裡留下多少痕跡,會唱成什麼樣呢?結果正如我所料,儘管當時教得比較紮實,但時間老人的威力不可低估,遺忘是學習的勁敵啊。一首再好聽再喜歡的歌曲,沒有經常唱唱,也只會留下支離破碎的痕跡。所以平時經常上一些複習課,舉行班級音樂會十分重要。音樂是不怕重複的,它是情感藝術,每一次唱的感覺都會不一樣。

綜上所述,從這節課的設計初衷看,此處離琴唱並不合適,加大了糾錯的分量,影響教學重點的準確把握,課堂的完整性受影響。從教學研究和滿足我的好奇心方面看,讓他們亂一下也好,況且對他們也無大礙。還能給他們一個感覺:知識技能是很容易遺忘的,只有常溫習才能掌握得紮實。( 勵志天下 i123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4

一、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著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教材。因此,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齊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讀課文時,我給了學生自主感悟的空間,以讀文字,讀中對話,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泉水的幾句話,特別注意孩子的個性化的朗讀體驗,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通過激發想象,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感受閱讀的樂趣,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提高了審美的情趣。

二、重視積累,靈活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國小閱讀教學,不僅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如:讓學生也來打比方;用“泉水流到哪?遇到誰?說了些什麼話?”這樣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通過這些練習,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總之,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悟,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5

在寫景散文教學中,梗 好地引導學生欣賞文中優美的景物描寫?如果更好地引導學生品作者寄託在景物當中的情?這是許多教師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在很多教學案例中往往會設計這問題來切入文字:“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請找出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並仔細品味。”我認為這樣引導學生去品散文中的景與情,還不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入景入情,還只是停留在比較抽象的層面上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記》時,我就做了以下嘗試:選準突破口,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體會作者的感情。

一、以“畫”為突破口,帶領學生領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詩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柳宗元的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同樣是一幅極美的畫。因此在教學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個環節“畫小石潭”,讓學生展開想像,畫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學生為了要畫好小石潭,就必須深入閱讀譚文,以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構思畫面。這樣一來,既能提高學生主動品味課文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真正地走進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評畫”的教學環節,學生一定要引用課文的原句,來評析每一幅畫的優點與不足。這樣,在評畫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句子的理解,一個幽靜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漸清晰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展現在學生的心中。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個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樂”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柳宗的情。

《小石潭記》不僅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美靜秒的景溝,還抒發了作者貶官後孤憂憤之情。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我就以一首古箏樂曲為突破口,讓學生在音樂中思考:這段樂曲能為課文朗誦配樂嗎?因此,學生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就得結合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評:這段樂曲表現怎樣的感情?它與課文思想內容相吻合嗎?它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嗎?在這裡,音樂成為了一個媒介,在時緩時疾的古箏樂曲聲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獨的身影,觸控感受到了作者悲涼憤懣的心情。音樂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引導學生走進文中創設的情境,與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鳴。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以“畫”和“音樂賞析”作為突破口,力圖給學生營造讀出個人體驗和感情的環境,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以達到景在畫中現,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於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的深處。才能讓散文教學更活,更美,更精采。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6

《永遠的白衣戰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記敘了護士長葉欣面對極具傳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顧個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從死神手裡把患者一個一個地奪回來,自己卻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犧牲的動人事蹟。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朗讀、感悟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從而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圍繞教學的重點,我在教學中抓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利用好課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帶著問題來閱讀文章,最後,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感悟中釋疑,再次領會課題的含義。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閱讀過程。教學中我這樣設計:1、讀課題,說說通過預習你對"永遠的白衣戰士"這個題目,有了哪些瞭解?生:白衣戰士指的是葉欣。(師介紹葉欣生平。)生:因為葉欣永遠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所以稱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師:你對“永遠”這個詞瞭解很深刻,請你再讀讀課題。師:我們以前都稱護士們為白衣天使,為什麼這裡卻稱為白衣戰士呢?這裡我沒有急著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引領學生走進文字,一起來研讀和體會這篇感人的文章,這樣激起了學生閱讀探究的強烈慾望。2、深化課題平常我們都把醫護人員稱為“白衣天使”,那課題可不可以改成“永遠的白衣天使”呢?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時的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們懂得聯絡課文內容理解課題,此時他們明白了:葉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戰士,因為她是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犧牲的。課題用“永遠的白衣戰士”比用"永遠的白衣天使"好,這樣更能突出"戰爭"的殘酷和葉欣的英勇精神。再次齊讀課題。

二、聯絡生活,啟用體驗

課文的(4-7自然段)詳細描寫了護士長葉欣的英雄事蹟。為了使學生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學中,我拋開煩瑣的講解,直接問學生:"讀了這篇課文,你有沒有受到感動?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找找受感動的地方,把有關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然後說說為什麼感動,再好好把受感動的地方讀一讀,讓別的同學也能受到感動。這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

學生經歷一個默讀、體會、感悟的過程,再進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中去咀嚼和品味語言文字,同時,在交流和評價中指導感情朗讀,情感才得以昇華。學生再此進行交流,感悟和體會比前面更加豐富多樣。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而經驗是體驗的基礎。要想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聯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資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還是要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精心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鍛鍊其敏銳的語感。一句話,啟用經驗,以讀求悟,讀中見悟,品讀悟情。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受感動的地方,然後根據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經驗認真讀讀,細細品味。這樣,不僅能體會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的情感,還加深了對“白衣戰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7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條,它作為一種精神貫穿於課程標準的始終。課程標準規定,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個要求,我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自主性。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課外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堅持讓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外界的刺激;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新的知識資訊進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構起新知識的意義,同時原有的知識經驗又因為新知識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例如,在教學《風箏》時,課文的時代背景較難,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再多的講解也無濟於事,所以,乾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閱讀結合課後所掌握的資料,提出問題,教師點撥,理解課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和接受美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外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中國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就是這個意思。學生寫同一篇作文,由於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不同,寫出來的也不免千差萬別。針對這種情況,特別需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互相取長補短,都變得知識更加豐富,能力更加全面。不消說,除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還有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教師也是一個讀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經常在課堂上,參與學生學習小組的討論,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述說自己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帶有自己的個性色彩。通過和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對學生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第三,探究性。教學過程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髮現的過程,要求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強調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應消極地接受知識,要像數學家那樣去思考數學,像歷史學家那樣去思考歷史,親自去發現問題的結論和規律,成為一個發現者。語文的探究性學習,是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物件。國慶假期的作業就是通過各種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走訪專家、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種語文現象,如果大部分學生能夠認真去做,我想對學習語文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個人認為,在讓學生學好講讀和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應提倡真正搞好綜合性學習。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8

事不可小看,細節彰顯魅力,細節成就完美。當我們工作時,我們要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小事,以認真負責的心態對待每個細節。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工作更趨完美。就拿上課來說,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一次與學生共同完成教與學的的過程,每一節課都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只有每節課都達到應有的效果,才能切實完成好教學任務。正因為如此,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手段,從細處著手提高教學效果,對教師來說尤為重要。

《梅花魂》是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梅花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的愈精神,愈秀氣。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梅花魂》這篇課文以梅花為線索,講了有關外祖父的 五件事,表現了這位老人對梅花的摯愛,表達了身在異國的華僑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我在設計之初就始終堅持以文字為依託,希望引導學生對課文展開深入學習,從而使學生逐步明瞭課文中“梅花魂”的意義所在。

在執教的過程中我圍繞課文展開了一層層教學,學生們基本上能隨著課程的進展逐步深入課文理解梅花的“品格”、“ 靈魂”、“ 骨氣”,從整體上,我的教學設計還是比較合理的,可是細節的處理不足使課堂效果有所減弱。

不足一:朗讀不夠充分。

在進入課文學習時我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同學們圍繞要求展開朗讀。同學們很認真地開始了學習,可是由於我急於讓孩子們進入下一環節,當我讓學生停止學習時,同學們有一小半還未自學完。學生學習時間不夠充分就削弱了孩子們學習的效果。

不足二:課件使用不夠充分。

為了讓學生對“梅花”及“梅花魂”有一個直觀的瞭解,我在匯入課文學習時我就播放了用多幅梅花的圖片配以古色古香的民樂的課件,同學們在驚歎梅花的美麗之時,對梅花開放時的環境狀況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但我的課件使用還不夠完善,課後,我反思到應在課的後半段應再用一次圖片展示,也就是同學們理解了梅花魂是什麼時再一次演示課件,讓孩子們在優美的樂曲聲和美麗的梅花圖的氛圍中對“梅花魂”有一次感情的昇華,使他們再一次理解為什麼中國人對梅花情有獨鍾,為什麼身處異國的外公會對梅花念念不忘,倍加珍惜。

從這堂課的教學過程,讓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就是,也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很精巧,手段很先進,但我們的教學過程總會有許多不足,要想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更好,就必須時時從細處著眼,從小事著手,才能使課堂教學呈現更加完美的境界。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9

新教材的教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地位已發生變化,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了“平等中的領頭羊”。教師不再只是 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不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學生的學習方式明顯地從傳統 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什麼呢?很顯然,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 題的探索過程。

一、多反思,多提議,創設探究氛圍。

比如,在解讀本課時總感覺散文的結構比較鬆散,好像找不到一條主線來 切入教學。後完成了一教時的教學後,又進行了反思重建,發現本文的第18節就是一句中心句,對上文的內容作了小結。於是,在第二節課時作了補救。由此同學 們對於課題中《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滴滴滴”的含義有了準確和深入的認識:給森林的演奏,在大地上播種。由此可見對於文字深入的解讀是有效組織課堂的關 鍵。同時我也吸取了其他老師的指導建議,要理線索,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孩子瞭解到本文的線索是:聽雨——看雨——愛雨。雖然有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 像是在進行一場辯論賽,但靜靜一想,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裡,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 動。《課程標準》中提到現代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因此,現在在我的語文課上,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______,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我呢,經常會說:“你的回答中有一個詞 用得真好!”“你的想法很特別,能向大家說說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試一下好嗎?”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 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 赴地投入學習,極大提高了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二、多朗讀,多體驗,培養閱讀能力。

新教材的閱讀教學更重要的是強調學生 “以讀為本”,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不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而是在朗讀、體驗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字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 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我在閱讀教學中始終堅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步培養孩子“讀出神,讀出味”的良好閱讀能力,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 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並且能夠把自己的感情藉助文字和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

在起初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讀任何一篇文章感情幾 乎都是一樣的,情緒沒有隨文章內容的改變而改變,激動的地方不激動,傷心的地方不傷心,由於沒有用“心”去讀,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不透,對其主題思想體 會不深。我想,要把閱讀課上成真正意義的“讀書課”,多讀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讀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孩子們真正有所感悟、體會才行。所以在教學中,我較注 重教會學生正確的朗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在朗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時,我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小雨為什麼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經我這樣 一提醒,學生就仔細閱讀,認真思考,他們發現,“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發出的清脆的聲音,而“滴滴答答”是因為雨落在樹葉上,

所以聲音比較輕微。 他們就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練習朗讀,去處理感情,去調整節奏。從而使學生懂得,有時為了理解一個段落,一句話,甚至一個詞語,需要認真閱讀全篇課文來 抓住課文內容上的矛盾處進行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象聲詞讀出輕快的感覺,然後將句子讀順,進而在讀中表達出作者對於雨的喜愛之情。學生之 間的範讀、

評價、賽讀有聲有色,讀的效果也層層明顯。集中的朗讀指導在本文中比較成功。

三、多思索,多質疑,增強問題意識。

在 三年級第二學期教材中有一句鄭板橋的名言“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萬卷書,只是一條鈍漢爾。”可見古人都十分注重質 疑。但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一直只注意啟發學生的答題能力,而很少注意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我們很多教師還熱衷於把學生的疑惑 消滅在萌芽狀態,學生也以無疑為榮。這樣學生不知道如何來提問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質疑問難,我也把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作為重點專案加以 訓練。

我鼓勵學生多提問,做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即使是學這樣一篇感性的散文時,也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從而能引發他的思考和提升。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0

教學反思與教學筆記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時將印象深刻的教學隨筆進行了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願望,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對於《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為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訊息在課堂內釋出,並按照現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接著,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節,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衝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型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相信課後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待。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於《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字、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佈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後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可以認字,讀中可以會意,讀中可以悟情,讀中可以明理,讀中可以知法,讀中可以鑑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可以通過讀來實現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麼時候讀,怎樣讀,讀哪裡,針對於不同的文字,都應該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為。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於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特別是最後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相關的聯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一定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內容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祝福》是一篇老課文,裡面的內容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可以很多,傳統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麼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必須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合適的。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為興趣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為文字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採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起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後面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新課改實施以後,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讚,這是可取的一個現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為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於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觸控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1

在講《父親和鳥》這課時我先讓學生們回顧了一下七單元的一些文章,讓他們自主發現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愛護環境”,在七單元中識字七是愛護動物的拍手歌,《“紅領巾”真好》中表達了“紅領巾”對小鳥的呵護,《淺水窪裡的小魚》小孩子對小魚的在乎,所以在讀本節課課題,我就說:同學們猜猜父親和鳥的關係?或是父親對鳥兒會怎樣?輕鬆認識到本節課的主旨後,利用一個問題“從哪些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父親愛鳥”貫穿始末。

我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句子畫出來,很多孩子很快找到了句子,我發現大多數孩子能找到“喃喃的,輕手輕腳”這些動詞,體會出父親愛鳥。接著讓同學們反覆讀引導孩子在讀中體會父親愛鳥,因為愛所以才會輕手輕腳,但是大部分同學沒發現父親瞭解鳥也是愛鳥的一種表現,我適當的加以指導,我說:“同學們你們喜歡幹什麼?”他們有的說:玩遊戲、有的說下棋,等等。我就說:“你喜歡這些東西你先得怎麼樣?是不是必須知道它怎麼玩,怎麼操作,瞭解這個東西才能說明自己喜歡。”孩子們一下子明白了父親懂鳥,對鳥的習性瞭如指掌:知道鳥什麼時候最快活,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打中,這些也是愛鳥的表現。“焐”這個字我採用演示法來解決,讓同學們做了做“焐”的動作,活躍了氛圍,提起了孩子們繼續學習的積極性。這時我順勢丟擲問題:父親這麼懂鳥,如果他是獵人,會有什麼結果?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說父親會打到很多鳥,有的說父親會是好獵人,收穫大大的……我見時機成熟,馬上問:為什麼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孩子們恍然大悟“我”受到父親的感染也很喜歡鳥,我很想保護鳥。這樣層層引導,由潛入深,不漏痕跡地解決問題,突破重點和難點,效果不錯。

總的來說這節課感覺還是比較滿意的,學生們比較輕鬆的就把課文的重點與難點解決了。

語文井岡山教學反思 篇12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1、為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2、後來為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為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