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通用2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31W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區、內流河(湖)、內流區的概念、內(外)流區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內(外)流河,瞭解了我國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徵,分析了季風氣候對外流河水文特徵的影響。同時也懂得了由於我國季風氣候面積廣大,各地區氣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條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本節課開頭運用黃河圖片和《黃河頌》匯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學習的參與者,分析黃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學們踴躍發言。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通用22篇)

黃河各河段特徵的學習,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水利圖與地形圖進行比較分析,增強了同學們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讓同學們針對黃河各河段不同特徵找準治理措施,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各小組成員積極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動畫演示“地上河”成因,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聯絡我們濰坊張面河等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而且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各河段特徵配上圖片錄象更直觀,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運用“一碗水,半碗泥”,“跳進黃河洗不請”等俗語,利於學生理解,也有利於課堂氣氛的活躍。

提出黃河還存在哪些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分析問題更全面、更主動一些。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2

河流作為預備年級的一節課,其重要性在於能夠讓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世界主要河流的分佈,以及幾條非常著名的河流,不僅瞭解世界大河的狀況,更重要的是從情感上給學生以美的教育,認識到是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按照本來的教學設計,我是按部就班先學習河流的概況,再瞭解河流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係。但是之前在一個班級教學的時候我卻發現,這節課按照這樣一個順序來上,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很難讓學生一上來就投入到老師的課堂教學裡,而是較被動地接受,並且從引入部分來說其實很難作到又能讓學生認識到河流的重要性,引不起學生的興趣,所以在後面幾個班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的教學方式。

按照正常的學習順序,首先了解河流的概況,包括河流的源頭、注入的海洋。但總感覺這樣的順序對學生來說情感上首先沒有接納:什麼是河流?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河流?河流對人類有什麼用處?並且如果一上來就告訴學生什麼是河流,學生的印象依然不深刻。所以,在處理這節課的順序上,我打破課本上的順序,把河流的概況放在後一步學習,首先學習河流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用處。“那麼什麼是河流呢?把這個問題作為新課的引入部分,先讓學生說。事實證明這樣處理效果是好的,學生很積極地從生活中出發,聯絡生活中的河流來談。於是老師適時地引入河流的概念,學生有了新的見解,對河流概念的抽象描述也就不難理解了。在學習了河流的概念,再認識人與河流的辨證關係之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河流是怎樣的呢?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上海市黃浦江的圖片,並提出了5個問題:你知道這條河嗎?從哪裡來?流向哪裡去?它對周圍的居民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它未來的命運會怎樣?看到圖片後學生的反映是強烈的,這條河流引起了大家的共鳴。老師又及時地放了有關河流洪水暴漲引起的洪澇災害的視訊,學生很自然地聯絡河流與人們生產生活的關係,並且學生們很積極地表示課後要繼續弄清楚這條河流的狀況。老師則這條河流作為課後作業,一方面可以實現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過程,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課後對身邊河流的實踐考察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

接下來利用視訊資料引入世界主要大河《亞馬孫河》、《尼羅河》,同學們學得很投入,接受得很快。老師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順理成章地提出一些課題,例如課後查詢有關“尼羅河”“恆河”的資料,並分析“為什麼說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分小組進行合作完成。通過課題“黃河”“黃浦江”的介紹討論得出河流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所以會孕育了文明。學生認識到河流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河流的分類教學中通過師生對話讀圖瞭解了內流河、外流河分類原因後。對其他的河流的分類採取了先展示分類結果後由學生解釋分類原因的教學方法。這樣設定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類比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僅獲得是知識還有思維方法的訓練。

總之,一節課僅僅有了一個好的設計只是為課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一個前提。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風格、教學經驗、教學觀念將成為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在河流一節的實際上課過程中深感在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處理上不夠果斷,對於學生的問題應該及時指出。由於擔心冷場所以沒有對一些問題及時提出給與指正。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能予以改正。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3

利用視訊資料引入世界主要大河《亞馬孫河》、《尼羅河》,同學們學得很投入,接受得很快。老師在課即將結束的時候,順理成章地提出一些課題,例如課後查詢有關“尼羅河”“恆河”的資料,並分析“為什麼說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分小組進行合作完成。通過課題“黃河”“黃浦江”的介紹討論得出河流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所以會孕育了文明。學生認識到河流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河流的分類教學中通過師生對話讀圖瞭解了內流河、外流河分類原因後。對其他的河流的分類採取了先展示分類結果後由學生解釋分類原因的教學方法。這樣設定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類比思維能力。學生不僅僅獲得是知識還有思維方法的訓練。

總之,一節課僅僅有了一個好的設計只是為課堂的順利進行提供了一個前提。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學風格、教學經驗、教學觀念將成為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在河流一節的實際上課過程中深感在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處理上不夠果斷,對於學生的問題應該及時指出。由於擔心冷場所以沒有對一些問題及時提出給與指正。希望能在今後的教學中能予以改正。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難點內容很多,同時還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理事物。由於七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難點較難突破,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教師聯絡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說明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為主體,師為主導”的作用。現簡單地談一下感想。

一、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巧妙匯入,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匯入時,通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觀察到的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小時侯你們認為是太陽轉還是地球在轉?現在呢?然後再通過播放視訊“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過程”,輕輕鬆鬆地就把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展示給了學生。

二、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或分析生活例項,或聯絡生活實際經驗,類比分析推理獲得地理知識。

比如:針對我們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動,而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的研究,就採用類比的方法——根據坐汽車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駛的感覺類比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在地球自轉引起的時間差異時,我引入了今年夏天倫敦奧運會時,北京和倫敦觀眾觀看賽事的時間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關結果。

三、善用多媒體課件,增加直觀性。

為更好地上好這堂課,我們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是插入了視訊和音訊檔案,加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刺激; 二是將flash動畫插入到課件中,使運動的演示過程更細膩、更生動。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發揮了地球儀的作用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隻小地球儀,自已動手演示自轉和公轉,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了;在說明地球自轉引起的現象時,我先在大地球儀上沿經線貼一張紅色紙條,再沿方向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分排觀察紅線轉到的位置,並說出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既直觀又形象。

五、充分發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組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創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小組合作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圖時,分組完成四個節氣的填寫;在地球公轉時,小組成員利用自已的生日討論地球運轉在公轉軌跡中的哪個地方?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情況如何?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六、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轉時,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來演示地球與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其他學生觀察判斷他們演示的是否正確,對有錯誤的地方,再找學生下來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確為止。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突出了新課改理念,在實施上也注重運用了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且較好的完成了預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很好,對知識達到理解的程度,並突破了難點,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還比較生硬,個別活動沒利用好,應該給學生做出相應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2、 時間掌控不太好,本節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但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

總之,還是磨練的少,經驗不足。希望大家能多提寶貴意見,讓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上一層樓。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5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到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將傳授地理知識,使學生到達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從而構成了過多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章節後面的活動資料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資料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資料。教師為了到達教學目標,將超多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理解、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老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資料,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資料進行詳細地講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資料,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二、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資料,使學生用心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資料是一個不錯的選取。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用心性,能夠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準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杆、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個比較,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好認真記錄,根據觀察到的事實狀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分析潛力、思維潛力以及溝通潛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過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資料,將這部分資料作為教學素材,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能夠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潛力,從而

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定了活動資料,這些活動資料具有必須的差異,有的活動資料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潛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資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資料能夠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匯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資料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資料,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資料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有助於為學生蒐集相關的地理資料帶給必須的指導作用,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的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潛力、分析潛力以及溝通潛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資料能夠幫忙學生對所學資料進行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資料的印象,教師能夠將這部分資料安排在課堂的最後,以便為學生帶給充足的練習資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教師能夠將其與所教的資料結合,為學生佈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潛力。教師還能夠將這些活動資料適時地穿插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學

效率和教學水平。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6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現在我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創新的教育理論,做到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近12年,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 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三、啟發學生“多問”

學習的興趣和願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學生具有好奇心,這正是追求知識的原始動力,是求知慾的嫩芽。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會對某一事物特別感興趣,並由興趣發展為熱愛,由熱愛進一步發展為對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會提出各種各樣看似無稽實有深意的問題。這時,作為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心理,正確地引導他們多問的習慣,教師可作饒有風趣的講解,並以豐富的感情色彩去組織學生的探索活動。切不可因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教師的意圖或教師一時難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壓制。

四、引導學生“好動”

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大綱提出的“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也就在於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聽”科學。片面追求升學率,追求高分,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只能束縛學生的行動。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實際中去加以應用和發展,這樣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創造力呢?明科此理,身為人師者,切莫把“好動”視為缺點,就把學生從“靜”中解放出來,並熱情鼓勵,耐心引導他們動手,使他們在“動”中去增長知識,去形成能力。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程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7

進入21世紀,中華大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隨著改革步伐的逐漸深入,一些問題也相繼出現,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尤為突出。新舊觀念發生劇烈碰撞,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期待著新的模式的出現。在這種形勢下,不僅學生,甚至連許多教師都明顯感到不適應,課堂教學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問題。如教師沒有真正樹立起服務學生、服務學習的思想,對組織學生學習的本質理解不到位;教學中缺乏師生互動,不能靈活變動;不能展示學生的學習過程,特別是思維過程;學生學習活動中探究性學習時間安排偏少;對合作學習的本質——高度結構化的學習缺乏深刻的認識,只簡單停留在課堂分組討論上;教師收集、製作資源能力低下,導致地理課程資源相對缺乏;對地理課程標準把握不準確,等同於過去的教學大綱。

為此,我認為在國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為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為主;從以講授為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為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關係

新課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本,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即讓有閱讀能力的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書刊、網路等,實現自主學習,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自我學習。在設計教學活動中,縮減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討論、實驗、觀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合作教學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觀。因此,國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營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學氛圍,創設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情境,以幫助學生樹立起合作學習小組,為學生提供多種合作學習的方式方法,增加學生間的互動時間和形式等;或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學生主動提出課堂合作學習的形式,自由選擇合作學習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進”的合作觀念下,實現師——生、生——生的共同成長。

四、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因此,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五、處理好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的關係

傳統的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學生們主要是在“聽”中學和在“看”中學。即學生聽教師講解,看教師提供的教具、圖片或音像,在聽或看後思考、記憶,這是接受性學習。新課程倡導研究性學習,即教師暫不把現成的結論給學生,而是組織、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討;進而自己發現問題、自我思考問題、自行解決問題。和以前相比,更加註重過程。實踐證明,不管是重結論輕過程,還是重過程輕結論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才合乎課改的觀念。在學生經歷了研究性學習這一學習方式,還沒有得出規律性認識時,需要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講授。兩種學習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極端。

六、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程序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七、處理好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的關係

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及學習能力,是國中地理教師備課時設計教學的主要出發點。從這個角度說,所謂的備課,實際上就是備學生,就是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所謂的教學設計,就是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出符合他們需要的學習計劃、學習方式和學習進度。教學設計應該只是一個教學構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藍圖。即使教師深入調查,也無法完全弄清所有學生的情況。所以,新課程的教案應該是動態性的,靈活多變的。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改變甚至完全拋開事先寫好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憑藉已有的經驗,在構想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課後要及時反思和總結,進而修訂和完善教案。

八、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新課程認為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範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髮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髮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國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路、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8

一、高中地理教學有效性提問的功能

1。有效性提問的啟發與培養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型別多為記憶型提問(如:什麼是季風),觀察型提問(如:找出地圖中裡海的位置),以及理解型提問(如:美國矽谷的區位條件有哪些),此三種提問型別均為低層次提問型別,主要考查學生的書面知識記憶,以及學生觀察直觀材料的潛力,缺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的應用型提問、探究型提問、評價型提問型別,無法鍛鍊學生分析、解決與評價地理事物的綜合性潛力,且提問的次數較多,隨意性較強,使得我國高中地理教學提問普遍缺乏目的性與策略性。對此,有效性提問立足於地理教學目標,增設相關提問型別,重在啟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地理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

2。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傳統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方式與資料缺乏應有的設計,一方面是提問形式過於單調,趣味性不強,無法調動學生的用心性,有效性提問利用設疑吸引法、反詰提問法、層層遞進法、比較提問法等多樣提問方式,優化教學的趣味性與新穎性,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是問題設定針對性不強,不能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難以實現預期效果。有效性提問明確提問的發問點,包括預設匯入提問、預設銜接點提問、預設圖樣提問、預設課後思考提問等各種提問策略,對應不一樣的教學需求,指導學生參與教學。

3。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有效性提問還具備教學的反饋與調節功能,高中地理教學的提問反饋主要存在於理答環節,在傳統地理教學提問中,教師普遍重視學生的問題答案多於問題本身,忽視問題的探究性過程,且教學提問的主體以教師為主,學生很少提出問題。有效性提問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光,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探究與拓展,教師鼓勵學生提問並認真傾聽,適時點撥,實現有效理答。高中地理教學提問的調節功效是指教師提問為教學建立的節奏性,傳統高中物理教學提問不重視提問的簡潔與準確,模糊性問題常常影響教學的連貫性,有效性提問重視教師的提問表達技術,旨在為實現物理教學過程的流暢奠定語言基礎。

二、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提問策略

1。緊扣地理教學目標的多元提問型別。高中物理教學應立足於教學目標,利用多元提問型別啟發學生思維,實現學生地理知識與潛力同步提升的教學功能。在提問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方面,以《地球上的水》為例,可設定如“地球上淡水儲量佔多少”“、淡水主體有哪些”等概念性問題,對應知識性目標;透過地理圖表觀察,提取資料分析地理問題,對應樹立學生水資源保護觀念的情感性目標;透過設定“人類採取哪些措施緩解黃河斷流”等問題,對應方法性目標,鍛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潛力。在提問型別方面,應多采用應用型提問(如:運用案例歸納放牧業的農業地域型別)、評價型提問(如:你對我國人口政策有哪些看法)、探究性提問(如:為什麼市區的氣溫要比郊區高呢)等等,創設學生的問題情境,啟發、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與潛力。

2。強化教學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高中物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激勵與參與功能,應強化提問方式與資料的設計性。一方面是趣味性設計,比如《工業地域的構成》,可採用設疑吸引法,“美國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可口可樂公司為什麼不聚集在一齊?”引出工業分散課題;講解《大規模的海水運動》時可加入中國玩具鴨與淘金熱的故事,以“中國玩具鴨怎樣在海水運動中到達英國”的設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是發問點設計,發問點設計旨在滿足教學的真實需求,以新舊知識的銜接需求為例,可透過預設銜接點提問來實現,比如,《人口的數量變化》,“我們已明白人口增長在不一樣歷史時期呈現不一樣特點,那麼在相同歷史時期的不一樣國家,人口增長又有哪些特點呢?”由此承上啟下,從時光變化教學自然過渡到空間變化教學上去。

3。保障理答的互動性與訓練提問表達。高中地理教學實現有效性提問的反饋與調節功能,教師重在保障理答的互動性與訓練提問表達。在理答的互動性方面,教師應完成基於問題的“傾聽―――評價―――引導”過程。比如,教師提問“: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哪些?”學生給出“交通與資源”的答案後,教師應用心評價:“很好,還有哪些其他條件?”引導學生探究遺漏的“水源”條件,再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它會具備交通條件、資源條件、水源條件呢?”從而逐步深入教學程序。在訓練提問表達方面,教師則應力求語言的簡潔準確。比如圍繞地球公轉運動提問,教師應將諸如“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與赤道的關係”準確到“九月十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以南還是以北”。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9

一、反思當前的教育形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凸顯了學科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要真正讓學生從書本堆中解放出來,切實為學生減負,真正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課外時間。課堂有效教學成為新課改形勢下教育工作

者們重點研究的課題。 二、反思高效地理課堂的教學細節

1.把課堂還給學生。杜絕“一言堂”、“滿堂灌”。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控制教學過程,控制學習方向,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創設愉悅、自主的學習氛圍,提供進行探究活動的基本工具,多用激勵性語言,鼓足學生幹勁,樹立學

習信心。

2.緊密聯絡生活例項。國中地理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密切,教師應採取形式多樣的教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教學內容的設定上最大限度的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努力建立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多引用學生易接受的、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於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教學中要注意以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例子為連線點,豐富和引導學生的主動思維,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使感性認識自然的上升為理性

認識。

3.教學內容展開時力求問題化。結合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貫穿課堂,使教學的各個環節形成內在的有機聯絡,並水到渠成的形成對課堂知

識的認知。

4.構建開放性的地理教學形式。從課時的安排、內容的取捨到課程內容順序都不要拘於課本和教參。學生很感興趣的,對學生很有用的,要多安排課時;無論是整體,還是區域性內容,次序混亂的要合理的調整;結合學生實際和學校情

況,遇到課程內容安排不合理時,對內容可以進行適當的取捨。

三、反思高效地理課堂的教學手段

1.緊密結合國中地理學習內容,適時切入鄉土地理的內容。新課程標準提倡把鄉土地理作為綜合性學習的載體,我們課時有限,一般不再專門用獨立時間學習鄉土地理,這就要求教師要抓住契機,把鄉土地理教學內容補充其中。

2.用“活動”把知識和技能有機結合。新課程中“活動”的種類很多,包括“通過各種途徑感知周邊事物,收集地理資訊,表達自己的體會,與別人交流成果等”,往往這些“活動”就是那些章節的重點。注意教學過程中活動板塊的合理設定。新教材中每個章節都有難易不同的活動題目,利用它們開展自主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創新精神,開發潛能,而且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能力提高。處理好活動板塊,是實施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實施活動板塊的教學時要根據實際需要對其進行適當調整。有些可以穿插在正文的學習中,增強所學問題的說服力;有的可以放在新知識學習之前作為引入;還有的可以作為課後探究的題目。經過教師適當的調整,活動板塊才能成為啟用課堂的催

化劑。

3.重視地理圖象在教學中的應用。地理圖象最能體現地理教學的直觀性特點,充分利用它們能在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採用不同形式進行

地圖教學。靈活的地圖應用能給課堂教學增色添彩。

4.教學素材多關注生活和生產實際。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最大的動因,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和問題,會引起他們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引導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和實際熱點問題,採用自行設問的方式,將素材變成問題,自問自答,培養其思維的敏捷性。教師要抓住新課程改革的契機,將生活實踐中有興趣、有價值的、與地理學科有關的問題,引進地理教學,創造條件讓學生參加野外考察、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豐富知識、增長才幹,學以致用。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0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師生互動、師生交往、師生合作的過程。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助手,學生應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經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為此,我認為在國中階段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著重處理好以下幾種關係:

一、處理好新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觀的關係

新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環境,發揮平等中首席的作用。從以教材為主走向以學生髮展為主;從以講授為主走向以指導學習、回答疑問為主;從統一走向分散,這是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上要屏棄陳舊的教學模式,努力構建新型的師生關係,把握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契機。要參透新課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內蘊涵的深層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論事,按部就班,錯失“動態生成”的施教良機。

二、處理好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關係

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核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上課是師生一起分享理解、體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而再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必然使得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

為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國中地理教學中要屏棄強制性的統一思想、統一語言、統一行動,淡化教師權威,允許多元思想並存。與學生真正建立一種彼此接納、彼此敞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著精神交流與人格碰撞的新型師生關係——師生平等的民主關係。

三、處理好學習活動與地理雙基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讓學生從自己的直接經驗中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實驗操作或深入生活實際的過程中學習,或者是從他人的經驗中通過再發現來學習。實踐證明,只有在夯實“雙基”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有條件地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自由發展。因此,在國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融於有趣的活動中,真正實現在“做”中學,在“樂”中學。

四、處理好創設寬鬆氛圍與學生自律的關係

新課程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教學氛圍,但所謂的“寬鬆”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課堂上既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在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調控能力,將課堂調控藝術與學生自律有機地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演繹到最佳狀態。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鍼對性指導。隨時監控合作學習的程序和質量,幫助學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律作用,及時提醒學生自覺遵守學習紀律,調整學習狀態,以飽和的學習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中。讓學生多交流、討論有價值的或有意義的話題,達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亂”的效果。

五、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係

新課程認為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人格構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範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是師生髮展的平臺”。要求教師應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用教材促進學生髮展,教會學會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因此,國中地理教師可以從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整合教材、教具、圖書、資料、網路、教師自身、學生等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師的創造性和學生的創造性。對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針對性的設計,進行創造性的實施。從周圍地理環境和教材中優選整合教學策略,優選整合教學資源,從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和創造性發面,來改善和優化整個教學流程。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體制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儘快轉變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1

教後記 本節是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三節,內、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節的各種地圖外,還要引導學生查閱“中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等已學過的知識。即通過閱讀本章的地圖,歸納得出現象和特徵;通過閱讀前兩章的相關地圖,分析得出這些現象和特徵的成因,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互相聯絡,逐漸掌握學習地理的一些方法。

在講授“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內容時,我主要從幾個基本概念入手,讓學生根據河流分佈圖中給出的主要河流,通過查詢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讓學生總結出外流河、內流河的概念,進一步得出外流區、內流區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讀圖,觀察內、外流區的界線,與季風區、非季風區的界線進行比較。分析外流河的特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加透徹理解外流河的水文特徵,按照教師的提示,給學生列了一幅表格,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別分析南北兩側的河流水文的共同特徵與成因,學生通過分析圖和教材資料,採用對比的方法從河流的水量的大小、汛期的長短、含沙量的大小、結冰期的長短等方面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徵的差異與成因,重點是強調學生要從已學知識中分析得出結論,在於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學會學習河流的一般方法。

大部分學生態度積極端正,課堂秩序井然,對知識的掌握總體較好,為後面的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本節課能夠在恰當環節不失時機地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尤其在結合身邊的現象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使學生增強環保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使本節課內容得到昇華。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的體會就是:採取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動眼、動耳、動筆、動腦,調動多種感官來主動學習,從而實現快樂學習,有效學習,使課堂真正成為和諧的生命課堂。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反思本節課又存在著很多不足:在教學中部分學生仍不能從相關圖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資訊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仍需加強訓練。同時作為地理教師,我在語言的組織和描述中仍存在欠缺,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基本功訓練,爭取更大的進步。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2

一、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回顧

1.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暑假新課程培訓活動,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

2.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

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為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閱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 “模擬海陸熱力性質”、 “模擬水迴圈”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但實際課時較為緊張,所以很多活動只能壓縮在課堂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3.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在教學時時時注意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

二、存在的問題

1.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同時,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

2.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多,一節課很難講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

3.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說: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

4.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學生在應試的路上跑慣了,只知道解題、解題。面對在觀察→發現→猜想→論證的新思路上學習,感到陌生不適應。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十分困難。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不同組之間進行答辯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師在其中主要起點撥引導的作用。對於實驗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可以嘗試在課前就對學生說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

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儘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如地理成績可能不好的學生,但地圖繪得較好),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高一的學生年齡較小,多數學生才十五、六歲,所以要注重語言的表達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學生共鳴。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難了。

作為教師,在新課改試驗的第一年,我們要不斷的摸索,要勇於創新,不斷完善自己。作為學生也應該明確自己的位置,懂得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態度,俗話說“態度決定一切”,擺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以後,就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已經做了什麼,將要做什麼,這對於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3

在現代教學中,我覺得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國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絡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還可結合報刊雜誌、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收看近幾日央視一套的天氣預報節目,觀察電視螢幕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天氣符合並能分組報導天氣狀況。此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要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教材彩圖、插圖。通過讀、填、繪、析,養成手不離圖,圖文對照的學習習慣。例如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哈爾濱冰燈和廣州花市”,學生明白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很大這一氣溫分佈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彩圖“颱風雲圖”,學生形象地認識了颱風及其特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颱風時教材提出了“颱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沙塵暴的看法並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提出沙塵暴影響人們出行、汙染環境,反方則提出沙塵暴也能降解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為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話說“反彈琵琶出新意”,在教學中,有時我還故意與教材唱反調,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地理意義時,向學生設問: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氣候、河流產生什麼影響?學生思維被啟用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顯著。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說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高階智慧生物存在? 為什麼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 為什麼北方多沙塵暴而南部沿海多臺風? 為什麼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斷? 以上這些問題提出後,我首先肯定了學生大膽提問的精神,然後通過師生探討,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答。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求知的快樂,品味到成功的喜悅。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做到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多年來,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 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著人人蔘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閱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 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4

本人本學期擔任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兩個多月來的地理教學,本人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認真研討考綱

作為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說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研究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複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本,夯實雙基

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幹、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紮穩打,注重立足課本、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路。並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境相關的具體問題。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資訊往往來源於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資訊,處理資訊,解決問題,是歷屆大學聯考文綜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影象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資訊並加以描述,從而提大學聯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製也應該成為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並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5

《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學生首次真正接觸中國地理。在七年級對世界地理概況的講解後,學生已經有相當基礎的地理知識,藉機我用猜謎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由世界引向中國。但學生基礎是參差不齊的,要使中國地理講的深入透徹,並把世界地理的知識融會貫通,在一定程度上給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也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了難度和要求。

我在設計匯入時,讓學生介紹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以便我能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在教學流程中,我設計了“看一看,說一說,猜一猜,靠一靠,遊一遊,議一議”等教學活動,這樣一來學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很多學生都參與進來,特別是講解眾多鄰國的時候,學生七嘴八舌亂哄哄的,我只注意到全員參與而忘了引導,致使在本節所花的時間太多,下課時間到了都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課後反思,作為一名非專業的地理教師,我基本上擁有了 “硬體裝置”,如:普通話,教態,板書等等。在“軟體裝置”上,我還是有所欠缺,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專業知識及教學中國疆域四至時沒有點到位等等,許多細節沒有處理到位。今後我將努力學習,注重細節,力爭在地理教學上有一番成績。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的難點是我國內外流河的水文特。河流的水文特徵涉及到流量,含沙量,冰期,汛期等多個方面,由於河湖的分佈、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徵等是在地形和氣候要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問題。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節的各種地圖外,還要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剛學過的地形與氣候的相關地圖等分析得出這些現象和特徵的成因,所以我辯證地從外流河的相同與不同水文特徵兩方面,採用了圖表歸納法,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對具有普遍性的規律進行了總結,使凌亂的教材內容變得條理清晰、重點突出,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和因果關係,逐漸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而且由於學生直接參與了對規律的總結歸納,並由特殊到一般,相當於進行了遷移深化,提高了學生歸納整理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然後我又設計了“猜猜看”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三重合作,充分運用本節所學知識描述和猜測河流名稱,使學生在活動中鞏固了新知,獲得了愉悅的情緒情感體驗。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7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資訊,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強調“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通過這次的新課改理論培訓,更使我收穫頗豐。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著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下面我結合自己兩次講授《地理》第四冊第九章《中國的交通》第二節《中國的鐵路》談談自己的體會。 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地理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地理學習。

本學期伊始,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無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原先我在講第二節《中國的鐵路》時,通常我是將課本的插圖製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將全國的鐵路幹線按方向分成幾大組,然後我指著彩色投影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啟發式,學生圍繞著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著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著翻天覆地地變化,回頭看看,總覺得這本是一節極好地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這其中還有太多的遺憾。為次,我又仔細地研究了《地理課程標準》,並在參考了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對這節課重新進行了設計,並在徵得同學們的同意後又上了一次,課後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上次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首先我將課文中的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按方向變為四個研究性課題:東西走向的鐵路幹線;南北走向的鐵路幹線;東北地區的鐵路幹線;西南地區的鐵路幹線;在上課前一星期佈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成四組,選定課題,選出主持人。確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資料、製作相關的圖片、學具等都由學生自己進行。而且讓學生特別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蒐集與其有關的旅遊資訊,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最合理的旅遊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儘可能地指導和幫助。

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同學課間或中午來找我詢問相關的問題,絕大部分由他們自己去查閱,我也幫他們上網下載了一些資料。學生的興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進行這次實驗的信心。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著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的。雖然是第二次上這節課,但學生們的熱情更高於上次,每個探究小組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匯入新課時,我充分抓住“旅遊”這個熱門話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組織一次到全國各地的旅遊活動,交通工具是火車,我們怎樣來選擇旅遊路線呢?請各小組的導遊員來為我們導遊。”在我簡潔地匯入新課之後,首先給學生大約10分種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最後達成共識。然後讓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導遊員,創設一種旅遊情景。在我的啟發和鼓勵下,落落大方的導遊員出場了。她用優美的語言將本組同學的發言有序地組織起來,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豐富,有許多的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蹟,導遊員引領大家去觀賞名勝,有時還用多媒體播放與之有關的風光圖片,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旅遊的過程中學會了鐵路幹線的名稱和起止點,創設課堂情景,在玩中學,掌握了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我也因勢利導,發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原本上次授課時感覺較難處理的難點迎刃而解了。

第一組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組的鬥志,他們的表現更為出色。第二組的同學在第一組同學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有關鐵路系統時間和車次的常識性的問題,而且有三個同學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及火車,象表演課本劇似的,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所學的知識更具有實際性,更貼近生活。比上次授課採用的讓學生起來讀一讀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組的導遊員還帶領同學們做了個“旅遊竟猜”的遊戲,以引導大家思考並區別鐵路幹線。第四組的導遊員還利用“五一”長假我來為你服務等課堂靈活的方式來參與。最後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國鐵路幹線圖,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有的到螢幕前去指鐵路線的位置,有的根據我的提示選擇合理的鐵路線等。

檢測階段我佈置的題目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而且讓學生自己起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等。由於前一階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檢測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動口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來他們自身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貴的。作為教師的我也從體現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為講授者、表演者和創造者。

在這次地理課堂中,學生始終處在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討論,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著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這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根據自己設計的評價表讓學生進行了自評和互評,我則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並鼓勵他們不斷地努力,同學們別提有多高興了,下了課還意猶未盡,圍著我問這問那,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這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的規律,聯絡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兩次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看)更利於教師的教後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資訊,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國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為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為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作為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網路、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資訊,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資訊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資訊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鑑於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資訊,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為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通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為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匯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8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麼說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說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19

1、本節課是在充分解讀課標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了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因此我在授課的過程中,深深地感覺到,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輕鬆自如,學到了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知識。例如:學生從開始的對地圖一無所知到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地圖,並能從地圖上獲取有用的資訊。

2、在課堂展示過程中,對學生能力估計過高,問題設計的呈現方式有待改進。例如“請你當參謀”這一環節,應將問題單個出示。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20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蒐集相關資訊,運用有關知識和方法,提出看法和解決問題的設想。強調“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本”,全面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等新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別是通過這次的新課改理論培訓,更使我收穫頗豐。在運用新課改理念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我由衷地感到,地理課變了,變得鮮活而富有生機。每次走進課堂,看到學生們如花的笑臉,聽著他們發出的由衷的掌聲,我的心是甜的,是課程改革的春風帶來了地理課堂的春天。

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我從不知所云到有所瞭解,從初步嘗試到學習研究,這其中有著許多的感想,許多的收穫,也有許多的困惑,下面我結合自己兩次講授《地理》第四冊第九章《中國的交通》第二節《中國的鐵路》談談自己的體會。 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一堂好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學生喜愛的地理課究竟是什麼樣子?我認為,應該是摒棄了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地理課,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地理學習。

本學期伊始,在只接受了理論學習而無實踐經驗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嘗試指導課堂實踐的活動。原先我在講第二節《中國的鐵路》時,通常我是將課本的插圖製作成彩色的投影片,將全國的鐵路幹線按方向分成幾大組,然後我指著彩色投影片,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雖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還是陷在傳統的“打乒乓”式的教學模式中,圍繞課本的主要內容我不斷地打(提)出問題給學生,學生又不停地打回來(回答)。當時我感覺課堂氣氛很活躍,看起來也是採用了啟發式,學生圍繞著我設計的若干問題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預想的答案。但上完課後,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是否可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教學是否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呢? 隨著新的課改理論的不斷學習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觀念也隨之在發生著翻天覆地地變化,回頭看看,總覺得這本是一節極好地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課,這其中還有太多的遺憾。為次,我又仔細地研究了《地理課程標準》,並在參考了其他資料的基礎上,對這節課重新進行了設計,並在徵得同學們的同意後又上了一次,課後我有了更多的感受。

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改變了上次那種對教學重、難點的每個環節加以細緻、具體安排的作法,沒有事先設計好師生對話、設計好學生應怎樣答,而是放手給學生,在尊重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對教材進行了處理。首先我將課文中的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按方向變為四個研究性課題:東西走向的鐵路幹線;南北走向的鐵路幹線;東北地區的鐵路幹線;西南地區的鐵路幹線;在上課前一星期佈置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結成四組,選定課題,選出主持人。確定研究目標、設計研究方案、收集整理資料、製作相關的圖片、學具等都由學生自己進行。而且讓學生特別去注意那些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蒐集與其有關的旅遊資訊,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設計最合理的旅遊路線。在這個過程中,我主要是提供儘可能地指導和幫助。

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多同學課間或中午來找我詢問相關的問題,絕大部分由他們自己去查閱,我也幫他們上網下載了一些資料。學生的興趣超乎我的想象,使我更有了進行這次實驗的信心。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在這次備課的過程中我沒有用細節設計來實現教學目標,而是圍繞教學目標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說,我是帶著和學生同樣的興奮和期待走進課堂的。雖然是第二次上這節課,但學生們的熱情更高於上次,每個探究小組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了。

在匯入新課時,我充分抓住“旅遊”這個熱門話題,“同學們,今天我們組織一次到全國各地的旅遊活動,交通工具是火車,我們怎樣來選擇旅遊路線呢?請各小組的導遊員來為我們導遊。”在我簡潔地匯入新課之後,首先給學生大約10分種的時間,讓各個小組的成員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最後達成共識。然後讓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做導遊員,創設一種旅遊情景。在我的啟發和鼓勵下,落落大方的導遊員出場了。她用優美的語言將本組同學的發言有序地組織起來,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還真豐富,有許多的全國著名的旅遊景點和名勝古蹟,導遊員引領大家去觀賞名勝,有時還用多媒體播放與之有關的風光圖片,學生們興趣盎然,在旅遊的過程中學會了鐵路幹線的名稱和起止點,創設課堂情景,在玩中學,掌握了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我也因勢利導,發動全班同學參與討論,原本上次授課時感覺較難處理的難點迎刃而解了。

第一組的精彩展示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也更激起了其他小組的鬥志,他們的表現更為出色。第二組的同學在第一組同學的基礎上,又補充了有關鐵路系統時間和車次的常識性的問題,而且有三個同學分角色扮演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及火車,象表演課本劇似的,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使所學的知識更具有實際性,更貼近生活。比上次授課採用的讓學生起來讀一讀的效果要好得多。第三組的導遊員還帶領同學們做了個“旅遊竟猜”的遊戲,以引導大家思考並區別鐵路幹線。第四組的導遊員還利用“五一”長假我來為你服務等課堂靈活的方式來參與。最後我又出示了一幅全國鐵路幹線圖,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有的到螢幕前去指鐵路線的位置,有的根據我的提示選擇合理的鐵路線等。

檢測階段我佈置的題目是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幅全國主要的鐵路幹線,而且讓學生自己起來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等。由於前一階段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檢測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動口能力,動腦能力,觀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由此看來他們自身的體驗是無法替代的,也是最珍貴的。作為教師的我也從體現教師權威的講臺上走到學生中間,和他們一起探討與交流,學生不再僅僅是學習者、欣賞者、模仿者,而且與老師共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成為講授者、表演者和創造者。

在這次地理課堂中,學生始終處在學習興趣所激發的學習熱情之中,或探究、或表演、或討論,全新的學習方式營造了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置身其中,看不到失敗者,看不到被遺棄的角落,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發展,學生實質上是在與老師合作創造並發展著課程,從而賦予了課程全新的含義。 這節課即將結束時,我又根據自己設計的評價表讓學生進行了自評和互評,我則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並鼓勵他們不斷地努力,同學們別提有多高興了,下了課還意猶未盡,圍著我問這問那,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由原來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式的學習。

這節課後我的感想也很多,課程改革中的學生在變,教師更要變,新的課程需要教師在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師加強文化修養,除了本專業紮實的知識外更要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但有淵博的學識,還要有敏捷的思維,較強的應變能力,善於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因勢利導,使其燃燒發光,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地思考我們的教學,如何在教學中增強學生主動探求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髮展的過程。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的規律,聯絡實際安排,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給學生創造多說,多練,多觀察,多動手,多思考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鼓勵他們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增強社會生存能力。這也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改變學生地理學習方式”的新課改理念。

通過這兩次備課、上課的前後比較,我認識到課前備課固然重要,課後備課(回頭看)更利於教師的教後反思,及時反饋教學實踐的資訊,提高自身教學水平,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養成思考的習慣,從反思中感悟,實踐中出真知。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程的教教育教學理念

近幾年,國中地理與其它課程一樣實施了新教材,我作為一名從教近20年的地理教師非常關心新教材的內容,拿到教材後,深感教材的難度明顯降低,但趣味性和實用性明顯提高,從而要求體現學生的主動學習,而新課標要求教師不僅要關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識,更要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關注學生能力的發展。為此,我經過認真地反思,認為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就要求在地理教學中應從有利於學生“生活再現”和“終身發展”入手,建立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指導下,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國中地理課堂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作為一名教師應與時俱進,放棄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創造條件。以“34個省級行政區”(《地理》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教學為例,該教材如果採用傳統教學法中的講述法組織教學則效果不佳,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我嘗試以“快樂教學”中的巧用遊戲法,採用多媒體技術製成“中國政區拼圖”,引導學生開展拼圖競賽活動,寓教於樂,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化了課堂教學。同時,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通過網路、報刊雜誌及其它媒體獲取地理資訊,並適時的交流,給學生以施展才華的機會,同時在交流資訊的過程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反思教學中如何進一步強化地圖教學

翻開地理新教材,我們會發現文字篇幅有所減少,各種地理圖表去佔了近一半的篇幅,如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分佈圖、照片等,還有各種統計圖表,不僅具有形象、直觀、資訊量大、空間性突出等特點,還可以形象、直觀、準確、趣味的表現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課堂上面對課本里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我經常反思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閱地圖、獲取地理資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鑑於這種情況,我主要通過現代教學手段(如多媒體等)和傳統教學方法(如掛圖等)相結合的方式,有意識地將地圖展示給學生,從地圖的三要素入手,教他們認識地圖資訊,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使他們提高看圖的興趣,從而養成看圖的習慣。例如,在“中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的教學時,首先出示“中國的地理位置圖”然後提出問題:“從東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國分別位於哪個半球,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看,中國的疆域對我國發展的作用?”並要求學生在圖中找出答案,然後讓學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與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學俄羅斯時,請同學看一看俄羅斯地跨哪兩個大洲、以什麼地形為主、有什麼特點,緯度位置怎樣,什麼是影響俄羅斯農業的主要原因......,使學生通過看圖感受到俄羅斯人口少卻要進口糧食的原因。從而養成讀圖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作為地理教師在上課時,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有用圖的意識,用圖匯入深入,用圖突破教材重點,解析教材難點,給學生以直觀易懂的印象。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21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才能駕御整個課堂,因此教師必須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吃準,吃透,吃深教材,並且還應該掌握與之有關的,相關聯的本學科或相鄰學科的知識,將其適度且充分的連結到整個教學環節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藉助於網路資訊科技,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我反覆反思,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

一、加強備課,優化課堂結構

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材教法寓於一體,教師和學生珠聯璧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提出目標、展示問題、獨立探究、組織討論、練習檢測、矯正反饋、總結目標”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都能得到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方面的培養。

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

二、創新訓練方式,促進主動應用

學習地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和理解知識,而是為了實際應用。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應充分重視課堂練習對地理知識的檢驗作用,並重視對練習的指導,以提高訓練質量。

1.精編精選練習。練習要符合新大綱能力要求,應涵蓋每章節的基礎知識,既有鞏固知識,加強記憶的基礎題,也有培養能力的難易適中的提高題,以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層次性、啟發性、導向性。

2.突出變式訓練,學生中普遍存在“知識遷移能力差,知識運用不靈活”的現象。因此,地理知識要儘可能圍繞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提問,並通過變換條件,甚至變換題型或設計新題型來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知識整和能力,改變思維方式。

三、創新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大綱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

八年級上地理河流學反思 篇22

一學期即將過去了,回顧這一學期,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如何進一步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改進課堂教學,是值得我思考的現實問題。通過反覆思考,我認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許多地理影象,包括分佈圖、統計圖、示意圖、景觀圖,以及一些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漫畫,而地理影象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動、形象、直觀的特點,它對於學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間分佈規律及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絡,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影象作用,運用影象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例如,在學習《多樣的地域文化》時,首先引導學生閱讀圖片,進而進行視訊欣賞,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影象來設計教學,讓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口、手、腦等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讀圖、分析圖的能力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發揮學科優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學習,才能學得好,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它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密不可分。從地理知識來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點。它為學生獲得直接興趣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學中可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圖片、文字、動畫、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喚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讓課堂動起來,活起來,以興趣帶動學生的學習。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地理知識趣味性的學科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的趣味知識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潛在的趣味知識並進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尋求趣味知識的切入點進行有目的的匯入,使之融入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地形和河流時,先給學生播放歌曲《亞洲雄風》,不但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上,而且對本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心理,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易使課堂更生動,同時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學習的主動性。在講複雜的氣候時,我先讓學生進行圖片欣賞,再與古詩詞和歌曲相結合,不僅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引導學生做到了學科間的融會貫通。

課後反思:其實學生天生就有一種有所作為,被人賞識的需要,他們需要自我實現,自我尊重;需要有對其他同學的生活產生影響的機會;需要得到我們的支援;需要做有趣並且有挑戰性的事情。關鍵在於老師能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