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青山不老課後反思(精選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76W

青山不老課後反思 篇1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為我提供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青山不老課後反思(精選3篇)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我追問:“為什麼說這是個奇蹟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通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麼就有41131間教室那麼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麼大的平面,那麼就有588間學校那麼大。學生通過計算,發出了驚歎,我問:這是個奇蹟嗎?學生異口同聲:“真是個奇蹟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後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輕鬆,而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己去著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於是‘忽略’的閱讀……”因此略讀也需要精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青山不老課後反思 篇2

今天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國小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啟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況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實際學習。

聯絡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通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為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絡資料或實際情況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絡自己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裡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裡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絡實際,思考能為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絡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助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青山不老課後反思 篇3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聯絡課文內容,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為我提供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我追問:“為什麼說這是個奇蹟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通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麼就有41131間教室那麼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麼大的平面,那麼就有588間學校那麼大。學生通過計算,發出了驚歎,我問:這是個奇蹟嗎?學生異口同聲:“真是個奇蹟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為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為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通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後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為學生學得比較輕鬆,而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己去著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為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於是‘忽略’的閱讀……”因此略讀也需要精讀,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