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83W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

《東施效顰》出自《莊子》,本文通過講述東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態,反增醜態的故事,告訴我們:追求美要先求真,不要盲從和跟風。為了更好的教學本篇課文,我注意了一下幾點: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精選22篇)

一、層層深入,探知寓意。

為了讓學生更好明白本文的寓意,在此之前,我引導學生圍繞“同樣皺眉捧心,為什麼一個醜、一個美呢?”這一問題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明白了其主要原因:一是東施忽略了自身和西施本質上的差異;二是一個真、一個假。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寓意,自然就水到渠成,降低了學習難度。

二、不足之處。

教學是一項遺憾的藝術。確實是,回顧這節課,發覺還存在以下不足:1、生朗讀還不到位。2、對課文沒有進行大膽的拓展,如:生活中有沒有東施效顰這樣的事?因此,今後還需在備課上下功夫,讓課堂少些缺憾。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2

《東施效顰》是一篇寓言。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領悟主旨,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做到熟讀成誦。教學目標設計為背誦全文、正確理解本文的寓意。在教學後,進行反思,發現一些問題。

在教學處理上,過於保守。本節課我還是把教學重點放在當堂背誦上。只重視了記憶性學習、理解性學習,忽視了創造性的學習。在教學中我沒有給學生營造表現個性想法的機會,也沒有放手,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我的控制下進行。沒有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學生的創新素質沒有得到鍛鍊與提高。在教學中我們卻實應該教學生自己去學,引導幫助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去研究去探索,從而真正理解知識、把握運用規律,體驗道理,增長見識和才幹。講課是一種幫助方法,營造機會、提供資訊也是一種幫助。該讓學生講時就讓學生講,該讓學生研究發表意見的時候就學生研究去說,老師要敢於放手、善於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創造。

此外,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習目標不夠重視,展示目標時間太短。備課時備學生備得少,分析學生分析少。

在今後工作中,多學習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理論中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3

從四年級開始,學生們便逐漸地接觸古文,而到了六年級,很多孩子已具有了初步的學習古文的能力,但他們對學習的方法缺乏概括性、明確性、運用性。因此,本課的教學中,一個教學環節的開始或是之後,我都會以“學法”為導向或是總結。如:在“誦讀古文”時我引導學生“學習古文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讀’,而且要放開聲音大聲讀,讀著讀著,你會發現自己越讀越順口,越讀越明白。現在就請同學們放開聲音大聲讀,讀幾遍你自己定,只要你覺得自己能把課文讀流利了,你就停下來。”又如,在理解寓言意思時,我強調地告訴學生“學好古文的第二個重要方法就是藉助譯文理解意思”。再如,在最後的領悟寓意時,我總結地說“寓言往往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而道理又往往隱藏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結合板書,分析文中的這兩種主要人物,想想: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這樣,學法不僅串起了整個的教學環節,也推動了教學的程序,使課渾然一體,更使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鞏固和明確了學習的方法,為國中的進一步學習做好了鋪墊。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4

《狼和小羊》是蘇教版教材中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是還是蠻不講理地向小羊撲去。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

通過這節課和孩子們的相處,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情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始終是高漲和積極地。我覺得我的上的這節課時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

一、挖掘成功的源泉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頭就已經成功了一半。這一節課的開始我就設定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悅,也就是讓學生帶著自信走進課堂。我準備的問題是:“你們最喜歡什麼動物?”問題雖然簡單,但是目的是在簡單的問題當中讓學生找到自信,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心態。而且在孩子們的這種心態下我又是利用了孩子們從未接觸過的中國小遠端教育資源——課件,來匯入新課的。當這樣的新生事物展現在孩子們眼前時,無疑就是增加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這使我又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無意識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比直白地堆學生說:“我們已經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相比較,那使用遠端教育資源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利用遠教資源營造學習氣氛,搭建朗讀平臺

我認為利用遠端教育資源,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使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國小生的認知特點,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課堂教學要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發展的餘地,而傳統的教學總是很難滿足學生這方面的要求的。遠端教育資源的出現,則改變了一切,它撥動著學生的心絃,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著學生。教學中所用到的聲音,圖片等不僅可以調節課堂的氣氛,改善教室裡緊張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基礎。就像《狼和小羊》中的狼和小羊兩種動物不同的表情都可以用課件展示在學生的眼前。

而且我覺得利用遠端教育資源輔助語文朗讀教學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看著課件投影出來的課文內容,總比讓學生看著書,或者看著黑板去讀的效果好得多。比如《狼和小羊》朗讀教學就收到了讓我滿意的效果的。《狼和小羊》是寓言故事,而寓言故事的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是靠這個外殼來蘊含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的理解越深越透,領會寓意就越明確。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特別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的學習寓言的重要方法,也是我在本課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待講,以讀促學去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中點式狼和小羊的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引導學生展開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狼想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小羊的話用尖細柔和的語氣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地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談化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了學生“我要讀”的熱情,激發學生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的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激發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通過這次教學我更明白了“讀”的力量和必要性。

總之,遠端教育資源讓我們實現了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她正在面向學生,走進課堂,用於教學,成為教師的好幫手,學生的好朋友。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為了上這篇課文,我曾經反覆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瞭解老舍先生對濟南的深厚感情,真正體會老舍先生的文章之美。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儘可能的讓學生自主閱讀,自主思考,互動交流,合作探究。整節課按照六步教學法“匯入新課—明確任務—整體感知—重點研讀—拓展延伸——梳理總結”的思路,先是教師範讀學生朗讀整體感知,再是重點朗讀品味賞析,最後是集體朗讀深入體驗。在反覆朗讀中學生既領略了濟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領略了老舍作品的語言之美。特別是在研讀賞析這一環節中,我沒有給學生過多的限制,而是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景物、喜歡的語句段落來進行品味,給學生以較多的空間,更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討論中學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辯,個性得到了發揮。

整堂課下來,感覺教學環節設計地還算流暢,教學目標也基本落實。但是在解決本文的難點——品味語言這點上,做的還不夠到位,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沒有做好示範性的教學,學生品味和教師引導的時候顯得有點散亂。對此我有了以下思考:

1、重朗讀。朗讀是學生進入課文的橋樑,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語言美,進入文字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讀中學習,在讀中感受語文的本色美。

2、重方法。在引導學生品味的時候,應做好示範型教學,並學會從哪些角度對句子進行品味,培養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6

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導人生,讓人終生受益的文章。文章通過回憶小時侯父親帶“我”登上高高的塔頂,看蛛網般通往廣場的街道,讓我知道“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懂得生活中的路也是如此。隨後通過“我”的兩次人生經歷,讓人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頑強的意志可以克服許多困難,當再一次衝破艱難、經歷苦難後,腳

下的路就會多一條。中心句“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由生活故事匯入,揭題。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找出能夠告訴我們“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這句話的句子,學生找到了兩句話,表面的和深層次的,初步讓學生了解了課題的意思,第三個環節,瞭解和研讀“我”的兩次人生經歷。通過我的心情變化和取得成功的重點句子的分析,讓學生讀、劃、想象、引導感悟,明白生活的路不止一條。第四環節,再回到匯入的生活故事,聯絡生活,寫寫自己的感受。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7

在教學《泉水》這一課時,我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特點,讓學生在語言的感悟理解上,情感的體驗上,特別是語言的遷移運用上,設計了一個符合教學實際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在讀和說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讀中感悟,以讀激情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著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教材。因此,我力爭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扮演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的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提高了審美的情趣。

二、自主學習,昇華提高

另外我還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先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課文、熟悉課文的基礎上,感悟理解課文內容,然後鼓勵學生大膽採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主動地進行學習。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了課文的語言美,體會到了泉水無私奉獻的精神,將自己的情感與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在讀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能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調控,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愈加高漲。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8

(一)這一課寫的是地質學家李四光,學生在學習本課時,對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後,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麼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後,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後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麼特點怎麼讀。最後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麼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下體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後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二)《奇怪的大石頭》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後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

《奇怪的大石頭》題材的主人公——童年李四光,塑造的這位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內心蒙發的精神更對學生求知慾和好勝心的激發得到啟發,故事也點出了一個精髓: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好習慣是要從小培養的,所以我要讓我的學生通過這篇教材受到更大的啟發和對學習的動力,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習上落伍。”是啊,“思考”與“閱讀”。記得自己孩堤時,全然不知上學的目的是什麼?只知道機械的去上學和放學,對老師的害怕也遠遠大於父母,那時就樹立了對老師的尊敬和崇敬,直到今天自己也做了教師,面對自己的學生特別親切,角色中我是他們的老師,而在我老師眼裡我永遠是她的學生,今天我把小時候的迷惑問了我的學生:“父母為什麼送你們上學?”面對這群三年級孩子的回答,讓我既為之懈動又驚歎,內心深深的感慨。

課文中出現的許多專業名詞都不太懂,所以我在學生以口語猜測之後,又進行了詳細講解。在理解課文內容時,第一段我以指導學生怎樣讀為主,先讓其圍繞是怎樣的石頭及他們怎麼圍著石頭捉迷藏的讀書,在學生說了以後,讓其抓住主要詞來讀,使學生學會邊讀邊想。然後進行角色朗讀,表現出李四光的特點,讓學生評,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自已評出應讀出李四光的什麼特點怎麼讀。最後通過他解決這個問題花費的精力與時間及由此而得到的成果的對比,讓學生說說自已學了這一課有什麼體會,學生在對比的情況下體會出做事要多思考,不要輕易放棄沒有解決的問題。但在對比時最後兩段的朗讀指導有點少,有的學生讀得不流利。

(三)《奇怪的大石頭》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對一塊大石頭產生的疑問,問老師和爸爸沒有得到答案,長大後靠自己出國解決疑惑的故事。

教學中我首先明確教學目標:1、讓學生們正確流利的朗讀全文2、瞭解童年李四光對石頭產生的疑問及他後來震驚世界研究成果與童年的疑問間的關係,認識好奇心在發明創造中的重要意義。上課時先讓學生們通讀全文,搞清處“奇怪的大石頭”到底奇怪在哪裡?讓他們去思考,去提問,積極發言,並針對提出的問題去展開教學,逐個分析問題,最後探討李四光是怎麼樣解決內心疑惑的?說實話因為是隨堂上課,我在上課之前是做好準備的,我想好了上課應該說什麼,學生可能會說什麼,我又該怎樣回答他們。可是一上課,好多東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樣。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9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能過本次活動我課下反思如下:

1、在本課開始出示天平,提出“怎樣才能使得天平左邊只剩下X,而保持天平平衡”這一問題,引導學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變化規律,推出 議程兩過保持相等的變換方法,這樣的過程做到了“寓知識於遊戲,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沒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2、如果我在課前準備一些“小蛋珠”來代替演示砝碼,學生會更直觀的明白方程保持不變與等式一樣的規律了。

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說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說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等型別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著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說,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0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字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字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字,文思如泉湧。藉助文字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字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運用文字?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蘊藏的人文內涵。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1

《特殊的葬禮》一課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記敘文。我抓住課文重點段落、關鍵詞句,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閱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說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汙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說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說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2

《一個蘋果》是北師大版第九冊《水》單元的一片講讀課文,文章記敘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裡,儘管乾渴得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抓住情感主線,通過反覆品味語言,讓學生通過讀昇華自己的情感,從而走進文字,與作者產生共鳴。我注意了教學過程的預設及解決措施,讓學生披文入境,情滿課堂。

一、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

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文章背景,努力拉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剛開始我講了上甘嶺戰役中我軍遇到的最大困難——給養供應不足,尤其缺水。讓學生走進當時的情景中,體會到當時條件的艱苦,為後面理解戰友間的情誼做好了基奠。

在教學中把時間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感悟,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提升,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倡導者。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每一個戰士都非常需要這一個蘋果,但是每一個人都在推讓這一個蘋果,通過這樣的對比,來體會到戰友間的情誼。所以,一開始,我就設定了一個問題“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戰士們非常需要這個蘋果?誰最需要?”戰士們儘管自己很乾渴,卻一直推讓。有了這樣的對比,就能很好地理解戰友間的推讓是一種怎樣的情誼,也就能很好地理解為什麼每一個戰士都被感動了。

二、抓住重點,突破難點

1.通過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描寫戰士口渴的句子。找到八個戰士需要蘋果也很想吃這個蘋果的理由,如果不深入到戰士們心中去用心體味,學生的情感得不到昇華,還是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我又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引導學生品讀描寫戰士極其乾渴的語句。比如“……已經幾天沒喝過一口水……我的喉嚨早就幹得煙熏火燎似的。”“他的嘴脣乾得裂了好幾道口子,臉上掛滿了灰塵,深陷在黑色眼眶裡的兩隻眼睛佈滿了血絲。”“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脣乾得發紫。”……在品讀中,學生們感受到了戰友間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的深情厚意。

2 .抓住重點段落,昇華情感

課文的最後一段是全文的高潮,直接點明瞭課文發中心。我設計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說迸出的是幸福的淚花?又為什麼說迸出的是驕傲的淚花?”學生體會後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通過有感情配樂朗讀這一段,昇華了感情。

當然,這一節課也存在以下問題:

教師的教學機智,課堂應變能力要加強。如在處理蘋果傳遞過程中有的課件與學生的回答有差距是,有些忙亂。這是課前備學生不夠造成的,課堂應變機智有待提高。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3

我認為所謂的“單元導讀課”實際上就是每一組課文學習之前的“入門課”或者“鋪墊課”。用電影中的行話說:單元導讀好似電影首映式,精彩鏡頭給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場見見面,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我們騰出一節課的時間,老師以引領的方式帶領孩子到“本單元”裡走一趟。大致瀏覽一下本單元的所有內容,明確其單元的重點與難點,培養學生建立單元整組的學習意識。帶著這種意識學習,對於學生更好的把握本單元大有好處,還可以滿足孩子們先睹為快的心理,引發閱讀期待,為課文學習做好準備。同時還可以指導學生收集本單元的學習資料,這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單元導讀課對我及學校的老師來說都是一種新的嘗試。這課到底具體怎麼實施,環節如何設定,教材處理到什麼地步,都是單元導讀課所要關注的問題。本單元的主題是 “以誠待人”。故事對孩子們來說是教他們以誠待人,並對孩子們的成長有所啟示,所以這單元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充滿期待的、是非常有趣的。那麼“導學、激趣”就是本單元導讀課的重中之重。其次,單元導讀課要注重整合性。整個教學環節都是圍繞著“以誠待人”進行的:由講導讀引入本單元;讓學生統攬教材看一看本單元都有哪些好故事;找到一篇最喜歡的故事讀一讀,對故事中的哪個人物印象最深?哪些語句讓你感受最深?這些都是圍繞著本單元的專題來進行的。所以我覺得這節課的教學環節還是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任何事情都無完美,所以這節導讀課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值得商榷。首先在單元導讀中明確提到“ 閱讀本組課文,理解重點詞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可是我在引領學生完成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的時候,卻忽略了“重點詞句”這一重要的目標,只提到了“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 ”。

通過這節課,我對單元導讀課有以下幾點認識:1、單元導讀課要區別於講課,單元導讀課要在於導,讓學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組課文,對單元主題和課文內容有初步的瞭解,淺嘗輒止,區別於講課。2、單元導讀課和單獨課文一樣,不能拘泥於一種形式,每組課文都各有特點,單元導讀課就要根據課文特點來進行設計,匯出特點,匯出味道,這樣才能達到導讀課應有的效果。

“單元導讀課”,是閱讀教學的前奏,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的實效性”,也是我們必須一直探討下去的。“複雜的事情簡單做;簡單的事情認真做;認真的事情反覆做;反覆的事情創造性地去做。”也許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示和幫助。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4

這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很長,如何在一節課內完成這篇課文的學習:

我想首先得讓同學們運用以前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快速地閱讀,迅速地捕捉文中所傳遞的資訊。

第二、應該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既做到以學為主,也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第三、精心處理教材,緊扣文章主線展開教學,教學線路清晰,重點突出。

這堂課,開篇與結束緊密相連,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給人一氣呵成,渾然一體之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大段的老師的話語,看似說得有些過多,擠兌了學生學習的時間,但是使學生對閱讀的認識得到了昇華,激發了學生對閱讀的熱愛之情。所以我覺得這些時間花的也是值得的。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5

《九寨溝》是一篇寫景類文章。這篇課文以生動的筆墨和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於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折服在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裡。寫景類文章往往語言優美,詞藻華麗,遣詞造句、謀篇佈局都是值得學生們推敲、咀嚼的藍本。可作為四年級學生常常是對寫景的文章不感興趣,文字中描繪的場景不能在他們的腦海中轉化成一幅幅精彩的畫面,那些優美的語句讓他們讀起來沒有情感,那隻不過是一個個難於理解的字元而已。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圍繞第三、第四自然段介紹的內容,課前準備了九寨溝美麗風光的圖片和珍稀動物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媒體欣賞到了直插雲霄、封頂銀光閃閃的雪峰奇觀;像顆顆寶石的大大小小的湖泊;遍佈整個河谷及山坡的原始森林,以及高低錯落如白練騰空的瀑布。每一幅畫面的出現,孩子們都是驚呼一片,他們驚歎大自然賦予九寨溝的神奇魅力,從視覺上感受著九寨溝的綺麗風光。欣賞圖片的同時學習文章,抓住文字瞭解第三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它們各自的特點,朗讀起來繪聲繪色。

第四自然段是學生們按著第三自然段的學習方式進行了自主學習。

課堂上學生們學得還是較主動,我想著應該歸功於多媒體的使用吧。處於中年級的國小生還是依賴於強烈的形象思維的,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對文字的解讀能力還不強,由於多媒體其圖文聲並茂、形象直觀生動的特點,使課堂教學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動態的傳播,學生耳聞其聲,目睹其形,大腦皮層形成並保持廣泛的興奮點,“聲、圖、文,顏色、光彩、視聽”並舉,多渠道多方位,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加大了有效資訊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學效率。只是學生再抓住關鍵詞語體會時,還有部分學生不能自己學習起來。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6

一堂課結束,感覺設計總歸是高於課堂實際的。結合張春蘭老師《送小螞蟻回家》一課中的教學亮點,來談談實踐課中出現的改進與不足之處。

改進之處:

一、不容忽視的匯入環節。

在《揚州茶館》的教學中,我通過一字開花“館”引入課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使學生對“館”字有了較全的理解與掌握。接著,我並沒有直接入題,而是從揚州的地理風景講起,揚州優美的景色伴著江南悠揚而富有特色的琵琶聲,結合《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誦讀,情與景的完美交融頓時讓學生領會了揚州的“美”,對於揚州的茶館則增加了嚮往之情。

二、精心設計過渡語,增加文字的整體性效果。

朱自清的語言質樸清純,使讀者猶如真的來到了揚州茶館。“揚州不僅景色優美,而且那裡的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一句自然的過渡即刻將學生帶入了熱鬧的“揚州茶館”。“揚州茶館不僅人多,而且吃的花樣也多”,這樣一來,很順利地使學生急迫地開始了尋找揚州小吃的花樣。在學生吃了親手製作的燙乾絲,聞了其香味之後,引出了作者內心的讚美——“燙乾絲就是清的好,不妨礙你吃別的。”緊湊的環節,簡潔的教師語言,使《揚州茶館》的學習附帶著一種獨特文化的薰陶。

“身為揚州人的作者把揚州茶館中最地道、最入微的地方表達得絲絲入扣,從他娓娓道來的字裡行間無不流露出他對故鄉的瞭解、熱愛和由衷的自豪。揚州人就是這樣生活著,揚州城就是這樣靜靜地在歷史長河中流淌著。”這一段過渡語既是對文章的一個總結,體會到了揚州特殊的飲食文化,更有作者感情的融合。緊接著,“揚州茶館因為有這樣的特色小吃,吸引了許多遊客,於是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由此引入了本課學習的讀寫整合部分——動作描寫。

三、適時的語言訓練點,紮實而有效。

第一處,在匯入文章的學習之後,馬上把握住學生此刻揚州茶館特殊飲食文化的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__;我聽到了__;我聞到了__。”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而完整地表達。講到那誘人的香味、多樣的小吃、炒白果的聲音之時,一個個都饞涎欲滴,真想立刻跑進揚州茶館。第二處,在學生演示完“燙乾絲”的製作過程之後,我藉著將美味的燙乾絲走進學生之中時,又讓學生髮表內心的感受,你聞到了什麼?吃著什麼味道?你想到了些什麼?此時,在學生表達的同時又添入了一些直觀的感受,言語的表述更形象、更生動了。

從虛擬的感受到直觀的真實感受,學生所能表達出來的層次有很大的區別。此時講來,更是滔滔不絕,讓我不忍心停止他們內心情感的抒發,對揚州的喜愛之情由此產生。

四、注意教師語言,提升感情的體會

上課時飽滿的感情使學生以美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教材內容用情來激勵學生表達,調動學生、及時評價。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師與生的交流緊密結合,引導學生投入學習之中,認真仔細思考問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充分增強,更感到課堂氣氛溫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是在這樣的情景交融的課堂上得到培養的。

不足之處:

一、在寫作訓練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較簡單,“蜻蜓點水”的指導減低了其一定的效果與意義。反思之後,我又將這篇課文分為兩課時進行,並借班進行了改進與實施。在第二課時中重點抓住《萵筍炒雞蛋》這一讀寫結合點,通過“看錄象——找動詞——簡要說過程——出示銜接詞”先……再……然後……接著……最後……”——根據銜接詞再看錄象——有順序地說說製作過程。這樣的環節下來,學生較易清楚地表達,從而產生了觀看錄象之後所產生的意義,增強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二、在時間的掌控方面缺少一定的經驗。節奏的快慢決定於內容的輕重程度,教師需注意其合理的安排與分配。然而,課堂上,前半部分的教學節奏較慢,似乎帶著揚州那“聲聲慢”的曲調風格。

總的來說,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本次“責任杯”中收穫不小。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7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說,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說一說: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說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說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裡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8

1.找一個數的倍數。這應該時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說一說找倍數的方法,而我在上課的時候把這一個重要的部分一帶而過,可以看出來很大一部分學生是沒有掌握找倍數的方法的。所以我在思考這一難點該如何突破?是不是應讓學生先獨立想一想辦法,多說一說,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讓學生去說自己用來找倍數的方法,這樣多種方法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對方法進行優化,選擇快速簡單的找法。在教學的時候,同時注培養學生有序寫出倍數,注意倍數書寫的格式等意識,可以比較有序的找和無序的找,讓學生自己感受有序的好處,學生有了有序地找的基本方法後,在進行練習的時候也會選擇剛才優化過的好的方法進行練習。

2.找倍數的特徵。在完成找一個數的倍數之後,我們可以直接出示3,2,5的倍數是哪些,讓學生觀察三個倍數,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放手讓學生去找或許學生能夠很快的找出來,但如果給好具體的問題,可能會限制一些學生的思考。如果學生在觀察時沒有發現我們所想要總結的特徵,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示,讓學生觀察一個數最小的倍數,最大的倍數和倍數的個數等。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找,我們要相信他們藕能力做到。

3.課堂常規的問題。在上課之前我應先確定好小組的具體分配,以免學生在小組活動中找不到合作的物件,如果上課之前具體的分好了,小組討論的效率會高很多。在上課時,我要少說,把更多說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還要相信學生,不要怕學生不會,而給出很多的條條框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19

本節課我設計的主要內容是指導學生用抒情優美的情緒演唱歌曲,表達出對遠在中國臺灣親人的思念,盼望兩岸早日統一的迫切心情。並啟發學生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這節課我試上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加以改進,使得自己慢慢地理清了思路,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設計。

情感性是音樂教學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徵。當然,其他學科也需要藉助學科情感的有利因素,而音樂學習的特殊性在於學生除了可以體驗到音樂本身的藝術性所生髮的情感,還可以在音樂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感悟音樂帶來的情感。對於音樂學科來說,沒有情感投入和表現的教學是談不上有效的。所以,這節課的匯入,我通過請學生欣賞與月亮有關的歌曲《月亮月光光》的片段,引導他們感悟月亮帶給人們的情感。學生們很快就聯想到離別、思鄉等情緒。於是,我藉著學生的答案直接揭示出同樣是表達思念之情的歌曲《彩雲追月》。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獲得了音樂情感體驗,還為後面學歌節省了時間。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20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

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著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鑑於此,在講解詩歌時,我們首先以誦讀為主。

詩歌是優美而雋永的文學,需要我們用心來體會,而朗讀恰恰能使學生在對文章,特別是詩詞的感悟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風格不同的詩詞,朗讀的語音、語調不同,對學生的薰陶也有所不同。俞文豹《吹劍續錄》曾載:“柳郎中(柳永)詞,只好十七、八歲女孩兒,執紅牙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蘇學士(蘇軾)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這不同的“唱”的情態,正是如今對詩詞的朗讀情態。《長恨歌》突出一個樂極生恨的主題,朗讀這首詩,前面歡快,中間急促,後面低沉哀慼,最後喜中含淚,悲喜參半,這就要求我們同學在誦讀時語調不宜過平。為了能讓學生能更好把握語調,播放朗讀錄音。

其次,在講解詩歌時,我們著重突出三個方面,一是貌之美,一是情之深,一是恨之痛,並在指導過程當中把古今描寫女子的名句引來吟賞一番,並讓學生明白,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描寫一個人時已經漸漸懂得抓其神韻了,從《詩經碩人》裡面的“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魏晉唐元一直到雪琴《紅樓夢》中黛玉的描寫,這中間是一個大的跨越。進而啟發學生懂得應該用怎樣的描寫方法來突出其人物個性。

在講解情至深時,主要從事和情兩點來談,事從生前死後找,情從直接間接尋,學生參與熱情很高。

最後,對於千年以來爭議頗多的主旨,我們一句帶過了,千年都沒解決的問題,瞭解就好,為之討論明確答案則就沒有必要了。

反思不足處:

一、預習不夠,學生沒有先結合課下注釋自疏課文,導致理解課文時進度有點慢,下次注意佈置預習。

二、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在主題討論環節,學生的表達方面還有待教師的指導和加強。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21

《平平搭積木》這篇課文是一首詩歌,課文以小見大,從搭積木生髮開去,揭示了平平“心中有他人”的美好品質。內容和語言都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對學生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本課教學重點是認字和朗讀課文,要讓學生自讀自悟,懂得課文包含的道理。

課堂中也有令自己不滿意的地方。例如,在指導朗讀時,我這樣問:平常你的奶奶是怎樣和你說話的?學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課堂紀律一時難以控制。的確,每位學生對外婆奶奶的印象都不同,有的奶奶是快人快語的,有的奶奶的慢聲細語的。所以這樣的問題是沒有什麼可取性的。不如直接點明:奶奶通常都是和藹的,因此讀奶奶的話時應該慢一些,輕一些。這樣學生不僅印象深刻。而且也大大節約了時間。課堂節奏自然也快了起來。所以教師學習要求更加明確,提出的問題更加準確。

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我試圖以“最後一間房子是給誰住”這個問題來引出孩子們對平平美好品質的認識和讚美,可當孩子們回答完“給沒有房子的人住”後,有個學生沒經我的允許就發問了:“那全世界有那麼多沒有房子的人,住得下嗎?”我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不說話了。他吐吐舌頭閉了嘴,可我知道孩子們其實是很想知道我怎麼回答這個問題的。無奈我一時語塞,不知該怎麼解釋他們這個階段孩子們思維中會有的簡單和純真。

東施效顰的教學反思 篇22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說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講讀時,我以廉頗的身份來引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讓學生從文中找到說服我的理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採取勾畫、讀中感悟、交流彙報等形式來說明藺相如的才智過人、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不顧個人安危等品質。接著,我說:“現在廉將軍可生氣極了,你們既然明白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你們幫忙勸勸廉將軍好嗎?”學生一聽,來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起來,他們從“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根據,既加深了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認識,又複述了故事,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推出兩個人共性的品質,我步步緊逼“如果沒有我在邊界上做好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能放你們回國嗎?”帶動全班同學通過辯論明白:只有二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接著,我以廉頗的口氣說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無謀,而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啊!我起先還以為他怕我呢!現在看來,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慮到什麼了?”學生通過讀藺相如的話,體會到了藺相如是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而通過廉頗最後的行為也體會到了他和藺相如一樣,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勇於認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

在此,講完“負荊請罪”這個結果時,我還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通過學生拓寬思維,並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學生的思路大開,既更深的理解了課文,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