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86W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

1、抓情感變化體會“最好”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我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

2、 適當拓展延伸,培養科學精神。

本節課的拓展部分主要分為兩步。首先學過課文在學生都對科學精神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回憶課內關於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學生說出了諸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以及“兩小兒辯日”等,對課外的知之不多,於是我又給學生補充兩“嗅蘋果”和“蜜蜂不是翅膀震動發生”兩個例項,並讓之讀後交流體會,進一步明確了對待權威和書本的正確態度。另外,通過兩個家庭作業:喜歡壞特森這樣的老師嗎,說出理由;讀後感。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其間我鼓勵學生多角度的個性見解。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也有積極作用。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2

《我最好的老師》是六年級下學期第五組課文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本文語言通俗,道理明晰,主要採取 “由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

這篇文章無論從標題,還是到內容,都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因此,教學匯入時,我先以“你心目中的好老師是什麼樣的?”切題,待充分交流之後,我便引出了“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將學生帶進課文。

在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以後,便引導學生找到文中對懷特先生評價的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以此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學生自然談到了懷特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和出人意料的舉動。我順勢引導學生體驗: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你可否有與作者同樣的心情?哪些詞語才足以表達你當時的心情?此三問的目的其實有兩個方向。其一:給予學生暢談認識的機會,如果學生能夠談到“感激”,想必他們已經讀懂了文章蘊含的道理。其二: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引導學生抓一些關鍵詞語來體會,並能夠有感情地朗讀。

最後,要理解懷特先生事例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直接可以從書中的總結可以得知。但文章中“以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法的理解倒是挺陌生的。我的做法是讓學生找到文中所提及的科學精神,然後問及“結合文中故事,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科學精神的?”待學生談論時,我再順勢給他們概括“其實,同學們剛談論人物的科學精神時,都是在具體的事例中體現的,這就是一事一議的寫法”。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3

第五單元的5篇課文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編排的。在前四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科學精神和四篇課文的寫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作為這篇獨立閱讀課文我主要就是繼續引導學生自主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比較理解本篇課文的寫法。這是教學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完本篇課文後,我感受如下:

這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認為關鍵在於學生閱讀。只有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預習,課上通過默讀、分段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在反覆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其次在於老師的引導。學生對於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這個我採用了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是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概內容,初步認識“我”的老師;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從而明白作者為什麼說懷特森是最好的老師,明確科學精神的含義;三是讓學生回憶課內外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四是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4

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八單元《我是什麼》是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它與《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一樣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敘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這是一篇科普文,過去我們很容易把這樣的課上成不像語文的語文課。幾個月前,在行知國小,就在這個報告廳裡,王崧舟先生就曾經作過《語文意識燭照下的語文教學之道》講座,他告訴我們,語文意識就是關注文字“怎麼寫”,“為什麼這麼寫”的意識,叮囑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力求避免這一誤區,著力在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語文學習方面下工夫。

一、緊扣主線,理解朗讀

文章的主線是作者的寫作思情,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細讀課文,不難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個“變”字上,理清思路,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圍繞“變”字進行說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著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裡的狀態變化。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 調動學生的興趣。接著,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

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通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通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裡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裡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裡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國小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是怎樣變成汽的過程後,我通過動畫演示水變成汽的過程,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並注意引導學生憑藉聯想、想象幫助理解課文,用他們的語言去與大自然說話。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紅霞”。此時,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影象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5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樣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潛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資料和好處,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樣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透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十分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麼?教材還給學生帶給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透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新歷史觀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禮貌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禮貌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禮貌與農業禮貌的碰撞與衝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

四.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用心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潛力。”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說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躍進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為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__年美國“9·11”事件後,有的同學認為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用心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6

本堂課的亮點如下:

朗讀亮點:

1.朗讀我生氣,憤怒的句子時,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和作者產生共鳴,把作者的憤怒發揮得淋漓盡致。

2.朗讀和鄰居“正視”的句子,我扮演鄰居,學生扮演作者。學生嚴肅地告訴我“你錯了”,我追問,我錯哪裡?學生馬上接說“懷特森老師不是在捉弄我們,而是在教會我們學習的方法。我恍然大悟地說“哦!原來如此,是我錯了。”

3.理解亮點:

學生提到“狡黠的光芒”時,只是從表面的字義上去理解,我馬上提示學生:

老師狡黠的光芒究竟想告訴我們點什麼?他的目光裡藏著什麼內容?

學生很塊從文字中找到裡相應的句子解答。從而達到學習方法的遷移,馬上能聯絡上下文解答“他想讓我們學到點什麼?”這一問題。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7

《用目光傾聽》他通過媽媽對孩子教導的話語,教會孩子應該如何與人交往。通過這樣一篇富有哲理的美文,也讓我們的讀者明白在交流時要予人尊重,要予人真誠。《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作為詩歌,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很重要。教師的評價點撥是能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

接著,我進行拓展練習,問:“想想,平時你媽媽對你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什麼?她說這句話有什麼用意呢?”點幾個學生說後,我說;是呀,媽媽總是對作者說,讀“聽別人說話,你遙望著對方。”這句話教會了作者如何與人交往;教會了作者做人的道理。

所以,作者最後說:“媽媽一句話教會我生活,她真誠的目光至今仍照耀著我。”再引導學生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媽媽不僅常對我說著句話,還為我做出了榜樣,他對我說話時,用真誠的目光眼睛望著我,給我鼓勵和自信。”

總之,上完這節課,我覺得很輕鬆,教學效果也很不錯。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8

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裡,正在進行學校耕耘杯的作課活動,我講的題目是《我的老師》。這是一節講讀課,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要目的,在閱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讀中悟,提高能力素養。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回憶了兒童時代在老師身邊的七件小事,抒發了對老師的熱愛、感激之情,表現了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個兒童的眼睛、兒童的心靈,去觀察老師,去感受老師,跳出一般讚頌老師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摯,極富感染力。

良好達到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匯入新課的開場白非常關鍵。它有利用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使新舊知識自然銜接。設計導語如下:“平凡小事見真情”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恰恰是這句話在現代作家魏巍的回憶性散文《我的老師》中妙筆生花。本節課咱們師生共同體會“平凡小事”見“真情”。

《我的老師》共記敘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寫得概括,後兩件事寫得具體。前面寫蔡老師的五件事,從面上概括體現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中心,這五件事是依據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順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對“我”的影響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裡,層層遞進,逐漸把文章推向高潮。後面寫孩子愛老師的兩件事,披露了孩子內心裡對老師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襯了蔡老師對學生的愛。第六件事詳寫,對孩子來說,不知父親死活,又遭同學奚落,這是難以承受的打擊。老師的支援、鼓勵,使“我”感受到溫暖,對老師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而詳寫第七件事“夢中尋師”,使孩子對老師的愛達到更高的境界。這七件小事,從課內寫到課外,從校內寫到校外,從平時寫到假期,從學習寫到生活,師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選事例豐富多彩,而內容絕無雷同之感。而在兒童時代,那些零碎的、具體的、直觀的材料往往會讓兒童們終身難忘。本文就選取了這樣的符合兒童記憶特點的材料構文,材料選擇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對蔡老師的濃濃深情蘊含在敘述事情過程中的平平實實的字裡行間,通過傳神的細節描寫,將最動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物形象豐滿,情感細膩深刻。如“假打真愛”的場面,“從來不”“僅僅有一次”“好像要”“輕輕地敲”這些詞語說明蔡老師即使在生氣的時候也並沒有真打我們的意思,這僅有的一次假裝生氣,寫出了老師的“嚴”與“愛”,也表明了蔡老師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現了蔡老師的溫柔、熱情、深愛學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寫出“我”的本能與調皮;“大夥笑了,她也笑了”中兩個“笑”字表明瞭十分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再如假期惜別時的場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邊”一句中“默默”兩字寫出孩子與自己喜愛的老師依依惜別的深情,這是孩子送別的動人場面,這是孩子表達依戀的方式,沒有話語只是默默觀察,只希望能在老師身邊多呆一會兒,只希望能多看老師一眼,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的動作,靜態的描寫,濃濃的情意勝過千言萬語。還有“夢中尋師”更表明了學生依戀老師的程度,只有夢境才能滿足“我”的心願。這心理、這感情、這思念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正像作者說的:“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這些傳神、細膩的描寫,無一不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濃濃的師生之情。

這節課的重點是欣賞文章中的細節,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細節描寫來深入體會文章中蘊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引導者、參與者,努力在作品與學生心靈之間架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但是老問題,一、很難調動全部的學生參與到思考中來,很多學生的惰性,是一種懶與思考的惰性!二、學生無法將自己感受到的東西順利的轉化成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體會不深,表達不清。能基本達到要求只有20多個學生而已。還有一半的學生依舊是聽甚至無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時間把握不好,由於前面的體會語言細節環節不好,後面時間也不夠了,如:讓學生找出蔡老師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師的哪些性格特點耽誤時間過長。結果後面的一個給以前老師寫明信片的拓展遷移訓練環節感情調動不夠。看來還是要在課堂氣氛節奏的調控上多下些功夫。不過,和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相比,學生畢竟已經有了體會探究獨立思考習慣,無論是好還是壞。其實課堂中自己最興奮的時候是學生提出了許多好的句子和詞語,是自己也沒有想到的,和學生共同臨時探討是最快樂。這個時候才有點教學相長的意思。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9

首先,養成做筆記的習慣。在書上加圈,加點,劃線,當然只限於自己的書。在書上作眉批、旁批或註解,當然也只限於自己的書。摘錄重要的資訊和精彩的語句、文段。對於非常精妙的短文,還可以全文抄寫下來(也可以剪輯)。如筆者所教的某個學生在閱讀了比爾蓋茨的大量事蹟之後,他就摘錄了一句話:“在學校,老師會幫助你學習,到公司卻不會。如果你認為學校的老師要求你很嚴格,那是你還沒有進入公司打工。因為,如果公司對你不嚴厲,你就要失業了”……這樣,大部分學生養成了“積累梳理” 的習慣,為自己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礎。

其次,養成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的“積累梳理”習慣。在教學時,教師要求學生平時要注意觀察、感悟生活。然後有感而發地寫隨筆(週記)、寫讀後感、寫文學評論,和同學、老師交流。這樣的“梳理”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有很大幫助,哪怕是隻言片語,“不求長短,但求真情”。

第三,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積累梳理”習慣。做作業時,教師要求學生應先梳理課堂教學的重難點,然後才做作業。要求學生平時不要過於依賴市場上良莠不齊的教輔書。告誡學生放棄思考,抄襲答案只會讓你的語文學習能力下降的後果。提醒學生做作業時,書寫要清楚,如犯錯誤一定要認真訂正,切不可忽視。

總之,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和實踐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培養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習慣,不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應主動地去掌握和運用知識。只有這樣,所教學生就會掌握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從而融會貫通,終身受益。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0

(一)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老師”這個詞,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許多的老師形象。其中的“好老師”讓我們銘記終生,能給大家說說你記憶中的“好老師”嗎?(學生回答)下面讓我們走進作家魏巍的童年,領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師”的風采!

(二)自讀感知 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現代作家,原名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1920年6月生於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國小、高小,並勉強上了簡易鄉村師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不久到達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直生活在戰士之中。解放戰爭中,在行軍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東方》等。

2.字詞積累

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

溫柔:溫和柔順(多用於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純潔,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戀:留戀,捨不得離開。

糾紛:爭執的事情。

熱戀:本課是親熱難捨的意思。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詞並概括每節大意。

(2)分段並歸納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師是最使“我”難忘的老師。第二部分(第2---14段)通過記敘關於蔡老師的七件小事,表現了蔡老師的“慈愛”“公平”和“偉大”,抒發了對蔡老師的熱愛和依戀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達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解讀重點

(1)繪聲繪色地朗讀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這部分記敘了蔡老師哪七件事?②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③為什麼這麼安排?④七件事 是如何貫串的?⑤七件事的順序能否打亂?

〔提示〕①蔡老師假裝發怒;老師教我們跳舞;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老師教我們讀詩;我們看老師寫字;老師排除我和同學之間的小糾紛;我夢裡尋師。② 前五件事略寫,後兩件事詳寫。③前五件事寫蔡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愛護和影響,是從“面”上寫,而後兩件事則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銘心的,也最能表現老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思念、依戀之情,是從“點”上寫。所以詳寫。這樣詳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有間,又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條感情線索貫串——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⑤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隨著作者回憶的軌跡,順著作者記憶的思路,師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見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2.探究難點

(1)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裡總的印象是什麼?

〔明確〕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

(2)“溫柔”是從什麼方面寫?“美麗”是從什麼方面寫的?

〔明確〕“溫柔”是從老師的性格上寫;“美麗”是從老師的外貌上寫的?

(3)蔡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她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這些說明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②她教我們跳舞,讓我們觀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這些說明蔡老師熱情、慈愛的性格。③蔡老師排除“我”和“小反對派”的小糾紛,說朋蔡老師公正、偉大的性格。

(4)試從課文找出抒情的語句,分析一下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活動〕①“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麼善於觀察這一點啊。”抒發作者對老師的理解和熱愛之情。②“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麼有益的影響!”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③“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裡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麼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援!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對老師的高度評價,抒發了作者感激老師讚美老師的感情。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 你是多麼的依戀!”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麼漫長!”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依戀、熱愛之情。⑤“我是多麼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抒發了作者思念老師的感情。

(三)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蔡老師是一個溫柔、熱情、慈愛、公正、偉大、熱愛孩子的老師。“我“是一個機靈調皮天真活潑尊師好學的學生。記敘文中的抒情,有助於直接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製作讀書卡片,積累相關知識。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1

新課程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歷史課堂中出現了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裡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研究一下目前的歷史課堂教學,我認為:對新課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對歷史課堂實踐中某些教學行為進行剖析。

一、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老師們把超多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課堂上關注學生的體驗與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貼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在設計《春秋戰國的紛爭》一課時,課前佈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減灶記”,成語“管鮑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戰”、“圍魏救趙”等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己創作或製作的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十分活潑,學生興致很高,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明白這些故事就能夠了嗎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是什麼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的原因是什麼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構成歷史學習的初步潛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職責感

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不僅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教學過程就應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透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二、實現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不能走“形式”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用心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編演歷史劇、開展歷史知識競賽、成語接力賽、虛擬拍賣會等都是老師們常用的教學形式。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能夠投身其中直接參與教學,師生、生生之間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十分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思考要到達什麼目的、學生能夠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資料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又比如:討論幾乎是老師們每節課都要採用的教學形式,但是有些問題根本就不具有討論性。

另一類諸如“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樣的問題書中是能夠找到答案的,只要給學生時間看書,學生就能歸納出來,討論實在是畫蛇添足,不但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引發爭論,進出火花,久而久之還會泯滅學生思考的熱情。因此,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就應從教學需要出發,從學生需要出發,不能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追求表面的形式,會遠離新課程的要求。三、創造互動式課堂不能丟掉“秩序”和“規則”

新教育觀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歷史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師們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不斷更新,為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老師們可謂絞盡腦汁。有些課堂確實活起來了,老師與學生平等地交流、探討,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另一個問題也隨之出現了,有時候,學生一旦動起來,課堂秩序就沒有了,學生們各說各的,似乎發表意見的同學或者小組與自己毫無關係。學生學習、參與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但是,在其中某一個小組闡述觀點、表達成果的時候,其他小組的同學要麼忙著整理自己的資料,要麼說笑、吵鬧,即使有個別想聽的同學也聽不清楚。學生們不傾聽,不補充、不否定,明顯的錯誤發現不了,老師也只是與該小組的特定成員進行單向對話,對於每個小組的成員來說,他只是瞭解了本小組的研究資料,而對其他小組完成的那部分知識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說,在這一節課裡,每個學生獲得的知識都是不完整的。在這種狀況下,教師就要在日常的教學中和學生一齊建立起新規則,培養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質疑、學會組織,,真正地使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認識,不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學會理解別人,尊重別人,共享他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成果。在追求課堂的民主、

開放的同時,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規則”。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裡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主角。例如,有一位老師在講《江南地區的開發》時,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老師在課前把問題佈置給學生,由學生查詢相關資料,上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談本小組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由於各小組準備充分,所以學生的熱情很高,也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受年齡、閱歷及知識水平的限制,有些問題說得不夠完整,有些觀點也有失偏頗,老師在小組總結時就應予以補充和糾正。但是在一節課里老師只是在各小組間穿行,就像一個置身於世外的旁觀者,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新課程下教師的主角確實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忙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就應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理解式的教學中,學生理解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帶給的現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忙。歷史是人文學科,具有綜合性、多樣性的特點。從時間上看,上下五千年:從空間上看,涉及五湖四海;從資料上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生活、民俗風情等包羅永珍。這些無不為學生帶給了寬廣的探究天地和思維空間。但不可否認的是,國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潛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帶給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就應指導學生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齊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五、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走進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課標》中提出:“要努力創造條件,利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在開發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資訊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能夠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帶給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但是,有些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卻走入了誤區:即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在聽課的過程中常常發現有些教師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圖文、動畫、音訊、視訊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理解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但是學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理解多媒體這臺“機器”的“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並不是製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認為,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明確目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教師在課堂上成了一個單純的首尾兼顧的機器操縱者,看不到其教學機智,而學生也只是被

動地理解資訊,且很難在稍縱即逝的資訊中把握一節課的知識結構、線索及要到達的目標。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不利於實現師生互動。教師的精講、點撥以及學生的討論都在多媒體的連續演示中被擠掉了。教師沒有時間蒐集學生反饋來的資訊,學生要不停地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適應,來不及對知識資料做深入細緻的思考,事實上他們真正參與課堂的機會被多媒體剝奪了。再次,要調動學生。任何教學手段的使用都要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用心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總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透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除此之外,歷史課堂中出現的合作的低效、提問的泛化等問題也是務必認真思考和應對的。課堂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存問題,推進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尋找縮短教育理想世界與教育現實世界距離的最佳結合點,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2

本期我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學生平均年齡比較小,遇到困難就會產生厭學情緒。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學,因為拼音教學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以往學習的枯燥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影響以後的學習。為此,我遵循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素質教育的精神,在拼音教學課堂上,我合理地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拼音王國裡快樂地遨遊,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面對這些問題我常常反思。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已成為教師關注的熱點,討論、交流、探究等學習方式已成為課堂的主流。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注意新課匯入新穎。

“漂亮從頭開始”,在匯入新課上,我力求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習語文。因此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匯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

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進入課文……,總之要讓學生產生對課文的興趣,因為興趣是的老師。新穎的課文匯入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3

(一)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同學們,看到“老師”這個詞,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許多的老師形象。其中的“好老師”讓我們銘記終生,能給大家說說你記憶中的“好老師”嗎?(學生回答)下面讓我們走進作家魏巍的童年,領略魏巍心目中的“好老師”的風采!

(二)自讀感知 整體把握

1.走近作者

魏巍,現代作家,原名鴻傑,曾用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1920年6月生於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讀了平民國小、高小,並勉強上了簡易鄉村師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2月在山西前線參加八路軍,不久到達延安。193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一直生活在戰士之中。解放戰爭中,在行軍的間隙寫了大量詩歌。全國解放後,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誰是最可愛的人》,長篇小說《東方》等。

2.字詞積累

芸(yún) 榆(yú) 痣(zhì) 褪(tuì) 卜(bǔ) 磕(kē)

溫柔:溫和柔順(多用於形容女性)。

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純潔,像清澈的水一般。 

依戀:留戀,捨不得離開。

糾紛:爭執的事情。

熱戀:本課是親熱難捨的意思。

3.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學生朗讀,要求讀準字詞並概括每節大意。

(2)分段並歸納段意

〔明確〕第一部分(第一段)指出蔡老師是最使“我”難忘的老師。第二部分(第2---14段)通過記敘關於蔡老師的七件小事,表現了蔡老師的“慈愛”“公平”和“偉大”,抒發了對蔡老師的熱愛和依戀之情。第三部分(第15段)表達對蔡老師的思念之情。

(三)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1.解讀重點

(1)繪聲繪色地朗讀第二部分。

(2)〔投影出示〕①這部分記敘了蔡老師哪七件事?②哪幾件詳寫,哪幾件略寫?③為什麼這麼安排?④七件事 是如何貫串的?⑤七件事的順序能否打亂?

〔提示〕①蔡老師假裝發怒;老師教我們跳舞;老師帶我們觀察蜜蜂老師教我們讀詩;我們看老師寫字;老師排除我和同學之間的小糾紛;我夢裡尋師。② 前五件事略寫,後兩件事詳寫。③前五件事寫蔡老師對學生的關心、教育、愛護和影響,是從“面”上寫,而後兩件事則是“我”印象最深的,刻骨銘心的,也最能表現老師對學生的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思念、依戀之情,是從“點”上寫。所以詳寫。這樣詳略安排,既能使文章結構疏密有間,又能表現出師生感情的步步加深。④七件事有一條感情線索貫串——回憶、依戀、思念“我”的蔡老師。⑤這七件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經過精心考慮的,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從平時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師愛學生的美好心靈,表現了學生對老師的依戀之情。隨著作者回憶的軌跡,順著作者記憶的思路,師生感情一步步加深。可見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隨便調換的。

2.探究難點

(1)課文第一部分寫蔡老師在“我”的記憶裡總的印象是什麼?

〔明確〕是一個溫柔和美麗的人。

(2)“溫柔”是從什麼方面寫?“美麗”是從什麼方面寫的?

〔明確〕“溫柔”是從老師的性格上寫;“美麗”是從老師的外貌上寫的?

(3)蔡老師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提示〕①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夥笑了,她也笑了。她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這些說明蔡老師溫柔,熱愛學生。②她教我們跳舞,讓我們觀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調教我們讀詩。這些說明蔡老師熱情、慈愛的性格。③蔡老師排除“我”和“小反對派”的小糾紛,說朋蔡老師公正、偉大的性格。

(4)試從課文找出抒情的語句,分析一下抒發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學生活動〕①“她愛我們,並沒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們是多麼善於觀察這一點啊。”抒發作者對老師的理解和熱愛之情。②“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麼有益的影響!”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③“一個老師排除孩子世界裡的一件小小的糾紛,是多麼平常;可是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卻覺得是給了我莫大的支援!在一個孩子的眼睛裡,他的老師是多麼慈愛,多麼公平,多麼偉大的人啊。”對老師的高度評價,抒發了作者感激老師讚美老師的感情。④“蔡老師!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 你是多麼的依戀!”至於暑假,對於一個喜歡他的老師的孩子來說,又是多麼漫長!”抒發了作者對老師的依戀、熱愛之情。⑤“我是多麼想念我的蔡老師啊!至今回想起來,我還覺得這是我記憶中的珍寶之一。一個孩子的純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熱戀中的人們也難比啊!什麼時候,我能再見一見我的蔡老師呢?”抒發了作者思念老師的感情。

(三)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蔡老師是一個溫柔、熱情、慈愛、公正、偉大、熱愛孩子的老師。“我“是一個機靈調皮天真活潑尊師好學的學生。記敘文中的抒情,有助於直接抒發作者強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製作讀書卡片,積累相關知識。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4

昨天上午,我上了一節公開課。說實話,上略讀課文難以把握教師引導的度。我認為對略讀課文的教學應該是讓學生運用已學的方法根據本單元的重點訓練專案自主閱讀,教師只是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對某些難點進行點撥。執教略讀課文,還應該引導學生去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將寫作方法運用於自己的習作實踐中。本著自己對略讀課文教學的理解,我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我執教的是《我最好的老師》這篇課文,文章語言樸實,但內涵深刻。這堂課下來,覺得有成功也有缺憾。

這節課做得較好的地方有這樣幾點:

一、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的線索進行教學。“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於是,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中,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

二、自主、探究學習的學習方法,通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

圍繞這“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為明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我最好的老師教學反思 篇15

我從事了多年的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工作,我一向在思考:學生在不一樣的狀況下,一般會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之中;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針對不一樣的學生,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予以幫忙,並能收到實效。同時自我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究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透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我認為應對此刻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僅僅僅是時光、精力和腦力,還有感情也就是教師的愛。愛學生是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連在一齊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撫慰,盼望老師的理解,同時更害怕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所以和學生相處,務必用真心去接納學生,用真情去投入,並且物件是全體學生。

我相信紮實的基本功、高尚的敬業精神加上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那麼這樣的教師必須會被學生所承認,必須會受學生愛戴。這必須是每一位教師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反思,並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長並走向成熟。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因此,作為教師務必著眼於自我教學行為的改善,透過自我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覺察,來到達或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效能。在從教的兩年當中,本人就一向在進行教學反思,以求促進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

有人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善、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遺憾”就是這個道理。平時在教案書寫中,除了貼合學校要求外,我力求構成自我的特色。每份教過的教案,我都會認真的回顧並進行診斷,開出教與學的“病歷”,並且對這些“病理”進行分析、交流,最後發現並提出解決這些教學“病理”的對策。“他山之石,能夠攻玉”,平時我還十分珍惜並利用進修等渠道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爭取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分析他們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與自我的課進行比較。透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名家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教師啟動問題多,學生啟動問題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就應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係的改善、教學資料的處理、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策略的運用等方面“另闢蹊徑”、“獨出心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相關文章:

1.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範文

2.學生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案例

3.八年級思想品德期末教學反思

4.思品教學反思範文大全

5.國小思想品德教學反思

6.高中政治老師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