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通用22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52W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

這次的月考我考得很糟糕,創下了歷史最差成績,遭遇了滑鐵盧。其中,語文是四門中最不理想的一個科目,僅僅剛剛達到80分,連85分都沒有上。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通用22篇)

這次的語文考試中最大的問題和以前一樣,那就是作文。光作文失分就佔了總失分的一半,我的作文總是寫的枯燥,缺少細節描寫和修辭手法等一些精華之處,就是簡單的敘事,記流水賬。此外,我的課內閱讀也沒有全對,這是不應該發生的,這說明我對文章的理解不夠深刻。另外,我的課外閱讀扣分較多,這一點同樣十分重要,這表現出我的課外知識缺乏,對語句的理解不夠透徹。

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我明白了一些關於學習的方法。以後,我應該在作文方面多加功夫,多看一些課外書,增加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詞彙,並且要在寫作文的時候多用些修辭和細節描寫,增加文章的精華之處,不再是一篇流水賬。其次是加強對文章的理解,不是簡單地背答案。最後是加強課外文章的理解,要聯絡全文理解文意,做題時不要僅僅看句子的前後,而是要仔細閱讀全篇文章,這樣不僅能加快做題的效率,而且還可以增加題目的正確率,可謂是一舉兩得。

用這樣的方法比我原來的方法一定更加有效,讓我有所進步,發揮出讓我滿意的水平。不久,期末考試就要到來了,我要用這樣的方法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績。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2

我講授了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說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4、在通過各種形式識記“綠色通道”的字這一環節中,應把要求會寫的字也加進來,即把“四會字”也加進來,通過各種方式來記憶,“四會字”才是重點,要時刻突出重點。在指導書寫生字這一環節中,如果在教寫字時讓學生組詞,對於國小生來說很可能就把之前學的字怎麼寫很快忘掉了,所以給生字組詞可以拿到識字教學環節,或者由老師送給學生幾個“詞”,幫助學生拓展詞彙量就可以了。

5、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讀文方式要多樣,不要單一,可以指名讀、同桌互相讀、分組朗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還要分層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可以分層朗讀指導。教師如果要讓學生在讀之前聽課文,最好不要放錄音,而是由老師範讀,這樣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朗讀,示範效果會更好。

6、不要將前一階段學的拼音丟掉,在識字環節上,要讓孩子藉助拼音來讀,這樣即學會了生字,又複習了拼音。

7、教學寫字時,要把展示環節加上,及時展示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及時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秋姑娘的信》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自認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識咬死,不應該出現“硬傷”,如在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這說明了自己備課時太過粗心,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

其次,課件製作不夠嚴謹,多媒體出示拼音時,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對孩子拼音的鞏固非常不利,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

再次,這一課的教學只注重了每一個環節的展開和完成,並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再次,有些環節安排的不當,比如在出示課題後,就應該強調識字“姑娘”這兩個字,“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也應該指出,在識字環節中就沒必要再認識這兩個字了。

對於細節還關注的不夠,課堂教學還很不靈活,按部就班,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都應該時刻關注、改進。

在經過專家給我的意見後,我有進一步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這一課進行了反思:

1、要時刻注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一堂課要效率,不要浪費時間。

2、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細節,設定的問題一定要精。

3、多媒體運用要恰當、實用,運用多媒體有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並不一定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

4、要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閱讀,閱讀是孩子的個性化體驗,每一次讀都要有目標,為高年級的與閱讀打基礎。還要關注默讀。

5、要錘鍊自己的語言,語速均勻、語言準確、用詞規範。

6、要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要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

7、講課要充滿激情,一節課要有高潮。

8、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尤其是教寫字時,要有趣味性,保護孩子的學習慾望,形式要多樣。

9、一定要關注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10、還要繼續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摸索,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3

一、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洋溢著對泉水的讚美之情,是一篇學習語言、情感薰陶的好教材。因此,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齊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讀課文時,我給了學生自主感悟的空間,以讀文字,讀中對話,重點引導學生讀好泉水的幾句話,特別注意孩子的個性化的朗讀體驗,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通過激發想象,創設情境,讓孩子們感受閱讀的樂趣,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提高了審美的情趣。

二、重視積累,靈活運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國小閱讀教學,不僅指導和訓練學生理解語言而且必須指導和訓練學生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本節課我充分利用教材,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如:讓學生也來打比方;用“泉水流到哪?遇到誰?說了些什麼話?”這樣的句式進行說話訓練),通過這些練習,學生體會到運用語言的方法和積累語言的樂趣。總之,這節語文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讀代教,讀中有悟,讀中有想的教學理念。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4

轉眼間,一學期又結束了。這是我工作的地三年,第五個學期。這學期所教的課文,印象深刻的有《石榴》、《掌聲》、《東方之珠》。《石榴》是校內陽光盃賽課時所教的課文,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現在,我就僅回顧我覺得這節課成功的地方:

一、課堂採用各種手段促進教學。

1、課堂上出示各種石榴的圖片:石榴子的圖,瑪瑙圖,石榴園的圖,夏天石榴開花的圖,秋天石榴果實的圖,其中秋天的圖片共有3張,一張是“青綠色”的,一張是“青中帶黃,黃中帶青”的,一張是“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其中圖片“青綠色”和“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的網上搜不到,於是還請教了別人,用PHOTOSHOP製作了半天,所以,這也是我的重要收穫之一。

2、出示了石榴的實物,讓孩子們現場品嚐。孩子們雖然吃過石榴,但那味道已有所遺忘。在課堂上,讓他們品嚐,就再次勾起他們對石榴味道的回憶。於是讓他們說出石榴的味道就很容易了。也便於教學文章最後一段中的“取幾粒放入口中,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同時,這一做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當時後面有很多老師在聽課,孩子們以前幾乎沒有老師聽課的,所以他們在課堂上是非常緊張的。但是,當我讓他們品嚐石榴時,他們就顯得非常積極了。於是課堂氣氛就輕而易舉的調節的很輕鬆愉快。

二、教學設計精心。

1、上課之前,鑽研教材很長時間,再反覆的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教學設計的靈感。同時,也瀏覽網上很多篇不同的關於這一課的名師教案,結合本班同學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習每篇教案中的精彩之處。

2、打破一般常規,不是按照課文的順序教學,文章先教學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孩子們觀察石榴,再品嚐石榴,一下子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最後一段石榴子的樣子和石榴的味道,再教學春天、夏天石榴樹的樣子。

3、過渡語優美自然。開頭的匯入是這樣的,“上節課,我們到了棗莊馳名中外的石榴園逛了逛,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還意猶未盡,那現在我們再次走進石榴園,讓大家看個過癮,賞個盡興,好嗎?那我們出發吧!現在是秋天,正是石榴成熟的季節,老師隨手摘了一個石榴,剝開了外皮,你看到了什麼?”這樣匯入語言很動聽,一下子就抓住了國小生的心。中間有石榴花到石榴果實的教學,我是這樣過渡的,“是啊,美好的東西我們總想把它留住,可美麗的花是為孕育豐收的果實而開的,終於,當秋風吹起的時候,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的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這樣的過渡既自然又優美,語言中還蘊涵著一定的哲理。石榴果實的教學完成之後,要過渡到有感情的朗讀全文,我是這樣說的,“秋天的石榴園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賞不夠也看不厭,讓我們駐足回首,把這豐收的石榴園永遠印在腦中,銘記於心。”這樣煽情的文字有利於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全文,他是一種前奏,他是一種鋪墊。最後,總結課文時,我是這樣說的,“今天,我們跨越時間的界限,不僅欣賞了春、夏、秋石榴園的迷人風光,還品嚐到了酸甜可口的石榴,真是不枉此行啊!棗莊的石榴園真是“馳名中外”、名副其實呀!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這樣的語言是對本堂課最好的總結。同時也呼應了第一堂課的教學,突出了石榴園的馳名中外,使整篇文章兩課時的教學連成一個整體,讓學生有了一個更理性,更深刻的認識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5

《畫家鄉》一文以五個孩子畫自己的家鄉為內容,向小朋友們展示了我們祖國清新美麗的山水。課文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可以說是一幅極具人文色彩,適合欣賞、領悟的風景畫。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孩子要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激發閱讀興趣在低年級教學中是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每一堂的新授課上,閱讀始終是教學重點。本堂課。我結合課文插圖,合理利用課件向,孩子們展示祖國各地的秀麗風光,把學習課文變為去遊覽,讓孩子們去祖國各地遊覽、觀賞的同時掌握語文文字,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習課文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而是一次有趣的旅遊。學生在愉快的讀書活動中走進了文字,感知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又激發了學生對學習課文的興趣。

課文學好了,我們還得教給孩子們遷移運用。如何學會畫自己的家鄉?我給孩子們展示了我們瑞安市的圖片,街道,高樓大廈,瑞安廣場,體育館等,引導孩子們模仿“京京的家鄉”來說說。於是,有了下面的這段說話訓練:

我的家鄉在瑞安。我畫的瑞安廣場那麼美,那麼大。寬寬的街道,高高的樓房,還有一座體育館。那個正在瑞安外灘快樂地玩耍的小女孩(小男孩),就是我。

既讓“……那麼……那麼……”關聯詞得到了實際的運用,又讓“寬寬的”“高高的”這些詞語給孩子得到了積累。

本想根據課文的2-6自然段段式相似的特點,給孩子來個先習得方法,再來個舉一反三的,可是有時候對於一年級的孩子想讓他們自主學習,真的只是美好的幻想,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自主,自己又總是不自覺得又將孩子們攥在了自己的手心,慢慢教,慢慢學,要耐心啊,語文老師!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6

《誰的本領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風和太陽開始都認為自己本領最大,兩次比本領後雙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一定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看待別人.課文情節緊湊,富有戲劇性變化.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活潑,頗有個性,適合讓學生朗讀體驗.

本課寫因為風和太陽“都說自己的本領大”,誰也不服誰,只好比試比試。究竟誰的本領大,我引導學生抓住風和太陽兩次比本領的不同方式和結果讀一讀,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導讀第一次比本領--------誰能脫下孩子的外衣時,先引導學生讀好風說的“那還不容易”和太陽說的“看我的吧”,體會他們自以為是、麻木輕視他人的神態。接下來我引讀風的做法與結果:“‘呼呼’地吹起來”;“誰知孩子將外衣裹得更緊了”。“誰知”一詞,表現其結果出乎風的意料。再引讀太陽的做法與結果:“發出強烈的光”,“那孩子覺得熱極了,就把外衣脫了下來”。不難看出,太陽“脫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領要比風大。導讀第二次比本領------

誰能讓船走得快時,首先我引導學生抓住“得意”一詞,指導學生讀出太陽獲勝之後的洋洋得意,不把風放在眼裡的傲慢自大的神態。“可是”、“越強”、“越是熱得難受”、“驚訝”等詞表現出其結果出乎太陽的意料,還暗示了太陽在比賽中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反覆讀,好好體會。而讀“風推著帆,帆帶著船,像箭一樣飛快地前進”這句話時,語速快些,讓人感覺到船伕“高興”,風也“高興”,與太陽的做法的結果形成對比。

在此基礎上,再去指導朗讀、討論,學生感受到了人物鮮明的形象,語言的生動活潑,從而一步步感悟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7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我一開始就讓學生對文章整體進行回憶和概括,並出示梅花鹿和金絲猴形象的卡片,複習匯入的設計直接明瞭。再者,學習課文時,我採用起因——過程——結局的故事結構逐段分析課文、朗讀課文來展開教學,學生學習主動,思維活躍。在學習課文時,孩子們都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表達自己對課文理解的觀點。本文的重點段是第2段,但梅花鹿和金絲猴的想法也是個重點,不能忽視,只有理解到他們開始都覺得自己本領大以至後來都失敗了,從而體會心情的落差,才能讀出他們後來的得意揚揚和失落,甚至讀出最後不好意思地笑了。本課中我採用了以讀析文、以讀代答,用朗讀的方式來學習課文。如:大象伯伯幾次的提問;梅花鹿和金絲猴的回答等。重點句、段就多讀自悟,其他部分就以教師引讀的方法帶過。每一個環節結束,都或多或少有一點總結。結尾重點抓課文的理解、想象、拓展延伸,並引導學生積累詞彙,滲透德育教育。我設 計了一個思考環節,讓同桌表演梅花鹿和金絲猴認識到錯誤以後會說些什麼,同時也表現了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到合作就在我們身邊。本堂課結合了聽、說、讀、寫的能力,培養了孩子各方面的發展。

上完這一課,本人通過反思,也看到了這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講解第1段時,學生只能理解到梅花鹿跑得快,金絲猴會爬樹是他們的本領,並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到這些是他們的優點,是由於朗讀不夠,所以理解不夠深入到位。而且第1段並不是重點段,講解過多,重點不突出。

2、在指導“得意揚揚”和“垂頭喪氣”時,學生朗讀不到位。朗讀方式較少,其實在試講過程中,我採用的朗讀形式還比較多,由於學生理解不到位,導致了我的慌亂,從而漏掉了小組讀、比賽讀。

3、在第4段中,理解“為什麼笑了”又沒有到位,結合圖片才能正確地理解。

4、在讓學生扮演梅花鹿、金絲猴和大象伯伯進行表演時,我的小結也沒有重點突出合作的重要性。

5、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儘量利用一切機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可是感覺也沒有到位。

6、本課堂我的評價和表揚力度還不夠,自己的激情也不夠,再加上已是第四節課,可能學生的注意力已經不太集中了,導致本課氣氛不活躍,學生回答問題聲音不夠洪亮,讀書沒有激情。

7、教學速度過快,主要原因也是重點段不深入,是本課最大的敗筆之處。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簡單看法和評價,如果還存在其它的問題,希望各位前輩能給予指正,我一定努力改進自己,在工作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8

《祝福》是一篇老教材了,教了無數次,可仍然覺得不容易教。這是因為此文學起來較難。學生學習時不感興趣,對那個時代的背景不瞭解。

從授課過程來看,學生並不能理解祥林嫂生活的那個時代及那個時代的人,不瞭解為什麼祥林嫂的再嫁居然會有那麼大的悲劇,居然會遭到那麼多人的歧視。因此授課過程中總是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面對著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學生居然可以笑得出來,面對祥林嫂反覆地說阿毛的故事,學生更是不解。祥林嫂在學生的眼中是個不值得同情的人。

面對學生的笑聲,我竟無言以對,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面對我的提問,學生竟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的課的設計是不成功的,因為我沒辦法讓學生入境。教學的切入點真是不容易找啊。

經典如何上好,這是擺在我們現代語文教師面前的難題。那個時代那些人那些事,對學生而言是陌生的,我們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明白,把學生深深地帶進去,再淺淺地走出來,這是一線語文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9

整節課我預設是採用了迴文教學的設計,引導學生理解“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氣魄雄偉”“奇蹟”是什麼意思呢?作者為什麼這樣說呢?由此展開課文學習,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遠看長城時,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的氣魄雄偉。我是從長城的長度和長城蜿蜒的姿態兩個方面入手,引導學生自主讀文,談收穫,適當時機教師給予補充。如:長城的“長”,有了學生髮現的數字“一萬三千多裡”的說明,我詢問了“山海關”和“嘉峪關”分別在哪個省,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跨越了這麼多省,那會有多長?而從它的“姿態”方面入手時,我在教學中又抓住了一個“龍”字,讓學生自主發散思維去想象。這個環節的教學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長城就像一條氣魄雄偉的長龍,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近看長城時,重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0

《母雞》是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級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描寫了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

《母雞》是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的內容,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自讀自悟,弄清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然後再交流讀書體會,對比與《貓》的寫作手法。

教學中,我還抓住重點句來理解作者對母雞的感情:討厭到不敢討厭,再切入課文抓住重點句學習,理解作者討厭母雞是因為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而後,重點理解作者為什麼不再討厭母雞,讓學生從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後解決為什麼用“不敢”,讓學生體會到。因為母雞的辛苦、勇敢、慈愛、負責,所以作者敬佩母雞。

當然,在教學中還發現了很多不足,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是自己因為覺得這也好,那也好,而捨不得丟掉一些,反而使課堂容量過大,課最後來不及上。還有自己上課節奏比較慢,學生反饋有重複的比較多。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表不同意見,相同意見就不必多講了。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1

《彩色的翅膀》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記敘了一位紮根海島的戰士,利用回家探親的機會捕捉小昆蟲,並將它們帶上海島來,給他們種植的蔬菜瓜果傳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來的是感動,戰士帶著昆蟲歸隊,大家對那個來之不易的瓜的愛,擴大開來,是對海島對祖國的愛,那樣的愛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動著,沒有豪言壯語,只是字裡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濃濃的愛。

基於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在連線語的提示下初步體會課文內容以後,再抓住一兩個重點問題作交流討論也就達到了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也正是這麼想的:首先,在把課文讀通讀順的基礎上弄清課文的主要內容;其次,解決連線語中提出的兩個學習任務──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戰士為什麼把昆蟲帶回寶石島?二是交流讀完課文後的感受。起初,我的預設是,讓學生在讀文中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後圍繞這些句子談出感受,讀出味道。可在課堂上,卻出現了這樣一幕:孩子們在交流小戰士把昆蟲帶回寶石島的原因時,就已經有不少人悟出了小戰士那愛海島、愛祖國的深情。如果此時的我再拘泥於教案,又把學生牽到談讀後感上來,未免有環節迂迴、降低學習效率之嫌。我靈機一動,順勢反問了學生一個問題:既然有這麼多同學都談到小戰士愛海島、愛祖國,那肯定有你們特別充足的理由,能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嗎?孩子們馬上在書上勾畫起相關句子來。尤其在討論交流第二自然段時,讓我感觸頗深,現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但願不會漏下孩子們那精彩的、引人入勝的思維碰撞的火花。

【課文內容】

小高在碼頭上有說有笑,這時候不吭聲了,緊閉著嘴脣,兩眼直髮愣。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裡緊緊地抱著一隻紙箱子。

【教學片斷】

生1:(讀完第二自然段,尤其把那個“緊緊”突出了一番)我感受到紙箱裡的昆蟲在小高(小戰士)心目中特別重要,小高才緊緊地抱著它。

──嗯,能通過關鍵詞去體會人物的品質,他在有意識地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已經很不錯了。因為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就是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生2:船在海浪中顛簸,他怕一不留神把紙盒子給簸掉了。

──也不錯呀,他還能聯絡上下文去體會,我已經有點揚揚自得了。

生3:他把紙箱子裡的昆蟲看得跟寶貝似的,生怕它跑了。

──她的回答可以說是情真意切,我也很滿意。

……

一下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在交流紙箱子裡的昆蟲在小高心目當中的重要性。

師:同學們,你們都說得非常精彩,還有其它的發現嗎?

剛才還很熱鬧的課堂一下子又趨於平靜了,有人在躍躍欲試,但更多的是在沉思。這班的孩子們在讀書的深度上確實還存在一些差距。

師:沒關係,如果你暫時還沒有什麼發現,我建議可以再把這一段讀一讀。

──我不想讓真理老是掌握在少數人身上,我一直期盼、嘗試讓更多的孩子去發現那埋在更深一層的美,這樣汲取起來才會更有滋味、更有營養。

不久,舉手的人越來越多。

生4:我發現小高緊閉著嘴脣,兩眼直髮愣,他是暈船了,在暈船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去保護這紙箱子裡的昆蟲,我很佩服他。

──頓時,教室裡掌聲雷動,我會永遠記住他──劉欽──一個看問題總是有自己獨到見解的孩子。

生4繼續:老師,我就暈過船,那滋味真不好受,翻胃,想吐。

──他還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似乎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我喜歡。

經他這麼一更形象的解釋,發言的人越來越多,有人還從後面的段落中找到了相關的句子作支撐,教室裡又活躍起來,一個邊防戰士愛島愛國的深情越來越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我帶頭為孩子們的精彩表現鼓起掌來,可以想象他們對這一段的感情朗讀一定更為精彩。

時間在流逝、課堂在繼續,精彩在繼續上演。這堂課,我一直感動著,為課文裡小戰士的高尚品德而感動,更為班上孩子們那特有的靈氣、那美麗的可愛而感動。我真的很慶幸自己沒有拘泥於教案,我也第一次這麼強烈地感受到,不拘泥於教案原來會如此精彩。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2

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十分重要,作為老師不可放過每一位學生。採用不同方式幫助,指導、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好。關注讀通課文這一環節等於關注學生的知識缺陷與理解的錯位,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重要的環節,本人非常重視。這篇課文很美,內容淺顯、描繪的畫面卻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韻律的美感。在引導讀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著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澤像清泉那樣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泉水的幾次說話要用輕鬆,自豪的語氣來讀。為了讀中求樂,“引讀、分角色讀、合作讀、配樂聽讀”是本人在本課中引導朗讀的一個特色,學生很快樂。

寫字教學是二年級教學重點。在觀察與評價中共享寫字情趣,師生互評、生生互相評、並重點授之寫字的方法。(老師的範寫尤其重要,讓學生親臨老師書寫的快樂,或許真能直到“身教重於言教 ”老師運筆方式與情感流露,使學生有渴望試寫的感覺,其實寫好字是一種語文修養。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3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一篇童話故事,講述了小駱駝聽了小紅馬說它長得難看之後很感委屈,在媽媽的教育之下,通過自己沙漠旅行的親身體會,終於明白了自己並不難看,應該感到自豪才對的緣由,揭示了判斷事物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辨證對待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簡單,教學時我運用圖示導讀,並且通過演一演來加深印象,讓學生感受到小駱駝由委屈到自豪的情感變化。

這篇課文很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因為絕大部分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過委屈、自卑,怎樣去克服,怎樣對待別人的嘲笑,這篇童話則起到一個很好的啟發作用。所以,上本課時,我沒有就事論事,而是憑藉課文所提供的語言材料,引導學生豐富、充實課文內容,深化、昇華課文的主題。學完故事後,我就結合課後練習,啟發學生想象:“沙漠旅行後,小駱駝又遇到小紅馬了,他會怎麼說,怎麼做?小紅馬呢?”在討論中,讓學生品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並能改變原來不正確的看待問題的方法。

最後,我還引導學生聯絡實際,談談自己以前因什麼原因自卑過,什麼時候又因什麼事讓自己“自豪”?也可以談談自己以前對什麼人、事嘲笑過?學了課文後又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這樣層層深入,逐步讓學生認識到必須辨證地看待事物,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如果像小紅馬那樣,只看表象,不究實際,那就大錯特錯了。同時也讓學生都能建立自信,抬起頭來面對一切,只有讓自己感到自豪才對。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4

《孔繁森》一文,通過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間收養孤兒併為孤兒獻血交學費這兩件感人的事蹟,頌揚了孔繁森關心愛護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孔繁森實在是一個距離遠,感覺陌生的人物。為了讓孩子們對孔繁森有一些瞭解,課前我和孩子們上網收集了一些孔繁森的資料。在課堂上播放有關孔繁森的音像資料、圖片。這樣,學生對孔繁森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和初步認識,為進一步讀懂、讀透課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樣才能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這句話呢?

我讓孩子們思考:課文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這句話寫了幾件事呢?通過學習,孩子們明白了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兩件事:撫養孤兒、獻血供孤兒上學。接著我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孩子們都深深地體會到孔繁森的優秀品質。這樣,通過從中心句找事例,感悟人物品質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且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習作能力。

然後,同學們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孔繁森對漢族和藏族的團結所作的貢獻

本課的另一個重點是理解“請求”和“懇求”,在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們想想孔繁森到醫院會怎麼對醫生說,學生們說:“醫生,我想獻血。”這就叫“請求”,就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但是醫生因為看見孔繁森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沒有同意。於是孔繁森又說:“醫生,求求你,讓我獻血吧,我撫養了三個孤兒,我要讓他們上學讀書,求您答應吧。”……經過他一次有一次的表明自己誠懇的要求,這叫——懇求。說明它的程度比“請求”更深。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5

教學反思與教學筆記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時將印象深刻的教學隨筆進行了整理,在這裡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願望,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對於《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為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訊息在課堂內釋出,並按照現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接著,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節,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衝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型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相信課後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待。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於《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字、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佈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後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可以認字,讀中可以會意,讀中可以悟情,讀中可以明理,讀中可以知法,讀中可以鑑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可以通過讀來實現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麼時候讀,怎樣讀,讀哪裡,針對於不同的文字,都應該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為。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於加深學生對文字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於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特別是最後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相關的聯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一定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內容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祝福》是一篇老課文,裡面的內容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可以很多,傳統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麼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必須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情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合適的。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後,教學大綱強調要培養學生自我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為興趣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為文字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採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起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後面環節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新課改實施以後,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讚,這是可取的一個現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為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於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學生的思想觸控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6

《長相思》是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深意長的著名詩詞。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風雪一更愁。納蘭性德在隨扈東巡、去往山海關途中,寫下了這首思鄉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納蘭性德是通過寫景和敘事兩個方面來傾訴自己的心聲的。他在途中遭遇風雪,輾轉難眠。途經一道道山,一條條河,休息時連思念家鄉的夢也被嘈雜的聲音破壞得支離破碎。他抬頭望月,想起家鄉那安寧、祥和的生活,不禁淚花閃閃。

為了更好地體會作者此時的心情,我讓學生想象作者家鄉溫馨和諧的畫面。在音樂聲中,我深情誦讀這首詞,學生閉起眼睛,構思著一幅幅別緻幸福的場面。

有的說:“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他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說笑,好不熱鬧。小孩們在巷口玩耍嬉戲,姑娘們坐在門口繡花;放學歸來的孩童放下書包,放起了風箏,有的還把花做成花環戴在了頭上,家鄉一片生氣勃勃。”

有的說:“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群星閃爍,作者的親人坐在窗前欣賞著明月,不遠處時時傳來鳥兒唧唧的叫聲,花兒合上那美麗的花瓣,似乎也與作者的親人一樣,靜靜地期待納蘭性德與他們團聚。

我見學生熱情高漲,繼而讓他們在小組內交流,從而更加明確納蘭性德投軍從戎,征戰疆場的心聲。作者為了壯志和理想,忍受著思鄉之苦,飽受著思想的孤獨和寂寞,著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舍小家顧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長相思。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7

無論是做為小說還是童話,《稻草人》都算不得上乘之作。兒童文學史給葉聖陶的定位是——中國現代童話的拓荒者。這種定位讓我想起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矛盾對魯迅的定位:中國短篇小說在魯迅手中形成並且成熟。中國的童話沒有這樣幸運,沒有在葉老手中成熟,而且發展至今仍讓許多學者扼腕甚至汗顏。我們不能苛求拓荒者,畢竟篳路藍縷的艱辛是後人無法想象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葉聖陶的童話不論是早期的《稻草人》還是成熟期的《古代英雄的石像》都存在明顯的硬傷。首先,在情節上,設計的過於離奇,這幾乎成了中國童話的通病,往往通過離棄的情節來支撐故事。

其次,與現實靠得太近,每次讀《稻草人》都讓我想起二十年代的鄉土小說,這將給學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礙。

再次是語言,童話雖然沒有在葉老手中成熟但現代漢語確是在以葉聖陶為代表的五四學人手中成型,例如冰心,朱自清。 但《稻草人》的創作年代較早,現代漢語雖已度過草創階段,但仍處於“童年”時期,與現在使用的漢語有很大區別,這也是教學中面臨的一個障礙。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做了觀察:

關於第一個問題我發現影響不大,學生根本沒有考慮這個問題,我有些杞人憂天了。

關於第二個問題,有些學生反映,內容十分枯燥與灰暗,並不是他們想象中的童話。針對這一反映我做了一些調整:安排有興趣的學生課下根據自己的想法畫一幅稻草人的圖畫,在做課件時加入水鄉稻田的圖片並且選擇可愛的稻草人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將那個陌生年代的故事引向田園,引向淳樸的鄉土世界,給文章增添一些真氣。

第三個問題體現得非常明顯,許多學生反映難讀,不順嘴,這個問題比較棘手,在對學生做出解釋的同時,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複述文章。儘量克服,並且可以鍛鍊學生的組織以及口語表達能力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8

學生對於太陽並不陌生,可是不同顏色的四個太陽,卻是學生見所未見的。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喜愛之情,結合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掌握,適時引導學生藉助畫面,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抓住文章內容充滿童趣、語言簡潔、優美的特點,圍繞著“動腦筋,有創新”設計教學,積極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讀入手,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進而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表達的能力。

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於是,在內容學習的過程中我就設計不同要求、不同層次、多種形式的讀,以讀為主,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體會,讀中思考。如在教學“金黃的太陽”一段時,我先請喜歡這一段課文的學生讀完此段後,讓學生說說“到了秋天,小畫家為什麼把太陽畫成了金黃色?然後用課件演示了“秋日果園碩果累累,落葉飄飄”的景象。在邀請說話的情境中指導朗讀,促進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了“金黃的太陽”給人的喜悅、歡樂。又如在教學冬天“紅紅的太陽”時,我在充分讓學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風刺骨的情景後,藉助課件的演示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

七八歲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讓他們在想象中創造,在想象中積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利用準備的材料,畫一個自己喜歡的太陽,並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給誰?為什麼要這麼畫?接著播放音樂“種太陽”。學生邊聽邊畫太陽,最後展示作品,發表想法和意見。此時,配樂畫面,表達交流,把美術、音樂和語文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的想象力無疑插上了翅膀,學生們的眼亮了,語言也閃光了。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19

我不追求課堂氣氛的表面繁榮,而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來自主閱讀和感悟。聽了很多的公開課,我感觸最深的一點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許多老師的語文課幾乎沒有了學生閱讀的環節,還開脫地說“同學們課下已經充分的預習了”或者走過場似的讓學生讀個一兩分鐘就開始集體討論。每當我看到這樣的課成了優質課的時候,我就真的覺得我們的學生會不會在我們的一手導演下變成浮躁和虛偽的一群呢?(不能靜下心來閱讀;將別人寫在書本上的現成的感受拿來表演。)我覺得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就是學會與文字作者進行情感溝通與交流的過程,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是任何花樣繁多的學習方法都無法替代的。

我們語文教師沒有任何理由剝奪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時間和閱讀權利。(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會的閱讀時間。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汽笛,享受審美樂趣。)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20

《囚歌》一詩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係的悲壯與思考,字字重千斤,句句有分量。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革命先烈產生崇敬之情,接著提出質疑,讓小組討論交流體會兩個“自由”的不同,引導學生與文字進行充分對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運用聯想和想象,體會詩人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

因此,學生讀出了詩人的悲壯,慷慨。整個課堂學生意味深長,情緒高漲,把自己當成葉挺,體會到了詩歌的意境。

“沒有完美的課堂。”這節課還有一些遺憾,課堂評價語言單一,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語速較快,影響學生的理解。這節課引導學生較多,以後要在課堂有扶有放,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反思自己,總結經驗,真正體現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21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前後兩次向孩子們查詢第一朵杏花開放的具體時間的一個小故事,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

設下疑問:開課時,我在板書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寫,一下子,學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師,你漏寫了一個‘第’字。”順著學生話我問:“不就漏了一個字嗎?都是寫杏花,沒有什麼不同?”學生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意思不一樣……”……一下子,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看著學生們紅撲撲的臉,知道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我把“第”也寫在了黑板上。

帶著問題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緊接著讓學生,我追問學生:“請你自讀課文,看看課文幾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並勾畫出來。”學生帶著激情,自讀,快速找到竺可楨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時間。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通過學生讀,討論,交流,彙報等多種形式去自悟。進而明白了竺爺爺彎下腰來和小男孩說話可以說明竺爺爺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

想象寫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通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讀得投入,真正體會到竺爺爺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

七年級語文半期考反思 篇22

語文學科尤其重視知識的積累,我曾多次告訴學生,語文課上,老師講了再多的方法,如果自己不去記憶,課外不去大量閱讀,積累好詞佳句,是無法寫出的好的文章來的。優生為什麼經常有玩的時間,可成績卻不錯,這是為什麼呢?我想:學習最重要的莫過於是學習方法了。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老師重視了學法指導,學習效率將會大面積提高。首先,我要求優生小結一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在班隊課中介紹給大家,其次,學生要做好課前預習,專心聽課,及時作業,認真複習,平時要學會思考找規律學習。最後臨睡前好好回顧當天所學,到雙休日再重新溫固知識。要求背誦的課文,詩詞,名言警句,日積月累的成語,都必須熟練背誦,當然,如果不願意背誦,還可以選擇反覆地抄寫。背誦或抄寫,可以自己選擇,目的只有一個,牢記於心。數學老師常說舉一反三,語文一科中有些題同樣如此,同一知識的測試,有很多種方式,老師平時加以訓練,學困生才不會再考試中束手無策。如把轉述的話變成引用的話,那麼又怎麼把引用的話變成轉述的話呢?人稱代詞怎麼變化,意思才不會變化,練習多了,學生自然就有感悟了。

語文教學因為其學科的特殊性,涉及的知識面很廣,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一桶水。因為工作量大,我感覺自己的閱讀還不夠,特別是理論書,下學期還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只有在理論的指導下教學,才能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一個受學生歡迎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