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精選23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7.57K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

"培優補差"是高三教師的一個很響亮的工作口號.從字面理解,似乎頗有些因材施教之意味,甚至還體現著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理念;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它的性質卻與這樣的理解相反.首先,這裡"優""差"評定的依據,就是學生考試的分數;其次,這種考試都是大學聯考的模擬性質的,具有非常剛性的選拔性.如此有悖於高中課程目標的"培優補差",何以如此響亮地喊出來呢除了外部的體制等現實原因外,可能與人們對高三語文教學及其"培優補差"的本質認識不無關係.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精選23篇)

高三語文教學的性質是什麼何謂"培",怎樣"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仍然是"面向大眾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它應該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關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這裡,不難理解高三語文,同樣具有大眾,素質,基礎教育的性質.

然而,在應試的背景下,高三語文教學似乎就只是剩下:盯著"考分",對"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對"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是語文"考分"與"培養""補習"的努力沒有正比關係.一個期會考分全班第一的"優生"加大"培養"力度後,到了期末考試,她卻失去了名列前茅的光榮;而並沒怎樣對"一模"考試中的"差生"加大"補習"強度,可"二模"時,他的考分卻擠進了"優生"的行列.語文考分像股票漲落曲線一樣,讓有的學生意外驚喜,又讓有的學生莫名失落,更讓語文教師尷尬無奈;不管"培養"多有力度,也無論"補習"多有強度,高三語文教學的信度,卻遭到這種的考分漲落曲線的無情嘲諷!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一方面,作為選拔考試,區分度是其重要的質量指標,它就是要把考生按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來;而參加考試的人數一定,無論考生考試狀態怎樣變化,其名次序列總是一定的.在同一考試選拔中,"優"與"差"是互為參照的;也就是說張三考分"優"了多少名次,就意味著有個李四要"差"多少名次.

另一方面,高中語文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是很難用考分量化的.目前大學聯考命題技術很難在"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上設題,甚至在"能力"目標上也都如此,即便勉強設題(如詩歌鑑賞,現代文閱讀難點重點探究,作文等),但評分標準也很難把握,而這些目標又恰恰是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

因此,用考分來界定"教"的好壞,判斷"學"的"優""差",就很不科學;而把學生考分提升了若干名次看出是"培優"的成果,不是無知,就是狂妄.在考生人數和錄取指標一定的大學聯考選拔中,"優""差"的競爭,就有"你死(優)我活(差)"的殘酷性.正如跑步比賽一樣,按名次取勝,名次只取決參賽者彼此實力的對比關係;比賽名次的改變,也只是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的改變.如果同時加大"培訓"的力度和強度,並也確實"提速"了,但只要"提速"的幅度並沒使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發生改變,那麼彼此的名次關係就不會改變;相反,"培訓"力度和強度並沒有怎樣加大,那麼彼此的"優""差"的關係同樣會因彼此實力對比關係的不變而不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看,"優""差"的名次,與單方面的"培優補差"無關,只取決參加這種選拔賽各方實力的對比關係.

用這樣一種選拔性質的考試作為基礎教育評估形式,就必然使基礎教育階段的每個學生,教師,學校陷入一種殘酷而無聊的競賽中,彼此使盡解數地爭奪更快,更強,更大,更"優",就成為一種教學競爭的常態.可是人的能耐總是有限的,惡性競爭使彼此疲憊不堪,但捆綁在這種競爭中的巨大利益,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和誘惑,使得參賽各方不得不把"喝興奮劑"或"偷跑"等違規手段當作取勝的絕招,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正常秩序,將提高國民文化素質的公民教育異化了一場滿足"精英"對社會資源佔有慾望的爭奪戰.

"選拔人才"的應試教育,就如此公然地把"起跑線"不斷地"前移"到國中國小乃至幼兒園,同時又將起終點"後推"到了碩士博士生的考試,以致中國所有學校都籠罩在一場起點和終點都很模糊的擇校升學跑步比賽的緊張氣氛裡.而高中階段普遍"加班加點"的補課,就是最典型的"偷跑"行為,所謂"培優補差"自然就具有了賽前違禁偷"喝興奮劑"的性質;只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特殊性質,使得高三語文的"培優補差"不能像其他學科那樣令參賽者"興奮"罷了.

本來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併為學生的不同發展傾向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這種素質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教學評估應該採用定性考核的形式,即便採用定量的考試形式,其性質也應淡化考試的選拔性的,突出其診斷性或甄別性,高中畢業考試,也只能是類似駕駛執照獲取性質的水平達標考試.唯有如此,"偷跑"和"喝興奮劑"似的"培優補差",才可能得以遏制.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教育卻處在以升學率為為重要的教學評估指標的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高三語文教學除了這種"喝興奮劑"的"培優補差"外,幾乎就沒有其他作為了.然而,不管"培優"還是"補差",其實都是選用年度,地區不同而格式一樣的考試題折磨學生;"培優"也罷,"補差"也罷,其實都是"題海戰術".在這樣的"題海"中,學生的人文素養讀寫能力又怎樣"訓練"得出來呢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2

對青年教師來說,開一節公開課,如同完成一次蛻變,累掉一層皮,有著刻骨銘心的陣痛,但換來的是突飛猛進的專業成長。可以說,公開課是青年教師培訓的有效途徑,是名師培養的搖籃。下面,我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為基礎,從如何看待英語公開課、課前如何備課、課中如何實施、課後如何總結等四個方面,來跟大家談一談如何開設英語公開課。

一、理性看待公開課

當前對公開課的定位有點錯位和異化,在一些教育行政領導和教師眼裡,英語公開課是“面子工程”,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學校,甚至是一個地區的英語整體教學水平,容不得有半點差錯。

對於上課教師來說,公開課是一個嶄露頭角、獲得關注、贏得榮譽的好機會。於是就有個別上課教師想借公開課一鳴驚人,畢其功於一役,成為“一課成名天下知”的教育明星。

在這種背景下,公開課已不是教師個人的教學或教研行為,而是一場經過反覆演練、精雕細琢的“樣板戲”,凝聚了當地專家、教學同行的集體智慧,體現著學校和當地行政領導的教育意志,教師和學生早被淪落為逢場作戲的演員。但是,作為青年英語教師,我們要對公開課要有客觀理性的認知。

1.正確定位,凸出研究意識。

雖然教育界對五花八門、精心包裝的公開課提出強烈質疑,褒貶不一,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公開課作為評價和提高教師教學基本功的一個高效平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無法替代的,很多青年教師正是汲取著公開課的營養,迅速成長起來的。

公開課具有展示和研究的雙重性質,既可以用來賽課評獎,展示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也可作為一種研討方式,用以同行之間切磋教學技藝,後者更有利於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那種過分強調公開課的展示選拔性質的風氣和做法,肯定會誘導和強化教師的外在動機,是造成公開課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重要原因。我們要認識到,公開課的主要功能是探討教學規律,研究教學方法,推廣教學經驗,提升教學質量。

青年英語教師要爭取多上研討課,強化對課堂的研究意識,彰顯個性探索;另外一方面,也呼籲公開課的主辦部門要淡化評估職能,不要把公開的課堂作為優秀教師選拔賽的舞臺,作為考察教學的唯一依據,否則公開課就會流於形式,背離課堂教學研究的本身價值。

2.求真務實,體現教學本色。

公開課應該是教師平時教學智慧的一種凝練和提煉,而當前的公開課要麼太注重包裝,胭脂味太濃;要麼過於追求盡善盡美,教學環節做到滴水不漏,其中的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繡腿”,很難被移植到日常教學實踐中去。

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重公開課與平時課的關聯,以自己的平時教學經驗和能力為基礎。如果公開課設計與平時的教學差異太大,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上課教師也是很難“表演”到位的。因此,青年英語教師要樹立“只有注重平時教學智慧和經驗的積累,才能上好公開課”的觀念。

一節好課應該具有原生態的特徵。真實的課,就應該有缺憾,課堂教學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沒有問題。只有正視問題,才能迴歸到教學的本真。唯有真實,課堂教學研究才能得出科學可信的結論。

3.積極主動,珍惜開課機會。

一項調查顯示[1],教齡(1—3年)與教齡(4—6年)上過公開課的人數要遠遠少於教齡(7—18年)和教齡(19—30年)的教師。青年教師上公開課機會不多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其一、讓某位教師上公開課,是學校對他的一種認可。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的老教師往往會獲得更多機會,而年輕教師上公開課的機會就相對較少。

其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條關於公開課評價標準的潛規則,讓不少青年老師擔心上課失敗而給自己和學校蒙羞,從而對公開課望而卻步。

如果把公開課的主要功能定位於展示,讓經驗豐富的教師上公開課自然是合清合理的。但考慮到公開課具有更為重要的研究功能,則應該給年輕教師更多的鍛鍊機會。因為年輕教師正處於探索和嘗新階段,具有更強的發展動機,上公開課對於他們的專業發展起步更為重要。

名師的公開課要偏重它的示範、宣傳和學習功能,而年輕教師的公開課則重在研討和促進其專業發展。建議公開課主辦單位要合理設定這兩類公開課,並適當向年輕教師傾斜。另外,青年英語教師也要不怕苦不拍累,積極主動承擔公開課,不論公開課的級別是高是低,都要高質量高標準完成開課任務,絕不推諉。

二、做好課前的備課工作

時間緊,任務重,寢食難安是所有老師在公開課之前的共同感受。對於開課經驗鮮少的青年教師來說,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我們要學會冷靜思考,有條不紊的安排好公開課之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調節情緒,保持適度焦慮。

因為要把自己暴露在公眾視線中,所以在面對公開課任務時,很多教師都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如緊張、憂慮、恐懼、猶豫等。這是一種自然反應狀態,是教師自律性和責任心的表現。

每個人面臨重要任務時,都會有焦慮、恐懼的情緒出現,它源自個體正常、成熟的自我意識。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焦慮可以有助於上課教師保持適度興奮度,提高注意力和反應速度,激發身體潛能,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活動。

當然,焦慮也不能過度,否則,帶來的只是恐懼害怕、心煩意亂和士氣低落。焦慮就像是一根橡皮筋,如果拉得太緊,它會斷掉;如果拉得不夠緊,張力又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要做好公開課的準備工作,我們就要學會找到平衡點,保持適度焦慮。

2.獨闢蹊徑,選準新切入點。

當前,公開課的授課內容有點固化,大部分老師都喜歡開設課文閱讀教學的課型;教學方法也老套,千人一面,不外乎讓學生略讀和掃讀,回答幾個問題,做一些TrueorFalse的練習,沒有新的突破。

如果有機會自選上課內容,我建議青年英語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去探索一些無人問津的教學內容。例如,在我市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活動中,一位青年老師敢為人先,選擇了無人問津的課文語言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常情況下,老師都會迴避語言知識,原因是這種課型一般都以講解和機械操練為主,很難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氣氛易顯得沉悶。

但是,這節公開課由於教學內容選擇大膽和教學設計新穎,而出奇制勝。本堂課中所採用的語言知識語境化教學方式,受到聽課專家和老師的一致好評,以至於在本次活動過後,該上課老師還多次受邀到其他中學展示。應該說,這節課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同一個石頭激起千層浪,激起我市英語教師對語言知識教學的的積極思考和激烈辯論。

學校或教研單位在安排公開課的教學內容時,要統籌兼顧,做到有系統性和延續性。例如,蘇州市現在提倡一種單元系列公開課,即把某個單元的教學內容分成多個課時,分別由不同的老師來授課,這些課受同一個話題所統領,前後之間互相銜接,較好的呈現了單元教學的全貌和不同課時之間的關聯性,這種系列公開課非常有利於青年教師的專業化成長。

3.彰顯個性,汲取集體智慧。

公開課,一定要有值得“公開”的內容,要有上課教師的獨立思考,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原創思想,不能是平時課堂的簡單重複或再現。教師也不能逢場作戲,只會演繹現成的“教案劇本”。

教師在備課時,最好自己先獨立思考,再去參考網路資源,或聽取集體備課的意見。在整合資源和徵求意見時,要懂得取捨,最漂亮的未必就是最好的,要挑選最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否則,就容易出現以下三種大煞風景的失敗課型。

一是,“撞衫課”。在同題異構觀摩課活動中,常有一些上課老師的教學步驟存在雷同,甚至連圖片和問題都一模一樣。本來是相同的課題,由不同的老師從不同角度來解讀,結果變成“同題同構”,弄得聽課教師一片譁然,不知道是誰抄襲誰的。課後一問才得知,他們參照了同一個網路資源。道理很簡單,你能輕易找的資源,別人也可以不費力氣的搜尋到。

二是,“雜燴課”。在一些不恰當的集體備課中,年青教師由於人微言輕,言論主張不受到重視,被晾在一邊;到底採取什麼樣的教學設計,全部由資深教師說了算,你一言我一語,拼湊而成。這些主意單個看都很漂亮,但是它們之間沒有統一的靈魂主宰,無論怎麼看都彆扭。這就好比用多個女明星最美的五官,拼湊成一張臉,那麼這張臉不但不漂亮,而且多半不協調。這種集體備課方式不可取,它扼殺了執教者的個性與創造性,執教者早就淪為一個照本宣科的傳聲筒。

三是,“模仿秀”。有的上課老師採取“拿來主義”,對照著名師現成的經典課堂案例,一筆一劃的學著做。但是,由於上課教師的教學風格與名師的教案不相吻合,看起來像一個本來適合休閒穿茄克衫的人,結果穿上了一件筆挺的西裝,那麼怪異。或者由於上課教師個人能力有限,無法駕馭如此高深的教案,看起來好似一個小子,穿著尺碼大一號的衣服,那麼彆扭。

4.挖掘資源,精心製作設計

對於一個教學主題,我們常能蒐集到一大堆相關資料。這就需要上課教師獨具慧眼,篩選出最切題的材料,刪繁就簡,必要時,甚至要忍痛割愛。“課堂不是筐,什麼東西都往裡面裝。”我們要明白這一點,否則會造成材料堆積,學生得到的只是視覺和聽覺上的狂轟濫炸,一節課目不暇接,看得眼花繚亂,卻喪失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

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我們要學會量體裁衣,設定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活動:有些材料適合於討論分析,有的適合角色扮演,有的適合觀看影視作品,有的適合於欣賞感悟。所選擇的教學活動還要符合上課班級學生的特點,有的班級善於表演,有的班級樂於思辨,這些都是上課教師要考慮的因素。活動設計要追求有效性,切忌為活動而活動。

製作課件時,我們要追求一種簡潔、典雅、明快的風格,力求注意以下幾點:⑴不盲目追求高階軟體,用ppt製作的課件就完全可以滿足公開課的需求;⑵但求有效實用,過於花哨的課件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而忽略教學內容;⑶課件流程要順暢,便於操作,不要做得,顛三倒四,一會兒往前翻,一會往後翻,影響教學的流暢性;⑷課件背景和文字要選擇反差較大的顏色,最好選定一兩種顏色,不要赤橙黃綠青藍紫一齊上,引起視覺疲勞;⑸一節課上使用課件的時間不宜過長,不要把教學的全部過程和教學內容一字不漏的打在PPT上,把上課變成“看電影”。

5.好“課”多磨,磨出新理念

公開課,要不要打磨?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要看怎麼個磨法。如果把一堂課當作研究課題,採取多種形式,應用科學方法,使課越磨越新,成為高水平的精品課,這種科研式的磨又有什麼不好呢?

其實,公開課的打磨過程,就是教師自身發展與再提高的過程。經常性的打磨,能更好地促進上課教師與研討人員的專業發展,使他們能聽到多方面的建設性意見,來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和設計。我們要對“打磨”二字有正確的辯證性理解,要反思兩個問題:打磨什麼?怎麼打磨?

首先,上課教師要明白,需要打磨的是教師本身和教學設計,而不是去“磨”學生,更不是上課老師與上課班級進行的課前“彩排”。相反,上課教師是通過打磨,對教材處理、板書設計、語言表達、課堂駕馭等方面有一個大概的預期和了解,必要時對教案做一些微調。

其次,公開課的打磨主要有試課和議課兩個過程。試課可以“一課多上”,但第二次試課要在不同的班上進行,而且不應是跟相同的學生進行“故伎重演”。要求每試講一次,在教法或學法上要有所改進或新的突破。而對於議課,可以由上課教師與聽課教師討論,挖掘出亮點、失誤及其原因,調控措施等。執教者虛心聽取別人的評議,總結經驗和教訓,有選擇性的吸納別人的建議。

三、做好課中的實施工作

在課堂上,上課教師就像一個能說會道的導遊,把好山好水呈現給遊客。不同的解說方式會使遊客對同一個景點有著截然相反的感受,“家鄉美不美,全憑導遊一張嘴。”所以說,公開課的實施階段,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教學環節,最能體現出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和個人魅力。

1.營造氣場

心理學研究發現[2],情緒無論好壞,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課堂上學生的喜怒哀樂,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上課教師的情緒所左右和支配著。所以說,我們無論多麼緊張,在進入上課教室前,都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拿捏好表情、動作和語氣。

有人說,要上好公開課,教師需要一種“人來瘋”的勁頭,不能畏手畏腳,顧慮太多。聽課教師越多,我們的展示慾望越強烈。家裡來了客人,小孩子喜歡撒歡,愛表現自我,以此來吸引客人的注意力,這就是所謂的“人來瘋”。

上大型公開課時,我們英語老師也需要這種“精氣神”,揮灑自如,魅力四射,營造出一個強大的氣場,去感染學生,讓他們進入“人課合一”的佳境,忽略旁邊聽課教師的存在。上課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微笑,眼睛只盯著學生看,否則聽課教師不經意的一個哈欠,就能擾亂你高漲的心情和清晰的思路。

2.走近學生

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跟學生聊一聊輕鬆的話題或講英語笑話,緩解緊張情緒。跟學生交流時,多使用人稱代詞we,少使用讓人感覺生疏的you。如果有條件的話,要儘量使用遙控滑鼠,這樣教師就可以脫離有線滑鼠的束縛,從講臺上走到學生當中去。

在課堂上,不要老是讓幾個優秀學生髮言或回答問題,這樣容易排斥其他大部分學生,教師要事先了解到七八個英語水平中等、性格外向的學生,教師的提問應該從這些學生開始,來逐漸調動氣氛。

如果瞭解不到學生名單,我們也可以從學生的眼神來判斷,如果學生的眼睛主動迎合你,那表面他們已知道答案並且有發言的慾望,否者會顧左右而看其他。叫不認識的學生髮言時,我們不可站在講臺上用手指頭亂指,最好走到他們身邊,輕拍一下桌邊,這樣做顯得親切,還能聽清楚學生的發言。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外面特徵和上課表現,使用一些有趣的詞語來稱謂他們,取得幽默效果,例如,thesmartboy,thathandsomegentleman,theprettygirl,thegirlwithbeautifuleyes.

在課堂上,如果有學生表現不錯,要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揚和鼓勵他們,最好具體一點,煽情一點,例如,sosurprising.又如,Youdidagreatjob.I’mproudofyou.

3.抖響“包袱”

抖包袱,是相聲、小品、獨腳戲、山東快書等曲種中組織笑料的方法,一個笑料在醞釀、組織時稱“系包袱”,迸發時稱“抖包袱”。同樣,我們的課堂也要有“包袱”,要有幽默,有懸念,有動人之處和點睛之筆。

上課老師要學會聲情並茂的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做好鋪墊,層層推進,把之前醞釀好的關鍵部分說出來,把包袱給抖出來,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包袱兒”能否抖響,靈活運用語言是關鍵,要悉心揣摩學生的心理狀況,適時適地耐心巧妙地運用語言,做到“鋪平墊穩”,才能取得驀然抖開、滿堂皆響的效果。

當然,這需要教師具備紮實的教學基本功,例如沁人心脾的語音語調,隨心所欲的口語表達。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公開課堂上的風采,都是來自於平時的修行和一點一滴的積累,靠臨時抱佛腳是行不通的。所以說,即使平時再忙,英語老師要注意語音語調的模仿和口語表達的操練,不可荒廢了口語。

4.發清指令

明晰的課堂指令,會給學生信心,讓他們更加願意配合。借班上課時,常有上課老師抱怨學生如何死氣沉沉,如何不配合。其實,很多時候,問題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是教師模糊不清的課堂指令讓學生無所適從。

在變換教學環節時,我們要用學生聽得懂的英語來發出指令,畢竟是借班上課,學生需要一點時間來磨合,來熟悉上課教師的表達方式、語速、語音和語調。

課堂指令不應過多,需要發的指令一定要簡明扼要,指令發出後要檢查落實。在佈置一個較長任務時,英語教師的語言要具有邏輯性,前後資訊要和諧連貫,並且可以在句子之間可以加入first,second這一類的表示順序的詞。這樣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必要時,教師還可以藉助手勢、榜樣示範、重複指令、變換表達方式、放慢語速等手段來幫助理解。

5.隨機應變

課堂教學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經常有意想不到的偶發事件發生。如果處理不當,一堂精心設計的課就會功虧一簣,常見的突發事件有:

⑴學生在課堂上節外生枝,不按照規矩出牌,超出預設軌道之外,這時候教師不要墨守成規,要順水推舟,保護好這種“動態臨時生成”的知識,甚至允許學生走偏一小段路,再及時介入和干預;

⑵電腦等裝置故障也要重視,教師要在上課前帶齊所有資料,除錯好裝置,主要檢查音訊、視訊和超連結的情況;並且要做好預案,以防萬一;

⑶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情不夠了解,設定的教學任務難度過大,教學程序不流暢,動不動就“卡殼”,這時老師要靈活機動,分解任務,降低難度。

凡事都有兩面性,一個小意外可以把苦心設計的課攪得一塌糊塗,但也可以帶來新的生機。所以,如何靈活妥當地處理偶發事件,是衡量一位教師教學機智的一個重要的標尺,它能反映出老師應變藝術的水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

四、做好課後總結

青年英語教師在公開課之後的自我剖析和反思十分重要,是總結經驗、優化課堂、探索規律和形成特色的快車道。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就曾經說過,“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

1.參與評課,聽懂弦外之音

評課是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得失和成敗進行評議的一種活動,是推進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不過,在公開場合,聽課教師往往礙於情面,很難做到開誠佈公的說出對這堂課的全部真實感受,一般都是盡挑好話說,即使有批評,也是輕描淡寫,婉轉的一帶而過。作為青年英語教師,我們要學會聽明白別人評價的言外之意。如果有機會,最好在私下裡有選擇性的跟聽課教師進行個別交流。

2.課後小結,厚積才能薄發

公開課凝聚著上課教師沉甸甸的付出,很有必要做一次總結,回顧這一節課是否成功、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進行認真而全面地分析、總結、判別。在寫課後小結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⑴寫的實,實事求是,記錄的內容要真實,不把它看成是一種形式;⑵寫的快,趁熱打鐵,時間一長,會有所遺忘;⑶寫的深,必要時要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等教學理論進行分析,從而發現和解決問題。課後小結是青年教師積累經驗和提升自我的最好辦法,既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

3.抓住亮點,寫成教學論文

公開課是教學論文的發源地,這一點是我最深刻的個人體會。每次開設或觀摩一次大型公開課過後,我都有一篇相關的教學論文發表。剛開始寫論文時,我們不要面面俱到,可以只抓住自己公開課的某一個亮點,哪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小環節。課堂中的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主題。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3

在“知識與能力”目標方面,我將結合中國文學史講授《詩經》的產生、內容、藝術手法等知識,努力提高自學《詩經》其他篇章的能力。

在“過程與方法”目標方面,立足於《氓》與《采薇》的內容和藝術手法,立足於品味具體的詩句,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人物形象與人物情感,並結合文學史作適當大拓展,達到“點、面”認識的目的。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方面,重在從古代婚姻制度及婦女特殊的社會地位上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把同情的情感上升到對女性的尊重上來。適時聯絡現代社會的婚姻現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婚姻家庭觀念,做一個有道德有修養有責任的好男人。

另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我在教學時,採用“話外音”,即把現代流行音樂中關於愛情主題的歌詞作摘要引用,以淺解深,通俗易懂,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例如,講解“將子無怒,秋以為期”時,我就引用流行歌詞——“愛你沒商量”。同時,為了配合這種教學方法的落實,我把課文內容的解讀設計為五個“樂章”,即“婚姻的第一樂章:我的美麗的追憶”;“婚姻的第二樂章:我的傷心的反思”;“婚姻的第三樂章:我的難平的怨恨”;“婚姻的第四樂章:我的痛苦的吶喊”;“婚姻的第五樂章:我的毅然的決絕”。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4

優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它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活”,需要靈活的教師引導,鮮活的學生思維,活躍的課堂氣氛。 可對於我來說,還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我覺得要使課堂氣氛”活”起來,是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方面是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十分欠缺的地方。

首先,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

其次運用靈活、恰當的教學手段將教材所設定的情境生動、 形象地表現出來就顯得至關重要。我在教學中經常利用多媒體,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把學生自然而然地帶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多媒體上課,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內容,並且能順利解決課文有關問題,準確把握知識要點。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發揮學生的思維功能,鮮活的思維是優化語文課的核心。在教學操作中,有經驗的教師在靈活引導的同時,十分注重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直覺思維、想象思維的並用,併力求異新,自覺地讓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鮮活的學生思維是智慧激盪的搖籃。我在教學中從不隨意打斷學生的提問和回答,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望。

當然,在實施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還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二是要對學生的活動多加肯定,表揚。希望我能在以後的教學中有所改進,查漏補缺,師生互動,使課堂氣氛活起來,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5

當前,藝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許多教師認為,反正學校也不重視,評職最後,待遇最低,上藝術課沒人會看得起,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顯而易見,藝術教師在這當中的“色調”關係非常微妙。我通過本次培訓學習,學習並總結了能夠促進教學的一些教學方法和原則:

1.要分析學科特點,採用合適教法;

要把握學科特徵,但一方面要防止過分強調美術學科的特徵。如上課大量使用美術專業名詞、專業術語,或直接套用教材句章,將學生本來以為生動有趣,輕鬆愉快的美術欣賞課,上成深奧難懂的“學術研究課”。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學生興趣,將美術課上成歷史課或政治課而失去學科特徵。對美術的“邊角餘料”過多闡述,沒有回到審美教育的主渠道上來,忽視了《大綱》中規定的美術欣賞的目的。要把握學科特徵,教師還要準確把握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目標,注重美術與其它學科,特別是子門藝術學科內在聯絡的研究,從大文化的角度瞭解美術與其它學科的共性。要從學生熟悉的或已經形成的知識經驗切入,跟隨老師設計的思路,潛移默化地進入美術欣賞的學科知識中來,順理成章,逐漸深入。

2.基礎知識學習和作品欣賞並重

美術基礎知識的學習和美術作品的欣賞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作品欣賞重在感受美,基礎知識重在研究為什麼美。如果說欣賞是一把鎖的話,基礎知識便是一把開鎖的鑰匙。在美術欣賞教學中,僅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來評判美術作品,就是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不能並重基礎知識和作品欣賞的表現。“象”和“不象”對於再現性作品來說,尚有可言,而對於表現性作品,特別是十九世紀以後的意象性作品和抽象性作品而言,就難以入座了。藝術作品的創作遠不只是為了象形,藝術家寄託在作品中的主觀情感和審美理想,才是作品的靈魂所在。因此,若不通過美術基礎知識,對作品進行理性的分析,而以象和不象、美和不美去評述它,美術欣賞是難以收到好效果的。

3.要具體欣賞作品的內容和形式

美術作品的欣賞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既向學生傳授了審美知識,又給學生作出了審美示範,所以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應具體到內容和形式上。但在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中,我們常會聽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評述方法,其實,並不是什麼“不可言傳”而是“不會言傳”,原因是缺乏對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具體感受。生活中如此尚有可原,但作為美術欣賞教學,萬不可以此為搪塞之詞。應該說,只要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有具體的意會,都可言傳,只是意會不清或語言貧乏,才會出現“不可言傳”的現象。解決的辦法,唯有教師自身苦下功夫,提高自身專業、文化修養和語言表達能力,做到“能意會,可言傳”,語言準確而言簡意賅,風趣幽默而具有感染力。

4.要尊重學生的理解,實現師生互動

美術作品包含有多層次的資訊,對美術作品的欣賞不象做數、理、化試題,只有一個固定的答案,一定程度上講,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是作品的再創造,是建立在欣賞者認識水平上的和作品的資訊交流。所以,對美術作品的賞析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教師應尊重、保護、鼓勵學生的任何見解,甚至是相反的見解,引導學生充分發表源自內心的觀點、感受,鼓勵學生以創新精神從多角度理解作品、發表真正屬於自己的主張,結論正確與否並不關鍵,關鍵的是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實踐的過程。高中美術欣賞教學要實現師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關鍵是要營造一個平等、活躍的課堂環境,激發學生參與欣賞的熱情,而實際上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審美觀,或多或少的都可以對美術作品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需要教師去搭建一種平等、自由、暢所欲言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敢說、想說、積極參與。

5.恰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一提到現代課堂教學、我們自然會想到計算機、多媒體和網際網路,但是,現代教育技術也並不是簡單地只是關於媒體使用的學問。而是包括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在內的一場歷史性變革,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傳統的授受式美術教學模式的侷限性日益凸現出來,現代教育技術確實給美術欣賞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這種融聲音、圖象、文字、動畫、資訊於一體的教學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有許多教學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但它卻不是萬能的,它要與教學內容和方法巧妙的融合運用,才能達到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只要老師認真鑽研,運用合理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學生一定受益非淺,無論鑑賞能力、創造能力、動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6

美術課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豐富多彩的設計課、有色彩很漂亮的水彩課、也有枯燥無味的欣賞課。美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但是美術鑑賞單一的欣賞內容,我們身為老師雖然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的情緒就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鑑賞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美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美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美術課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如果能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這樣不但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而且也能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裡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為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美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美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美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所以,只是新課改還不能有效的改變一些現在的課程現狀,我們廣大美術教師依然“任重而道遠”!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7

一、高中英語教學語法教學之現狀

新頒佈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此次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彙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語閱讀課和對話課成為改革研究的重點,並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卻無人問津,似乎"談語法色變"。由於對高中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片面、膚淺的認識,只一味強調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誤認為現在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特別是語法教學已經不重要了,部分教師甚至簡單地認為實施新課標就是淡化語法教學,淡化就是不必重視。故而出現像杭州市某高階中學高一某教改實驗班的英語教師幾乎每節課讓學生會話教學現象:起初,該班學生熱情高漲,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會話中的錯誤儘量少指出,常常以"good ! ; you are clever".來鼓勵他們多說 ,然而,一年下來,不少學生髮現,自己不但口語沒有什麼提高,而且成績遠遠落後於非實驗班學生。其結果是實驗僅歷時一年,該班學生對高一階段的語法概念模糊,老師很少引導學生藉助語法正確理解句子,影響了學生對語言材料全面,正確的理解,也阻礙了學生獲取語言材料的內含資訊,進而影響了高二、高三的學習效果,致使大學聯考成績很不理想。

中學英語語法教學之必要性

對於語法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地位 ,我們要對其應有質的認識,語言學家認為,語法是語言發生作用的框架;沒有語法,人們公認的交流思想形式就沒有一致性,就無法組織語言,人們也就無法進行交流。實踐性強的語言知識,特別是語法知識,可使學生越學越明白,越學越容易,越學越輕鬆,從而能激發學生深層的、持久的學習興趣。語法教學在任何情況下、任何階段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__)。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學語法教學不是簡單的淡化問題,而是改變認識和教法的問題。"改變過分強調語法的講解與傳授的傾向"就是教授語法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學習語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終目的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語言規則,而是將語言的形式與其意義、交際功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通過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去內化語言規則,從而達到學生能準確運用語言進行有效交際的目的。因為中國學生不可能像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那樣的學習環境,不可能在平時、在課外獲得充分足夠的英語語言的影響,而去內化其語言規則,進而形成自然習得英語。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主要得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而學習掌握基礎英語語法規則可以幫助學習者較快地掌握語言形式。什麼是"語法"?"grammar ──- rules for forming words and combining them into sentences."(《牛津高階英漢詞典》)正因為語法揭示了詞形變化和遣詞造句的規律,所以說,學習語法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理解英語和準確運用英語的能力,可以使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少走彎路,對英語學習者來說,是一條學習英語的捷徑。

人類學習任何知識,都企圖在所接觸的事物發展中發現秩序,尋找規律。尋求秩序是人類的一個天性。人的大腦在吸收了新的資訊後,原有的知識系統必然發生重組(restructuring)。學習外語與學習其它任何知識一樣,整個過程是一個發現規律、尋求規律,並對原有規律進行重組的過程。詞義、句法規則和語用知識的重組,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習者整個外語知識系統的發展和完善。重組過程中,某種知識發展成為一種技巧,又逐漸成為一種常規(routine)。通過實踐,技巧和常規形成了一種自動的(automatic)過程,成為一種能力(proficiency)。

widdowson(1992)在一次演講中指出,語言由兩部分內容組成,一部分是綜合的,憶中的詞塊(1exical chunks);另一部分是分析性的語法規則。語法在語言中起的是調節性的作用,但是這一功能必不可少。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學會一種語言的。

事實上是,正因為英語教學在中國是屬於foreign 1anguage的範疇,大多數學生在離開課堂之後並沒有多少聽說英語的機會,他們十分缺少環境英語的反覆刺激,所以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語法教學,這一現象越到高年級越普遍,越是畢業班越普遍。那些學習“許國章英語”和“薄冰、章振邦語法”出身的學生,英語功底紮實,閱讀能力強,表面上看他們聽說能力差一點,但實際上他們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語交際環境,如出國深造半年到一年,絕大多數都能說一口標準、漂亮的英語,很快過了語言交際關。

所以我們不必因教了語法而感到自己沒有"與時俱進"或"老化、落後"。要堅持實事求是,藉助英語新課程教學理論,構建所任教學班最適宜的教學方法 ,面對語法必教而怎樣教並無定論的實際,我們要不斷提高理論修養,提升自己已有的經驗,在實施新課標的過程中探索更多更好更有效的語法教學方法。

如何把握中學英語教學語法教學

對於英語課程標準的現行教材的語法內容,及目前的教學實際我們怎麼把握呢?

1、要在接觸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學語法

外語的習得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學生學英語首先應當通過聽說和閱讀的實踐,接觸大量的地道英語,初步樹立語感,然後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這就是語法。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和結構框架,它規範著人們的語言活動。不管你承認不承認,自覺不自覺,你只要在運用語言,便無時無刻不受語法規律的支配。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給你顏色看:句子看不懂,言語不地道,表達不準確,翻譯不達意,總而言之,弄得你寸步難行。那麼,這麼重要的規律和法則是否都要靠我們自己去歸納出來呢?那也不是的,前人早已為我們歸納出來了,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謂的教學語法,也就是可以買到的語法書。語法書是語言學家對客觀存在的語言組織規律的認識和描寫,其中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它描寫的基本法則還是長期起作用的。我們學習了這些基本法則,就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的認知,加深語感,加快英語習得的進度。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學點語法,就好像在一個陌生的領域找到了嚮導,它會帶領你順利地入門,升堂入室,漸入佳境。有些人多年學英語,卻老是在原地踏步不前,像是一鍋“夾生飯”,怎樣也“煮不熟”,這就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還沒有入門,無法前進,這裡也顯示出學點語法的重要性。

2、要聯絡詞彙來學習語法

任何一種活的語言都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語法賦予語言以結構形式,而詞彙則通過語法結構賦予語言以意義內容,因此,語法和詞彙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比如特定的語法結構往往要求某種類別的詞與之匹配,如果用錯了詞,儘管語法結構沒有錯,仍然是個病句。比如可以說:

○be patient. 請耐心點。

○don’t be impatient. 別不耐煩。

○please be careful. 請小心點。

○don’t be careless. 不要粗心大意。

卻不可以說:

×be pretty.

×don’t be hungry.

同是“動詞be + 形容詞”構成的祈使句,為什麼前者對,後者錯?因為在這種型別的祈使句中,形容詞必須是“動態的”,而不可以是“靜態的”。動詞的使用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可以說:

○i have been / stayed in beijing for three days. 我來北京已經三天了。

卻不可以說:

×i have come to beijing for three days.

為什麼?因為在表示持續一段時間的句子裡,只可以用靜態動詞或者表示持續動作的動詞,而不可以用表示一次性動作的動詞。同樣地,我們可以說:

○i have owned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我買這幢房子已有20年了。

卻不可以說:

×i have bought this house for 20 years.

有時同一個詞用在同一句中,只因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以致全劇的意義完全改變。例如:

you should speak naturally.

naturally, you should speak.

副詞naturally在第一句中出現的句尾,是方式狀語,全句的意義是,“你發言應該自然一點兒”;在第二句中,naturally出現在句首,而且用逗號隔開,是評註性狀語,表示說話人對自己所說的話的態度,全句的意思是,“當然了,你應該發言”。又例如:

i don’t think he will meet you personally.

personally, i don’t think he will meat you.

前一句的意思是,“我認為他不會親自接見你。”後一句的意思是,“我個人看來,他不會接見你。”又例如:

he gave me a lift kindly.

he kindly gave me a lift.

前一句的意思是,“他好心地讓我順便搭他的車。”後一句的意思是,“他真好,讓我順便搭他的車。”這句話相當於it was kind of him to give me a lift.

以上諸例都說明詞彙和語法的密切關係,如果脫離了詞彙,空談語法結構,往往就難以講深講透。這也說明《新編英語語法》聯絡詞彙意義來講語法,劃分“動態動詞”與“靜態動詞”、“動態形容詞與靜態形容詞”等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要聯絡上下文(語境)來學習語法

我們學習語法就是要掌握用詞造句的規則,但是我們造的句子不僅要求語法結構是正確的,還要求所造的句子在一定上下文中是恰當的,這就是“正確性”與“適合性”的問題。我們知道,沒有存在於真空中的句子,任何一個句子都存在於特定的語境中。比如有人問你:

where do you come from? 你是哪裡人?

你回答說:

i’m a student. 我是學生。

這就是適合性問題,這個答語的結構雖然符合語法規則,但它用錯了地方,答非所問,從而不能達到交際目的。英語中有一些語法結構可以這樣那樣地轉換,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往往只能用其一種,不可以隨意轉換。比如在“主語 + 動詞 + 間接賓語 + 直接賓語”的句子中,從語法結構上看,間接賓語的位置可以前後移動:

he gave me a watch.

→he gave a watch to me.

這兩個句子都符合語法規則,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你只能用其中的一種形式,比如問句是:

what did he give you?

你的答語只能是:

he gave me a watch.(或者a watch.)

如果問句是:

to whom did he give a watch?

你的回答只能是:

he gave a watch to me.(或者to me.)

又如在“主—動—賓”結構的句式中,主動句通常可以轉換為被動句: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a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這兩個句子都是符合語法規則的,但若上文是:

who killed the snake?

你只能用被動句:

it (the snake) was killed by the hunter.

如果上文問的是:

what did the hunter do?

你只能用主動句:

he (the hunter) killed a snake.

聯絡上下文學習語法,不僅可以保證語言使用的適合性,而且還可以通過上下文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即交際功能。要知道,一個句子的結構形式和意義是一回事,同一句子在一定交際場合中能起什麼樣的交際作用則是另外一回事。同一型別的句子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可以有不同的交際功能。比如一般疑問句並不一定都是向對方詢問情況,它可能是一種請求:

could you lend me a hand? 請幫我一把。

也可能是表示款待:

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請喝茶。

可能是一種警告:

do you know there is a strong current here? 這裡有急湍暗流(要當心)!

也可能是一種威脅:

do you want a punch on the nose? 當心捱揍!

所有這些交際功能都只有在一定上下文和語境中才能判定

4、要聯絡語音語調來學習語法

如前所述,語言是音、義結合的語法和詞彙的體系,這也就是說,語法和語音天生就是綁在一起的。比如調型的改變往往引起語義的改變,例如陳述句通常是以降調收剎,如果詞序不變,而將調型變為低升調,句子便成為疑問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陳述句)

he goes to school at eight? 他8點上學嗎?(疑問句)

調心位置的移動,也會直接關係著整個句子的意義:

susan can speak chi nese. 蘇珊能講漢語。(語義重心在“漢語”上。)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說漢語。(語義重心在“說”上,言下之意:她寫得不好。)

susan can speak chinese. 蘇珊能說漢語。(語義重心在“蘇珊”上,言下之意:別人不能說。)

關鍵詞的重讀與非重讀,也往往引起語義的差異。比如英語裡有一些以there開首的句子,其中有的是倒裝句,有的不是。there如果重讀,在句中作地點狀語,那便是倒裝句:

there / / is our car. 我們的車子在那兒。

there / / comes the bus. 公共汽車來了。

如果there非重讀,讀作/ /,在句中作引導詞(又叫“形式主語”),那就是“存在句”,是一種正常詞序。例如:

there / / is a car outside the door. 門外有一輛轎車。

there / / stands a church on the hill. 山上有一座教堂。

因此,我們學習語法決不能忽視語音語調的作用。

5、學語法是手段,不是目的

學習一門外語,靠的是大量的聽、說、讀、寫的實踐,在積累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前提下學點語法,就好像找到了一個嚮導,它能引你入門,引你入勝,自覺地按照語言的基本法則把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逐步推向更高的水平。但是學語法畢竟僅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中學生學語法只要樹立了清晰的語法概念,掌握了基本的語言法則就夠了,而不必過多地糾纏在語法條條中以致影響聽力的靈敏性和口語的流利性。凡事都應該有個度,好事做過了頭就會變成壞事,學語法也是一樣,中學生學點語法有好處,但是學到一定程度就應該適時打住,以便把精力集中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上。這就好比遊覽名勝,不要在一個景點裡盤桓過久以致耽誤了許多其他景點。我們學英語的目的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作為交際工具,其中學點語法僅是作為入門的嚮導,並不等於掌握了英語的全部。英語裡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除語法規則所能涵蓋的專案外,還有大量的習慣用法,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比如為什麼可以說:

○he is so intelligent a boy.

卻不可以說:

×he is a so intelligent boy.

為什麼可以說:

○he is not an intelligent boy.

○he is a not very intelligent boy.

卻不可以說:

×he is a not intelligent boy.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習慣用法問題,不是語法規則所能解釋的。在英語學習中,我們還要掌握大量的片語動詞,他們都是一些固定搭配,比如blow out(爆發),blow up(爆炸),look after(照顧),look into(調查),come across(碰見),come by(得到),carry on(繼續),carry out(貫徹),take over(接管),take to(愛上),諸如此類,不勝列舉。據說英語裡頭有18個常用動詞,用他們的搭配關係可以表達各種思想,這也不是語法所能解決的問題。

最後,我還要提一下語言和文化的關係:要學好一門外語還必須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有所瞭解,在與外國人交際中,要學會尊重人家的風俗習慣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受本國風俗習慣的干擾。比如我們中國是個尊老敬老的社會,遇見老人問一聲“您多大年紀了?”這是表示尊敬,如果對一個西方人這樣問,人家就會感覺不快。又例如中國人遇見鄰居打招呼常問道:“吃過飯了麼?”如果對方是個西方人你這樣問,人家就會誤解你是否要請他吃飯,這就沒有達到交際目的。此外,在交際場合中我們還要學會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對什麼人說什麼話,這些也都不是幾條語法規則所能解決的。

講到這裡,我本人好像也是一個“語法淡化論者”了,絕對不是。我認為在我國的中學英語教學中,語法不可以“淡化”,更不可以“取消”,而是應該很好地“革新”語法的內容,改進語法的教法,使語法成為培養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而又不過度地偏重語法分析,影響聽、說、讀、寫的訓練,這就是說,學語法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8

一、實際教學中的困惑

1、教材的問題:①教材內容多而雜、教學要求淺而泛、知識主線散而空。而各類評價性考試內容實而精、試題難而全;②教材文字不多,有限的化學知識還零碎地淹沒在花花綠綠的畫面、表格、實驗步驟和大量的生活例項中,學生預習和複習的積極性不高;③課本習題少而窄。

2、教學目標的問題:①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制約著這三維目標的全面落實,②教學中要實現四種能力的培養:化學實驗探究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資訊獲取與加工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限的課時有限的內容有限的機會達成這些能力的培養確實有限。

3、教學時間的問題:學生課外時間的利用極其有限。習題課沒法上,綜合訓練難上加難。

4、學生的問題:優生吃不飽,困難生還吃不了。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5、評價的問題:化學成績的評價只停留在知識與技能的考核上,考核試題難而全。過程性評價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6、成績狀況的問題:考試平均分不高,兩極分化嚴重。

二、新課標理念下應有的教學思考與要求

1、全面理解三維課程目標,科學制定課堂教學目標

在實施中要注意全面理解三維目標的內涵要求以及三個維度之間的關係。“三維”目標是從課程功能層面提出的,是整個課程實施後所要達到的目標,不能將其簡單地分解到每節課。

三維的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是載體,過程與方法是核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結果。要在實施的過程中以基礎知識為出發點,在過程與方法中尋求突破,精心設計展現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活動。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健康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因此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基礎科學合理地制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2、全面理解教材結構,準確把握必修模組的教學要求

從課程設計來看,必修模組的目的是促進全體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學素養,重視其基礎性;從編排體系來看,不再以物質結構、元素週期律等理論知識為出發點,採用推理、演繹的方法學習化學,而改為以物質分類的思想來整合教學內容,通過提供實驗事實、科學史話等感性材料,採用分析、歸納的方法獲得化學知識。因此,同樣的知識內容,在新、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學要求也不相同。

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完全可以也應該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對教學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識以及為後續學習預留空間,但這種對教材內容的彈性增補,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補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學生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識首次出現時就要求學生一下子全部達到的。對於教學難度的把握,還可具體參考下列建議:①比較現行的人教版、山東科技版和江蘇版高中新課標教材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目標與要求;②對於人教版教材中的資料卡片、科學視野和科學史話三個欄目的內容,是教學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為學分認定內容;③市教研室化學科組織編寫必修模組各章節的教學要求說明,可以作為教學的參考。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識呈現主線,合理重組教學內容

教材採用了專題式的模組結構,一定程度影響了知識的內在邏輯關係。為了避免這類內容學習中常見的“一聽就會,一用就亂”,一定應該有化學基本理論作為主線貫穿進行學習。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課標要求,隱去了過去熟悉的線索,將大量的資訊同時出現在學生面前,若教師的指導稍不得法,就很容易感到知識凌亂,把握不住規律,從而走入“背化學”的死衚衕。要求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教材的編排主線,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絡,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合理地重組教學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突出“分類”這個主線,使基礎知識清晰。

在新課程中,教材僅是學習的一個範例和文字,教師要突破多年來“緊靠課本”“忠實教材”的觀念,教學中如何選取知識,知識如何呈現,都要靠教師進行二次創作,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重新整合教學資源,靈活處理教材。

4、以科學探究作為突破口,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過於依靠接受式學習的學習方式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提出,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科學探究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達到提高全體公民整體素質的目的。在實施中,首先要對科學探究或探究式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科學、合理地運用於課堂教學。

在現代教育文獻中“科學探究”、“探究式教學”、“探究式學習”都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來主動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在學習內容上,不但包括事實、理論等陳述性知識,還包括科學過程和方法等程式性知識;在教學策略上,教師通過創設一定的探究情景,讓學生髮現問題,作出猜想與假設,並通過實驗、調查、查閱文獻等方式蒐集與處理資訊,對猜想與假設進行論證,最後通過表達與交流活動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進行反思與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

科學探究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重要的學生學習方式,但是,科學探究並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方式。接受學習、探究學習等都是人類常用的學習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優與劣,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之一,就是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綜合應用各種學習方式(包括接受式)來積極、主動、高效地獲取知識。

科學學習親身體驗、在“做中學”,但由於時間和學生知識基礎的限制,只有選擇那些最有探究價值而且學生在現有的知識基礎上能夠探究的內容進行探究,這些內容應該是本模組的主幹知識。探究活動應該圍繞主要教學目標展開。學生探究思考的時間要充分,交流展示的範圍要廣。

5、充分發揮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多種功能

化學實驗既是課程目標,又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更是學生學習化學的重要內容。在化學教學中,通過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學會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實驗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達到激發興趣、啟迪思維,獲得知識、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目的。

實驗教學中的啟迪思維功能很容易被其獲知功能掩蓋,要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對實驗教學中的思維活動給予足夠的重視。若對實驗的啟思功能開發不夠,只著重其在獲取知識方面的價值,就會陷入重“做”輕“思”的誤區。

通過實驗創設的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慾望,依循科學的方法自主地進行探究,並在探究的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或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理論假設,從中獲取新知識,體驗科學的思維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研究習慣,培育出科學的精神和態度。

三、個人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1、第1節《元素週期表》教學主線及流程:

第一課時:⑴、瀏覽課本尾頁的元素週期表→尋找矽元素的位置→請說出矽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引出元素週期表結構的學習→平面中點的位置的確定→學習週期、短週期、族、主族等→矽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中的位置的正確表達與書寫。

⑵、畫出矽原子結構示意圖→激發學生在矽原子結構與矽元素位置之間尋找數值上的關聯→用鈉原子結構與鈉元素位置的數值關係進行驗證→得出“週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主族序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元素的最高正價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⑶、利用課本第5頁、第7頁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比較原子半徑→原子得失電子的能力→提煉、歸納“在同一主族中,從上到下,原子序數逐漸增大,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

第二課時:⑴、回憶同一主族元素性質的遞變性規律→用鉀、鈉的實驗驗證元素金屬性的相似性與遞變性→用第8頁的鹵素單質與氫氣反應的資料驗證元素非金屬性的相似性與遞變性→小結金屬的金屬性(還原性)強弱比較的實驗方案設計→總結並板書“元素的金屬性(還原性)越強,其單質與水或酸反應生成氫氣越容易;元素的金屬性(還原性)越強,形成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鹼性越強。”

⑵、藉助第7、8頁的鹼金屬單質和鹵素單質的物理性質比較、歸納、概括同一主族元素單質物理性質的遞變性規律。

⑶、由學生中的雙胞胎→引出並理解同位素→簡介核素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⑷、抑揚頓挫地示範背誦1-20號元素→說明記憶的作用,指導背誦的方法→佈置書面作業和背熟1-20號元素的順序。

個人的教學認識:上述教學中,“知識與技能”落實了元素週期表結構的學習、得出了“週期序數=原子的電子層數、主族序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元素的最高正價數、原子序數=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歸納了“在同一主族中,從上到下,原子序數逐漸增大,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失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得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金屬性逐漸增強,非金屬性逐漸減弱”等。“過程與方法”體現在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原子結構與週期表中的位置關係、同一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等知識的產生與形成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現在學生的智力活動中、知識的內在聯絡中、元素性質的相似性遞變性的奧妙中、獲取知識的愉悅和成功感中。

2、第2節《元素週期律》教學主線及流程:

第一課時:⑴、開展組與組之間、學生個人之間背誦1-20號元素的比賽→落實1-20號元素的記憶→回憶同一主族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提出同一週期元素是否也存在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畫出na、mg、al的原子結構示意圖,比較原子半徑→學生進行分析判斷→引出問題與衝突→指導同一週期中原子半徑比較的方法→結合對硫和氯氣的知識→歸納“在同一週期中,從左到右,原子序數逐漸增大,原子半徑逐漸減小,得電子能力逐漸增強,失電子能力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金屬性逐漸減弱”。

⑵、作業完成第18頁的第2、4、5、6題。

第二課時:⑴、背誦1-20號元素→回憶同一週期元素性質的遞變性規律→以解答實驗習題的方式解決第14頁的實驗1→驗證同一週期元素性質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指導學生閱讀第15頁的表格資訊→補充sih4、ph3、h2s、hcl的穩定性比較→鞏固同一週期元素的相似性與遞變性規律→歸納並板書“元素的非金屬性(氧化性)越強,其形成的氣態氫化物越穩定;元素的非金屬性(氧化性)越強,形成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

⑵、作業完成第13頁關於元素符號和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填寫。

第三課時:⑴、背誦1-20號元素→分別回顧同一主族及同一週期元素性質的遞變性規律。

⑵、觀察、填寫第14頁的兩表格→體會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規律→歸納概括元素週期律。

⑶、由學生閱讀第16頁的《三、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應用》→交流閱讀中的收穫→深刻元素週期表和元素週期律的應用。

第四課時:課堂用最多30分鐘完成《元素週期律的達標演練》,評分,有選擇性地講評。

個人的教學認識:在教學中對如何選取知識,選擇哪些知識,知識如何呈現,都進行了二次創作,充分考慮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學習需要,重新整合了教學資源,靈活處理了教材。在進行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時也重視了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兩個課程目標的體現。

2、第3節《化學鍵》教學主線及流程:

第一課時:⑴、利用健身的啞鈴,解釋了“鍵”及其作用。

⑵鋪墊性討論一:商戶甲需要賣“電子”,客戶乙需要買“電子”。甲乙接觸後,結果如何?鋪墊性討論二:兩位同學都需要2萬元的膝上型電腦,兩位同學單獨都買不起。他們怎樣愉快合作才能共同達到目的?達到目的後他們會分開嗎?

⑶、從氯氣的化學性質→鈉在氯氣中燃燒的事實→投影鈉氯兩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兩原子得失電子形成陰陽離子→陰陽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離子鍵→離子化合物→離子化合物由陰陽離子構成→組成離子化合物的元素種類及判斷。

⑷、介紹電子及其書寫→用電子式表示氯化鈉的形成過程→用氯化鎂鞏固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第二課時:⑴、分析非金屬原子得失電子的特點→聯絡兩位同學高中化學教學反思制共同購買2萬元的膝上型電腦→非金屬原子之間形成共用電子對都達到穩定結構。

⑵、從氯氣的化學性質→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的事實投影氫氯兩原子結構示意圖→分析氯化氫的形成過程→形成共用電子對構成分子→分子中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共價鍵→共價化合物→共價化合物由分子子構成→組成共價化合物的元素種類及判斷。

⑶、用電子式表示氯化氫的形成過程→用水鞏固用電子式表示共價化合物的形成過程→極性共價鍵。

⑷、用氮氣展示用電子式表示非金屬單質的形成過程→非極性共價鍵。

⑸、思考與交流離子化合物與共價化合物的區別→歸納化學鍵→化學鍵的形成方式。

⑹、利用甲烷與氯氣的反應用動畫模擬其化學反應過程→認識化學反應過程的本質。

個人的教學認識:藉助學生熟悉的現象和事例,應用擬人化的講解,採用多媒體制作的動畫化抽象為直觀,努力做到教學形象化。根據學生的抽象思維弱於形象思維這一特點以及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思維,再從抽象思維到實踐這一認識規律把本來是很抽象的教材變為生動形象的教材,以揭示巨集觀現象與微觀粒子運動之間的關係,幫助學生建立想象表象,從而加強學生自覺地理解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會考慮化學鍵理論的邏輯性思想性很強,因而重視嚴密的邏輯推論和正確的思想方法。使基礎理論的講解富有論證性,全面落實三維課程目標。

總之,我在教學過程中作了如下的努力:

1、重視對教學內容的重組和二次開發,使教學主線清晰,知識邏輯合理,教學內容在落實知識與技能上充實。

2、重視對知識產生、形成以及延伸的過程鋪墊、設計及有效教學,在過程與方法中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

3、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與求知慾望,在探究與求知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或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理論假設,從中獲取新知識,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4、重視建設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學課堂,重視課堂上的交流、討論、辯論,重視教學語言的生動形象,努力讓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快樂,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程目標。

5、用每節的“達標演練”確保知識與技能目標的達成,用每月的月考強化鞏固知識與技能,進行月度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綜合評定。

6、改善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態度強化教學的責任心,改善自身的學習能力和心態提高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加強資料和資訊的收集、整理和內化。

7、不斷加強有關新課程的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的學習與實踐,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管理的水平。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9

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它如同一股春風,給基礎教育帶來了春的氣息,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同事課程將改變學生的學習生活,也將改變教師的教學生活,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教師應如何應對貿易促使學生開展新的學法呢?

1、尊重和滿足學生髮展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組

高中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在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於統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於自己發展的化學課程。

高中化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模組,給學生的學習以較大的選擇空間。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挖掘各自的潛能,制訂各自的化學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化學課程模組;另一方面要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的化學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對學生選擇學習課程模組和安排學習順序給予指導。

2、把握不同課程模組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高中化學課程是由若干模組組合構建的,教師應注意領會每個課程模組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把握課程模組的內容特點,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教學條件,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化學1、化學2課程模組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為全體高中生開設的必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化學課程模組打下基礎。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與國中化學課程的銜接,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注重整體性,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質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強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絡,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講解時應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要緊密聯絡學生己有的有關物質及其變化的經驗與知識,儘可能通過化學實驗或引用實驗事實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還要利用各種模型、圖表和現代資訊科技,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3、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要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在教學工作中竭力提倡創新,善於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養成創新習慣與膽識。

"興趣是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著強烈的探索慾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以及將所知化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才可能產生創新慾望。教師可以集色、態、味、光、聲於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鈉與水反應、噴泉實驗等。但這種好奇與興趣是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還應激發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方才起著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如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思激趣;理論聯絡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講述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侯德榜制鹼法等化學史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社會性動機等。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教師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因素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學學科特徵,更好地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覺得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條件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尤為重要,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徵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實驗教學要求培養學生髮展性學力,兼顧創造性學力的培養,並發展學生喜歡化、讚賞化學的個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和研究性課題。多開展一些有趣的小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化學實驗的教學和活動形式必須更多樣和多元化,化學實驗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0

在市優質課比賽中,我抽定了《雷雨》作為自己講課的篇目。《雷雨》是經典話劇,也講過三遍,感覺比較熟悉。但是就是這種熟悉,這種經典,給自己講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一是大家都講過,如果老生常談,毫無新意,這個課就讓人感覺很一般,創新難度很大;二是這部話劇潛臺詞太豐富,沒有一定的閱歷,有些地方讀得不透徹,難以解讀到位;三是篇幅長,可講的點太多,很難梳理出一條非常清晰的帶點創新意味的思路。所以,這次備課讓我感覺難度很大。

教案寫了三次,分別制定了不同的教學目標。第一次定在賞析語言,分析形象上,感覺太傳統,毫無新意,被推翻;第二次從情節設計、場景選擇等角度來解讀對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又感覺為了創新而丟掉了話劇的本色,被推翻;第三次從場景選擇的匠心處來分析,有新意,品讀語言感受形象,又體現了話劇的特點,二者結合在一起,才形成了最終的教案。而這時已經是週三了,時間很緊,任務很重,熟悉稿子的時間很短,好在沒有因為這個亂了陣腳,認真準備,認真參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發揮自己的水平。

這次備課、講課的過程雖然讓人飽受煎熬,但讓我收穫很大。

一是從選課的角度來說,越是經典,越難講,越是講課的點多,越難講,從選課上我有了一點經驗。

以前講《湘夫人》時,也沒選課的經驗,就感覺這首詩歌講的故事很感人,就選了。沒想到正是這個大家都避開的篇目,讓我開墾出了一片新的天地,解讀出了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到的內容,這是我的成功之處。所以,選課還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的,能將常炒的白菜炒出新的花樣新的口味,那技藝就高一籌了。

二是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

可能是當班主任當的吧,現在總害怕學生沒有聽清要求,於是會反覆言說,這樣不僅使得自己的語言聽起來不簡練,還會嚴重干擾學生的思維。以後上課,要求在前,說過了之後就不再講話,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思考,再來回答。語文課堂的語言應力求優美、有文采,讓學生能沉浸其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這一點也是今後我努力的方向。

三是讀的書少,見到的優秀課例不多。

這次講課前我翻閱了語文的很多雜誌,特別是《語文學習》《語文教學通訊》等雜誌,感覺上面的文章非常打動人心,在這一片土地上有很多真正熱愛語文的人在這片田地裡默默耕耘,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執著給我很大的心靈震撼。雖然平時的工作很累,也有諸多抱怨,我相信語文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會讓我們受益終生。這上面的優秀課例也很多,如果我們平時多加參考,多思多想,我們的觀念不僅會得到提升,我們的課堂會有很大的改進。

第四是外出講課的經驗不多,接觸到的不同型別的學生少。

在調動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上,還需要我做出更多的努力。

課上完了,按照自己的預期講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雖然還有種種的不足,但不管怎樣,每一個比賽的環節我都認真準備了,雖歷經磨難,但收穫頗豐。這就是這一次參賽的感受和得到的經驗教訓。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1

高中教由於面臨著大學聯考的壓力,所以學生的寫作也趨向模式化,都想著有好的模式能夠給自己帶來高分,老師教學過程中也潛意識的傳達這一點。這就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而語文學科本來就是擴散式思維學科,作文更學要學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調查表明,某班對某一作文題目,大多數同學寫的都是同一題材,格式都一樣,都是在遇到某情況後,先作一番思想鬥爭,最後如何如何,然後再喊幾句口號。在現行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考試指揮棒的影響,套題,程式化,抹殺學生真實感受的現象仍很嚴重。有些學生經常購買之類的作品,進行簡單的模仿,這樣的作品代替學生的真實感受,形成語文教學長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誤區。

要走出這一誤區,尋找良好的改革途徑,我認為,一定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現實生活,讓他們體驗生活,從中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領悟能力,讓他們從中學會獨立表達,寫出發自內心的話語;二是加強語文課的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聯絡,講課文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去欣賞,充分發揮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課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講赤壁之戰時,在讓學生閱讀有關資料之後,按照他們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續寫,也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師分析課文,也一定要確認學生是在主動地欣賞課文的語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動地接受你的灌輸。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2

一、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呼喚本色語文

筆者認為,課改以後幾十年的語文教學,教法紛紛出臺,其目的和結果不外乎兩個:

1、標新立異,“亂花漸欲迷人眼”

課改之後,如何上好語文課引起了人們的爭議,批判了過去填鴨式教學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各種語文教學的嘗試:討論式教學,活動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等,這些語文教學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老師只是一個站在旁邊看熱鬧的觀眾,課堂氣氛活躍,但效果如何呢?一位高中老師說:“很熱鬧,但收效甚微。”

2、死守大學聯考,“不敢越雷池一步”

教育重功名已是眾人皆知的現象。能否培養出“當官的人”“出名的人”,能否考出狀元,能否培養出少數尖子生,考取高等院校人數的多少,成為衡量一所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於是語文教學瞄準大學聯考,一切為了大學聯考的做法越來越普遍,七年級,高一,甚至國小都是如此。

貴族化,戲劇化的語文教學象一場戲,可能很完美,但也只能是幾個人在舞臺上演演而已得了。大學聯考化,應試化的語文教學象一次機械化的操作,但我們培養出的只能是一大批規格相同的產品。這兩種語文教學方式使許多有心上好高中語文課的老師越來越不知道該怎樣上語文課。迴歸語文課的本色,彰顯語文的本色,已成為越來越多的語文老師的心聲。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呼喚本色語文。

什麼是本色語文?全國優秀教師黃厚江教師的闡述非常精闢。

本色語文,就是必須把語文當作語文教,就是用語文的方法教語文。語文課必須以語言為核心,必須以語文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目的。

本色語文展現了語文最本質的特徵,沒有過多的修飾,也沒有固定的教條式的約束,它具有語文學科的特點,契合語文學習的規律,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價值,教與學相互促進。

二、“本色語文”課怎麼上?

語文學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學科,如何實現“兩性”統一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本色語文以學生為本,以語言為本,以學科為本,從而實現二者有機統一、

(一)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強化教師的角色作用。

課改以前,語文教學過分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課改之後,又有人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前一種填鴨式的做法還是後一種冒進式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應高中語文教學的特徵。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又不能淡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二者是交織融合的關係。

學生主體的真正實現離不開教師的主體作用。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明確指出:“教師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換句話說,就是教學效果的好壞,決定的是看學生是否願意學。學生不主動地去學,單憑老師硬灌是不行的。所以,學生主體的實現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啟發。

教師不但應把教材上的內容講清楚正確,而且還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能夠“舉一反三”。絕對不能讓學生覺得老師講完了,自己也學完了,老師說對則對,說錯則錯。教師講得透徹,能讓學生真正領會教學內容的精神實質,這是課堂教學的一方面,但還應注意教學的另一方面,即要求學生在教師“舉一例”的基礎上能夠從這一例類推而知道得更多。因此教師講課在“舉一例”時要講得深透,講得明白,讓學生在疑難的問題上通曉,才能對學習發生興趣。對於其他類似問題留給學生自己去解決,敦促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這樣,則推動了學生向著知識更深層次去探索。最後尋求出問題的答案。這就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就是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主體的實現應該體現在學生主體的實現之中。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學”共同的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外因)必須通過“學”(內因)起作用。在課堂上學生聽得有味,積極思考,踴躍參與課堂討論,想問、敢問、好問、會問,並且能自主解決問題,與教師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分不開的。

語文教學過程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個主體有機構成。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則是教的物件、客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風格等則成為學生的物件、客體。二者不是兩個抗衡的主體,而是主體與客體的辨證統一。二者在課堂教學中也不是對立的,而是交織融合的共時互動的行為。忽略任何一種行為,教師只能“抱怨”著教書,成為教材、課標的奴隸,學生只能“埋頭”學習,成為書本、考試的奴隸。成功的語文教學應該是師生兩個主體在行為方面的互動結果。我們語文教師要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真正發揮師生的“雙主”作用。

二者交織融合的紐帶是“問題”。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體作用就體現在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提出問題的目的,主要在於激發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讓學生去尋找教師的答案。所以,一個好的問題,既能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引發學生的思考,使他們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從而更全面的理解課文,甚至產生一系列的古代或現實生活的聯想,得出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和認識,使教學達到激疑起智的目的。如在講解高中現代文閱讀文段時,我不僅把它作為考試的文段,而且重點闡述作者的觀點和思想,並進行相關聯想,也請學生闡述對文段的理解和進行的相關聯想。這樣,既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激發了他們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加深了他們對某一問題的看法。

問題解決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進而真正實現學生主體的過程,也是教師發揮引導作用進而真正實現教師主體的過程。

(二)以語言為本,把語言實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活動。

語文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在這一個活動中,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語言示範和學生的語言訓練同等重要。

教師上課的語言,往往體現了教師的學科素養和職業氣質,滲透著教師的智慧和人格,展現出一種精神境界和生命氣象。教師細心揣摩課文內容,精心組織課堂語言,恰當而有激情地進行語言表達,才能既體現教師個人的氣質特徵和素養,又給學生一個良好的語言示範,使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提高。

第一,選擇語言的能力。

對應不同的課文內容,語言組織應該有所不同。在教學《再別康橋》時,對應詩人對康橋深深的喜愛和眷戀之情,選擇輕柔而優美的語言能引導學生進入康橋的世界和詩人的內心世界;在教學《紀念劉和珍君》時,選擇激憤而鏗鏘的語言,能讓學生明白劉和珍君的無悔選擇和魯迅先生悲憤的情感,在教學《項脊軒志》時,選擇舒緩而哀傷的語言,才能表達出歸有光對親人深深的愛和想念之情。

通過不同特色的語言示範,讓學生在長期的薰陶中,體會不同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逐漸培養出對文學作品的敏銳感知能力,形成一種選擇語言的能力。

第二,組織語言的能力。

從學生的作文中可知,大多數學生的詞彙量少的可憐,口語化現象嚴重,一般只用陳述句,還不時有錯別字和病句,可見,現在大多數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很差,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積累少。平常文學類的書讀得少,優美的新鮮的詞彙接觸的少,更不用說有意識的去記憶。“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詞彙儲備少,用起來怎麼可能隨心所欲?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二,運用少。大部分學生寫作文是為寫作文而寫作文,也就是為了完成700字的任務。雖然寫作時絞盡腦汁,但搜腸刮肚擠出來的,還是少的可憐的幾個詞彙,使人讀起來很乾癟,味同嚼蠟。作文的語言有幾個層次:有較多的錯字與病句,這是最低層次;語言基本通順,這是第三層次;語言樸實流暢且富有文采,這是第二層次;語言優美,辭藻華麗,富有文采,這是最高層次。就學生的現狀而言,要達到最高層次是比較難的,但第二層次通過努力一般能達到。如在寫作時,有意識地採用新鮮優美的詞語,運用多種句式,以及多種修辭,並且能持之以恆,作文的語言就會越來越豐富,也會越來越有文采。積累少,無詞彙可用,運用少,不能激發自己去積累,這樣形成一個惡性迴圈,導致學生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寫作文變成了“擠牙膏”。

針對上述情況,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豐富教案內容,精心組織授課的語言,使課堂語言優美,流暢,富有文采。這樣的課往往能吸引學生,他們在獲得課堂的知識含量的同時,自己也在品位老師的美言,美句,美文,從而思考,這個詞用在這比別的詞都好,這個句子換一種表述會是怎樣的效果?這種思考也是學生潛意識中提高自己組織語言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如果能夠長期持續,學生就會由被動變為主動,有意識地去積累詞彙,組織語言,組織語言的能力自然會提高。有了源頭活水,何愁作文之水不清?

第三,朗讀的能力。

“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是對語文課的一個基本要求,朗誦是語文課中一朵永不凋零花,沒有朗讀的語文課,總給人一種沉悶之感。怎樣的朗讀才是最好的朗讀呢?一位老師在教學《淚珠與珍珠》時,最後插入了一個朗讀片段。朗讀的內容是這位老師自己所寫的有關汶川大地震之後的感言。朗讀結束後,學生眼裡都溢滿了淚水,沉寂了兩分鐘左右,教室內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一次成功的朗讀告訴我們,除了讀準字音,掌握斷句外,濃厚的感情和飽滿的激情是朗讀必不可少的因素。

課堂上一次成功的朗讀之後馬上給學生集體朗讀或單獨朗讀的機會,往往能事半功倍,因為這既給了學生一個朗讀示範,也激發了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唸經式的讀書變成充滿激情的朗讀,其間的進步不言而喻。

在課堂教學中,對比朗讀給學生的啟發性也許更大。有比較才能明優劣,有比較才能明得失。在教學《將進酒》時,我將自己的現場朗讀和著名朗讀家的朗讀錄音進行對比,讓學生評價優劣,最後把問題集中在朗讀這首詩時,應有怎樣的的感情歷程。經過對比,學生了解了詩歌的朗誦方法,也瞭解了詩歌的主旨,真是一箭雙鵰。

在課堂中,教師的一切語言活動都是圍繞學生而進行的,一切為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而不只是為了使課堂氛圍感人或展示自己的朗讀功力。

所以,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容忽略的是語文教師講課,語言必須有藝術,有特色,要言之簡略,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生情,總之教師要講得津津樂道,學生才能聽得津津有味。好的語言課,最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那就是教師在挖掘教材中深含情感色彩的內容後,要通過自己抑揚頓挫的語調,還要輔之以表情,將文中的思想感情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思想受到感染,受到教育,獲得知識,從而更有效地提高語言教學質量。語言教學不能像一潭死水,總是一個腔調,一種語速,一味地平鋪直敘,只能把學生帶人昏昏欲睡的境界。在語言教學中,生動的語言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工具,既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示範,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會願意讀書,就會產生一種執著的追求。

(三)以學科為本,實現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和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少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的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現狀:語文課人文性的缺失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的內涵一直比較模糊。黃厚江老師立足學科本位,闡發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基本內涵: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感情。

現在,教育的功利性使得人文性在課堂上逐漸消失。人們過分注重學生的智力開發和知識的獲得,所以,幼兒園學國小的課程,國小學中學的課程,中學學大學的課程,大學學做人。這種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培養了一批畸形兒:高智商,低情商。大掃除時家長上陣,讀大學時帶保姆已不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大學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學,xx大學生因承受不了學習和生活的壓力而自殺的事情也時有耳聞;更有甚者如殺室友,殺親人。“救救孩子!”是時下許多有識之士發出的感嘆。

如何救孩子?這既需要社會這個大環境少些功利,多些人道主義關懷,也需要教育更多地關注思想道德教育,並將這一點落到實處。就語文教育而言,就是要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培養學生對母語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豐富健康的情感。這也許是杯水車薪,但如果能細水長流,物質水平高而文化素質低這樣一種畸形現象,或許能慢慢解決。

時代的形勢要求增強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但這並不是說要忽視其工具性,如果這樣,必然會導致人文性的泛化,模糊其學科的個性特徵,語文學科價值的體現,必須以其工具價值的實現為基礎。

實踐: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怎樣在教學實踐中實現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教學的實踐主要是讀與寫。讀的過程就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過程。反覆讀,讀出感情,讀出精神,讀懂道理,就達到了文道統一。而寫作的過程,更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過程,作文的內容與形式相協調,相統一,文章才能優美、深刻,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討論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激發學生思想的靈光,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也容易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感悟課文。但在討論時應要求學生“手不離書,言必有據”,“據”就是文字。只有這樣,才算面對文字,進入文字,體驗和感悟文字。脫離文字,任其天馬行空地亂談,談得再好,也不是語文課。感悟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從人文的角度去感悟,同時也應該而且有必要讓學生抓住語言文字去感悟,明白為什麼這裡邊要用這個詞?為什麼這個句式更能表達出這種感受?然後習得方法,在以後的閱讀與寫作中學會遷移,這才是語文教學的價值所在,也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不提倡本色語文,高中語文教學就難有出路,教師就沒有辦法教學,學生也沒有辦法真正學到語文。洗盡鉛華,返璞歸真,還語文課以本色,才能上出語文味,實現語文課的價值。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3

這一學期來,本人更用心地去了解學生,去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以便以更好的"因材施教".在教學中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構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下面是本人對一學期教學工作的一個總結:

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課前準備,備好課.

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明白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思考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高一的學生基礎比較差,所以在課堂上我儘量用最簡易的語言授課,爭取讓學生能在必須的時間內掌握得最好.在複習過程中是十分枯燥的,所以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尤為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視學習為樂趣,而不是負擔.只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後的學習中產生兩極分化.英語課堂既是吸取知識的主戰場,又是內化技能的練兵所,但有限的時間無法使學生們充分把這些技能和知識據為己有並消化吸收.利用必須的時間複習鞏固已學知識,訓練相應技能是提高學習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具體做法是把語言教學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上課結合時事,熱點,給學生講有關政治,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新聞,幽默等.課後做到多和學生交流接觸,瞭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他們對課堂上知識的掌握程度.並且在課後還佈置學生專門做一些綜合潛力的作業.比如說一天兩篇閱讀理解和一篇完型填空.而且我在教學中會認真設計相應的課後練習,讓學生到達學以致用;如果課堂所學的是一些基本的語言點,我就會給學生一些相應的訓練,讓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並懂得如何在實際中應用;如果課堂教學的是閱讀課,我會給出一些關鍵詞,讓學生複述課文.沒有課後練習的複習鞏固,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效率就提不高.講課生動搞笑我在講課時,儘量講得生動搞笑,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經常給學生穿插一些英文歌曲,脫口秀,趣聞,幽默故事,名言名句的仿擬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一些英文歌曲也是學生感興趣的,如:后街男孩,辣妹,超級男孩,西城男孩,美國民歌等,教師能夠印製一些歌詞,在歌詞中留出一些空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填寫,一邊模仿,既練習了口語聽力,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後我用心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資料注入新鮮血液.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4

不經意,抬頭望見父母前額悄然爬上的皺紋,越發清晰;不經意,轉身看見門前不知何時高過頭頂的小樹,越發茂盛;不經意,翻開存放小時候照片的相簿,看著那一張張純真稚氣的笑臉,覺得有些陌生;不經意,發現媽媽從衣櫃裡疊出的我的那些早已短小的衣服,裝滿了好幾袋……驀然回首,飛逝度過的歲月,卻被我忽略。

似乎漫長的國小6年,我有過歡笑,有過快樂;也有過傷心,有過迷茫,但卻從未想過放棄。可能是我骨子裡有著一股傲氣,決不允許我失敗。任何時候都在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優秀的!”伴著努力,在班上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說是一直保持第一名。沉浸在老師的誇獎,同學的羨慕中,我終於面臨了“滑鐵盧”,畢業考前的第一次模擬考,我竟被擠出了前三名。沒有了誇獎,沒有了羨慕,我第一次被老師叫去談話,第一次相遇了同學們詫異的眼神。我選擇了逃避,寧願相信這只是幻覺。看見那些超過我的同學臉上輕鬆滿足的笑容,我第一次覺得是那樣“刺眼”,心中竟有了一絲“嫉妒”!我皺緊眉頭,捏緊拳頭,臉上再也看不見往日的微笑。可就是那麼一次,我不管怎樣告訴自己,一定要拿回只屬於我的第一名。可面對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於,帶著一絲無奈,我面對了,鬆開捏緊的拳頭,不再逃避。遇上失敗又怎樣呢?我要接受,微笑著接受。

即將步入國中,我會脫去了那層傲氣?不管發生什麼,是好,是壞,我都不那樣在乎了。只要盡力做了,就夠了。儘管我現在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年級前茅。可我在乎的不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它們是那麼美麗,那麼詩意……猛然間,我發現自己脫去了無知和稚氣,換上了成熟和深沉。雖然沒有了與哥哥姐姐到農村玩耍于田間溪澗的隨心,告別了無憂無慮的歲月,失去了孩子般整天在大人面前撒嬌的童真。但是我卻擁有了更多,擁有了更廣闊的一片天,只屬於我自己的一片天,它等待著我張開翅膀去翱翔……

突然,我發現,我在長大……

不再是孩子了?我在長大……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5

提高語文課堂效率是一個老話題了,而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至今還沒有圓滿的答案。這裡我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內容要講到點子上

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紹、時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種八股味很濃的程式化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難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教學效率必然低下。教師必須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即緊抓住課義的重點,牽動人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6

現在的學生熱衷多的是流行歌曲、偶象歌星,而對教材中的歌曲卻不屑一顧;他們可以如數家珍似的報出一長溜的、連音樂老師恐怕還未所聞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對音樂課上老師反覆教唱、竭盡所能講解的歌(樂)曲卻模糊不清,甚至毫無印象……從此現象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許多問題;

一、課堂音樂教學中的“音樂”含量過低..音樂課類似文學課,語言文字解說的多,音樂語言、挖掘藝術情感的少。音樂課即唱歌課,僅僅唱會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音樂課即技能課,枯燥乏味、機械訓練的多,興趣激發、情感抒發的少。

二、課堂音樂教學中的“教師”定位失衡教師做夠做足“教”字這篇文章的多,創設良好環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體驗的少。教師在構思一堂課從開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學全過程,經常考慮的是我該怎樣做、怎樣教,很少考慮學生怎樣來學、怎樣來體驗。一些教案連教師說的每一句話都有了,惟獨沒有“這時學生該幹什麼、此時學生會出現什麼”。只想課堂45分鐘我該怎樣安排,卻沒想到作為“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向互動過程”。音樂學習本身是一個複雜多樣的變體,,包括聽覺、視覺、運動覺全方位的。而這種資訊的輸入,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學習者的主動參與、積極體驗,那“學”的過程、“學”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解決方法: 在音樂課起始課上,從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

1、通過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明確告訴學生通過國中階段有關音樂知識的學習,初四畢業後,個別音樂基礎好些的學生可報 考藝術特長班,為將來深造打基礎,讓我校優秀藝術學生代表,給她們表演、做示範,學生反響強烈。

3、通過音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4、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參與和實踐能力, 針對本校學生音樂基礎較弱、有音樂特長班的特點,在使用音樂新教材的同時,想方設法,找資料,給學生補基礎,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教材程度深,在課堂上安排一定時間觀看光碟,對各單元內容作介紹,學生以欣賞為主,達到開拓視野、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

(2) 對樂理知識的教學,從基礎抓起,每堂課選幾節樂譜視唱。讓學生學會劃拍、打節奏、哼曲調,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雖然大部分同學有困難,但從半個學期教下來,學生的進步還是較快的。

(3) 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裝置,向學生介紹一些民歌、名曲,作為補充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邊聽音樂、邊哼歌譜,反覆練習,學生識譜能力有明顯提高。由於強調了“響”(聲音響亮)、“準”(唱準音調)、“美”(優美動聽)三個字,學生積極響應,從實踐看,收效較大。

(4) 課內讓學生上臺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多參與省市藝術節等活動,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7

語文在大學聯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有的學生把語文打入“冷宮”,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即使學得再認真,在大學聯考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有的學生迫於大學聯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只是應付老師,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還有的學生投機取巧,認為大學聯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大搞題海戰術,企圖能夠“碰”上大學聯考試題……那麼,如何改變現狀,增加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切實有效的提高學生語文的成績呢?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首先,從教師教學實踐中,找出弊端。

1.語文培養模式單一。

中國小的語文教學,偏離了語言教學的正確方向,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的記憶。學生在學了許多年語文後,聽說讀寫的能力得不到明顯的提高。從國中進入高中的學生,普遍存在語文基礎知識薄弱的現象,由於九年級的會考使許多國中語文教學在應試的束縛中,熱衷於大量的詞、句、篇的所謂“基本知識訓練”,迫使學生陷入漫無邊際的題海中,僅囿於語文課本中應試知識的重複演練,死記硬背,看似“雙基”知識訓練,而實際效果卻降低了學生的語文能力。造成有的學生語法混亂,表達不清,錯字、別字成堆,標點符號亂用等,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句子成分都不清楚,這樣,對學生閱讀理解和寫作訓練就有明顯影響。

2.課堂活動空洞熱鬧

在新課程實施中,有些教師片面理解新課改關於發揮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教學理念,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表面熱鬧和活躍。於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片“生機勃勃”、“熱鬧繁榮”的景象:演講、小品、表演、辯論會……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語文課有了盎然生機,但學生們在熱鬧的課堂中卻收效甚微。

這是一種為追求課堂氣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鴨式”的課堂活動。傳統的教學活動,只是教師把教材的內容以“填鴨式”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課堂上師生雙邊活動是被動的、消極的、靜態的。“填鴨式”明顯束縛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思維,忽視了學生主體經驗和個體感悟。為了改變“填鴨式”教學,許多語文教師便採用了“活動式”的教學形式課堂上教師一味追求讓學生或分組討論,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僅僅作為一名“旁觀者”或其中的“一員”,導致討論交流的泛化、膚淺化。事實上,這種“牧羊式”教學片面誇大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語文教學處於放任自流狀態,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課堂交往,學生不僅不能有效地接受資訊、掌握知識、創新思維,活動能力也難以得到糾正和發展。

3.大語文化現象嚴重

當前語文課堂上,教師們比較重視人文精神,但同時又有弱化工具性的傾向。不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對課文內容匆匆帶過,字詞難點都沒理解清楚,就跨過課文做了許多引申和發揮,做些思想教育與“精神培養”的工作,好像教學中涉及“雙基”就不是在搞新課程,僅把目光聚焦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光環上。輕了文字的解讀,輕了必要的雙基,學生學了十幾年的語文,連基本的語言問題都過不了關,語文教學更是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使用多媒體不當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喜歡藉助多媒體進行教學。然而,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音像手段運用於語文課堂,如果控制不當就會成為干擾因素。許多語文課上,幻燈片、動畫代替學生的朗讀、分析、理解,而不注重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課文的語言文字。學生看看錄象、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但過後卻猶如過眼雲煙,對課文內容一知半解。重要原因在於:語文課是語言實踐課,這個本質特徵要求一切教學手段都必須以語言活動為主體,以語言為中心,而不是相反。脫離了語言教學的目的,語文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功能。

由此看來,不當的課堂教學挫敗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侷限於課內是不行的。近幾年來,為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大學聯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認為課本對大學聯考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聖陶先生語),大學聯考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複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真是“無邊作業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最後,找到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啟用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鑑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月滿西樓》,《但願人長久》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鑑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如在講寫作人物描寫時,引入《小芳》的歌詞:“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具體的動作,肖像等描寫就會讓文章生動。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臺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儘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絡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絡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裡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看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人,讀的書,或者受某一個人的影響,都是一些小事情。欲成大事,必先做好小事。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吧。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可能對於今天沒有捱過餓的孩子來說,是有點難理解了。看看大學聯考的滿分作文,多少在用舊的材料,所謂新瓶裝老酒。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巧婦有米不會“炊”,這不是找餓嗎?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真正的文章不是比技巧,看看那些歷史上的狀元,留下了幾篇讓你記住的文章啊。可能在中國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文章語言等方面的技巧。不要一味追求那個。可以寫寫帶有哲理性的話語啊,這個對現在的學生很簡單了,誰沒有個思想啊,尤其是青春期的男生女生。以前叫“代溝”,現在叫“憤青”,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優點”啊,正如說的,恰同學少年。可不要貪玩啊,呵呵,狗尾續貂了。其次,固定的八股文章格式,相信你練練,也會熟能生巧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此言甚之。那個人都有你學習的地方,而且一般語文好的同學都有點才,其實大家回憶一下自己從語文老師那裡學來了什麼。到底思考一下,學到了什麼?你是不是突然發現沒有啊,其實在語文老師當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語文好的同學不是教出來的。雖然這句話值得商榷,但是也說明了語文的學習不像數理化那樣過多的依賴老師,可是當我們會過頭來看看的時候,還真有幾分道理。但是別忘記了本段中的第一句話。水平再凹(音wa,山東方言,低的意思),也有比你高的地方。最起碼他能給你一個指導啊。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老師幾乎都特別喜歡好問的學生,而這恰恰是一些同學的“壞習慣”啊,不要擔心你給他難堪。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定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8

本人任教高中數學新課程已有三年,通過實踐,對高中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課標下的具體教學實施有了一些經驗或想法。以下就是自己在新課改背景下,對一些教學內容所做的思考與體會。

一、將數學教學內容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教育形態 [案例1]弧度制的教學

在弧度制的教學中,教材在介紹了弧度制的概念時,直接給出“1弧度的角” 的定義,然而學生難以接受,常常不解地問:“怎麼想到要把長度等於半徑的弧所對的圓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便更加感到乏味:“弧度,弧度,越學越糊塗。”“弧度制”這類學生在生活與社會實踐中從未碰到過的概念,直接給出它的定義,學生會很難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如下設計的教學過程。

1、創設故事情境

一個生病的小男孩得知自己的體溫是“102”時,十分憂傷地獨自一個人躺在床上“等死”。而他的爸爸對此卻一無所知,他以為兒子是想休息,所以才沒有陪伴他,等他從外面打獵回來,發現兒子不見好轉時,才發現兒子沒有吃藥。一問才知道,他兒子在學校裡聽同學說一個人的體溫是“44”度時就不能活。當爸爸告訴他就像英里和千米一樣,有兩種不同的體溫測量標準,一種37度是正常,而另一種98度是正常時,他才一下子放鬆下來,委屈的淚水嘩嘩地流下來。 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一個量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計量單位(老師可以讓學生說出如長度、面積、質量等一些量的不同計量單位),並指出對於“角”僅用“度”做單位就很不方便。因此,我們要學習角的另一種計量單位——弧度。如此引入很.自然引出或鼓勵學生猜測“角”還有沒有其他度量方式,從而開啟思維的閘門。

2、探索角新的度量方法

可從兩種度量實質上的一致之處開始探索:拿兩個量角器拼成一個圓,可以看出圓周被分成360份,其中每一份所對的圓心角的度數就是1度,然後提出問題“拿”圓上不同的圓弧,度量圓周時,得到的數值是否一樣?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思考下列問題:

① 1度的角是如何規定的?

② 用一個圓心角所對的弧長來度量一個圓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同一個圓心角在半徑不等的圓中所對弧長相等嗎?

③ 用一個圓的半徑來度量該圓一個圓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其值會不會由於圓半徑的變化而變化?

④ 如何定義圓心角的大小?說明這種度量的好處。

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以上問題,寫出結果,在班內交流結果,師生共同確定答案。

這樣處理可將弧度概念與度量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化解難點,在探索中又注重課堂交流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不斷的交流中逐漸明晰自己的思路。

二、由重結果走向重過程

新的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獲得,更強調讓學生經歷知識 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

[案例2]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探求。

為了求得一般的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先用一個簡捷公式來表示。

已知等比數列{ an}的公比為q,求這個數列的前n項和Sn。即Sn=a1+a2+a3+、+an 。

(1)知識回顧。

類比學過的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不難想到等比數列前n項和Sn也希望能用a1、an,n或q來表示。

請同學們回答:對於等比數列,我們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

①等比數的定義,用式子表示為:

②還可以用一系列整式表示:

a2=a1q

a3=a2q

a4=a3q

an =an-1q

③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n=1.n-1 (n≥2). aaq

(2)新知探求

聯想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推導方法,問:等比數列前n項的和是否也能用一個公式來表示?

(這是學生完成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一步,應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研究和討論。)

要用a1、n、q來表示Sn=a1+a2+a3+、+an應先將a2,a3, ···,an用a1、n、q來表示。

即:Sn=a1+a1q+a1q+、+a1qn-1

注意觀察每項的結構:每項都是它前面一項的q倍,能否利用這個q倍,對Sn化簡求和?

(經過一番思考)對Sn兩邊分別乘以q,再與原式相減。經師生共同努力,完成推導過程.

方法一:用“錯位相減法”推導

方法二:用“迭加法”推導

方法三:用“等比定理法”推導

這樣設計推導方法加強了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既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了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而傳統教學往往以最快的速度給出公式,然後通過例題演練學生,這樣教學結果往往使學生死背公式,而不能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19

“效率”的含義,就是指單位時間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穫。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學時間,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學習知識、習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

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5分鐘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許會浮現出一幅碩果滿枝的豐收圖景,也可能會有“無邊落木蕭蕭下”的悲涼感慨,那麼,郁達夫給我們帶來了一幅怎樣的秋天圖景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故都的秋》。學生翻開書,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點“清、靜、悲涼”,並結合自讀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點與心境及時代背景的關係。這樣,在興味盎然中也較容易地理解了課文內容。這樣,既節省了時間,有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率。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20

美術課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豐富多彩的設計課、有色彩很漂亮的水彩課、也有枯燥無味的欣賞課。美術課原本是最讓人心動的,但是美術鑑賞單一的欣賞內容,我們身為老師雖然力求“活”而有趣,但千變萬化始終是一個欣賞,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學生的情緒就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對於鑑賞課他們也就開始走過場,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們上課,我行我素”。於是,一堂美術課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習課或休閒課。高中教學不同於國小和國中,又說又表演的教學方式不太適合,“表演”課自然是不會出現的,偶爾的“故事會”也不能多用,“快樂的大本營”到了超級大班,擁擠的空間會讓你窒悶得喘不過氣來。到了這個時候,學生不用意志來控制自己,美術課決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美術課課同樣需要學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從現階段來看,高中美術教材缺少讓學生“手動”的教學內容。如果能在欣賞內容的基礎上,多一部分實際操作的練習,教學內容活而豐富,這樣不但能滿足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而且也能極大地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國小、國中有了動手實踐的內容,大學裡也有相關部分知識,而在高中階段卻出現“斷層”現象。實際技能訓練不是少部分參加藝術大學聯考學生的專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體學生,這部分內容就不能空缺。因為真正的知識,它的本身內涵是豐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綱鼓勵教師靈活機動,但這當中還得有一個“約定”尺度和綱要,否則又容易走形成“專業”課了。

當前,美術課正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不過它仍然是“調味”課,缺少不行,又不能將它提升到一定高度,教師在很多時候充當的是類似“變臉”一樣的角色,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創新意識不強。前幾年,地理、生物課也非應試科目,教學景況和美術課相差無幾,但自從加盟理科綜合考試科目起,成績上去了,地理、生物教師一下也搖身變成升學考試舉足輕重的顯赫人物了。美術課呢,還是那樣……更多時候只能服從教學需要,為主課讓路,在主課與主課的磨合中客串“潤滑劑”、點綴物。最終主課豐收了,藝術課也未能實現“叢中笑”的初衷。所以,只是新課改還不能有效的改變一些現在的課程現狀,我們廣大美術教師依然“任重而道遠”。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21

本學年,我任教高三體育學科教學工作,學生已經畢業了,體育教學任務已經完成,體育大學聯考成績也相當不錯,下面是我對本學年體育教學工作的一些心得。

一、高三體育課並未得到學生的真正重視。

受大學聯考指揮棒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認為高三體育課就是玩、放鬆,重點是文化課考試,由此給體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其表現是:

1.體育課被挪用現象;

2.學生遲到、早退、曠課現象;

3.正常教學專案由於學生出工不出力,而不能正常完成。

以上這些現象嚴重干擾了體育教學的正常開展。

二、關於開設體育小班的反思

本屆體育小班由高一開始進行訓練,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物力,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沒達到我的要求。從大學聯考來看,主要是文化成績不理想,我認為這與學生的心態有關,首先學生的文化成績本來就不甚理想,平時我們還灌輸“體育大學聯考文化成績要求不高”這樣的資訊給他們,雖然我們也是出於給他們減壓的目的,但我認為這樣也誤導了學生。再則,體育班中有一些不求上進的學生我認為要進行清理,不要讓他們影響到其他人的學習生活。對體育班的學生不能放縱,反而更要提高要求。

三、如何對待高三學生體育課的表現

進入高三階段,由於生理原因和學習壓力,絕大部分學生處於“不愛勞動”的狀態,其表現有三:

1.光說不動,出工不出力;

2.體育鍛煉怕苦怕累。

3.體能差,破罐子破摔。

針對以上現象,必須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教育及幫助。做好認真細緻的思想工作,解除顧慮,嚴格課堂管理制度,形成濃厚的鍛鍊方法。總之,採取積極有效的解決措施,保證高三學生生的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四、關於高三體育教學的建議

1.加強宣傳,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的重要意義。

2.選派教學經驗較為豐富的教師去高三教體育課。

3.嚴格出勤,上課等管理制度;

4.對體質好、差的學生實施分層教學。

5.對高三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6.學校要加強對體育班的投入與指導。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22

時光飛逝,轉眼間半學期的教學工作結束了。20__—20__學年上半學年,我擔任高一年三個班的化學教學工作,我在教學上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加上全省高中新課改,這迫使我更認真的去思考如何才能搞好課堂設計和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半學期以來,本著對學生負責、對自己負責的心態,我認真地備課,注重瞭解學生的聽課感受,根據學生的反映,不斷去調整自己的課堂設計;除此之外,我還經常跟同事共同商討,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課堂組織能力。具體來講,有以下兩點心得體會:

一、課堂45分鐘是教與學最重要的環節

一堂課能否上好,關鍵在於教師的準備是否充分,也就是備課是否充分。教師只有認真做好備課工作,才能較好的組織課堂教學。就備課而言,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認真鑽研教材

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新課程標準、化學課本等。仔細鑽研新課程標準讓我更明確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所在,使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層次分明。認真鑽研課本則能更清晰的為學生講解知識點,做到有條有理,層次分明,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好所學的內容。

2、做好聽課總結

作為一名比較年輕教師,有的僅僅是理論知識,欠缺的是教學經驗。針對這一點,我儘可能去聽課,課後認真總結他們上課的優點和不足,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半學期以來,發現聽課後認真總結,對自己的備課、上課有很大的幫助。3、深入瞭解學生

只有瞭解學生,教學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瞭解學生包括很多方面,如學生對原有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例如,講到《物質的量》的有關計算時,我發現學生連一個氧原子有幾個電子都不知道,原以為是學生對電子數和核電荷數的關係這一知識點掌握得不好;經過了解,才知道國中化學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常見元素的原子序數。這就能夠做到及時補缺、補漏,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將兩個知識點聯絡起來。4、注重實驗教學

化學是一門一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特別是在高中化學中,有許多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裝置,該學生更多的“事實”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例如,為了說明鈉不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來,我在課堂上演示這個實驗,讓他們發現把鈉放入硫酸銅溶液中的現象是有氣體放出和有藍色絮狀沉澱生成,從而得出結論:鈉不能從硫酸銅溶液中置換出銅來。這樣既使學生走出鈉可以置換出任何金屬的誤區,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5、豐富教學形式

隨著教學形式的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早已不再侷限於常規的“黑板教學”,以多媒體教學為代表的各科教學形式極大發展。我緊緊抓住這一變化,積極探索多形式的教學並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在講授《氣體摩爾體積》時,我提早準備,製作了一個比較精良的多媒體課件,實施後發現,採取多媒體教學的優點是:學生的興趣和對知識點的感性認識大大增強,進而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也大大提高。

二、課前課後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每當我輪值晚自習時,我不是簡單地在教室閒逛,而是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在輔導過程中,一旦發現有某個問題被集中地提出,我就會馬上反省自己的課堂教學是否有哪個知識點教授得不夠清晰,並在下次課堂上進行改進後的講解。實踐證明,這樣很好地實現了教師和學生、課前和課後的互動。在教學工作中我會經常遇到各種疑難,除了自己解決,我還主動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以求不斷進步。但是,我不僅要認識到自己的進步,更要發現自己的不足,我一定得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更加努力,加強優勢,改進不足,力爭有更大的進步。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反思 篇23

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刻板守舊,缺乏活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感覺很苦很累,缺乏學習興趣.而素質教育提倡"學生為本",教師必須努力打造高效英語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因此,從20__年9月開始學校對實驗層班級的教師實行“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課堂大練兵。曾我也質疑過,因為高中學生怎能按照高效課堂的模式走,難於適應,感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熱鬧背後,似乎透露出浮躁,盲從和形式化的趨向,學生內在的情感和思維沒有被真正啟用。經過一年的摸索,我覺得高效課堂的確較適合好學的學生,在課前他們基本上能全部完成導學案,在課堂上更能積極思考參與,這樣老師能在有效的時間裡,不僅能有效的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還能引導他們學習更多更廣的知識。但是高效課堂不是學生自學的課堂,它其實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下是我的教學反思:

一. 課前準備很關鍵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引導非常重要,老師必須要有效的指導,制定好教學目標,重難點,花更多時間研究學生,研究教材。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而不是僅僅讓學生展示導學案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我引導得好,學生學習就很積極,主動,他們不僅訓練了某一方面的技能,也學到了學習目標,掌握了重難點。但是如果我沒有充分做好備課準備,或者引導不切合學生實際的話,課堂效果就不好,不能調動全班同學參與。

二.課堂提問應具有啟發性

教師課堂提問一定要有啟發性,能使學生髮現問題,總結規律,在內容上要和重難點結合,幫助學生加深印象,解決疑難,提到課堂效率。要在教學生長處設問,以拓展學生的發散思維。在形式上要創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三.教師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

在學生合作的討論過程中,老師是觀察者,引導者。例如:教師必須對每個小組的討論進行現場的觀察和介入,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在適當的時候對進行順利的小組提出表揚,而對偏離學習任務的小組進行及時的指導和點撥;而在小組彙報時,老師則要扮演好組織者和評價者的角色, 適時地介入讓學生明白合作的技能與方法。高效課堂的實施,使我深刻的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要積極進取,不斷的提高自身素質,多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取其精華,並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當中。

四.運用各種激勵性評價手段促進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在互動課堂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僅有教師的口頭評價顯得蒼白無力,所以,評價手段要多樣化、富有創造性。例如:使用模擬百元大鈔頒獎,小組積分獎勵等。本人曾在課前發給每大組排頭同學一塊白板和一盒彩色磁石,每當該組有人回答對了問題,或表演精彩時,排頭可從盒中取一塊磁石貼在白板上。一節課下來白板上磁石最多的大組獲勝。這種評價方式既節約了老師作評價打分的時間,也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最有趣的是,由於白板上沒畫格子,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彩色磁石貼出了各種不同的美麗圖案。當下課前六大組高舉白板,向所有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展示成果時,白板上美麗的圖案如松樹,小船,太陽,魚等總會讓師生哈哈大笑。

以上就是我對高效課堂的初步探索和體會,還有很多盲點有待解決。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我們英語老師必須當好舵手,切實打造英語高校課堂,課堂的主人應該是學生,高效課堂是實現高效學習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