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7.5K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1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新課改中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等。這些都要求歷史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能力的培養者轉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教學途徑和教學方式。無疑,反思性教學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很好途徑。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容

(一)課程理念反思

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實施了新課程改革,但是在教師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定勢的思維。這種已有的定勢思維會深深的紮根於我們的習慣和經驗當中,如果仍然使用舊的教學思想來指導教學,那麼新課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裝舊酒”。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首先就必須對教學的理念進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課程中就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在實際的高中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更加關注教師的主導性,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通過對新課改後高中歷史課程的反思,並且受到湖南衛視中“變形記”節目的啟發,我在高中的課堂中開展過一次“課堂變形記”的活動,即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而老師充當學生的角色,這種“變形”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給了他們鍛鍊的機會,對以後的教學有很好的幫助。

(二)備課環節反思

備課是教學活動中的首要環節。在高中歷史備課時,往往需要一個詳細的計劃,制訂這個計劃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制訂這個計劃時,不能只按原有的經驗來制定,應該思考新課程與舊課程的區別,對同一個問題的敘述在兩種教材中有何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區別?當然,以前的經驗並不就是棄之不用,在備課環節中,除了思考新舊教材中的不同之外,還應該思考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

(三)教學手段反思

教學手段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並在實踐中加以改進。例如,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喜歡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具備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等特點,運用得當可以使得課堂更加形象生動。但是,在現實中,教師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個極端,比如:輕質量,而重數量;輕內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由原來的“人灌”轉變成“機灌”等。反思這些不良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忽視了教學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應該反覆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說服力,是否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開啟,如果不能,則應該寧缺毋濫。只有經過充分的反思,才能讓先進的教學手段真正為課堂服務。

二、反思性教學在歷史新課改中的實踐研究

高中歷史中的反思性教學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對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學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證把握整個反思的教學過程。

(一)以發現問題為切入點

反思性教學以教學問題的發現為整個過程的切入點,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反思性教學中的反思不應該是簡單地對自己教學情況的簡單回想,而應該帶著一種自我審視的心態來進行反思。

2.以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對教學過程進行反省發現的問題,並努力尋求更好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指導解決問題的寶貴機會。因此,對每堂課都必須靜心思考。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一課時,採用了《復興之路》(中央電視臺專題片)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課件中,事實證明確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同時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課堂上什麼時候放比較合適?放完之後可以提什麼問題?放多長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同時不影響授課進度?對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進行反思性教學第一步。

(二)以積極改進作為關鍵點

反思性教學的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主要目標是改進教學。因此,教師在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並對授課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鴉片戰爭》一課中,發現了上述的幾個問題之後,認識到了:視訊播放的時間應該合適,播放的內容應該與課堂相關等。在反思以後,對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改進:在進行鴉片戰爭爆發背景的介紹之前,放了5分鐘的東西方形勢分析的視訊,一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分析了鴉片戰爭爆發時的國內外形勢,另外也營造了緊張的氣氛。同時在視訊觀看之前還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在19世紀,從英國出發必須經過4個月才能抵達中國,為什麼相距如此遠的兩個國家會爆發戰爭呢?有了視訊作為直觀的感受,經過稍微整理,學生就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來進行思考。

(三)以有效實踐為落腳點

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主體,要求教師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客觀的反思之後,形成一個效率更高的方案再進行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因此,反思型的教師與操作型的教師存在著較大的區別,操作型的教師喜歡問“怎麼樣”,只關心教學的結果,而反思型的教師則更加關心“為什麼”,試圖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點。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課中,開始只是著重對基礎知識的介紹,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隱性問題的挖掘,經過反思後,我給學生留下了以下的問題:

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馬克思就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其中火藥粉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引導人們走向世界,建立眾多的殖民地;印刷術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四大發明給歐洲國家資產階級的發展帶去如此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本土的資產階級發展卻如此緩慢呢?這樣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又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以堅持不懈為基本點

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通過教師不斷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來改善自身教學行為。因此,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內就能見效的問題,需要長期不斷地堅持,反思性教學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調整—實踐—發現問題不斷迴圈的過程。只有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會學”,“會學”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因此,學生的“會學”離不開教師的“會教”。“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此背景下走進了高中歷史教堂,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本文首先對反思性教學的內容進行了介紹,然後依據作者多年高中歷史教學的經驗,對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無定法”。在新課改中,並不是反思性教學就是萬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學為例研究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2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資料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本文由本站編輯整理。

一、“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二、“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作為一個剛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年輕教師,就更有必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三、“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 勵志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3

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新課改中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能夠讓學生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發展學生的個性等。這些都要求歷史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能力的培養者轉變,讓教師在新課改中探索新的教學策略、教學途徑和教學方式。無疑,反思性教學是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很好途徑。

一、反思性教學的內容

(一)課程理念反思

雖然,目前我們已經實施了新課程改革,但是在教師們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一般都會有一個定勢的思維。這種已有的定勢思維會深深的紮根於我們的習慣和經驗當中,如果仍然使用舊的教學思想來指導教學,那麼新課改的工作只能是“新瓶裝舊酒”。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首先就必須對教學的理念進行反思。例如,在高中的新課程中就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在實際的高中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更加關注教師的主導性,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通過對新課改後高中歷史課程的反思,並且受到湖南衛視中“變形記”節目的啟發,我在高中的課堂中開展過一次“課堂變形記”的活動,即讓學生充當老師的角色,而老師充當學生的角色,這種“變形”的教學方式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臺,也給了他們鍛鍊的機會,對以後的教學有很好的幫助。

(二)備課環節反思

備課是教學活動中的首要環節。在高中歷史備課時,往往需要一個詳細的計劃,制訂這個計劃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在制訂這個計劃時,不能只按原有的經驗來制定,應該思考新課程與舊課程的區別,對同一個問題的敘述在兩種教材中有何區別?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區別?當然,以前的經驗並不就是棄之不用,在備課環節中,除了思考新舊教材中的不同之外,還應該思考在以往教學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

(三)教學手段反思

教學手段是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的保證。因此,教師必須對自己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反思,並在實踐中加以改進。例如,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都比較喜歡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具備形象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等特點,運用得當可以使得課堂更加形象生動。但是,在現實中,教師又往往走了另外的一個極端,比如:輕質量,而重數量;輕內容,而重形式;仍然不重視學生的主體性,由原來的“人灌”轉變成“機灌”等。反思這些不良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忽視了教學中的有效性。所以,在多媒體課件製作時,應該反覆思考所用素材的典型性,是否具有說服力,是否有利於學生思維的開啟,如果不能,則應該寧缺毋濫。只有經過充分的反思,才能讓先進的教學手段真正為課堂服務。

二、反思性教學在歷史新課改中的實踐研究

高中歷史中的反思性教學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對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思考、反省和探索。因此,反思性教學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證把握整個反思的教學過程。

(一)以發現問題為切入點

反思性教學以教學問題的發現為整個過程的切入點,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1.反思性教學中的反思不應該是簡單地對自己教學情況的簡單回想,而應該帶著一種自我審視的心態來進行反思。

2.以科學的方式來解決對教學過程進行反省發現的問題,並努力尋求更好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教師獲得了創造性思考指導解決問題的寶貴機會。因此,對每堂課都必須靜心思考。例如,在講授《鴉片戰爭》一課時,採用了《復興之路》(中央電視臺專題片)中的其中三段插入到課件中,事實證明確實提高了學生的興趣。但同時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我也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課堂上什麼時候放比較合適?放完之後可以提什麼問題?放多長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有足夠的感性認識,同時不影響授課進度?對教學過程中提出問題是進行反思性教學第一步。

(二)以積極改進作為關鍵點

反思性教學的目標是優化課堂教學。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的主要目標是改進教學。因此,教師在發現問題之後,就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反思,並對授課的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在《鴉片戰爭》一課中,發現了上述的幾個問題之後,認識到了:視訊播放的時間應該合適,播放的內容應該與課堂相關等。在反思以後,對教學進行了如下的改進:在進行鴉片戰爭爆發背景的介紹之前,放了5分鐘的東西方形勢分析的視訊,一是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分析了鴉片戰爭爆發時的國內外形勢,另外也營造了緊張的氣氛。同時在視訊觀看之前還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在19世紀,從英國出發必須經過4個月才能抵達中國,為什麼相距如此遠的兩個國家會爆發戰爭呢?有了視訊作為直觀的感受,經過稍微整理,學生就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來進行思考。

(三)以有效實踐為落腳點

教師是反思性教學的主體,要求教師對教學實踐活動進行客觀的反思之後,形成一個效率更高的方案再進行下一次的課堂教學。因此,反思型的教師與操作型的教師存在著較大的區別,操作型的教師喜歡問“怎麼樣”,只關心教學的結果,而反思型的教師則更加關心“為什麼”,試圖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點和失敗點。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能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例如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課中,開始只是著重對基礎知識的介紹,但是忽略了其中一些隱性問題的挖掘,經過反思後,我給學生留下了以下的問題:

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應用》中,馬克思就說過:“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是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其中火藥粉碎了騎士階層;指南針引導人們走向世界,建立眾多的殖民地;印刷術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那麼,為什麼中國的四大發明給歐洲國家資產階級的發展帶去如此大的推動作用,而中國本土的資產階級發展卻如此緩慢呢?這樣既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又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四)以堅持不懈為基本點

反思性教學是一個長期實踐的過程,通過教師不斷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來改善自身教學行為。因此,要想達到預期的效果,就不是短期內就能見效的問題,需要長期不斷地堅持,反思性教學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調整—實踐—發現問題不斷迴圈的過程。只有經過長期的堅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會學”,“會學”是要求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因此,學生的“會學”離不開教師的“會教”。“反思性教學”就是在此背景下走進了高中歷史教堂,為了更好地研究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本文首先對反思性教學的內容進行了介紹,然後依據作者多年高中歷史教學的經驗,對反思性教學在高中歷史課程中應用的具體方式進行了思考。

常言道:“教無定法”。在新課改中,並不是反思性教學就是萬能的,本文只是以反思性教學為例研究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4

我省全面實施新課程,新課標,高中歷史教學能否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精神?如何評價?如何實施?作為一名歷史教師,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相信將來我的工作任務更重,挑戰更多。努力學習,深入鑽研尋求對策及今後的努力方向是我目前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針對普及高中教育時期學生的認知特點,首先將教材內容的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其次將教材內容結構化。我要儘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後”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我既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訊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過去一學年來,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係。首先,我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三、常規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變成問題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四、結合學生的實際,將知識整合。

在教學中,我往往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能力,將課本知識重新組織,整合,使學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學就是適應於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5

要精心設計具有新意的歷史場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關注,並且在具體的情境中蘊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挑戰,從而引發學生探索的願望。比如我在上《百家爭鳴》這節課時,設計瞭如下的討論題目:孔子說:“我仁;孟子說:我義;說:我以柔克剛;莊子說:我順其自然;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了;墨子說:我以身作則。現在我校的水電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請從、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分別給出解決辦法”。然後讓學生來展開高二歷史教學反思討論。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對於學科領域本身的研究,學科動態資訊的瞭解,傳奇世界私服以及課堂教學中諸如講授藝術、邏輯分析、語言表達等“內功”的和積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覺得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在備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課的過程中,翻閱了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白華《中國哲學史提綱》以及其他大量的,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為自己深入淺出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對於一位教文科的教師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工作。因此,新課程背景下作為老師必須要多讀書。

學生對什麼最感興趣?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興趣!在課堂當中一定要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將書本的知識生動地呈現給學生。構建主義教學觀認為傳奇世界私服釋出網,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理解物件資訊和知識內涵的個性化過程。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自知困”。關於新課程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更充分地體現新課程的仍舊是我必須要探索的一個大的問題。在新學期的《導言課》當中我對我的課堂內容作出瞭如下一些改動,讓導言課從簡單的“見面課”上升到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與歷史教學目的的明確。圍繞著三個主要的問題展開討論:1、什麼是歷史?2、為什麼學習歷史?3、怎樣學好歷史?從而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要正確理師在課堂教學“多元互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是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善於抓住學生在課堂中所出來的智慧火花。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提高自身史學素養,熱血傳奇私服在異彩紛呈的材面前能否從容應對已經成為每一個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過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無憂無慮地端好歷史教師這碗飯的時代,隨著新課改的來臨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也結束了教師這一行業甚至上十年不更新業務知識的局面。

舊教材是教學大綱的直接演繹,是教學大綱的直接體現,所以在過去的歷史教學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並落實大綱的一切任務,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很好地應付考試。而一標多本下的材,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打破了傳統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系,將“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內容融合起來新開傳奇私服,以專題的形式來呈現。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用一系列專題展示出人類歷史發展的全景圖,三個歷史必修課模組實質是講述文明史、物質文明史和文明史,六個選修課模組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內容的展開和深化。在這些方面材無疑給了我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貼近我們當今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可以說文明史觀引入中學歷史教學,勢必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極大的變化,可以說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次真正的。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6

什麼是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在眾多的環節和措施中,最主要的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那怎樣才能提高歷史學科的成績呢?我認為,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新知呢?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必須先認識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上給予了充分重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就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並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同時還指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激發不同的學習興趣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轉型期,因此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除了要繼續利用國中階段的間接興趣,即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外在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能較為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可見,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做為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完成這個目標,前提必須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解、掌握的慾望和要求。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去自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質量。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要將這麼多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把歷史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主動去學,歷史課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巧設匯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匯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匯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匯入方法。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匯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匯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於“瞭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丟擲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匯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後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麼匯入的:中國自1840年後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後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並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麼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係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後,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綜合性等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採用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複現歷史,創設一定形象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學,這樣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也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了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內心的體驗,產生內在的激情,進而促使學習的興趣由內心迸發並不斷提升。

同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新課程倡導的主導-主體模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風采的舞臺。比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內容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展開,可以是一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對某個人物、事件的評論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或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歷史辯論賽等活動,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形成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⒊以高超的語言藝術,扣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溝通師生,實現師生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橋樑。歷史語言藝術最講究的是在準確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於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餘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學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處境時,學生對其“夾縫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費解,我就舉了漢堡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漢堡的上下兩層分別代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中間的夾層。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通過漢堡這個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同時歷史語言還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學語言中的味精,是教學魅力的源泉。歷史教學需要幽默,通過寓莊於諧,莊諧並舉,調節學生的心理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喚起內在的學習熱情。

⒋設定有效問題,啟用學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學習興趣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優化課堂教學。但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⑴適度性

問題的設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為依據,不能太難或者太容易,否則都達不到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思維高度,使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自然而來了。在分析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時,我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瞭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提出了英國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稱呼?他們是怎麼樣產生的?各有哪些權利?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相互討論,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最後我讓他們把分析討論的結果歸納整理,製成一張表格,讓每個學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增強。

⑵層次性

由於學生在理解認知、思考分析、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定問題時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要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能吃到”,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誘導,讓學生自然順利地“摘到果子”。

⑶時代性

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興趣對過去的事情有所關注,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所以,提問時注意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深化到規劃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時,我就適當補充了“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等知識,學生對於這方面知識瞭解很多,特別是男生,一講到這些內容時特別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講《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時,我從學生給最感興趣的服飾入手,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服飾變化的認識,幾乎所有學生都投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最後他們從服飾談到飲食、住房、婚喪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的見解很獨到也很精闢。直到下課鈴響,學生還是意猶未盡。可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途徑還有很多,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並將它們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7

要精心設計具有新意的歷史場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關注,並且在具體的情境中蘊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學生對原有認知的挑戰,從而引發學生探索的願望。比如我在上《百家爭鳴》這節課時,設計瞭如下的討論題目:孔子說:“我仁;孟子說:我義;說:我以柔克剛;莊子說:我順其自然;韓非子說:把他們全抓了;墨子說:我以身作則。現在我校的水電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請從、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別出發,分別給出解決辦法”。然後讓學生來展開高二歷史教學反思討論。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個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是對於學科領域本身的研究,學科動態資訊的瞭解,傳奇世界私服以及課堂教學中諸如講授藝術、邏輯分析、語言表達等“內功”的和積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覺得必須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在備必修三第一單元第一課的過程中,翻閱了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白華《中國哲學史提綱》以及其他大量的,提高了自己的專業素養,為自己深入淺出的教學打下了基礎。可以說,對於一位教文科的教師來說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勝任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工作。因此,新課程背景下作為老師必須要多讀書。

學生對什麼最感興趣?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興趣!在課堂當中一定要找到學生的興奮點,將書本的知識生動地呈現給學生。構建主義教學觀認為傳奇世界私服釋出網,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經驗去理解物件資訊和知識內涵的個性化過程。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自知困”。關於新課程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自己的教學過程當中更充分地體現新課程的仍舊是我必須要探索的一個大的問題。在新學期的《導言課》當中我對我的課堂內容作出瞭如下一些改動,讓導言課從簡單的“見面課”上升到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與歷史教學目的的明確。圍繞著三個主要的問題展開討論:1、什麼是歷史?2、為什麼學習歷史?3、怎樣學好歷史?從而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要正確理師在課堂教學“多元互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是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善於抓住學生在課堂中所出來的智慧火花。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提高自身史學素養,熱血傳奇私服在異彩紛呈的材面前能否從容應對已經成為每一個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過去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無憂無慮地端好歷史教師這碗飯的時代,隨著新課改的來臨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也結束了教師這一行業甚至上十年不更新業務知識的局面。

舊教材是教學大綱的直接演繹,是教學大綱的直接體現,所以在過去的歷史教學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並落實大綱的一切任務,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很好地應付考試。而一標多本下的材,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高中歷史教材,打破了傳統高中歷史教材的編寫體系,將“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內容融合起來新開傳奇私服,以專題的形式來呈現。它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用一系列專題展示出人類歷史發展的全景圖,三個歷史必修課模組實質是講述文明史、物質文明史和文明史,六個選修課模組也主要是文明史主要內容的展開和深化。在這些方面材無疑給了我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貼近我們當今時代和社會的要求。可以說文明史觀引入中學歷史教學,勢必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極大的變化,可以說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次真正的。

在學科教學、師生交往中有很多“困惑”。如“我反覆講了好幾遍他為什麼還不會?”、“為什麼學習不好的學生學習習慣都差?”、“為什麼學生對涉及理論聯絡實際的問題普遍感到困難?”等等,面對這些“困惑”我們只是說說議議,很少去深入地探究這些困惑背後的真實原因,也就是說我們缺少問題意識。我準備在新學期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8

什麼是課堂教學實效?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首先,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通俗地說,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在眾多的環節和措施中,最主要的還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這種傾向對感知、注意具有指向性,它可以使人不知不覺地去觀察、研究某種事物。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學習興趣是保證教學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目前我們的歷史學習就存在這樣的情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些厭學,課堂教學效率低,考試成績不理想。那怎樣才能提高歷史學科的成績呢?我認為,主要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新知呢?關鍵在教師。教師首先必須先認識學習興趣培養和激發的重要性,其次是找到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培養。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和調動上給予了充分重視,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就強調了課程目標的制定“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並指出“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重要前提之一。沒有興趣就沒有真正的學習。”同時還指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激發不同的學習興趣層次。“高中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從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轉型期,因此其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除了要繼續利用國中階段的間接興趣,即學習內容情節的生動、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教師高超的教學藝術等外在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探究、學習熱情和注意力以外,更要注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直接興趣,即學生能較為深刻地體驗和感受歷史問題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對自己心靈的撞擊。”可見,培養歷史學習興趣,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培養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做為學習主體地位的確立,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程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是要完成這個目標,前提必須是學生對這門學科感興趣,對所學的知識有了解、掌握的慾望和要求。興趣是獲取知識的動力之源。著名教育家皮亞傑也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樂趣.”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使他們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去自覺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習質量。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學科,內容豐富,綜合性強,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領域,要將這麼多內容融入到教學中,我們必須要有意識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讓學生把歷史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而主動去學,歷史課堂的效率才能提高。

二、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學習興趣培養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巧設匯入語。

傳統歷史教學不是很重視新課的匯入,這使得學生嚴重缺乏學習新課的興趣,大大降低了教學的實效。匯入新課是一門教學技巧,方法多種多樣,有的可單獨使用,有的可揉合著用。我們應當依據不同的教學對像,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匯入方法。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匯入,都應當遵循一個原則,即學生聽得懂,感興趣。由此可見同一教材內容的匯入設計應緊扣主題,立足於“瞭解”課文及與課文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現象等。不要一開始就丟擲類似探究題式的難度的問題,而應由淺入深,鋪墊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氣氛和能引起學生關注的問題和現象的匯入法為佳。比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的《“百家爭鳴”和儒家形成》一課時,我考慮到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階段,對後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我是這麼匯入的:中國自1840年後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在武器上的落後是一個客觀原因,但這並不是必然導致中國受辱的根本原因,那麼究竟與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種關係呢?還有我們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仁”和“尊老愛幼”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習了這一課後,你將能從源頭上了解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2、採用多種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改變教學模式,增加學習興趣。

教學手段是培養興趣的重要條件。針對歷史學科的過去性、綜合性等特點,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有目的地採用圖片、音像資料、實物、幻燈片、多媒體等多種手段來複現歷史,創設一定形象生動、具體的歷史場景,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或者讓學生自己扮演歷史角色,設計表演情境,使歷史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人物,而是學生自己或者是班上的同學,這樣可以促進他們認知結構的發展,減少學生理解無趣抽象概念的困難,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刺激學生的無意注意,引起一定的態度體驗,也使學生對歷史角色產生了親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內心的體驗,產生內在的激情,進而促使學習的興趣由內心迸發並不斷提升。

同時,改變教學模式也有利於學習興趣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嘗試新課程倡導的主導-主體模式,在課堂上充分發揚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搭建展示他們風采的舞臺。比如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活動,內容圍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等展開,可以是一則故事,也可以是自己對某個人物、事件的評論等,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給學生營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而且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或者也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探究、歷史辯論賽等活動,關鍵是讓學生動起來,形成思考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興趣,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途徑。

⒊以高超的語言藝術,扣住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是溝通師生,實現師生情感交流、思維碰撞的橋樑。歷史語言藝術最講究的是在準確前提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形象性就是善於把抽象概念具體化,深奧道理形象化。講人如見其人,講事如臨其境,講物栩栩如生、講景歷歷在目,娓娓道來,絲絲入扣,餘音在耳,牢牢地吸引和有力地感染學生。比如在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的處境時,學生對其“夾縫中生存”的表述有些費解,我就舉了漢堡的例子向學生說明:漢堡的上下兩層分別代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而民族資本主義就是中間的夾層。學生根據他們已有的經驗,通過漢堡這個形象比喻,很快就理解了民族資本主義“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處境,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同時歷史語言還要求有趣味性,趣味性是教學語言中的味精,是教學魅力的源泉。歷史教學需要幽默,通過寓莊於諧,莊諧並舉,調節學生的心理節奏,活躍課堂氣氛,喚起內在的學習熱情。

⒋設定有效問題,啟用學生探求的心理,提升學習興趣

提問是歷史課堂教學常用的手段,有效的提問能夠促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優化課堂教學。但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⑴適度性

問題的設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為依據,不能太難或者太容易,否則都達不到刺激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目的,要注意把握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即“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蘋果”的思維高度,使學生享受成功的體驗,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就自然而來了。在分析美國總統制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時,我考慮到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瞭解的不多,因此降低了問題的難度,從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提出了英國和美國的最高領導人怎麼稱呼?他們是怎麼樣產生的?各有哪些權利?等一系列問題,學生躍躍欲試,相互討論,爭相發言,積極性很高,最後我讓他們把分析討論的結果歸納整理,製成一張表格,讓每個學生都享受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學習歷史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學習興趣得到增強。

⑵層次性

由於學生在理解認知、思考分析、知識儲備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設定問題時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學生,既要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飽,吃好”,保持學習歷史的興趣,也要讓學習基礎差的學生“能吃到”,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具體地說,就是在設定問題時要注意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啟發誘導,讓學生自然順利地“摘到果子”。

⑶時代性

中學的歷史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除了少數學生由於特殊興趣對過去的事情有所關注,大多數學生主要是從現實的意義來接受歷史的。所以,提問時注意找準歷史和現實的結合點,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又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深化到規劃學生今後的人生道路。例如在講解“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和“建國以來重大科技成就”時,我就適當補充了“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發射等知識,學生對於這方面知識瞭解很多,特別是男生,一講到這些內容時特別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很快就被調動起來。在講《中國近代以來社會習俗的變化》時,我從學生給最感興趣的服飾入手,讓他們談談自己對服飾變化的認識,幾乎所有學生都投入了這個話題的討論中,最後他們從服飾談到飲食、住房、婚喪等,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學生的見解很獨到也很精闢。直到下課鈴響,學生還是意猶未盡。可見,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入手,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途徑還有很多,但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做有心人,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總結,並將它們有效地用於課堂教學中,以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9

本學期,帶高二三個文科班、四個理科班,高一一個尖子班的歷史教學,一週共15節課。課程量似乎不多,但是卻特別累。尤其是高二歷史教學倍感吃力。下面就談談自己的這一週教學感受:

首先在備課時,特別是第一單元內容,備課起來總感覺無處下手,對知識點的處理把握不住,備課起來很苦難。思想史是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歷史產物,內容比較的抽象,時間又比較的久遠,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困難。第一單元還有很多內容涉及到哲學的內容,講深了,學生還沒有學過哲學,根本就無法理解;簡單處理,學生了解不了,很是矛盾。要是哲學學過後,我想第一單元的內容教與學都會很容易的。

其次是上課,一週5節課(包括晚自習),上完兩節內容,課後與學生交流,學生認為對某些問題還是很難理解,感覺比政治與經濟史的學習還要難。期間我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備課時充分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採取靈活方法。所以上課時感覺有種前所未有的卡。

第三,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較差的實際,本學期我要求學生堅持“課前預習,課堂大膽展示”,改變原來課前不願意預習、懶於預習的狀況,同時以各種方式去檢查與敦促。幾節課後,有很多學生與我聊天時,都談了自己的感受,認識到課前預習,課上敢於展示對學習好歷史的重要意義。仍然有很多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不願意課前預習,不願意課堂去展示,與同學去討論,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估計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也需要很長的時間,不過我對他們與自己都有信心。

第四、在講述思想與政治、經濟的關係時,我深感學生對必修1、2知識的遺忘程度嚴重,因此還要加強對必修1、2知識的複習與回顧,這就與課前預習有很大關係,每節課前我都要求學生複習回顧相應的與之有關的知識,特別是必修1、2的內容,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針對此,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必修1、2內容的複習,準備每一單元開始時,先把必修1、2內容進行復習;單元結束時,再把政治、經濟、文化內容按照專題的方式進行歸納,以便學生能從巨集觀上,系統地掌握知識點,搞清楚知識點前後關聯。這只是我目前的想法,不知道現實中能不能實現,也深知這樣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增加自己的教學負擔,而我最擔心的就是會不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起不了正面的效果。是否具有科學性?對此渴望得到同行朋友們的指點。

以上是一週教學工作來的一點膚淺認識,同行朋友們可以在此談談你們是如何處理必修三內容,教學過程中採取了怎樣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以便學習。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10

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又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也就是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面對這一趨勢,我推出了“六步”教學法,即:情境匯入-----出示目標------引導自學------合作探究------反思拓展-----當堂檢測,我在我的語文課堂上,哪怕是基礎薄弱的班級,也進行了嘗試,也許是我的教學能力有限,也許是我的思考不夠深刻,也許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實踐中有收穫更有困惑。

一、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

《雨巷》是一首現代詩,因為這是一篇詩歌欣賞,對朗讀的要求比較高,特別是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讀”中落實“悟”,這是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之一。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精心準備了課件和音樂,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一起去理解課文中優美的詞句,帶著自己的體會去讀相關的句子,一次不行來兩次,一個不行第二個接著示範,全班同學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讀抒發情感。這個環節是其他環節的基礎,是教學重點,需要25分鐘。接著用5分鐘讓他們去寫一兩句詩,當他們的情緒掀到高潮的時候,配著優美動聽的曲子緩緩地、緩緩地全班配樂朗誦。美文欣賞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為了把欣賞課的教學效果繼續延續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鐘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讓學生的感情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也對文中的好詞好句進行了積累,為寫作奠基。在那節課中,學生的“獲得”時間恰到好處,剩餘10分鐘“作業”也能當堂完成。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提高了課堂的效果。

二、學生課堂獲得的內容深淺度如何把握?

還記得在上《裝在套子裡的人》的時候,自己感覺課文的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堅持“先學後教,當堂檢測”的原則,課前重點要求學生找出主人公別里科夫的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他的心理變化,深層感悟“別出什麼亂子”一語,由文字字面的理解上升為文化層面、精神層面的理解。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卡在了心理活動的理解與感悟上(,結果在這一個環節花了大量的時間帶著學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動描寫的語句,再引導學生體會,但還是有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沒有消化。反思這個環節,由於沒有正確看待學生現有的學習能力,對學情估價過高,“合作探究”環節沒有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最後為了完成教學內容我對他們進行了強硬的灌輸,儘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專家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學生的主動“獲得”沒有落到實處。

三、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只是教學“理想”?

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都努力去嘗試讓學生都不同程度達到(部分學生只是接近)教學目標,也嘗試過很多辦法,但感覺還是收穫甚微,總有那麼一部分學生課堂上的簡單知識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討。文言文教學對於我這個班級來說是很困難的,於是我降低難度,改變教學策略,以“讀準字音、正確把握節奏、力爭讀出語氣”為底線目標,以積累重點文言文實詞和背誦名句為主要目標,以文章內容的理解為提升目標,只點到為止。如《陳情表》是要求背誦的名篇,課文很長,基礎差的學生基本上望書興嘆,我於是分三層要求:能力強的全文背誦,中間層背誦重點段落,學困生要求朗讀全文再背誦名句。在“課堂檢測”環節,我就他們重點抽查,長期堅持我想還是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但並不能保證每一節課讓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教目標,只能是儘可能地接近教學目標,這也是我多年來在一線教學中的困惑。

當然,我也會在在今後的教學中,認真落實和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認真編寫導學案,課前下足準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11

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現:不同班級甚至同一班級的學生英語基礎參差不齊,他們幾乎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或信心,其中特別是不少學生在國中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打好,加上高中課程難度較大,他們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和信心,難以在高中英語快節奏、高密度的課堂上與教師或同班同學保持步調一致,從而給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如果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對學生、對知識、對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反思與求證,我們就很難進一步發展和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如何進行教師角色的轉變,如何運用合作式手段進行教學,如何鼓勵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大腦的功能由單純的“倉庫”變成知識的“加工場”等問題,如果能得以解決,我們就會實現有效教學,達到課堂教學它應有的目的。

1.英語課程改革教師觀念的轉變

1.1 從學習的內涵來看,應該轉變“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學英語”。

語言來源於生活,英語是一門語言,因此,英語來源於生活,又必須迴歸於和生活,語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賦予活性和靈性。語言強調“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張在生活中學英語,在活動中用英語,在英語教學中去體驗英語,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學中做”、“做中學”,“教、學、做”統一的教學思想。即英語教學應該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變傳統中“單一的課堂中學英語”為“生活中靈活學英語、用英語”。

1.2 從學習的形式上來看,變“傳統的灌輸式”為互動式“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特別重視學生課堂上英語知識的消化,講究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教學中重視課內知識的封閉傳授而輕視課內外方法的開放學習,這種傳統的灌輸式使學生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在課堂上極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現。在聽、說、讀、寫、思維、表達等方面進行訓練,力求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教師一律放手,使學生能自學、自答、自測、自做、自評;凡是學生能夠參與活動的,學生必須參與,如:對話訓練、短劇表演等,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教會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讓學生“會學”英語,培養學生和老師互動式學習,這是當今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方法。

2.英語教學改革與教師角色的轉變

2.1 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情境的設計者、策劃者”

在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策劃者,他應當確定好教學內容,對於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他還必須瞭解物件,並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來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好各種教學活動。一般來說,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比單一不變的灌輸更具有吸引力,更易於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知識水平的不同而給學生設計難度不同的任務,不使基礎差的學生因為活動難度太大不能完成而產生挫折感,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學生因為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儘量讓所有學生都能從實踐活動中受益。應當說,整個教學活動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策劃。

2.2 從“學習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學習互動的導演者、參與者、創造者”

在教學中,我們也可以把學生比作演員,教師比作導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領導學習活動。在巨集觀上要根據教學大綱的精神進行正確的導向;在微觀上要在每一個教學步驟上進行演示,保證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那麼,下面談一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具體可實施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

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要求我們確立新型的師生觀,即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是為了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活動的融洽與否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

(二)創設“ 我要學”的課堂環境

要發揮能動作用,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思維,把教材內容啟用起來,還原為生活的交際現實,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際中,體驗、領會、接收教材提供的資訊,語言強調“language immersion”,讓學生在參與、交流、合作中學習和使用。可以是顯而易見,教學以學生實際生活和興趣為出發點,創設了歡快愉悅、情意盎然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我要學”的濃烈慾望。

3.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運用合作式教學手段

在英語課中如何實現“多資訊、快節奏、高密度、勤反覆”這種優化形式呢?合作教學不失為一種有效形式。合作教學即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恰當運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3.1 師生合作。

跨世紀的學生處在一個資訊的時代,網路的時代,學生在某些領域擁有的資訊量,極有可能超過教師,因此,師生合作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途徑,更是對古訓“教學相長”的新發展。例如教一個新單詞或新句子前,有些學生己通過其它途徑提前接觸到,我就先請學生讀,當確認他的發音準確無誤後,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學生學會這個單詞或句子。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精神,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也能開拓教師的思路。

3.2 生生合作。

在進行英語授課的過程中,我會根據教學內容把學生座位重新佈局,組為單位,每組六人,組內實行組長負責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某些問題,要求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最後合作解決,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這樣可以增加學生間的練習機會,增大密度,培養學生主動思維、大膽實踐的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調動學生個體學習的積極性,又要促進小組組員間的合作,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學習,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並且在合作中面向了全體學生,重視了學生的個體差別,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

4.不斷提高教師個人綜合素質,適應新形勢下的英語課堂教學

在英語課堂改革中,對老師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因此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4.1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情感素養。

要使學生有飽滿的熱情和樂觀向上的學習態度,,教師就應該注重自身情感素質的培養,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煩惱和不如意帶到課堂中,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4.2 靈活運用教材,活化教材內容。

新課程標準與以往的教材不同,一是課本量大面廣,靈活性強。要求師生的配合性強,以單元為單位,聽、說、讀、寫較以往皆有較大幅度的提高,若按以往教法是很難在預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的。二是難度增大,生詞量,閱讀量增加近一倍。針對這一新變化,如何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需有新舉措。須將其內容活化,按交際原貌活化於課堂,形成不同層面,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讓師生互動,共同投入。

4.3 教無定法,活化教學手段。

學知識,如登山,越往上,越困難。降低學習坡度,化難為易,需活化教學手段,新教材的每個單元都貫徹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通過實踐表明:可採用探究性學習,因為疑問最容易引發探究反映,沒有提出問題的意識和熱情,不會提出問題,缺乏對知識的理解和批判意識,就談不上有創新。

4.4 擴大知識面,使知識融匯貫通。

面對教材中的知識量大,知識面廣這新要求,教師應適當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就得適當的查詢一些與教材有關的材料,可稱之為收集資料。當然,另一方面也可讓學生通過不同渠道收集資料,通過收集資料以求得問題的完滿解決,並將之與己有的知識進行聯絡,鍛鍊學生探求新知識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因此,我們要細心地教學生學會學習,激勵他們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思維創新努力、語言表達努力、互助合作努力等諸多努力。讓我們不斷努力,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塑造我們自己的教學模式,打造我們高中英語教學美好的未來。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12

本人任教高中數學新課程已有三年,通過實踐,對高中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課標下的具體教學實施有了一些經驗或想法。以下就是自己在新課改背景下,對一些教學內容所做的思考與體會。

一、將數學教學內容的學術形態轉化為學生易於接受的教育形態 [案例1]弧度制的教學

在弧度制的教學中,教材在介紹了弧度制的概念時,直接給出“1弧度的角” 的定義,然而學生難以接受,常常不解地問:“怎麼想到要把長度等於半徑的弧所對的圓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如果老師照本宣科,學生便更加感到乏味:“弧度,弧度,越學越糊塗。”“弧度制”這類學生在生活與社會實踐中從未碰到過的概念,直接給出它的定義,學生會很難理解。在課堂教學中,可採用如下設計的教學過程。

1、創設故事情境

一個生病的小男孩得知自己的體溫是“102”時,十分憂傷地獨自一個人躺在床上“等死”。而他的爸爸對此卻一無所知,他以為兒子是想休息,所以才沒有陪伴他,等他從外面打獵回來,發現兒子不見好轉時,才發現兒子沒有吃藥。一問才知道,他兒子在學校裡聽同學說一個人的體溫是“44”度時就不能活。當爸爸告訴他就像英里和千米一樣,有兩種不同的體溫測量標準,一種37度是正常,而另一種98度是正常時,他才一下子放鬆下來,委屈的淚水嘩嘩地流下來。 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一個量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計量單位(老師可以讓學生說出如長度、面積、質量等一些量的不同計量單位),並指出對於“角”僅用“度”做單位就很不方便。因此,我們要學習角的另一種計量單位——弧度。如此引入很.自然引出或鼓勵學生猜測“角”還有沒有其他度量方式,從而開啟思維的閘門。

2、探索角新的度量方法

可從兩種度量實質上的一致之處開始探索:拿兩個量角器拼成一個圓,可以看出圓周被分成360份,其中每一份所對的圓心角的度數就是1度,然後提出問題“拿”圓上不同的圓弧,度量圓周時,得到的數值是否一樣? 為了探索這個問題,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思考下列問題:

① 1度的角是如何規定的?

② 用一個圓心角所對的弧長來度量一個圓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同一個圓心角在半徑不等的圓中所對弧長相等嗎?

③ 用一個圓的半徑來度量該圓一個圓心角的大小是否可行?其值會不會由於圓半徑的變化而變化?

④ 如何定義圓心角的大小?說明這種度量的好處。

要求學生分組討論以上問題,寫出結果,在班內交流結果,師生共同確定答案。

這樣處理可將弧度概念與度量有機結合起來,有效化解難點,在探索中又注重課堂交流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不斷的交流中逐漸明晰自己的思路。

二、由重結果走向重過程

新的課程標準不僅強調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獲得,更強調讓學生經歷知識 的形成過程,以及伴隨這一過程產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

[案例2] 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的探求。

為了求得一般的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先用一個簡捷公式來表示。

已知等比數列{ an}的公比為q,求這個數列的前n項和Sn。即Sn=a1+a2+a3+、+an 。

(1)知識回顧。

類比學過的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不難想到等比數列前n項和Sn也希望能用a1、an,n或q來表示。

請同學們回答:對於等比數列,我們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

①等比數的定義,用式子表示為:

②還可以用一系列整式表示:

a2=a1q

a3=a2q

a4=a3q

an =an-1q

③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n=1.n-1 (n≥2). aaq

(2)新知探求

聯想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推導方法,問:等比數列前n項的和是否也能用一個公式來表示?

(這是學生完成知識形成過程的重要一步,應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研究和討論。)

要用a1、n、q來表示Sn=a1+a2+a3+、+an應先將a2,a3, ···,an用a1、n、q來表示。

即:Sn=a1+a1q+a1q+、+a1qn-1

注意觀察每項的結構:每項都是它前面一項的q倍,能否利用這個q倍,對Sn化簡求和?

(經過一番思考)對Sn兩邊分別乘以q,再與原式相減。經師生共同努力,完成推導過程.

方法一:用“錯位相減法”推導

方法二:用“迭加法”推導

方法三:用“等比定理法”推導

這樣設計推導方法加強了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既關注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了學生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而傳統教學往往以最快的速度給出公式,然後通過例題演練學生,這樣教學結果往往使學生死背公式,而不能靈活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13

據調查,高中學生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學生不喜歡歷史課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的因素。反思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得不思考高中歷史究竟該怎麼上?優秀的高中歷史課應當具有情感性、人文性、歷史性、文化性。對照上述歷史課“四性”,反思目前我們的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諸多薄弱之處。如何讓學生喜歡歷史課,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

一.加強史實教學

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中寫到“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感知歷史階段主要向學生呈現歷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現象等具體史實。感知歷史階段,學生不僅是掌握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薰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忽視、削弱感知史實階段是存在的,自覺不自覺地抹煞了感知史實階段的內容和意義,影響歷史教學效果。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怎樣加強史實教學呢?首先教師要認識史實教學在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採用多種教學手段,尤其是直觀教具和多媒體的使用,使史實能生動地再現歷史形象。再次是補充豐富、具體的史實,歷史細節越清楚學習印象越深刻,甚至終身難忘。歷史教師要在史海中篩選典型、鮮活、有穿透力的歷史細節。例如,我在講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革命時,給學生講了胡適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適得到一塊上好的雞血石圖章料,決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師傅,刻“胡適之印”即可。篆刻師傅認為胡適是白話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話寫文章的大家,影響這麼大,怎麼刻圖章還用“之乎者也”一類的字,於是自作主張地把“胡適之印”改刻成“胡適的印”。三天之後,胡適收到印章,發現上面刻的是“胡適的印”時,哭笑不得。通過這個事故學生對胡適在文學革命中的重大影響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養學生質疑意識與方法

歷史教學中較為普遍地存在教師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識視為真理,奉為神聖,要求學生死背史實和結論,質疑意識缺失。

基本史實和歷史結論構成歷史的陳述性知識。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又有主觀性,即二重性。客觀性指史實的客觀性,主觀性是指結論的主觀性。歷史結論是教材編寫者對史實的解讀,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史實是雖然具有客觀性,但也不能說就是絕對的歷史真實,可能個別史實也是謬誤。歷史結論具有時代性和主觀性,我們更需質疑。例如,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腐朽的資本主義,而今帝國主義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們還要學習借鑑。再如,經濟危機在舊教材中認為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從美國爆發的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在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哪個國家能逃脫經濟危機的厄運?還有,在舊教材中對國共兩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評價是否客觀、公正?

要培養學生質疑的精神,首先教師要有質疑的精神和尊重歷史的態度。教師要關注史學動態,查閱歷史資料,敢於質疑。其次是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質疑意識,指導學生質疑的方法。例如,《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第105頁的活動課: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討論題目是:有人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也有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麼?教材還給學生提供了有關資料、參考論文。通過這個活動課,使學生明白對辛亥革命評價有多種觀點,但不管哪種評價都要有依據。

三.在歷史教學中融入新歷史觀

我們使用的舊教材體現的是片面的、教條的舊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是舊唯物史觀主要觀點。隨著新課程實施,教師關注課程觀念和教學理念的轉變,但忽視新的史學觀念的吸納,史學理念陳舊。因此無論舊教材還是歷史教師都存在新史觀的缺失。

新史觀的缺失既不利於高中歷史教學的與時俱進,也不利於學生大學聯考歷史考試的發揮。在高校和中學最緊密的結合點——大學聯考命題這個環節上,高校教師必定會把他們平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直接或間接地體現出來。縱觀近幾年全國各地大學聯考歷史試題都融入了新史觀,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中的現代化史觀等。

新時代要求和大學聯考推動,迫使我們在使用歷史舊教材的教師在教學中融入新史觀。例如,我們在《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觀、現代史觀、全球史觀。中國近現代史反映了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碰撞與衝突,中國近現史也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用全球史觀審視中國近現代的發展變化。

四.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目標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指出:“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經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是歷史課程的重要目標,也是歷史課程的最高目標。然而說教式、教條式、僵化的歷史教學很難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導致歷史教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大躍進中餓死很多人,有的同學認為控制了中國人口增長。又如,20__年美國“9·11”事件後,有的同學認為是美國強權政治的報應。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對人生命權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歷史素材,讓學生在感知豐富、具體的史實過程中,其人文的思想感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薰陶。

高中歷史教師應當認真學習研究《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新版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專著、讀經典的歷史專著和重要的歷史期刊,關注史學研究動態。切實轉變課程觀念、教學觀念、史學觀念,積極投身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打造歷史魅力課堂。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14

不經意,抬頭望見父母前額悄然爬上的皺紋,越發清晰;不經意,轉身看見門前不知何時高過頭頂的小樹,越發茂盛;不經意,翻開存放小時候照片的相簿,看著那一張張純真稚氣的笑臉,覺得有些陌生;不經意,發現媽媽從衣櫃裡疊出的我的那些早已短小的衣服,裝滿了好幾袋……驀然回首,飛逝度過的歲月,卻被我忽略。

似乎漫長的國小6年,我有過歡笑,有過快樂;也有過傷心,有過迷茫,但卻從未想過放棄。可能是我骨子裡有著一股傲氣,決不允許我失敗。任何時候都在提醒自己:“我一定要做最優秀的!”伴著努力,在班上我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說是一直保持第一名。沉浸在老師的誇獎,同學的羨慕中,我終於面臨了“滑鐵盧”,畢業考前的第一次模擬考,我竟被擠出了前三名。沒有了誇獎,沒有了羨慕,我第一次被老師叫去談話,第一次相遇了同學們詫異的眼神。我選擇了逃避,寧願相信這只是幻覺。看見那些超過我的同學臉上輕鬆滿足的笑容,我第一次覺得是那樣“刺眼”,心中竟有了一絲“嫉妒”!我皺緊眉頭,捏緊拳頭,臉上再也看不見往日的微笑。可就是那麼一次,我不管怎樣告訴自己,一定要拿回只屬於我的第一名。可面對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終於,帶著一絲無奈,我面對了,鬆開捏緊的拳頭,不再逃避。遇上失敗又怎樣呢?我要接受,微笑著接受。

即將步入國中,我會脫去了那層傲氣?不管發生什麼,是好,是壞,我都不那樣在乎了。只要盡力做了,就夠了。儘管我現在學習成績依然名列年級前茅。可我在乎的不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它們是那麼美麗,那麼詩意……猛然間,我發現自己脫去了無知和稚氣,換上了成熟和深沉。雖然沒有了與哥哥姐姐到農村玩耍于田間溪澗的隨心,告別了無憂無慮的歲月,失去了孩子般整天在大人面前撒嬌的童真。但是我卻擁有了更多,擁有了更廣闊的一片天,只屬於我自己的一片天,它等待著我張開翅膀去翱翔……

突然,我發現,我在長大……

不再是孩子了?我在長大……

2022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15

曾經還是花骨朵的我,幻想著自己是生活在城堡裡無憂無慮的小公主。可是,經歷過風吹雨打後的花朵,總要學會綻放。學會迎面風雨,學會享受雨後彩虹的美麗。

因為爸媽工作很忙很累,沒時間照顧我。從我一歲起,我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公外婆一直很寵愛我,什麼都圍著我轉。挑食的我,一直是外婆的大麻煩。一點不誇張,為吃半碗飯,外婆追著我滿大街跑。上幼兒園時,有小夥伴兒陪我玩,高興又滿心期待的回家路上,總會炫耀外婆的做飯手藝好。在我看來,有外公外婆陪伴的幸福開心生活總是很短暫的。在7歲那年,我離開他們。回到爸媽身邊,開始上國小。開學第一天,是媽媽陪我去的,可因為上班沒時間陪我,媽媽不得不囑咐我,要我自己回家。這是我第一次走在回家的路上,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沒有人跟我說話,沒有人聽我說話。那是離開外婆後,第一次無助孤單的流著眼淚走在回家的路上。第一次發現,自己其實對外婆如此的依戀。

漸漸的,我已經習慣每天與小夥伴上學放學。自己拿著鑰匙,回到家,在空蕩蕩的房間裡學習,等著爸媽下班回家。記得有一次家停電,爸媽還沒下班,黑漆漆的房間,星星點點的月光灑進屋裡,夜靜靜的,越加叫人害怕。蜷縮在窗簾下的我,也不知何時睡著,醒來時,媽媽已坐在我身邊,眼睛紅紅的,溼溼的。媽媽緊緊把我摟在懷裡,不停的道歉,說了好多話……。我的心被什麼東西深深觸動。從那開始,我不斷要求自己學會自立。首先學做飯。還記得,自己作出的韭菜炒雞蛋雖然焦了,可媽媽別提吃的有多開心呢。為減輕媽媽負擔,我開始學著收拾家務,自己洗衣服,要求自己努力學習。為爸媽做好飯菜,等著爸媽回家吃飯。學習也不懈怠,在期末考試成績優異,拿到了“三好學生”稱號。爸媽笑得好開心。這樣的生活我們一家都好幸福。

離開溫暖的“小城堡”,來到爸媽身邊,讓我從一個刁蠻。任性的小公主成為爸媽心中的董事好孩子。在失去的依戀後,我得到了更多珍貴的寶藏。在生活中,我只有學會長大,才會使所有愛我,和我愛的人放心,才會開心快樂。學會長大後的我,心裡不再只有我自己,最珍愛的我的家人,我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