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1W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書兩則》是作為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第二單元的重點課文出現的。第二單元的文體是演講和書信,旨在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書信書面語色彩較濃,有更多的細膩的抒情和描寫,信中流露著父子之情,有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這篇課文是精讀課文,精讀的重點放在哪裡,就是我們在備課時,需要思考的。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精選20篇)

通過對《傅雷家書兩則》的研讀,把課文的切入點放在了兩個方面:

1、引導學生從傅雷與傅聰兩個角度來研讀課文。

研讀的目的在於:信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閱讀本文,引導學生體會父子之間的感情,體會書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

從傅聰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聰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創傷,在前信中向父母傾訴與發洩,然後又寫信表示不應該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讓父母感到不安。可見,傅聰是愛父母,體諒父母的,父子之間的感情是真摯的。第二封信寫於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向父母傳達自己藝術成功的喜悅之情。

從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聰的父親,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這兩則書信中,流露出父親對兒子的寬慰和理解,為兒子取得成功而表現出的無比喜悅之情,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摯的愛。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書與一般家書不同之點在於,作為文藝評論家的傅雷,在藝術上給兒子以引導:鼓勵兒子擁有一顆赤子之心,不畏孤獨,保持心靈的純潔,達到藝術的高峰;期望兒子的演奏,能表現出中國的黎明,響遍每個人的心,能表現出中華文明,有氣吞鬥牛的氣勢,對藝術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也有對兒子人生的指導: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敢於正視現實,不要刻骨銘心的傷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謙卑,要堅強,要不怕孤獨。

從這兩個角度深入的研讀課文,更深刻的領會文章中表達的思想和情意,讀來讓人收益頗多。

2、把兩則書信放在一起研讀,體會語言的魅力。

傅雷對兒子生活、藝術方面的指導,對我們都很有啟發意義。作為語文課,我們更要重視對語言的學習,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對文章的認識,總之通過對語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義。

如對兒子生活方面的引導時,用了比喻,用陽光雨水的猛烈,對植物的傷害來解釋人不能夠總是處於高潮期,安慰兒子正確看待高潮與低潮,

如對兒子藝術方面的指導時,希望兒子能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出愛國之情,愛國之心,要有中華文化的傳統作為積澱,表現出氣吞鬥牛的氣勢,感染聽眾。這段意思的表述中,語言相當有特色,用黃河之水天上來,用無邊落木蕭蕭下形象的說明,文雅又生動。

把握好這兩個切入點,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本文,體會傅雷的愛子之情,教育兒子的巧妙之處。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2

本單元的文章展現了文壇泰斗、文化巨人,教育家、學者的思想風采,將學生引向更為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傅雷家書》兩則是著名學者傅雷和音樂家兒子傅聰的藝術交流,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細細品味,將使學生對人生,對藝術等問題有逐漸深入的領悟與思考。教學本文時,我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準備課件,設計問題,教法學法上,都進行了斟酌。具體表現為:

一、教學準備:充分有理有序,趣與新與效和諧統一

為每天都能給學生一個全新的感受,仔細翻閱了《傅雷家書》,上網查閱了許多諸如傅雷及其家人的許多材料,並下載了一些相關的圖片,目的是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增強學生閱讀學習的樂趣。同時新穎的教學設計程式,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設計層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

九年級學生真正接觸的說理性的文章還不是很多,沒有羅列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考慮到這一因素,在教學層次的設計上,以字詞的掌握入手,以《一封家書》為導引,將學生帶入優美的意境,指導學生學會寫信,注意書信的正確書寫格式,然後將兩篇文章進行比照朗讀,發現兩文的內在的共同精神,理出文章的主題,最後以其中一封家書為例項,引導學生篩選資訊,組織相關要點,並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從而學會精選資訊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突出重點,循循善導難點。

“堅強”含義的理解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朗讀後學會篩選資訊,組織了三個問題的討論,設計講究層次性。第一個問題:貫穿兩則書信中的主線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堅強在兩則書信中的含義分別該怎麼理解?第三個問題:我們所接觸到的名人中,有哪些“堅強”的人?選取兩三個,說說他們的事蹟。

難點是:“孤獨”“赤子之心”的理解。將書本知識,文本價值巧妙結合在一起,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從優秀作品中汲取精神的食糧。

四、教學方法:比較閱讀法,批註閱讀法。

關注細節,關注文字,關注學生,關注互動,關注價值意義.

在課前預習中,引導學生進行批註閱讀,小到一個標點,大到一篇文章,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教會學生賞析文字,賞析詞句,鼓勵學生逆向思維,大膽質疑,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於向權威、經典問難的勇氣。

其次,考慮到兩則家書的異同,引導學生進行比照朗讀,設計三個層次的問題,讓學生互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同種求異,異中求同,理解教材選材之精之妙。

五、教學效果:積極調動學生思辨激情

整個教學流程如同山間溪水,自然而流暢,實實能聽見叮咚響。由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調動學生的情緒體驗,所以學生積極發言,展示個體的慾望高。特別是在拓展過程中,將學生自己與父母的交流融入課堂,讓學生有話說,很想說,不吐不快。結果幾乎是搶著發言,學生整體的感受是,語文課關注我們的心靈發展,關注我們的心理健康,學生將生活中碰到的困惑,與父母交流的絆腳石,一一呈現出來,大家獻計獻策,兩節語文課下來,學生積極思辨,感覺心裡痛快了不少,內心的苦惱畢竟需要宣洩。

六、教學體會:珍視學生的思維火花。

教學中特別應該關注細節。這個班級學生很善於思考,幾乎每節課都能提出許多問題。比如本文,學生在自主閱讀,並做了批註之後,有一個學生就問:“《傅雷家書》裡這麼多書信,為什麼就唯獨選這兩篇呢?”多好的問題啊!我立刻讓學生展開討論,幾份鍾後答案赫然出現:兩則家書有代表性,有典型性啊。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關注學生內心的情感變化,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促進教育的立竿見影,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正是語文教師的追求。

教學瑕疵:

多媒體教學的普遍毛病,課堂反應轟轟烈烈,學生內心的情感很容易被喚起,但知識掌握效果模模糊糊,導致知識點不夠落實;另外,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但沒能個個都主動發言,特別是一些不善言談的男生,聽的入神但沒能淋漓盡致的表達自己的感情。儘管聽課老師共同反映,學生的積極性調動的比較好,但我覺得,大多人主動參與的地課程還不是好課,只有讓每個人都有話說,都有躍躍欲試的衝動,都有非說不可的憋勁,都能酣暢淋漓的來一次心靈的洗禮,那才是一堂優美的課程。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3

採用傅雷、傅聰的圖片匯入,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衝擊,並用李春波的《一封家書》作為背景音樂,似有似無。並提問,家書的一般格式。學生答有稱呼、問候、正文、祝語、署名、日期。很好。

不足的地方:沒有板書,教學流程稍有滯澀之嫌,課型結構不完整,沒有結語,有草草收場的匆促感。同時在上課期間有出現冷場的現象,而教師的點撥與引導並不到位,並沒有顯示出很好的教學機智來。

開始的時候,展示圖片,並要求學生用詞語描述你看到的父子的印象。暴露出來的不足是,學生的成語掌握比較少,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評價比較好。只有濛濛同學說了句:風流倜儻、其他的學生反應比較冷淡,很是危險,要加強詞語成語的記憶和運用練習。

讀課文之後,要求學生用我讀懂了(讀出了)說一句話,學生概括得還可以,但離我預想的還有一段距離。濛濛同學答的是讀出了兩個成語之外,其他的學生都沒有能用成語來表示。

在解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概括前一書信與後一書信分別在什麼情況下寫的,學生答得比較到位。並說,在消沉的時候選擇堅強可以理解,但成功的時候也要堅強指的是什麼,學生也能答得比較好,只是在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有關堅強的最高境界的時候,發生了冷場,在上面的教學實錄上,學生答的是赤子之心,純潔之心。可在我的課堂上,學生要不是沒有答案,要不就是錯誤。在這個時候,我顯然沒有想到事情的發展會是這樣,課上便出現了少有的沉悶,而後不作為的丟擲另一問題,強行進入下一環節。教師的教學機智有待加強,並也可以看出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不要以為學生都會答到你心裡去。當學生不能如你想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如何引導學生到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上來,引發學生的思考,但不能讓學生的思維跑馬。

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下,一堂課下來,究竟讓學生學到點什麼,或者教了學生一點什麼知識。如果一堂課,熱熱鬧鬧,完了之後卻沒有留下什麼,那這樣的課無疑是熱鬧在表皮,並沒有在學生的內心深處引發地震。如果我們老師的一句話,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老師講15分鐘,學生則要消化15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那我想,這位老師的話無疑是充滿智慧,充滿衝擊力的,是很精煉的語言的典範。什麼時候,我們老師能精煉到那份上。

在練筆的環節設計中,父親是?寫三個句子形成一組排比句。這個練習倒是沒有很為難學生,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得比較好。

在課的收尾部分,我說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手給父母寫一封家書,來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和關心。你們能做到不?並沒有出現齊聲的回答能字。而是一噓聲,夾雜起鬨聲。事態比較嚴重,可以看出學生比較害怕作文,但更重要的可以看出學生對親情的冷漠和後知後覺。沒有感激的心,這樣的學生是可怕的,不會懂得去關心他人的學生是不可愛的。我們的教育失去了點什麼?是親情教育的缺失,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學生感受不到親情,學生不知道感恩,這是很可怕的。每天我們都提什麼道德教育,搞很多的所謂的素質教育,而實際上我們拋卻了很多很根本的東西,而這些根本的東西是祖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是思想的精粹,是文化的精華。或者說我們的道德教育並沒有做到實處,做做樣子的。我們教師或許也是很少關心學生的幸福感,或許更多關心的是自己的職位,自己的工資。 

也跟自己的課堂預設是有關的,一是沒有談談對父親的愛,也就是沒有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同時也沒有給學生聽《獻給父親的歌》,沒有給學生聽覺衝擊,也沒有給學生看那些圖片,那些展示父親深沉的愛的圖片。想來,如果讓學生一邊看圖片,一邊聽歌,一邊訴說自己的父親的事情,或許就能輕易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共鳴。那樣的話,效果將是很好的吧。

有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想問題,怎麼教更有利於學生的學,怎麼說更容易為學生接受,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呵呵,老師,本來就是靠一張嘴吃飯的啊。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於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於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

誦讀──積累──感悟──拓展

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並茂朗讀;最後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字,最後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字,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反思二: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並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於淺顯。

反思三:

在感悟文字,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裡糊塗,可能是由於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於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5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裡的鹿群,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絡,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狼和鹿),課文內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讀懂。生字詞也不難,容易掌握。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大概知道這是生物鏈的故事,但是,讓學生去說清生物之間的關係卻很難。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和白老師緊扣兩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絡,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並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文後再來說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間的關係。課文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1、精讀比較,引發思考森林前後變化的原因

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讓學生帶著興趣讀課文,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二十多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伴樂朗讀。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二十年間森林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再帶著問題讀課文。

(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段的距離,如果單是老師的講解,學生較難理解凱巴伯森林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景象。通過媒體課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生機勃勃。而二十多年後整個森林像著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和讚美,還有對二十多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讀課文,深入探研森林發生變化的原因。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段話,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問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森林前後的圖文對照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學生對尋求著森林改變的根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我適時的讓學生去讀文字。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一次又一次地與文字對話,抓住重點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使森林發生變化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鹿群的大量繁殖。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對比朗讀、引讀。“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殺狼前,鹿的總數與殺狼後鹿的數量進行對比,計算鹿在二十多年中繁殖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引發思考: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學生反覆的讀課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慘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與狼的關係,學生難於理解。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聯絡課外常識,說說人們大量捕殺狼後,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學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間接的保護鹿群。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絡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罪魁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結合板書,講清楚生物鏈之間的關係。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伴樂朗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著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著森林、鹿群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學生通過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儘管如此,在這一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引導理解鹿為什麼是“禍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禍首時,引得過度,使學生情感發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責人。狼吃鹿是一種生活習性。這並不是功臣,只不過,它制約了鹿的大量繁殖,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而鹿吃樹木是為了生存,本身並沒錯。而人在狼時並不知道會帶來這樣的後果。所以要客觀去分析他們之間的生物鏈關係。警示後人不要破壞生態平衡。另外,上課時總是擔心時間不足,很多學生舉手,我卻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沒有做到讓學生各抒己見。而且我對學生不瞭解,沒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反饋學習情況。叫到的學生對事物之間的生物鏈之間的關係說得很清楚,那麼較差的學生會怎樣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檢查預習的時候,我就知道有很多孩子基本能“依葫蘆畫瓢”地解決類似的問題了。

但我覺得孩子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至少說對所謂的按比例分配的說法不甚理解。

於是我沒有按課本的步驟出示例題,沒有立足於讓孩子說說如何解題,而是像聊天似的談著分配的問題,從生活中的分配問題見公平性——平均分配顯然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按需分配明顯還不可能,於是,在分配的問題上,現在大家能普遍接受的是按勞分配。

於是,我讓孩子們舉例說說生活中表現按勞分配的事件,孩子說到兩個工人的勞動總量不同報酬也應該不同,所以就此匯入新知的學習,孩子對分配的問題理解得還是不錯的。解釋得也很好。

然後,從現實的分配問題再到相似的其他按比例分配的問題,出示書上的學習內容,不僅鞏固了新知,也拓展了分配的內涵,就是把一個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兩個或三個甚至更多部分。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是孩子們自己總結的。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7

為了顯示末段的暗示手法。我用PPT顯示出一個按照課文內容所做的信封。然後讓學生觀察如此書寫的信封,會意味著什麼樣的結果。學生在激烈地討論著信的去向,多半同學即時反應凡卡的信是寄不出去的。這時,有個學生另闢蹊徑提出了“即時信寄出去了,凡卡的願望同樣無法實現”的觀點。他的理由結合到的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凡卡爺爺的生活來談,並談得頭頭是道。瞬間,我提出了“文章中還有些地方隱約告訴了我們信的結果,那是什麼?”學生答曰:一個夢。因此我再讓學生聯想《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所用暗示方法的句子,讓學生髮現兩文兩處句子有何特點,學生自然就想到了暗示的手法,並能夠說到“夢醒之後,凡卡又得回到殘酷的現實”之類的話。那麼我想暗示這一方法他們無疑是懂得了,但是是否掌握了尚且不知。

課後我不禁思考,第三個難題“暗示的寫法如何講明”?我覺得怎麼也繞不到點子上,我在想倘若我不遷移到上一課所學到的暗示的手法的話,那麼學生會不會就無法發覺這個寫法呢?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8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是什麼,教育是當你把學校裡學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的東西。我想聽課也是如此,即聽課就是當你把課堂上聽的所有東西忘了之後剩下東西。這些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最令人感動的,最發人深省的。

上完《慈母情深》這節課,我想留給學生、留給聽課老師的是內心的跌宕起伏情感。在這節課上我的引導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對“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 這段話的引導,你看到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背?在你的記憶當中,母親的背是怎樣的?轉過身來,你看到的是一張怎樣的臉?母親曾經有一張怎樣的臉?一雙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看到的是一雙怎樣的眼睛?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的眼睛是怎樣的?這樣的引導如細雨滋潤般的薰陶,讓學生髮自內心的領悟和感動,學生情動而辭發,受到感染並與作者樑曉聲產生共鳴,對自己母親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9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因此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採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探自悟”的教學模式,將師生各種形式的讀貫穿於閱讀教學的始終,旨在強調課堂上的一切活動,如感知、探究、感悟等,都要以讀為前提,也就是要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探究、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有得。

學習詩歌的最好方式是有感情地朗讀,在對詩歌的音節美的感受中,詩歌的內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體驗。學生通過自讀感悟,交流討論,能夠理解重點詩句的意思,瞭解象徵手法,體會詩歌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教學時我採用範讀、指名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學生則採用“讀一讀,說一說,寫一寫”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說”自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以及對詩歌表達的情感的體會。“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並能仿照詩歌的形式,創作同一類題材的小詩,用自己稚嫩的筆“寫”出告別童年的心情或者替作者補寫自己覺得合理新增的詩節。

這節課,我為學生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能積極回答問題。在教學中採用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瞭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積極向上的思想感情。

存在問題:

1、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

2、學生寫作時間不夠充足,應再合理安排時間。

在今後的詩歌教學中,我將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並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0

接到要講本節課的時候,心中有點怨言,身為初四的老師身心都經受著巨大的壓力,再講這樣一節課,真是有點承受不了,所以最先的準備有點草草了事,當第一次試講的時候發現,學生對課文的掌握很不好,才決定認真準備

這節課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告誡人們要積極的、樂觀的面對生命。本文無論從語言,還是文章所透露的意義,對學生來講,都是值得學習的,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語言和文章的意義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像……,他經歷……,他是這樣做得……。”“我喜歡……,(句子或詞語)因為它採用了……的寫法(修辭),表現……的感情,我從中領悟到了……”這些開發性的問題,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形式。

講完這節課後,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在對文章知識的擴充套件上,與學生能力的訓練上,都是有欠缺的。例如,對冰心散文知識的擴充套件,語言的能力滲透,都很深入。並且把課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以教師講授為主,一部分以學生自學為主,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又能鍛鍊學生的能力。

通過這節課,最大的收穫是,懂得了初四授課與其他年級的不同,也明白了知識的儲備對教師的重要,更讓我明白了同研一節課的意義。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1

一、畫一畫:文中使自己感動的句子或段落讓學生勾畫出來,並讓學生抓住作者對母親神態、動作的描寫,“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著我”體會母親撫慰我的細緻和體貼;抓住作者對母親語言的描寫“咱孃兒倆好好兒活,好好兒活……”體會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二、說一說:文中自己最感動的句或段落讓學生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說自己最喜歡之處。這時,有的學生說最喜歡第一自然段,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有的學生說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還有的學生說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等等。然後我把學生各自喜歡的段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說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自己感動,只要他們說出來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行。

同時,有的同學對以上同學的看法會有不同看法,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見解。說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 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說,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時,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也是作者對生命的思考。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三、議一議:

讓學生透過母親為兒子所作的小事進行討論:課文中的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種各樣的答案,以此來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母親的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愛,讓學生自由表達,這一過程使學生母親對兒子那片真情,那份偉大無私的母愛再現學生心中。最後教師說:“又是一個深秋或清明節,假如你是作者‘我’,在‘母親’的墳前,你會對‘母親’說些什麼呢?”學生紛紛演說,真情流露,從而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本堂課教學,我個人認為有滿意之處和不足之處:

一、滿意之處

1、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調動學生自己自由地解讀文字,課堂上呈現出“我要閱讀”的主體興奮狀態,令人欣慰。

2、全班學生真正沉浸於文字,進行了一次文字細讀,而且讀出了文字中蘊含的人物思想、情感,與文字、作者進行了較深入的對話。

3、學生有些解讀超出了我的預見,生成點較多。

4、本課著眼點在於:(1)讀出文字背後 “空白、沉默、隱匿的東西”。(2)學習“文字細讀”的解讀方法。(3)感悟、體驗母愛的無私、博大、寬容、含蓄。後兩個內容在這節課上完整呈現。

二、不足之處:

1、從課的完整性上看,結尾時對“秋天的懷念”的題旨分析略顯不足,當然,如果留待下節課分析還是可以的。

2、生生間的對話還不夠,雖然也有生生間的正面交鋒,但限於時間,教師並沒有讓學生充分發揮。否則生成點會更多,也許更精彩。

3、當教學中遇到學生的生成影響教師的教學預設的時間、節奏和內容完成時,教師應該怎麼辦的問題。這節課裡也有幾處學生的生成頗有意思,但我顧慮時間不夠,中止了學生的發揮,雖覺得有理由,但仍覺遺憾。

以上為本課的教學反思,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謝謝!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2

50米快速跑是發展學生快速跑動作能力的重點教材之一。要求學生在保持姿勢的跑進中,堅持以最快速度完成50米跑的距離。50米快速跑深受學生的喜愛,並能培養學生拼搏進取、吃苦耐勞等精神。但教材較單一、枯燥,因此,上課時應採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要多采用遊戲、比賽的形式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課重點是讓學生掌握途中跑的動作方法,為了能使學生在學習時不感到枯燥,我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在輔助練習中利用,利用敏捷梯來訓練訓練步頻、步幅,又利用原地擺臂練習和高抬腿跑練習,提高學生上下肢協調配合、前腳掌著地、快速蹬地等技術動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遊戲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利用小步跑踩敏捷梯練習,讓學生不僅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發展了力量、速度、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學生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3

這篇課文,我首先以“破案子”匯入,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做一回警察,當一回偵查官,在破案子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認真觀察,仔細分析”這一點有了初步的認識,隨後,引出今天的課題——-“找駱駝”,和一個老人去幫一個商人尋找一隻駱駝。

簡單的字詞教學後,進入文章的品讀過程。和學生的一段對話引出故事的起因——-商人的駱駝丟了很著急。這段對話重點在於朗讀指導。商人的著急,老人的穩重,不緊不慢等等情感的表現。隨後,我以一個問題引出老人的發現————“老人沒有見過駱駝這麼會知道駱駝的去向呢?”學生思考交流。黑板出示相關句子“老人看見什麼了”“老人知道什麼了”。

在熟悉老人的觀察和發現後,用“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兩種句式進行轉換,如:因為老人看見了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所以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之所以老人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是因為老人看見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再進行句式的轉化過程中,學生已經充分熟悉了駱駝的特點,也感受到了,老人“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

在此次教學中,我也發現了幾點不足,如:導課的過程,語言過於繁瑣,沒能抓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指導“因為...所以”“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轉換過程中,學生在一開始沒能很好的進入這個狀態,難度太大,可以以簡單的生活中的句子進行鋪墊,從而使學生對這種句式有更清楚的認識。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人都有年幼之時,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媽媽格外體貼,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讓她睡得更暖和。賢淑的媽媽影響著孩子幼小的心靈,小峰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幫奶奶晒棉鞋。陽光鑽進了棉被,也鑽進了棉鞋,溫暖了奶奶的身體。這堂課,我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來實現教學目標:

一、識字教學

1、讀中識字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先把生字在文章中圈出來,然後再把文章讀通順,這樣,生字在學生找的時候有了一遍印象,在每次讀的時候又可以有意識的注意生字。使生字能夠經常再讀中呈現,效果更好。

2、猜謎語識字

我先自己編了兩個謎語給孩子們猜,如“一口咬掉牛角”,“家中人一口”。學生馬上猜到是“午”和“合”。之後,我讓學生自己給生字編謎語給同學猜,評選出編謎語能手。同學們興趣一下子來了,有的編“棉:一條白毛巾,掛在木頭上”;有的編“照:一個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殺了一口人,流下四滴血”;有的編“晒:太陽西邊照”等等。通過編謎語,學生不僅對字形加深了印象,而且也提高了識字興趣,從識字中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

二、閱讀教學

1、從多種形式的讀中體會情感。

為了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上我安排了較多讀的時間。有學生自由讀,學生分小節讀,學生分角色朗讀,男女生讀等。在讀中,適時拋磚引玉,比如:“小峰看到媽媽給奶奶晒棉被,奶奶蓋著暖和的被子睡著了,他會怎麼想呢?”“小峰為什麼幫奶奶晒棉鞋呢?”等等。從文中的一些細節來體現小峰愛奶奶,孝敬奶奶的心。

2、聯絡實際,從自己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中使情感昇華。

都說孩子是最真實的讀者,也是最可愛的人。在今天這堂課上,我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家裡人是如何互相關心的。有的說我用小手給奶奶捶背,奶奶也感到很幸福;有的說我幫奶奶倒洗腳水,奶奶挺高興……我們班同學的回答感動了我,也感動了其他同學。在說話訓練的同時,不知不覺滲透了體貼長輩的思想教育。讓學生更深地懂得了如何尊敬長輩,發揚中國的傳統美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5

教育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五組的一篇閱讀課文。本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在於讓學生深入領會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受到要關心父母,回報父母之愛的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這是當前素質教育中最響亮的呼聲。課堂上老師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還必須善於駕馭學生的主動性並使學生從中得到更大的收穫。這節課結束之後,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

今天這節課反而讓我感到了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這節課成功的很大一個原因就在於我為學生創設了安全的學習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了學生。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

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在交流“同學們為什麼沉默時”,林東同學舉手想回答卻又答不出來。我沒有批評他,也沒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討論,這就換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6

本課是由單韻母到複韻母的過渡,我有些擔心孩子們一時之間找不到感覺,就像剛開始教拼讀時一樣。所以一開始上課我就從複習單韻母開始,由舊帶新,讓學生有一個適應過程,然後由圖入手,由圖意找相似發音,再由漢字切入韻母,孩子們一下子找到了學習的方法,從ai到ei ui,他們都自覺地用這種方法來學,而且能用帶有這三個韻母的漢字來組詞造句。為避免形式的單一,我在學習這三個韻母過程中穿插了兩個小遊戲,一個是掰手腕,一個是打電話,孩子們在玩得開心的同時又學到了知識,一舉兩得。在講到給音節加聲調時,我又靈機一動,給他們編了個“拼音媽媽和六個韻母寶寶”的故事,他們聽得津津有味,相信這樣的方式比起生硬性地告訴他們該怎麼加聲調,更能讓他們記得更牢固些。鞏固環節,也是在孩子們喜歡的遊戲“摘果子、猜謎”等遊戲中度過的。我在教學的時候還不停地用聲音、手勢、語言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得真認真啊,讓我很感動。才一年級的小朋友,連續學了這麼久都還很有熱情,看來教師的榜樣作用真的是巨大的!這些設計,不僅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體現了兒童學習漢語拼音,是一個從言語實踐中來,又回到言語實踐中去的過程。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語言表達、創新等能力,促使學生想學、樂學。( 勵志天下 ww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7

《絕句》這首五言絕句極其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明淨絢麗的春色圖。這首詩畫面優美,格調柔和,寓情於景,顯示出春天蓬勃的生機和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愉悅閒適的心情。反覆誦讀此詩,給人一種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覺。帶著對這首詩的喜愛,我饒有興致的開始了教學。

上課伊始的“說說關於春的成語”比賽一下子將氣氛領了上來,孩子們似乎進入了春天的世界,一雙雙小手高舉過頭,一種“春天的氣息”充滿了整個教室。

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在遊戲匯入,激發興致後,又緊接著讓孩子們自由讀詩,邊讀邊想想哪句古詩最能讓你感受到春天來了。孩子們在小組裡面大聲的朗讀著,說著自己的想法,那景象,好不熱鬧。“我覺得春風花草香這句詩最有春天的感覺,因為春風一吹,花兒都開放了,草兒也從土裡鑽了出來,探出腦袋張望這美麗的世界,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我覺得這就是春天”“看到這麼美的景象你的心情怎麼樣呢?”“很高興,很欣喜!”“那你能將這句詩大聲的朗讀出來嗎?”“能,……”就這樣,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在孩子們個性化的解讀中,我完成了對本詩的教學。讓孩子們的自主、自由的解讀代替老師的枯燥乏味的解釋,但同時又從孩子們的回答中給予指點引導,並進行朗讀的指導。

或許是自己對這首詩的喜愛,或許是孩子們的表現很好,或許是這樣的教學設計較為合理,本堂課孩子們和自己的狀態、配合都非常的默契,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富有詩意的春天。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8

上課前,我就擔心,這篇小詩這麼有詩意,恐怕學生很難理解,也很難融入詩的感情。但結果出乎意料,孩子們上課聽得很認真。

上課一開始,我出示了紫丁香的圖片,向孩子們介紹了丁香花的一些特徵,學完字詞之後,我在黑板上畫了一棵盛開的紫丁香,幫助孩子們理解小詩。

上第三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在什麼時候會疲倦?孩子們都紛紛想到了老師的辛勞,最後,我小結,只要小朋友們上課專心,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老師就不覺得疲倦了。孩子們似乎聽懂了,上課都格外地專心。

學習第五小節時,我提問:老師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又香又甜的夢?孩子們都紛紛猜想,一位學生說:“老師一定夢到了我們長大以後的樣子。”我接話:“對呀,老師夢到你們長大後成了科學家、醫生等等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一位學生說:“老師夢到了我們班成了文明班級。”……孩子們的想象是豐富的,又是純真的。如果我能建議孩子們讓老師做一個又香又甜的夢,讀第五小節,我閉上眼睛,做一睡覺姿勢,我想孩子們也許能讀得更專注,更真誠。

但是,在指導學生朗讀的時候要注意:

一、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我覺得以後可以採用這種方式:你喜歡哪一段,就站起來表演朗讀給大家看,其他同學欣賞,提醒學生讀的時候要有快慢、有輕重、有節奏,像音樂那種朗讀。

二、重視老師的率先示範

老師率先範讀時,好像聽音樂一樣,請學生欣賞。然後請學生當我的小老師,說說老師是怎麼讀的?哪裡讀得好?為什麼要這樣讀?讓學生感到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一種榮譽,在老師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接受語知和語感。

根據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我緊扣“開心”一詞,讓學生說說你從哪些語句中感受到同學們玩得很開心,再通過想象訓練用“有的……有的……有的……”練習說話,來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當學生通過有關的語句感受到了同學們的歡快心情時,我引導學生轉變角色,以小主人公的身份走入課文,融入課文,鼓勵他們學著文中的孩子向著藍天亮開嗓子,有的孩子喊:“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豐收季節。” 有的孩子喊:“我們多麼開心呀!我愛這美麗的秋天。”學生完全被感染了,“開心”在課堂上空飄蕩著。這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著課文,在讀體會、感悟,表達這種心情。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19

《說聲“對不起”》是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我們和我”中編排的一篇主體課文。學習本單元可以使學生真切地意識到自己的成長,能夠在學習、生活中更多地去關注集體,關心他人,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說聲“對不起”》這篇課文是經常發生在學生們中間的一件平凡的小事。主要講“我”不小心用手中的鉛筆把同學陸葉的下巴劃破了,老師讓我向他道歉,可我說不出口,最後,在老師、同學的鼓勵下,我克服了心理障礙,大聲向同學說了聲“對不起”。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講文明、懂禮貌是一個國小生應有的好品質。

課文共9個自然段,以第一人稱敘事,語言樸實、直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便於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將心比心,理解小作者當時的心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教育的效果。

第一環節: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先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都會用哪些文明用語?並說說這些文明語言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為學習課文時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作好鋪墊?然後引出課題。

第二環節:深入學習課文內容,懂得道理。《課標》指也:“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默讀第三至八自然段,瞭解陳剛的心理變化。討論:剛開始,陳剛說不出口,後來大聲說,是什麼力量讓陳剛這樣做?

第三環節:聯絡實際談體會。此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再現生活情境,加深印象。但在此環節也有學生提出:課文所講的起因,是因為陸葉突然撞了“我”,才會造成“我”一擋,後果把陸葉的下巴劃破了。為什麼“我”要道歉?這個暴露學生相處中經常出現的事情,以及他們的處理方式。也許學生就是認為,別人先動我,我就應該還手。這時,我緊緊抓住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細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引導他們發現陸葉“突然”撞“我”,“我抬手一擋”是本能反應,而此時“我”“正在練字”,手中的鉛筆劃破陸葉的下巴,確實出於無意。從事情發生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其實兩個都沒有錯,但結果卻是陸葉受傷。那麼不管是否故意,受傷因“我”而起,“我”就應該向陸葉道歉。

面對這樣的理解,或許有的學生還是不能接受。但孩子的成長,一定要過這一關——從“我”走向“我們”,學會與人相處,主動與人溝通。

傅雷家書教學反思 篇20

現在的學生對農村生活非常陌生。讓他們看圖說說農夫在幹什麼,他們的回答稀奇百怪。有說拔禾苗的,有說種草的……看來讀讀這樣的詩,讓他們認識糧食的來之不易很有必要。在前一首詩《鋤禾》的基礎上學習這首詩就顯得輕鬆了一些。“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強烈的差異給學生很大的震撼。吸取《鋤禾》的不足,謹記課標的閱讀要求,為了讓學生加深體會,我引導學生抓住圖中的細節觀察,先鼓勵他們談談自己的感知,配上我恰到好處的解釋。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高,我在教學詩之後給學生講了有關封建社會農民的生活背景,講了一些讓人心酸的小故事。又補充了憫農的幾首詩,對詩的瞭解也更全面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