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精選24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2.68W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基礎是能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以及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是以第一人稱的語氣來敘述蛇的,那麼,在朗讀過程中,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蛇,被人誇獎時心裡會怎樣,別人都怕它時它心裡又是怎樣,它的內心的真正感受又是什麼,學生在想象中理解,在想象中感悟。我又要求學生帶著表情去讀,人的表情是豐富多樣的,而孩子的內心會在表情上一覽無遺,在這裡,我讓孩子們不僅要有感情的去朗讀,還要帶著表情去讀,這樣能使學生對蛇的內心感觸的更加深入。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精選24篇)

除了以上兩點自己覺得稍滿意點的地方外,課堂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值得深思,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地方是,在複習生字時,我是讓生字以較凌亂的隊形出來的,而且都是單個的字,在複習時,我只是讓學生按順序讀了讀,其實這裡的字有很多能夠組成詞語的,但我並沒有讓學生去尋找這些能夠組成詞的字,當時也是想到了這一點,但是怕時間不夠,就沒有這樣安排。從這裡可以看的出來我在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課上還是比較注重形式,忽略了教學的實質。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2

在學區教研活動中,我為學區的教師上了一節低年級的閱讀課《我是你的朋友》。在講課之前,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但是在上課時還是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總體來說,就是自己的課堂調控能力還比較差,需要繼續加強。

在低年級課堂教學中,對語文的雙基教學抓的比較牢。在本課教學中,我兼顧到了對學生在語文的聽、說、讀、寫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課前,首先進行了生字的複習,課中,在理解課文內容時對課文中出現的“珍貴”、“垂危”、“驚恐不安”等詞語進行理解,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在理解蛇被人喜歡和被人怕時的心理感受時,讓學生帶著感情帶著表情去讀,設身處地地理解蛇的內心感受;當為人類做出這麼多貢獻的蛇被人謾罵和捕殺時你想對這些傷害蛇的人說什麼?鍛鍊學生說的能力;最後再讓學生寫一寫自己想說的話,既考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鍛鍊了學生的寫話能力。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3

1、用普通話精確、流利、有情緒的朗讀課文,知道蛇對人類的貢獻。

2、精確認讀本課十八個生字,寫好田字格里的八個生字,瞭解文中湧現的詞語的意思。

3、培育學生關懷自然、關愛生命的情緒。

在教學中,我以輕鬆的談話匯入課題;在初讀課文,自主識字這一環節,我通過自己讀文識字、同桌互讀、指名看拼音讀、去掉拼音讀、小組檢討、集體鞏固等方法從音、形、義三方面讓學生識字;整體感知環節,我通過多種情勢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學習課文第一、二段時,我相機領導了朗讀;最後小結。

課後,我認真反思了本課,並在第一時間聽取了聽課引導及教師的建議,我認為受益匪淺。

本課教學中,我特殊重視學生的識字和朗讀,雖然在一定意義上說是難能寶貴的,但其中“走馬觀花”的意味仍然很濃。比如,識字時,我在字的音形上下的工夫較足,而在字義上明顯器重不夠,這其中當然有這樣那樣客觀的原因,但也闡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不夠深,至少沒有做到遊刃有餘,另外,教師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語文課重視讀書,這是無可厚非的,但除了多讀書,教師還要在讀書評價上有所明確,這樣學生在評價別人讀書時就不會千篇一律,或是離題千里了。再有,教師在課上也要注意精確引導學生讀書。

總體說,這節課上遺憾較多,但頗為而慶幸的是,我在這節課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更為我以後的語文教學引出了一條明路。“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4

小小商店是一個實踐活動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實踐操作,加深對人民幣的認識,掌握人民幣的換算,並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學生帶自己的文具,玩具和生活用品,標上價格,(如飲料3.5元,小尺5角,玩具15元等)還有學具錢等。(用假的比較好,反而會引起孩子之間的爭執)

2、利用遊戲,通過興趣,激發學生興趣。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今天大家也帶來了很多商品,我們一起開個小小超市,好不好?超市開張,首先要選幾位營業員,誰來應聘?這麼多同學都想來應聘啊,那我們先來選拔一下。老師這兒有幾道購物的題目,誰答的好,就是我們超市應聘的營業員了。

題目主要是圍繞實際購物中一些問題:“買其中一些商品要多少元?”“給定的錢買指定商品夠不夠?為什麼?”“指定的錢最多可以買幾件商品?”等

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購物活動,沒有相應的購物經驗,一些學生沒有融入到學習中。

3、學生模擬購物,交流購物體驗。選定營業員後,把全班學生分為5組,把商品擺好,每個學生選好物品,備好人民幣,或者正好,或者多付,算好應找的錢,排隊購物。學生開展活動,教師巡視指導。活動結束後,學生交流購物過程:買了什麼,付了多少錢,怎麼付的,找了多少錢?等。

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問題(1)部分學生的準備不充分,沒有準備好學具錢(2)買商品時,多數孩子沒有算好價錢,付錢時才算,浪費了時間。(3)人多時要遵守秩序,過於嘈雜。(4)時間不夠等。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加改進。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5

《夸父追日》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後一篇閱讀課文。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一,也是一則趣味性很強的神話故事,充滿了奇特的想象。故事講述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傳奇英雄夸父,為了讓人們能時刻享受到太陽的亮光,決定把太陽固定下來。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小韋說:“夸父真傻,怎麼能夠追上太陽呢?”話音剛落,教室裡立刻熱鬧起來,大家議論紛紛,都一致認為夸父很傻。有的說:“太陽表面溫度6000攝氏度,非常熱,夸父怎麼可能接近呢?”還有的說:“夸父就算追上了太陽,太陽的熱量也會把他烤糊的。”孩子們用現代的眼光來看待夸父追日的行為,認為他很傻。孩子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為流傳千古的神話故事,不能忽略它的價值,體會其蘊涵的深刻含義。針對孩子們的發言,我做了個小結:“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夸父真的很傻,但是他有我們學習的地方,他敢想敢做,堅持不懈、自強不息、敢於拼搏,他想的是造福人類,這種奉獻精神是偉大的。對於傳統的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做既保留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讓他們知道如何學習別人的長處,讓語文學習不只是膚淺的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夠體會其中蘊涵的深刻含義。

二、自主學習,理解主要內容。

課堂以感受故事的神奇為線索。首先解題匯入,談談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孩子們提出“1、夸父為什麼追日?2、夸父是怎樣追日的?”接著研讀故事,說說讀了這個故事後的感受,具體找找哪些句子描寫十分神奇。教學時,我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默讀、朗讀、思考或與同學討論來讀懂課文。遇到難讀的字音,不理解的詞語,通過自己動手藉助工具書查詢答案。在初讀課文後,我又進一步要求學生深入思考,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圍繞夸父追日的故事把課文的層次理清,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說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感受神話的想象和神奇。

作者充分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方法,將這個神話故事寫得很神奇。在品讀句子“於是夸父拿著手杖,提起長腿,邁開大步,像是風似的奔跑,向著西斜的太陽追去,一眨眼就跑了兩千裡。”這一句時,可以引發學生想象:腿會有多長呢?人會有多高呢?山、河在他的眼裡會成什麼呢?……從神話故事的神奇處著眼,循著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需求出發,把對故事的認識和感受寓於讀故事中的神奇句子中,讓學生感受課文,把原文中簡寫的幾處神奇的地方,通過豐富又誇張的想象具體化。

四、不足之處

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新課標還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本課談話匯入引出學習的內容《夸父追日》,激發學生對神話的興趣。接著,質疑“夸父為什麼要追趕太陽?”指導朗讀:“每天夜裡,太陽躲到哪裡去了呢?我不喜歡黑暗,我喜歡光明!我要去追趕太陽,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讓大地永遠充滿光明。”讓學生感悟夸父不怕困難,堅定信念的精神,為下文的理解和朗讀指導作好鋪墊,再以三個詞語貫穿著整篇課文,細細地品讀課文,從課文中體會感悟夸父的精神。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複述課文,通過初讀,熟讀、感情朗讀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為複述課文打下良好基礎。通過本課教學,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在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復述,複述較機械性。背誦是對原文一定不漏、不變的陳述,而複述可以去掉一些無關緊要的詞句,可以更改部分內容和表達方式。所以讓學生由機械性複述過渡到活用性複述,是我在以後教學中應去思考的問題。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6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一個新內容。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區分出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即所謂的“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 的三種情況。並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演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

其次,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不管什麼植樹問題,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幾個間隔。可以根據“路的長度÷間隔長度=間隔數”然後再根據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去求出棵樹。也可以根數告訴的棵樹,用“加一”“不加不減”“減一”求出間隔數,再求出路的總長。

其三,要讓學生學會聯絡生活。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植樹問題。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樹問題”,很多同學聯想到:公路兩旁的路燈、公路中的斑馬線、樓梯的臺階、欄杆的鐵柱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亞奧讓他們學會分析是植樹問題中的哪種型別。然後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它。課堂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找到規律進行解決,使他們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從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一個新內容。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區分出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即所謂的“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 的三種情況。並將“三種情況”的區分以及相應的計演算法則(“加一”“不加不減”“減一”)看成一種“規律”,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從而能在面對新的類似問題時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應用。

其次,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不管什麼植樹問題,一般都是先求出有幾個間隔。可以根據“路的長度÷間隔長度=間隔數”然後再根據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包括封閉圖形)與“兩端都不種”)去求出棵樹。也可以根數告訴的棵樹,用“加一”“不加不減”“減一”求出間隔數,再求出路的總長。

其三,要讓學生學會聯絡生活。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成植樹問題。可以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 “植樹問題”,很多同學聯想到:公路兩旁的路燈、公路中的斑馬線、樓梯的臺階、欄杆的鐵柱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亞奧讓他們學會分析是植樹問題中的哪種型別。然後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規律來解決它。課堂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找到規律進行解決,使他們的認知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高,從而獲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達到了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7

《窗前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感悟,課文語言雖淺顯易懂,然而意境卻是優美感人,只有引導學生完全進入課文的意境當中,且個性化地指導朗讀,很好的關注學生朗讀的情況,才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剛開始學生的情感始終激發不起,於是老師的深情朗讀帶動了學生的激情,因此在朗讀教學這一環節中,整個課堂氛圍很好,學生十分投入。如:讀第一小節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濃綠”的小院是什麼樣的?“我們”到小院栽紫丁香的時候是怎麼做的?讀出小朋友“踮起腳尖”的情態,感受他們悄悄地向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的。讀第三、第四小節,我採用了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朗讀,邊讀邊展開想象“綠葉在風裡沙沙地響”是怎樣的動聽,假如那是小朋友的歌會唱些什麼?

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文章的能力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因此,課堂上規範學生的語言,豐富學生說話的內容。如:教學第五小節時,我讓學生看圖想象說話:夜深了,連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師還在怎樣的工作?想一想,應該用怎樣的語氣勸老師休息?又如:同學們讀到“讓花香飄進你的夢裡,那夢呀準時又香又甜。”時,我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老師夢到了什麼嗎?”“老師夢到周雲龍上課注意聽講了。”“老師夢到李浩源幫助別人了。”“老師夢到張樂園寫的字漂亮了。” 於是我說:“老師的心思都被你們看出來了,真了不起。你們能讓老師美夢成真嗎?” 通過這一提問,同學們,特別是被提到的同學,我想一定深有感觸。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長度的知識,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統一長度單位,教材是從兩種情況來說明的。第一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都是量的數學課本的寬,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由此啟發學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第二種情況: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讓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可能數值上一樣,但由於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準確、方便的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為了便於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統一規定,由此引出釐米尺,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 新課開始, 我鼓勵學生選用自備的學具硬幣,回形針,文具盒、鉛筆等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學生比較測量結果,體會需要採用統一的長度單位,從而揭示新課內容——認識釐米,然後讓學生拿出學生尺,自己認真觀察,你在上面發現了什麼?和學生一起找一找尺上的1釐米,是從刻度0到刻度幾?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之間的長度也是1釐米,我及時總結:相鄰的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釐米.並讓孩子伸出手指比一比,1釐米有多長?找一找,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有1釐米長? 引導學生觀察食指的寬,圖釘的長,然後用尺進行測量,驗證這些物體的長度。學會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是本課的一個重點內容.我通過設計幫小馬虎找錯的練習,讓學生在具體的測量圖形中深刻地明確了使用學生尺的正確方法:1.把尺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看右端對著幾。

總之,本節課學生動手測量、觀察討論等活動中,學習積極性比較高,基本上掌握了相關的概念和測量技能,但不足之處是我在練習設計上忽略了學生的估測的能力的練習,另外,深度挖掘不夠,如:測量數學書的長,尺子不夠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在備課時沒有預測到的。看來,今後還應加強備課的深度和廣度。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9

一、以讀為本,自主感悟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在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將文字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形象,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以讀代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讓學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風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為此,我設計了指名讀,自由放聲讀,男女生賽讀、找夥伴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老師適時的點撥和示範下,體會和感悟日月潭的秀麗風光。

二、互相合作,學會交流表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讓學生樹立表達的自信心,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步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如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我請學生在自己讀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以後問:“你喜歡什麼時候的日月潭?為什麼?”各學習小組熱烈討論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有的說:“太陽高照的時候景色很美麗,因為這樣爸爸媽媽就可以帶我們出去玩。”有的說:“下雨的時候,日月潭周圍一片朦朧,像仙境,很美。”在學生髮表自己見解的同時,也提高了口頭表達能力。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0

上週三的市級班會課——《體悟親情 學會溝通》,是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與主題班會進行有機結合。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從未上過心理健康課的老師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說實在的,上完課後,也不知該從哪些方面來反思這一節課,下面只能粗淺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選材源於生活

在上課前,我多次與學生及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調查,瞭解學生與父母之間普遍存在的溝通問題。課堂上,先播放本班同學與父母的一些溫馨照片,勾起學生對兒時的美好回憶,體驗到與父母親密無間、無話不談的快樂。而後選取與學生生活相近的視訊案例,活生生地將發生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問題呈現在孩子們面前,當孩子眉頭緊鎖,目不轉睛地看著螢幕時,我知道他們的心靈已有所觸動了,正是這源於生活的真實再現,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慘痛的結局?從而讓學生明白應學會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學會傾聽父母的心聲;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進而更進一步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及與父母進行友好溝通的重要性。

二、 傾訴源於安全

課上,當學生通過觀看視訊發現與父母之間產生矛盾而沒有很好進行溝通就會使矛盾激化,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時,他們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引發學生傾訴的內心需求。於是我儘可能地創設安全的心理環境,毫不吝嗇地將時間交給學生,鼓勵他們盡情傾訴自己的煩惱,因為我知道此時此刻,孩子們最需要的是把壓抑著的苦惱傾瀉出來,而傾訴正是解決的良好開始。

三、 情感源於交流

課堂上,我深知情感是溝通的靈魂,也是本節課是否有效的關鍵。因此在這節課上,當孩子們盡情地傾訴著自己的情感時,我並沒有生硬地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父母;當孩子們頗有微詞地細數著父母的種種“不是”後,我並沒有單純地附和孩子們的想法。而是讓孩子聽家長訴說煩惱,請學校的心理諮詢師來分析原因,從不同的角度觸及孩子的心靈,引導孩子們從心靈深處進行愛的反思。在這一環節裡,當孩子聽到父母對自己說的心理話時,流淚了。這源於心靈的感動,將化作溝通的動力。

四、方法源於需要

因為在孩子的內心產生共鳴了,所以能引發孩子深層次的思考,從而讓孩子們真切地找到產生矛盾的源頭——因為缺少溝通而產生不愉快,順其自然地引發孩子們想學習溝通方法的慾望。當孩子們從同學善於與父母溝通的成功例子中發現溝通妙招後,就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想法,所以在即興表演與父母相處的溝通難題時,孩子們表演得非常逼真和形象,方法也運用得非常好。在角色轉換時,也能充分運用所發現的方法,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體會父母的心情。

總之,在這一節班會課上,我儘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通過這一節課也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的、真實的,才是令人感動的,有效的。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1

記敘文材料的安排中,材料與中心關係密切,能體現中心的材料要詳寫。《第一次真好》主要抓住兩個第一次:第一次看 到結實累累的釉子樹和第一次看見十姊妹孵出小鳥來寫。這兩個第一次內容簡單卻寫的各有特點,詳盡精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點強調詳寫和體現中心的關係,學 生能很好的理解接受。文中另外的六個第一次都是用一句話加以略寫,這既是對前面兩個第一次的內容的補充,也使文章內容更加的充實豐滿,能更好的體現中心。 教學中學生都對這幾個略寫的第一次印象特別深。因為平時在學生的作文中,往往就是鬍子眉毛一把抓,學生記敘的事件常常就是詳盡有餘而精練不夠,所以這幾個 略寫的事件指導對學生啟發很大。

在分析文章事件的基礎上,再結合中心指導學生為什麼如此安排,讓學生明白材料和中心之間的關係。由於 本文材料的詳略安排特點明顯,所以課堂教學中以此為例安排的作文指導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課後要求學生根據課時的教學,對第一次的作文介紹自己的習作進行再 次的修改,注意詳略安排和中心關係,要求材料詳實,中心突出。由於指導到位,所以學生的修改作文進步較大。

這堂課對我的啟發也很大,作文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沒有一個完整訓練體系的基礎上,一定要抓住所給文章的特點找准入口進行作文教學,教學要結合學生實際,這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2

比例這部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上進行教學的,屬於概念教學,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對應函式的思想,而且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例是在比的基礎上講解的,組成比例的兩個比比值相等,由於比的知識是上學期學的,這麼長的時間,學生的知識肯定有了一定的遺忘,所以在教學前,先帶領學生回顧比的知識。什麼叫比?關於比,我們學過哪些知識?什麼是比值?怎樣求比值?怎樣化簡比等等。喚醒孩子的舊知,既複習了以前的知識,又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幫助。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指導思想,主要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問題“觀察——計算——比較——概括——應用”的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為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3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這篇課文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三單元,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準備過冬的情景,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由於執教的是課文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從秋天的雨帶來色彩中去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麗、豐收、歡樂。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方面是這樣預設的:1、隨文識字,認讀輕聲詞語,理解“頻頻點頭”“五彩繽紛”等詞語,能仿照課文第二段的句子,說幾句話。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想象朗讀課文,讀出對秋天的喜愛、讚美之情。3、能用自己的話說說看到的秋天。理解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教學重點:品讀課文第二段,理解“五彩繽紛”。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下面來和大家交流一下執教後個人的感受和反思:

一、把握整體,區域性突破。

開課時通過聽課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走進文字整體感知內容,為本節課的教學做鋪墊。緊接著讓學生說說聽後的感受,激發學生想要閱讀文字的慾望。在通讀全文後,以“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秋天的雨”為題,引導學生將每個自然段的開頭一句話找出來組成一首優美的小詩,在音樂的陪襯下,讓孩子進行朗讀。在下面的教學中,讓孩子自主選擇最想去哪個地方看看景色,從而帶著學生細細欣賞了楓樹、田野、果園中的果樹和菊花的優美景色,各個擊破,也充分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想象閱讀,方法引領

三年級的孩子很難僅僅通過閱讀而體會、感悟文字背後秋天優美的風景。所以在閱讀中指導中,當學到“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這個版塊時,記得當時有個學生把“飄哇飄哇”讀得特別慢,我便向他詢問這樣讀的原因,並讓其他同學也像他一樣,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讀。再一聽,學生都能把“飄哇飄哇”的樣子讀出來了。再加上,之前佈置作業讓孩子們蒐集有關秋天的圖片,在班裡讓孩子們欣賞了一番,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相信孩子們在美美地朗讀課文時,腦海中將會出現一幕幕極富秋季特色的優美圖片。

三、內化知識,讀寫結合

《秋天的雨》這篇課文都是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堆砌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發現這些優美的詞句,並在有意無意的過程中進行內化。例如:在讓學生感受秋天色彩美、多的時候,說到秋天有那麼多的顏色便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繽紛”的意思,並及時豐富學生的語言庫,又順勢積累了其他表示顏色多的詞語,如:五彩斑斕、絢麗多彩等。引導學生一遍遍地朗讀、感悟中,學生也自然而然積累了不少句子。除了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指導和積累之外,我還結合本文的重點句式“它把什麼顏色送給誰,像什麼”進行了說話的遷移訓練,以達到內化語言知識、運用語言的目的。

四、質疑發難,咬文嚼字

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哇飄哇,郵來了秋天的涼爽”中“郵”用詞的準確性,我在課堂上把“郵”換成了“帶”,接著向學生質疑發難:“如果老師把這個‘郵’換成‘帶’好不好?”學生能夠體會到“帶”不及“郵”好,可惜的是,學生在分析“郵”為什麼比“帶”好的時候,分析得不夠到位,也在反思老師是不是引導得不夠到位,感悟得不夠深刻。也看到了和水老師班級學生的差距。

反思語文課堂,老師還沒有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年級定位,也許第一次帶中段,教學方法還沒來得及進行變更。說實話,和其他老師同上一節課的壓力也不小,同一篇課文,班級學生不同的聽講習慣、朗讀水平、認知能力、語言發展水平的演繹,之間的差距一目瞭然。在本班的教學中,發現學生朗讀方面的確存在進步,但是和其他班級相比,發現讀得好的人還不夠多,學習的榜樣比較匱乏,朗讀方面的指導還須落實在平時的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中。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4

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能根據製作的需要去主動的觀察龍的特徵,對用彩紙剪圓裝飾的龍的形象充滿了好奇。在簡單有效做法的引導、鼓勵下,孩子們很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在製作的過程中孩子也遇到了許多的問題,通過與孩子們解決這些問題,教學的重難點得以更好的突破。同時,在活動前,我為幼兒準備好了龍頭、龍身、龍尾、龍腳。讓幼兒在鮮豔的色彩中,激發對製作的積極性。

本次活動,我通過觀看舞龍表演引入活動,讓孩子在舞龍的特定意境中,感受舞龍的熱鬧氛圍,為製作龍產生慾望。美術教學活動是在教師設計的特定情景和一定的生活空間裡發生的。教師精心設計和創設適宜的情境,讓教學活動充滿一種體驗的喜悅,激發幼兒的投入感和參與感引發學生對鮮明形象的感知和探求本知的激情,對整個學習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5

教師深入鑽研教材,對課文內容把握好,課堂設計新穎,將科普文章講的通俗易懂,易於學生接受。教學思路清晰,過程流暢自然,長文短教,重點突出,且點撥到位。

1.以央視欄目匯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為下文學生歸納寫作內容、說明順序作了很好的引導。

2.能聯絡生活,適當開發資源,課堂容量大。

3.教師的專業功底紮實全面,語言簡潔到位,並不乏妙語,有自己比較鮮明的教學風格。

4.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效率高,效果較好。

不足:

1.閱讀時間太短,應加強對課文的朗讀,重點句段的錘鍊不夠。

2.還應充分調動絕大多數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3.若能有一定的影像、圖片資料作輔助,學生的興趣會更高,理解更清楚。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6

課文以孩子的口吻講述了爺爺和小樹之間的事:家門口有一棵小樹。冬天,爺爺為小樹禦寒;夏天,小樹為爺爺遮陽。

人與樹之間的關係多麼親密、和諧。課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寫的,非常適宜孩子朗讀。為了讓孩子理解文中“暖和的衣裳”,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畫,知道文中“暖和的衣裳”是指包紮在樹幹上的稻草或草簾,是用來防止小樹受凍的。

“綠色的小傘”是指枝葉茂密的樹冠,可以遮擋遮擋夏日炎熱的陽光。同時引導學生談自己在寒冷冬天、炎熱夏天生活的感受,使學生深深感悟人和樹之間的和諧關係。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7

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如果再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學習的過程就會變得更有吸引力。而在教學中使學生快樂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尊重學生,給學生自己作主的空間。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自己發現問題,讓他們自己決定要研究的內容,根據自己的情趣、願望、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學生的內心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願望就更強烈,學習便變得有樂趣。其次,學生的學習小組是自由組合的,也不反對單個學習,彙報時可以自由發問,學生能夠時刻感受到學習中的寬鬆和愉悅,這為學生的自主發展培置了適宜的土壤,在這種感受到心理安全的情況下,學生樂於去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易於激發創新意識。如果說老師總是時時處處以自己的眼光從成人的角度干涉學生,強迫學生接受,學習活動則枯燥而缺乏動力,學習任務的完成就不能得到保證。

陶行知曾經這樣說:教什麼和怎麼教決不是凌空可以決定的,他們都包含“人”的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份量和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21世紀的教育,是更關注人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變“學生圍著老師轉”為“老師圍著學生轉”,勇於成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8

《師恩難忘》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之所以設為首課,我想編委會肯定考慮到9月10日的教師節。新接手一個班級,又早有耳聞五(2)班智商較高,但情商木訥。所以上好這堂課意義深遠。課前我搜索、學習了各種渠道的資料,準備打響開學的第一炮。

教學一開始,我緊扣《師恩難忘》課題,讓學生讀題思考,產生疑問。果然,學生思維活躍,一下子疑問迭起:誰師恩難忘?師恩難忘誰?難忘什麼?為什麼難忘?老師的恩情是什麼?……從問題上分析,學生不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識,還渴望明白更深一層次的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這正是作為一個高年級學生所要求的。 我認為,這樣的交流,不僅能啟用學生生活中的鮮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學生和文字之間的距離。

隨後,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師恩難忘》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樸實而深邃,我將如何開發學生的情商,引導學生去走進它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師,一位讓作者四十年來一直銘記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師。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領,竟讓他的學生如此的尊敬?表面上看,這是一位善講故事的老師,但將作者感到欽佩的是其會講故事嗎?顯然不是。這充其量是田老師的一技之長而已,那作者所謂的“恩”從何來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課文內容,讓我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來自何處了,這份“恩”來自於田老師教學設計的獨具匠心,來自於幾年如一日的諄諄教誨,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的深深的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自讀課文,你覺得田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細細品味,引導學生理解田老師潤物細無聲高妙的教學藝術,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及對學生們深深的愛。

短短的四十分鐘,就在我與五十七位學生的熱烈的互動中圓滿結束了。課後,學生們議論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實際行動讓老師過上一個滿意的自己的節日。我暗暗竊喜:第一課我收穫很大!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19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模擬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採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於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著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臺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說。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 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說,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說,“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字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脫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20

“觀照”是佛家用語,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靜觀世界以智慧而照見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學批評中常用變換角度審視的方法,幫助讀者對作品進行深入領悟,將其引入語文課堂,是否可以改變小說閱讀中一成不變的“背景交代—情節梳理—形象分析—語言揣摩”套路呢?課文三千六百多字,是日常閱讀量(千字文)的兩三倍,必須一個課時完成;九年級學生的小說閱讀知識早已具備,小說閱讀經驗已然不少,我便由此作了一個嘗試,感覺此課教學還是頗為成功的。成功之處在於:

一、結構清楚,主線分明。圍繞如何看待“香菱學詩”的圓心,展開豐富的多維觀照,深入的文字對話。一個“主問題”串起方方面面,絕不旁逸斜出。

二、資料翔實,運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學名著對十幾歲的中學生是很困難的,教師必須在事先研讀的基礎上,掌握最管用的資料,或者將資料轉換成中學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閱讀阻塞處當鑰匙用,方可幫助學生釋疑解惑。

三、尊重個性,鼓勵體驗。文學作品閱讀最是見仁見智的,讀者往往在變換角度中有自己獨特的發現,這也需要教師給予極大的尊重與包容。只要合情合理,都應該被肯定。

閱讀教學究竟有何意義?我想,主要是讓學生在其間獲得人生與表達的借鑑,倘能激發起學生課餘閱讀的熱情,那就是意外收穫了。而千篇一律的文體教學顯然不能還閱讀教學的本來面目,因為作品千差萬別的個性,怎麼能用統一的閱讀方式解讀呢?

這節課也留給我一個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如何引導男同學用心欣賞《香菱學詩》,由此派生如何引導女生願意欣賞《智取生辰綱》呢?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21

課文通過對柳樹與春雷、春雨、春風、春燕這些景物生動、形象地描繪,讓學生理解春天、感受春天裡事物的變化,從而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設計教學目標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一找是誰讓柳樹醒了?學生讀文後能夠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風、春燕讓柳樹醒了。接著我讓學生說:如果你是春雷、春雨、春風、春燕,你打算怎樣讓柳樹醒來?你喜歡扮演誰呢?請你先仔細讀一讀你要扮演的那一段,於是學生興趣十足的讀起課文來了。

接著,我讓學生說說春雷是怎麼跟柳樹說話的,春雨是怎麼給柳樹洗澡的,春風是怎麼給柳樹梳頭的,春燕是怎麼跟柳樹捉迷藏的,整堂課,孩子們各抒己見,給了我太多的感動,聽——

“春雷跟柳樹說話時輕輕的,柔柔的,就像媽媽在我們耳邊叫;”“不對,柳樹睡熟了,春雷的聲音很響;”

“春雨給柳樹洗澡時很輕很輕,生怕弄疼了柳樹;”

“春風給柳樹梳頭就像媽媽給我們梳頭,好舒服好舒服!”

“春燕跟柳樹捉迷藏最好玩了!柳絮飛起來好漂亮!”

課的結尾,我還讓小朋友展開想象的翅膀:春天跟柳樹說話了,說著說著······

課後安排對文章內容的延伸,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22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是一篇敘事性哲理故事。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握文字的主要內容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要從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

在眾多的網路教學案例中,教者大多是以事情的發展順序(即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來呈現教學。我也曾以此為教路指導過學生親觸文字。但學生對此學習思路不是很清晰,大多是由教師牽著走,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的主動性難以發揮,對文字所呈現的自然之象難以形成鏈條。因此,此次的教學,我從單元主體(感悟自然)入手,引領學生去探尋自然之道,形成了兩條教學主線:一是瞭解自然(幼龜的生活規律);二是探尋自然之道(人類是如何違背規律,也就是自然之道)。

教學從課題所涉及的自然之物是什麼?課文中哪些語句描寫這一自然之物的?學生在自讀中能找到九句描寫幼龜的句子。然後,讓學生細讀這九句話,思考:從這九句話中你讀懂了什麼(形體特點,繁殖規律,活動方式。……)在形體特點中感受幼兒龜的弱小,在繁殖規律中感受幼龜的龐大家族;在活動中感受幼兒龜的謹慎;在結局中感受生存的惡劣,引發質疑。這此都是海龜的自然之象。

在感悟“自然之道”課中,從我們此次科考的目的入手,觀察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發現幼龜——抱龜入海——群鳥食龜——搶救群龜”),內心的感受變化(緊張——震驚——悲嘆),層層剝筍般地解讀質問,製造教學衝突。學生在探尋地過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自然,或品讀,或感悟,或想象,課堂教學效果如預期的精彩。但在教學之後,與一名師交流,交談感受,他否定了我的教學設計。這是敘事性哲理故事,要讓學生感受完整地故事起因,經過,結果。試想,我的這種教學看起來教路清晰,其實有點在支解文字,是名副其實的閱讀分析,與當前的課改理念相背。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23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就在想,為什麼編者會選擇李 白的這首詩為學生學習的版本呢?之後,我翻閱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 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 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

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 著,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

學生對 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說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著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 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著動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為對詩 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 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臺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瞭“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說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

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說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我是你的朋友教學反思 篇24

《日月水火》是國小語文入學準備的第10課,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學習4個象形文字“日、月、水、火” 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看圖理解字義,並依照田字格里的範字把字寫端正。識字教學是國小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為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打基礎。因此教學中我做了如下的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教學的匯入環節,我先已談話匯入:“小朋友們,十一長假剛剛結束,小明明把自己度假的情景畫了一幅畫,你們想看看嗎?”接著出示了圖畫,讓學生仔細觀察,說說你都看到了什麼?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說開了:“上面有太陽。”我引導糾正:“我們說話要說完整話,應該說圖畫上有太陽。”後面的同學學著說完整話了,但仍然只說出看到的一方面內容,我又進一步引導說:“看看哪個同學觀察得更仔細,能夠把自己看到的內容都說出來。”學生在小聲交流後,紛紛發言,內容完整且趨於多方面了。我給與學生適當的鼓勵後接著說:“我們今天要認識的4個生字朋友就藏在這幅畫裡面,你們想不想認識它們呀?”學生們躍躍欲試,學習興趣高漲。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練習說話的媒介,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