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通用14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7.03K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1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通用14篇)

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

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我們天天喊著“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2

在閱讀對話時,為學生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展示其在角色朗讀中的個性化感悟,並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習興趣的可持續發展。

總體來說,在教學時,我比較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教學內容源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打通了課堂的壁壘,把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科與自然學科、個人學與集體學結合起來,把封閉的課堂教學變為開放的教學。在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把金魚放到裝滿水的杯子裡,看水是不是真的漫出來”,從而讓語文教學活動化,實踐化。

但在教學時,也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問學生一些問題時,學生並沒有像我所預設的那樣回答,我在引導他們時,顯得有所牽強,課堂上還沒能實現收放自如。還有,在時間安排上,出現了前緊後鬆的狀況。看來,以後還要加強隨機應變的能力,多聽課,多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3

小孩子的思維最容易被牽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們老師上課提一些導向性的問題:“這張圖美嗎?”學生肯定會迎合你回答:“美————”!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以及提倡學生質疑問難。

選入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見,敢於質疑的好素材。如果我們教師只停留在“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這個科學素養的培養定位上,顯然過於膚淺。所以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

讓學生感悟這道理就是要讓學生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這也是動手做做看的前提,發明創造的關鍵!也是現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質啊!我們天天喊著“尊重學生”,我們可以瀟灑地把課堂對學生拱手相讓,可以允許學生自選作業……然而,你可曾想到,往往是我們老師對教材沒有深層的處理,使我們的學生失去了一次提升素養的機會啊!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4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

”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裡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說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抓讀的訓練。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力求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如: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比賽讀等。老師抓住了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體味伊琳娜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提高朗讀水平。

2、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哄騙”,讓學生給“哄騙”找個近義詞。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化。讓學生把“您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改成陳述句說一說,促進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說、寫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並讓學生在說後寫一寫,鍛鍊了學生寫話的能力。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5

這篇課文講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學家郎志萬把一個錯誤的結論告訴孩子們,再問孩子們為什麼,目的是讓孩子們知道,“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並從中受到啟發,喚起不迷信權威、不輕信盲從、勇於實踐的意識。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老師設計了“朗志萬和伊琳娜有什麼區別”這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明白“朗志萬是科學家,他可以說是知識的權威。

”然後緊緊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對待“朗志萬”提出的問題的不同態度,來引導學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發光的品質──那就是敢於向權威質疑,不輕信不盲從。為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 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於大膽質疑、動手實踐的能力,老師在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實驗:讓學生往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裡放進一條金魚,觀察水的變化。讓學生親手操作、親眼所見,既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有效輕鬆地突破教學重難點,使學生體會到對別人所說的話,要通過思考去判斷,敢於大膽質疑,遇到有疑問的地方,要動手做做看。教學中,老師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抓讀的訓練。在課堂上,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朗讀,力求體現了“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如:個別讀、分角色讀、齊讀、比賽讀等。老師抓住了重點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體味伊琳娜情感的變化,讓學生在讀中提高朗讀水平。

2、抓了語言文字訓練。如理解“哄騙”,讓學生給“哄騙”找個近義詞。理解“不能光想,你動手做做看”這句話中的“光”字,老師讓學生換詞讀一讀,促進學生語言內化。讓學生把“您怎麼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哄騙我們小朋友呢?”改成陳述句說一說,促進學生對句子意思的理解。

3、抓說、寫的訓練。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科學家的話,也不一定都是對的,要動手做做看”之後,引導學生想象說話:伊琳娜聽了郎志萬的話,可能會說些什麼?這是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有利實踐,並讓學生在說後寫一寫,鍛鍊了學生寫話的能力。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6

學前班數學活動中的遊戲一般是把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重點、難點與幼兒喜聞樂見的遊戲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把它適當安排在教學活動過程中。

數學遊戲能為幼兒動手、動口、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情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

設計遊戲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幹,“賽"中增勇氣。所以,設計數學遊戲,安排課堂活動時應注意下面幾個方面:遊戲新穎,形式多樣,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內驅力,使他們主動地學、愉快地學。如富於思考啟發性的“猜謎"、富有情趣的“小貓釣魚"、“摘蘋果",“幫白兔收蘿蔔"等遊戲一一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們都喜形於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要參加,並自覺地遵守遊戲規則,努力爭取正確、迅速地完成遊戲中的學習任務,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組織紀律性。

直觀形象的數學遊戲可以在學生“具體形象的思維"與“抽象概念的數學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概念、法則等知識,引導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形象地表演“數的組成"、“數的分解"、“數字歌"、“找鄰居"、“找朋友"、“送信"、“爭當優秀售貨員"等遊戲都是藉助學生的表演動作和生活常識來理解數學知識。例如兒歌“2字像小鴨,圓圓小腦瓜,斜著長脖子,直著小尾巴。"形象地描述了數字“2"的字形和書寫要領。如“找兄弟",學生拿著數字卡片“6"說:“我今年6歲,弟弟比我小兩歲,弟弟在哪裡?"學生們想出答案舉起數字卡片“4"說:“我今年4歲,比你小兩歲的弟弟在這裡。"學生繼續問:“比我大1歲的哥哥在哪裡?"學生舉起卡“7"說:“今年我7歲,比你大1歲的哥哥在這裡。"在這個遊戲中,開始學生依據數序知識想出結果,為學習有關的應用題做了鋪墊。

所以學前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把遊戲結合到教學中來。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7

《我有一個小小的書櫥》這首詩歌以凝練、清新的語言,寫出了讀書的樂趣與意義,激勵我們要熱愛生活、熱愛讀書。

經過文字細讀,我決定採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即以小主人公的朋友的身份做客、參觀小書櫥,從而使教學環節緊湊,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課前放手讓學生預習,學會生字、生詞,熟讀課文,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如上網查資料、詢問家長、讀書等)瞭解文中的故事,並簡單瞭解四大名著,為教學活動作好鋪墊。教學時學生積極參與到做客、參觀這一情境中來,興趣異常高漲。在快樂中瞭解了詩歌內容,在朗誦中體會了詩人的感情。通過教學使學生領悟到了讀書的重要。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8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時機,數學教材本身也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我在教學時,經常結合學生的實際,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內容,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出示小朋友讀《安徒生童話選》例題時,我告訴學生在課餘時間要多讀書,增長知識;在練習李明騎自行車的練習時,提醒學生在上學放學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簡短、溫馨的話語,溫暖滋潤了學生的心,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根據我自己的反思及聽課老師的點評,本節課還需改進的地方有:

一、複習正比例的知識時分的過細,只複習正比例的意義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正比例,為學習反比例奠定基礎,還可以節約時間。

二、教師在課堂上要更加用心的傾聽學生的發言,發現學生不規範的語言要及時提醒更改。例如有個別學生說:一個量擴大,另一個量增加,5乘以6,這些地方平時我都提醒學生注意,但是這節課沒有及時糾正。

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性語言要豐富,富有針對性,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自信心。

四、反比例的知識是個難點,很抽象,學生往往硬套意義來判斷,因此,講解例題和練習時,要多設計圖表型的題目,讓學生形象的看到兩個量的變化規律,直觀的計算、比較出兩個量的積一定,簡明的理解反比例的意義。

五、數學課上,計算題、應用題和正、反比例的意義等內容主要靠學生分析、對比、概括、判斷等,有時整節課枯燥無味,如何讓這種課也能變得生動有趣,活潑精彩,還需要教師好好思考。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教學時,應充分放手讓學生根據課文後面的提示要求,自主閱讀,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或問題,展開對話交流,教師適當的點撥。注意引導學生用過去掌握的閱讀方法,來學習本課。注意語言的積累和朗讀的訓練。在讀中悟語,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受到感染與薰陶。根據課文的特點,可採取演一演的方式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10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上完這節課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導課,激發探究願望

猜想是一種創造性思維。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課一開始我就引導學生猜測兩種量還可能成什麼比例,學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然後我問學生想學會反比例的哪些知識,再讓學生猜測這些知識,對反比例的意義展開合理的猜想。這一環節設計巧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也激起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願望。

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這節課教材上的例題是由例一變化來的,教學正比例時,我也是自己重新編寫了例題,因為我感覺利用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這三種量認識正、反比例對學生來說有些抽象,不接近生活。因此,我借鑑了學生讀《安徒生童話選》這一事例,學生感覺這就是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親切易懂,並且願意在這個表格中找尋規律,進而總結出反比例的意義。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11

《秋遊》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的教學內容,主要目的是通過具體的情境,體驗“改商”的過程,能正確計算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反思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優缺點:

一、創設生活情境能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數學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精心設計與實際生活相聯絡的數學情境,把那些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慾望。本課我以秋遊圖片欣賞為引子引出情景圖,讓學生髮現資訊,解決問題,激起孩子們的求知慾。

二、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

在教學中,我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來探索三位數除以兩位數調商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學會調商的過程,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新課標提倡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所以我根據本課教學重點、難點的突出,從而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讓學生在掌握知識方面能夠抓住重點,層次分明,不至於讓學生走入誤區,從而浪費學生更多地寶貴的精力。

四、在練習的安排上也比較有層次,由淺入深,學習效果較好。

不足之處有二點:

一、我在本節課也有點拘束,不能做到“收”“放”自由,對學生的思維“收”得太緊,也太快了,感覺她們好像是把知識強加給學生的一樣,我應該相信學生,應該再“放”開些。

二、在交流演算法過程中,雖然我抓住了“調商”這一教學重點,但沒有讓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充分的發言,也沒有達到強化、鞏固的效果,好像走了一個過場,沒有深入。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12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來看,我認為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有能力去進行初步的自學歌曲的能力,當然這也是要在來勢的指點下來完成,而並不是學生完全的自學。這應該就是我們所說的,強調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吧。本節課我也是從這點出發來考慮的課程安排,因為這首歌是一首朝鮮歌曲,所以首先是進行反覆聽歌曲,讓學生自己來感受歌曲的情感以及歌曲唱法上的區別,在這裡學生們都很快就能抓住歌曲情感上的主題思想。通過課件瞭解朝鮮得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以感受本歌曲的異國風格。在學生們抓住歌曲的特點之後便很快學會了第一部分的齊唱,而難點是後半部分的二聲部合唱,學生們

不容易形成和聲的效果,在這部分的學習中我的教學設計上有些不足,沒能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讓學生演唱時達到和聲的效果,在此還有待經驗的吸取和教學的磨練,並且要以學生為主題,以參與藝術時間和探索研究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13

國小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他們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只能勉強知其然,很難知其所以然,運用時稍有變化便會出錯。為了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抽象的數理,增強教學效果,我們常常採用直觀演示、活動探究等方法。本人在上“角的認識”一課中運用了一個非常簡單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借事說理。

由於學生在生活中見到的角都是跟面聯絡在一起的,因此很難真正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令許多老師深感棘手。教學時,我先通過活動角的演示,讓學生很快明白了“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然後讓學生比一比下面三組中兩個角的大小(這裡不能顯示圖片,用文字描述一下:第一組,兩個角的邊畫的一樣長,一個角叉開的大,一個角叉開的小;第二組,叉開的大的那個角的邊畫的短些,叉開的小的那個角的邊畫的長;第三組,兩個叉開的一樣大,一個角的邊畫的短,一個角的邊畫的長)。在學生比較第三組中的兩個角的大小時,意見發生了分歧,有的學生認為一樣大,有的學生認為是第二個角大,我未作評判,讓他們分別說說是怎麼比的。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認為第二個角上端兩邊叉開得大些,我聽後一邊點頭一邊說:好像也有道理。隨即請班上偏瘦小的一位同學起立,讓其他同學來比一比我和這位同學的手臂,誰的粗?在大家一致認為是我的手臂粗後,我卻說是這位同學的手臂粗,並當眾將自己的手腕處和學生的上臂處進行了比較,以證明我的結論是正確的。這時所有的同學都大叫:不公平,比的不是同一處。此時教師順勢而上:你們剛才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時是比的同一處叉開的大小嗎?持第二種意見的同學頓時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這時我再將早就做好的第(3)組中的兩個角重疊,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兩個角同一處叉開的大小是一樣的,從而真正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通過打比方、說生活中的事,啟用學生已有的經歷和經驗,觸發思維靈感,藉助簡單熟悉的事理很快明白抽象的數理。由於國小生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因此,對於有些難以進行直觀演示或活動探究的數學知識,我們不妨採用打比方等方法,藉助生活中相關的事理來說明抽象的數理,同樣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也許“借事說理”缺乏高度的嚴謹性,但對於剛剛開始學習數學的國小生來說,嚴格的不理解還不如不嚴格的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學生才能掌握和運用。_小精靈 兒童網

《動手做做看》教學反思 篇14

對學習素材感興趣,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是學生主動探索的重要前提。百數表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因為之前有了百數圖,教師又告訴大家百數表裡藏著很多的小祕密,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孩子想尋找祕密的好奇心,這些看似單調的數字寶寶,會藏著哪些小祕密呢……這時候的百數表在孩子的眼裡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東西,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誘發了學生參與的意識,使學生想探究。所以孩子們的彙報就很精彩,可以橫著看,豎著看,斜著看,跳著看,思維一下子就活躍了,課堂就更富有生趣。

在學生了解了百數表排列的規律後,出現了不同層次的練習,第一層次直接在百數表裡找缺少的數字,這時候的百數表裡除了缺少的數,其他的數是其全的;第二層次缺少了大部分的數,只給了與要找的數有關聯的;第三層次只標出了百數表的行與列,直接要求孩子們找數;每一個層次的練習,既有孩子們的獨立練習,也有小組的共同努力。探究的過程,必定是一種親身的經歷,就象在解題時,我往往採用先讓孩子在得不到任何提醒的狀態下解題,也許錯誤率很高,但是在經歷錯誤以後,他們就會想尋找正確的方法,尋找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失敗的體驗為獲取成功奠定了基礎。

此外,還要讓學生會探究。例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先把剛開始在百數表裡圈好的數,為他們找一找在百數表裡的位置,孩子們很快找到了,接著老師請小朋友觀察,行、列數之間有什麼小祕密,孩子們通過討論、比較發現,行數減一就是數的十位,列就是個位。但是就幾個數而言,是否百數表裡所有的數都有這個規律呢?這個結論僅僅是猜想,正確與否必須通過研究、探索,進行科學驗證。首先得讓孩子有自己的思考:我要驗證什麼?我可以怎樣來驗證?只有讓孩子經歷那種屬於自我的探究與發現過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接著大家一起找了幾個數,發現都有這樣的規律,這時老師出了這樣一題第三行第十列,是哪一個數?有的孩子脫口而出:20。這個答案有孩子提出不同意見:是30。如何驗證。有孩子提議直接看百數表。果然是30。為什麼前面找到的規律不適用了呢?難道找錯了。後來大家一起找了列是10的數,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第十列的數都是整十數,所以得出結論,不是找錯了,而是百數表裡的規律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第一列到第九列之間的數,還有就是第十列的整十數。

至於此,所有的探究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當孩子回顧探究過程,尋找自己的發現,欣賞自己的成果時,臉上都露出了甜甜的笑容,在自主探索後的成功滿足感,體現了愉快學習的理念,同時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感受到了自主探究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