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通用27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1.99W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

以往遇到有關文學啊藝術啊科學啊思想啊等內容的課文,我往往合併同類項,即幾課併成一課,將所謂的重要知識點也就是考點劃一下。這一兩年突然想有所改變,於是找資料,備課,著實花了一些功夫。功夫不負有心人,嘿,第一遍上課的感覺還蠻好的,學生聽得象那麼回事,較認真,兩眼盯著我,不時地迴應著我的問題。上課的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不就是學生上課時對老師所講內容的關注度嗎?所以我自我感覺良好,尤其在上《文學藝術的大師》一課時。瞧,學生對列夫·托爾斯泰外貌醜陋內心偉大的崇拜,對用生命作畫的凡·高坎坷而悲慘的一生的同情,對貝多芬歷經磨難卻依然堅強不屈地笑對生活並取得重大音樂成就的欽佩,學生有所感有所悟,多好的一節課啊,這是我的一個重大突破,突破自我的懶惰,突破自身教學的空白,突破一貫思維的狹隘,我太開心了。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通用27篇)

然而,隨著第一遍教學的開始,我的心情卻越來越沮喪,因為我不再簡單滿足於學生單純的聽我講這些大師的生平故事,我自己越熟悉大師的故事,則越覺得課堂的嚴重不足,我的歷史課堂似乎成了故事課,又似乎成了我的獨角戲的舞臺,有情感有生動,卻偏偏缺乏歷史的深度和內涵!歷史課不應該是這樣的膚淺,歷史課的歷史元素應該無處不在。那麼,如果重新上這堂課,我該如何重新整合教材?我該提供給學生怎樣的歷史素材和歷史觀呢?我陷入了沉思。也許我應該讀些這些大師的著作,更深入地瞭解大師所生活的歷史大時代,學會剖析歷史時代對這些大師成長的影響、作品的影響,更能歸納出大師們在特殊的歷史時代的成長曆史,以及他們成長為大師的相通哲理。簡言之,我這所以原來這樣處理該課的內容,並不是因為我對這些大師們的生平很熟悉的原因,恰恰相反,我是因為對他們瞭解的太少而如此稚嫩地處理教材處理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

一度的洋洋自得突然之間消失得乾乾淨淨,心內增加的羞愧。我需要沉下心來,用研究的心態去探究大師們成就與成長。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是一首活潑、清新的小詩,詩中一株紫丁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這株紫丁香不僅僅是孩子們送給老師的一份珍貴的禮物,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的熱愛和尊敬,更是一首師生情誼的頌歌,整首小詩恬靜、深情,讀起來琅琅上口,回味悠長。

這次我執教的是第二課時教學,整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我用深情的語言描繪秋天景色引出本首小詩,並和學生一起寫課題,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帶領他們再次走入課文。在學生解決了生字和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提出兩個大問題:孩子們是怎樣在老師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們為什麼要把這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把課文串起來進行朗讀指導,並在朗讀中抓住“踮起”“ 掛牽”等關鍵詞進行理解感悟,讀悟結合,然後再回歸全文,配樂朗讀,拓展延伸中,我還安排了學生交流讚美老師詩句,最後以指導書寫“牽、困”兩個生字結束教學。

上完課後,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流程比較清楚,生字教學、說話、朗讀、拓展等環節也都具備,學生上課也很積極投入,課堂氣氛較好,所以不禁沾沾自喜。但是經過自己的一番反思,我覺得這堂課的最大失敗就是朗讀指導不夠自然不夠深入,有些浮躁、表演的意味。而《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是意境優美感人,如果閱讀中只停留在表面、誇張的朗讀上,那教學真可謂蒼白無力。其實,如何讓學生進入學習,通過朗讀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表現出來,形成個性化的朗讀,如何在朗讀中作到潤物細無聲的指導。一直是困擾著我的問題。下面就從以下幾方面作簡單分析:

一、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深入。

在備課時,我反覆研讀文字,力求找到一個切入點來指導學生學習,根據教參指示,我設計了“孩子們是怎樣在老師窗前栽下紫丁香的?”“孩子們為什麼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的窗前?”兩個問題,想以這兩個問題來整合課文來帶動學生閱讀。實踐下來,這種把文中大意抽象概括出來的問題法,比之前讓學生在深情的朗讀中,自己感悟要突兀得多。且課文語言易懂,學生能夠理解,又何必繞彎子呢?雖然我的設計是精細的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圍繞這篇課文的,但是花了這麼多精力尋找的切入點,在實際的課堂中,在學生的朗讀中,究竟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學生從中究竟得到了什麼?我想,沒有這兩個問題學生也一樣會讀得很好。因為我的經驗不夠,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準確,所以課堂上我帶學生繞了個大彎子。放棄了一種智慧,選擇了一種才能,放棄和選擇什麼,有時候直接體現出效率。此時我深刻體會到了語文教學一定要講究實效性。

二、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夠了解。

在我們班,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自覺性差距較大,好的學生不用老師點撥,自己就能理解課文,並把它讀好。而有的學生則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阻。這次上課時,為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我將2-5小節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朗讀彙報時,我也只是做了鼓勵性評價,和適當的煽情。許多孩子抑揚頓挫的語氣,充滿深情地朗讀,讓課堂增色不少,但這些所謂的“感情朗讀”都無疑是個別的好學生給每段詩句貼上的情感標籤,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對語言內在含義以及表達方式的體察和訓練。如詩句最後一段:“夜深了,星星困得眨眼,老師休息吧,……”當我引導學生觀察老師在認真備課的插圖時,幾個學生竟 “哇塞”地叫了起來。本來想用圖片引導學生儘快進入課文情境中,豈知學生沒能對圖片有足夠的理解到產生共鳴,故朗讀的效果,並不理想。另外很多學生對於“踮起”、“安靜”、“夜深了”…..這些詞語的體會並未深入,只是停留在淺淺的朗讀層面。其間,我範讀和細緻引導顯得尤其重要,而我卻省去了,導致很多的學生未能真正走入文字。新課標理念下的課堂如沐春風,以讀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教學中我們教師應有意識地為學生開啟一扇深入閱讀的視窗,從扇扇視窗窺視、捕捉到文字裡蘊藏的真情實感,獲得閱讀的愉悅,從而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燃起深讀文字的慾望和衝動。這節課我對學生認知水平不夠理解,低估了或高估他們的朗讀能力,所以朗讀才顯得流於形式。我想以後備課的時候我還得再多備備學生。

三、對教學的設計不夠創新。

由於第一次接觸詩歌的教學,我備課時就順著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設計,一路走過來,雖然各個環節、各個流程清楚整齊,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評課時當李老師提出詩歌的教學應該與其它體裁的課文教學有所區別,應體現出詩歌獨特的意境美和整體感時,我便豁然開朗:我怎麼沒想到把它設計得詩情畫意點,而只把它當成課文來上呢?的確,我們如果能時時有一種創新的意識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學的話,那我們的課堂才會永遠充滿生命的活力。相信有了創新的意識,我今後一定會不斷地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標。

備好一節課需要短期與長期的準備,需要教師對文字、對學生要有深度的鑽研、創新的理念,還需要儲備更多的相關知識和語言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在課堂裡遊刃有餘,揮灑自如,才能更好地實現課堂的精彩生成。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3

這是我第一次教二年級,到底應該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對於我來說還有點模糊。但有一點我很明確,那就是低年級應該以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主,重點指導學生讀好課文。因此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朗讀,一讀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二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三讀抓住重點詞感悟分析課文。這樣就做到了逐層深入,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是在這種認識的指導下,我完成了本課教學設計,教後反思如下: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為了能激起學生自主讀文的興趣,教學一開始,我問學生:同學們,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我們身邊,此時,如果讓你畫一幅秋天的圖畫送給爸爸媽媽,你最想畫什麼呢?孩子們馬上被激發起了興趣,滔滔不絕的說起來。那麼,現在,讓我們去看一看,文中小夥伴準備送給爸爸媽媽怎樣的圖畫?老師話鋒一轉,把他們的思維拉回了課文中。接著我讓學生用自已喜歡的讀書方法讀課文,可以和同桌一起讀,也可以找好夥伴商量,還可以和學習小組的同學討論。這樣,通過營造開放寬鬆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讀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內容。

二、習慣培養,重在點滴

在學習過程中,我始終關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如: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用直線劃出課文中帶生字的詞語;在瞭解課文寫作順序時,讓學生在課文中圈注出相關詞語;在感悟課文內容時,讓學生用波浪線畫出重點詞語。這樣的過程雖然一開始很緩慢,但是我堅信:這些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語文必備的素質,對學生紮實有效的學習大有裨益,不可忽視。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我在教室裡巡視,看著一隻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著,我說不出的高興。同學們畫完後,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細讀感悟同時積累詞語,我說:“同學們畫得真好,下面咱們做個小遊戲。老師說課文中一個詞的前一部分,你們接下一部分好嗎?遊戲開始了。“金燦燦的──”“桂花──”“透紅的──”“落葉──”……“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說前邊的,女同學說後邊的。”一聲聲稚嫩、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著,意猶未盡地說:“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此時,充滿感情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三、談話結束,提升能力

學習完課文內容後,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我鼓勵學生大膽地想象、討論:要是讓你也畫一畫秋天,你還想畫些什麼?學生興趣盎然,都說喜歡,但卻說不出秋天都有什麼景色。此時,我及時引導學生從秋天的天空、菜園、田野、菊花、節日等多個角度觀察,學生的表現還不錯。

這節課也讓我摸索出很多二年級孩子的現狀,提醒我,今後要注重引導學生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另外,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還顯得不夠到位,只會粗略地評價“他讀的聲音很響亮”,“他讀的很有感情”等,但不會更細緻的評價,以後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4

孩子們,今天我們學了打掌掌的歌,玩了打掌掌的遊戲,希望你們可以跟你的夥伴們一起:讀童謠,唱兒歌,一起快樂地——打掌掌。教學反思:《打掌掌》是湘版音樂教材第一冊內容,它是一首四二拍四三拍的遊戲性的歌曲,孩子們可以在遊戲中完成本歌曲的演唱。 首先,我在一開始以《打掌掌》為背景音樂教孩子們玩打掌掌的分解遊戲,讓孩子們對歌曲有個整體的印象。緊接著,引導孩子們隨著節奏念歌曲的唸白部分。我引導孩子們在反覆的遊戲中熟悉變拍子。

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還強調“LA SOL MI”這三個音的演唱,以逐步來培養孩子們音高的概念。用“MI的小手在哪裡?”“MI的朋友在哪裡?”以及分組呼喚的方式唱長短音練習孩子的音準,效果比較好,孩子也能輕鬆的接受這種遊戲形式。在這次教學實施過程中,我做到了目標明確,做到了通過各種音樂遊戲激發孩子們的音樂學習興趣,也做到了每一個環節都圍繞主題。但在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方面缺乏組織教學經驗,以至於使學生在遊戲中有些走神。從中我認識到,在教學實施過程應重點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為學生量身定造一套合適的學習方法,細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不斷的用激情去感染每一位孩子,讓孩子們成為你優秀的合作伙伴。只有這樣,你的課堂才能充滿生機,才能有無數的思維火花迸發!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5

《動物聚會》一課中,目的是:

1、 通過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並以此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勤於動腦,認真計算的好習慣。2.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提出問題,列出乘法算式,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難點是加深學生對於“幾個幾”和乘法意義的理解。在一節四十分鐘的活動裡,有些知識學生掌握得比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1、呈現“動物聚會”的主題情境後,重視培養學生認真觀察、選擇資訊、提出並能完整地描述數學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出數學問題是解決數學問題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結構,它是由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兩個部分組成的,如“圖上有3根樹枝,每根樹枝上都停著3只小鳥,一共有幾隻小鳥來參加聚會”才是對“動物聚會”情境中隱含的一個數學問題的完整描述。本節課教師與學生在提出數學問題時,都忽視了描述數學問題的重要部分――已知條件。也許他們以為在描述情境問題時,已知條件可以省略,因為它在圖中是明擺著的。其實,提出數學問題的本質就是建立具體情境中一些已知數學資訊與一個未知(可知)數學資訊之間的對應關係,描述數學問題是揭示這個關係的必要手段,也是培養數學問題意識的重要過程。

2、本節課在解決問題的教學環節中,還帶有“集體作業”的傾向,即一個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後,老師就問“誰能解決這個問題”,於是一個學生站起來接受挑戰,另一個學生站起來補充,他們順利地把問題解決了,就以為全班同學都會了。蘇霍姆林斯基尖銳地提出,這種“集體作業”的教學方式容易造成課堂教學表面順利的假象,其實對於多數學生來說並沒有獲得獨立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比較好的做法是,對學生相繼提出的每一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都讓其他學生接受挑戰,在草稿本上各自嘗試列式解答;最後再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反饋、訂正。

3、實踐活動是國小數學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得到了較好的落實,學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並與同伴說一說”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絡,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這個實踐活動如果提前佈置,讓學生課前做些小調查,寫成一篇數學日記,再到課堂上進行彙報交流,可能學生受益的面會更大些,體會將更深刻些。

我以動物愛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對於後面的學習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後我讓學生觀察畫面,發現圖畫中的資訊,提出問題。學生都能很好地根據畫面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達到了重點中的其中一部分。學生提完問題後,我從學生的問題中抽出了例題“一共有幾隻小鳥?”板書,然後再引導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這裡,學生能說出乘法算式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列式,體會到了乘法的簡單應用,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這就輕而易舉地達到了本課的重點並突破了。新課標中要求學生不但要會解決問題還要會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想法,這一點在課堂活動中體現了,效果還是可以的。在整個課堂中,學生不但動了腦,還動了手,手眼腦協調,因此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較高。掌握的知識也掌握的比較到位。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6

1、從題目激趣匯入,提高學生對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本文的課題是很有意思的,它以三個不同意象的詞語疊加而成,細細體味,“冬陽”為文章創設了一種感傷與溫暖交織的情緒基調,“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內容主旨,而“駱駝隊”則是貫穿課文的一條線索。三個詞語的結合,不僅勾畫出了一幅記憶深處的童

年印象,而且營造出了一種深沉廣闊的意象空間和情緒空間。學生覺得有新意,他們有的說這是一首詩,有的說想到駱駝,有的說想到冬天的太陽……

2、以文中的重點句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幾個片斷。如:抓住“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問作者心頭重臨了哪些童年生活的片斷呢?

3、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學習的形式,讀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生彙報哪部分內容,內容。其中,在“看駝嚼”片斷中,讓學生從作者對駱駝樣子的描寫體會作者觀察細緻,從作者學駱駝咀嚼,體會童年的天真與幼稚;在“談駝鈴”片斷中,抓住“我的幼稚的心靈中卻充滿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來體現作者想象豐富;在“剪駝毛”片斷中,主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駱駝的關心;在“問駝蹤”片斷中體會作者對駱駝的思念。

4、講課中,做到有主有次,詳略得當。“看駝嚼”和“問駝蹤”兩個片斷具體講,然後讓生自己讀懂剩下兩個片斷,彙報自讀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7

《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主,讓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初讀課文之後我讓學生試著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對於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有一定困難,但是我們要逐漸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第一位同學站起來把課文的內容敘述了一遍,雖然語言比較羅嗦,但是把課文的意思說了出來。我對他說:“你用心去讀了,說出了課文的內容。如果語言能更簡練些,那就更好多了。誰能試著用幾句話說一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位同學回答的時候,語言簡練了許多,基本上概括出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是有個別句子說的不是很通順。“誰能完整而又簡練的說一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可以自己先試著說一說,也可以說給你的同位聽一聽。”當第三位同學起來回答的時候,語言變得更加精煉了,說的句子也更加熟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鍛鍊。這個鍛鍊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也有傾聽別人得到的啟發。當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其他人的思想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的思考會變得更加的全面和廣闊。

很多時候,培養學生的一種能力是相當困難的,它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特別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現在許多學生說起話來經常詞不達意或者是囉裡囉唆說不到重點。所以,我就想到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可能一開始孩子說不明白,但是隻要老師有心去指導孩子說話的方式,孩子的口語交際能力就會得到一定的鍛鍊。如果我們每一節課中都有意識的去注意學生的說話方式,然後針對他們的語言表達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相信日積月累,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8

教材簡析:

蘇教版教材從四年級起,每冊安排一個單元,相對集中地介紹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讓學生把解決問題的一些具體經驗上升為數學思考,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單元首先讓學生學習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資訊,並在列表的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教學反思:

本單元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體會策略的價值,並主動運用有關策略解決問題。

基於這樣的教學重點,我在設計時,是這樣去做的:

1、重視策略的形成,而不只是關注具體問題的解法和結論。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資訊資源,將現實情境展現給學生,讓學生探索和掌握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提煉相應的經驗、技巧、方法,真正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2、重視對策略的體驗,而不只是關注策略的應用。解決問題教學的本質應是“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問題的解法和結論。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同於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可以在傳遞中習得,但策略卻不能從外部直接輸入,只能在方法的實施中感悟獲得。

學生在反覆比較中形成策略,在應用中體驗策略。由“原來的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到“自覺地運用策略”解決問題。

不足之處:

我看到了論壇上,大家給我提出來的建議,我會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的。

1、想把題當中涉及到的所有知識點,全部讓學生有效的掌握,所以感覺課堂上重點不是很突出。

2、課堂上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對學生的針對性的評價比較少。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9

生字詞的教學是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如果生字詞的教學不過關,語文素養的提高、情感的薰陶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低年級的字詞教學更要抓好、抓實,使學生在學字、學詞的過程中學會掌握字詞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課標中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兒童的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就要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幫助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原有的知識水平上自主的識字。教生字,教師常用的幾個環節:讀文圈畫生字——帶音讀生字——去音讀生字——理解生字——識記生字——擴充套件運用生字——讀文鞏固生字。這幾個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由難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規律,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記憶——運用。各個環節的操作教師注意把握節奏、關注學情、啟迪思維、調動情感,做到張弛有度、富有情趣。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引發了他們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遠遠超出了我預想的範圍。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教學中的“變”。

一、 教學設計因學生的提問而“變”。

在教學《醜小鴨》這課時,我是用課前看有關醜小鴨故事的方式激趣匯入新課的。故事放到一半時,我對學生說:“我們要上課了,故事只能看到這了,你還想了解醜小鴨的哪些事?”在上課前我也曾設想過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比如醜小鴨以後的命運會如何?後來大家喜歡醜小鴨了嗎?可學生提的問題和我原來設想的完全不同。他們有的說“想知道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

有的說“醜小鴨為什麼會變成白天鵝呀?”有的說“醜小鴨會找到他的天鵝媽媽嗎?”還有的說“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顯然,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就是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所在,如果不理會他們的問題,依舊按照老師設計的教學思路走,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會使提問環節形同虛設,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學生的問題巧妙的融合到預定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請學生談談通過讀課文,都瞭解了醜小鴨的哪些事,讓學生以讀悟情。

當學生說到知道醜小鴨長得很醜時,我就適時將問題推出,問:“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哇?”學生說他的樣子醜,和別的鴨子不一樣,和鴨子比,他個又大,嘴又扁,羽毛還是灰色的。

難怪哥哥姐姐欺負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還有的說,他根本不是隻鴨子,是隻小天鵝。這時我又順勢引出課前的問題“醜小鴨顯然不是隻鴨子,那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裡?”

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提出的,所以他們特別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同學說,是天鵝媽媽粗心,把蛋下在了鴨窩裡;有的同學說,是鴨媽媽好心幫天鵝媽媽孵蛋;還有的同學說,是因為天鵝媽媽要到南方去過冬,來不及照顧小天鵝了。我肯定了學生的說法,告訴他們,天鵝是一種候鳥,和大雁一樣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過冬,他們都是集體一起活動的,天鵝媽媽必須和隊伍一起走,不能掉隊,也許就這樣留下了這個天鵝蛋。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了個人要服從集體的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適時的改變教學思路,也增強了教師自身的駕馭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變”,“變”得有價值。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1

在具體教學中,我借本課讓學生學習對人物的外貌描寫,知道外貌描寫包括人物的五官、長相、身材、穿著、打扮等,先讓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句子讀一讀,然後讓學生就地取材用兩三句話說說自己的同桌,學生饒有興趣,很有成就感,學習興趣更濃。另外抓住重點段也就是最後一個自然段裡的重點句子:“約翰家不是沒有錢,”以及“他的父母也不是不愛他,”同時出示課文插圖2,讓學生找出文中相關句子讀一讀,藉機進行作文訓練:如何把句子寫“具體”,以“冷”為例,要求所說的句子中不能含有這個字,例如學生說的句子:“下雪了,老爺爺呆在家裡烤火,路上叔叔阿姨們都戴上了手套、圍巾、帽子,人們的嘴裡都能吐出白霧了……”接著分析句式,這是兩個雙重否定句,告訴學生雙重否定句就是肯定的意思,讓學生照樣子說幾個這樣的句子,然後加大難度,讓學生聯絡生活用“不是……不是……而是……”說句子,有些學生很會活學活用。最後情感昇華,“因為這樣更利於他的成長”,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經歷,同學們自己揭題“成長”,並談談自己的看法以及收穫。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說到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字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標中還提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在這一堂課中,我和我的學生們都有所收穫,我們都得到了“成長”。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由此可見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之大。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針對課文的特點靈活指導讀書的方式,使“以讀為本”的理念在閱讀教學中得以真正落實。

在教學片段中,我首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後在自己喜歡的句子下面畫上波浪線,並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學生在這種情況下的讀,是一種自我消化式的讀。此時的讀,沒有任何思想左右你。這時的讀,應該是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一種培養與展現。如:有的學生喜歡的句子是:綠綠的草地閃著迷人的色彩。他的理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到處翠色慾流,到處都是綠綠的,柔柔的,陽光下,草尖上的露珠還會發出鑽石般的光芒。有的學生喜歡的句子是“放牧的藏族小夥子,騎在高大的馬背上,奔跑著,玩耍著,說笑著。。。。。。他的理由則是:這是一種悠閒的美,自在的美倘若沒有人的活力,再美的景色也是形同虛設。這種批註式閱讀,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弘揚。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3

一、追求平等對話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語文課堂應該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置身於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首先,對話的關係是平等的。《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讓學生體驗到“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是不太容易的,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學中,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實則頗具玩味的詞句,如:“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隨著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生成。

二、注重情感體驗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有真情付出,才會有心靈交匯;有情感體驗,才能與文字對話。因此,課堂中,教師要以自身的激情引導學生,用他們全部的理智、經驗和情感去感受、領悟、欣賞課文的內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就多處引“移情”進課堂,注重體驗。學生一會兒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麼?”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麼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一會兒又成了黃鶯和微風,在“黃鶯,你為什麼見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風,大夥兒在誇你的時候,你心裡怎麼想?”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給別人帶來的快樂。隨著體驗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沒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不斷的角色體驗的過程,是學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對課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組合和建構。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4

和學生共同學習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覺這課有得有失。得在學生結合實際對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讀教學環節處理不到位。

由於時間關係,我的教學環節中的朗讀訓練不夠到位。朗讀一直以來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手段,以讀帶講,從讀中悟,古人都總結出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寶貴經驗。這一點我是很贊同的,在教學中也注意了朗讀訓練。在這篇課文中,“‘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大多數的同學能自己處理輕重緩急,注意到情感的變化。特別是幾個朗讀好的學生,讀起來聲情並茂,抑揚頓挫。這是本文的朗讀難點,要把那種哀求的味道,那種軟弱地哀求的味道讀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朱立然,那個學習不肯努力的小男孩卻把它讀得那麼精彩,那種哀求的味道讀得我心軟。馮旭滿含嘲諷的一句“再見”“你要是想呆在那,就呆在那好了”更是讓大家如臨其境。然而,因為在引導學生去感悟它複雜的情感上,用去了不少時間,結果本來就滿打滿算的時間現在是遠遠不夠了,只好忍痛割愛,以至脫險部分也沒有充分展開讀,原先設計的通過分角色朗讀體會父子之間的情感交流也只好忍痛割捨。

原來設計的意圖是先讓學生通過朗讀感悟我在父親的幫助下怎樣樹立信心,增強勇氣,獲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後讓學生設想如果父親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來,我的人生又該是怎樣的人生,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父親博大的愛的同時,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這個人生哲理的理解。這樣層層深入,特別是結合自身的感受,學生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就會牢牢記住這個人生哲理,用它指導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然而,因為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後面的安排也被捨棄了。這無疑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通過這一環節的反思,我意識到課上要有主有次,不能面面具到,即使有取捨,也要慎重,語文課堂的琅琅的讀書聲不能少。

當然,這節課也有讓我欣喜的方面。在總結本文主旨後,我安排了下面的環節:

“同學們,人生路上會有許多的困難,要想最終達到成功,也許並不難,它只需要你走一步,再走一步。請你以生活中你熟悉或熟知的人物的例子,以簡單的小故事形式來闡釋這段話,好嗎?”

我發現,原先的課堂沉悶氣氛一掃而空,同學們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為了充分理解,我採用了同伴合作,我給各小組三分鐘的時間交流。豐富多彩的答案流瀉而出:

1、童第周曆經生活的艱難,邁出艱難的一步,最終成為大科學家。

2、王獻之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神,練黑了一墨池的水,終成大書法家。

3、李時珍歷經27年的艱苦鑽研,實現了找一棵再找一棵,終於成就了《本草綱目》。

4、唐僧師徒堅持闖一關,再闖一關,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回真經,功德圓滿。

5、我在練習掂勺炒雞蛋時體會到:要想成功並不難,它只要你試一次,再試一次。,,,,,,,,

6、張海迪高位截癱堅持自學外文,她做到了學一篇,再學一篇,最終精通七國文字。

7、愛迪生憑藉“試一次再試一次”的毅力,實驗失敗數千次,終於有了近千項發明。

8、居里夫人戰勝種.種艱難險阻,終於提煉出了鐳元素。

9、勾踐臥薪嚐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忍辱負重,等待時機,終於成功。

10、孔子仕途不通,轉而著《春秋》,堅持著一篇,再著一篇,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聖人。

11、屈原理想難以實現,被放逐轉而著《離騷》,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聲名卓著的詩人

12、曹雪芹一生窮困潦倒,由於他笑對生活,堅持改一次,再改一次,10年批閱增刪數百次,才有了今天的鉅著《紅樓夢》。

13、音樂巨人貝多芬雙耳失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斷奏一曲,再奏一曲,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命運》交響曲。

14、劉翔面對110米欄,跨一步,再跨一步,終於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

我完全陶醉在學生們的精彩闡釋中。贊可夫曾說:“ 教師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使我更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時刻謹記著,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讓那一顆顆個性的種子,發芽、開花、結果。只要我們精心的呵護學生在閱讀中形成的蓓蕾,儘可能的給他們以陽光的溫暖,雨露的滋潤,總有一天,這些小小的蓓蕾就會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5

《圖形中的規律》這個專題旨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但對於具體所涉及到的規律是什麼,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我這一節課的設計,就是要突破這一難點,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1、創設情境,愉快教學

課前,張老師播放音樂,讓學生聽音樂打拍子,瞭解音樂節奏是有規律的,然後揭示主題-----圖形也有規律。這樣的談話輕鬆自然,使學生能夠在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更能激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

2、教師引領,共同探究

數學思考的形成不僅要藉助於一定的數學情境,更應通過深入的探究性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領悟。針對這一點,在探究第一個主題圖有什麼規律時,張老師能夠放手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去操作、去觀察,並結合研究報告單和自學提示得出結論:每多擺1個三角形就多用2個小棒。但這時,張老師並沒有讓學生止步,而是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張老師又讓學生變換角度思考,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學生探索發現出這個圖形的另外的規律,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待問題。

“為學生提供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機會”是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課堂上在發現擺三角形的規律之後,張老師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正方形的拼擺規律,為學生留出了較為充裕的思考與實踐的時間。從學生的彙報中形成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這一過程將促進學生對發現規律方法的理解,從而達到“資源共享,有效互動,促進理解”的目的。

3、發散思維,開闊視野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圖形的規律,我們組經過反覆研究討論,在課的結尾設計了讓學生觀察蜂巢、建築等圖片,幫助學生認知、理解這種圖形的作用,從而與生活實際聯絡,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

從今天的效果來看,我的教學是比較成功的,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在經歷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促使學生學會思考,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中去思考問題。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6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為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為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二)、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感情薰陶。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這些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汙染環境的行為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聯絡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來說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讓學生聯絡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四)、品詞品句,訓練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任務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重點訓練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五)、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這些都有待自己以後改進。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7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課堂教學應該充分解放學生的頭腦、雙手、嘴巴、眼睛、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這節課我改變了以往上課的先講解,後示範,再練習的教學模式,而是利用學生這一年齡段,觀察能力、模仿能力特強的特點、躍躍欲試的心理,讓學生觀察動作,模仿動作,然後分組練習。分組練習以後,我巡迴觀察、指導,發現學生比我想像的要聰明的多。小組中間同學們討論、示範、講解、糾正錯誤動作,進行的熱火朝天,個個儼然是一位“小老師”。這是我沒有想到的。其中一個組的一個同學在做“預備”動作時,小組其他同學就幫助他“臀部稍抬高一些,要稍高於肩”

“後腿不能蹬直了,腳要踏實,不能打滑”

“不要低頭,要抬頭看著自己的跑道前方”在起跑的教學中發現學生練習時,有幾種常見的錯誤及糾正方法:

(1) 眼睛不看前方

教師對於這一現象應該在練習中教師出示手指1、2、3、4等數字,讓學生不斷的報出數字,教師採用這種方法使學生眼睛看前方。

(2) 學生不按口令

學生不按口令“各就位”時,學生早以做好了動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強調,如果再發現這種情況,應該發口令時,注意不要喊“預備”應吹哨或讓學生站起來說說錯誤的地方。

(3) 起跑中人先站後再跑

學生是先站直以後再向前跑,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用2種不同的起跑慢動作來演示給學生看,讓學生觀察及分析,找出錯誤的地方,這樣的教學效果不錯。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8

1.在自主探究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看作是學習的主體,在引導學生理解"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公園和繁華的街市"這些內容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讀,思,議,找,全面參與學習過程,培養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達到了閱讀教學中"自悟自讀"的境界。

2.通過讀中感悟領略文章的中心。

這篇課文,無論從圖畫上,還是從語言文字中,都能讓學生感受"東方之珠"的輝煌,亮麗。因此,教學本課,我既注意到課型特點,更注意到教材的特點,通過讀去感受"東方之珠"的迷人和繁華,通過讀去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愛"東方之珠"——香港及愛祖國的教育。

3.創設情境,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學習。

要領會語言文字的美,必須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語言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文字的美。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結合畫面展開想象,盡情領略"浪平沙細,陽光和煦"的海灣風光,不知不覺進入"漫步在金色的沙灘上,沐浴著輕柔的海風,傾聽著浪濤拍岸的聲響"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真是舒服極了"的體驗。又如在理解"琳琅滿目"和"人流如潮"這兩個詞時,我也注意利用圖片,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我先出示銅鑼灣整體圖,然後讓學生根據畫面可以說出從"琳琅滿目"可以看出商品多,使人看了眼花繚亂。"人流如潮"說明人很多,銅鑼灣真熱鬧,這樣,通過看圖和教師的點撥,學生就能輕鬆地理解這些詞語了。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19

《表情歌》旋律活潑,節奏感強,歌詞內容易於孩子理解與表現,歌唱與節奏活動交錯進行的形式也比較容易調動孩子們的情緒。根據《綱要》精神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設計本教學活動時,我注重引導幼兒嘴巴動起來、肢體動起來、師生互動起來、生生互動起來,使幼兒在愉快地氛圍中完成了活動目標。考慮在活動中如何發揮孩子的主體性,使枯燥平淡的歌唱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和富有兒童情趣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問題。在幼兒園的各種活動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歡,讓幼兒在遊戲中得到發展,有所收穫在這個活動中首先是以遊戲的形式匯入。遊戲是請你跟我這樣做,這個遊戲是幼兒比較熟悉的,採用這種形式來引入,馬上就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孩子能很快通過我的遷移,轉入到中心。

這首歌雖然歌詞很容易讓孩子們接受,也是孩子們感興趣的,但是其中有拍節奏的部分,孩子們總接受不了。在課堂上,我耐心地告訴孩子們一句話結束之後要拍三下,結束時要拍六下,但孩子們總是亂七八糟地拍好多下,有的孩子因為興奮還拍個不停,連續“強調”了好多次也不管用,孩子們還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導致大家只顧拍手,跺腳,卻忽略了歌曲的學唱,還有就是部分幼兒的主動參與意識還不是很強,導致在學唱歌曲環節中,課堂氣氛不夠熱烈,部分幼兒在我的再三鼓勵下,才自由表演起來。在以後的音樂教學活動中,要加強幼兒對音樂的大膽表現能力的培養,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主動參與意識。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0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為了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我始終堅持情感體驗去把握教材,在上課之前,我對教材進行了深入和獨到的解讀。以“悼念”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關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去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那種博大的胸懷。綜觀整堂課,具體體現在,用“悼念”把文字內和文字外的內容聯絡起來,把文字和擴充套件內容結合起來。以反映魯迅先生高尚品質的“深受愛戴”“教育兒童”“頑強鬥爭”“和藹慈祥”“同情大眾”“關心他人”為小標題,將課文內容進行高度的濃縮和提煉。

“我呆呆地望著來來往往弔唁的人,想到我永遠見不到伯父的面了,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也得不到他的愛撫了,淚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這句話是小周曄失去伯父時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線,文章以此為情感軸心,回顧了伯父魯迅先生生前的幾件小事。教學時,我設計周曄在追悼會上的這種情感,在“預習檢測”這一環節用回憶引出每一個小故事,在“探究新知”這一環節上再返回到該句的誦讀上,以形成一詠三嘆的效果。用這樣的設計,把文字的主旨提升到魯迅先生的博大精神上來。相互照應,讓課更顯精緻。

在課堂進行的過程中,對課堂節奏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救助車伕”這一個小故事濃墨重彩,從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那幾個動作入手,通過對“半跪”的分析,讓學生說出了哪個動作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想象,通過想象讓畫面動起來。讓學生去尋找魯迅跪了多長時間,讓學生有了一種震撼。然後通過設計情境,自然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苦大眾的同情。最後反覆誦讀兩個“清清楚楚”的句子,體會魯迅先生當時憂國憂民的神情和給周曄留下的極其深刻的印象。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共分六段,我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程式,由課文開頭向末尾講,而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以疑問“為什麼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入手,從追悼會引出生前的四個故事,最後再講第一段。這樣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將部分和整體有機地銜接起來,整個教學過程重點突出,安排緊湊,氣氛活躍,效果顯著。這樣,隨著學習過程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地對“伯父為什麼得到眾人的愛戴?”這一問題越來越明白,答案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完整,最終得出:因為伯父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所以伯父深受眾人的愛戴。

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堂課,教學時加大了朗讀訓練的力度。也成為這節課訓練的主要內容。默讀,小聲讀,師生角色朗讀,引讀,重點句子反覆讀,形式多樣。這節課基本上克服了滿堂課串講串問的弊端,做到了“以讀為本”,比較重視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這節課中尚有不足之處,在“總結提升”、“達標檢測”這兩環節中對學生語言文字訓練尚欠到位;抓住詞句,讓學生深入細緻地去挖掘,與學生產生共鳴還不夠深入;鼓勵學生談出帶有個人情感的見解,鼓勵創見性的發言還做得不夠。在今後教學中會不斷改進。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1

今天我上了《石榴》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讀通全文,並能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我覺得自己前面的教學任務基本是完成了,但是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沒能把握好“整體感知”,把課文的詞句割裂開來,而使學生喪失了體味美的機會。課文寫夏天的石榴園,主要是描繪了石榴花的顏色、形態之美,教學時應該在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基礎上,再去體味詞句。而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到詞句,再去體會其中蘊涵的美。

由這節課我想到:理解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往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澱過程。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到學生的心裡,不要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局外人。語文的教學應以語感的培養為中心,強調老師和課文對學生的薰染、陶冶、感化,講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涵泳、體驗、感悟。我們要樹立“語感中心論”。王尚文認為:“語感中心論”是以優秀的言語作品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維,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聽說讀寫實踐,走進生活,走進作者。“語感中心論”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追求學生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境界。 “語感中心論”認為學生與課文之間是一種“對話”的關係,課文的意義不是由老師提取出來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發現、去創造。這種發現和創造誰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學生自身的閱讀實踐。老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閱讀的願望和激情,要洞察學生在同化、順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要不斷地誘發學生走進課文,與課文暢談,在課文中涵泳、體驗,從而讓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語感教學,轉變語文教學的重心:由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由注重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轉變到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由注重篇章結構的詳盡剖析,轉變到對語言的閱讀品味;由單純重視語文表達,轉變到同時重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2

在教學《乞巧》《嫦娥》這兩首古詩時,正好看了國小生古詩文的教學要注意“三要三不要”。三要:詩句要反覆朗讀;詩意要大致理解;全篇要熟練背誦。

三不要:介紹背景不要過全;詩句翻譯不要過細;意境體會不必過深。教學本課時我就借鑑了這“三要”和“三不要”。

讓學生從談自己的讀書收穫出發,在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課堂生成來進行。有個學生講到“乞巧”的意思時,好多學生都做了補充,我也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知道的對學生做了補充介紹。突然感到課堂的“三不要”中的背景不要過全,我這是不是介紹過多了?但是看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又不錯,我犯難了,深感教學不易啊!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3

本節課《除法豎式》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除法的豎式,雖然學生已有加法、減法和乘法豎式和口算表內除法的經驗,但是學生對除法豎式是陌生的,除法豎式的格式和加法、減法和乘法豎式是完全不同的。同時,本課學習的除法豎式學生都能口算得出,但是要讓學生體會除法豎式在以後解決複雜的除法算式是有用的。

生活中個別學生已經接觸過除法豎式,因此教師出示相應的除法豎式,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問題,說說這些數是哪來的,鍛鍊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因此,本節課不僅要幫助學生理解演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在教學中,讓學生介紹了6÷2=3的豎式中各個數表示的含義,也讓學生說出豎式的計算過程。但是每一步都做的不到位。首先學生對除法豎式的含義說的不完整。6÷2=3是把6根小棒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到3根,也就是分掉了6根小棒,正好分完,一個也沒剩下。而且理解除法的含義不是讓個別學生會說就行,關鍵在於讓每個學生理解除法豎式的含義,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教師應該板書除法豎式的步驟:一除;二乘;三減,突出除法豎式的演算法。42÷7要強調商6寫在個位,可讓學生根據含義來理解:把42根小棒平均分給7個人,每人得不到1捆,得到6根,所以寫在個位上。這樣學生才真正理解了除法含義,並能利用含義來克服教學難點,商要寫在哪個數位上。

教學中,由於時間分配得不合理,學生只能做6÷2=3和42÷7=6兩道豎式,而且教師並沒有事先預設學生會犯的錯誤。所以在課堂上,只是呈現了商6寫在十位上的情況。教師應該留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並且出現“漏橫線的;除數和商寫錯位置的;商寫成0或者漏寫橫式得數等錯誤情況”,讓學生判斷哪裡出錯,從而提醒自己在列除法豎式的注意點。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4

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教學' 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 作為認識物件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並使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稱職的人類靈魂工程師。以下是我在上了函式的概念之後的一點反思:

這堂課堂氣氛較為活躍。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勇於發言,而且還敢於質疑並且能做到言之有理,還能積極參與小組討論交流,共同分享團隊協作的成果,基本完成教學目標。

這堂課是研究函式的概念。這節課主要採用了探索、發現、歸納、反饋的教學流程,達成了對函式的概念的教學。

函式性質的研究是高中階段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函式概念的學習是研究函式性質時應予以考查的一個重要方面,並且要在後續學習中體現這個性質的應用。它在計算函式值,討論函式單調性,繪製函式圖象均有用處,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新的概念。引進新概念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探索問題、發現規律、作出歸納的過程。因此在教學時沒有生硬地提出問題,而是採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繼而引出數值在直角座標系中的對應關係匯出新概念,不僅順乎自然而且為以後研究函式奇偶性的幾何意義(圖形對稱的兩條定理)埋下伏筆。

本堂課的一個亮點是反饋過程中給出幾個例題後所引起學生的思考、發言、爭執、討論以至正確答案的達成一致的過程,其中教師起了很及時和恰當的提示。學生的勇於質疑使課堂上呈現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使學生對看似簡單的函式的概念也產生了不容輕視感,同時也發展了能力。一般來說學生在學習一些簡單的知識點時會覺得乏味,在組織教學時充分考慮了這些淺顯、平淡的知識還有一些值得思索和注意的地方。真正體現出“淺顯中有新意,平淡中有雋永”。

我上課的最大風格是注重將新概念講清講透,能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並使學生舉一反三。難能可貴有同學能概括出的結論,因此可以以它作為下節課研究函式奇偶性的引入語。

總體來說,這堂課較好地使學生在學習中完成了“引起關注----激發熱情----參與體驗”的過程,是一堂比較成功的課。

遺憾之處是發言的學生由於受時間的約束,發言的人數和長度不夠理想。

(1)函式的概念,看起來比較簡單,學生學習時也往往感覺的乏味。因此,在組織教學時必須考慮到如何使學生感到這些淺顯、平淡的知識還有一些值得思索與注意的地方。

(2)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可將內容安排兩節課的教學。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5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教學一開始,我播放低音量的葬禮哀樂,並在音樂中描述:“1986年9月,在拉丁美洲的巴拉那河上,巴西總統親自主持了一次特殊的葬禮。葬禮是為一條瀑布——塞特凱達斯瀑布舉行的。這是怎麼回事呢?”描述將學生帶入課文特定的情境,學生產生了許多疑問,如人們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這是一條怎樣的瀑布呢?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就會主動地探索。

二、循音入境,引導想象

課文第三自然段描寫了塞特凱達斯瀑布雄偉壯觀地氣勢。我讓學生閱讀時,找出文中表現瀑布雄偉氣勢的詞語,如:“咆哮而下、滔滔不絕、一瀉千里”等,之後,再讓學生欣賞配樂朗誦。抽象的語言文字變得形象起來,學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感受瀑布的磅礴氣勢。“眼前出現了一條奔流而下的瀑布”“這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呀!”……

三、圖文結合,激發想象

課文第五自然段描寫了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形態。教學時,我要學生朗讀課文,找出描寫瀑布的語句:“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等詞語的基礎上,出示文中插圖,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是什麼樣子?假如你是慕名而來的遊客,看到這樣的情景會有哪些感受?你會說些什麼?學生彷彿置身於瀑布前。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想象,學生將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和現在作了比較,深深體會到了環境汙染給大自然,給人們生活環境帶來的嚴重危害。

四、結尾質疑,引導續想

學完課文後,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葬禮是在1986年舉行的,那塞特凱達斯瀑布現在怎樣了呢?“問題一提出,我並沒有急於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想象:“同學們,你們想象一下,瀑布應該怎樣呢?”學生經過思索後,有的說瀑布可能永遠消失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中,有的學生卻說葬禮喚醒了人們,人們積極植樹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復了往昔的生機與氣勢。通過續想,儘管學生的答案不一,但學生進入了課文的意境,進一步增強了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意識。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6

有位專家曾經說過:“詩是領悟出來的,不是講解出來的。領悟詩的最好方法是多讀。”在設想本課教學設計前,我一直在想,要如何能引導學生體會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深深的懷念親人之情呢?學生沒有遠離家鄉,故沒有鄉愁這樣的情感經歷與體驗。因次在第一步教學環節,我先讓學生複習,背誦李白的《靜月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啟發學生知道:李白因見月而思鄉,王安石因春風明月而思鄉,詩人總是因物而生情,因景而生情。板書,“秋”讓學生想象一見這個字,腦海中會出現怎樣的景象,引導學生見到這樣的景象會產生怎樣的情思呢?引入課題。再簡介作者和寫著背景。讓學生提前意會詩境,能更好地領悟詩人的情感。教學的過程,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預設這節課我安排學生多種多次誦讀。教學開始讓學生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再由老師引讀,讀出這首詩特有的憂傷。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老師的引讀、看意境讀、想像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鄉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並能抓住詩眼即關鍵詞,意會情境,體會情感。

預設教學時“見秋風” 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課前的設想只是理想,教學過程的實踐是現實,現實總是不盡如人意的!因為有怯場的心理素質,看到那麼多老師坐在那聽課,關鍵時刻掉鏈了。詩中的挖掘不夠深、細,解讀文字不夠精、準,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

文學藝術的大師教學反思 篇27

尊重就是讓幼兒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尊重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強加於幼兒,而是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相信幼兒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對於幼兒來說意義重大。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幼兒呢?我認為,尊重幼兒,就要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要發展幼兒的個性,就必須尊重幼兒的個性,尊重幼兒的心理髮展。幼兒園教育《綱要》提出:“幼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對於幼兒而言,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有動作慢的,有性格開朗的,有做事毛糙的,有不愛講話的,有脾氣死擰的等等,無論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他的內心發現。教師就應該要從心理上理解、瞭解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智力、氣質及性格,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支援引導每個幼兒的發現。

在組織幼兒練習拍球的過程中,我採用比賽的形式為每個幼兒提供展示的機會。但班裡的小慧瑩就是不願意參與到活動中,我怎樣鼓勵都無濟於事,總是在樓道里自己玩玩具。我認為她可能不會拍球,就尊重了她的選擇。但是經過幾天觀察,發現她不但不是不會拍,而且還拍得還挺好。我便問她:“為什麼老師讓你拍,你不拍,看你拍得多好呀”。她微微一笑,小聲告訴我:“那麼多人看著我,都不好意思呀”。噢,我終於瞭解到了她的真實想法,原來是她對自己缺乏自信。對與這樣的孩子我就要幫助她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潛力,注意為她創設獲取成功的機會,在後來的活動中,我經常鼓勵她,在小朋友面前表揚她,樹立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小慧瑩進步了,自信心提高了。上課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她參加活動時自信的樣子。使她在有了自信之後獲得許多成功的感受。

在戶外活動時,我經常發現孩子們趴著玩滑梯,作為幼兒教師來說,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裡難免有些緊張,生怕孩子磕著、碰著。經過我幾次勸阻,孩子們還是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來進行。當我問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玩時,他們對我說,他們發現坐著玩,滑得慢,趴著玩,滑得快。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們講的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阻力的存在,坐著的阻力可能比趴著的阻力大。看孩子們多了不起。因此,我尊重了幼兒的想法,支援了他們的做法。但是為確保安全,我請孩子們說一說要怎樣保護自己,孩子們高興極了,大膽地說出自己是想法。看到他們玩的時候,有的把頭往上抬,有的用手捂著嘴,怕磕著,有的在旁邊,作監督員,不許後面小朋友推前面的人。這樣在教師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滑滑梯的秩序也得到了維持。作為教師,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賞識幼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掘幼兒的潛能。

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肩負著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時俱進,主動學習實踐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經驗,認真分析我們所遇到的新課題,勇於迎接新挑戰。對於幼兒園教育這項十分艱辛、複雜而又細緻的工作。我將繼續貫徹《綱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在幼兒教育中,尊重幼兒的潛能,尊重幼兒的個性,充分運用“尊重”這把鑰匙,來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鎖,培養出健康活潑、誠實勇敢、富有個性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