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書信 > 檢討書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欄目: 檢討書 / 釋出於: / 人氣:4.39K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

《哥哥的心願》課文講述了聖誕節時,圍繞保羅的哥哥送給他的那輛新車,保羅一次次地誤解了男孩的美好心願,體現出男孩對弟弟深深的愛,同時也讓保羅真正明白了“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課文選取了一個溫馨感人的愛的故事,語言樸實、簡潔。在教學中,我牢牢抓住兩次誤解這條主線展開教學,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來表現哥哥的美好心靈。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精選20篇)

本文教學中,我自認為最成功的地方還在於結課時的拓展練習,讓學生回憶在生活中,有沒有給予過別人幫助而感到快樂的事例,因為文字來源於生活,還要回歸生活,在學生明白了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以後,再通過再現生活中的種種給予。啟發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多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

《哥哥的心願》一課的教學中,我不僅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還注重了讀書方法、學習方法的培養以及情感體驗。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雖然有些環節沒有預先設計的那樣流暢,但是總的來講,教學中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具有切實可行的意義。我感覺,我的課堂教學正在向“教師為了不教”的目標靠近,我相信,只要我有行動,只要我堅持,學生就一定會給我驚喜。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2

《哥哥的心願》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偶遇一個小男孩子,在產生了兩次誤會後,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靈,從而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樣一個道理。全文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自然,但是又極具感染力。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理解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到文字中,理解語言,探尋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最終對“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突現學生閱讀的自主化與個性化。

一、抓住關鍵,引發探究慾望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關鍵是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開始階段,我讓學生針對文末的一句對課文起到總結作用的關鍵句:“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好好讀讀,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提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是保羅是怎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二是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或給予是快樂的應該怎麼理解?然後以這兩個問題為起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弄清整個經過,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

二、聯絡語境,探究詞句意蘊

由於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到具體的語言,在對語言的品讀中注意裡面的一些關鍵詞句,在與具體語言的對話中,探究這些詞句的意蘊。如在課文第三到第五小節中,有兩個近義詞:“吃驚”和“驚訝”,我在課堂中就讓學生反覆地品讀,想想這裡的兩個詞語分別指的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探究意思相同的詞的不同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個部分的內容。

三、設身處地,探究人物內心

“把心放到課文中去”,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其實就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帶著自己敏銳的心,到文字中去走一個來回,獲得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本文中,雖然語言雖然平淡樸實,但如果細細品味,人物美好的內心世界就能躍然紙上。如“我希望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弟弟,你等著……一樣美。”等語句,我想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與課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內心的一些想法,從而讓學生由外在的語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內心世界。

四、熟讀深思,探究文字內涵

由於本文思想內涵較為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理解“給予是快樂的”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弄清事情經過,理解有關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為什麼說給予是快樂的?這樣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得以整合,再聯絡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深入思考,探究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讓個性化的體驗在深入探究中不斷昇華。

五、實踐運用,探究文字外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讓學生在讀書中探究文字內涵以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適當地讓學生學會運用,學會實踐,在運用和實踐中擴大文字的外延。本堂課的結尾,我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格言,以及讓學生課後用心靈去完成一次作業,意在讓學生在運用語言和生活實踐中真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3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著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著”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著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說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說”變成了“我要說”,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字,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字,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絡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著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4

一:斟詞酌句,讀中感悟本課雖然語言樸實、簡潔,但是對人物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卻是細膩、豐富的,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中,我著重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抓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去多讀、多悟。用“男孩的那些語言、神態、動作引起了保羅的誤解?”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們自己去讀課文,尋找文中對男孩語言、神態、動作描寫的關鍵詞、句,圈點批註,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去理解、體會關鍵詞的作用。例如學生讀到“男孩繞著那輛閃閃發光的新車”時,有的就能抓住“繞著”這一動作,體會到男孩被新車吸引,靠近新車,欣賞新車。在學生有了自己的體會時,我立即讓學生把自己獨特的體會寫進旁批中,鼓勵學生在讀書時做到讀、思、記的好習慣,學會自己加批註。有了體會後再讓學生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時就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指導,因為有了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有感情朗讀就變的容易起來。有了“第一次誤解”的導讀、導悟的鋪墊,我在教學“第二次誤解”這個關鍵部分沒有過多的分析講解,而是了讓學生自己在書上做“旁批”,要求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下來。其實通過上面的讀和悟,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認識。試著用自己加旁批的方式,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能力的培養,珍視了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二:入情入境,感同身受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

教學中,當學生了解了兩次誤解的原由後,為了豐富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讓學生更深入的體會兄弟情深。我創設了對比情境,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充當跛腳弟弟去想象體會他在這之前貧苦的生活狀況和苦悶生活態度,與當哥哥給他許下承諾後那種快樂、興奮的心情對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兄弟間的情誼,設身處地的感受哥哥那無私的愛。從而與跛腳弟弟產生共鳴,讓學生產生想說的慾望,不但把原來“要我說”變成了“我要說”,而且激活了學生原來處於休眠狀態的多種儲備,使其一下子進入了“不吐不快”的課堂境界。

三:走出文字,迴歸生活“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學生從已有的生活體驗中感受課文內容。在學生懂得“給予是快樂的”後,我以央視愛心公益廣告“激情”,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愛心,感受無私的給予別人關心、幫助也是快樂的。帶領學生走出文字,回到多彩的現實中,喚醒學生沉睡的記憶,聯絡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感悟在成長的過程中鍛鍊自己,教育自己的重要意義,最後該課也在激情的總結和動情的音樂聲中結束。當然,課堂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存在許多不足和值得探討的地方,例如在讓學生試著自己加旁批時,對學生的估計過高,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也不夠細緻,導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課後我深刻意識到,教師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批註的地方(文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妙點處)、加旁批的內容(可以是自己的體會感受,可以是一句或幾句話,也可以是一個詞,甚至幾個符號,此外,還可以借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等等。這樣,有了方法上的指導,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做起旁批來肯定會更加精彩,更能在課堂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還有語文課堂講究語言藝術,我在整堂課中,語調控制的不理想,不夠抑揚頓挫,導致自己的嗓子承受不住,也給學生造成了聽覺疲勞。這次活動中,在市教科所和武勝教研室的指點下,在許多優秀教師的幫助下,我對新課標有了新的認識和不少的提高,我覺得這是我此次活動的最大收穫。

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將繼續努力,不斷的提升、完善自己。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5

《哥哥的心願》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偶遇一個小男孩子,在產生了兩次誤會後,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靈,從而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樣一個道理。全文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自然,但是又極具感染力。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理解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到文字中,理解語言,探尋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最終對“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突現學生閱讀的自主化與個性化。

一、抓住關鍵,引發探究慾望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關鍵是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開始階段,我讓學生針對文末的一句對課文起到總結作用的關鍵句:“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好好讀讀,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提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是保羅是怎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二是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或給予是快樂的應該怎麼理解?然後以這兩個問題為起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弄清整個經過,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

二、聯絡語境,探究詞句意蘊

由於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到具體的語言,在對語言的品讀中注意裡面的一些關鍵詞句,在與具體語言的對話中,探究這些詞句的意蘊。如在課文第三到第五小節中,有兩個近義詞:“吃驚”和“驚訝”,我在課堂中就讓學生反覆地品讀,想想這裡的兩個詞語分別指的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聯絡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探究意思相同的詞的不同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個部分的內容。

三、設身處地,探究人物內心

“把心放到課文中去”,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方法。其實就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帶著自己敏銳的心,到文字中去走一個來回,獲得身臨其境的閱讀感受。本文中,雖然語言雖然平淡樸實,但如果細細品味,人物美好的內心世界就能躍然紙上。如“我希望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弟弟,你等著……一樣美。”等語句,我想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與課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內心的一些想法,從而讓學生由外在的語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內心世界。

四、熟讀深思,探究文字內涵

由於本文思想內涵較為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理解“給予是快樂的”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弄清事情經過,理解有關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為什麼說給予是快樂的?這樣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得以整合,再聯絡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深入思考,探究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讓個性化的體驗在深入探究中不斷昇華。

五、實踐運用,探究文字外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讓學生在讀書中探究文字內涵以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適當地讓學生學會運用,學會實踐,在運用和實踐中擴大文字的外延。本堂課的結尾,我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格言,以及讓學生課後用心靈去完成一次作業,意在讓學生在運用語言和生活實踐中真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6

在我的課堂上,孩子們大談秋天的特點,果園裡、農田裡、田野裡……,孩子們似乎是無處不去,無處不說。他們描述得確實很形象,有的同學描述的水果饞的大家都直流口水。他們的想象力真的很豐富,空中的雲給他們想象成了世間的萬物。他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每個孩子都在各抒己見……看著孩子們的積極投入,踴躍發言,我不忍打斷,不能多說,只想站在教室的一角,好好欣賞此時的課堂。

正在我們都投入在精彩的課堂交流中,無情的下課鈴聲響起。我如夢初醒,天呀,我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嗎?課文沒來得及感情朗讀背誦,生字還沒有好好識記書寫,怎麼就下課了呢?就這樣,帶著興奮的收穫和無限的遺憾,我走出了教室。 這節課,雖然我沒有能理想的駕馭課堂,但是孩子們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揮和表達。課堂上,我們有收穫更有遺憾。難怪有人說“教學是一門留下遺憾的藝術”!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7

學校搞參與式教學,我摒棄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讀,譯,老師再串講全文,然後分析課文等),做了新的嘗試——下發課前設計的導學案,學生分組學習,學生展示學習成果,教師點評等方式。

教學反思:

1、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真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課文的朗讀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學生完成的,教師只是做了相應的一點點撥,充分地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2、學生在分析課文結構時,同學們眾說紛紜,我並沒有作過多的否定,而是給了較充分的肯定和自己的理解,並讓同學課下有意見的同我個別討論。課堂有秩序地進行著,每個同學都極力表現自己的水平,也都能尋找充分的論據,以說服別人。

3、思想教育應該貫穿其中。如果不能透過故事看到其中的本質,學習這篇課文的意義就少了一半。學習了這篇課文,學生能夠從中初步認識到戰爭的本質,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正確面對矛盾衝突,對學生很有幫助。

4、不足:人物的分析以及課文結構的分析可以再縮短時間,讓課外延伸多些,讓生多說說自己,課堂效果會更好些。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8

《大禹治水》這篇課文講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讓學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艱辛,感受體會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奉獻精神。我就在教學中以文字內容和有關大禹治水的資料相結合進行講解,拓展延伸。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讓學生觀看洪水氾濫的情景,讓他們直接感受當時的狀況。並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讓學生在想象中,再現故事發生時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繼續播放洪水氾濫的情景,讓學生說說看了以後的心情如何。這主要是為朗讀作好情感的鋪墊,再讓學生通過讀來釋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將畫面與音樂良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並且通過讀來表現起內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學生沒有親身經歷過洪災,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就無異於紙上談兵,而學不好這一段,也會影響到後面內容的教學效果。我先讓學生自由讀,問:“你的心情怎樣?為什麼?”這時學生的回答只基於想象,並不深刻。接著,播放了一段洪水沖毀家園的片段,隨即又配樂朗讀了第一節,這時再問:“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這次學生的回答從簡單的字面理解昇華到了感性的認知,一個個感同身受,發言積極,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好“無家可歸”一詞,進而讀好第一節,便顯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環節的教學中,通過激發感性認識來促理解練朗讀,打響了頭炮,為整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課文第二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扣“千辛萬苦”一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首先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以及“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形象的認識。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最後,讓學生談談自己對大禹的看法。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學習“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段時,我出示了一組填空,讓學生從這一組數字中來體會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師設計了“兒子會問媽媽什麼?”“媽媽會怎麼說?”這樣的問題,將學生帶進課文情境,學生不禁會結合生活經驗,將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顧大家的偉大。最後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過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個老百姓,你會怎麼感激大禹。另外,課文教學的結尾也相當精彩,在結尾點題:“為什麼在禹的名字前面加個‘大’字,叫他‘大禹’呢?”這個問題點明瞭文章中心,點出了課文結尾“偉大”一詞,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歸納和昇華,起到了點題和總結。

在教學這一課時,有這樣一個環節,讓小朋友通過自己的想象說說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困難,可是小朋友由於缺少生活經驗,小朋友不會說,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教師沒有充分地瞭解學情,只顧著自己讓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導致了失敗。

在教學中,我發現只有設計多種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朗讀慾望,這與教師平時的教學是分不開的,要抓住字詞句對課文進行滲透,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閱讀。只有多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才能讓學生“樂於表達、會表達。所以在今後教學中還應在品讀上更下功夫,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從而更體現學生的學。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9

《鳥的天堂》一課,脈絡清晰,記敘了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別描述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情景。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教學這樣的課文,就是要通過朗讀進入文字所描繪的意境,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教學中我就重點引導學生想象“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沒想到想象不僅產生了豐富的畫面,還產生了我所沒想到的。

一、在想象中豐富畫面

學習課文時,我以作者的心情為線索組織教學。在第一部分,學生不難體會作者驚訝、讚歎的心情。我先讓孩子們找到形容樹的詞句體會,想想作者為什麼會如此驚訝,重點放在課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寫樹的部分。這一段話語句非常生動:榕樹正在茂盛的時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給我們看。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縫隙。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體會,也許是文字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是很遠,除了感受到一些美麗與生機之外,似乎沒有深深地打動他們。或許是心還沒有沉靜下來,所以很難感受到作者這份在寧靜中的美吧。

一直以為看景讀景,是非要帶著這顆善感寧靜的心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麗的。為了能給學生營造氣氛,我讓學生閉上眼睛,然後,我開始動情地朗讀這一段話,慢慢地,孩子們的臉上有了一絲沉醉的氣息,好像已漸入佳境。當我讀完課文,他們開始踴躍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現的畫面:

生1: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樹,像一片森林,樹葉碧綠碧綠的,把河水都映綠了。

生2:我看到大榕樹的葉子非常光滑,像塗了蠟一樣,反射著那翠綠的顏色,刺得我們眼睛都有睜不開。

生3:我看到一樹碧綠的葉子,樹葉微微地顫動著,好像榕樹正在悄悄長大。

生4……

聽著孩子們的描述,我心中竊喜,看來這一招還真管用。記得以前學習這種畫面感很強的文章,也常用這種方法,而且屢試不爽。當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繪的文字時,才能讓想象插上翅膀,調動已有的經驗與積累,與作者的文字銜接起來,填充認知上的一些空白,讓畫面變得豐富生動。

二、我所沒想到的

第一部分的教學取得成功,於是教學第二部分時我又故伎重演,引導學生想象榕樹周圍千鳥競飛、百鳥齊鳴的景象。我先用優美的語言描繪晨光中的大榕樹,“……那翠綠的顏色,更加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突然,靜寂的樹林中起了一聲鳥叫……”這一次學生更加踴躍,他們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說出現在自己眼前的畫面:

生1:我看到許多鳥在我周圍飛,它們擋住了我的視線,我的眼睛裡除了鳥再也看不到別的。

生2:鳥太多了有的甚至停在我的頭上、落在我的肩上。

生3:我彷彿看到了一場精彩的聯歡會,最先飛出來的是報幕的主持人,然後鳥兒們依次出場,紛紛登臺表演節目。

我忍不住為學生豐富的想象叫好,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看到鳥飛出來拉屎。”哄的一下,教室裡炸開了鍋,剛才還沉浸在聯歡會中的同學們一齊鬨堂大笑起來。聯歡會上出現了不和諧音符,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正準備發火忽然想到《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於是待學生稍稍安靜我便問他們:“還記得《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嗎?可別小看這些鳥糞,這可是寶貴的肥料,正是靠這些肥料提供養分,榕樹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長這麼大,長麼茂盛。大榕樹為鳥提供舒適、快樂的生活環境,大榕樹成了鳥的天堂;鳥在榕樹上生活,也為榕樹提供肥料。鳥離不開樹,樹也離不開鳥,大自然的和諧美好使巴金爺爺不由得讚歎“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聽了這番話剛才還嘻嘻哈哈的同學們一下子安靜下來,我也輕輕地吁了口氣。

課後,回顧這節課,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讓學生沉靜下來,潛心閱讀,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繪的文字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形成豐富的畫面,這樣才算讀出真味。但是同樣的想象卻產生不同的結果,那是因為課堂是動態的隨時有新的內容生成,教師對課堂中的生成預設不夠。不過就算是這樣,學生出現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謬的答案,教師也不能發火,而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師生和諧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0

記得曾在一本教學雜誌上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實踐反思=成長。在教中反思,在學中反思,無論對老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種收穫。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缺乏反省,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概括,不反思,他就很難不斷提高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實踐活動為思考物件,在“回放過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進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導自己教學的理性認識,並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這就也需要學生對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我一般會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撰寫自己的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的反思。我在每次數學課結束時,都要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進行仔細的回味。我認真思考哪一個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沒有掌握,哪一個知識點講的不是很順利,哪一個學生提出的問題我沒有很好地解決。通過長時間堅持,我發現自己養成了良好的教學習慣,並對教學問題有了較深層次的思考。例如我教的是兩個班的數學,常常發現不論我課前做怎樣的準備,講完兩個班課後,總感覺第二個班的課,總比第一個班強,原因就在於每上完第一節課後,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我在處理某些問題的方式上都會作出調整,從而更加容易讓學生接受,在課堂上的疏漏、失誤,在下一節課都會加以關注,經常性的反思,把這些“智慧的火花”記錄下來,並進行探究和剖析,確實使我的教學少走了許多彎路。

2、作業效果的反思。學生數學作業中出現錯誤,師生都應積極關注,要對錯誤進行反思,分析錯誤的根源,對症下藥,解決問題,吸取教訓,以提高解題能力。國小生數學作業出錯是在所難免的,如果認真分析這些錯誤的原因,概括起來: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不科學,講課步驟與思路不清晰,沒有把握住重點、難點,作業要求不規範等;二是學生聽課不認真,對學習的知識不理解,課堂知識沒鞏固,影響了新知識學習,或者做題步驟不規範,審題失誤等。面對國小生作業中出現的錯誤,一定要讓他們明瞭錯誤之所在,知曉錯誤的原因,從而真正獲得正確知識。

下面請允許我以一個教師的視角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計算錯誤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反思。平時我們在辦公室裡經常會聽到同事們抱怨:“這些題,我都評講好幾遍了,強調了又強調,可是這次考試,錯的人還是很多,這些學生真是沒法教了。”其實試想想老師講得多,講得透,學生就能聽懂嗎?就能真正理解嗎?往往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卻如墜雲霧,對於學生的錯題,教師只注意嫻熟地解題,卻不重視學生錯誤思維的過程疏導,學生就悟不出解題的思路和技巧,即使課上聽懂了,課後遇到新題型便又無所適從,以致錯誤再犯。

不要說不認真計算錯誤是學生的通病。算理和法則是計算的依據,正確的運算必須建立在透徹地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生的頭腦中算理清楚,法則記得牢固,計算時,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否則將會出現錯誤。例如當學生學完乘加、乘減兩步計算式題後,有部分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學生依然先算前面的加法,再算後面的乘法。我一開始也會認為是學生在計算時粗心,不夠認真,因此要求學生上課要如何如何地認真聽講,練習時要如何如何的細心。可是如果仔細分析他出錯的原因,就會發現並不是來自粗心,而是沒有真正理解為什麼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只是機械地模仿以前所學加減兩步計算式題的知識。因此,在要求學生訂正時,不能只要求學生“認真,認真,再認真。”而應先讓學生對計算的結果進行質疑,然後再出示正確的計算過程,讓學生明確:在一個沒有括號的算式裡,只有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這樣學生在進行改錯的過程中,不僅明確了錯誤原因,又有效地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又如,在教學筆算除法時有的學生列了和加減乘法一樣的豎式。筆算除法是學生系統學習除法的開始,在這之前,學生通過學習表內除法,已經初步瞭解筆算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方法。因此像這樣的列式在他們認為也沒有什麼不妥,甚至在他們認為本來就應該這樣做的。雖然學生具備了口算除法的基礎,計算結果也是對的,但這種計算方法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是十分不利的。所以當我們要這些做錯的學生進行改正時,他們是無法從算理上來解釋錯誤原因的。我們要逐步引導他們分析,談談為什麼除法豎式不能像加減乘法豎式那樣寫的原因,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除法豎式的寫法,為以後學習多位數的除法打下基礎。

當然,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一項細緻而長期的教學工作,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口算、板演或書面作業,都要及時地發現學生在計算中出現的問題,分析其原因,找出錯誤規律,並加以解決,把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之中。

總之,通過這幾年來撰寫使我認識到教學反思是我們教師成長的階梯,它能將我在課堂上的意外收穫、得心應手、一吐為快;它能把我的失誤記載成文,作為前車之鑑;它能讓感性的實踐昇華成理論性的經驗,從而使我在教學中得到更深刻的歷練……它記錄著我們曾經的迷茫,見證了我們灑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們堅實的腳步。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1

段時間我們一直沉浸在對《圓》這一節課的研究中,通過不斷地琢磨、仔細地推敲,反覆地修改,對這節課的認識越來越深,教學設計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一、關於匯入的設計

本節課的匯入分四個層次進行,首先通過老師用線繩工具在空中旋轉,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接著介紹含有圓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圓;再讓學生舉例生活中見到的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讓學生體會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區別,從而認識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圓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學生對它也比較熟悉,在課的一開始我們就讓學生在老師的演示和圖片的觀察中清晰地看到這是圓,藉助這樣的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搜索自己曾經見到過的圓,從而初步地感知圓。最後通過摸一摸的遊戲活動,讓學生感受圓與其他圖形的不同,在比較中,進一步感知圓。通過這樣有層次的感知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了學生學習圓的興趣。

二、關於對圓的認識和特徵的處理

在研究圓的認識與特徵這一知識點時,我們比較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思路:第一種,把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和它的特徵結合起來,即認識半徑以後,馬上研究同一圓中有無數條半徑並且長度相等等特徵;另一種:是先介紹圓的各部分名稱再研究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我們覺得第一種方法比較傳統,由於這一環節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研究幾個知識點的方法雷同,這樣老師的講解就比較繁瑣,學生缺乏研究的興趣。所以我們就選擇第二種方法,先讓學生通過自學書本,找到圓各部分的名稱,並認識它們,能在自己畫的圓中標出。接著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通過有目的的探究活動,討論交流半徑的特徵、直徑的特徵、半徑和直徑的關係以及圓是軸對稱圖形等相關知識。這樣的設計避免了教師冗長的講解,學生學習方式的單調,而且通過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有興趣的,主動的進行探索。

三、關於數學史料的運用

本節課中我們兩處引用到數學史料。這些凝聚著智慧的數學研究史料,我們不僅僅把它們作為引語或欣賞,而且還力求讓史料成為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的素材、發揮其數學的文化價值。

首先在學生對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以後,聯絡古希臘的一位數學家曾說過:在所有的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以此引發學生研究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在探究圓的特徵結束之後,藉助多媒體呈現墨子的一句話:圓,一中同長。讓學生用掌握的一些知識解釋這句話的含義。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古代關於圓的史料記載,還可以鞏固對圓的特徵的認識。。引用《周髀算經》中關於圓的記載,圓出於方,方出於矩,拓展對圓的認識。在播放錄象,理解意思以後,進一步引導思考:如正方形的邊長是16釐米,你能從中獲得關於圓的哪些資訊?讓學生進一步關注圓與正方形之間的關係,為後繼學習埋下伏筆。

四、關於媒體的處理

隨著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技術的不斷髮展,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越來越多的運用於國小數學課堂。這節課我們把多媒體和其他傳統手段有效結合,力求找準最佳作用點進行有的放矢,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匯入新課時,為了讓學生初步感知圓,先借助多媒體呈現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帶有圓形的實物圖片,利用這些學生熟悉的,色彩鮮豔的圖片,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的興趣。接著運用動態演示,從實物中勾勒出圓,使學生清晰看到圓是有曲線圍成的。

在教學畫圓時,運用多媒體播放兩段錄影。第一段在學習用圓規畫圓時播放,通過展示一個完整的畫圓過程,為學生提供清晰地、正確的畫圓方法,為學生獨立用圓規正確畫圓奠定基礎;第二段在介紹用線繩畫圓時播放,通過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的過程,重現生活場景,讓學生體會到用線繩畫圓的實用價值。

在研究圓的半徑、直徑的特徵時,當學生通過畫一畫、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圓中半徑可以有許多條,在此基礎上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同一圓中,從圓心到圓上可以發散出無數條線段。通過強烈的視覺刺激,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圓中半徑有無數條,感受初步的極限思想。

在研究車輪為什麼是圓的?車軸應裝在哪裡?這兩個實際問題時,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結合媒體的動態演示,讓學生隨著畫面和聲音效果的逐步展示,體會當車輪不是圓時或者車軸不在圓心位置時,車子行駛的感覺是不穩當的。從而體會到車輪要做成圓的,車軸要裝在圓心位置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價值。

五、關於細節的處理

1.在匯入環節的摸一摸遊戲中,為了使全體學生參與這個遊戲。我們考慮裝的器皿應該是透明的,而摸的同學矇住眼睛。其他同學通過觀察摸的過程,共同感受圓與其他平面圖形的不同。另外為了讓學生的探索活動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我們在器皿中裝的就是用硬紙板剪成的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和圓。

2.整節課的知識點比較多,而且知識的呈現是逐步完成的。為了完整地展示這一節課的重點,我們準備跟隨課堂流程,在黑板上板演各個知識點,一步一步地完成板書。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多媒體展示的不足,使得學生在全課小結之時,能根據板書,迅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

3.在探究圓的基本特徵時,組織學生藉助圓規畫出任意大小的圓進行探索。在認識半徑以後,學生通過量一量,量出半徑的長度。在學生的交流反饋中,引導學生髮現自己量出的所有的半徑都是一樣長的,但自己量出的半徑和別人量出的半徑長度是不一樣的,從而體悟出只有在同一圓中,所有的半徑長度才相等。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2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汙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說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3

《竊讀記》記敘了作家林海音小時候竊讀的心理和樂趣。一個熱愛讀書的女孩,因為家庭和社會的原因,只好偷偷到書店看書。她的快樂,她的懼怕,都在字裡行間,都在她的言語行動中表現得淋淳盡致,讓人身臨其境。透過教學,學生也被深深感染了。於是,我適時抓住機會,問同學在學習壓力巨大的這天,在整天被家長、老師催著啃語文數學的此刻,是否也有竊讀課外書的經歷呢學生們躍躍欲試,都暢言了自己運用種.種辦法來偷看課外書的經歷,如藏在課桌裡看,裹在語文書裡看,躲在被窩裡看……於是我讓學生也來寫寫自己竊讀的經歷與滋味吧。“我拿起了那本書,心裡好像有兩個小人兒在打架:“‘看!’‘不準看!’‘看!’‘不準看’……我的心飛快地跳動著,但我已經控制不住自己了。”“我靈機一動,拿起手電筒,向床上一躍,把被子一掀,我一鑽,再一蓋,開啟手電筒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有時我還會再玩一些小把戲,嘴裡無聲地亂讀一些東西,有時我也會望望天花板,彷彿我在背課文。”……是啊!學生有了感受,一篇篇具有自己獨特體悟的文章也就應運而生了。文字給學生帶來了驚喜帶來了感受,一篇篇具有自己獨特感悟的文章也就應運而生了。文字給學生帶來了帶來了諸多感受,讓他們在文字的王國裡盡情地遨遊。如

此,學生的情感得以噴發,那他筆尖下的文字能不流瀉下那一幕幕感人情景嗎

另外,本文語言樸實而生動感人,所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出作者與書相逢的驚喜、匆忙竊讀的快樂與懼怕,雨天讀書的開心,與書相別的留戀與滿足,是本文教學的另一重點。課後,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我與書交朋友”的讀書活動。學完課文後,學生讀書的興趣也濃,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裡,學生都爭著介紹自己看過的書籍。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4

《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課文是國小三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裡的一篇課文,是略讀課文。其內容描寫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駱駝最多,徒弟用細筆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隻駱駝,一隻完整,一隻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情境,讓人拍案叫絕。

試想。如果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學生相當容易理解,但感受不會很深。如何讓學生拓展思維,喚起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思維拓展與創新意識,從而初步培養學生愛動腦的習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另外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以故事開頭。我在新課前用了一個與課文類似的故事 (假如給你一張紙,一支筆, 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最多的人。) 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浣睿說:“我畫一架飛機,從飛機上走下來許多人。”張宇龍說:“我畫一條路,再畫許多腳印。”

盧穎說:“我畫一個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機靈鬼黃樂說的:“我畫一家婦幼保健院,再畫一個媽媽在生小孩子。”多麼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竊喜,看來我們班的孩子還是愛動腦筋的。這一課前的熱身運動啟發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匯入本課的學習。二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後,請孩子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經學過的故事) 學生紛紛舉手,舉出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司馬光砸缸》、《找駱駝》、《聰明的一休》、《愛迪生救媽媽》…… 。

隨後,我又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5

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5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為今後學習打下基礎。這節課主要有以下特點。

1、在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培養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數學意識。根據一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思維特點,以及愛說愛動的年齡特點,我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具體到抽象,一步一步深入地學習。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學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初步的計算能力。

2、讓學生經歷具體情境→圖形抽象→數字抽象的過程,使學生逐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教學中通過“小貓吃魚”這一具體情境讓學生初步體會減法的意義,然後通過圓形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減法的意義,最後再由數字計算和規律探求加深理解。這樣設計符合國小生認知特點和心理規律,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注重了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差幾個杯子)並利用“套圈”“小雞吃食”等材料進行講故事、討論交流,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與合作交流能力。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6

課文《農業的變化真大》主要介紹了我國近年來在雜交水稻,大棚模型,無土栽培和彩色棉花幾方面產生的巨大變化,讓學生們瞭解農業科技知識,感受農業的變化,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而現在的孩子逐漸遠離農村和農業,對農業技術的認識微不足道。因此,學習本篇課文,既要讓學生對農業產生興趣,又要讓學生了解農業,將來像袁隆平爺爺等農業科學家那樣獻身農業。另外,通過本課的學習還要培養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通過交流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為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農,技,袁,隆,介,紹,培,育,產,棚,控,制,泥,茁"14個生字。會寫"廠,產,介,農,科,技,紡,織"8個生字。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科技給農業帶來的變化。瞭解四種農業新技術特點。注意積累"興致勃勃"等四字詞語。

(3)情感目標:通過了解一些農業知識,進一步增強熱愛科學的情感。

在課前,我讓學生蒐集農業變化的資料及圖片,積累一些農業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進行學習,然後進行交流。另外,我還進行知識的延伸,適時進行拓展,讓學生說說農業還有哪些變化學生的積極性很高。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覺得激發了學生對農業的興趣。學生真正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很大,是科技給農業帶來了有益的變化。但我覺得這節課,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還略顯薄弱。另外,如果我們能真正把學生帶到大棚中去參觀認識蔬菜和蔬菜的培植技術或者去苗圃觀看盆景花卉,學生的收穫回更大的。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蹲踞式起跑,授課物件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採用了技術分解法、語言講解法及動作示範法等教學方法,並在課堂小結部分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引導,及時進行技術要點總結,加深學生的技術印象。

詳細步驟如下:

第一步,以“劉翔跨欄比賽時的起跑姿勢”為例,利用學生模仿體育明星的好奇心理,設定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明學習主題。

第二步,講解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與動作要點,並根據口令將技術動作分為三個環節,使學生了解學習步驟,明確學習目標。

①“ 各就位”——聽到口令後以起跑線為界,確定左右腳的位置,下蹲時右膝和左腳尖大致平行,右腳掌注意蹬地;雙手分開比肩稍寬,雙手不壓線;做好起跑的預備姿勢。

②“ 預備”——聽到口令後,雙肩稍前移,抬臀、右膝微屈,做好起跑的準備。

③ “跑”——聽到口令後,右腳掌用力蹬地,左臂快速上擺,帶動身體向前躍出後快速向前跑。

第三步,通過提問:蹲踞式起跑的完整口令是什麼?每個口令對照的技術動作是什麼?你能否根據口令完成正確的技術?……。加深學生的技術印象,使學生掌握完整的技術動作。

這樣的教學步驟能夠使學生通過自身的積極參與建立清晰的技術表象,在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中有條不紊地掌握技術的各個環節,最後在思考與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將各個獨立的技術動作進行“組裝”,掌握完整的動作技術。這種教學過程有助於學生養成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這樣的教學過程也有不足:教師講解過多、學生自主性較低、教學過程繁瑣的缺點。因此,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語言簡單明瞭、點題清晰到位、課堂調控靈活等因素,利用各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8

課堂朗讀多種多樣,這首詩結構整齊,每各詩節4句,讀起來有節奏感,適合詩朗誦。我先範讀、學生仿讀,然後指點字音和節奏、重音,然後,我領讀第一段,學生按男女、分奇偶段朗讀,最後一段全體齊讀,然後由學生自己組合分段朗誦,方法多姿多彩了,課堂氣氛也活了,學生也有興趣了。語文教學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語感,沒有語感,學生很難學好語文。語句的理解永遠在培養語感之後!教案設計很詳細,有時上課是用不上的,有的語句很難理解,是因為學生沒有這樣的人生體驗,不要強求學生理解。詩無達詁,有些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不要講得太直白,那樣就失去詩的意境了。

七年級學生讀這首詩,一方面要充分調動他自己的人生體驗,另一方面也需要聯絡一些典型事例,去領悟詩句的含義。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強調朗讀的重要性,要多讀,多理解基礎上的有感情的朗讀。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19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想體現一種新的文言文教學思路。新課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應該怎麼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堅持“吟誦為本、注重基礎、品味探究、適當運用”的十六字方針。

“吟誦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點,讓“讀”貫穿課堂始終,激發學生興趣,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讀必須讀出“古味古韻”。本課中我將通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朗讀把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礎”,即關注學生文言文學習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掃清字詞障礙,增強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當古漢語來教,而把文言文當美文來學,讓學生增強文學欣賞能力。“適當運用”,即讓學生能根據文章的情節、內容、人物性格等資訊進行合理的想象、推理,進行擴寫、補寫、續寫(不是說讓學生學寫文言文),對文字進行創造性閱讀。本文作者為了突出“孫權勸學”,對材料進行了剪輯處理,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為學生的創造性閱讀提供了條件。

其次,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的體驗、探究,讓學生自主的與文字、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對話。整個課堂,教師預設大致程式,許多具體內容教師可根據課堂生成靈活駕馭和調控。

哥哥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20

1、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潤物細無聲。

好的文章需要品讀,更需要動情地朗讀。而在教學中,方法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學時,我抓住文中描寫劉老師的細膩感人的句子朗讀,啟發學生口中讀出感覺,眼前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

2、注重寫法的指導。

這是一篇很好的寫人的文章的範例。我注重讀寫結合,在注重內容理解的同時,不忘寫法的指導,不忘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學時讓學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劉老師的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來表現人物的品質的。抓住了“笑談腿疾、轉寫板書、放、追風箏”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相信一直進行這些寫法的指導,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潛移默化地得到培養。

當然,課後深深反思,也發現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自己只感動於文章的優美,戀戀不捨地要與學生品悟許多細節,以致於課堂時間不夠,前鬆後緊。教師還是講得太多,放手讓學生自我交流的時間缺少了。看來上課還是靠老師主觀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