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實習 > 實習總結

累與責任同在——《南寧晚報》實習總結

欄目: 實習總結 / 釋出於: / 人氣:1.87W

累與責任同在 ——《南寧晚報》實習總結

累與責任同在——《南寧晚報》實習總結

累與責任同在

——《南寧晚報》實習總結

今天,南寧的氣溫高達34度。拿著實習鑑定表,頂著烈日,在早已熟悉了的“烘車”(公車)裡,我和何永東、黃偉林去南寧日報社蓋章。

在5樓的黨委辦公室裡,當主任蓋下報社公章時,我意識到,我在《南寧晚報》三個多月的實習,要結束了。帶著絲絲的不捨,以及收穫的喜悅,我們走出了報社,濱湖廣場旁溫度高達75度的柏油路上,走著3個追求夢想的大學生的身影……

一、 找實習並不比找工作容易多少

我們都知道,新聞學院的學生在畢業實習之前,都要在大三第二學期進行小實習。我之前就一直糾結著要去哪裡實習。大一暑假的時候,我還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去了《貴港日報》實習,當時懵懵懂懂,沒學到什麼。去年暑假,我去了《廣西日報》政法部實習,寫了一些會議新聞,當時深感記者不應該是那樣的,而應該在社會上到處跑動、採訪。於是,我繼續揣著記者夢,進入了口碑不錯的《南寧晚報》。

3月17日早上,根據預約,我和孫肖珊去南寧日報社參加實習考試。76路公交車不是一般的多人!站在車上一直到金洲嘉賓路口,足足一個小時!說實在的,如果真的在南寧日報社實習,坐公車也是一件苦差事啊。

我們給主管實習生的老師遞了簡歷和介紹信,隨便寒暄了幾句。主管的老師看我的簡歷,突然問我:“在《廣西日報》實習過啊?跟哪個記者呢?”“在政法部跟盧建寧老師。” “哦,盧建寧……” 在大報實習過就不一樣啊,我自我感覺良好。而好戲還在後頭……

之後老師給我們每人一份試卷,還給我們發了稿子。材料是關於王長榮掃雪暈倒的感人事蹟。我沒經過多少思考,就寫了一篇通訊用時一小時左右。自我感覺不是非常好,不夠感人,而且,我感覺材料不夠,寫的時候我還考慮要不要小標題,結果我不要。後來證明,那個主管的老師對我們倆的考試都非常失望。“怎麼不用小標題呢?通訊那麼長,誰有耐心看下去啊?”唉……

老師拿出一些稿件給我們看,我看到,是民大的同學的,那個同學寫的確實不錯,後面配的評論也寫得很長(其實我們當時剛剛開始學新聞評論)。我給西大丟臉了……我感慨,怎麼實習都要考試啊,找個實習都這麼困難,哥以後還怎麼就業啊?真是打擊人!

考完試回到學校,等了一個多星期,還不見《南晚》通知我們去實習。我想,找個實習都這麼困難?於是我主動打電話給那個主任,他說馬上安排了。然後第二天就去報社報到。10塊錢,弄了一個實習採訪證。那個管實習生的主任把我安排到社會新聞中心,交給那裡的方主任。然後方主任寫了個名字給我,說叫我打電話給這個記者,她會安排。方主任安排我跟記者葉禎。

回來的途中我打電話給那個葉禎記者,結果被打擊了:“我不帶男實習生”。 性別歧視哦!我感覺非常不爽。我只知道就業的時候人家不喜歡要女生,但是我沒見過人家不喜歡男生的,並且,僅僅一個實習生罷了,有必要這樣嘛?這種情況我頭一次遇到。我印象中的記者,不是這個樣子的,記者應該…… 不過,很快的,我想想,也覺得沒什麼。人家不喜歡帶,也沒有必要強迫,畢竟我沒付錢,人家沒有這個義務。之後我很理性的發簡訊給她,叫她聯絡方主任,希望方主任給我重新安排。結果,今天我等了一天,方主任都沒給我電話。我知道,主任必定很忙,不會想起我這個無名小卒。第二天我繼續去南寧日報社,方主任這次讓我跟著覃巨集玲記者。

唉,我想不到,找個實習,我都經歷了這麼多困難。不過,這些都是我事先預料到的,所以,我也沒有氣餒,這些,都是小case啦~經歷了這麼多之後,以後再大的困難,我都不怕了。

二,實習,累與責任同在

後面我聯絡了覃巨集玲記者,她是個爽快的人,還是西大文傳學院新聞專業畢業的師姐~就這樣,3個月裡,我開始跟著覃老師進行了至今為止我大學最長的實習生活。

實習的記者覃老師很關照我,每次有采訪,她肯定都會捎上我。我當然也不會讓覃老師失望,每次逢叫必到,幾乎沒有遲到過。幸虧,我的文字功底還過得去,寫出來的稿子,還沒被覃老師批評過,這個,是令我頗具自豪感的一點。在實際採訪中,我也儘量地把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投入到實踐中。我努力把自己表現得更像真正的記者一些,包括帶上相機包,採訪本(我專門買的),包括提問的問題等等,甚至穿著更加成熟一些。當然,在實際採訪中,我也發現了記者這個行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有時候真的讓人很難受。比如,關於“釘子戶”的報道,你報道吧,可能會觸犯到當地政府和中央政策,不報道吧,老百姓的日子實在是沒法過了。最後,稿子寫出來了,留給編輯去定奪。而很多時候,稿子直接被斃掉,在我的印象中,我寫的稿子已經被斃掉了不下5篇,有時候,真的比較氣餒,但是,我還是天天去看《南晚》電子版,看看之前寫的稿子有沒有“復活”的可能,而每天早上8點看《南晚》電子版,居然成了我的習慣,現在我還保持著這個習慣(雖然上面不會再有我的稿子了)。

當然,當記者沒有那麼簡單。當記者還要有強壯的體魄。在實習中,我體會深刻啊。很多時候,早上就要7點就要起床了,早餐在公車上,站著吃。之後就是要趕到新聞現場,一系列的採訪,走訪活動,比如那天去尋找猴子,我們為了拍一張猴子的照片,在破舊的村子裡行走了3個多小時,一直到下午兩點多我們才結束。(這篇稿子後來獲得學院第二屆學術技能文化節新聞獎通訊類二等獎)如果沒有良好的體能,怕是早就撐不住了。還有一次,我現在還記憶猶新:前一天我和老師約好在飛鳳市場見面,第二天我提前一個小時出發了。但是那個時候剛好碰上班高峰期,公車開得非常慢,結果還有10分鐘的時候,覃老師就打電話給我,問我到沒有,當時我還在火車站。那裡距離飛鳳市場還有很遠的距離,於是我果斷地下車,隨地坐了一輛摩的。我告訴摩的司機,讓他儘可能地開快些,摩的在大街上穿梭,速度非常快,覃老師也還一邊的打電話催促我:“小樑你到沒有啊?大家都在等你啊?小樑你到底懂不懂路啊?……”結果,我還是遲到了,我看到了覃老師失望的眼神,後來,我們坐了兩外一輛車去採訪現場。經歷了那次事件之後,我每次出發之前,我都要打探好線路(預測好上下班高峰,天氣狀況等等),確保自己提前20分鐘左右到現場。記者有時候天天都這樣,隨時出擊,隨時奔赴現場。回到報社之後,午飯也來不及吃,馬上投入寫稿奮鬥中,因為第一時間把稿子寫出來,印象最深刻;另外,報社每天都有截稿時間,一般都在晚上7點之前截稿,如果你吃個午飯,睡個午覺,起床之後下午5點鐘了。剩下的2個小時,你根本不夠時間去寫。所以,公式是這樣——早上7點起床,擠公車,公車上解決早餐,奔赴採訪現場,下午3點回來寫稿,寫完稿下午5點,然後晚飯和午飯一起解決了。這樣的日子,我在《南晚》實習的前20天,就經歷了3次。算下來,一年要經歷30多次……

實習是很累的,尤其是像我們這種帶課實習的學生。有時候早上去實習,下午還得快馬加鞭趕回學校上課,下課後還得寫稿……如果老師打電話叫你去,你老是不去的話,那樣也不太好,有時候實在趕不回學校,還得請假,但是總是請假,課程又會落下,引起上課老師的不滿。所以,我們帶課實習,非常尷尬、糾結!

雖然實習很累,但是,3個多月下來,我還是堅持下來了,這是我大學期間最長的一段實習,從中學到的東西,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下面我結合一些實際例子,說說記者這個行業肩上所擔負的責任。

在《南寧晚報》實習期間,我去了很多地方,令我比較難忘的一個地方就是石埠鎮的上靈村。因為我也是來自農村的孩子,所以,對農村,我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寫到這方面的東西,我會很來勁。上靈村是一個地理位置比較尷尬的村,在南寧近郊,公車到達,卻沒有拉上自來水。上靈村一共有10個隊,多年來,村民一直靠喝井水過生活。每個隊都有自己的水井。儘管邕江就在村邊,但村子裡七隊和十隊的井經常乾涸,每年只有三個月有水,其它月份水井都是斷斷續續出水,經常斷流。上靈村七隊有150多人,十隊有70多人,總共三十戶人。

今年廣西遭遇了幾十年不遇的旱災,這使上靈村七隊和十隊的喝水問題更加嚴峻了。七隊和十隊的門前,挖有三口井。其中一口井有水,但是斷斷續續的,“每天只抽得幾桶,而且還要沉澱之後才能用”;另外一口井則沒水出來;最大的一口井,據村支書李繼全說,XX年就挖了,當時花了三萬多元錢,但由於井挖的太深,抽出來的井水有很多鐵鏽樣的雜質,放久了之後,還會有油浮在水面,水不能飲用,只能用於灌溉。沒井水喝,只能到鄰隊去挑水喝,有時候鄰隊正在挑水,他們就只能到離家200米遠的邕江挑水喝。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十多年……

當時我們去這個村裡面瞭解情況的時候,被村民圍起來,他們把我們當作救星。她們扯住我們的手問:“我們沒有水喝啊,你們能不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其中一個小姑娘還哭了。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十分的難受!從上靈村走出來之後,我深感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但是卻羞於自己無能為力,不能幫上什麼忙(以後,我還真不想當記者,不想面對太多的事情,只想簡簡單單地生活)。我也知道,有些問題,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但是,有些問題,必須馬上解決。上靈村喝水問題,我認為就是必須馬上要解決的問題。與重旱災區相比,他們至少還有邕江水喝,但是,重旱災區只是今年旱而已,而上靈村確是多少年來,每年井水僅有三個月的正常出水……我知道,村委工作不好做,他們希望幫村民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他們能做的,只是上報上級。村委當然不希望這種事情報出來,誰也不願意把自己村的醜事抖出去。為什麼那位小姑娘哭了?還有一個原因,被村民責罵了:有錢自己不會去買水喝啊?找什麼記者來這裡亂搞?! 村裡人就是這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日子能熬過去就熬過去了,沒有什麼奢求。他們不奢求政府來幫他們做什麼,他們只求平安無事,就是這樣的想法,他們世世代代喝邕江水過活,到如今都沒裝上自來水。

不管如何,回到宿舍之後,我非常用心去寫這篇稿子。結果,這篇稿子後來獲得了學院第二屆學術技能文化節新聞獎通訊類一等獎。

另外一件事讓我比較難忘的是,一次我寫的揭露性報道。

那篇報道,我們寫了之後,一個多星期才見報。(《南寧晚報》XX年6月10日,第7版綜合新聞,《價值萬元床墊具有多種療效?》)寫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人的善良,以及他們身上的病痛,向他們推銷非法醫療器械。在採訪報道中,我也體會到了做記者的危險:做揭露性報道隨時有可能受到人身攻擊。稿子出來之後,為了大家安全,我和覃老師都沒有署名。

那天採訪完,走出軍供酒店之後,我回想起張大爺(被騙的老人)的一句話:講座都是給老人聽的,他們不給年輕人進去。為什麼只給老人聽,不給年輕人進去呢?這些留守家中,身體欠佳的老人,他們不懂科技,不懂技術,他們老了、身體不好,他們就希望自己身體健健康康,多享天倫之樂,因此,他們選擇相信科技。可是,如果“科技”騙了他們呢?“科技”利用了老人的善良,利用了老人的弱點,進行欺騙。

而這些老人,無疑更加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的關心!

三,離去,不捨與收穫

在昨天,我在《南寧晚報》社會新聞中心的實習結束了,接著就是畢業實習的來臨。走出報社那一刻,我有不捨,也帶著收穫……

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在這裡,我要感謝一個女孩子,她經常在我寫稿之際鼓勵我,並且在我的稿子出來之後,每次都是我最忠實的讀者,這是我前進的動力,她叫李燕。我最該感謝的人是覃巨集玲記者,覃老師非常信任我,關心我,覃老師是我到目前為止實習生涯中最好的老師!我想,我會一直努力,寫好稿子,做好人,不讓老師失望!

XX年7月1日 於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