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精選8篇)

欄目: 實習心得體會 / 釋出於: / 人氣:2.62W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1

植物對很多人來說就是被人們種植的綠色的有生命的生物。其實植物的概念並不是這樣,有的細菌如藍藻也屬植物的範疇。植物是指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一類自養型生物。它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對於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很喜歡植物,我喜歡研究它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大器官,喜歡瞭解植物的藥用價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學的野外實習,這樣我就可以實地考察它們,近距離接觸它們,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書本知識了 。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精選8篇)

記得在剛開始學習植物學的時候,師兄就跟我們說之後會有一次的野外實習,從那時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認為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實習的日子終於到了!在興奮與期待中我們踏上了旅途。真正實習時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難的多。爬山時又要穿上長衫長褲,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雖叫苦連天,大家在野外實習時卻絲毫都沒有馬虎。每認識一種植物,大家就先認真採集植物或拍照,然後見到不認識或聽不清晰的就拉著老師問個不停,為了弄清晰一個問題把老師都問到煩了也不肯停下來。在這次的實習生活中我們收穫了許多,覺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即使下雨天,依然沒使我們停下實習的腳步,依然撐著傘,穿著雨衣,一路認植物。

上山後我們被分成幾個大組,各個大組在相應老師的帶領下帶著枝剪、採集袋就去採集植物了。我歸屬於張老師的帶領下。張老師帶著我們那一大組往山上走,當見到常見的植物時,張老師就向我們講解它是什麼科、什麼屬、什麼種、果實的型別或花序的型別或這兩者,有時還介紹植物背後的小故事,我們邊聽邊記,然後老師就讓學生把它剪下來留作標本。不知不覺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我們就收拾好工具、揹著標本回去了。因為植物不像動物那樣有活動的能力,所以上午的收穫自然不會少,同時我也學到了很多東西:第一,在觀察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這株植物的整體形態(木本還是草本?直立還是攀援?),然後再從葉形、葉緣、葉脈、氣味、花、果實等細節特徵去觀察鑑別,以前總認為一棵樹上的葉子都是雷同的,不會有多大區別,但現在不這麼認為了,因為評判葉子是否一樣的標準有葉形、葉尖、葉緣、葉脈等;第二,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觀察鑑別植物的過程中,不能一味聽老師講,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自己只需要提供手記錄老師講的東西就行了。可是我覺得這其中也有幾點不足:一是這全部由老師講學生記,並不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二是大家都跟著老師轉,沒有獨立觀察鑑別植物的機會,達不到提高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三是學生“保護資源,珍愛生命”的意識不強,學生採集標本時不去考慮這種植物的現存量,只知道採,而且毫不留情,就像鬼子掃蕩敵人一樣要把他們消滅掉。

在這短短的幾天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到了植物的自身魅力,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讚歎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實習鞏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辨別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絡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我們親眼看到了百合科、豆科等各科屬的代表性植物。

在國家4A級風景區-縉雲山,我們看到了很多從來都沒有見過的花草樹木,有些花開得特別豔麗、有些果長得很奇異、每當這時同學們就特別興奮、問題也特別多。這很好地激發了大家的學習愛好,還擴大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由於這次實習差不多都在野外,條件比較艱苦,所以這次實習也很考驗大家的體力和意志力。在實習過程中雖然大家都又苦又熱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幫助、互相協作、互相團結,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實習任務。實習中大家忙中偷樂,有說有笑,實習的道路上不僅留下了同學們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當然還有很多難忘而美好的回憶!

這一次實習已經歸來了,我們在實習中也遇到過困難,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是在我不斷的努力後,我找到了更多的實習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實習經驗,不過在野外有的時候怕怕的,真的是有點發怵,不過我都克服了。

通過參加野外實習,我們們鞏固了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學到了野外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初步瞭解了植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初步認識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了自我鍛鍊與提高。總體而言,野外實習基本上實現了預期目標。感謝老師的指導!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2

1.澄江帽天山之探索發現

6月19日,我們踏上了本次野外實習的最後之旅,這一天我們來到了聞名世界的特異化石庫——澄江帽天山。在澄江動物化石博物館,我們有幸見到了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的各種生物化石,這些來之不易的化石不僅儲存完美,而且種類繁多。他們生動的體現了當時生物的形態特徵,使我們如實看到了地球海洋中最古老的動物原貌。澄江動物化石博物館的參觀,使我們深刻了解了動物起源的奧祕,認識了動物演化的漫長曆程,同時也深刻體會到人類佔據地球的來之不易。

2.圓通山動物園之行

參觀瞭解了古生物霸主恐龍之後,6月25日我們又來到了圓通山動物園,雖然之前也曾來過,但是這次總感覺和以前的不同,因為這一次我們是帶著專業的知識來學習參觀的。

動物園裡的動物很多,無論是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或是水裡遊的,應有盡有。我們的觀察和普通的遊客不同,我不僅觀察動物的外形特徵,還要識別每種動物是哪個綱,哪個目,哪個科的動物,它與其他動物的區別等,並且詳細瞭解它們的各種特徵。通過對動物園動物的觀察,使同學們加深了對動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也大大培養了同學們對動物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圓通山動物園之行,讓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水平的提高,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是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性,在籠子裡面供人們觀賞的動物中,有很多的種類野生型已經滅絕了,由於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和濫獵殺,很多動物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動物滅絕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所以學會養成保護動物的意識,宣傳保護動物和提高生物多樣性等的知識,也是我們本次參觀動物園的最大收穫之一。

3.昆明動物博物館之參觀學習

時隔幾日,6月26號這天我們來到了昆明動物博物館來參觀,在各位動物學專家的詳細介紹下,我們又充實了不少。看到那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活靈活現的動物標本時,我們不由自主的驚歎動物學專家們那精湛高超的手藝,簡直就是巧奪天工。

動物博物館的參觀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我們收穫良多,我們不僅瞭解了生物的起源與進化等知識,而且知道了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及其意義,也知道保護動物的困難性,同時明白了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的道理。

4.祿豐恐龍谷之初探

6月29日全班同學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前往恐龍谷的路上,坐在車上大家紛紛議論和猜測恐龍真正的樣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想到自己馬上就可以與幾千萬年前的地球霸主恐龍零距離接觸,心情就別提有多激動了。

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神奇的恐龍谷,這裡有很多的與恐龍體型比例1:1的恐龍塑像,看見這一個個實體比例的塑像我不禁感嘆恐龍之大。當我們來到化石館,看到這一具具恐龍的化石時,首先給我的印象就是震撼二字。身邊的這些恐龍化石讓我不由得幻想起那個幾千萬年前恐龍稱霸的繁盛世界。在導遊的介紹下,我們瞭解了有關恐龍的許多知識。恐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一類陸生動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脊椎動物,大多數屬於陸生爬行動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它最早出現在約2億4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所發生的中生代末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普遍為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6500萬年前的一天,突然一顆直徑約為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強烈的撞擊導致海嘯和火山爆發,撞擊產生的鋪天蓋地的灰塵使地球數月乃至數年不見天日,地球氣溫隨之驟降,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不能生長,恐龍因缺乏食物等原因而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了。

本次野外實習總結:

此次野外實習使我們受益匪淺,不僅鞏固了我們的專業知識,也豐富了我們的課餘文化知識,是理論與實際的相結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學習和組織的能力和對動物學知識的興趣。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3

為期3天的藥植野外實習結束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第一天,3個字:遊公園!。。。沒錯,就是遊公園。。。我們來到華南植物園,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各種各樣的植物,哪怕我開始對植物還沒啥感覺,覺得它們都是靜悄悄地呆在那裡,最多在微風輕撫下微微搖動幾下,沒啥動感。。不過這次不是來旅遊,而是來學習!所以要緊跟老師步伐,聽老師緣路的植物介紹。遊了一天公園,好像跑了很多地方,做了不少筆記,但感覺上大多都是普通植物,藥用植物不多,不過是為後兩天的採集打下理論基礎。

好了第2天我們來到了鳳凰山(這裡有水庫,忘了叫啥名,個人覺得就是荒山野嶺。。鳳凰山這3個字不太貼切)我們繼續跟著老師上山採集植物,這裡沒有山路,都是踩著孤葉樹枝而上,老師邊介紹我們邊筆記和採集,今天頭頂有太陽,感覺有些熱,正如大家的熱情一樣!第2天雖然有些累,但每個組都大袋小袋滿載而歸,而且,張志鵬同學還在大家兼老師的鼓勵下瘋狂地冒著被人抓的危險把山壁上的“稀世珍寶”——金毛狗脊(總之就是值錢貨~)挖了出來!對了,身為黨員兼副班長兼一等獎學金得主兼太極武林高手的志鵬兄,還沒說他的犯罪感言呢。。呵呵。。

長話短說,第3天我們去了個像樣點的地方,火爐山~這裡真的是冬遊的好地方(可惜我們不是來冬遊,回去還要考試呢。。╮(╯▽╰)╭。。)這裡有山路,好走很多,同樣地我們還是跟著老師,聽老師講解和進行採集,照相,筆記等等。。這天採了不少新物種,雖然也有些重複的。上到山頂後,我們在山頂大石上照相,這時讓我想起我武協的一位兄弟曾經也來到這裡,兩腿踏在兩大石之間擺出個詠春的姿勢(貌似很帥的樣子。。囧。。)照了個像,搞到我也想這樣照回一張來串一下我的兄弟,o(∩_∩)o哈哈~。。(當然我沒他那麼自戀,(*^__^*) 嘻嘻……)剛照完相,那些隨隊的研究生師兄師姐又立刻發現石頭旁的物種並繼續認真的觀察,看來學習就應該有這樣的態度,呵呵,研究生師兄師姐在我們這群小朋友面前做了好榜樣!

3天的實習大概這樣,而且每天回來後晚上還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筆記整理,植物整理,認種複習等等繁瑣的工作,每天都搞到很晚,雖然累但大家都很有激情(尤其是剛才提到的志鵬兄,已經被人列入“大瘋子科”中了,呵呵~)

第4天就是進行標本製作,沒啥好說,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每個組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我們組5人共做了6份,其中一份是失敗作,厄。。因為那個粉葉輪環蕨的果實丟失了,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我把失敗作拿回自己宿舍當留念。。呵呵。。

第5天,考試。。不說了。。雖然我也付出了努力去認種,但還是記不住,再一次證明,記憶是本人的弱項,本人用讀理工科的頭腦來認植物。。高中時的各位兄弟,你們覺得我行麼。。希望志願者免死金牌真的有用,保不掛科!o(∩_∩)o哈哈~

總結就差不多了,我覺得實習最重要的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能學到什麼,領悟到什麼技能,只要付出了努力,結果如何不是最重要了,享受過程,這就是人生!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4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經過為期十一天的野外實習生活,我學到了平時在書本上沒有辦法學到的東西,見證了大自然的美麗和偉大,領略了大山的雄偉,感受了河流的生生不息,更加銘記了同學之間那真摯的感情,深深地重新認識了兩個字——團結。

做好了所有的準備之後,心中充滿了嚮往和激動,踏上了去伊寧縣阿吾讚的路。我們在山腳下安營紮寨,在這彷彿人間仙境般的地方,開始了我們的野外實習生活。來到了這裡,沒有了城市的喧囂和吵鬧,一切好像很原始的感覺,條件當然也不比學校,但是大家沒有太多的抱怨,多的是一份成熟的穩重。在男生的合力之下,“男生宿舍”——帳篷,也搭建成功。通電、打掃衛生、給房子搭上遮雨的塑料布,旅途的疲勞和興奮後的放鬆之下,所有人都進入了甜蜜的夢鄉。

之後真正的野外實習也漸漸拉開了序幕,爬山、採集標本、鑑定植物和動物、製作標本,從出發的那一刻一直進行到睡覺。第一天全班同學在老師和各組組長的帶領下,統一行動,從駐地出發,一路上老師一邊講解,我們一邊採集標本,在老師的耐心講解後,也意識到了自己在平時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太欠缺,但是在這裡觀察、記錄後認識的植物、動物及其特徵,印象很深刻,可以說是在動手中學到了很多的專業知識。登山,成了我們採集標本最基本的條件,雖然大自然有母親般的胸懷,但她還是不願意有太多人進入其中,不想因為太多的人而破壞她的美麗的容顏。所以,採集過程中的路途艱辛可想而知,山羊走過的山路,大家一起前後照應前進。上山容易下山難,這話說得確實不錯,看似平坦的山路中,雜草叢生,荊棘遍佈,行進中不停的傳來同學們之間的提醒,聽起來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深深的友情。尤其是走在河灘的石頭上時,電影裡常見的探險鏡頭就在自己的腳下,你拉我一把,我牽著你前進,也只有在電影裡能看得到的友情,在同學們彼此間的幫助和關心中展現的淋漓盡致。是的,我們六十個人是一個集體,不論民族,我們就是一家人。

當我們右邊是絕壁,大家伏在左側的山坡上緩緩挪動的時候,有人因為害怕而哭鼻子,沒有人嘲笑和譏諷,有的是一個充滿鼓勵的微笑,和一句暖人的安慰,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十米山路,用了很長的時間,但是沒有人覺得危險,因為大家在一起,雖然只是短短的幾十米山路,卻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一次感情的昇華。當我們背靠大山,前面有一條雖然不寬,但是水流很急的河時,有男生毅然脫掉了鞋子,捲起褲腿踏進了冰涼的水中,一塊塊大石頭在水中形成了一座簡易而牢固的橋,兩旁的欄杆是站在水中男生的手,一個又一個女生安全的到達了對岸。水確實很涼,但是大家的心卻是熱的,沒有人注意自己的鞋和衣服已經溼透,大家都笑了,笑的是那樣的開心。

通過幾天來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上百種植物,多為當地常見物種。在大一的理論學習中,我們只是初步瞭解了各科植物和動物的主要特徵,而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們能理論聯絡實際,對於書本上的知識有了具體的認識,也能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原理。比如,當初在背為什麼菊科是雙子葉的第一大科時,我們只是明白純文字性的知識,而對於具體卻沒有一點概念。在我們這次認識的百種植物中,許多都是菊科的,這就為我們印證書本上的知識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且,對於諸如枝刺和皮刺的區別,我們用手去感知這樣的學習,不只是眼睛和大腦的學習,更是全身心地學習,我們將記得更多,記得更牢,將其化為我們自己的知識和力量。

沒有人會忘記,沒有人會忘記那些忙碌在灶臺邊的美麗身影,沒有人會忘記在風雨中蓋篷布的英俊身影,沒有人會忘記在我們身邊照顧我們,耐心講解的偉岸身影,沒有人會忘記那條河,沒有人會忘記阿吾贊,沒有人會忘記那年的夏天,沒有人會忘記那次終身難忘的野外實習。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9月11號至10月7號,我們11級生態學的同學進行了一次探究性的專業野外綜合實習,此次實習一改原來走馬觀花式的實習方式,把個部門地理實習的性質由一般認識性實習,變為在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性、探究性實習。 在實習中師生克服多變的天氣條件,認真開展各項實習工作。通過這次實習,使我們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調查的一般方法,獲得了理論聯絡實際的機會,深化了認識,提升了綜合能力。此次實習達到了預期目的,獲得了圓滿成功,學生反映良好。

這次實習強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 在教師介紹實習線路(點)區域背景、野外觀察方法的情況下,學生分組調查,收集資料,然後展開討論,最後進行成果總結交流。

結合實習區實際在實習之前老師就預設了各種專題性課題,學生可進行選擇,並要求作為最終成果提交。這樣既增加了實習的目的性,也調動了學生實習的主動性。同時,也突出了實習的研究性。我覺得很值得推廣。

在實習過程中老師及時對實習內容總結以及專業知識進行講解,幫助學生鞏固、消化實習內容的工作,充分實現師生間的良性互動,實習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實習期間非常辛苦,因此,保障大家的後勤生活,讓大家在實習過程中無後顧之憂尤為重要。為了保證實習的順利進行,老師和班委們,無論是飲食方面還是住宿方面,都儘量在經費範圍內做到最好,為整個實習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這方面我覺得做得很好。

通過這次實習我們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即實習時間短,要跑的點又多,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時間,都在車上度過,長途的跋涉讓我們都很累,在這種條件下學生心裡也會發生一些不良反應,給實習期間學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希望學院考慮實習時間和在外作息時間的安排的變更。

在領導的關懷和重視下,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此次實習取得了圓滿的效果:實習期間無一意外事件發生,師生都平安的完成了實習任務;對於即將畢業我我們來說,這次實習無疑又給我們的大學生活留下了一段難忘的經歷和回憶。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6

接下來我們前往飛鷹古道。在前往飛鷹古道的狹窄道路上,樑老師為我們講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質和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礫狀結構的礫岩。其成分相對複雜,常由多種岩石的碎屑和礦物顆粒組成。其膠結物有矽質、泥質、鈣質及鐵質等。矽質礫岩抗壓強度高,泥質礫岩膠結不牢固,而鐵質礫岩易風化。在這條道路上,一些巖體產生了節理裂隙(圖2),巖質變坡的失穩和隧道洞頂的坍塌往往與節理有關;還有一些巖體沿破裂面兩側發生了明顯的位移,形成了斷層。此斷裂構造對巖體的穩定和滲漏影響很大,也常對建築物地基的工程地質評價和規劃選址、設計施工方案的選擇起控制作用。

在飛鷹古道里,岩層是由紅色砂岩組成的,是典型的沉積岩,它形成於白堊紀上統時代。這些紅砂岩為砂質結構,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砂岩易於加工開採,多數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採用的建築石料。

參觀完飛鷹古道後,我們來到了觀音巖。此觀音巖為人工開鑿出來的巖洞,呈水平層理。觀音巖的巖性為沉積岩中的粉砂岩,其層理構造明顯。

接下來我們跟著老師來到了八仙岩(圖3)。八仙岩為一岩石群,板狀形態不一,但錯落有致,層理構造明顯,巖性為沉積岩中的粉砂岩。我們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風化成粉粒,堆積成土狀,其工程地質性質極差,這種風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築工程的基礎持力層。

穿過了碧蓮池,我們就來到燕子巖了。燕子巖是古採石場的精華所在,它由兩片高高的岩石組成,兩片岩石本為一體,經古人採石將下部鑿開,形成了兩片岩石高聳在湖面上壯觀景色。與燕子巖相連的就是古採石場了,這個採石場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採石場的懸崖峭壁,奇巖異洞,似乎以鬼斧神工開鑿而成。古採石場巖體水平層理構造明顯,傾斜節理尤為突出,其寬度大長度長,採石場底下由於地勢低而形成窪地,長年積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

進過老師幾小時的介紹和講解,讓我們對蓮花山的地質形成有了更深的瞭解。

在午飯過後,我們開始了自由活動。蓮花塔、蓮花城等我們都一一遊玩了個遍,欣賞到了蓮花山的風景名勝,一睹了蓮花山的風采。

下午兩點,我們結束蓮花山的地質實習任務還回學校。

通過今天對蓮花山的野外地質實習,我深刻的瞭解了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認識了岩石的型別、結構和構造。同時,也使我對工程地質學這門課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7

一、實習內容:

南望山南坡,北埡口南側,地質大學北區西南角公·拐角處,地質大學北門南望山汽車站構造地質學習

二、實習目的:

學會掌握使用地質羅盤儀和錘子的方法;掌握測量岩層產狀的方法,並學會認識簡單的地層,褶皺,斷層,及其他地質現象,定點描述,勾畫地質界線,做地質剖面圖;辨認不同的岩石,觀察其特徵;學會用穿越法和追蹤法測繪地質界線或斷層。從而使我們對工程地質勘探方法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為今後地質、岩土方面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聯絡實際,為今後的專業的學習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實習過程:

早上7:30我們從學校出發,到達南望山南坡後,首先,學習和練習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測量走向:將儀器蓋子開到極限λ置,鬆開磁針鎖制器,使磁針能自由旋轉。將一起下側的稜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上下左右調整使圓水準泡居中(注意不要讓羅盤長邊下側離開地質介面)。此時,羅盤長編下側既相當於走向線。由於走向有兩個方λ,所以可讀南針,也可讀北針,刻度盤上的數值既為地址介面走向就是方λ角的走向。

測量傾向:

將一起上蓋的背面緊貼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羅盤儀使水準泡居中。此時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就是該介面的傾向。(切記,此時只能讀北針所指的刻度盤的數值,傾向只有一個方向)。若傾角較小,也可用連接合頁下下邊的一起外殼短邊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水準泡居中,讀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亦可。

測量傾角:

將一起上蓋開啟到極限λ置,並且將羅盤儀側邊緊靠地質介面並且垂直於介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於下方,旋動測角旋紐,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盤指示的數值即為該地質的傾角。在實際測量中,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20?),為了提高精度,則首先要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後測傾向和傾角。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後,老師帶我們對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進行辨認,並對南望山的地質進行講解。

1、自然經濟地理

研究區λ於大別山南緣,江漢平原北東緣。地ò上以低山丘陵區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個低山丘組成,呈近東西向斷續展布,與東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應。低山坡角較緩,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為喻家山(149.4米),最低窪處為東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見有基岩出¶,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間凹地多為近代殘坡積物堆積。研究區內以黃棕壤土和少量紅壤土為主,¢崗中部以黃棕壤土為主,土質粘性重,¢崗上部為少量紅壤土,酸性強,土層薄。區內地下水賦存在碳酸鹽巖類含水層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層中,富水性極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蓋。在岩石破碎、斷裂發育,岩溶發育處,岩溶水及裂隙水明顯富集。區內地下水化學型別主要為重碳酸鹽類地下水,屬低礦化度淡水,水質較好。

2、地層

研究區的地層跨及秦嶺、揚子兩個一級地層區,第四紀堆積物分佈最廣,佔總面積80%以上,基岩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獅子山等低山處有出¶,主要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巖、白雲質灰巖、二疊系矽質岩等。志留系頁岩常組成背斜核部,背斜兩翼依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不同時代岩層。

研究區由於受到第四系覆蓋、河湖眾多及構造因素的影響,使地層出¶不全,僅出¶有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以及第四系沉積物(Q),石炭系地層δ見地表出¶。

地層巖性組簡述如下:

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部為灰褐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圖1);中部為一套棕黃色中厚層狀一厚層狀雜砂岩夾粉砂質頁岩,區域性含磷結核;下部為黃綠色粉砂質頁岩、頁岩、泥質粉砂岩。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上部為灰白色厚層狀純石英砂岩,偶夾白色粘土層;下部為灰白色厚層一巨厚層狀中細粒石英質礫岩、含礫石英砂岩,礫石為脈石英。與下伏中志留統墳頭組(S2f)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接觸面上可見鐵鋁質古風化殼。石炭系δ見出¶。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上部為灰色薄層一厚層狀矽質岩(圖2);下部為灰黑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白雲質灰巖,與下伏地層接觸關係被覆蓋。第四系(Q)全新統為沖積、湖積、湖沖積層及坡殘積成因的礫石、砂粘土等。

3、構造

研究區在大地構造λ置上處於揚子板塊北緣,襄樊-廣濟斷裂南部,主要受控於燕山期構造運動,發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線型褶皺,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斷層、逆斷層及逆掩斷層。其中,褶皺在本區佔主導地λ,並對其它構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體構造線近東西向,在南北向主應力作用下,還發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級的構造形跡。區內現代構造運動呈緩慢下降趨勢,新構造運動升降幅度不大,是一個相對穩定地區。

(1)褶皺

本區褶皺自北向南依次有:

磨山向斜:λ於磨山113.9-116.4高地。這是本區發育較為完整的、軸跡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開闊向斜。該向斜核部地層由上泥盆統五通組含礫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組成,構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例項。向斜兩翼地層由中志留統墳頭組泥質頁岩、粉砂岩、砂岩組成。岩層相向傾斜,北翼產狀為17030~40,南翼產狀為10~2030~50。近核部岩層傾角變緩,一般在15~20;轉折端圓滑開闊,軸面近直立;樞紐在東西兩端仰起,在區域上長20公里,寬0.81公里,屬於直立傾伏型褶皺。大李村背斜:λ於磨山一風箏山之間,與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統墳頭組砂頁岩組成,北翼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統五通組、石炭系、下二疊統孤峰組組成,地層發生倒轉,向北傾斜,傾角70左右。區域上長40公里,區內寬2公里,由於覆蓋區影響,褶皺形態δ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據核部寬度和兩翼產狀變化,可以判定該背斜應為一轉折端寬緩的倒轉箱狀背斜。園林學校向斜:λ於風箏山一喻家山之間,為大李村背斜相鄰褶皺。核部被第四系覆蓋,北翼與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統孤峰組、中志留統墳頭組,產狀為350~1040~80,延伸長40公里,西至長江大橋。寬度小,表現為箱狀向斜。

(2)斷層

本區斷層主要是基於褶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分為近東西向的縱斷層和近南北向的橫(斜)斷層。斷層規模相對較小,平面上延伸不長,如地大水塔斷層。縱斷層組:已觀察到的縱斷層有磨山、風箏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條,它們規模大小不一,走向近東西。標誌為地層缺失、產狀突變、岩石破裂、摩擦鏡面和階步發育等,並常被橫(斜)斷層切錯。斷層面均較陡立,微向北傾斜,斷面擦痕多組,屬多次活動斷層性質。橫(斜)斷層組:野外觀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標誌有地層沿走向被切錯、切割縱斷層、破碎帶、向斜核部寬窄突變等。斷層面較陡,傾向或東或西。

4、構造剝蝕地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校區至磨山一帶為構造剝蝕地形,由南至北分佈有三條走向近東向的山脊。南側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別為139米、149.5米。中間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風箏山及團山。北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間為高程24-58米的崗狀平原。該區在2億多年前沉積了一套礫岩、砂岩、頁岩、灰巖及矽質岩。由於受到中晚三疊世後期印支-燕山運動的影響,產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強烈擠壓作用,從而使三疊系至志留系發生了顯著的縮短,形成強烈褶皺。褶皺軸跡方向近東西,並伴生有走向近東西的斷層和其它方向的斷層,從而墊定了走向東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巒地形。據對武漢地區地ò發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見比高10~100米的山樑,為早第三紀末喜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夷平面(準平原化)。本區在喜山運動時期,地殼強烈上升,遭受剝蝕,早更新世早期,地殼下降,大雲夢澤形成。末期地殼又上升,剝蝕形成了雲夢期夷平面。地形除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外,也強烈反映出差異風化剝蝕的特點,即坡度與巖性相關,抗風化力強的石英質礫岩、砂岩構成山包或山丘;灰巖、頁岩侵蝕成溝谷或地窪地帶。基岩面上的疏鬆沉積物多為坡殘積物,呈深紅色網紋紅土、褐紅色砂土、褐黃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礫。低窪處為紅灰色、黃灰色粘土、亞粘土。接下來我們到了南望山埡口。在這裡我們對道·兩側的岩層進行測量。最後,我們還來到了最後的南望山北門汽車站處,這邊我們主要聽老師的講解並觀看了斷層。

四、實習心得:

野外測量實習是ÿ一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測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體分類,掌握了一些實踐的知識。所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Ψ一標準,這次實習是將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初步的與實踐聯絡起來,不僅讓我們堅信了以前所學的知識的正確性,同時也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為我們下學期將要進行的專業課的學習鋪下了道·。通過實習,我們不僅在知識上更上一曾¥,而且在身體素質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後衷心感謝陳洪江老師一直以來的辛勤指導。

野外實習心得體會 篇8

南望山南坡,北埡口南側,地質大學北區西南角公路拐角處,地質大學北門南望山汽車站構造地質學習

學會掌握使用地質羅盤儀和錘子的方法;掌握測量岩層產狀的方法,並學會認識簡單的地層,褶皺,斷層,及其他地質現象,定點描述,勾畫地質界線,做地質剖面圖;辨認不同的岩石,觀察其特徵;學會用穿越法和追蹤法測繪地質界線或斷層。從而使我們對工程地質勘探方法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為今後地質、岩土方面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聯絡實際,為今後的專業的學習以及到工地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早上7:30我們從學校出發,到達南望山南坡後,首先,學習和練習使用地質羅盤儀,測量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測量走向:將儀器蓋子開到極限位置,鬆開磁針鎖制器,使磁針能自由旋轉。將一起下側的稜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上下左右調整使圓水準泡居中(注意不要讓羅盤長邊下側離開地質介面)。此時,羅盤長編下側既相當於走向線。由於走向有兩個方位,所以可讀南針,也可讀北針,刻度盤上的數值既為地址介面走向就是方位角的走向。

將一起上蓋的背面緊貼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羅盤儀使水準泡居中。此時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就是該介面的傾向。(切記,此時只能讀北針所指的刻度盤的數值,傾向只有一個方向)。若傾角較小,也可用連接合頁下下邊的一起外殼短邊緊靠欲測的地質介面。調整水準泡居中,讀磁針北針所指的刻度盤上的數值亦可。

將一起上蓋開啟到極限位置,並且將羅盤儀側邊緊靠地質介面並且垂直於介面走向線,讓長水準泡居於下方,旋動測角旋紐,調長水準氣泡居中,此時傾角指示盤在下刻盤指示的數值即為該地質的傾角。在實際測量中,如果傾角較大,則可只用測傾向和傾角,如果傾角較小(〈20?),為了提高精度,則首先要測走向且標記走向線,然後測傾向和傾角。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儀後,老師帶我們對南望山上的一些岩石進行辨認,並對南望山的地質進行講解。

研究區位於大別山南緣,江漢平原北東緣。地貌上以低山丘陵區為主,主要由南望山、喻家山等多個低山丘組成,呈近東西向斷續展布,與東湖等天然湖泊交相呼應。低山坡角較緩,在10~35,海拔高程一般在60-110米,海拔最高者為喻家山(149.4米),最低窪處為東湖。海拔100米以上者多見有基岩出露,海拔100米以下的低丘及山間凹地多為近代殘坡積物堆積。研究區內以黃棕壤土和少量紅壤土為主,壟崗中部以黃棕壤土為主,土質粘性重,壟崗上部為少量紅壤土,酸性強,土層薄。區內地下水賦存在碳酸鹽巖類含水層及碎屑岩裂隙水含水層中,富水性極不均一,多被第四系覆蓋。在岩石破碎、斷裂發育,岩溶發育處,岩溶水及裂隙水明顯富集。區內地下水化學型別主要為重碳酸鹽類地下水,屬低礦化度淡水,水質較好。

研究區的地層跨及秦嶺、揚子兩個一級地層區,第四紀堆積物分佈最廣,佔總面積80%以上,基岩僅在南望山、喻家山、九峰山、獅子山等低山處有出露,主要為志留系粉砂岩、泥盆系石英砂岩、石炭系灰巖、白雲質灰巖、二疊系矽質岩等。志留系頁岩常組成背斜核部,背斜兩翼依次為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不同時代岩層。

研究區由於受到第四系覆蓋、河湖眾多及構造因素的影響,使地層出露不全,僅出露有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以及第四系沉積物(Q),石炭系地層未見地表出露。

中志留統墳頭組(S2f):上部為灰褐色厚層狀中粒石英砂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圖1);中部為一套棕黃色中厚層狀一厚層狀雜砂岩夾粉砂質頁岩,區域性含磷結核;下部為黃綠色粉砂質頁岩、頁岩、泥質粉砂岩。上泥盆統五通組(D3w):上部為灰白色厚層狀純石英砂岩,偶夾白色粘土層;下部為灰白色厚層一巨厚層狀中細粒石英質礫岩、含礫石英砂岩,礫石為脈石英。與下伏中志留統墳頭組(S2f)地層呈平行不整合接觸關係,接觸面上可見鐵鋁質古風化殼。石炭系未見出露。下二疊統孤峰組(P1g):上部為灰色薄層一厚層狀矽質岩(圖2);下部為灰黑色厚層狀瘤狀灰巖,白雲質灰巖,與下伏地層接觸關係被覆蓋。第四系(Q)全新統為沖積、湖積、湖沖積層及坡殘積成因的礫石、砂粘土等。3、構造

研究區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於揚子板塊北緣,襄樊-廣濟斷裂南部,主要受控於燕山期構造運動,發育一系列走向EW至NWW向的線型褶皺,NW、NWW、NE和近EW向的正斷層、逆斷層及逆掩斷層。其中,褶皺在本區占主導地位,並對其它構造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體構造線近東西向,在南北向主應力作用下,還發育有其它一些次一級的構造形跡。區內現代構造運動呈緩慢下降趨勢,新構造運動升降幅度不大,是一個相對穩定地區。

磨山向斜:位於磨山113.9-116.4高地。這是本區發育較為完整的、軸跡呈近EW向延伸的小型開闊向斜。該向斜核部地層由上泥盆統五通組含礫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所組成,構成了山脊,是向斜成山的例項。向斜兩翼地層由中志留統墳頭組泥質頁岩、粉砂岩、砂岩組成。岩層相向傾斜,北翼產狀為17030~40,南翼產狀為10~2030~50。近核部岩層傾角變緩,一般在15~20;轉折端圓滑開闊,軸面近直立;樞紐在東西兩端仰起,在區域上長20公里,寬0.81公里,屬於直立傾伏型褶皺。大李村背斜:位於磨山一風箏山之間,與磨山向斜平行展布。核部由中志留統墳頭組砂頁岩組成,北翼為磨山向斜的南翼,南翼依次由上泥盆統五通組、石炭系、下二疊統孤峰組組成,地層發生倒轉,向北傾斜,傾角70左右。區域上長40公里,區內寬2公里,由於覆蓋區影響,褶皺形態未及磨山向斜清楚,但是根據核部寬度和兩翼產狀變化,可以判定該背斜應為一轉折端寬緩的倒轉箱狀背斜。園林學校向斜:位於風箏山一喻家山之間,為大李村背斜相鄰褶皺。核部被第四系覆蓋,北翼與大李村背斜共翼,南翼依次出露上泥盆統五通組、下二疊統孤峰組、中志留統墳頭組,產狀為350~1040~80,延伸長40公里,西至長江大橋。寬度小,表現為箱狀向斜。

本區斷層主要是基於褶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分為近東西向的縱斷層和近南北向的橫(斜)斷層。斷層規模相對較小,平面上延伸不長,如地大水塔斷層。縱斷層組:已觀察到的縱斷層有磨山、風箏山南北坡、喻家山共四條,它們規模大小不一,走向近東西。標誌為地層缺失、產狀突變、岩石破裂、摩擦鏡面和階步發育等,並常被橫(斜)斷層切錯。斷層面均較陡立,微向北傾斜,斷面擦痕多組,屬多次活動斷層性質。橫(斜)斷層組:野外觀察到如磨山南北坡、喻家山等地,走向近南北,標誌有地層沿走向被切錯、切割縱斷層、破碎帶、向斜核部寬窄突變等。斷層面較陡,傾向或東或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校區至磨山一帶為構造剝蝕地形,由南至北分佈有三條走向近東向的山脊。南側為南望山--喻家山,其主峰分別為139米、149.5米。中間展布的有都山、猴山、風箏山及團山。北為磨山,主峰高116.4米。山脊之間為高程24-58米的崗狀平原。該區在2億多年前沉積了一套礫岩、砂岩、頁岩、灰巖及矽質岩。由於受到中晚三疊世後期印支-燕山運動的影響,產生了近南北方向的強烈擠壓作用,從而使三疊系至志留系發生了顯著的縮短,形成強烈褶皺。褶皺軸跡方向近東西,並伴生有走向近東西的斷層和其它方向的斷層,從而墊定了走向東西延伸,南北起伏的山巒地形。據對武漢地區地貌發展史的研究,喻家山至磨山所見比高10~100米的山樑,為早第三紀末喜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夷平面(準平原化)。本區在喜山運動時期,地殼強烈上升,遭受剝蝕,早更新世早期,地殼下降,大雲夢澤形成。末期地殼又上升,剝蝕形成了雲夢期夷平面。地形除明顯受地質構造控制外,也強烈反映出差異風化剝蝕的特點,即坡度與巖性相關,抗風化力強的石英質礫岩、砂岩構成山包或山丘;灰巖、頁岩侵蝕成溝谷或地窪地帶。基岩面上的疏鬆沉積物多為坡殘積物,呈深紅色網紋紅土、褐紅色砂土、褐黃色砂土,常含少量角礫。低窪處為紅灰色、黃灰色粘土、亞粘土。接下來我們到了南望山埡口。在這裡我們對道路兩側的岩層進行測量。最後,我們還來到了最後的南望山北門汽車站處,這邊我們主要聽老師的講解並觀看了斷層。

野外測量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測量,知道了岩土工程的大體分類,掌握了一些實踐的知識。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次實習是將我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初步的與實踐聯絡起來,不僅讓我們堅信了以前所學的知識的正確性,同時也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為我們下學期將要進行的專業課的學習鋪下了道路。通過實習,我們不僅在知識上更上一曾樓,而且在身體素質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最後衷心感謝陳洪江老師一直以來的辛勤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