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當前位置:三優範文網 > 實習 > 實習報告

地貌實習報告範文4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釋出於: / 人氣:2.93W
本文目錄地貌實習報告範文肇慶市七星巖地區地質地貌實習報告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地貌實習報告範文

一. 實習目的

地貌實習報告範文4篇

1、通過野外實習和實地地貌及水文觀察,理論結合實踐,掌握各種地貌型別的基本形態、基本特徵、物質組成、發育過程和演化歷史。

2、瞭解不同水文條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規律,小流域地貌的發育,空間組合規律。

3、培養野外觀察、動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

二.實習地區地貌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富陽、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區

時間: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處於浙西山地與長江三角洲平原的銜接地帶。地勢西高東低,絕大部分為構造剝蝕地貌,遊客費為三個地形單元:外圍峰絲,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組成,高度300-400米;內圈山體,如玉皇山,由石炭-二疊系石灰岩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發育;北部孤山、葛蛉、寶石山由侏羅系火山碎屑岩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間。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組成,其分佈或近西湖、或濱湖面呈橢圓形,南北伸長3.3公里,東西2.8公里,周長為15公里,水面面積月5.6平方公里。

錢塘江呈“之”形流經杭州市城區的東南側。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杭州西湖地區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復向斜內中生代斷塊隆起區,包括市區在內的杭州市東北地區的平原是中生代斷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後,地層發育齊全,岩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岩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型別多樣,有火山熔岩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構成了杭州地區獨特的地域綜合體。

三.實習內容

XX年8月30日 九溪十八澗途中

九溪十八澗源頭在龍井村一帶,形成了一個面積巨大的漏斗狀盆地。該盆地的四周山嶺基本上由砂岩組成,只在東北角靠近龍井泉處出露了石灰岩,岩層傾向北東,與地形坡向趨近一致。岩層層面裂隙及節理髮育,一條北東方向延伸的斷層正好穿過龍井寺,這些都成為龍井泉的導水通道。泉水出露位置龍泓澗和九溪分水嶺“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於水的彙集。西面棋盤山集水面積較大,植被茂盛,有利於地表水入滲補給地下水,這些因素就是形成龍井泉的主要原因。得益於這種特殊的地形,無數細小的水流都彙集向盆地中心部分彙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澗”。我們所觀察的階地在九溪十八澗這一實習路線中。階地是當某一地區由於河流下蝕,過去不同時期的谷底相對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階梯狀分佈在谷坡上形成的。該階地位於療養院門口,為基岩、礫石結構的基座階地,這種階地以基岩為基座,基岩頂部覆有河流沖積物,它的形成是由於構造抬升,河流下切,並切過原先河谷底部。上圖中的階地下部基岩為康山群的石英砂岩。礫石層約有80釐米左右,因河流作用礫石均有一定磨圓度(二級磨圓度),表土層約40釐米厚,上面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已經種植了毛竹等植被。

XX年9月1日 富春江流域(新沙島)

新沙島是富春江江心的一座江心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泥沙逐步落淤形成水下沙灘,它並不位於主流線上,在枯水期也不露出水面,此時稱之為雛形心灘當上遊河道河勢有利,河流經常交替地衝刷河道,而不直接衝擊雛形心灘,該心灘就有可能逐漸穩定和漲高,在枯水期露出水面而成為心灘。心灘的組成物質和雛形心灘一樣,多為河流所挾帶的較粗的床沙質。心灘前端流速較大,易受沖刷,尾部流速較緩,有利於粗砂落淤而使心灘向下遊加長,逐漸發展為淺灘,洪水期間細粒物質在淺灘上沉積,平水期淺談接受河流沖積物在其上堆積,形成了我們在洲頭沙灘所看到的沙泥交替的多旋迴二元結構。由於富春江大橋的修建使得洲頭上游水位雍高,使水流對洲頭的侵蝕速度加快,為阻止洲頭後退,沙灘上有一些木樁,同時種植了一些植被。

沿江邊沙灘可以觀察到潮灘上有很多氣泡沙結構,這是由於漲潮時潮水將部分水壓入海灘,同時空氣也被壓入,退潮後空氣冒出所形成的。此外還有很多泥球(右圖),具有黏性,這是在水的作用下部分土塊碎裂,其中沙被水流沖走,剩下的泥被水流磨成球狀形成的。除了泥球,還能在照片中看到波浪狀的泥,這是一種灘角(間)地形,是由波浪向岸逼近沖走沙,泥被沖蝕後形成的外形。

XX年9月2日 分水江地區

分水江為富春江的最大支流,源於臨安天目山,全長165.2千米,上游臨安境內幹流稱天目溪,進入桐廬境內稱分水江,集水總面積34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31.8億立方米。富春江在平面形態上為微彎型與分汊型交替的河道,動力條件以徑流為主,河床相對穩定。

我們所觀察的分水江流域地區江水較淺,兩邊是山,河層礫石密佈,有很多礫石心灘,邊灘和心灘清晰可見,對面為河漫灘,以種植了樹木,地形較為平整。河流彎曲處凹岸侵蝕為深潮,無邊灘;凸岸邊灘廣佈,河層礫石因水流長距離搬運,磨圓度較好。礫石有長(a)、寬(b)、厚(c)之分,一般ab面傾向河流上游,這樣停止下來時最為穩定,有時剖面中的礫石停止時是垂直的,說明當時水流非常急,礫石ab面的傾斜方向可指示水流方向。

我們跟隨帶隊老師沿江水一直向前來到了一處河流沉積的礫石和沙交替的剖面,該剖面有多層礫石和沙,這是由於河岸的可動性及抗侵蝕能力差使得河流來回擺動,河床又有輕微的下蝕所形成的。

XX年9月2日 瑤琳仙境

瑤琳仙境,又名瑤琳洞,是一處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可溶解的岩石--石灰岩(caco3);二是可透水的裂縫,它具有原生和次生之分,地質學上分別稱為層理和節理斷層(原生是石灰岩在海水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層狀裂隙,次生的是由岩石經過地質構造運動而造成的裂開和風化、日晒、雨淋,岩石熱脹冷縮、動植物的破壞等);三是可流動的水。瑤琳仙境縱深1公里,總面積達28000平方米,位於浙江西部的桐廬縣瑤琳鎮。是我們這次野外實習的最後一站。

瑤琳洞屬於地下喀斯特地貌,這種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巖的裂隙溶蝕擴張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它的初期是地下水沿著可溶性巖表面細小的裂隙流動並進行溶蝕。當孔隙完全充水後,水具有承壓性,其溶蝕量比在正常狀態下大得多。隨著溶隙的擴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蝕外,還產生機械侵蝕,溶隙迅速擴大與合併,形成管道式的流水。由於溶洞是沿各種構造裂隙溶蝕、侵蝕出來的,所以它的縱剖面具有階梯狀升降的特點。平面輪廓常呈直角轉折。在多組裂隙交叉處,無論是溶蝕、侵蝕或崩塌等方面都比較強烈,因此溶洞特別高大,如瑤琳仙境中的“廳堂”。它是水的溶蝕作用、流水侵蝕以及重力作用長期作用的結果。含酸的可流動水不斷沿裂隙對岩石進行長期的溶蝕作用,造就了溶洞內部奇特的溶蝕地貌;另一方面重力水的堆積是溶洞堆積地貌的主要形成方式,溶解了大量可溶性巖的水滴斷續的從溶洞頂部落下並不斷積累,從而形成絢麗多彩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邊石堤等。例如瑤琳洞第一標誌“銀河飛瀑”。

四.實習總結及體會

這次綜合野外實習在遊覽過“瑤琳仙境”以後就圓滿結束了,雖然實習過程中每次大家都走的有種精疲力盡的感覺,但這也培養了我們的吃苦精神與小組合作的精神。而且沿途還看到了很多獨特的風景。尤其是在瑤琳洞內,大家在深深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時,也為人們所設計的燈光效果和想出的與洞內景觀相對應的美麗神話所著迷,參觀的路途中驚喜不斷,同時也加深了對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的認識,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而且也讓我們看到溶洞這種獨特的地理景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讓我們在流連其中的同時也思考如何能夠更好的保護好這類景觀。另外,這次實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辛苦和苦中有樂的趣味所在。大家在行程中互相幫忙、交流,也加深了同學間的情誼。

有點遺憾的是由於旅遊度假村的建設使原本位於九溪十八澗途中幾處典型的地貌(牛軛湖等)已經夷為平地,在後來去往新安江的路上幾處典型的剖面也已找不到痕跡。這些現象促使我們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事實,尤其是人類在利益的驅使下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讓我們反思怎樣才能既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也保護大自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次寶貴的經歷,我們的一些基本技能,如觀察環境,野外考查能力等也得到了訓練。每一個人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都從中學到、領悟到了以前不知道,或者瞭解不深的東西。

肇慶市七星巖地區地質地貌實習報告地貌實習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XX年肇慶市七星巖地區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XX級

XX年肇慶市七星巖地區地質地貌實習報告

洪燦哲

02地理科學0232130237

前言: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出真知”。為了鞏固《地質地貌學》的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XX年7月9-11日,我們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XX級150名同學在高全洲老師、劉祖發老師和楊清書老師的帶領下到肇慶市七星沿地區進行為期三天的地質地貌實習。儘管只是三天的時間,而且我們目前專業知識的匱乏、能力的有限,確實很難對肇慶七星沿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有很透徹的認識,但在已經掌握了當地詳細地質地貌情況的高老師等的精心講解和耐心指導下,加上不少學者之前做的調查資料,我們得以比較系統地瞭解掌握了當地的地質地貌情況,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幹流—西、北江流域。地勢由北部、東北部漸次向中部和東南部傾斜,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湖泊等多種地貌。市區背靠北嶺,面臨西江,上控蒼梧,下制南海。北部為北嶺山地和西江古河道形成的瀝湖,中部為河谷沖積平原,東西兩端重巒疊峰緊鎖江流,形成三榕峽、大鼎峽和羚羊峽。境內孤丘臺地疏落散佈,石山拔地而起,湖泊池塘星羅棋佈,形成五湖、六崗、七峰、八洞的獨特自然景觀,成為馳名中外的七星巖風景區。正因為肇慶獨特的地質地貌風光,它才成為我們實習的首選之地。

本次實習從7月9日開始,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出發,路經中山,江門、高要等市,並在途中的西江大橋到南岸卸煤碼頭考察滑坡和河流階地,然後才到肇慶黨校。下午到北嶺考察洪積扇,最後是東崗村觀察並討論了當地地貌。10日主要是在七星巖風景區對其地質地貌進行考察,主要考察地貌有地下溶洞,落水洞,幹溶洞,斷層帶等。第三天上午考察了西江三榕峽東岸的北嶺背斜,總結了實習成果,下午離開肇慶返回珠海,結束了為期三天的實地考察。具體路線如下:

7月9日:告別中大珠海校區——西江大橋——卸媒碼頭(上南岸)——肇慶黨校——北嶺山南——東崗村附近。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滑坡和二三級階地地貌。

7月10日:肇慶黨校——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峰:閬風巖,玉屏巖,觀音巖,天柱巖,蟾蜍巖,仙掌巖和阿婆巖。這次的目的主要是觀察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7月11日:上午:肇慶黨校——三榕峽(位於西江的峽谷地段)——採石場。此次目的是觀察斷層及其層理結構。下午實習結束,返回中大珠海校區。

我們這次考察的地區常見的七種地貌型別分別如下:

1)侵蝕低山。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北嶺山脈;

2)侵蝕丘陵。其相對高度<200m,主要是指西江南岸的丘陵和山地;

3)侵蝕臺地。其相對高度在10m以上,坡度和緩,一般<15度,主要是指位於侵蝕低山和侵蝕丘陵之間的低矮的高地;

4)洪積階地和衝洪積扇。主要分佈在北嶺山麓;

5)河流階地。主要是指沿岸二級、三級河流階地;

6)沖積平原。主要是指西江沿岸的河漫灘和一級半埋藏河流階地;

7)喀斯特丘陵。巖性為壺天灰巖或石磴子灰巖,主要是指七星巖等喀斯特石峰。

實習內容:

7月9日早上7點,我們從中大珠海校區乘車出發。沿路可以看到公路有很多低矮的丘陵,這些丘陵的岩石大多已經風化成磚紅壤了,很少有完整的基岩儲存下來。而正是由於肇慶的基岩出露狀況比較好,所以我們選擇它作為地質、地貌實習的基地。

整體上來看,肇慶七星巖地區北部是山地,南部是丘陵,中部是西江沖積平原,肇慶七星巖喀斯特丘陵就是位於這個平原上。我們三天考察的地貌型別按順序大概如下:滑坡與階地,衝洪扇與洪積平原,充填構造,喀斯特丘陵與溶洞,落水洞,背斜與斷層。下面我就按照時間順序來說明肇慶七星巖地區的地質地貌狀況。

第一天:

我們從珠海出發乘車經過江門、新會、高要,在開往肇慶黨校的途中順道考察了西江大橋南岸東側的卸煤碼頭(上南岸),這是一個半埋藏階地。

上南岸是一個潛在的滑坡,但是目前沒有再次滑坡的趨勢和跡象。滑坡是坡面上大量土體、巖體或其他碎屑堆積,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它是山區建設中經常遇到的一種自然災害。據老師介紹,該地在20年前發生過一次大滑坡,現仍可以看到當年的滑坡壁(上圖山坡凹處),滑坡體由於採山取石和植樹造林等原因已經看不出。1983年12月16日上午約9時至11時該地發生一般規模的突然滑坡,塌方200多米,沉降深度10米。事發時該處卸煤碼頭上有四個民工在小屋內睡覺,後來只有一人逃脫。據首先發現滑坡的當地民工講,滑動是首先從下面開始的,後來才看到上部滑動,由此可分析判斷此滑坡屬牽引式或稱拖帶式滑坡,廣東地區的滑坡多是這種小型滑坡。

根據老師的分析介紹,我們知道了造成這次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①該地處於西江凹岸,終年被流水沖刷而造成岸壁不穩定;

②滑坡的上部階地上有一個水塘(現在已經填平),並且有地下滲透帶,水塘中的水以地下水的形式與江水互滲,使中間土體遭到破壞,土質疏鬆,有些地方甚至被掏空;

③滑體主要是花崗岩的風化殼,為第四紀的鬆散堆積物,很不穩定;

④滑坡上的碼頭堆積了大量的煤,負荷太重,其重力對滑坡的發生是一個間接的推動力;

⑤整個肇慶地區的粘土含量普遍較高,滑坡發生的前天當地下了一場大雨,粘土的膨脹係數大,雨水對其影響很大,造成土質鬆軟,從而引發了這次滑坡。

此滑坡範圍寬134米,10多米厚,滑動後形成5個階梯,滑坡體伸入西江,由於規模不大,所以沒有造成西江淤塞。

卵石的成分多樣(下圖左),巖性複雜且較脆,風化程度較大,體現此處基岩的多樣性,也顯示了該二級階地是西江干流經遠距離搬運形成的。第三級階地位於西江大橋南橋頭東側的自來水廠高地,高度大約為15至16米,這裡地勢比較平坦,岩石年代更為久遠,鵝卵石風化程度更深,質地鬆化,一踩即碎(下圖右),不過現在由於人工作用,很多被水泥蓋住,已經很難找到地面證據——鵝卵石。

通過我們的觀察,結合老師的分析,得出此處階地鵝卵石的幾個特點:(1)磨圓度好,粒徑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2)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3)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

該地階地示意圖如下:

肇慶市西江河谷地貌橫剖面圖

下午,我們又在老師的帶領下首先到了東崗村附近的北領山地考察,這裡是洪積扇和沖積平原的過渡地帶。洪積扇是由於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量堆積,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群,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形成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由北領山地衝積而形成的,另外一種是由西江的沖積而形成的。根據我們的觀察(右圖),這裡的岩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大多為礫石,粒徑較大,較疏鬆,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裡到山外是由粗變細。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話,那麼這裡的巖型應該會比較複雜(這是因為沖積物複雜),顆粒一般是為圓形的,磨圓度較好,沒有稜角,質地也會比較硬,而且縱觀整個地貌型別,如果是由西江沖積形成的沖積平原,那麼寬度應該很大(比衝洪積扇大的多),但是此地的扇形寬度並不是很大。故我們判斷,這應該是由北領沖積而形成的洪積扇。

從而我們也就可以知道,我們所走的公路、廣茂鐵路以及它們兩邊的建築物、還有我們住的肇慶黨校都是建在洪積扇上的。因為洪積扇是經過很上的時間堆積而成的,坡度比較平坦(這裡只有3到5度),在上面建一些東西是可以的,但是由於岩石不是很硬,地基不是很好,所以不宜建高層的建築,這也是我們在路旁都沒有見到高層建築物的原因。

下午四點,我們到了另外一個點——在石牌村北面的公路邊觀察洪積扇的中部剖面。這裡剛好是有人搞建築,對洪積扇的中部進行了橫切,從而使我們能夠清楚的觀察洪積扇的內部結構(下圖)。我們所觀察的這個洪積扇剖面有六、七米高,據老師的介紹,這些岩層組成是第四紀時代的岩石,北領的岩石主要是泥盤系的砂岩滾下來再堆積成第四紀岩層的。據我們觀察,裸露在外面的紅色岩石是砂岩,由長石、石英組成,風化後很容易敲碎,因帶有fe而呈紅色;沉積物顆粒有大有小,有一定的磨圓度,總體上來看,岩石自上而下,從扇頂到扇緣,依次是由粗到細的砂岩,符合老師所說的“一般情況下,洪積扇底部的沉積物粒徑較大”的規律。在這裡,我們還看到了充填結構(又稱透鏡體,左圖凹處),充填結構就是洪積扇停止生長,被大水衝出大溝,以後洪水又挾帶物質填上而成為的一種地貌現象。充填結構裡面的東西因為是後來填上去的,故其物質組成跟周圍的岩石有很大的差別,成分比較複雜多樣。

第二天:

旅遊勝地七星沿坐落在城區中心,背靠北嶺山脈,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巖的來歷傳說很多,有說七星巖的七座山峰是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塊靈石;有說是天上七仙女羨慕人間、獨愛肇慶而下凡不歸等等。七星巖於1982年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七星巖風景區由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裡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峰佈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向有“嶺南第一奇觀”、“人間仙景”、“天然山水盤景”之美譽。千多年來不知傾倒了多少名人墨客,留下了不計其數的詩文。“借得西湖水一圜,更移陽朔七堆山;堤邊添上絲絲柳,畫幅長留天地間。”葉劍英委員長的詩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巖風景的詩情畫意。近年,七星巖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巖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早上8點多,我們就到達七星沿這個風景名勝區開始新一天的實習考察。進入大門,我們就看到,在路的左邊是沙頁岩形成的一些侵蝕丘陵,而右邊卻是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我們向前走,大約到了一座招財佛像前時,面向佛像仰望,就可以明顯的看到兩邊的地貌景觀有很大的不同,左邊馬欄崗是砂頁岩經風化後形成的低矮山丘,而右邊卻是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高聳奇峰,由於兩邊巖性的不同,其上面所生長的植物型別和稀疏程度也不同,馬欄崗上的植物多草本,非常茂密,而右邊山峰上生長的植物多為藤本或木本並很稀疏。

產生hco3-,把caco3變為ca(hco3-)2溶於水。④水具有流動性。流動的水具有增加溶蝕力的作用,因為停滯的水,很快會使溶液達到飽和而失去溶蝕力。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哪一個溶蝕就不發生了,岩溶也就無從發育了。如果這四個條件具備,隨著時間的增長,溶洞也就會發育的越大。雙源洞的巖性為石灰岩,而且又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空隙比較大,有利於水的滲透和流動,洞裡面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主要水源使雨水,使地下河水不斷迴圈流動,溶解了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了水的侵蝕性。也正是由於雙源洞的具備了這些條件,經過日積月累,終於發育成為七星沿裡面最長的一個溶洞。

看完了雙源洞,我們原路返回到那座招財佛,從旁邊的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岩與沙頁岩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岩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岩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岩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裡是沙頁岩與石灰岩的交界處,可溶性岩石與不可溶性岩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裡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左下圖)。這也是符合課本里面有關的背斜成谷理論的。

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一般發育於不可溶的沙頁岩和可溶的石灰岩的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據我們的觀察,這個落水洞比較大,由於其四周長滿了植物,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從崗上望下去,一片綠蔭,根本就看不到洞底,很難判斷這個落水洞究竟有多深。

接下來我們到了玉屏巖西面山腳觀察斷層和學習用羅盤量產狀(岩石三要素:走向、傾向和傾角)。這是一個右行平移的斷層,玉屏巖和觀音巖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是由於後來觀音巖向南東方向移動,玉屏巖向北西方向移動,從而形成一個左旋的斷層,其斷層面呈彎曲形,這也說明了斷層面不僅僅是平直的事實,印證了課本上所說的。在兩個斷層的中間破碎帶,由於很容易被風化侵蝕,形成的粘土透水性很差,日積月累蓄滿雨水而成為湖。按照老師教我們的方法,我們判斷了斷層面的走向:微觀上根據擦痕判斷,用手摸斷層面,若光滑則是沿其走向;縱觀上根據斷層的階步,順則是其走向。

接著,我們還學習瞭如何用羅盤定地物方位。基本方法是先開啟羅盤蓋,讓羅盤蓋上的鏡子中軸線前端對準遠方需要定位的地物,線的後端指向觀察者的胸前。稍後,指北針轉動、靜止至微動,其所指的角度就是地物的方位了,而指南針所指的角度就是人相對所指地物的方位。

下午1點左右,我們齊聚天柱巖腳下,準備登上這個七星沿風景區最高的喀斯特山峰。在山底下,我們聽取了有關天柱巖的一些情況:天柱巖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層溶洞,最低的一層由於在地下,我們見不到,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遠,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已經停止了發育(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瞭解了這些資訊之後,我們就開始登山了,在登山之前,下了一場陣雨,使到我們的登山考察更具有情趣。在大概25到30米左右的高度,我們見到了第一個溶洞,它屬於第二層溶洞,但是它比較小,我們就沒有進去看;再繼續往上爬,到了50米高度左右,我們見到了第三層的溶洞,這個洞比較大,在接近洞口的地方已經被開發成為一個廟宇,我們只見到洞口進去5米左右的地方,在佛像的後面(不只5米的地方)由於光線太暗,我們無法看到這個洞究竟有多深,估計應該至少也有幾十米深。在這個洞裡,我們可以看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個倒扣的“臉盆”,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區域性地區又受到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鐘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我們在大約75米高的地方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裡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岩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

展史

1.地質發展史

下古生代(pzl)大地構造為地槽構造特徵,這個時期的褶皺比較強烈。在距今5.7-5.0億年的寒武紀時期,肇慶地區是個淺海地區,有些地方的海相泥沙堆積達1000-1500厚,這些堆積來自華夏古陸(即今潮洲一帶)。奧陶紀時期發生的廣東範圍的鬱南運動使奧陶紀地層不整合於寒武紀地層之上。海相同時發生了變化,海水深度受地殼,氣候等的影響而由深到淺,志留紀(s)後,距今4.0億年,發生了著名的加里東運動,影響了整個肇慶地區抬升為陸地,而高要,德慶,羅定等地還殘餘狹長的海灣。

到了上古生代(pz2),大地構造進入了準地臺階段,七星巖地區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下泥盆世(d2)為陸地相,肇慶地區已形成山地丘陵,沒有沉積。中泥盤世(d2)有桂頭群石英岩,海陸相互動有淺海相沉積。海水從廣西方向湧來,發生海侵現象肇慶地區由陸地向海洋轉移,沉積物自西向東由粗變細,沉積物厚度由厚變薄。石炭紀時期繼續沉積成淺海環境,相繼形成測水灰巖,煤系,壺天組灰巖。從二疊紀到三疊紀,仍然呈海陸相互動,為濱海沼澤環境。

上三疊世到下侏羅世發生的印支運動使整個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抬升為陸地。肇慶地區也從此脫離了海洋環境。在第三幕燕山運動時期,花崗岩出露地表,形成現在西江南岸的花崗岩群。至此,地質發育情況趨於穩定。

2.地貌發展史

第四紀中更新世(q2)以前,由於燕山運動,喜山運動的構造作用以及以後的長期侵蝕,溶蝕作用,在中更新世以前肇慶地區的基本輪廓就已形成了。北面形成侵蝕低山,南面為丘陵,中間形成東西向的西江以及寬闊的西江低地,旱坡,羚羊峽。在早更新世末期某一階段的地殼相對穩定時期,形成了北嶺南坡的洪積扇,西江兩岸則形成河漫灘,在七星巖的水平流動帶形成地下河。

在中更新世時期的陸像環境,早更新世末期與中更新世初期之間,七星巖地區快速地抬升了20多米(這是根據第三,第四層水平溶洞之間的高度差值估算出來的)。由於基面下降,地殼的快速抬升形成了水流下蝕,karst水向下溶蝕加強,使七星巖地區首先的水平流動帶抬升為幹溶洞,成為垂直上升帶。西江河漫灘上升形成河流階地,原河床上升為河漫灘;北嶺南坡形成洪積扇,而後洪衝擊扇抬升為洪衝擊階地。當地殼處於穩定階段後,七星巖形成新的地下河,北嶺山上河流帶來桂頭群的角礫石(第二層溶洞堆積物)在地下沉積,西江河谷形成新的河漫灘,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積扇。在中更新世的第二階段,地殼開始快速抬升了20米。因此形成了幹溶洞,石灰華,鈣華地貌,原先的河漫灘又抬升為河流階地,北嶺山前形成新的洪衝擊階地。

在晚更新世(q3)時期,地殼大幅度抬升幾十米。由於構造上升,西江水流下切,西江河床的基岩面由此形成,第二級河流階地也形成,中更新世的七星巖的地下河抬升形成乾的水平溶洞。晚更新世抬升以後,從此地殼以間歇性緩慢下降為主要運動方向,出現了埋藏階地。雖有區域性的上升,實際沖積層厚度超過了正常沖積層厚度。

至距今兩萬年,即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海平面下降對河流階地產生了兩個效果:(1)基面下降,河流下蝕,有利於河流階地發育;(2)海平面下降,海洋水容積減少,荷載減輕,牽引大陸構造抬升,冰期過後,廣東大陸下降,第一級和路階地在洪水期被洪水淹沒,形成第一級半埋藏階地。這一時期地殼表面以風化侵蝕為主,顆粒小,呈紅色,劇烈風化。

結束語:

三天的實習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都意猶未盡,期望著實習能夠再長一點,我們可以學到多一點的野外實習知識。通過這三天的實習,儘管不是很長,但是我們卻學到了很多過去課本上講的但是不是很好理解的東西,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鍛鍊、提高了我們野外實習、考察的能力,為我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了一個很好的基礎。我們期待著下次實習的到來。

參考資料:

廣東河谷地貌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1月第36卷第1期;

地貌學嚴欽尚曾昭璇高等教育出版社;

肇慶市地方誌編委會,肇慶市志(上),1999,第二章(15頁、192頁);

晚更新世以來,北江和西江的階地、地殼運動及其生產利用劉尚仁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4),p135-142。

肇慶旅遊網

今日肇慶

巢湖地質地貌實習報告地貌實習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一、實習目的與任務

1、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使我們鞏固,充實《資源環境地學基礎》或《普通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礦物岩石學》、《古生物地層學》、《測量學》、《水文地質學》等基礎地質學的理論教學內容,加深對課程相關內容的理解,學會典型地質現象的觀察、描述、綜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以及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2、實習任務:

(1)通過巢北鳳凰山地區自然露頭和人工揭露的地質點進行系統的觀測,收集各種地表地質資訊等有關資料,研究地表地質規律,包括地層劃分和層序、巖性組合及巖相特徵、地質構造及構造變動、岩漿活動以及有用礦產的賦存規律等。

(2)繪製相應的地質圖件,如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地形地質圖、構造綱要圖等。

(3)編寫文報告。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的變遷、古生物的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研究。

二、實習要求

1.掌握實習區內地層層序、巖性巖相、厚度、標誌層、接觸關係以及地質體的變化規律,對測區內的地層層序的沉積環境變遷、古生物演化、構造形態組合及變動歷史作綜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實習區內各類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觀察、鑑定、描述和命名方法。

3.掌握各種野外地質現象(如地層接觸關係、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典型沉積特徵、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等)觀察、描述、記錄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實測地質剖面和野外地質填圖的步驟、方法和要求。

5.掌握編制地形地質圖、地質剖面圖、綜合地層柱狀圖等主要地質圖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學會在地質觀察、編圖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掌握地質報告編寫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個階段進行之前,都要上課對本階段的要求以及方法進行介紹。

第一階段:由老師帶隊進行踏勘,分別到麒麟山東南麓以及麒麟山和鳳凰山交匯處、7410工廠及甘露寺一線、馬家山、平頂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計5天。

第二階段:分組進行實測地層剖面(包括繪製地層剖面圖、編寫地層剖面說明書),共計5天。

第三階段:地質測量填圖,共計5天。

四、成果

(1)、區域地質調查報告1份;

(2)、實測地層剖面圖3張;

(4)、1:10000地形地質圖1張;

(5)、1:10000構造綱要圖1張;

(6)、1/2千綜合地層柱狀圖1張;

(7)、1:10000圖切剖面圖2張。

地貌實習報告範文地貌實習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為更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得到第一手野外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為今後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統地瞭解秦皇島柳江盆地的地質地貌概況,學會野外實習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務有:

1、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的識別

2、野外地貌素描的練習

3、河流階地、海岸地貌等的識別

4、學會野外實習報告的編寫

二、時間與地點

XX年7月2日至XX年7月11日,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地質地貌實習基地。

三、實習區地理概況

實習基地—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位於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28km,地理緯度119°34′45′e~119°36′50′e, 40°7′45′n~40°9′50′n,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區域性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並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岩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佈區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米。總的地貌特徵與全區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

整體構造為一復向斜,東翼寬淺,西翼較陡。斷層有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可根據統一岩層的高度對比來判斷斷層的型別。該地區的地貌型別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個柳江盆地是個不對稱的復向斜,褶曲核部新,兩翼老,為向斜,西翼東傾,動翼西傾;且西翼窄,東翼寬,即西翼傾角大,東翼傾角小,兩翼不對稱,且西翼上有多個小背斜。綜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個兩翼不對稱的復向斜。

整個柳江盆地的地形如圖所示:

中間為火上積塊巖,巖性抗蝕能力強,周圍岩石抗蝕能力弱,經過長期剝蝕後,地勢較周圍的高,而盆地四周為抗蝕能力更強的花崗岩,地勢最高,這樣,就形成了如圖所示的地形。

實習區氣候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型大陸氣候。最底氣溫-21.5攝氏度(1959.1.1),最高氣溫39.9攝氏度(1961.6.10),年平均氣溫11.3攝氏度。暑期(6-9月)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天數僅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可佔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季節。

該區工農業並重,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樹較多,盛產蜜桃。礦產以煤,耐火粘土為主。其中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區域性為劣質煤。柳江煤礦為區內最大工礦企業,年產60萬噸。其次是北山發電廠,主要滿足秦皇島市工業和居民用電。此外,水泥廠,建材廠在盆地內星羅棋佈。

盆地內起伏小,河流廣佈,地處山海關與秦皇島之間,陸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另有鐵路縱貫其間。

四、地貌營力

a) 內營力

內營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及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同時還可以改變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比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