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願所有深情都不被辜負——中秋節有感(精選3篇)

欄目: 中秋節 / 釋出於: / 人氣:2.76W

願所有深情都不被辜負——中秋節有感 篇1

今天月亮圓了,又是一個千里共蟬娟的日子。  

願所有深情都不被辜負——中秋節有感(精選3篇)

記憶中孩提時的中秋,是一方甜甜的月餅,是小夥伴的遊戲、黑夜裡的熒火蟲和一夜快樂的夢。雖然在媽媽的嘴裡,已經知道了故鄉的名字,可是故鄉畢竟好遠,就如天上的月亮,還是吃一口月餅才是最真的感覺。 

  隨年齡的逐漸長大,故鄉的概念終於在腦海裡有了深深的印象:那是父母終生不變的鄉音;是家常便飯裡最香的滋味;是每封家信上那枚圓圓的郵戳;是每當看到那個熟悉的名字,總不禁一遍遍想象的地方。在百萬分之一的全國地圖上,它只是一個小小的圓點,可它卻如今宵的月亮,濃濃地裝滿了父輩的思念,舉頭望明月,低頭淚滿襟。 

  幾經生活的變遷,終於從南方回到了北方,回到了屬於自己的故鄉,每個中秋的晚上,思鄉的愁緒漸漸淡忘,畢竟是久居故土常忘家,笑看了月圓月缺花開落,醉遍了中秋寒冬夏時雨。對於曾經生養自己的江南,只記得煙色朦朧,木棉如血,茉莉飄香,棕櫚搖曳。還有中秋晚上的點點螢火。   上一個週末,忽然收到一位江南的朋友捎來的月餅,是杭州五味和的百果蘇月,隨來的還有朋友簡單的一句話:那是很好吃的,你嚐嚐。 

  看一方小巧的月餅,白色的酥皮下,透著淡淡的清香,淺淺地襯著青紅絲的顏色,那樣的精巧、細緻,輕輕咬一口,那種熟悉的,糯糯的甜味,一下勾起我記憶深處所有關於江南的回憶:那是小橋流水的婉柔,芭蕉聽雨的清涼,是彩雲追月、寒鴨戲水、將軍令、步步高的旋律,是長眠於那裡的無數的夢的回憶。 

  是的,離開了不是故鄉的家鄉,卻沒有學會不是家鄉的故鄉的鄉音;生長於酒不勝力桃花紅的江南,卻養就了豪飲江湖道英雄的性格,至今不知我應該是思舟的浪子,還是思馬的遊俠。 

  且不論浪子或是遊俠,總歸都是要漫跡天涯,今夜,應該慶幸自己,可以和父輩一起,擺一份清供,倒一杯淡酒,遙祭九天的明月,還有故去的親人。可以點一顆煙,默默地祝福遠在異國的家人,輕問海外的中秋,可否有家鄉的月亮。可以站在靜靜地院子裡,看葡萄藤上隨風抖動的葉子,思念著遠方的朋友,在異地的此刻,你是否還記得我們的約定?是否在同看一輪明月。

願所有深情都不被辜負——中秋節有感 篇2

暮雲四合,金烏西沉之時,隨著一輪玉兔升騰上夜空,一個節日也跟著來了。這個節日,是中秋。

在我的感覺裡,中秋從來不代表著一個完整的日子,它代表的只是一個時段,一個有著皓皓明月、朗朗晴空和萬里清風地時段。這個時段的精華,準確地說是整個節日的精華,自然是月。

中國的各大節日中,我對中秋保持著一種發自心底的敬仰。不為別的,因為中秋的關鍵詞是月,而月在天上,因此,中秋節與其他節日相比,人們可謂直接在與上天對話,某種意義上,猶如提香的那幅名畫一般,主題是來自天上的愛,卻非人間的愛。

歷史在沿襲著這種軌跡。“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其發端於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現今,祭日的風俗已逐漸湮滅,而祭月的風俗卻在一個載體中延續了下來,這個載體,正是中秋。

雖然,中秋在文明的演變中,一步步發展成為民族的慶會節日,涵蓋了包括吃月餅、猜月謎、賞花燈、舞火龍在內的諸多習俗,但其核心,還是在於月字。月就如一面高高懸掛於高空的明鏡,無論你在天涯海角、異國他鄉,只要看見那面鏡子,心中便頓生一股浩然之氣,是中秋了。

面對中秋之月,月餅以其命名的口中之物,其意義早已超越了食品本身。月是陰柔的,飽含著母性般的慈懷,秋又是高潔的,尤其是這秋夜,更充滿著朦朧和暗喻。二者相結合,遂會成為某種象徵。一輪明月,傳遞的不僅僅是親人相聚的訊號,而是如月本身、如秋本身複雜難解。

於是中秋月就成為一個無與倫比的象徵。這種象徵交織著中國文化中的種種情愫,最後指向了一個點、一個圓。任何與離緒、鄉愁,以及傷逝、悲秋,包括人生理想的失意等有關諸般情緒都可以從中得到寄託,任何不能達到圓滿的東西都可以從中得以映照。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塞北江南,月始終是一個訴不盡、道不完的話題,中秋月,則是作為一種聚焦,把無數複雜的情愫統統交融在一起。

所有的詩句當中,我們在回顧一下王建的那首《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以凡眼瞻望星空,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東西,那麼,我願意將此詩濃縮為一句,成為中秋月以及整個中秋節的高度概括:中秋月明人盡望。

願所有深情都不被辜負——中秋節有感 篇3

中秋節到了!月亮圓圓的!家家的燈光都很亮,周圍的環境非常的暗,但到處都有人.歡笑聲早已打破了寂寞的環境!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徵.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裡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是充滿喜悅的象徵,讓我們共同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