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中秋節由來作文(精選8篇)

欄目: 中秋節 / 釋出於: / 人氣:2.87W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1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在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由來作文(精選8篇)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所以稱中秋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作文網到魏晉時,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之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被看著是團圓的大好日子,也被人們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不要忘了,讓真情賀卡給遠方的親人朋友一個問候祝福團圓之夜,明月高懸。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們的遊子,更是以月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夜今白,月是故鄉明。”宋代詩人王安石的“春風有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現在中秋節這一天,全國人民還可以享受一天的假期,閤家團圓呢!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2

中秋節有許多習俗,比如吃月餅,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的由來嗎?

傳說以前後羿到山裡去尋友訪道,看見西王母路過此地,就向西王母求到一包不死藥。回到家後,后羿捨不得撒下妻子嫦娥,就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但這正好被徒弟蓬蒙看到了,蓬蒙就起了壞心眼。

有一次後羿帶著徒弟去打獵,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后羿一走,蓬蒙就拿著寶刀闖進房間裡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沒有辦法,突然她靈機一動,把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因為嫦娥心裡牽掛著丈夫,所以嫦娥飛到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後,發現嫦娥在天上對他說:“今天晚上月亮會變圓,你晚上做一塊麵團在屋子東北角,等到午夜時我們夫妻二人就團圓了。”后羿按照嫦娥說的做,到了午夜,夫妻二人終於團圓了。兩人離別時嫦娥對后羿說:“每年的8月15這天,你都要做好麵糰,等到午夜時分我回來了之後再走。”每年都做好麵糰,等著嫦娥回來。後來,這個習俗被大家繼承下來,發展成為現在的中秋節,中秋節吃月餅也就成了習俗。

我非常喜歡這個神話,也非常喜愛中秋節。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3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他除了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次,后羿意外得到了一粒仙丹,據說吃了可以成仙。可是他捨不得嫦娥,就把仙丹交給嫦娥保管,但卻被蓬蒙看到了,趁后羿不在家,威脅嫦娥把仙丹交出來,被逼無奈,嫦娥就自己吞了下去,升上了天空,可她牽掛后羿就在離地面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找不到嫦娥,悲痛欲絕,夜晚跪地痛哭,卻意外發現今晚的月亮格外明亮,而且月中的人影也酷似嫦娥,無奈,就擺上香案跪拜月亮,希望嫦娥可以重新回到他的身邊。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八月十五,從此以後,為了紀念這對善良的夫妻,每年的今天人們都紛紛拜月,吃一種又甜又圓的點心,預示著后羿嫦娥團圓甜蜜,這種點心就是今天的月餅。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4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

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孃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

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5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編舞,創作了歷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一輪皎潔的中秋皓月,在人們盡情地享受盡了其獨特的詩情畫意外,不免也會從心底裡湧起一股淡淡的傷感。這到使我想起了那個月宮孤棲的嫦娥,那一個在我國流傳了千百年的神話傳說。據說在上古時期,天上有著十個太陽,灼熱的陽光把土地都烤焦了。人們無法生活。愛民如子的堯祈求天帝帝俊救民於水火。可這十個太陽都是帝俊的兒子,帝俊當然不願意處治他們。但他看到如果再這樣讓這些兒子胡鬧下去,地球上的生物從此就會全部絕種,權衡再三,還是派神箭手羿到人間去解決這些問題。羿接到命令後,就帶著妻子嫦娥一同下凡,並把九個太陽射了下來,解決了人間的疾苦。但這也同時惹怒了太陽的父皇帝俊,結果是將羿貶到人間,不許再返天庭。美麗女神嫦娥也受了無故的牽連,陪同羿經歷著人間生老病死的苦惱。羿為了阻止死神的腳步和消除對嫦娥歉疚的心理,歷盡千辛萬苦,到西方的崑崙山上找到西王母,求的不死之藥,並帶回家讓嫦娥保管,待到規定的良辰吉日夫婦同吃後再返天庭。但嫦娥因受羿牽連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對丈夫多少產生了些怨恨,後來又聽說羿與河伯的妻子宓妃有過不正當的關係,一氣之下,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時獨自把靈藥吃掉。此時,嫦娥就覺著她的身體輕盈無比,而且如生著翅膀般地離開地面向天上飛去。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6

中秋賞月,是人生的一大美景。一年中,有十二次圓月,而唯獨有中秋節的月亮,牽動著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那麼,為什麼在一年中,唯有中秋節的月亮如此呢?我想,這至少與中秋時節的氣候多少有點關係。年到中秋,天高雲淡,金風送爽,空氣變的透明起來,正是賞月的好時節。 

  在我國古代,中秋賞月這一風俗源於何時呢?我翻閱了許多古書,最早的可能算是《禮記。祭義》篇裡所說:“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於東,祭月於西。以別內外,以端其位。”孔穎達

疏雲:“祭日於壇謂春分也;祭月於坎謂秋分也。”“祭日於東,周朝旦之時,是為外;祭月於西,鄉夕之時,是為內。”可知古人在秋分時節於西方祭月之禮俗。《周禮。春官》中正是《禮記》所言“秋分祭月”的原因?不正是相沿至今的中秋賞月風俗的起源嗎? 

  中秋節做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由來已久。為什麼叫中秋呢,據宋朝人吳自牧的《夢樑錄》記載:“八月十五日,三秋恰半,故謂中秋。”又說:“此夜月亮倍明於常時,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銀蟾光滿。”面對這良夜美景,歷代詩人學者曾引發過多少感慨啊?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一首《月出》的情詩。每一章頭一句分別以“月出皎兮”,“月出皓”,“月出照兮”來描寫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個輕柔縹緲的美人引起了一位男子的強烈傾慕與不安。比起太陽來,月亮變的含蓄,皎潔,充滿溫柔,它一直是光明、純潔、美好的象徵。然而,同樣是一輪圓月,由於人的心境不同,千百年來,人們曾譜寫過許多動人的篇章。唐朝王建的“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充滿了深切的懷念友人之情。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真切地點出了遊子思鄉的情思。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通過對明月的描寫,引發了對歷史的回憶。江山已舊,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過女牆仍舊照著這古老蒼涼的故都,撫今思昔,能不傷感。李白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寫出一個月夜花間獨酌者的寂靜氣氛。反映出詩人被宦官權臣排斥打擊的孤寂苦悶的心情。還有明朝李攀龍的“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徵人馬上望。”則描寫出了一輪邊塞明月和徵人思鄉的情結。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7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中秋節由來作文 篇8

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中秋習俗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中秋已與年節齊名,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裡,《周禮·春官》中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漢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

晉時亦有中秋賞月之舉,不過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將中秋與儲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裡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中秋節自古就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