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在中秋節中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風俗習慣(精選5篇)

欄目: 中秋節 / 釋出於: / 人氣:4.77K

在中秋節中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風俗習慣 篇1

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

在中秋節中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風俗習慣(精選5篇)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吃月餅

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懸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杆,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可見,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在中秋節中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風俗習慣 篇2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唐有詩句《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宋有詩句《中秋月》——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可見中秋佳節歷年來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人們藉此佳節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民間習俗一:吃月餅 

每逢中秋佳節,家家戶戶都會擰著大包小包的月餅禮盒走家串戶。月餅通常為圓形寓意“團圓”因而特別受人追捧。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便是中秋

佳節一大樂事。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而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 

月餅起初只有椒鹽餡,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蛋黃,水果餡„„種種口味的月餅應有盡有,任您選擇,月餅的包裝也變得花哨起來,搖身一變,以前到處可買的便宜酥餅,現在穿著各式各樣的衣服,顯然已變成送禮的高檔品。

民間習俗二:賞月

每年八月十五,夜空都會高掛一輪明月,古有“祭月”之說,《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現如今,人們常常藉助佳節之日,和親朋好友欣賞月色。遙想兒時,一家子坐在小院,月色照亮了整個院子,奶奶便開始跟我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我想人生最快樂的事也不過如此吧!

在中秋節中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風俗習慣 篇3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在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有很多地方稱之為拜月節、八月節。在這個節日,人們都會有很多的風俗習慣。

吃月餅,是這天必須做的事情。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飲桂花酒,中秋佳節,人們在閤家共飲之時都會喝一杯桂花蜜酒來歡慶團圓的甜蜜。

猜謎,中秋月圓夜人們會在公共場合掛起許多漂亮的燈籠,而且每個燈籠上還會寫有不同的謎語,和家人、朋友或情侶一起猜猜謎語真是很浪漫的享受哦。

觀潮,都說xx大潮,所以在這一天都會聚集很多人們一起來觀潮。特別是在古代的浙江地區,中秋觀潮可謂是一件盛事啊。

賞月,中秋的月亮圓又圓,人們都會在這天晚上登上較高的樓臺和家人一起觀賞月亮,共同享受這團圓的美好時刻。

中秋月兒圓,一起盼團圓。

在中秋節中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風俗習慣 篇4

中秋節是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在這古老傳統的影響下我國一直有這樣的習俗每到中秋家家戶戶都吃團圓飯,讓許多親朋好友在於今日又聚集在了一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這讓許多在外地的人們又回到了溫暖的家,享受到了家的溫馨自古至今有多少客居他鄉的遊子常年在外這使得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人們的"悲歡離合"這又讓多少人痛心!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這都是千古絕唱!許多遊子不都是用月來表達對家鄉的深深的感情、對親人的關懷與思念嗎!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拜月亭”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現在不也是有大多數部分的人圍坐在桌前"吃餅賞月"嗎!

月餅也是團圓的象徵。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可見當時的月餅已經是具有一定意義的“餅”和“月”了。

中秋節的來歷也有人說是當時老百姓們為*元朝的暴虐統治把“殺靴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紙條放進月餅裡互相傳遞!到了八月十五元朝被老百姓們*了。也許我們現在吃月餅是為了慶祝勝利的喜悅吧!也有人說中秋節是豐收的季節,是農民們體驗享受豐收的喜悅與高興吧!

中秋節是快樂的,是團圓的象徵,是充滿喜悅的象徵,讓我們共同歡過這個有“意義”的“中秋節”吧!

在中秋節中都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風俗習慣 篇5

中秋節掛花燈的第一層含義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傳承,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氣氛;第二層含義是象徵的幸福團圓,在古代燈籠是用來照明的,中秋節大街小巷掛上燈籠代表著照亮團圓的路;第三層含義是希望女子添丁的含義。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賞花燈,多數集中在江南水鄉南方一帶,寓意將祝福帶去。花燈也是多種多樣,如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美輪美奐、精緻小巧令人讚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