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壯族銅鼓習俗

欄目: 節日習俗 / 釋出於: / 人氣:1.66W

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曆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佈量最廣。廣西西北部及其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彝族,這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壯族祖先創造的北流型、靈山型、冷水衝型銅鼓,被稱為"銅鼓藝術高峰期代表"。銅鼓是廣西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等節日慶祝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習俗。

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源遠流長,影響深遠。銅鼓聲音洪亮,在古代是傳遞資訊、釋出號令的重要工具,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它也是權力和財富的標誌。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的變化,成為一般的娛樂敲擊樂器。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裡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祈求神靈,人安糧豐。

特殊炊具

最初銅鼓是作飲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為裝備軍隊專門解決戰時用餐問題的"行軍鍋",因為當時的銅釜還屬於十分昂貴的高科技產品,尚不可作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這可以從發掘古墓所獲銅鼓與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資料中得以證實;還可以從史籍有關滇、句町、夜郎和駱越的戰爭,以及東漢馬援徵南"得駱越銅鼓"的各種記載中找到答案。

國之重器

由於敲擊銅釜發出的響聲巨集亮而且傳得很遠,可以用於報訊集眾,於是逐漸演變成了銅鼓。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髮展,按本民族意識和習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銅鼓,便成了"國之重器"、禮器和樂器。

銅鼓之所以稱其為"重器",是因為它象徵著權力與財富,擁有它便"極為豪雄",能集眾稱王,震懾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價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獲鼓勝獲十萬軍"。之所以稱其為"禮器",是因為壯族在祭祀、祝捷、征戰、朝聘、宴享、迎賓等重要活動中都要使用它。

神器

銅鼓還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屬性,成為天地神靈的集合體和人神溝通的寶器,故史籍載:"夷僚……擊銅鼓、沙鑼以祀鬼神";民間傳說它還具有驅邪除惡的本領,特別能鎮"鱷精"(蛟龍);因此人們都認為,通過它可以沖刷心靈的痛苦和煩惱,獲得吉祥的慰藉;還可以表達心願和誠意,並祈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而且,每逢婚喪慶典或重大節日,壯族都要敲擊銅鼓,奏樂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人文情懷長存不息",並表達對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管銅鼓派何用途,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欣賞品,其融注著駱越人審美意識的屬性始終不變。

銅鼓酒習俗

雲南文山壯族自治州是雲南壯族聚居區,境內銅鼓數量之多、型別之全、使用歷史之悠久、製作工藝之精湛、文化內涵之豐富,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文山壯族是使用銅鼓並沿襲著銅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許多壯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祭銅鼓、喝銅鼓酒、唱銅鼓歌、跳銅鼓舞等習俗。 丘北縣八道哨鄉那紅村分上那紅村、中那紅村和下那紅村,三個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壯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還保持著祭銅鼓、喝銅鼓酒的習俗。

喝銅鼓酒,丘北壯語稱“更勞尼”,“更勞”意為喝酒,“尼”意為銅鼓。每年大年七年級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龍潭裡取來清水將銅鼓洗淨,置於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兩個糯米粑、一碗生豬肝。生豬肝是一碗比較特別的菜,是把新鮮的生豬肝剁碎,然後配以蔥、姜、花椒等佐料涼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搶清水”過後,村裡每戶人家的戶主都帶上生豬肉或雞來祭獻銅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頭,然後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驅邪納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畢,藏鼓人將銅鼓懸掛於堂屋或屋簷下,讓寨老敲響開年銅鼓,祈求銅鼓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還在院心裡置一個大酒罈,酒罈裡插著數根金竹製成的吸管,誰想喝可隨意喝。這壇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待飯菜做好時,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談論著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並相互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