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欄目: 七夕情人節 / 釋出於: / 人氣:1.77W

七夕即將到來,你知道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的東西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的東西,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什麼
七夕節中國人通常吃的東西

品嚐瓜果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吃酥糖

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吃巧巧飯

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她們還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

吃七寶羹

七夕中午,敬祀七孃媽,舊時人們要備瓜果菜餚七盤,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盞七個,筷子七雙,小型紙橋七乘,看來,熱情好客的泉州人,把七孃媽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請來了,共慶“七孃媽生”。至於供品以“七”為數,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數的思維模式有關,即“數七”為陽數之一,是吉樣之數。如泉州民俗以正月初七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樣做羹,名七寶羹。七月初七為“重七”,亦是吉日,把織女演化為七孃媽,可能也與“數七”有關。

泉州人還把七孃媽奉為護佑少年兒童茁壯成長的女神,因此在“七夕”還表現出一種關心下一代的節日氛圍。新生嬰兒在第一個“七夕”拜七孃媽為“契母”(即乾媽),稱“新契”,至16歲才解除契約,稱“洗契”,其時都要舉行一定的儀式。

七夕起源

七夕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晒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叫紫色情人節原因

相傳,七夕節也叫紫色情人節,因為這是根據紫陽花的盛開時間來說的。紫陽花又稱繡球花,盛開在梅雨季節(夏天開放),因花從盛開到凋零會變很多顏色:有紅藍綠青等好幾中顏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濃到淡的紫色也象徵多變所以用紫色象徵紫陽花,不是因為它善變,是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們快樂,才如此殷勤的變化著自己的色彩。如果七夕在處暑之前,就是紫色情人節了.今年七夕是在公曆8月13日,而處暑是在公曆8月23日。所以,今年的七夕情人節稱七夕紫色情人節。

Tags: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