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清明節緬懷先烈作文經典(精選3篇)

欄目: 清明節 / 釋出於: / 人氣:2.23W

清明節緬懷先烈作文經典 篇1

清明既是寄託對已故親人哀思的日子,也是緬懷為民族獨立解放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們的節日。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我們懷著感恩的心情,追憶親人,緬懷故人,紀念先烈。

清明節緬懷先烈作文經典(精選3篇)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無數的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寶貴生命。中央網信辦、共青團中央號召在清明節期間集中開展“清明祭英烈,共鑄中華魂”活動,使團員青年普遍接受一次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這無疑在這個特殊年份有著特殊意義。

青山處處留忠骨,鮮花朵朵獻英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網上紀念館,在南京大屠殺網上紀念館,在許許多多的紀念先烈的網上紀念館上,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上,網民們紛紛以獻花、點燭、祭酒、哀歌、輓聯這種綠色環保的紀念方式,緬懷先輩,留下美好祝願。

日本政府近來不斷丟擲“二戰反省論”的調子,意圖在二戰勝利70週年這個特殊年份裡“有所作為”。然後“反省”的結果是,一再否認甚至美化南京大屠殺。繼否認南京大屠殺“30萬人被殺戮”,日本《產經新聞》又稱“當時城裡沒有人”,“不可能有過大屠殺”,甚至稱“南京實在是祥和至極”。

我們紀念先烈,紀念那些無數“寧可有尊嚴地死去,也不要在侵略者面前屈辱地受死”的先人,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讓歷史更加清晰。忘記歷史,忘記苦難,忘記先烈,就意味著背叛。

我們紀念先烈,是要告訴我們的青少年,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有一種犧牲叫重於泰山,英烈的鮮血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巍峨。我們是前輩們的後人,我們也是後人們的前輩,我們都行進在歷史的長河裡,滔滔不息。英烈們早已逝去,但要讓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和我們後人的心中,讓他們的精神長存。

我們紀念先烈,最好的方式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不再讓我們的後人遭受先烈們的苦難。我們感悟歷史,銘記歷史、見證歷史。苦難中國一百多年來的屈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軍事上的落後一旦形成,對國家安全的影響將是致命的。”

我們紀念先烈,是為了感恩。“全民族對於解放他們的人將感恩不盡”。 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我們,如果習慣了得到,便會忘了感恩。只有珍惜才能擁有,感恩才能天長地久。

我們紀念先烈,是要告訴先烈,他們的血沒有白流,“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清明節緬懷先烈作文經典 篇2

用一個個先烈感人的英雄事蹟,鼓舞激勵著孩子們;先烈們崇高的革命精神洗滌著孩子們的心靈,薰陶著孩子們的情感,也鼓舞了他們的鬥志,下面是關於清明節緬懷先烈作文,清明節緬懷先烈徵文20xx。

又是一年清明節,清晨迎著金色的朝陽,伴著和煦的縷縷微風,排著整齊的方隊,我們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我市烈士陵園進行緬懷先烈、祭掃教育活動。我們都用一顆感恩與崇敬的心去貼近先烈們偉大的靈魂,感受心靈的洗滌與革命的精神。

青春譜寫光輝的萬程,烈士長存,豐碑永恆!這是一片聖潔的淨土安放著先烈的英靈。面對著人民英雄紀念碑,心中充滿了無限哀思。走進紀念館,看到先烈們當時奮戰的壁畫和簡介,彷彿還能看到他們英勇奮戰的身影,看到他們堅信革命成功的眼神,聽到他們嘹亮的口號與號角,心中不禁熱情澎湃。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烈士的無限崇敬,看今朝,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的無限憧憬。長江、黃河因為他們的滿腔熱血而沸騰,萬里長城,巍巍崑崙,因為他們的豪邁壯志而永恆。

在這個烈士陵園裡面,烈士多的數不勝數不是每個人都有畫像,不是每個人都有詳細的說明介紹,但他們每一個人都值得我們銘記和敬仰,因為是他們用熱血澆灌了養育我們的土地。

敬愛的烈士啊,你們雖然長眠不醒,但我們卻將你們記憶。

雄碑聳立是你高大的身影,松柏常青是你不朽的心靈,藍天白雲是你英魂的棲地。歷史不會忘記你們,我們更不會忘記!

如今,我們站在金色的陽光下。手撫滾燙的赤心,充滿豪情壯志,用心聲播撒革命的火種。

我們深知,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你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換來了人民的幸福,我們心中無限感激,我們將不負眾望,弘揚你們的愛國精神。

今天就讓鮮豔的五星紅旗為我們作證:我們是堅強的人,我們是勇敢的人,我們是自信的人,你們未完成的征程將由我們繼承!

清明節緬懷先烈作文經典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歲歲清明,“逝者如斯夫”,不知不覺又到清明拜山時,那些“欲斷魂”的路上行人,不正是胸懷虔誠之心肅然拜祭祖先的一撥撥行人麼?!老家是遊子的根,祖先是後輩的魂,祖墳乃情感的結。遊子窮富尚不論,遠走千里卻不忘回鄉拜山祭祖。

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很在意清明掃墓祭祖這一習俗。“但有隴土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此乃唐代詩人王建詩句,從墓上有無新土可判斷墓主有無子孫的存在。“有後人,掛清明;無後人,一光墳。” “清明不祭祖,死了變豬狗。” “有添丁,好拜山。”這些當今流傳民間的諺語俗話,反映了清明祭墓活動的有無是家族是否綿延的標識。人們通過掃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的同時,又祈願後代繁衍興旺,子孫的興旺又能保證祖先的安寧與香火的延續。人們無論走到哪裡,在清明節都會升騰一股濃濃的鄉愁,要回鄉拜山。

我五歲那年父親便去世了,此後每年清明我都要跟著叔叔、哥哥他們去拜山。清明節那天,大人早早地做好奶餈(粘米粉做的形似人的乳頭的蒸熟的餈粑),裝好米飯,備了茶酒,我們捉只雄雞,抓個草鐮,扛把鐮產,提袋鞭炮紙錢,便浩浩蕩蕩上山去掃墓。小時不懂事,一路上非但沒有“欲斷魂”,反而因能欣賞到滿山妖嬈的野花,能夠摘食美味的茶泡茶耳和清明果,能夠挖到脆嫩的竹筍而歡呼雀躍。到得墳前,大人先把墳墓周邊的雜草割掉剷除,再在墳頭培上新土,然後篩茶倒酒放餈粑(一個墳放三個),然後再點火燒著香燭在墳門前插端正(我們此時負責在樹枝掛好紙錢),最後殺雞滴血、頂禮祭拜天地、墳靈。我們就這樣一個祖墳接一個祖墳祭掃,直到把所有祖墳拜祭完畢才打道回府。如遇下雨,我們就是打著雨傘也要去拜山,年年如此。

每年清明時節,鄉路上到處可見拜山的行人來往穿梭,或踽踽獨行,或三三兩兩,或三五成群,或浩浩蕩蕩。清明那天,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徹山間,在群山迴響,餘音撩人心魄。

外出工作後,我可以為不回老家拜年說原因,但絕不會為不回老家拜山找藉口。每年清明前或者清明這天,我便要偕同妻子攜帶女兒回老家,與老家的人一同前往拜山祭祖。自國家把清明定位法定假日後,我們每年都在清明這天回老家掃墓了。遠離家鄉,平時忙於工作,沒有特別的事,我們是不會回老家的,更不會到墳場墓地去。而到了清明時節,無論如何都要回老家一趟,一定要到墳場墓地去。

中國古代乃農耕社會,家庭、家族的凝聚力是農耕的必要條件,維護家庭、家族凝聚力必須講孝道,而保證孝道,需要很多儀式來傳承。“古人拜天拜地,是感謝上天提供能量,土地提供物質;而清明拜山,則是感謝祖先給予了生命,蘊藏的是感恩和孝道,讓生命生生不息。我們拜祭祖先,體現我們是有“根”可尋的,也體現我們是講“孝道”的,這是家庭文化的傳承,是祖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春風吹綠了枯枝,又到清明拜山時,讓我們懷一顆虔誠之心文明地祭掃吧。灑淚之後,別忘了仰頭挺胸微笑。把根留住,盡忠盡孝,只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並沿著先輩開闢的生命大道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