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餘姚清明節民風民俗

欄目: 清明節 / 釋出於: / 人氣:2.95W

社會民俗,在國際上又稱“民間社會傳承”。我國古代《周禮》、《儀禮》和《禮記》是研究社會習俗的經典之作,漢代應邵的《風俗通義》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民俗專著。社會民俗是世代傳承下來的社會集團結合,交往過程中各種關係間形成的習俗慣制,深刻地支配著社會生活和事務,直接關係著社會發展的程序。

餘姚清明節民風民俗

千古絕唱餘姚腔

餘姚腔是中國古代南戲四大聲腔之一,與浙江海鹽腔、江西弋陽腔、江蘇崑山腔,合稱中國四大戲曲古腔,是產生最早,影響深遠,成為各種戲曲新興聲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風靡全國。

餘姚腔因產生於餘姚而形成得名,宋元時期,餘姚戲曲昌盛,姚城、滸山、樑弄、馬渚皆有戲臺,正月十三燈節,廟臺演戲,宗祠張燈結綵,雜奏音樂;四月賽神,大演甲戲;九月十二,姚城、慈城、豐惠三縣城互迎城隍神演戲;冬至各鄉村祠堂,鼓樂演劇,大興堂會,現在鹿亭始建於宋朝的仙聖廟戲臺,演戲酬神,慶典活動,已成時尚,湧現出了一批“戲文弟子”,至明朝,餘姚梨園弟子,遍及長江南北,名聞遐邇,明朝《詞謔》一書介紹:餘姚名伶董鸞“長於歌”,“做工尤佳”;自宋到明的四百年間,餘姚腔在本土形成。據史料載:最早定名“餘姚腔”,出現於明朝陸蓉《菽園雜記》和祝允明(字枝山)的《猥談》之書,稱“所謂南戲盛行,…今遍滿四方,妄名餘姚腔…之類”,此時餘姚腔已盛行大江南北;徐渭(字文長)《南詞敘錄》說:“今日之家,…稱餘姚腔,出於會稽(紹興)之餘姚”早已在江蘇、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流行。餘姚腔在明朝初年已經流傳各地,到了清朝中葉依然演出不綴。

吳哥雜曲,並出江南;越聲調曲,並出餘姚。餘姚腔聲調,產生的土壤有二種:一方面,源於餘姚鄉村地方的曲調、謠曲,承傳了六朝時期“新樂府”民歌的影子,吸收了市井民眾文化,江南農村“唱山歌”、“唱小調”的聲調,由於俚詞膚曲,雜白混唱,以曲代言,使百姓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吸收了北方音樂和法曲曲調,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有詩說:“平陽音樂隨都尉,留滯三年在浙東”,都尉即唐皇駙馬於季友,曾在明州(寧波)任職,帶來北方音樂,特別是法曲在浙東的流傳,形成“道士腔”,餘姚腔大量吸收了法曲的精華,創新調腔。同時隨著明代戲劇家高明在寧波櫟社創作的《琵琶記》在全國的流行,所使用的餘姚腔也隨之流傳,當時餘姚腔在浙東被尊為“越調”、“江南越曲”,由於地方官員把《琵琶記》呈入宮廷,明太祖朱元璋看了大為高興,餘姚腔從浙江一隅進入京華,從北京流向全國的戲曲聲腔地位確定;同時,又由於餘姚庵東鹽場盛產食鹽,“餘姚官鹽”佔浙省三分之二,長江諸省鹽商往來頻繁,本地鹽商往往帶戲班從之,餘姚腔盛行江淮南北。

河姆渡原始音樂

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骨哨、壎以及木筒,是我國目前年代最早的遠古音樂器(文物雜誌),哨是原始時代出現的吹奏樂,壎也如此。

七千年前的餘姚先民,在這塊依山傍水襟海的土地上勞動生息,創造了世界是最早、最輝煌的稻作文化。據河姆渡遺址兩期科學發掘出的7000多件文物證明,先民不僅在吃(以稻米為主食,山上水裡豐富的動植物為菜餚),穿(用原始織物製衣),住(有數十米長的幹欄式榫卯結構的木屋),行(用舟與槳在水面上航行),而且在飾(許多造型精美、雕刻細膩的骨、牙、玉、石、木的裝飾品)、玩(有許多小玩具和陀螺等實物),養(已盆栽花草和馴養小動物)等方面有著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在樂(有世界是最早的骨笛、陶壎和木筒等樂器)方面成為原始音樂的先河。

先說骨哨。在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哨共有160件,有一件出土時內腔另插有一根大型禽類肢骨,近似現代兒童樂器竹哨。浙江省博物館藏品的河姆渡骨哨,據專家認定,部分骨哨,至今仍可吹奏簡單的音調,與鳥鳴相象,可能是先民利用骨哨發出的鳥鳴聲誘捕各種飛禽的。

骨哨在河姆渡時期,可能是助獵工具,也是後世簫笛類吹奏樂的遠祖,在中華的文化締造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再說木筒。據中國《文物》雜誌“河姆渡第二期發掘報告”,河姆渡出土木筒有20多件,屬於首次發現,有18件基本完好,這是一套遠古典型打擊樂器。經中國藝術院測試和仿製,已經奠定了五聲(宮商角徵羽)音階的基礎。河姆渡編筒既是我國商周時代編磬的前奏,又與後來的編鐘有許多相似之處,成為東方遠古原始編筒音樂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