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廣東二月二龍抬頭習俗大全

欄目: 龍頭節 / 釋出於: / 人氣:3.13K

廣東二月二龍抬頭有什麼習俗?

廣東二月二龍抬頭習俗大全

廣東:分祭祀肉等

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從春秋時期開始一直相沿,對於這種場景的描繪我們在很多史料及地方誌中都可找到。如西漢劉安《淮南子•精神訓》載:“今夫窮鄙之社也,叩盆拊瓶,相和而歌,自以為樂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胙。”清代袁景瀾《吳郡歲華紀麗》載:“二月二日為土神誕日,城中廟宇,各有專祠,牲樂以酬。”《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

陽春:傳統“炮會”好熱鬧

二月二傳說是土地神的誕辰。在廣東陽春市石望鎮交崗村,當地男女老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龍頭節”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在當地已經沿襲了四百多年。

午飯後,在舞獅、祭祖之後,村民們來到村邊空闊的田地裡,“炮會”將準時在下午三點舉行。“炮會”中由當地懂得製造鞭炮的人自制五個大炮竹,每個大炮竹被安置在一個炮座上。在不絕於耳的鞭炮聲中,五個自制的大炮竹順序燃放。這時候,炮會的重頭戲就要開演了。大炮竹裡有一個炮膽,村民們稱為“彩頭”,在每一個大炮竹燃放過後,“彩頭”沖天而起,到會的村民目不轉睛盯著“彩頭”飛出的方向,爭先恐後到彩頭下落的地方搶“彩頭”,搶到“彩頭”者會得到一個大紅包,並且還有綬帶。搶到“彩頭”者被人們稱為“炮首”,他們將成為下一年“炮會”的組織者。搶到的“彩頭”還要敲鑼打鼓送到“炮首”家裡,其家人要出門迎接,並將“彩頭”珍藏。

東莞:賣身節、“阿婆會”的狂歡

每年的二月八年級,東莞東坑鎮都會舉行隆重的節日慶典。學校會放假,很多人都會上街去玩。“童子軍”、“娘子軍”、“錘頭軍”還有身穿戰甲的“古代戰士”手持水槍,見人就“開槍”,全鎮上演一場瘋狂的“大狙擊”。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這就是賣身節的主要活動。

傳說,“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脣村,有一姓盧的大戶,趕著明清之前開耕,農曆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在塘脣村前,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啟事。自此之後,形成習慣,沒有田地的青

壯年都在“二月八年級”這天,坐在塘 脣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 “賣身”。

在東莞的麻湧,當地人則煎一種薄餅(俗稱“煎薄餐”)來供奉婆娘嫲。薄餅做好之後,連同水果、茶水一起用來祭拜婆娘嫲。

麻湧的二月二“阿婆會”同樣由來已久,而關於二月二拜婆娘嫲,民間流傳著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婆娘嫲指的是專門保護小孩的十二奶孃,拜十二奶孃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小孩無災無難,因此凡是家裡有小孩的人家都會做很多薄餅來祭拜。也有人認為,阿婆是女媧娘娘,當年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時不小心遺漏了一個地方忘記補了,因而有時會發生天漏,導致暴雨、洪災,後來人們就準備好“煎薄餐”用以補天,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雲浮:民俗匯演風頭勁

在雲浮市鬱南縣大方鎮一帶,當地村民在每年的二月八年級舉辦民間藝術巡遊匯演。大方“二月二”,相傳起源於明末天啟年間(1645年),是當地村民為紀念明末名將戚繼光部下吳公父子駐軍大方,在農曆二月八年級清剿賊寇大獲全勝的功績而形成的民間習俗,流傳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二月二”當天,大方村民用三乘佈滿鮮花、綵帶的木轎,將“丁、財、貴”三個炮屏放在轎上,走在隊伍的前頭。舞獅的、舞龍的、吹八音的、扮戲子的以及穿道袍的道士,沿途鑼鼓喧天,鞭炮聲響徹雲霄。

巡遊以後,村民將早已準備好的一個用紅布系成的約五釐米大小的紅圈,放在裝有火藥的座地炮的氣孔上,炮聲一響,這個紅圈騰空而起,人們紛紛去搶紅圈,取吉祥如意,好運連連的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