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工作範例 辦公範例 個人範例 黨團範例 簡歷範例 學生範例 其他範例 專題範例

觀看電影《桂香街》有感範文大全5篇

欄目: 十一國慶節 / 釋出於: / 人氣:2.07W

《桂香街》作為一部反映基層幹部的電影,肯定有許多人不熟悉,但是這部根據真實人物改編的電影帶給我們的情感震撼絕對不亞於任何一部大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觀看電影《桂香街》有感範文大全5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觀看電影《桂香街》有感範文大全5篇

《桂香街》觀後感1

電影《桂香街》是一部基於真人真事的主旋律電影。這部電影值得我們黨員觀看和學習,尤其是發生在常州,離我們更近,更能讓我們感觸良多,以許巧珍為榜樣,學習優秀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為人民服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持。

許巧珍同志年輕的時候在紡織廠工作,是個紡紗高手,榮獲第一代全國勞動模範稱號,退休後,響應黨組織號召,到矛盾社群擔任黨支部書記,造福居民。影片中實習生春天問許奶奶,是什麼力量讓你無論在什麼崗位都能完成的這麼出色,許奶奶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為以為會是一些高大上的精神信仰,沒想到是那麼平實的話語。她說她兩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周總理當時對她說“紡織工人很光榮,讓全國人民有衣穿,責任很重大,要好好幹”,她牢牢記住了總理的話,要“好好幹”,讓全國人民有衣穿,她永遠不會忘記總理鼓勵她“要好好幹”時期待的眼光,這些,也是她做好社群工作的榜樣和動力。20xx年來,原本應該是享受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退休時光,她卻選擇了到矛盾多、治安差的社群工作,甘當為社群貧困群體、老年群體和殘障群體服務的“月光書記”。因為她有一個榜樣,有一個動力,正如習總書記說的那樣,共產黨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是為老百姓辦事的,讓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產黨是事業。無論是年輕的時候在紡織工作作出最好的成績,還是退休後在社群的20xx年如一日,她始終踐行著共產黨的使命。

在彌留之際,許奶奶說,我這個小巷總理和周總理得的是一樣的病,也是很榮幸的。是啊,他們都有一樣的共產黨精神,就是百姓為先,“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都一樣造福人民直至生命最後一刻。許奶奶一生為之奮鬥的目標,她做到了。人們稱她是“小巷總理”,她說:“能夠幫困解難我很開心,工作再忙,我也很快樂、幸福。”如此簡單樸實的快樂。

我打算有空的時候一定要實地去看一下“桂香街”的原型鐘樓區南大街街道吊橋路社群,到那裡的許巧珍工作室參觀學習,還有到我們常州的古運河河畔走走,更多的感受一下我們常州的文化和榜樣的力量。

現在,許巧珍雖然已離我們而去,但她的精神永存,我們永遠懷念她。以周總理,許巧珍這樣的優秀黨員為榜樣,鼓勵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好,做到極致。只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輩子不容易;作為黨員,一時的堅持容易,始終不忘初心才彌足珍貴。

《桂香街》觀後感2

8月22日下午,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集中觀看了先進人物故事電影《桂香街》。該電影由社群實習生春天通過一段段的回憶,講述了主人公許巧珍一生的感人故事。在電影主人公許巧珍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心懷夢想的紡織工,蛻變為全國勞模的奮鬥經歷。雖然她只是一名普通的紡織工,但她從沒有降低對自己的標準要求,勵志要成為一名技術精湛的紡織工人,努力為廠爭光。憑藉立足本崗默默奉獻,腳踏實地提升技能,辛勤耕耘追求完美,勇於挑戰超越自己的幹勁和頑強毅力,創造了手工紡織技術的全國紀錄,被評為全國勞模,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的親自接見,贏得了尊重和榮譽,實現了自身價值。同時在得知戀人勇救落水群眾而不幸遇難後,自己沒有氣餒,反而把悲痛化為力量,投入自身的工作。

在擔任居委會書記期間,她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並落實到工作實踐中。在退休後二十一年如一日,每月都會拿出自己的工資去關心慰問困難黨員,在她心裡群眾再小的事情都是大事,當群眾遇到困難時她總能第一時間出現在現場,幫助群眾解決問題。她心中時刻想著群眾,甚至忘記答應兒子要去接放學的孫子、孫女,導致孫子回家路上遭遇車禍。當兒子不理解質問她:“你這樣到底圖什麼嘛?許巧珍的答案是:“我放不下”。僅僅四個字,讓我懂得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責任與擔當。她心繫群眾,知潘師傅所苦,解潘師傅所難。她照顧退伍老兵,知老兵孫太爺經濟困難,許書記時常買營養品進行探望。她在賈師傅摔斷腿後,帶著病痛,幫助賈師傅一家解決門面房營生問題。一件件小事,讓我們看到了桂香街街坊對許書記的信任。直到許巧珍暈倒在營救暴風雨中受難群眾的現場,家人和同事才知道她已經身患重病,醫生告訴他們“得這種病會疼痛難忍,你們怎麼現在才發現”。看到這裡,我不禁被許巧珍的先進事蹟深深感動,眼淚不由自主的在我眼眶裡打轉。是信仰的力量,讓一位普通紡織工成長為一名不懼任何艱難險阻,即使奮鬥到生命最後一刻也在所不惜的優秀共產主義戰士。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我要向許巧珍學習,以許書記為榜樣,盡心盡力為農村老百姓服務。

《桂香街》觀後感3

電影《桂香街》以常州市鐘樓區原南大街街道吊橋路社群黨委書記許巧珍為原型,以一種江南特有的古韻基調,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基層幹部的感人故事,也對我們的基層治理工作提出了一些啟示意義。

一、基層治理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

片中的許書記在基層發揮光和熱,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啟示了我們基層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強化四個意識,敢於直面矛盾和問題,又要善於化解矛盾和問題。要加強和基層群眾的聯絡,為群眾多辦實事,既要吃透上情,在理解政策上下功夫,更要摸清下情,在融會貫通上花氣力,讓政策指引基層發展,把政策的著力點放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把幹事的執行點放在群眾的核心訴求上,推動發展、服務群眾成效更加明顯。

二、基層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的處事方法

片中的副書記在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效率上不及許書記,哪怕是古民居搬遷安置這樣的對策傳達,即時是和許書記相同的意思,當事人還是要許書記親口說出來才相信。基層工作需要遵循固有的本土化建設規律,根據不同居民的實際生活情況,靈活地運用說話方式和解決對策,針對性個性化地處理。否則一味地按照規章生硬地辦事,輕則碰一鼻子灰,重則導致如大運河申遺般重大的工作遲滯。

三、基層治理需要科學創新的人才技術

片中的大學實習生春天代表的是基層的新鮮血液,也反映了現在基層缺乏人才,基層管理部門老齡化嚴重,缺乏生機與活力的問題。春天為大運河周邊古民居修復提出的建議,更是體現了高學歷人才對於基層治理的重要性。基層需要引進人才,讓更多的高學歷幹部紮根基層,在基層的平臺上踐行理想。基層需要“網際網路+”基層治理技術,需要高學歷人才探索推廣。

基層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基層的治理也是一門需要反覆琢磨的學問。《桂香街》對我們的基層治理工作具有較高的啟示意義,鞭策著我們基層工作者為用無私奉獻的精神品質,用因地制宜的處事方法,用科學創新的人才技術,推動基層治理工作破冰前行。

《桂香街》觀後感4

我沒有見過這部影片的主人公,知道她故事的時候,她已去世多年。但東頭村的村民沒有忘記她,江蘇常州的黨員和百姓沒有忘記她。於是,就有了這部溫暖的電影《桂香街》,主人公名叫許巧珍。對我來說,這位老書記在以她的方式,慢慢走進我的心裡。

20xx年盛夏的某一天,在網上,我第一次看到了這個並不顯眼的名字——許巧珍,知道了她是我們常州的“小巷總理”。我腦中一下蹦出來了許多詞兒:基層、社群書記、兢兢業業、勞苦功高……當時我覺得:這些詞便是她的全部。20xx年3月,在黨建宣教工作安排下,我來到了南大街街道吊橋路東頭村小區,走進了許巧珍書記生前工作的地方。也是在這裡,我才真正認識了許巧珍,感受到這位奉獻者的偉大。

那是高遠的境界。群眾稱她“高齡月光族”,是因為這位“小巷總理”把自己的養老錢都花在了別人身上。別人退休養老,最多“小打小鬧”,她退休卻是“二上前線”,而且還一直在“賠本”。比“一輩子做好事”更難得的是,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黨和國家的崇高事業——為人民服務的事業。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許書記把生死置之度外,病重時仍惦記著群眾,這是多麼可貴而崇高的境界!我們黨正需要這樣的幹部,民族正需要這樣的先鋒。許巧珍書記矢志不移堅守初心,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福祉,正是基層黨員幹部應該學習的榜樣。

那是忘我的幸福。影片裡有這樣一個場景:為了幫助鄰里,許書記錯過了接放學的孫子,孩子出了車禍受了傷,這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握著孩子的手連連自責“奶奶真不懂事、真不懂事……”這樣的自責,讓我們心疼。掏陰溝、撿垃圾,她擼起袖子就上;群眾有訴求、有矛盾,她總是第一時間出手相幫;幫助孤寡起居、甚至養老送終,她都義不容辭像對待親人一樣。誰是最可親可敬的人,群眾記在心裡,念在嘴上,想群眾所想,則是她莫大的幸福。自古家國難兩全,從棉紡二廠到基層社群,許巧珍一直在求索人生的價值、追尋幸福的意義,一刻也不停歇。她說自己“是黨的小丫頭”,只有在黨的懷抱裡,她才尤為快樂和踏實。

那是智慧的啟發。100分鐘的《桂香街》裡,場景簡單、人物簡明、故事簡要,卻催生了一部蕩氣迴腸、感人至深的好作品。一幕幕都取材現實生活,家長裡短,油鹽醬醋,生活氣息包裹了人生百態。大道至簡,返璞歸真,誰說簡單的生活不配精彩的人生?能夠還原真實的作品,至少令人尊敬,而《桂香街》超出我的預期,因為它讓我看到了那個鮮活的“紅衣奶奶”的形象,那個執著地站在群眾中的身影,熱烈而充滿溫情。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許巧珍書記同樣讓我看到,什麼叫光明磊落,什麼叫無需多說。他們都是充滿智慧的人,不斷地給後來人啟發。

我清晰地記得那天的景象:一幢舊式的三層平房,門口幾株紫藤蘿;進門就是狹窄的過道和樓梯,幾步路後是稍顯開闊的天井,天井兩側的牆上掛了一些照片,還有群眾寫的心願條,被拼成了愛心的形狀。轉進辦公大廳,滿牆的紅色錦旗、一面特殊的黨旗,還有群眾自發捐鑄的“許巧珍半身像”,一同守在這裡。除了這些,我看到在屋子一側的角落裡,還擺著一張兩米長的半舊長桌、兩條長凳,社群主任告訴我,“這是許書記接待群眾的地方”。

《桂香街》觀後感5

“桂香街”,一個濃郁又清新的名字,影片講述了一位有著“小巷總理”之稱的常州社群基層幹部許巧珍的故事。真實再現了她社群工作的日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連續二十一年為轄區的居民服務,點點滴滴地工作,就像桂花香滲透到社群的每一個角角落落,滲透進每一個居民心裡。在這個浮澡焦慮的時代,許巧珍同志努力為社群每一位居民化解矛盾、舒解情緒、難題,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潤滑劑。

電影中,許巧珍的社群工作主要通過幾件事而展開:潘柏煊不肯搬遷老宅、賈聲援違規擺攤。隱線則是許巧珍和自己家庭的矛盾,為了解決社群居民的各類問題,本應該在家享受天倫之樂的許巧珍卻常常無暇顧及家庭,也鮮少陪伴兒孫。在社群工作的部分,熱愛錫劇的潘柏煊不肯從祖上傳下的老宅搬遷,拒絕與政府溝通,卻唯獨肯聽許巧珍的話,讓她做思想工作,反映出許巧珍是被群眾認可的,不僅“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且真正做到了社群基層幹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社群工作碰到的事情沒有先來後到,常常是蜂擁而至。電影中,許巧珍為潘柏煊搬遷老宅做工作的同時,還要處理許多突發事件,例如賈聲援在運河中撿垃圾受傷,後又因違建地下室致暴雨來襲房屋坍塌被困等等。讓我深深感受到許書記遇事不退縮的擔當精神。

作為一名基層社群工作者,對於許巧珍書記的事蹟我早有了解,她獨創出“7+”社群工作法——對待事業與工作:勤+實;對待社群居民:熟+真;對待困難:挺+幹;對待矛盾:理+情;對待自己與團隊:嚴+愛;對待共建單位:誠+厚;對待新事物:學+思。20xx年如一日,她在“小巷總理”的崗位上,為吊橋路社群居民編織幸福生活的圖景,贏得了千家萬戶的擁戴和尊敬。

通過觀看這部寫實風格的電影,讓我有了更直觀的感受,在以後網格化工作、條線工作等各類社群服務活動中,我也要以許書記為榜樣,認真傾聽群眾的心聲,虛心接受群眾的意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